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目堪稱聖元大陸uc震驚體+咆哮體,當時就吸睛無比,將一眾喧囂統統蓋了下去。
連楊雄都詫異,杜預如此罪大惡極?
貢院不少人,將幸災樂禍、揶揄嘲諷、充滿惡意目光投向杜預。
杜預,再次成為眾矢之的、眾人焦點。
隻不過,這次不是豔羨,而是嘲諷。
所謂牆頭草隨風倒。
過去杜預在田洪鳳當主考官時,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唿風喚雨,好不爽快。如今卻風向驟變,有了楊雄公然打壓、誰還看不清楚杜預風向不利?
這世人,都喜歡錦上添花,誰會雪中送炭?何況在楊雄的威壓下,這些秀才考生還要考取功名,誰敢與主考官對著幹?
眼看杜預遭受眾人冷嘲熱諷,白眼相向,楊雄更是暗暗得意。
他瞥了杜預一眼:“某些人,天天口不言聖人之言,行事不法先王之法,依仗三寸不爛之舌、巧言亂德、惑亂人心,在老夫麵前,鐵麵無私,絕不容情,更是不可能蒙混過關、鑽營高位。”
楊雄渾身凜然正氣,傲氣衝天:“本夫子,既然是大唐文壇領袖、又被皇上太後點位欽差主考,便要弘揚正氣、鏟除邪惡、選拔行為端方、品行正直、循規蹈矩的人才,貶斥那些嘩眾取寵、巧言亂德、沐猴而冠之徒。”
他厲聲道:“有才無德,非我族類,不配做讀書人,更不要想在我手中取得一絲一毫功名。”
不少滁州士族學子,紛紛跳腳大罵。
“就是,就是!”
“我等早已看不爽此人,請主考官將他逐出考場,不許他再參考。”
“此人其罪甚大,何曾有半點功勞與我大唐?怎麽配【鎮國秀才】?我呸!”
“朝廷應該將他抓起來,交給有司調查罪狀,再明正典刑。”
之前對杜預多羨慕妒忌恨,吹捧多惡心,如今拉踩就多瘋狂多囂張。
一眨眼功夫,杜預已然從萬人敬仰的詩仙、神童、英雄,淪為萬夫所指、萬人唾罵的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臭不可聞。
楊雄嘿然冷笑,整好以暇,暗中觀察。
他當然清楚,皇帝不可能允許他驅逐杜預,不讓杜預參加鄉試,更不可能真的將名滿天下的杜預落榜。
杜預名氣太大了,名滿天下,當真出走十國,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
大唐鄉試不取他,連皇太後那邊都交代不過去。
他要的隻是搞心態,羞辱杜預,讓杜預重壓之下失態,失去平常心。要麽考試發揮失常,給他口實,放在取士的最後,要麽失去理智、與他主考官發生衝突,授人以柄,正好可以隨便拿捏處理杜預。
“嘿嘿,此子少年得誌,年輕氣盛,想必禁不起激將法。老夫五次三番,羞辱與他,時間一長,此子受不得氣便要發作。我正好以主考官身份,將他驅逐出考場,哪怕田洪鳳也難救。”
“事後,哪怕皇上和朝廷再補救,補授他功名,也不是名門正路考上的舉人。也不會被士林承認、接納。”
楊雄算盤固然打得賊精,可惜杜預完全不上當。
杜預根本不搭理他,自顧自寫著文章。
他才氣縱橫,大筆一揮,一篇文章一蹴而就,被他揮灑自如,寫地酣暢淋漓。
杜預眉頭一挑,端端正正寫下了一行題目。
“【上胡為不法先王之法】?”
杜預最近並沒有練字,但經曆豐富,諸多激戰後,感悟頗多,在書法上竟然有所突破。
他書法裏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沉靜閑適,糅合了法家嚴正剛毅、萬夫所指卻不易其誌的筆挺堅毅,更多了一種不求豐富變化,在運筆中省去塵世浮華、以求空遠真味的本真意味。
連楊雄看了杜預的筆法,都暗暗吃驚,田洪鳳更是暗中叫妙。
“此子遊曆天下,果大有長進。”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楊雄吟誦杜預的開頭:“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這是破題,開門見山,直抒胸臆,也是杜預的中心思想。
君上為什麽不效法先王之法?不是其法不妙,而是因為先王之法根本不能效法!
