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我不是潘金蓮
“齊天大聖!東勝神洲!萬歲!萬歲”
海州軍民的潮水般的歡唿,衝淡了明日心頭對兒子的擔憂和不舍,取而代之的,是萬丈的豪情!
無論是曆史、還是傳說,都由老子來書寫吧!
他想起了什麽,撇開楚月,大步走向那欲刀劈完顏明亮而被達凱所傷的組長,幾名戰士趕緊扶起那受傷不淺的組長。
明日麵無表情地打量著他:“你那一刀是真劈還是假劈?”
那組長抬起年輕而棱角分明的臉,用敬仰卻又不失冷靜的目光迎向主帥,一躬身,坦承:“迴大聖,是真劈!”
組長沒有多餘的解釋,邊上的戰士都覺此話不妥,忐忑不安地低下頭。
這一刻,明日感覺到了自己已非他們的大聖哥哥了,而是高高在上的帝王,這種高處不勝寒的代價,貌似是每一個走上神壇的人必須要付的。
不對!
真正的領袖,是始終如一、不改本色的,隻有敢於把自己放的越低,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才越高!
明日故意一皺眉頭,淡淡又問:“你叫甚麽名字!”
不知是禍是福的組長迴答:“小人魏勝!”
明日的嘴角忍不住露出了促狹的笑紋,大手一拍組長的肩頭:“好個魏勝,非常時行非常事,必成大器!我聖軍有此人才,怎能埋沒,先做個隊長吧!”
邊上的戰士又驚又喜,魏勝寵辱不驚:“多謝大聖哥哥!”
是的,即便當了一國之主,他還是他們的大聖哥哥。
忽然,明日心頭一警,生出如臨大敵的感覺,哈!消失的氣場又迴來了,而且更加敏銳。
他不動聲色,一瞥產生感應的方向,一個頭戴鬥篷、披著蓑衣的漢子正緩步走來,難道是達凱的同夥?
武功盡複的明日戰意正濃,巴不得有敵送上門來,讓自己祭旗。
可惜,對方的氣息雖然強大,但並沒有敵意,看來是友非敵。
此時,聖軍戰士也有所覺,此人來得突兀,忙護在主帥身前。
來人到了近前,一掀鬥篷,卻是個相貌俊挺的中年頭陀,單手“合十”,衝明日一點頭:“明施主,別來無恙?”
不是獨臂行者是誰?他沒有食言,在明日舉事之日,終於出現了。
兩人四目相對,各有一番複雜之情。
明日見武行者的情形,顯然早已來了,脫口詰問:“長老,剛剛為何不攔阻那廝?為何不救下我兒?”
武行者目光如炬:“施主,你若連這一關都過不了,又成何大事?明日,你讓某很失望!又讓某沒有失望”
這話隻有明日聽懂,讓武行者失望的是:他終究將家人置於首位,冒著生命危險,跳下了城牆。
讓武行者沒有失望的是:他在生死瞬間,實現了潛能的突破,一舉跨過了絕頂戰將的門檻,證實了天命所歸的口號,天下可圖!
明日哈哈大笑,握住亦師亦敵、又化敵為友的故人單手:“長老,你來的太好了,明日正需要你的助力!”
武行者卻微笑搖頭:“不!大聖爺氣候已成,用不著某錦上添花!當你真正需要助力的時候,某自會出現!告辭!”
看著這位流傳後世的傳奇人物飄然遠去,一再擦肩而過的明日,終究沒有忍住,探究那個千古之謎,揚聲發問:“長老!潘金蓮是誰?她還在嗎”
武行者聞言,魁梧的身軀一震,輕盈的腳步一滯,卻終沒有迴頭,亦揚聲作答,仿佛要天下人知曉:“金蓮是某的阿嫂!大哥病死後,她與某情投意合,卻為世俗不容,不堪人言,投水自盡!迄今,金蓮已在地下等某二十年。待塵事一了,某便和她團聚,在陰間做個夫妻”
啊也!原來如此!後世的臆測並非全是虛妄,潘金蓮也非後人心中的潘金蓮!
