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人間疾苦
謀定天下:從一首詩震驚長安開始 作者:軍師在流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韋城西,吳眠帶著督郵和負責這個片區的鄉官,來到一處特困戶所在之地。
“王大娘已年過六旬,子女及丈夫皆在去年的瘟疫中病逝。”
“她的腿腳不利索,做不了什麽苦力活兒,家無隔夜糧,屋漏不避雨。”
“屬於特別貧困等級,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全靠兩隻下蛋的老母雞。”
其中一名鄉官拿著名冊,匯報了這戶人家的情況。
眾人都有些揪心,他們在登記造冊的時候,不知暗地裏流下了多少眼淚。
吳眠一行人在門外稍等了片刻,那破爛的木門才緩緩打開。
穿著黑色破舊衣衫的王大娘,看到是縣令大人,當場嚇了一跳。
“縣令大人,我這個地方破爛不堪,還請見諒。”
“王大娘,我們隻是進去坐坐,沒別的意思。”
王大娘猶豫了片刻,還是請眾人進了屋子。
昏暗的屋內,有些腐朽的黴味。
王大娘看著角落那兩隻老母雞,眼中有些不舍。
但還是走了過去,縣令大人來到家裏,也就隻有這兩隻老母雞能拿得出手了。
“王大娘,別這樣,過來坐坐。”
“縣令大人好不容易來一趟,家裏沒什麽可招待的,我……”
看著王大娘想要從籠中抓出老母雞,諸葛雲趕緊前去製止。
屋子裏也沒有可以落座的地方,吳眠很隨意的就坐在了地上。
王大娘有些局促的看著吳縣令,臉上滿是不安之色。
“大娘,平時除了這兩隻老母雞,您還有那些營生的活兒?”
“哎,老伴和兒女都在去年病逝了,家中隻剩下我了。”
“我偶爾為鄰居洗洗衣服,全靠他們的救濟。”
看著王大娘那悲慟的模樣,吳眠使了個眼色。
鄉官心領神會,拿出了救濟物資。
一盤蚊香,六鬥米,三十斤柴,物資不多,但勉強能夠撐到秋收。
“王大娘,這些是縣衙給你的救濟物資。”
“今後有什麽困難,可直接到縣衙告訴我們。”
王大娘顫顫巍巍的起身,跪在地上,聲音哽咽,“多謝,多謝縣令大人”。
這年代,還有誰管他們的死活,也就縣令大人還心係百姓。
臨走前,看著執意要送他那兩隻老母雞的王大娘,吳眠咽喉發緊。
越是窮苦的百姓,越是淳樸善良,最終還是婉拒了她的好意。
在吳眠等人離開之後,周圍的鄰居都來到王大娘家一探究竟。
發現縣令大人真的送來了救濟物資,這六鬥米足夠王大娘吃到秋收了。
“之前調查貧困等級的時候,我還以為縣令大人隻是做做樣子。”
“以前朝廷賑災,最多是在城中施粥,哪會挨家挨戶的發放賑災物資。”
“這種精準到一戶的救濟方式,還真是聞所未聞啊。”
周圍鄰居都發表著各自的看法,對吳縣令都是清一色的好評。
王大娘抱著那兩隻老母雞,早已經老淚縱橫。
她就這樣望著吳縣令一行人的背影。
直至他們消失在街道盡頭,也不願收迴目光。
每個城區,吳眠都選擇了一戶進行走訪。
這種前所未有的救濟模式,他要在這十二名鄉官麵前示範一遍。
不說多餘的話,不做多餘的事,把救濟物資完整的送到特困戶手中就行了。
不韋的特困戶有三百多戶,占據了城中的十分之一。
大部分都是瘦骨嶙峋的老人,以及獨自撫養孩子的寡婦。
好在城外的艾草,為他們續命了一波,解了燃眉之急。
現在艾草越來越少,想要收割艾草,隻能進入深山。
深山之中,山匪橫行,野獸時常出沒,實在太過危險。
這些老人和寡婦,隻能望而卻步。
當物資到手的那一刻,他們隻感覺像是在做夢一般。
這麽多物資就這樣交到了他們手上,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吳縣令精準入戶救濟的事跡,很快就在城中傳開。
百姓都直唿,“青天大老爺”。
當事人吳眠,卻已經帶著督郵和十二名鄉官,來到了附近最貧困的村落。
“大人,這就是石羊村,幾乎整個村都達到了特困等級。”
石羊村在一處山坳裏,馬車到山腳就不能前行了。
吳眠等人跋山涉水的進山,一個時辰之後,才來到了村口。
放眼望去,都是低矮破舊的茅草屋,幾個穿著開襠褲的孩子坐在地上玩泥巴。
看到有陌生人來到村口,全都一哄而散。
那些坐在茅草屋門口的村民,每個人都麵黃肌瘦,雙眼無神。
吳眠擦拭著臉上的汗水,眼前的景象讓他心如刀絞。
“老人家,你們這裏都是靠什麽營生的啊?”
