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東晉·陶淵明。
**
歲月靜好,時光悠悠,小半個月一晃而過。
初夏的天氣,雖陽光明媚,卻不顯燥熱。眺望天穹,隻見滿目碧空如洗,一輪耀眼金日高掛於蔚藍色的天幕,向世間灑下無數光明。
在這塊陽光普照的天成大陸上,仿佛處處都充滿了喧囂與迷離的紅塵氣息,但是位於天成大陸腹地的秦山之巔卻有著無與倫比的與世隔絕的沉靜。
在高達數百丈的山巔上的那幾塊栽種成八卦圖模樣的田地邊,在明亮得耀眼的陽光下,在蒼蒼翠竹的環抱間,但見滿頭青絲在腦後以一條天青色發帶紮成一束高馬尾,身穿一件單薄的天青色長衫,腳踩一雙天青色長靴的炎子明正弓著腰,一手提著一隻盛著大半桶清水的木桶,一手握著一隻葫蘆瓢從木桶中舀出一瓢清水,悉心地為他身前的那些花草矮樹、蔬菜瓜果澆水。
自五年前下了秦山之巔後,如此恬靜淡然的日子,炎子明已許久不曾享受過了。
外麵塵世的那些喧囂、繁華與紫醉金迷,就是那無形的,可以吞噬人心中一切意誌與夢想的惡魔,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淪、墮落,直到最終深陷泥沼而無法自拔。
在喧囂的塵世間奔波來去,算計世事與人心,炎子明隻覺得身累心更累,無比的疲累。
可是,炎子明卻絲毫不敢停止那仿佛永無止境的奔波與算計,因為一旦停止,止步不前,等待他的,將是足以令他粉身碎骨的萬丈懸崖……
但是,在這萬籟俱寂、與世隔絕,猶如世外桃源的秦山之巔上,再是髒亂不堪、充滿汙垢的人心,也可以得到平靜,直到完全沉澱下來,迴複初心。
所以,相比於外麵塵世的昏亂不堪,尤其是相比於那宮廷中數不甚數、永無休止的陰暗詭譎,炎子明更喜歡在這靜謐的秦山之巔上生活。
但是……喜歡永遠隻能是喜歡,炎子明肩頭的重擔,自炎子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炎子明不能一輩子呆在這秦山之巔,做這避世而居的閑雲野鶴。
相反,炎子明隻能迎難而上,即便知道後無退路,前路更是艱難浩渺,炎子明也要義無反顧地衝進那世俗之地,躋身於泥沼之中……
不過俗話說的好,偷得浮生半日閑嘛!能悠閑自在一日便算一日,活在當下,才是妙事!
“子明,你原先預備在這秦山之巔呆上三個月的計劃怕是需得改上一改,為師眼下有件急事需要你去辦。”一道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忽而自炎子明身後傳來,打斷了炎子明那有些飄忽的思緒。
這廂,正專心致誌地為那些栽種成八卦圖的花草矮樹、蔬菜瓜果澆水的炎子明聞言一愣,隨即停下澆水的動作,站直身子,轉身,向他身後看去……
就見,在那三間呈“品”字型的竹屋正中的那一間竹屋的屋簷下,負手站著一個身穿一件淺藍色束身長衣,腰係同色繡暗紋寬腰帶,外著一件有著寬大袖擺的淺灰色長儒袍,麵上戴著一張白色的沒有表情的麵具的男人。
那人的滿頭華發隻隨意地用一根灰色發帶束起一小段在腦後,大部分的華發卻是隨意披散著。並且那人麵上戴著一個白色的沒有表情的麵具,麵具上隻有雙眼處開了兩個圓洞用以視物,完全讓人無法窺探其相貌。
如此十數年如一日,仿似永遠一層不變的裝束,即便相距百米之遙,即便不認真去看,炎子明也能輕易地認出對方。
見到說話之人乃是他們那位師傅,炎子明隻是稍微頓了頓,便躬身將他手中提著的那隻木桶放在他腳邊的地上,並將那隻葫蘆瓢扔進木桶中,而後再站直身子,如是問道:“師傅有事需要徒兒去辦,徒兒自是不敢推辭,隻是不知是何事竟令師傅如此著急?”