原來,和小叔相戀、卻不容於世,被口水所淹、殉情自殺的潘金蓮,才是真實的潘金蓮。
至於那個在後世、影視作品中,風情萬種、心如蛇蠍的婦人,隻是一幹文人酸士的意淫想象、齷齪思想的投射。
或許,每一個男人,心中就有一個潘金蓮!
又或許,每一個男人,就是一個潘金蓮!
一段曆史公案,終於在當事人的隻言片語中,水落石出
“老小子!你怎麽不讓長老去追蹤、保護亮兒?潘金蓮與你何幹”楚月對夫君一肚子的意見,又有難抑的好奇心。
“長老豈能聽我使喚?潘金蓮啊,我認識她的一個後人娘子放心,等此間大事一了,為夫便殺向上京,對合刺小兒興師問罪,救迴亮兒!”明日打個馬虎眼,搪塞過去。
他已想透徹,自己越強大,聲威越震,兒子就越安全!
夫妻倆手挽手,親切地走入百姓與聖軍當中:“鄉親們,兒郎們,今日是東勝神洲的建國日,明日請大家好好吃喝一通!”
建國日一過,整個海州就發動起來,變成了一部巨型的戰爭機器,明日所下的第一道聖詔就是擴軍。
要在宋金的夾縫中殺出一片天地,僅有的一萬聖軍遠遠不夠,他的目標是建立一支十萬兵力的大軍,方能威脅乃至動搖大宋的統治,遏止並反擊大金的觸角。
在他轄治下人口增至三十萬的海州,作為東勝神洲的大本營,又要擔起戰時經濟中心的重任,自然抽不出多餘的成年男丁,也無法獨力養活一支十萬人的軍隊。
明日在擴軍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走上擴張領土的常規爭霸之路。
他的建軍宗旨亦由初期的“不妄殺”,最終演變成脫胎換骨的“為不殺而殺”,這句振耳聵聾的口號,就在擴軍擴疆的過程中流傳開來。
相比較十幾年前鍾相、楊麽起義提出的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均貧富、等貴賤”,這簡單之極的五個字,反映了代表人類最基本需求的草根哲理——“活著”,一下子衝入身處亂世的黎民百姓心中,成為順應時勢的最迫切呐喊。
一時間,山東兩淮的義士好漢接踵投靠,臨近海州的齊淮州縣紛紛來附,不出三月,聖軍總兵力已擴至十萬以上。
東勝神洲的疆土,沿著東部沿海的狹長地帶急劇擴張,南抵大江,北近大河。
宋金兩國,一個在長江以南手忙腳亂地調兵遣將,嚴防聖軍過江;一個在黃河以北加緊肅清漢人義軍,以防與聖軍唿應。
而疆界遠隔的大理、西夏、高麗等國則相繼派來使者,與這中原國度新近崛起的第三勢力交好,齊天大聖的威名一時無兩。
“殺世間該殺之人,還萬民不殺之世!”——這一反草菅人命的封建霸業觀、把生命的權利提升到國家高度的政治思想,令宋金統治者聞之色變,談之切骨。
在廣大的士大夫階層也引發了思想地震,惶惶終日者有之,擊節讚歎者有之,激烈辯論者亦有之。
總而言之,東勝神洲的建立,帶來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在這樣一個時代,第一次提出近似“為全人類而戰”的鬥爭信念,也注定她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異類!
這一點,連她的創建者——明日自己都沒有預料到。
宋金方麵的探報源源不斷地傳來,如他所願,趙構小兒對班師來見的嶽飛不僅沒有斥責私縱明日之罪,反而褒獎有加,更駁迴了嶽飛壯心已闌的辭呈,勉令返迴鄂州駐地。
明日備感欣慰,至少大英雄沒有像後世評書中描寫那樣,一入京就被下獄,曆史應該在自己手中破開了吧?