這就正麵駁斥了楊雄“論今不如述古”“抱殘守缺”“不可更改一字”的謬論,無異於當麵打臉。
楊雄勃然色變,仰天冷笑:“小小秀才,好大口氣!就憑你也配議論先王之法?”
田洪鳳懟道:“這題不是你出的嗎?策論策論,不讓人家議論,還稱地上策論?又當又立,不要幹擾答題!”
楊雄與田洪鳳鬥雞眼,惡狠狠對峙。
杜預不管他,徑直寫道:“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
杜預講“反對法先王之法”的第一個理由。
先王之法,經曆了前代而流傳下來,有人增益,有人損減,這怎麽能夠效法呢?
說到底,不正宗啊。
你口中的先王之法,真的就是古之列聖先王,製定的嗎?
這麽多朝代、國家、執行幾千年,必然經過多次刪改增減,古籍早已散逸,不可辨認,依靠口口相傳的“先王之法”,真是先王親口所說、真實表達之意嗎?確定不是後人瞎編亂造的嗎?
你說先王之法不能更改一個字,那好,請問前人更改先王之法,怎麽能遵守?
楊雄怒道:“妖言惑眾,胡說八道!你如何知道,先王之法被人篡改損益過?都是六藝經典上明文記載,誰敢更改?”
杜預淡淡寫道:“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為欲同,其所為欲異。”
當他寫到其所為欲同,其所為欲異時,一股磅礴才氣,衝天而起!
田洪鳳大叫:“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預如此高才,痛快痛快,當浮一大白!”
楊雄愕然。
因杜預說的道理,樸實卻無可辯駁。即使人們沒有損益,先王之法依舊不可以效法。夷、夏之言,古、今之法,因語言的差異法規也有所不同。古代的語言大多不同於現代的語言,現代的法令大多不合乎古代之法。有著各種不同風俗的人民,也與此相似。他們所希望的目標相同,但具體的做法又相異。
杜預這篇文章之才氣,氣勢磅礴、氣吞山河、浩浩蕩蕩,猶如萬馬奔騰、波瀾壯闊、又如排山倒海般聲勢浩大,氣貫長虹、地動山搖、足以令風雲變色,威武雄壯、氣勢恢弘,壓倒了大儒楊雄。
“這,這··”楊雄勃然大怒,想要反駁搜腸刮肚,卻一時間想不到該如何反駁杜預,竟無言以對。
杜預這片策論,乃是【呂氏春秋】中的千古名作【察今】。
呂氏春秋,何等名篇?思維之縝密,論證之有力,辭藻之翩然,文采之華美,在曆代名篇中都是頂級之作。
杜預隻寫完兩段話,已然文成鳴州。整個滁州上空都響徹著這篇【上胡為不法先王之法】的聲音。
楊雄的論點,被杜預一一駁斥,體無完膚。
杜預根本不給他任何反駁的機會,沉聲道:“口僭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這話意思,由於言語不通,人們交往起來感到不愉快,猶如舟車衣冠滋味聲色具有差異一樣。人們總是自以為是,與此不相合的則極力誹謗,天下有學之人\/大多好辯,言辭雖然激烈,卻往往顛倒是非,不求其實,互相毀謗,以勝過別人為能事。先王之法,又怎麽能夠效法呢?雖然人們可以得到它,可不應效法。
這一番論述,排比句更加強勁有力,氣勢蓬勃,雄赳赳,氣昂昂,論證勢如破竹、勢不可擋,杜預無往不勝、所向披靡,論述洶湧澎湃、波\/濤洶\/湧,才氣鋪天蓋地、一望無際,論證摧枯拉朽、橫掃千秋,一段話咄咄逼人、如雷貫耳,風卷殘雲般席卷了楊雄!
楊雄愕然,老臉憋得通紅,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他實在無言以對。
杜預氣勢如虹,大筆一揮、酣暢淋漓寫道:“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先王之法,總是適應其時代的需要,時代不可能與法並走,即使現在古代的法令有了,仍然不能效法。所以應該舍棄先王的成文之法,取法其所以立法的道理。先王之所以製訂法令,為什麽呢?先王之所以製定法令,是人為的,而我們自己也是人呀。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是一樣的,別人與我也是一樣的。
連楊雄都詫異,杜預如此罪大惡極?
