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既然吃了丹藥,就能生孩子,證明丹藥有效啊。”
“朕,要多吃一些。今晚來他十個妃嬪。哈哈哈···”
皇帝洋洋得意,渾然不知,他本就天閹,吃丹藥傷腎髒肝髒,更是不可能生出任何子孫。吃得越多,他本就渺茫的希望也就越渺茫。
事實也確實如此。
皇帝贏得“開門紅”後,再接再厲,試圖在其他妃嬪身上複製武媚娘的成功。但耕耘無數,卻無一收獲。
令人稱奇的是。
嚐過杜預滋味、食髓知味的武媚娘,卻沒有讓皇帝失望。
她在隨後幾年中,肚皮一直非常爭氣,風景這邊獨好,在庫庫給皇帝生皇子!
短短五年,她竟然生下三個兒子,兩個女兒,讓皇帝太後笑得嘴都合不攏。
雖然皇帝對孩子都集中在一個肚皮裏,批量製造,量大管飽,有些遺憾,但畢竟武媚娘讓他擺脫了身為男人、帝王的尷尬境地,三個兒子雖然不算成就優秀,但也勉強合格,能在祖廟裏過關了。
他當然不知道,杜預替他承受了太多。
隻是作為替皇帝誕生子孫、唯一的功臣,武媚娘在後宮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火箭般從才人,一路加封為美人、昭儀、側妃、貴妃、皇貴妃···
基本生一個,就加封一次,晉升一次。
誰讓她是皇帝後宮的銷冠?還是唯一能開胡的銷冠?
武媚娘終於體會到,什麽才是後宮爭寵的王道——母憑子貴啊。
妃嬪隻要肚皮爭氣,特別是別的女人肚皮不爭氣的情況下,什麽位置都是屬於你的。妃嬪,是唯一真正能實現躺贏的職業。
隻是有一點。
春天來了,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
每年交\/配的季節,杜預每年隻能來幾次,讓食髓知味的武媚娘略感不足而已。
時間,迴到三個月前。
杜預星夜奔馳,趕往潼關。
潼關是他返迴滁州的必經之地,更是杜預最為擔心的關鍵戰場。
一旦潼關失守,大唐將陷入萬劫不複。
他來潼關的路上,隻見不斷有大股小股的唐軍,從周圍城池郡縣中不斷奔馳而出,向潼關方向支援而去。
更有大唐百姓,推著獨輪車、趕著牛車,運載大批各種糧食、物資、武器,向潼關方向輸送。
無論軍隊還是百姓,精神都十分亢\/奮,目光炯炯,鬥誌昂揚,同仇敵愾。
可見,杜預【討逆檄文】效果奇佳,已經鎮定了大唐上下軍心民心,鼓舞全國\/軍民士氣,讓他們重新樹起大唐必勝信念。
杜預來到潼關下。
此時已經入夜,潼關兩側都關閉。木蘭上去打探,兵士說要到明日一早,才能重新開關。
杜預焦急望著遠處天邊——他可以清晰看到,遠處數十萬叛軍,卷起的衝天煙塵,正在向潼關方向逼近而來。
預計,明天第一縷曙光升起,潼關開關的時候,叛軍大隊也將抵達,杜預將被堵在潼關裏,無法及時返迴滁州。
杜預心急如焚。
滁州如今沒有田洪鳳,沒有杜預,隻有一座普通的城池,根本擋不住安祿山的虎狼北狄大軍。
無論如何,他今夜必須過關。
他試圖叫醒關上守衛的將領,特事特辦,允許他出關。
可惜,關上根本無人應答。
杜預試圖再問,卻被一道淩厲的箭羽,射在腳邊。
一個將領威嚴喝道:“哥舒翰將軍嚴令,叛軍來襲,潼關封閉。任何人都不許出入。你再敢大聲喧嘩,我就一箭射死你。”
杜預凝望著潼關上下。
潼關,其實並不是一道關,而是足足十二座關卡、城池、要塞組成的一組要塞群。
這組要塞群,充分利用了黃河、華山天險,堵住了去往長安的道理,將叛軍堵在了關外。
此時,潼關周圍十二座要塞,早已高度軍事化,哥舒翰統領十幾萬大唐精銳,將此地團團護住,戒備森嚴,水泄不通。
隻可惜,杜預也過不去。
杜預拿出監國布衣的金牌令箭,送了上去:“監國布衣,杜預要從此地路過,有緊急軍務。求通融。”
不多時,潼關上一個老邁聲音淡淡道:“你說自己是杜預,有什麽證據嗎?特殊時期,光一個令箭,不足以讓你過關。”
杜預仰頭看去,隻見一個白發蒼蒼、眼神威嚴的老將,正在十幾丈高的城牆上,有若實質的深邃鷹目,威嚴凝視著自己。
杜預心中一動,微笑拱手:“原來,是哥舒翰老將軍?”