不過,另一則尚不明朗的消息令明日化喜為憂,金兀術在除掉粘罕一係的僅存碩果——穀神之後,又於開封點檢糧草,調集兵馬,顯然在醞釀一次大的行動。
而南宋方麵亦有不容忽視的線報,趙構的忠實走狗張俊和禦前親信楊沂中兩軍都在秣兵勵馬。
這敵對兩國近乎默契的異動絕非巧合,如果想再次開戰的話,趙構怎能忘了最能抗金的嶽家軍?
唯一的解釋是對付第三方,而這個第三方,除了宋金共同的敵人——齊天大聖,還會有誰?
這個局麵是明日預見到的,宋金既有秦檜與兀術暗中勾結,豈容他這個叛臣賊子坐大,必然會聯手,企圖將羽翅未豐的東勝神洲扼殺在搖籃裏。
明日早有針對的計劃,隻是尚未準備充分,也來不及準備充分。
他當機立斷,下令召開建國後的第一次最高軍事會議,參加會議者,已不止原先的“六人會”成員,還增加了新晉的聖軍新星魏勝等幾員年輕將領。
是時,年關將至,北風怒號,一直堅持不建帝殿、不行朝禮的明日,就在白虎山下的齊天大聖府,點起火爐,舉行不分上下的圓桌會議。
升為左右丞相的牛文、馬縐二人,分別介紹了內部的大好形勢和外部的險惡局麵,然後轉向軍事討論。
升任左右元帥的忽裏赤、艾裏孫,作為軍中元老派,與以魏勝為首的少壯派展開了激烈交鋒,雙方各執一詞。
元老派主張先打過長江,滅了較弱的南宋,再北上驅逐金人。
少壯派則主張先過黃河,將較強的金國趕迴北地,一統燕齊,迴頭再收拾趙宋。
兩派都考慮到了少主在金人的手中為質,隻以收複關內的河山為限。
否則,應該是一統天下才對。
牛文、馬縐當了和事老,提議幹脆兩線同時出擊,看誰先取勝,當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明日與楚月凝神傾聽,一言不發。
南下或北上的策略都有道理,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
出自女真的元老派自不想先對自己的族國下手,同樣,出自趙宋的少壯派也不想先拿自己的祖國開刀。
至於兩位丞相提議的兩線作戰,則是絕不可取的,明日當然記得後世一戰、二戰中的德國是怎麽失敗的。
還有一點,各方都覺得勝利好像唾手可得,這是個大錯誤!
也許是發展太快,也許是從未受過重大挫折,明日感覺到軍中彌漫著盲目樂觀的情緒,且不說南宋的嶽家軍就足夠聖軍吃一壺的,就是金國的兀術軍團也實力猶存,哪一個都不好相與。
雖說聖軍的架構,已趨向一支多兵種的全麵軍隊:不僅有騎軍、步軍、水軍,還組建了炮軍。
但是擴軍太快,難免魚龍混雜,將士融合時間太短,各軍配合亦顯生疏,一旦上了戰場,能產生多大的戰力尚是疑問。
盡管組建了這時代第一支真正意義的炮軍,全部裝備火龍出水,但經過這些年各種戰場的磨練,他對這原始火器的作用也有了清醒的認識。
用於攻城、守城,炮軍當能發揮不可小看的作用。
但在野戰當中,除非對手擺的是密集陣形,若麵對嶽家軍那樣的散騎戰術,炮軍的作用幾可忽略。
就像後世的第一代火槍手,根本無法抵禦騎兵、散兵的衝擊一樣。
最重要的是,剛剛建國、根基未穩的東勝神洲,根本經不起常規的消耗戰,取勝的唯一法寶還是出奇製勝。
經過這些年的戰爭熏陶,明日已然成長為這時代獨步天下的奇兵大師。
不過,他此次奇兵的靈感,卻來源於後世一個最狂妄的戰爭魔頭。
即便那個魔頭在戰略上犯了致命失誤,不過其首創的戰術確實前無古人,那就是——閃電戰!
與在座眾人的出發點都不同,明日的出發點是無法道於人知的。
因為他轟轟烈烈的這一場大幹,竟然隻是為了自幼的一個夢想,隻是為了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大英雄嶽飛!
