驚濤拍岸的轟鳴裹著硫磺氣息撞向礁石,淩風指尖撫過紅夷大炮滾燙的膛管,銅製準星在烈日下折射出刺目光斑——那光斑正落在三裏外倭寇安宅船的菊花紋旗上。\"《火攻挈要》記載,仰角四十五度射程最遠。\"他靴跟猛踹炮架底輪,鏽蝕的轉軸發出令人牙酸的吱嘎聲,\"但這炮座卡榫被海水鏽蝕了三分,王把總莫不是用漕運的鹽水養護軍械?\"林清芷的銀簪突然刺入炮身裂縫,帶出的鐵屑在琉璃盞中遇水翻騰起泡:\"赤銅摻鉛超過三成,遇高熱即軟——去年工部奏請熔鑄永樂通寶補銅礦缺口,原來鉛都流到炮管裏了。\"她甩手將鐵屑潑向海浪,浮沫中頓時躍起翻肚的魚群,魚鰓滲出的黑血染紅了礁石。
暮色初臨時,二十艘龜甲船已呈新月陣圍住炮台,倭寇的螺號聲與浪濤共鳴。淩風踹開火藥庫的樟木箱,抓起的火藥在掌心搓出晶亮顆粒:\"琉球海鹽混入硝石,王把總可知鹽分會讓火藥吸潮?\"他突然將火藥撒向烽燧,遇火的粉末炸出青紫色焰浪,衝天而起的信號讓五裏外潛伏的福船齊齊升起大明旗。林清芷的九節鞭卷住倭寇射來的火箭反擲迴去,燃燒的箭矢精準穿透安宅船帆索,失控的硬帆帶著烈火撞向主桅,船頭赤鯱銅像在爆炸中沉入海底。
子夜的混戰中,淩風攀上倭寇旗艦的艉樓,刀鋒劈開桅杆頂端的菊花紋銅匣,十二卷防潮油紙包裹的《海防秘要》飄落,其中膠州灣潮汐圖的朱批赫然是兵部尚書筆跡。\"嘉靖三十七年抗倭時沉沒的五十門大將軍炮,\"他劍尖挑起圖紙夾層的生鏽鐵片,\"原來被工部打撈起來熔成劣質銅錠,再高價賣給倭寇鑄炮。\"林清芷的銀針突然紮進俘虜後頸,挑出的蠱蟲在琉璃瓶中扭曲:\"苗疆的噬心蠱,中者每逢月圓便要聽令行事——王把總後頸的舊疤,該是三年前平定雲貴時落下的吧?\"
破曉的晨霧中,淩風率水師逼近日出島,島西熔爐坊的濃煙在天際拉出黑綢。他踹開鍛鐵爐的玄武岩閘門,七百根未成型的炮管堆成鐵山,每根內壁都刻著工部軍器監的驗訖章。\"《天工開物》載,鑄鐵需用磁州黏土做模,\"淩風掰碎模具,赭色土塊在掌心簌簌成粉,\"但這土裏摻了高嶺土,遇鐵水即炸模。\"他突然將模具殘片擲入熔爐,飛濺的鐵水引燃隱藏在房梁的桐油桶,火舌順著硫磺鋪就的引線直竄向島東庫房。
林清芷在濃煙中展開海防圖,指尖劃過標注\"暗礁\"處:\"漲潮時水深一丈二,恰可容龜甲船潛入。\"她突然將火把投向岩壁藤蔓,燒焦的枝葉後露出人工開鑿的船塢,三十艘仿製福船正在裝配佛郎機炮。淩風揮劍斬斷纜繩,尚未固定的炮台在傾斜的甲板上滑動,精鐵輪轂碾過火藥箱引發連環爆炸,衝擊波掀起的浪頭將倭寇哨船拍碎在礁石群。
午時三刻,兵部衙門的青磚地被淩風劍尖撬開,三百枚刻著足利家紋的金判滾落。林清芷刮開金判表層鍍金,露出底下黯淡的鉛胎:\"倭寇用鍍金鉛錠換走大明精銅,工部再以''銅料不足''為由往炮管摻鉛——好個循環往複的生意經。\"她突然將金判擲入硝酸,翻湧的泡沫中浮起戶部侍郎的私印紋樣。淩風踹開軍器監檔案庫,塵封的驗炮記錄顯示炸膛率高達四成,但兵部呈交內閣的文書卻是\"九成完好\"。