吳眠攔住了一位背著柴火的老漢,上前詢問村子的情況。
老漢見是官差大人,低著頭哆哆嗦嗦的站在原地,說話因緊張而結巴。
“迴……大、大人,開點荒地,打、打點柴火……”
“這裏可有什麽特產?”
“沒、沒有特產,都是石山和野草,這裏的山不養人……”
兩人攀談了一番,吳眠大致了解的情況。
這石羊村大約六十戶,基本沒什麽營收。
這裏的村民隻能打打柴,然後燒成木炭拿去城裏賣。
隻能勉強活著,有時候都解決不了溫飽。
此次山路太遠,他們一行人隻拿了兩石糧食上山。
村民們看到有這麽多救濟糧食,全都圍了上來。
好在他們生怕觸怒官差大人,不敢造次。
最終每一戶都領到了兩斤米。
吳眠在周圍查看了山勢地貌,這裏的山確實不養人。
經過一天的走訪,眾人才迴到縣衙。
“如何精準入戶救濟,我已經示範了一遍,你們以這個模式為標準。”
“盡快救濟完城中所有的特困戶,然後去到你們各自的村落任職。”
“你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考察,因地製宜的給村子提出適合發展的產業。”
今日的走訪,讓他們零距離的接觸了百姓的疾苦,也讓他們受益匪淺。
接下來,他們將要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眾人散去之後,吳眠還沒來得及喝口茶,就看到衛青梅走了進來。
“那兩個部落再次派遣使者,前來談判。”
“王大娘已年過六旬,子女及丈夫皆在去年的瘟疫中病逝。”
“她的腿腳不利索,做不了什麽苦力活兒,家無隔夜糧,屋漏不避雨。”
“屬於特別貧困等級,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全靠兩隻下蛋的老母雞。”
其中一名鄉官拿著名冊,匯報了這戶人家的情況。
眾人都有些揪心,他們在登記造冊的時候,不知暗地裏流下了多少眼淚。
吳眠一行人在門外稍等了片刻,那破爛的木門才緩緩打開。
穿著黑色破舊衣衫的王大娘,看到是縣令大人,當場嚇了一跳。
“縣令大人,我這個地方破爛不堪,還請見諒。”
“王大娘,我們隻是進去坐坐,沒別的意思。”
王大娘猶豫了片刻,還是請眾人進了屋子。
昏暗的屋內,有些腐朽的黴味。
王大娘看著角落那兩隻老母雞,眼中有些不舍。
但還是走了過去,縣令大人來到家裏,也就隻有這兩隻老母雞能拿得出手了。
“王大娘,別這樣,過來坐坐。”
“縣令大人好不容易來一趟,家裏沒什麽可招待的,我……”
看著王大娘想要從籠中抓出老母雞,諸葛雲趕緊前去製止。
屋子裏也沒有可以落座的地方,吳眠很隨意的就坐在了地上。
王大娘有些局促的看著吳縣令,臉上滿是不安之色。
“大娘,平時除了這兩隻老母雞,您還有那些營生的活兒?”
