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預和武媚娘的勸說下,皇帝總算清醒過來,朝廷終於實質性行動,在防備安祿山偷襲。
當然這一切進行的如此順利,皇帝和朝廷的暗中運作,也離不開王太後、琅琊王家的全力支持。
安祿山做夢也想不到,他的暗中圖謀不軌、陰謀反叛,卻引起了大唐一直在內鬥的後黨、帝黨兩黨共同的怒火。
得知安祿山派人來殺王異,還準備偽裝成自殺,吊在城頭,栽贓陷害杜預,王家徹底暴怒、怒火中燒。
王異跑到太後麵前,哭得梨花帶雨,懇請老祖宗做主。
王太後氣得渾身發抖。
在大唐,從來隻有她算計別人,哪輪得到別人算計她和王家?
何況,這安祿山還隻是一群北狄蠻夷?一群大唐擦腳布?用完就扔的工具人?
在太後眼裏,安祿山連個工具都談不上,隻是一群卑賤的北狄奴婢。
他之所以能生存,還不是因為大唐需要防備蒙元帝國、大漢帝國?需要有人去做耗材?日複一日守衛在苦寒的燕地、陰山,與那些該死的騎馬強敵作戰?
安祿山這“帝國耗材”,竟然有如此狼子野心?
太後被深深激怒了,更被王家險些痛失另一個子孫而暴怒。
而琅琊王家的態度,更不要提了。
琅琊王家,已被王希孟、王倫之死,深深刺激,才給老宅中留下如此之多的打虎將。
誰想到,這麽密不透風的防守,依舊被崔乾佑帶著北狄精銳,殺得精光?
若非杜預幫忙挽救,王異早已被剝光衣衫,吊在城頭,向滁州百姓展示了。
琅琊王家,還有何顏麵存?
加上王異添油加醋,將自己受得驚嚇、杜預幫忙救援,以及安祿山部下的殘暴,誇大到十分,成功說服了太後與琅琊王家,全力支持製裁安祿山,準備平叛戰爭。
大唐戰爭機器,全速運轉起來。
且沒有任何內耗、帝黨與後黨、朝廷與門閥,清流與士族,空前團結,通力合作。
琅琊王家甚至利用自己家族買賣網絡,以運貨船隻的形式,將數百艘滿載的船隻,通過漕運逆流而上,送到了與燕地接壤的洛陽、山東一帶。
這些王家的運貨船,原本就有朝廷給門閥特權黃旗,無需任何查驗,更避免了安祿山的耳目刺探,以做買賣為掩護,源源不斷運到前線大城。
至於駐紮在西域的邊軍精兵,也被琅琊王家以駝隊、護衛隊的名義,一一置換出來。表麵看,軍營中一切如常,但打老了仗的精兵數萬,已然分批分隊,不遠萬裏,抵達了前線,並開始休整備戰。
事實證明,大唐一旦團結起來,爆發出的能量極其可怕。
隻是短短一個月,與河北接壤的數十座大城,表麵一切如舊,但已然屯下重兵、糧食充足。
小偏殿中,皇帝正聽取兵部尚書秘密匯報。
殿中,隻有太後、皇帝、範相和兵部尚書四人。連小太監、宮女都不能入內。
“從九月起,我大唐開始執行秘密備戰計劃。”
“總計向前線九大重鎮,運輸糧草五百萬石。可支撐三十萬將士防守支用一年。”
“運弓十萬張,箭五百萬隻。”
“以駝隊、馬隊等各種名義,暗中輸送上等戰馬兩萬匹、普通戰馬五萬匹。”
“甲胄備齊二十五萬副。”
“九大重鎮,以年久失修、興修水利為名,開始城防修繕工程。正在日夜施工、加快進度,預計將在冬至之前完工。”
“邊防將士換防,已經完成大半。哥舒翰、封常之、高仙芝等名將,已被從西域邊軍秘密調迴,派駐在山東、洛陽、潼關等各處要害。他們要求的副將,也完成了上百名秘密調動,大批有實戰經驗的基層偏將、校尉,陸續到任前線。”
範相接過來:“太後、陛下,我大唐陸續派出各使節團,與周圍國家進行關係調整。”
“已經與東齊、大楚、大宋、吳國、越國、蜀國等秘密接觸,洽談互不侵犯條約之事。”
“大宋皇帝已點頭,承諾與我大唐十年之內,互不侵攻。”
“東齊人貪婪,要價有點高,但考慮到國內危險形勢,臣建議大唐做讓步,有很大希望能近期談成。”
“大楚人狡黠,但問題也不大。”
“吳國、越國、蜀國本就不是強國。我大唐不去進攻他,已經很感激了。哪裏會來招惹我們?”