貢院不少人,將幸災樂禍、揶揄嘲諷、充滿惡意目光投向杜預。
杜預,再次成為眾矢之的、眾人焦點。
隻不過,這次不是豔羨,而是嘲諷。
所謂牆頭草隨風倒。
過去杜預在田洪鳳當主考官時,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唿風喚雨,好不爽快。如今卻風向驟變,有了楊雄公然打壓、誰還看不清楚杜預風向不利?
這世人,都喜歡錦上添花,誰會雪中送炭?何況在楊雄的威壓下,這些秀才考生還要考取功名,誰敢與主考官對著幹?
眼看杜預遭受眾人冷嘲熱諷,白眼相向,楊雄更是暗暗得意。
他瞥了杜預一眼:“某些人,天天口不言聖人之言,行事不法先王之法,依仗三寸不爛之舌、巧言亂德、惑亂人心,在老夫麵前,鐵麵無私,絕不容情,更是不可能蒙混過關、鑽營高位。”
楊雄渾身凜然正氣,傲氣衝天:“本夫子,既然是大唐文壇領袖、又被皇上太後點位欽差主考,便要弘揚正氣、鏟除邪惡、選拔行為端方、品行正直、循規蹈矩的人才,貶斥那些嘩眾取寵、巧言亂德、沐猴而冠之徒。”
他厲聲道:“有才無德,非我族類,不配做讀書人,更不要想在我手中取得一絲一毫功名。”
不少滁州士族學子,紛紛跳腳大罵。
“就是,就是!”
“我等早已看不爽此人,請主考官將他逐出考場,不許他再參考。”
“此人其罪甚大,何曾有半點功勞與我大唐?怎麽配【鎮國秀才】?我呸!”
“朝廷應該將他抓起來,交給有司調查罪狀,再明正典刑。”
之前對杜預多羨慕妒忌恨,吹捧多惡心,如今拉踩就多瘋狂多囂張。
一眨眼功夫,杜預已然從萬人敬仰的詩仙、神童、英雄,淪為萬夫所指、萬人唾罵的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臭不可聞。
楊雄嘿然冷笑,整好以暇,暗中觀察。
他當然清楚,皇帝不可能允許他驅逐杜預,不讓杜預參加鄉試,更不可能真的將名滿天下的杜預落榜。
杜預名氣太大了,名滿天下,當真出走十國,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
大唐鄉試不取他,連皇太後那邊都交代不過去。
他要的隻是搞心態,羞辱杜預,讓杜預重壓之下失態,失去平常心。要麽考試發揮失常,給他口實,放在取士的最後,要麽失去理智、與他主考官發生衝突,授人以柄,正好可以隨便拿捏處理杜預。
“嘿嘿,此子少年得誌,年輕氣盛,想必禁不起激將法。老夫五次三番,羞辱與他,時間一長,此子受不得氣便要發作。我正好以主考官身份,將他驅逐出考場,哪怕田洪鳳也難救。”
“事後,哪怕皇上和朝廷再補救,補授他功名,也不是名門正路考上的舉人。也不會被士林承認、接納。”
楊雄算盤固然打得賊精,可惜杜預完全不上當。
杜預根本不搭理他,自顧自寫著文章。
他才氣縱橫,大筆一揮,一篇文章一蹴而就,被他揮灑自如,寫地酣暢淋漓。
杜預眉頭一挑,端端正正寫下了一行題目。
“【上胡為不法先王之法】?”
杜預最近並沒有練字,但經曆豐富,諸多激戰後,感悟頗多,在書法上竟然有所突破。
他書法裏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沉靜閑適,糅合了法家嚴正剛毅、萬夫所指卻不易其誌的筆挺堅毅,更多了一種不求豐富變化,在運筆中省去塵世浮華、以求空遠真味的本真意味。
連楊雄看了杜預的筆法,都暗暗吃驚,田洪鳳更是暗中叫妙。
“此子遊曆天下,果大有長進。”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楊雄吟誦杜預的開頭:“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這是破題,開門見山,直抒胸臆,也是杜預的中心思想。
君上為什麽不效法先王之法?不是其法不妙,而是因為先王之法根本不能效法!