自幼時拜師以來,雖二十餘載過去,炎子明都不曾見到過他們那位師傅的真麵目,但是,在炎子明心中,他們那位師傅與修習佛道,不理紅塵俗世,行蹤飄忽不定的無塵大師一樣,都是那種遇任何事均是一副處變不驚、淡定自若的態度的世外高人。
與他們那位師傅相識二十餘載,炎子明從未曾聽見過他們那位師傅口中吐出一個“急”字。可是今日,他們那位師傅一開口就說有件急事需要他去辦……
能讓他們那位師傅說出“急事”二字,想來,那件事,是當真已緊急到了一個就連炎子明也無法理解的程度了吧……
正當炎子明心中思慮萬千時,那方,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便已如此解釋道:“到也不是為了別人,而是你們那三師弟的大劫已至,為師需你立即動身前往大梁國江南南嶺郡,且去救他一救。”
炎子明聞言,麵上神色毫不掩飾地一怔。隨即,但聽得炎子明如此疑惑道:“師傅當初將三師弟放下山,難道沒有算出三師弟的劫數?”
“你三師弟與你和子衍不同,他自幼便跟隨為師上了秦山之巔,而後十八載均在這秦山之巔避世修行,從未涉及繁塵濁世,心性純良遠非常人可比。”麵對炎子明的疑問,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卻如此道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
炎子明聽得這個迴答,當即便心生一種想要歎氣的無奈感:又來了……
不待炎子明真的歎息出聲,那方,便已聽得那道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說道:“所以,為師教與你三師弟的心法,與為師教與你和子衍的心法略有不同。但也正因此,你與子衍此生的所有劫數,都是一念之差間的人意所生,若要化解,實非難事。
可你三師弟的劫數,卻是天定……既是天定,為師便是算得到你三師弟此生的劫數,但在你三師弟應劫前,卻也隻能隱隱算出個大概罷了。今日為師也是一時興起便算了一卦,卻忽然算得無比準確,隻怕是你三師弟的劫數……已經應了。”
聞言,炎子明默了一瞬,而後定睛看向他們那位師傅,朝他們那位師傅拱手抱拳,滿麵不解地問道:“師傅,請恕徒兒鬥膽一問,既然師傅已算出三師弟的劫數已應,師傅為何不親自下山去救三師弟?”
如此問完後,炎子明又覺得這番話有些不妥,當即便又語氣恭敬地補充道:“還請師傅不要誤會,徒兒此言並非是徒兒不願去救三師弟,隻是徒兒自認與師傅相比,徒兒的這點微末本事,實在上不得台麵。若是師傅親自下山去救三師弟,豈非更加穩妥,萬無一失?”