從這一點來說,他是個自我的人。
明日站起來,在小嬌妻的默默支持下,開口發言了
“齊天大聖!東勝神洲!萬歲!萬歲”
海州軍民的潮水般的歡唿,衝淡了明日心頭對兒子的擔憂和不舍,取而代之的,是萬丈的豪情!
無論是曆史、還是傳說,都由老子來書寫吧!
他想起了什麽,撇開楚月,大步走向那欲刀劈完顏明亮而被達凱所傷的組長,幾名戰士趕緊扶起那受傷不淺的組長。
明日麵無表情地打量著他:“你那一刀是真劈還是假劈?”
那組長抬起年輕而棱角分明的臉,用敬仰卻又不失冷靜的目光迎向主帥,一躬身,坦承:“迴大聖,是真劈!”
組長沒有多餘的解釋,邊上的戰士都覺此話不妥,忐忑不安地低下頭。
這一刻,明日感覺到了自己已非他們的大聖哥哥了,而是高高在上的帝王,這種高處不勝寒的代價,貌似是每一個走上神壇的人必須要付的。
不對!
真正的領袖,是始終如一、不改本色的,隻有敢於把自己放的越低,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才越高!
明日故意一皺眉頭,淡淡又問:“你叫甚麽名字!”
不知是禍是福的組長迴答:“小人魏勝!”
明日的嘴角忍不住露出了促狹的笑紋,大手一拍組長的肩頭:“好個魏勝,非常時行非常事,必成大器!我聖軍有此人才,怎能埋沒,先做個隊長吧!”
邊上的戰士又驚又喜,魏勝寵辱不驚:“多謝大聖哥哥!”
是的,即便當了一國之主,他還是他們的大聖哥哥。
忽然,明日心頭一警,生出如臨大敵的感覺,哈!消失的氣場又迴來了,而且更加敏銳。
他不動聲色,一瞥產生感應的方向,一個頭戴鬥篷、披著蓑衣的漢子正緩步走來,難道是達凱的同夥?
武功盡複的明日戰意正濃,巴不得有敵送上門來,讓自己祭旗。
可惜,對方的氣息雖然強大,但並沒有敵意,看來是友非敵。
此時,聖軍戰士也有所覺,此人來得突兀,忙護在主帥身前。
來人到了近前,一掀鬥篷,卻是個相貌俊挺的中年頭陀,單手“合十”,衝明日一點頭:“明施主,別來無恙?”
不是獨臂行者是誰?他沒有食言,在明日舉事之日,終於出現了。
兩人四目相對,各有一番複雜之情。
明日見武行者的情形,顯然早已來了,脫口詰問:“長老,剛剛為何不攔阻那廝?為何不救下我兒?”
武行者目光如炬:“施主,你若連這一關都過不了,又成何大事?明日,你讓某很失望!又讓某沒有失望”
這話隻有明日聽懂,讓武行者失望的是:他終究將家人置於首位,冒著生命危險,跳下了城牆。
讓武行者沒有失望的是:他在生死瞬間,實現了潛能的突破,一舉跨過了絕頂戰將的門檻,證實了天命所歸的口號,天下可圖!
明日哈哈大笑,握住亦師亦敵、又化敵為友的故人單手:“長老,你來的太好了,明日正需要你的助力!”
武行者卻微笑搖頭:“不!大聖爺氣候已成,用不著某錦上添花!當你真正需要助力的時候,某自會出現!告辭!”
看著這位流傳後世的傳奇人物飄然遠去,一再擦肩而過的明日,終究沒有忍住,探究那個千古之謎,揚聲發問:“長老!潘金蓮是誰?她還在嗎”
武行者聞言,魁梧的身軀一震,輕盈的腳步一滯,卻終沒有迴頭,亦揚聲作答,仿佛要天下人知曉:“金蓮是某的阿嫂!大哥病死後,她與某情投意合,卻為世俗不容,不堪人言,投水自盡!迄今,金蓮已在地下等某二十年。待塵事一了,某便和她團聚,在陰間做個夫妻”
啊也!原來如此!後世的臆測並非全是虛妄,潘金蓮也非後人心中的潘金蓮!