“真正有大問題的,隻有大秦、大漢、蒙元三大勁敵。他們都是超級強國,野心勃勃。一旦發現我大唐內亂,必然會大舉入侵。”
“其中,大漢、蒙元與燕地接壤,倒問題不大。安祿山反而要擔心大漢、蒙元抄他後路。特別是蒙元,原本就是安祿山防禦對象。一旦安祿山舉兵南下,以蒙元大汗貪婪,隻怕不會放過侵\/占燕山的機會。”
“唯一需要特別注意的,反而是大秦。”
“大秦與我帝都長安接壤,並不與燕地接觸,很容易利用這次機會,趁火打劫,大舉入侵我大唐。”
“而它對我威脅最大。其他國家入侵,頂多是侵\/占我某些地區,但大秦虎視眈眈的,乃是我大唐國都、根本重地。”
“一旦阻擋不住大秦虎狼之師,我大唐將全麵淪陷,分崩離析。”
皇帝、太後麵色肅然。
太後徐徐道:“眼下形勢異常複雜,我大唐麵臨內憂外患。而大秦乃是心腹大患。必須想辦法,穩住大秦,最好能與我締結互不侵犯同盟。”
皇帝也點頭道:“不錯。當務之急,是穩住大秦。如果大秦穩住,大漢也會三思後行。燕地叛亂,蒙元與我就並不接壤,反而對安祿山是一種牽製,讓他有後顧之憂。”
範相搖頭、歎息:“太後、陛下,臣已經想盡各種辦法,試圖與秦人取得聯係。但秦國的使臣仿佛嗅到了某種氣息,虛與委蛇,堅決不肯與我締結盟約。臣以為,必須派出得力國士,前往大秦鹹陽,說服秦帝,才能要與大秦結盟。”
太後憂慮重重:“可秦人虎狼之國,貪婪無比,過去我大唐尚且安定,都被大秦三次擊敗,奪取了隴西三郡。一旦安祿山全麵發難,大唐陷入內戰、分崩離析,大秦勢必不會放過機會。以現在看,大秦應察覺到安祿山的異動,磨刀霍霍,準備動手呢。怎麽可能與我結盟?”
皇帝也唉聲歎氣。
連兵部尚書也沉默不語。
偏殿之中,愁雲慘淡,人人哀歎。
這是一個死結,也是天大的難題。
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大唐如今外憂內患,與大秦締結盟約,乃是化解大唐危機的必答之題。
範相眼波一閃,低聲道:“老臣有一人選,必可完成這一不可能的使命,讓我大唐逢兇化吉,渡過難關。”
“誰?”
太後、皇帝同時眼睛一亮。
我大唐,還有這種奇才?
太後焦急道:“範相,你就不要賣關子了,有話直說。”
皇帝也苦笑道:“範相,這都什麽時候了?火燒眉毛,你別吊胃口了。”
範相嗬嗬一笑,意味深長道:“這個人,剛剛斬獲大四喜,堪稱我大唐百年以來,最傑出的天才。更遊曆東南,周旋與大宋、吳、越等國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贏得了大宋宰相金印···”
他話音未落,太後、皇帝便異口同聲道:“杜,預?”
兵部尚書搖頭道:“範相。這個···隻怕不妥吧?且不說杜預隻是舉人文位,還沒有授予官職,派他出使大秦,隻怕惹人笑話,笑我大唐朝中無人。再說杜預與大秦相國張儀的矛盾,眾所皆知。張儀的侄子張放,便是書山學海裏,慘死杜預手中。張儀前段時間還派虎狼騎,侵擾滁州、刺殺杜預,僥幸沒有得逞而已。”
“你竟然要派杜預前往虎狼之國秦國,遊說秦帝,與我結盟?我隻怕會適得其反,起到反作用啊?張儀此人,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又是天下知名雄辯家,三寸不爛之舌獨步天下。他豈會坐視杜預成功?”
太後也徐徐搖頭:“哀家,也不看好杜預能成功。”
皇帝不悅道:“範相,你乃是三世老臣,老成謀國之人,怎麽也出此下策?”
範相不慌不忙,從容道:“乍一看,杜預確實是不適合之人,但別忘了杜預詩詞天下第一、擁有詩仙美稱!”
“他這些日子做成的大事、難事、不可能之事,難道還少嗎?”