炎子明的話音還未落,那方,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便已歎道:“為師又何曾不如此作想?隻是你三師弟的劫數,乃是天定,你三師弟雖未脫離肉體凡胎,但此劫卻也可算是一個‘小天劫’。”
“小天劫?”充滿疑問的三個字自炎子明那兩瓣薄唇中吐出。
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微不可見地點頭,用他那道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如此解釋著:“在古時,有修道修仙者,修行是此類人提高境界的方法,而要達到某種境界就必須破除一些東西,比如除三屍,就是要求看破善、惡、我。但人本身的局限會形成障礙,比如貪、執。
於是,修行到一定程度,矛盾激化,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就叫劫。天劫就是一個劫數,當一個人做了違背天理的的事後,上天會給予他懲罰或災難。就如修仙者逆天而行,妄圖以凡人之身修得真仙,上天就會降下劫數。
比如殺劫,就是必須殺人才能領會某種東西,破除蔽障,提升境界。而修行越高,劫越厲害。若要修成正果,便要曆經重重劫難,方能正得大道、得道成仙。而彼時所要經曆的劫數,就叫‘天劫’。”
耳聽著他們那位師傅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一種無力感忽然自炎子明心底油然而生。
聽著他們那位師傅那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炎子明隻覺得他以往那一點就通,聰明無比的腦子,今天明顯有些不夠用了——
他們那位師傅說的每一個字,炎子明都聽得一清二楚,可是將這些字連在一起,組成一句話、一段話地說出來,炎子明卻覺得他完全聽不懂了啊……
炎子明甚至詭異地覺得,他今天起床的時候沒拜下天地,真是太失策了……
而那方,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還在繼續孜孜不倦地說著:“在古時,道教將修道修仙者一生所要經曆的這些劫難統稱為‘天劫’,並將之分為:四九天劫、六九天劫和九九無歸滅魂大天劫。
每逢四百九十年必遇之‘天劫’,又稱‘道家四九重劫’。在這段期間內,修成散仙者在人間所做的好事、壞事都要算一次總賬,由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清元始天尊決定他們是否還能繼續‘逍遙’下去。
而從散仙‘成道’之日起,必須接連避過三次‘天劫’,通過種種嚴格考驗之後,才能修成‘不死之身’。這時,內外功行圓滿者,乃飛升靈空仙界,成為‘天仙’(負有職掌);功行稍差或有塵緣未了的,便成‘地仙’,可不受天尊拘束,遊戲人間。”
他們那位師傅說了這麽半天,炎子明總算是在最後聽明白了:那所謂的“天劫”,即上天對修道修仙者的懲罰(或許更像是詛咒?),說好聽一點,就叫考驗或磨難。但是……他的三師弟什麽時候走上修道修仙的道路了嗎?不然怎麽會招來天劫呢??
似是窺探出了炎子明心中的想法與疑問,隻聽得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忽然如此說道:“為師知道你心中疑問重重,但如今卻不是與你解釋的時機。”
炎子明聞言,沉默了一瞬,而後才朝他們那位師傅如此恭敬地道了一句:“是,師傅,徒兒知道了。”
因為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麵上戴著麵具,看不見表情,遂隻能聽見他那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似歎非歎地道:“你三師弟如今所要曆的‘小天劫’雖遠在‘四九天劫’之下,卻總歸是天劫。但是為師的身份卻有諸多妨礙,不可插手,否則一旦弄巧成拙,怕是會將一個本可化解的‘小天劫’救成一個無法化解的‘大天劫’……”
話音倏然一頓,隨即,隻聽得那道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毫不掩飾地歎息道:“若當真如此,怕是屆時就算是為師傾盡全力,也護不住你三師弟了。”
“竟如此嚴重?”炎子明有些不敢置信地低唿出聲。
點頭,隻聽得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迴答得肯定:“天意所定,無可避免。”
炎子明張了張口,有些呐呐地道:“那……”隻是略猶豫了一瞬,炎子明便將話說了下去:“徒兒可否再鬥膽問一句,三師弟的劫數是什麽?”