木蘭,吃了一驚。
想不到,哥舒翰竟然親自出來,見杜預?
哥舒翰乃是大唐四大名將之首。其他三位,分別是死去的高仙芝、封常之,還有··杜預熟識的劍聖將軍裴旻。
哥舒翰,乃是突厥人,與安祿山一樣擁有胡蠻血統,卻被大唐委以重任,擔任安西都護府大都督。經營西域幾十年,戰功赫赫,功勳卓著。
在安史之亂即將爆發之際,哥舒翰被朝廷調往潼關,鎮守此地。
杜預仰頭看去同時,哥舒翰也在凝視著他。
“你當真是杜解元?”
哥舒翰淡淡道。
杜預點點頭:“正是在下。”
“做一首詩。”
哥舒翰突然嘴角一翹:“我知道,你能詩成鎮國,做一首詩,證明你是杜預,我就破例放你過去。”
杜預啼笑皆非——得證明我是我自己?
不過,杜預略一沉吟,卻也想到了一首十分有名、膾炙人口的詩。
哥舒翰,乃是鎮守大唐潼關的關鍵人物,這種交好他的詩詞,惠而不費,可以來一波。
杜預淡淡道:“【哥舒歌】!”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哥舒翰眼睛一亮。
夜空中,北鬥星在冬夜的天空閃耀著孤寒而冷酷的光芒,卻能為夜間萬民百姓辨明方向。
而杜預用高掛在天上的北鬥星,表達邊地百姓對哥舒翰的敬仰。
一股才氣,直衝牛鬥,物華天寶,射向北鬥。北鬥之光,刺破蒼穹而下,籠在哥舒翰身上,猶如給哥舒翰披上了一層銀光閃閃的外衣、外甲。
哥舒翰閉上眼睛,感受到這首稱讚自己、才氣驚人的詩詞,給自己帶來的恐怖加持。
他哥舒翰一輩子都在戍邊抗敵,保國為民。作為控製數千裏土地、數十萬大軍的安西都護、大唐名將,自然有無數人寫詩、阿諛奉承,拍他馬屁。他也早就聽膩了。
但,杜預並不從激烈的戰鬥,直接描寫他如何英勇善戰,如何機智果敢,用兵如神等,而是通過側麵描寫的手法來突出他的形象。
第一句“北鬥七星高”,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如同北鬥星般威望渲染出來,來宣揚哥舒翰赫赫武功。“哥舒夜帶刀”,這個“夜”字用字如神,好像引人注目人物畫像。在那簡煉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蘊藏了一股勃勃英武之氣,寫盡了哥舒翰將軍百戰、不怒自威、擎天之柱、戰則能勝的信心,而給妖蠻叛軍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懾。
“哥舒夜帶刀?”
哥舒翰閉目。
舒坦了!
這句話,比起那種衝鋒陷陣詩詞更豐富、更傳神百倍,更能誘導人們的想象——哥舒翰該如何勇猛、機警、足智多謀、威震四海?