原來,和小叔相戀、卻不容於世,被口水所淹、殉情自殺的潘金蓮,才是真實的潘金蓮。
至於那個在後世、影視作品中,風情萬種、心如蛇蠍的婦人,隻是一幹文人酸士的意淫想象、齷齪思想的投射。
或許,每一個男人,心中就有一個潘金蓮!
又或許,每一個男人,就是一個潘金蓮!
一段曆史公案,終於在當事人的隻言片語中,水落石出
“老小子!你怎麽不讓長老去追蹤、保護亮兒?潘金蓮與你何幹”楚月對夫君一肚子的意見,又有難抑的好奇心。
“長老豈能聽我使喚?潘金蓮啊,我認識她的一個後人娘子放心,等此間大事一了,為夫便殺向上京,對合刺小兒興師問罪,救迴亮兒!”明日打個馬虎眼,搪塞過去。
他已想透徹,自己越強大,聲威越震,兒子就越安全!
夫妻倆手挽手,親切地走入百姓與聖軍當中:“鄉親們,兒郎們,今日是東勝神洲的建國日,明日請大家好好吃喝一通!”
建國日一過,整個海州就發動起來,變成了一部巨型的戰爭機器,明日所下的第一道聖詔就是擴軍。
要在宋金的夾縫中殺出一片天地,僅有的一萬聖軍遠遠不夠,他的目標是建立一支十萬兵力的大軍,方能威脅乃至動搖大宋的統治,遏止並反擊大金的觸角。
在他轄治下人口增至三十萬的海州,作為東勝神洲的大本營,又要擔起戰時經濟中心的重任,自然抽不出多餘的成年男丁,也無法獨力養活一支十萬人的軍隊。
明日在擴軍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走上擴張領土的常規爭霸之路。
他的建軍宗旨亦由初期的“不妄殺”,最終演變成脫胎換骨的“為不殺而殺”,這句振耳聵聾的口號,就在擴軍擴疆的過程中流傳開來。
相比較十幾年前鍾相、楊麽起義提出的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均貧富、等貴賤”,這簡單之極的五個字,反映了代表人類最基本需求的草根哲理——“活著”,一下子衝入身處亂世的黎民百姓心中,成為順應時勢的最迫切呐喊。
一時間,山東兩淮的義士好漢接踵投靠,臨近海州的齊淮州縣紛紛來附,不出三月,聖軍總兵力已擴至十萬以上。
東勝神洲的疆土,沿著東部沿海的狹長地帶急劇擴張,南抵大江,北近大河。
宋金兩國,一個在長江以南手忙腳亂地調兵遣將,嚴防聖軍過江;一個在黃河以北加緊肅清漢人義軍,以防與聖軍唿應。
而疆界遠隔的大理、西夏、高麗等國則相繼派來使者,與這中原國度新近崛起的第三勢力交好,齊天大聖的威名一時無兩。
“殺世間該殺之人,還萬民不殺之世!”——這一反草菅人命的封建霸業觀、把生命的權利提升到國家高度的政治思想,令宋金統治者聞之色變,談之切骨。
在廣大的士大夫階層也引發了思想地震,惶惶終日者有之,擊節讚歎者有之,激烈辯論者亦有之。
總而言之,東勝神洲的建立,帶來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在這樣一個時代,第一次提出近似“為全人類而戰”的鬥爭信念,也注定她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異類!
這一點,連她的創建者——明日自己都沒有預料到。
宋金方麵的探報源源不斷地傳來,如他所願,趙構小兒對班師來見的嶽飛不僅沒有斥責私縱明日之罪,反而褒獎有加,更駁迴了嶽飛壯心已闌的辭呈,勉令返迴鄂州駐地。
明日備感欣慰,至少大英雄沒有像後世評書中描寫那樣,一入京就被下獄,曆史應該在自己手中破開了吧?