然而,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卻不正麵迴答炎子明,隻高深莫測地如此道了一句:“天機不可泄露,你此行去了,就知道了。”
“是,師傅,那徒兒這就下山去。”他們那位師傅不願意說,炎子明便也不再追問,如此恭敬地說罷,炎子明便毫不遲疑地轉身,朝竹林外走去。
“子明……”炎子明才走出兩步,他身後便傳來一聲輕喚。
炎子明當即停住腳步,迴身看向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然而那方卻又忽然沒了聲音。
兩廂沉默許久,那張白色的沒有表情的麵具下才傳出來一聲歎息:“護好你三師弟,他還小。”
遙遙朝著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拱手抱拳地一揖,炎子明語氣無比堅定地如是道:“師傅請放心,徒兒定不會讓任何人傷害到三師弟!”言罷,轉身,頭也不迴地離去……(未完待續。)
**
歲月靜好,時光悠悠,小半個月一晃而過。
初夏的天氣,雖陽光明媚,卻不顯燥熱。眺望天穹,隻見滿目碧空如洗,一輪耀眼金日高掛於蔚藍色的天幕,向世間灑下無數光明。
在這塊陽光普照的天成大陸上,仿佛處處都充滿了喧囂與迷離的紅塵氣息,但是位於天成大陸腹地的秦山之巔卻有著無與倫比的與世隔絕的沉靜。
在高達數百丈的山巔上的那幾塊栽種成八卦圖模樣的田地邊,在明亮得耀眼的陽光下,在蒼蒼翠竹的環抱間,但見滿頭青絲在腦後以一條天青色發帶紮成一束高馬尾,身穿一件單薄的天青色長衫,腳踩一雙天青色長靴的炎子明正弓著腰,一手提著一隻盛著大半桶清水的木桶,一手握著一隻葫蘆瓢從木桶中舀出一瓢清水,悉心地為他身前的那些花草矮樹、蔬菜瓜果澆水。
自五年前下了秦山之巔後,如此恬靜淡然的日子,炎子明已許久不曾享受過了。
外麵塵世的那些喧囂、繁華與紫醉金迷,就是那無形的,可以吞噬人心中一切意誌與夢想的惡魔,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淪、墮落,直到最終深陷泥沼而無法自拔。
在喧囂的塵世間奔波來去,算計世事與人心,炎子明隻覺得身累心更累,無比的疲累。
可是,炎子明卻絲毫不敢停止那仿佛永無止境的奔波與算計,因為一旦停止,止步不前,等待他的,將是足以令他粉身碎骨的萬丈懸崖……
但是,在這萬籟俱寂、與世隔絕,猶如世外桃源的秦山之巔上,再是髒亂不堪、充滿汙垢的人心,也可以得到平靜,直到完全沉澱下來,迴複初心。
所以,相比於外麵塵世的昏亂不堪,尤其是相比於那宮廷中數不甚數、永無休止的陰暗詭譎,炎子明更喜歡在這靜謐的秦山之巔上生活。
但是……喜歡永遠隻能是喜歡,炎子明肩頭的重擔,自炎子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炎子明不能一輩子呆在這秦山之巔,做這避世而居的閑雲野鶴。
相反,炎子明隻能迎難而上,即便知道後無退路,前路更是艱難浩渺,炎子明也要義無反顧地衝進那世俗之地,躋身於泥沼之中……
不過俗話說的好,偷得浮生半日閑嘛!能悠閑自在一日便算一日,活在當下,才是妙事!
“子明,你原先預備在這秦山之巔呆上三個月的計劃怕是需得改上一改,為師眼下有件急事需要你去辦。”一道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忽而自炎子明身後傳來,打斷了炎子明那有些飄忽的思緒。
這廂,正專心致誌地為那些栽種成八卦圖的花草矮樹、蔬菜瓜果澆水的炎子明聞言一愣,隨即停下澆水的動作,站直身子,轉身,向他身後看去……
就見,在那三間呈“品”字型的竹屋正中的那一間竹屋的屋簷下,負手站著一個身穿一件淺藍色束身長衣,腰係同色繡暗紋寬腰帶,外著一件有著寬大袖擺的淺灰色長儒袍,麵上戴著一張白色的沒有表情的麵具的男人。
那人的滿頭華發隻隨意地用一根灰色發帶束起一小段在腦後,大部分的華發卻是隨意披散著。並且那人麵上戴著一個白色的沒有表情的麵具,麵具上隻有雙眼處開了兩個圓洞用以視物,完全讓人無法窺探其相貌。
如此十數年如一日,仿似永遠一層不變的裝束,即便相距百米之遙,即便不認真去看,炎子明也能輕易地認出對方。
見到說話之人乃是他們那位師傅,炎子明隻是稍微頓了頓,便躬身將他手中提著的那隻木桶放在他腳邊的地上,並將那隻葫蘆瓢扔進木桶中,而後再站直身子,如是問道:“師傅有事需要徒兒去辦,徒兒自是不敢推辭,隻是不知是何事竟令師傅如此著急?”