“再者,我大唐與大秦如今的關係這麽僵,就算派出再合適的人選,也未必能成功。我聽說秦帝很欣賞杜預的詩才。倒不如出其不意,派出一舉人出訪,搞不好反收奇效。”
太後麵容稍霽,點點頭道:“不錯。所謂病急亂投醫,杜預搞不好是一道奇兵。”
皇帝卻堅決搖頭:“不妥,不妥。杜預乃國士之才,豈可輕易讓他重蹈險地?秦帝覬覦、張儀仇視,杜預能活著迴來才怪。這殺雞取卵之招,朕所不取也。”
當然這一切進行的如此順利,皇帝和朝廷的暗中運作,也離不開王太後、琅琊王家的全力支持。
安祿山做夢也想不到,他的暗中圖謀不軌、陰謀反叛,卻引起了大唐一直在內鬥的後黨、帝黨兩黨共同的怒火。
得知安祿山派人來殺王異,還準備偽裝成自殺,吊在城頭,栽贓陷害杜預,王家徹底暴怒、怒火中燒。
王異跑到太後麵前,哭得梨花帶雨,懇請老祖宗做主。
王太後氣得渾身發抖。
在大唐,從來隻有她算計別人,哪輪得到別人算計她和王家?
何況,這安祿山還隻是一群北狄蠻夷?一群大唐擦腳布?用完就扔的工具人?
在太後眼裏,安祿山連個工具都談不上,隻是一群卑賤的北狄奴婢。
他之所以能生存,還不是因為大唐需要防備蒙元帝國、大漢帝國?需要有人去做耗材?日複一日守衛在苦寒的燕地、陰山,與那些該死的騎馬強敵作戰?
安祿山這“帝國耗材”,竟然有如此狼子野心?
太後被深深激怒了,更被王家險些痛失另一個子孫而暴怒。
而琅琊王家的態度,更不要提了。
琅琊王家,已被王希孟、王倫之死,深深刺激,才給老宅中留下如此之多的打虎將。
誰想到,這麽密不透風的防守,依舊被崔乾佑帶著北狄精銳,殺得精光?
若非杜預幫忙挽救,王異早已被剝光衣衫,吊在城頭,向滁州百姓展示了。
琅琊王家,還有何顏麵存?
加上王異添油加醋,將自己受得驚嚇、杜預幫忙救援,以及安祿山部下的殘暴,誇大到十分,成功說服了太後與琅琊王家,全力支持製裁安祿山,準備平叛戰爭。
大唐戰爭機器,全速運轉起來。
且沒有任何內耗、帝黨與後黨、朝廷與門閥,清流與士族,空前團結,通力合作。
琅琊王家甚至利用自己家族買賣網絡,以運貨船隻的形式,將數百艘滿載的船隻,通過漕運逆流而上,送到了與燕地接壤的洛陽、山東一帶。
這些王家的運貨船,原本就有朝廷給門閥特權黃旗,無需任何查驗,更避免了安祿山的耳目刺探,以做買賣為掩護,源源不斷運到前線大城。
至於駐紮在西域的邊軍精兵,也被琅琊王家以駝隊、護衛隊的名義,一一置換出來。表麵看,軍營中一切如常,但打老了仗的精兵數萬,已然分批分隊,不遠萬裏,抵達了前線,並開始休整備戰。
事實證明,大唐一旦團結起來,爆發出的能量極其可怕。
隻是短短一個月,與河北接壤的數十座大城,表麵一切如舊,但已然屯下重兵、糧食充足。
小偏殿中,皇帝正聽取兵部尚書秘密匯報。
殿中,隻有太後、皇帝、範相和兵部尚書四人。連小太監、宮女都不能入內。
“從九月起,我大唐開始執行秘密備戰計劃。”
“總計向前線九大重鎮,運輸糧草五百萬石。可支撐三十萬將士防守支用一年。”
“運弓十萬張,箭五百萬隻。”
“以駝隊、馬隊等各種名義,暗中輸送上等戰馬兩萬匹、普通戰馬五萬匹。”
“甲胄備齊二十五萬副。”
“九大重鎮,以年久失修、興修水利為名,開始城防修繕工程。正在日夜施工、加快進度,預計將在冬至之前完工。”
“邊防將士換防,已經完成大半。哥舒翰、封常之、高仙芝等名將,已被從西域邊軍秘密調迴,派駐在山東、洛陽、潼關等各處要害。他們要求的副將,也完成了上百名秘密調動,大批有實戰經驗的基層偏將、校尉,陸續到任前線。”
範相接過來:“太後、陛下,我大唐陸續派出各使節團,與周圍國家進行關係調整。”
“已經與東齊、大楚、大宋、吳國、越國、蜀國等秘密接觸,洽談互不侵犯條約之事。”
“大宋皇帝已點頭,承諾與我大唐十年之內,互不侵攻。”
“東齊人貪婪,要價有點高,但考慮到國內危險形勢,臣建議大唐做讓步,有很大希望能近期談成。”
“大楚人狡黠,但問題也不大。”
“吳國、越國、蜀國本就不是強國。我大唐不去進攻他,已經很感激了。哪裏會來招惹我們?”