杜預沉聲道:“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無論何方妖蠻,至今牧馬隻敢遠望,卻再不敢南來越過臨洮,攻擊大唐。
臨洮乃是大唐邊境,乃是唐長城的起\/點,是大唐抵禦妖蠻入侵重鎮。
【哥舒歌】,短短四句,詩成鎮國!
整個大唐,半壁江山,都在浴血奮戰中,無數將士百姓驟然聽到了杜預這讚頌哥舒翰、激\/情澎湃、戰意高昂的詩詞,熱血沸騰。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我們有哥舒翰!大唐不會滅亡!”
“我大唐還有杜預,杜預正在稱讚哥舒翰。”
“我大唐人才濟濟,文武兼備,豈會敗亡在安史亂軍手中?做夢。”
“殺,哈哈!跟叛軍拚了。”
不得不說,聖元大陸作為才氣世界,才氣的作用簡直大的無以複加。
原本孱弱的大唐軍民,在杜預【討逆檄文】激勵下,戰意還在上升,又連夜聽到了【哥舒歌】,猶如冰冷冬夜在黑暗中瑟縮、摸索、絕望的旅人,驟然聽到了激蕩人心的戰歌,抬起頭就能看到天邊明亮的北鬥星,閃耀在他們眼中、心中,點燃希望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唐軍民高唿【哥舒歌】,奮力高舉大刀,石頭,向攻城的叛軍頭上砍去、砸去!
無數岌岌可危、險些被攻破的城池上空,都響徹著【哥舒歌】震耳欲聾的歌聲。
北鬥七星高!
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
不敢過臨洮!
在戰爭中,一首詩、一支歌的作用,無比巨大。無數國家的國歌,本就是戰歌,鑄就了國魂、軍魂、民魂。
隨便舉個例子:南北戰爭中【揚基。杜德爾】,法國大革命中【馬賽曲】、夏國偉大抗戰【義勇軍進行曲】,都激勵了戰爭,鑄造了鋼鐵一般民族精神。
而安史之亂中,杜預【哥舒歌】,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大江南北,爭相傳唱,長城內外,歌聲嘹亮。
“朕,要多吃一些。今晚來他十個妃嬪。哈哈哈···”
皇帝洋洋得意,渾然不知,他本就天閹,吃丹藥傷腎髒肝髒,更是不可能生出任何子孫。吃得越多,他本就渺茫的希望也就越渺茫。
事實也確實如此。
皇帝贏得“開門紅”後,再接再厲,試圖在其他妃嬪身上複製武媚娘的成功。但耕耘無數,卻無一收獲。
令人稱奇的是。
嚐過杜預滋味、食髓知味的武媚娘,卻沒有讓皇帝失望。
她在隨後幾年中,肚皮一直非常爭氣,風景這邊獨好,在庫庫給皇帝生皇子!
短短五年,她竟然生下三個兒子,兩個女兒,讓皇帝太後笑得嘴都合不攏。
雖然皇帝對孩子都集中在一個肚皮裏,批量製造,量大管飽,有些遺憾,但畢竟武媚娘讓他擺脫了身為男人、帝王的尷尬境地,三個兒子雖然不算成就優秀,但也勉強合格,能在祖廟裏過關了。
他當然不知道,杜預替他承受了太多。
隻是作為替皇帝誕生子孫、唯一的功臣,武媚娘在後宮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火箭般從才人,一路加封為美人、昭儀、側妃、貴妃、皇貴妃···
基本生一個,就加封一次,晉升一次。
誰讓她是皇帝後宮的銷冠?還是唯一能開胡的銷冠?