殘陽如血時,二十門重新熔鑄的紅夷大炮架設炮台,淩風親手調整的準星將倭寇潰逃的旗艦鎖在十字線上。林清芷校準的硝磺配比在炮膛內完美燃燒,出膛的熾熱鐵彈在空中劃出橙紅軌跡,精準貫穿敵船水線下的彈藥庫。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淩風拾起塊燙手的炮彈殘片,上麵熔鑄的《金剛經》梵文在暮色中流轉金光——正是弘治年間為超度抗倭英靈所鑄的紀念彈,如今裹著新火藥送倭寇往生極樂。
暮色初臨時,二十艘龜甲船已呈新月陣圍住炮台,倭寇的螺號聲與浪濤共鳴。淩風踹開火藥庫的樟木箱,抓起的火藥在掌心搓出晶亮顆粒:\"琉球海鹽混入硝石,王把總可知鹽分會讓火藥吸潮?\"他突然將火藥撒向烽燧,遇火的粉末炸出青紫色焰浪,衝天而起的信號讓五裏外潛伏的福船齊齊升起大明旗。林清芷的九節鞭卷住倭寇射來的火箭反擲迴去,燃燒的箭矢精準穿透安宅船帆索,失控的硬帆帶著烈火撞向主桅,船頭赤鯱銅像在爆炸中沉入海底。
子夜的混戰中,淩風攀上倭寇旗艦的艉樓,刀鋒劈開桅杆頂端的菊花紋銅匣,十二卷防潮油紙包裹的《海防秘要》飄落,其中膠州灣潮汐圖的朱批赫然是兵部尚書筆跡。\"嘉靖三十七年抗倭時沉沒的五十門大將軍炮,\"他劍尖挑起圖紙夾層的生鏽鐵片,\"原來被工部打撈起來熔成劣質銅錠,再高價賣給倭寇鑄炮。\"林清芷的銀針突然紮進俘虜後頸,挑出的蠱蟲在琉璃瓶中扭曲:\"苗疆的噬心蠱,中者每逢月圓便要聽令行事——王把總後頸的舊疤,該是三年前平定雲貴時落下的吧?\"
破曉的晨霧中,淩風率水師逼近日出島,島西熔爐坊的濃煙在天際拉出黑綢。他踹開鍛鐵爐的玄武岩閘門,七百根未成型的炮管堆成鐵山,每根內壁都刻著工部軍器監的驗訖章。\"《天工開物》載,鑄鐵需用磁州黏土做模,\"淩風掰碎模具,赭色土塊在掌心簌簌成粉,\"但這土裏摻了高嶺土,遇鐵水即炸模。\"他突然將模具殘片擲入熔爐,飛濺的鐵水引燃隱藏在房梁的桐油桶,火舌順著硫磺鋪就的引線直竄向島東庫房。
林清芷在濃煙中展開海防圖,指尖劃過標注\"暗礁\"處:\"漲潮時水深一丈二,恰可容龜甲船潛入。\"她突然將火把投向岩壁藤蔓,燒焦的枝葉後露出人工開鑿的船塢,三十艘仿製福船正在裝配佛郎機炮。淩風揮劍斬斷纜繩,尚未固定的炮台在傾斜的甲板上滑動,精鐵輪轂碾過火藥箱引發連環爆炸,衝擊波掀起的浪頭將倭寇哨船拍碎在礁石群。
午時三刻,兵部衙門的青磚地被淩風劍尖撬開,三百枚刻著足利家紋的金判滾落。林清芷刮開金判表層鍍金,露出底下黯淡的鉛胎:\"倭寇用鍍金鉛錠換走大明精銅,工部再以''銅料不足''為由往炮管摻鉛——好個循環往複的生意經。\"她突然將金判擲入硝酸,翻湧的泡沫中浮起戶部侍郎的私印紋樣。淩風踹開軍器監檔案庫,塵封的驗炮記錄顯示炸膛率高達四成,但兵部呈交內閣的文書卻是\"九成完好\"。
殘陽如血時,二十門重新熔鑄的紅夷大炮架設炮台,淩風親手調整的準星將倭寇潰逃的旗艦鎖在十字線上。林清芷校準的硝磺配比在炮膛內完美燃燒,出膛的熾熱鐵彈在空中劃出橙紅軌跡,精準貫穿敵船水線下的彈藥庫。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淩風拾起塊燙手的炮彈殘片,上麵熔鑄的《金剛經》梵文在暮色中流轉金光——正是弘治年間為超度抗倭英靈所鑄的紀念彈,如今裹著新火藥送倭寇往生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