“真正有大問題的,隻有大秦、大漢、蒙元三大勁敵。他們都是超級強國,野心勃勃。一旦發現我大唐內亂,必然會大舉入侵。”
“其中,大漢、蒙元與燕地接壤,倒問題不大。安祿山反而要擔心大漢、蒙元抄他後路。特別是蒙元,原本就是安祿山防禦對象。一旦安祿山舉兵南下,以蒙元大汗貪婪,隻怕不會放過侵\/占燕山的機會。”
“唯一需要特別注意的,反而是大秦。”
“大秦與我帝都長安接壤,並不與燕地接觸,很容易利用這次機會,趁火打劫,大舉入侵我大唐。”
“而它對我威脅最大。其他國家入侵,頂多是侵\/占我某些地區,但大秦虎視眈眈的,乃是我大唐國都、根本重地。”
“一旦阻擋不住大秦虎狼之師,我大唐將全麵淪陷,分崩離析。”
皇帝、太後麵色肅然。
太後徐徐道:“眼下形勢異常複雜,我大唐麵臨內憂外患。而大秦乃是心腹大患。必須想辦法,穩住大秦,最好能與我締結互不侵犯同盟。”
皇帝也點頭道:“不錯。當務之急,是穩住大秦。如果大秦穩住,大漢也會三思後行。燕地叛亂,蒙元與我就並不接壤,反而對安祿山是一種牽製,讓他有後顧之憂。”
範相搖頭、歎息:“太後、陛下,臣已經想盡各種辦法,試圖與秦人取得聯係。但秦國的使臣仿佛嗅到了某種氣息,虛與委蛇,堅決不肯與我締結盟約。臣以為,必須派出得力國士,前往大秦鹹陽,說服秦帝,才能要與大秦結盟。”
太後憂慮重重:“可秦人虎狼之國,貪婪無比,過去我大唐尚且安定,都被大秦三次擊敗,奪取了隴西三郡。一旦安祿山全麵發難,大唐陷入內戰、分崩離析,大秦勢必不會放過機會。以現在看,大秦應察覺到安祿山的異動,磨刀霍霍,準備動手呢。怎麽可能與我結盟?”
皇帝也唉聲歎氣。
連兵部尚書也沉默不語。
偏殿之中,愁雲慘淡,人人哀歎。
這是一個死結,也是天大的難題。
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大唐如今外憂內患,與大秦締結盟約,乃是化解大唐危機的必答之題。
範相眼波一閃,低聲道:“老臣有一人選,必可完成這一不可能的使命,讓我大唐逢兇化吉,渡過難關。”
“誰?”
太後、皇帝同時眼睛一亮。
我大唐,還有這種奇才?
太後焦急道:“範相,你就不要賣關子了,有話直說。”
皇帝也苦笑道:“範相,這都什麽時候了?火燒眉毛,你別吊胃口了。”
範相嗬嗬一笑,意味深長道:“這個人,剛剛斬獲大四喜,堪稱我大唐百年以來,最傑出的天才。更遊曆東南,周旋與大宋、吳、越等國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贏得了大宋宰相金印···”
他話音未落,太後、皇帝便異口同聲道:“杜,預?”
兵部尚書搖頭道:“範相。這個···隻怕不妥吧?且不說杜預隻是舉人文位,還沒有授予官職,派他出使大秦,隻怕惹人笑話,笑我大唐朝中無人。再說杜預與大秦相國張儀的矛盾,眾所皆知。張儀的侄子張放,便是書山學海裏,慘死杜預手中。張儀前段時間還派虎狼騎,侵擾滁州、刺殺杜預,僥幸沒有得逞而已。”
“你竟然要派杜預前往虎狼之國秦國,遊說秦帝,與我結盟?我隻怕會適得其反,起到反作用啊?張儀此人,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又是天下知名雄辯家,三寸不爛之舌獨步天下。他豈會坐視杜預成功?”
太後也徐徐搖頭:“哀家,也不看好杜預能成功。”
皇帝不悅道:“範相,你乃是三世老臣,老成謀國之人,怎麽也出此下策?”
範相不慌不忙,從容道:“乍一看,杜預確實是不適合之人,但別忘了杜預詩詞天下第一、擁有詩仙美稱!”
“他這些日子做成的大事、難事、不可能之事,難道還少嗎?”
“再者,我大唐與大秦如今的關係這麽僵,就算派出再合適的人選,也未必能成功。我聽說秦帝很欣賞杜預的詩才。倒不如出其不意,派出一舉人出訪,搞不好反收奇效。”
太後麵容稍霽,點點頭道:“不錯。所謂病急亂投醫,杜預搞不好是一道奇兵。”
皇帝卻堅決搖頭:“不妥,不妥。杜預乃國士之才,豈可輕易讓他重蹈險地?秦帝覬覦、張儀仇視,杜預能活著迴來才怪。這殺雞取卵之招,朕所不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