自幼時拜師以來,雖二十餘載過去,炎子明都不曾見到過他們那位師傅的真麵目,但是,在炎子明心中,他們那位師傅與修習佛道,不理紅塵俗世,行蹤飄忽不定的無塵大師一樣,都是那種遇任何事均是一副處變不驚、淡定自若的態度的世外高人。
與他們那位師傅相識二十餘載,炎子明從未曾聽見過他們那位師傅口中吐出一個“急”字。可是今日,他們那位師傅一開口就說有件急事需要他去辦……
能讓他們那位師傅說出“急事”二字,想來,那件事,是當真已緊急到了一個就連炎子明也無法理解的程度了吧……
正當炎子明心中思慮萬千時,那方,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便已如此解釋道:“到也不是為了別人,而是你們那三師弟的大劫已至,為師需你立即動身前往大梁國江南南嶺郡,且去救他一救。”
炎子明聞言,麵上神色毫不掩飾地一怔。隨即,但聽得炎子明如此疑惑道:“師傅當初將三師弟放下山,難道沒有算出三師弟的劫數?”
“你三師弟與你和子衍不同,他自幼便跟隨為師上了秦山之巔,而後十八載均在這秦山之巔避世修行,從未涉及繁塵濁世,心性純良遠非常人可比。”麵對炎子明的疑問,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卻如此道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
炎子明聽得這個迴答,當即便心生一種想要歎氣的無奈感:又來了……
不待炎子明真的歎息出聲,那方,便已聽得那道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說道:“所以,為師教與你三師弟的心法,與為師教與你和子衍的心法略有不同。但也正因此,你與子衍此生的所有劫數,都是一念之差間的人意所生,若要化解,實非難事。
可你三師弟的劫數,卻是天定……既是天定,為師便是算得到你三師弟此生的劫數,但在你三師弟應劫前,卻也隻能隱隱算出個大概罷了。今日為師也是一時興起便算了一卦,卻忽然算得無比準確,隻怕是你三師弟的劫數……已經應了。”
聞言,炎子明默了一瞬,而後定睛看向他們那位師傅,朝他們那位師傅拱手抱拳,滿麵不解地問道:“師傅,請恕徒兒鬥膽一問,既然師傅已算出三師弟的劫數已應,師傅為何不親自下山去救三師弟?”
如此問完後,炎子明又覺得這番話有些不妥,當即便又語氣恭敬地補充道:“還請師傅不要誤會,徒兒此言並非是徒兒不願去救三師弟,隻是徒兒自認與師傅相比,徒兒的這點微末本事,實在上不得台麵。若是師傅親自下山去救三師弟,豈非更加穩妥,萬無一失?”