不過,另一則尚不明朗的消息令明日化喜為憂,金兀術在除掉粘罕一係的僅存碩果——穀神之後,又於開封點檢糧草,調集兵馬,顯然在醞釀一次大的行動。
而南宋方麵亦有不容忽視的線報,趙構的忠實走狗張俊和禦前親信楊沂中兩軍都在秣兵勵馬。
這敵對兩國近乎默契的異動絕非巧合,如果想再次開戰的話,趙構怎能忘了最能抗金的嶽家軍?
唯一的解釋是對付第三方,而這個第三方,除了宋金共同的敵人——齊天大聖,還會有誰?
這個局麵是明日預見到的,宋金既有秦檜與兀術暗中勾結,豈容他這個叛臣賊子坐大,必然會聯手,企圖將羽翅未豐的東勝神洲扼殺在搖籃裏。
明日早有針對的計劃,隻是尚未準備充分,也來不及準備充分。
他當機立斷,下令召開建國後的第一次最高軍事會議,參加會議者,已不止原先的“六人會”成員,還增加了新晉的聖軍新星魏勝等幾員年輕將領。
是時,年關將至,北風怒號,一直堅持不建帝殿、不行朝禮的明日,就在白虎山下的齊天大聖府,點起火爐,舉行不分上下的圓桌會議。
升為左右丞相的牛文、馬縐二人,分別介紹了內部的大好形勢和外部的險惡局麵,然後轉向軍事討論。
升任左右元帥的忽裏赤、艾裏孫,作為軍中元老派,與以魏勝為首的少壯派展開了激烈交鋒,雙方各執一詞。
元老派主張先打過長江,滅了較弱的南宋,再北上驅逐金人。
少壯派則主張先過黃河,將較強的金國趕迴北地,一統燕齊,迴頭再收拾趙宋。
兩派都考慮到了少主在金人的手中為質,隻以收複關內的河山為限。
否則,應該是一統天下才對。
牛文、馬縐當了和事老,提議幹脆兩線同時出擊,看誰先取勝,當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明日與楚月凝神傾聽,一言不發。
南下或北上的策略都有道理,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
出自女真的元老派自不想先對自己的族國下手,同樣,出自趙宋的少壯派也不想先拿自己的祖國開刀。
至於兩位丞相提議的兩線作戰,則是絕不可取的,明日當然記得後世一戰、二戰中的德國是怎麽失敗的。
還有一點,各方都覺得勝利好像唾手可得,這是個大錯誤!
也許是發展太快,也許是從未受過重大挫折,明日感覺到軍中彌漫著盲目樂觀的情緒,且不說南宋的嶽家軍就足夠聖軍吃一壺的,就是金國的兀術軍團也實力猶存,哪一個都不好相與。
雖說聖軍的架構,已趨向一支多兵種的全麵軍隊:不僅有騎軍、步軍、水軍,還組建了炮軍。
但是擴軍太快,難免魚龍混雜,將士融合時間太短,各軍配合亦顯生疏,一旦上了戰場,能產生多大的戰力尚是疑問。
盡管組建了這時代第一支真正意義的炮軍,全部裝備火龍出水,但經過這些年各種戰場的磨練,他對這原始火器的作用也有了清醒的認識。
用於攻城、守城,炮軍當能發揮不可小看的作用。
但在野戰當中,除非對手擺的是密集陣形,若麵對嶽家軍那樣的散騎戰術,炮軍的作用幾可忽略。
就像後世的第一代火槍手,根本無法抵禦騎兵、散兵的衝擊一樣。
最重要的是,剛剛建國、根基未穩的東勝神洲,根本經不起常規的消耗戰,取勝的唯一法寶還是出奇製勝。
經過這些年的戰爭熏陶,明日已然成長為這時代獨步天下的奇兵大師。
不過,他此次奇兵的靈感,卻來源於後世一個最狂妄的戰爭魔頭。
即便那個魔頭在戰略上犯了致命失誤,不過其首創的戰術確實前無古人,那就是——閃電戰!
與在座眾人的出發點都不同,明日的出發點是無法道於人知的。
因為他轟轟烈烈的這一場大幹,竟然隻是為了自幼的一個夢想,隻是為了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大英雄嶽飛!
從這一點來說,他是個自我的人。
明日站起來,在小嬌妻的默默支持下,開口發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