武媚娘終於體會到,什麽才是後宮爭寵的王道——母憑子貴啊。
妃嬪隻要肚皮爭氣,特別是別的女人肚皮不爭氣的情況下,什麽位置都是屬於你的。妃嬪,是唯一真正能實現躺贏的職業。
隻是有一點。
春天來了,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
每年交\/配的季節,杜預每年隻能來幾次,讓食髓知味的武媚娘略感不足而已。
時間,迴到三個月前。
杜預星夜奔馳,趕往潼關。
潼關是他返迴滁州的必經之地,更是杜預最為擔心的關鍵戰場。
一旦潼關失守,大唐將陷入萬劫不複。
他來潼關的路上,隻見不斷有大股小股的唐軍,從周圍城池郡縣中不斷奔馳而出,向潼關方向支援而去。
更有大唐百姓,推著獨輪車、趕著牛車,運載大批各種糧食、物資、武器,向潼關方向輸送。
無論軍隊還是百姓,精神都十分亢\/奮,目光炯炯,鬥誌昂揚,同仇敵愾。
可見,杜預【討逆檄文】效果奇佳,已經鎮定了大唐上下軍心民心,鼓舞全國\/軍民士氣,讓他們重新樹起大唐必勝信念。
杜預來到潼關下。
此時已經入夜,潼關兩側都關閉。木蘭上去打探,兵士說要到明日一早,才能重新開關。
杜預焦急望著遠處天邊——他可以清晰看到,遠處數十萬叛軍,卷起的衝天煙塵,正在向潼關方向逼近而來。
預計,明天第一縷曙光升起,潼關開關的時候,叛軍大隊也將抵達,杜預將被堵在潼關裏,無法及時返迴滁州。
杜預心急如焚。
滁州如今沒有田洪鳳,沒有杜預,隻有一座普通的城池,根本擋不住安祿山的虎狼北狄大軍。
無論如何,他今夜必須過關。
他試圖叫醒關上守衛的將領,特事特辦,允許他出關。
可惜,關上根本無人應答。
杜預試圖再問,卻被一道淩厲的箭羽,射在腳邊。
一個將領威嚴喝道:“哥舒翰將軍嚴令,叛軍來襲,潼關封閉。任何人都不許出入。你再敢大聲喧嘩,我就一箭射死你。”
杜預凝望著潼關上下。
潼關,其實並不是一道關,而是足足十二座關卡、城池、要塞組成的一組要塞群。
這組要塞群,充分利用了黃河、華山天險,堵住了去往長安的道理,將叛軍堵在了關外。
此時,潼關周圍十二座要塞,早已高度軍事化,哥舒翰統領十幾萬大唐精銳,將此地團團護住,戒備森嚴,水泄不通。
隻可惜,杜預也過不去。
杜預拿出監國布衣的金牌令箭,送了上去:“監國布衣,杜預要從此地路過,有緊急軍務。求通融。”
不多時,潼關上一個老邁聲音淡淡道:“你說自己是杜預,有什麽證據嗎?特殊時期,光一個令箭,不足以讓你過關。”
杜預仰頭看去,隻見一個白發蒼蒼、眼神威嚴的老將,正在十幾丈高的城牆上,有若實質的深邃鷹目,威嚴凝視著自己。
杜預心中一動,微笑拱手:“原來,是哥舒翰老將軍?”
木蘭,吃了一驚。
想不到,哥舒翰竟然親自出來,見杜預?
哥舒翰乃是大唐四大名將之首。其他三位,分別是死去的高仙芝、封常之,還有··杜預熟識的劍聖將軍裴旻。
哥舒翰,乃是突厥人,與安祿山一樣擁有胡蠻血統,卻被大唐委以重任,擔任安西都護府大都督。經營西域幾十年,戰功赫赫,功勳卓著。
在安史之亂即將爆發之際,哥舒翰被朝廷調往潼關,鎮守此地。
杜預仰頭看去同時,哥舒翰也在凝視著他。
“你當真是杜解元?”
哥舒翰淡淡道。
杜預點點頭:“正是在下。”
“做一首詩。”
哥舒翰突然嘴角一翹:“我知道,你能詩成鎮國,做一首詩,證明你是杜預,我就破例放你過去。”
杜預啼笑皆非——得證明我是我自己?