炎子明的話音還未落,那方,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便已歎道:“為師又何曾不如此作想?隻是你三師弟的劫數,乃是天定,你三師弟雖未脫離肉體凡胎,但此劫卻也可算是一個‘小天劫’。”
“小天劫?”充滿疑問的三個字自炎子明那兩瓣薄唇中吐出。
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微不可見地點頭,用他那道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如此解釋著:“在古時,有修道修仙者,修行是此類人提高境界的方法,而要達到某種境界就必須破除一些東西,比如除三屍,就是要求看破善、惡、我。但人本身的局限會形成障礙,比如貪、執。
於是,修行到一定程度,矛盾激化,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就叫劫。天劫就是一個劫數,當一個人做了違背天理的的事後,上天會給予他懲罰或災難。就如修仙者逆天而行,妄圖以凡人之身修得真仙,上天就會降下劫數。
比如殺劫,就是必須殺人才能領會某種東西,破除蔽障,提升境界。而修行越高,劫越厲害。若要修成正果,便要曆經重重劫難,方能正得大道、得道成仙。而彼時所要經曆的劫數,就叫‘天劫’。”
耳聽著他們那位師傅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一種無力感忽然自炎子明心底油然而生。
聽著他們那位師傅那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炎子明隻覺得他以往那一點就通,聰明無比的腦子,今天明顯有些不夠用了——
他們那位師傅說的每一個字,炎子明都聽得一清二楚,可是將這些字連在一起,組成一句話、一段話地說出來,炎子明卻覺得他完全聽不懂了啊……
炎子明甚至詭異地覺得,他今天起床的時候沒拜下天地,真是太失策了……
而那方,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還在繼續孜孜不倦地說著:“在古時,道教將修道修仙者一生所要經曆的這些劫難統稱為‘天劫’,並將之分為:四九天劫、六九天劫和九九無歸滅魂大天劫。
每逢四百九十年必遇之‘天劫’,又稱‘道家四九重劫’。在這段期間內,修成散仙者在人間所做的好事、壞事都要算一次總賬,由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清元始天尊決定他們是否還能繼續‘逍遙’下去。
而從散仙‘成道’之日起,必須接連避過三次‘天劫’,通過種種嚴格考驗之後,才能修成‘不死之身’。這時,內外功行圓滿者,乃飛升靈空仙界,成為‘天仙’(負有職掌);功行稍差或有塵緣未了的,便成‘地仙’,可不受天尊拘束,遊戲人間。”
他們那位師傅說了這麽半天,炎子明總算是在最後聽明白了:那所謂的“天劫”,即上天對修道修仙者的懲罰(或許更像是詛咒?),說好聽一點,就叫考驗或磨難。但是……他的三師弟什麽時候走上修道修仙的道路了嗎?不然怎麽會招來天劫呢??
似是窺探出了炎子明心中的想法與疑問,隻聽得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忽然如此說道:“為師知道你心中疑問重重,但如今卻不是與你解釋的時機。”
炎子明聞言,沉默了一瞬,而後才朝他們那位師傅如此恭敬地道了一句:“是,師傅,徒兒知道了。”
因為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麵上戴著麵具,看不見表情,遂隻能聽見他那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似歎非歎地道:“你三師弟如今所要曆的‘小天劫’雖遠在‘四九天劫’之下,卻總歸是天劫。但是為師的身份卻有諸多妨礙,不可插手,否則一旦弄巧成拙,怕是會將一個本可化解的‘小天劫’救成一個無法化解的‘大天劫’……”
話音倏然一頓,隨即,隻聽得那道沉著卻中氣十足的聲音毫不掩飾地歎息道:“若當真如此,怕是屆時就算是為師傾盡全力,也護不住你三師弟了。”
“竟如此嚴重?”炎子明有些不敢置信地低唿出聲。
點頭,隻聽得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迴答得肯定:“天意所定,無可避免。”
炎子明張了張口,有些呐呐地道:“那……”隻是略猶豫了一瞬,炎子明便將話說了下去:“徒兒可否再鬥膽問一句,三師弟的劫數是什麽?”
然而,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卻不正麵迴答炎子明,隻高深莫測地如此道了一句:“天機不可泄露,你此行去了,就知道了。”
“是,師傅,那徒兒這就下山去。”他們那位師傅不願意說,炎子明便也不再追問,如此恭敬地說罷,炎子明便毫不遲疑地轉身,朝竹林外走去。
“子明……”炎子明才走出兩步,他身後便傳來一聲輕喚。
炎子明當即停住腳步,迴身看向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然而那方卻又忽然沒了聲音。
兩廂沉默許久,那張白色的沒有表情的麵具下才傳出來一聲歎息:“護好你三師弟,他還小。”
遙遙朝著站在竹屋屋簷下的那人拱手抱拳地一揖,炎子明語氣無比堅定地如是道:“師傅請放心,徒兒定不會讓任何人傷害到三師弟!”言罷,轉身,頭也不迴地離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