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其實都受到其內在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與左右。每個人所站立的位置以及觀察事物的視角存在差異,這便導致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形成的觀點往往僅僅圍繞自身利益打轉。


    就拿柳琦鎏的母親來說吧,在她的心目中,大女兒和大兒子宛如她精心打造的“麵子工程”一般重要,而二女兒和小兒子則更像是對她言聽計從的“順民”。不僅如此,由於小兒媳有大女兒撐腰庇護,再加上柳琦鎏向來十分袒護自家媳婦,對母親的話也不是那麽順從聽從。如此這般情形之下,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母親在麵對兩個女兒時,數落柳琦鎏不孝的話語變得愈發頻繁起來。久而久之,柳琦鎏在兄弟姐妹之間漸漸被孤立開來,仿佛成為了一個格格不入的存在。


    柳琦鎏平日裏工作繁忙異常,整日裏如同陀螺一般轉個不停,根本抽不出多少閑暇時光。等到他好不容易從那堆積如山的事務中擠出那麽一點寶貴的時間,打算前來探望一下許久未見的父母雙親。然而,當他踏入家門之後,卻發現事情並沒有如他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一進門,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母親那熟悉而又略顯嘮叨的話語便傳入了耳中。“你看看,多久沒迴家了?連個電話都沒有!”母親的聲音雖然不高,但充滿了責備,“你是不是把我們老兩口都給忘了?”


    柳琦鎏深知母親的性格和為人,並不想因為這點小事就過分地駁斥她的顏麵。於是乎,他隻能強忍著心中的不耐,有一句沒一句地應付著母親的問話:“媽,您別這麽說,這段時間工作實在太忙了。”


    母親卻不依不饒:“忙?再忙也不能忘了家裏的老人啊!你看你大姐,隔三差五就來看我們,哪像你……”


    柳琦鎏心裏一陣無奈,他知道母親一直對大姐格外偏愛,而對自己卻總是挑剔不斷。這種不公平的待遇讓他感到委屈,但他還是盡量保持冷靜:“媽,我知道錯了,這次迴來就是想多陪陪你們。”


    母親歎了口氣,語氣稍微緩和了一些:“行了,既然迴來了,就多待一會吧。”


    然而,隨著母親的嘮叨聲不斷傳來,柳琦鎏開始覺得這次探訪之行實在是不太順心。原本滿心歡喜想要與父母共享天倫之樂的心情也被破壞得蕩然無存。當下,他心裏暗暗打定主意:以後還是少來吧!畢竟每次來了都要忍受這般嘮叨,實在讓人難以招架。


    說來也是奇怪,自從柳琦鎏來的次數越來越少之後,母親每次見到他時所發出的埋怨之聲卻是愈發增多起來。一次,母親忍不住抱怨道:“你看看你,現在連家都不願意迴了,真是不孝子!”


    柳琦鎏心中那種不願再來的念頭也就變得越發強烈。他試圖解釋:“媽,不是我不想迴來,而是每次迴來您都說這些話,讓我很為難。”


    母親皺了皺眉頭:“我這不是關心你嗎?你怎麽就不懂呢?”


    柳琦鎏苦笑著搖了搖頭:“我知道您是關心我,可是您的方式讓我很難接受。”


    就這樣,兩者之間仿佛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之中,而且這種局麵似乎已經漸漸失去了控製,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在某些時候,柳琦鎏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倒也能夠體諒母親希望自己能在他們身邊多留一會兒的那份心意。隻是,一旦真的留下來,又不得不去麵對母親那無休止的嘮叨,權衡再三之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匆匆離去,以免給自己增添更多的煩惱。


    一次,柳琦鎏終於鼓起勇氣與母親進行了一次長談:“媽,我知道您希望我多陪陪您,但是您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您的關心呢?這樣隻會讓我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母親愣了一下,隨後歎了口氣:“唉,孩子,我也知道自己的方式不對,但看到你這麽忙碌,我心裏著急啊。”


    柳琦鎏點了點頭:“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更好的溝通方式。比如,您可以直接告訴我您的感受,而不是通過指責和嘮叨。”


    母親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緩緩說道:“你說得對,我會試著改變的。”


    經過這次談話,柳琦鎏和母親之間的關係逐漸有了改善。雖然偶爾還是會有些小摩擦。柳琦鎏也開始嚐試調整自己的時間安排,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陪伴父母。


    當柳琦鎏終於意識到應該多花些時間陪伴父母時,他滿心歡喜地準備付諸行動。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此時的父母已然忙碌得無暇顧及其他。


    原來,歲月如梭,奶奶和姥娘的年歲漸長,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她們雙雙步入了生命的倒計時階段。父親心急如焚地守在奶奶病床前,悉心照料著病重的母親;而母親則日夜操勞地守候於姥娘家,全心全意地侍奉著自己的生母。兩位老人的病情時刻牽動著父母的心弦,他們夜以繼日地守護、照顧,不敢有絲毫懈怠。


    幸運的是,柳琦鎏的家族十分龐大,父親和母親這邊的親人眾多。姑姑們能夠協助父親處理各種事務,而姨姨們則能給母親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


    說起柳琦鎏的姥娘,那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她這一生竟然生下了五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這六個孩子性格迥異,連飲食習慣也各不相同。其中,柳琦鎏的母親排行老大,由於自小就幫著姥娘照顧弟弟妹妹,所以養成了從不挑食的好習慣。


    再看柳琦鎏的二姨,她對蔥、香、菜、蒜以及辛辣食物一概敬而遠之;三姨呢,則唯獨不能接受蒜和香菜;四姨雖然沒有那麽多忌口,但卻堅決不肯吃辣;至於五姨嘛,最討厭的便是香菜和蒜瓣。相比之下,家中唯一的小兒子倒是長得五官端正,隻可惜小時候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症,導致留下了後遺症,走起路來總是一瘸一拐的。不過,他在飲食方麵倒是沒什麽挑剔之處。


    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成人,姥爺和姥娘不知為何開始分房睡了。據說兩人的脾氣不太合拍,經常因為一些瑣事發生爭執,久而久之,便選擇了分開居住,各自過起了相對獨立的生活。


    柳琦鎏的姥娘步入老年之後,內心對死亡的恐懼日益加深。或許是出於對小兒子未來生活的擔憂,她總是念叨著:“我要是走了,這孩子可怎麽辦呐?”這種憂慮逐漸在她心頭紮根,成為了一塊難以消除的心結。日子一天天過去,姥娘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因心病而臥病在床。


    柳琦鎏的母親和幾位姨姨深知姥娘的不易,她們主動承擔起照顧姥娘的責任,輪流守候在病床前,悉心照料著老人的飲食起居。然而,盡管大家竭盡全力,姥娘的病情還是不斷惡化,直至生命的盡頭。


    值得一提的是,姥娘在世時與姥爺並未居住在一起。即便是在臨終之際,姥娘依然堅持不願與姥爺合葬。她的這個願望讓女兒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女兒們最終還是決定違背姥娘的遺願。因為在傳統觀念裏,夫妻合葬乃是天經地義之事。就這樣,姥娘先一步離開了人世,等待著姥爺百年之後與之合葬。


    此外,姥娘一生共有十一個外孫和六個外孫女。每當逢年過節或是家庭聚會之時,眾多孫輩圍繞在姥娘身邊,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這般熱鬧景象,足以證明姥娘這一生確實算得上是風光無限、盡享天倫之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田野的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心飄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心飄流並收藏田野的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