不過,杜預略一沉吟,卻也想到了一首十分有名、膾炙人口的詩。
哥舒翰,乃是鎮守大唐潼關的關鍵人物,這種交好他的詩詞,惠而不費,可以來一波。
杜預淡淡道:“【哥舒歌】!”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哥舒翰眼睛一亮。
夜空中,北鬥星在冬夜的天空閃耀著孤寒而冷酷的光芒,卻能為夜間萬民百姓辨明方向。
而杜預用高掛在天上的北鬥星,表達邊地百姓對哥舒翰的敬仰。
一股才氣,直衝牛鬥,物華天寶,射向北鬥。北鬥之光,刺破蒼穹而下,籠在哥舒翰身上,猶如給哥舒翰披上了一層銀光閃閃的外衣、外甲。
哥舒翰閉上眼睛,感受到這首稱讚自己、才氣驚人的詩詞,給自己帶來的恐怖加持。
他哥舒翰一輩子都在戍邊抗敵,保國為民。作為控製數千裏土地、數十萬大軍的安西都護、大唐名將,自然有無數人寫詩、阿諛奉承,拍他馬屁。他也早就聽膩了。
但,杜預並不從激烈的戰鬥,直接描寫他如何英勇善戰,如何機智果敢,用兵如神等,而是通過側麵描寫的手法來突出他的形象。
第一句“北鬥七星高”,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如同北鬥星般威望渲染出來,來宣揚哥舒翰赫赫武功。“哥舒夜帶刀”,這個“夜”字用字如神,好像引人注目人物畫像。在那簡煉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蘊藏了一股勃勃英武之氣,寫盡了哥舒翰將軍百戰、不怒自威、擎天之柱、戰則能勝的信心,而給妖蠻叛軍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懾。
“哥舒夜帶刀?”
哥舒翰閉目。
舒坦了!
這句話,比起那種衝鋒陷陣詩詞更豐富、更傳神百倍,更能誘導人們的想象——哥舒翰該如何勇猛、機警、足智多謀、威震四海?
杜預沉聲道:“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無論何方妖蠻,至今牧馬隻敢遠望,卻再不敢南來越過臨洮,攻擊大唐。
臨洮乃是大唐邊境,乃是唐長城的起\/點,是大唐抵禦妖蠻入侵重鎮。
【哥舒歌】,短短四句,詩成鎮國!
整個大唐,半壁江山,都在浴血奮戰中,無數將士百姓驟然聽到了杜預這讚頌哥舒翰、激\/情澎湃、戰意高昂的詩詞,熱血沸騰。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我們有哥舒翰!大唐不會滅亡!”
“我大唐還有杜預,杜預正在稱讚哥舒翰。”
“我大唐人才濟濟,文武兼備,豈會敗亡在安史亂軍手中?做夢。”
“殺,哈哈!跟叛軍拚了。”
不得不說,聖元大陸作為才氣世界,才氣的作用簡直大的無以複加。
原本孱弱的大唐軍民,在杜預【討逆檄文】激勵下,戰意還在上升,又連夜聽到了【哥舒歌】,猶如冰冷冬夜在黑暗中瑟縮、摸索、絕望的旅人,驟然聽到了激蕩人心的戰歌,抬起頭就能看到天邊明亮的北鬥星,閃耀在他們眼中、心中,點燃希望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唐軍民高唿【哥舒歌】,奮力高舉大刀,石頭,向攻城的叛軍頭上砍去、砸去!
無數岌岌可危、險些被攻破的城池上空,都響徹著【哥舒歌】震耳欲聾的歌聲。
北鬥七星高!
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
不敢過臨洮!
在戰爭中,一首詩、一支歌的作用,無比巨大。無數國家的國歌,本就是戰歌,鑄就了國魂、軍魂、民魂。
隨便舉個例子:南北戰爭中【揚基。杜德爾】,法國大革命中【馬賽曲】、夏國偉大抗戰【義勇軍進行曲】,都激勵了戰爭,鑄造了鋼鐵一般民族精神。
而安史之亂中,杜預【哥舒歌】,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大江南北,爭相傳唱,長城內外,歌聲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