“哎,老伴和兒女都在去年病逝了,家中隻剩下我了。”
“我偶爾為鄰居洗洗衣服,全靠他們的救濟。”
看著王大娘那悲慟的模樣,吳眠使了個眼色。
鄉官心領神會,拿出了救濟物資。
一盤蚊香,六鬥米,三十斤柴,物資不多,但勉強能夠撐到秋收。
“王大娘,這些是縣衙給你的救濟物資。”
“今後有什麽困難,可直接到縣衙告訴我們。”
王大娘顫顫巍巍的起身,跪在地上,聲音哽咽,“多謝,多謝縣令大人”。
這年代,還有誰管他們的死活,也就縣令大人還心係百姓。
臨走前,看著執意要送他那兩隻老母雞的王大娘,吳眠咽喉發緊。
越是窮苦的百姓,越是淳樸善良,最終還是婉拒了她的好意。
在吳眠等人離開之後,周圍的鄰居都來到王大娘家一探究竟。
發現縣令大人真的送來了救濟物資,這六鬥米足夠王大娘吃到秋收了。
“之前調查貧困等級的時候,我還以為縣令大人隻是做做樣子。”
“以前朝廷賑災,最多是在城中施粥,哪會挨家挨戶的發放賑災物資。”
“這種精準到一戶的救濟方式,還真是聞所未聞啊。”
周圍鄰居都發表著各自的看法,對吳縣令都是清一色的好評。
王大娘抱著那兩隻老母雞,早已經老淚縱橫。
她就這樣望著吳縣令一行人的背影。
直至他們消失在街道盡頭,也不願收迴目光。
每個城區,吳眠都選擇了一戶進行走訪。
這種前所未有的救濟模式,他要在這十二名鄉官麵前示範一遍。
不說多餘的話,不做多餘的事,把救濟物資完整的送到特困戶手中就行了。
不韋的特困戶有三百多戶,占據了城中的十分之一。
大部分都是瘦骨嶙峋的老人,以及獨自撫養孩子的寡婦。
好在城外的艾草,為他們續命了一波,解了燃眉之急。
現在艾草越來越少,想要收割艾草,隻能進入深山。
深山之中,山匪橫行,野獸時常出沒,實在太過危險。
這些老人和寡婦,隻能望而卻步。
當物資到手的那一刻,他們隻感覺像是在做夢一般。
這麽多物資就這樣交到了他們手上,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吳縣令精準入戶救濟的事跡,很快就在城中傳開。
百姓都直唿,“青天大老爺”。
當事人吳眠,卻已經帶著督郵和十二名鄉官,來到了附近最貧困的村落。
“大人,這就是石羊村,幾乎整個村都達到了特困等級。”
石羊村在一處山坳裏,馬車到山腳就不能前行了。
吳眠等人跋山涉水的進山,一個時辰之後,才來到了村口。
放眼望去,都是低矮破舊的茅草屋,幾個穿著開襠褲的孩子坐在地上玩泥巴。
看到有陌生人來到村口,全都一哄而散。
那些坐在茅草屋門口的村民,每個人都麵黃肌瘦,雙眼無神。
吳眠擦拭著臉上的汗水,眼前的景象讓他心如刀絞。
“老人家,你們這裏都是靠什麽營生的啊?”
吳眠攔住了一位背著柴火的老漢,上前詢問村子的情況。
老漢見是官差大人,低著頭哆哆嗦嗦的站在原地,說話因緊張而結巴。
“迴……大、大人,開點荒地,打、打點柴火……”
“這裏可有什麽特產?”
“沒、沒有特產,都是石山和野草,這裏的山不養人……”
兩人攀談了一番,吳眠大致了解的情況。
這石羊村大約六十戶,基本沒什麽營收。
這裏的村民隻能打打柴,然後燒成木炭拿去城裏賣。
隻能勉強活著,有時候都解決不了溫飽。
此次山路太遠,他們一行人隻拿了兩石糧食上山。
村民們看到有這麽多救濟糧食,全都圍了上來。
好在他們生怕觸怒官差大人,不敢造次。
最終每一戶都領到了兩斤米。
吳眠在周圍查看了山勢地貌,這裏的山確實不養人。
經過一天的走訪,眾人才迴到縣衙。
“如何精準入戶救濟,我已經示範了一遍,你們以這個模式為標準。”
“盡快救濟完城中所有的特困戶,然後去到你們各自的村落任職。”
“你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考察,因地製宜的給村子提出適合發展的產業。”
今日的走訪,讓他們零距離的接觸了百姓的疾苦,也讓他們受益匪淺。
接下來,他們將要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眾人散去之後,吳眠還沒來得及喝口茶,就看到衛青梅走了進來。
“那兩個部落再次派遣使者,前來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