這就正麵駁斥了楊雄“論今不如述古”“抱殘守缺”“不可更改一字”的謬論,無異於當麵打臉。
楊雄勃然色變,仰天冷笑:“小小秀才,好大口氣!就憑你也配議論先王之法?”
田洪鳳懟道:“這題不是你出的嗎?策論策論,不讓人家議論,還稱地上策論?又當又立,不要幹擾答題!”
楊雄與田洪鳳鬥雞眼,惡狠狠對峙。
杜預不管他,徑直寫道:“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
杜預講“反對法先王之法”的第一個理由。
先王之法,經曆了前代而流傳下來,有人增益,有人損減,這怎麽能夠效法呢?
說到底,不正宗啊。
你口中的先王之法,真的就是古之列聖先王,製定的嗎?
這麽多朝代、國家、執行幾千年,必然經過多次刪改增減,古籍早已散逸,不可辨認,依靠口口相傳的“先王之法”,真是先王親口所說、真實表達之意嗎?確定不是後人瞎編亂造的嗎?
你說先王之法不能更改一個字,那好,請問前人更改先王之法,怎麽能遵守?
楊雄怒道:“妖言惑眾,胡說八道!你如何知道,先王之法被人篡改損益過?都是六藝經典上明文記載,誰敢更改?”
杜預淡淡寫道:“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為欲同,其所為欲異。”
當他寫到其所為欲同,其所為欲異時,一股磅礴才氣,衝天而起!
田洪鳳大叫:“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預如此高才,痛快痛快,當浮一大白!”
楊雄愕然。
因杜預說的道理,樸實卻無可辯駁。即使人們沒有損益,先王之法依舊不可以效法。夷、夏之言,古、今之法,因語言的差異法規也有所不同。古代的語言大多不同於現代的語言,現代的法令大多不合乎古代之法。有著各種不同風俗的人民,也與此相似。他們所希望的目標相同,但具體的做法又相異。
杜預這篇文章之才氣,氣勢磅礴、氣吞山河、浩浩蕩蕩,猶如萬馬奔騰、波瀾壯闊、又如排山倒海般聲勢浩大,氣貫長虹、地動山搖、足以令風雲變色,威武雄壯、氣勢恢弘,壓倒了大儒楊雄。
“這,這··”楊雄勃然大怒,想要反駁搜腸刮肚,卻一時間想不到該如何反駁杜預,竟無言以對。
杜預這片策論,乃是【呂氏春秋】中的千古名作【察今】。
呂氏春秋,何等名篇?思維之縝密,論證之有力,辭藻之翩然,文采之華美,在曆代名篇中都是頂級之作。
杜預隻寫完兩段話,已然文成鳴州。整個滁州上空都響徹著這篇【上胡為不法先王之法】的聲音。
楊雄的論點,被杜預一一駁斥,體無完膚。
杜預根本不給他任何反駁的機會,沉聲道:“口僭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天下之學者多辯,言利辭倒,不求其實,務以相毀,以勝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這話意思,由於言語不通,人們交往起來感到不愉快,猶如舟車衣冠滋味聲色具有差異一樣。人們總是自以為是,與此不相合的則極力誹謗,天下有學之人\/大多好辯,言辭雖然激烈,卻往往顛倒是非,不求其實,互相毀謗,以勝過別人為能事。先王之法,又怎麽能夠效法呢?雖然人們可以得到它,可不應效法。
這一番論述,排比句更加強勁有力,氣勢蓬勃,雄赳赳,氣昂昂,論證勢如破竹、勢不可擋,杜預無往不勝、所向披靡,論述洶湧澎湃、波\/濤洶\/湧,才氣鋪天蓋地、一望無際,論證摧枯拉朽、橫掃千秋,一段話咄咄逼人、如雷貫耳,風卷殘雲般席卷了楊雄!
楊雄愕然,老臉憋得通紅,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他實在無言以對。
杜預氣勢如虹,大筆一揮、酣暢淋漓寫道:“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先王之法,總是適應其時代的需要,時代不可能與法並走,即使現在古代的法令有了,仍然不能效法。所以應該舍棄先王的成文之法,取法其所以立法的道理。先王之所以製訂法令,為什麽呢?先王之所以製定法令,是人為的,而我們自己也是人呀。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是一樣的,別人與我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