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早被遠遠拋在身後,望塵莫及。


    大秦,也在被飛速接近。


    “不,不可能。”


    張儀麵色蒼白,聲嘶力竭,大叫道:“這分數必有貓膩,我大秦全民皆兵,自從列聖商鞅變法,大力獎勵耕讀,派去書山者,足有五萬秀才。怎麽能輸給大唐?”


    秦庭,也是亂作一團。


    想當年,大秦也曾經是偏遠一隅之地,不毛之地,與西戎、犬戎、鬼方等妖蠻部落接壤,戰爭頻仍,別說爭霸天下,連維持宗廟祭祀都難。


    但好在曆代秦皇多是賢明之君。


    秦皇采納了法家思想,重用列聖韓非子、商鞅、李斯等法家拂士。特別是商鞅變法,重點強調獎勵耕讀。


    所謂獎勵耕讀,便是舉國\/體製,全民讀書,整個秦國廢除傳統的貴族爵位繼承製,隻有兩件事可以獲得高\/官厚祿與爵位。一是獎勵農耕,開墾良田,重視生產,二是獎勵讀書,凡能考上秀才者,無論是秦國人還是投奔秦國的他國讀書人,除去十國同行的特權外,還獎勵田地和最低級的子爵之位!


    爵位,不同官職,是可以繼承三代的。


    也就是說,你隻要考上秀才,就能徹底改變家族命運。


    你,你兒子,你孫子,都成為了國家有爵位的上等人!


    哪怕隻是最小的子爵。


    而隻要考中舉人,就獎勵男爵,可傳四代人!


    進士者,獎勵伯爵,傳五代。


    翰林者,伯爵,五代。


    一旦被選拔為侍讀學士,便是侯爵,足足十代人。


    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大學士,就是秦國能推舉、評定的頂級最高文位,直接封【書生萬戶侯】,賜予公爵位,封妻蔭子,公侯萬代,與國同休。


    剛頒布獎勵【耕讀令】時,九國讀書人還不肯相信,無人肯來,秦皇和商鞅——隻要有九國讀書人肯來投奔大秦,將一塊木頭從鹹陽城門,搬運到城內,馬上賞賜千金、賜百戶。


    重賞之下,果然有一位楚國秀才試探著搬運木材,毫不費力就得到了千金、百戶的封賞。這便是聖元大陸成語【徙木立信】的來曆。


    如此重獎,隻是一個方麵,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可以知道秦皇何其重視讀書,重視人才。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如此瘋狂重獎下,九國人才如過江之鯽,紛紛向大秦湧去,大秦成為十國最強人才匯聚之地、虹吸其他各國。


    近十年來,光是大學士,大秦就增加了足足5位,均封為列侯。翰林足有上百位,至於進士、舉人、秀才數不勝數,這些人未來都有望再進一步,晉升文淵閣,乃至封聖的可能。


    說白了,就是虹吸效應——大秦能海納百川,不惜高爵重賞,天下人才自然被虹吸過去,其他九國人才流失,早就大秦蒸蒸日上的霸業。


    其他九國見此情景,不乏有為之君、有識之士,模仿秦國進行人才變法,改革朝政,如大楚、大漢、東齊等,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秦國敢為天下先,改革最為徹底,大勢已成,其他國家改革始終受到既有利益集團阻撓,拿出的爵位、職位和待遇,遠不如大秦成功。


    大秦光這次送去書山學海的秀才,就足足有五萬之多!


    其中,不乏九國培養、投奔大秦的人才。


    總數是大唐的十倍以上。


    這也是為何大秦能強勢崛起,百年內從弱變強,一騎絕塵,獨步天下、稱霸各國的原因。


    可如今,大唐隻憑這一個秀才杜預,竟然與舉國皆讀書的大秦帝國分庭抗禮,甚至後來者居上?


    一人敵數萬,這可能嗎?


    大唐的積分,驟然衝到了大秦近在咫尺的地步。


    大秦君臣,大氣都不敢出。


    大殿之上,一片死寂。


    終於····


    交匯點到了。


    大唐積分,反超了大秦!


    大唐,成為第一!


    大秦,從第一跌落至第二。


    依靠杜預的連續爆發、瘋狂上分,大唐完成了華麗反超,從十國第七,硬生生衝到了全大陸第一!


    大唐,一片歡騰,萬民沸騰。


    大秦,寂靜無聲,針落可聞。


    大殿之上,更是死一樣寂靜。


    張儀嘴巴大張,目光呆滯。


    “這就是··你張相國說的,大唐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許久,秦皇的聲音冷冷響起,卻帶著無盡譏諷與冷意:“大唐,已經是天下第一文事強國。你還說它很弱?你還想要聯絡五國,一起滅唐?你能說服哪國,去跟你一起挑戰這大陸第一強國?若一個不慎,激怒大唐,其他各國反而會聯合大唐,一起攻入我國。我大秦覆滅在即!”


    說到最後,秦皇的聲音已然帶著濃濃質疑與殺意。


    張儀冷汗直流。


    大秦尊奉法家,對人才固然優厚,不拘一格,英雄不問出身,隻要你能協助大秦完成霸業,就給你高\/官厚祿,但也有一個極其殘酷之處。


    那就是嚴刑峻法!


    一旦犯了錯誤,耽誤了大秦統一天下進程,秦皇絕不輕饒。


    金樽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可以轉眼給你榮華富貴,也能頃刻奪你全家性命,三族被滅。


    若張儀無法解釋方才計策的失誤,他頃刻間便有可能淪為階下囚。


    “陛下,息怒。”


    張儀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巧舌如簧道:“從積分看,大唐這批後起之秀,唯有一人杜預堪稱人中龍鳳。此人再強,不過一介秀才,文位尚低,不足為懼,豈能阻止我朝滅唐計劃?”


    他不可謂反應不快,說的也有道理。


    杜預再強,也隻是一個秀才,哪裏真的萬人敵?


    何況,他隻是秀才,又能如何影響大局?


    可惜。


    秦皇搖頭。


    文淵閣這三個字,代表著無上權威。


    張儀質疑這份文淵閣的榜單,說的天花亂墜,也難以服眾。


    秦庭中,很多人站了出來,反懟過來。


    “相國此言差矣。文淵閣文氣排名,從未有過失誤。可信度極高。”


    “不錯,何況大唐得到第一,軍心民心大大振奮,必然死守疆土,與我國死戰。其他各國也會敬畏大唐,高看一眼。我國再想聯絡各國,聯合攻唐,千難萬難。”


    “此事,對人心向背影響極大。絕不可等閑視之。”


    “此時已失去攻唐好時機。”


    “閉嘴!”


    秦皇暴躁一錘案牘。


    案牘上,文房四寶和香爐等滾落一地。


    張儀等瑟瑟發抖。


    秦皇沉聲道:“此事,從長計議!”


    他拂袖而去。


    張儀失魂落魄,站在大殿中。


    這代表,大秦短時間內不可能再聽他建議,對大唐發動進攻。


    大唐潛在的一場潑天大禍,就這麽被杜預輕描淡寫,輕輕化解與無形。


    這就是所謂實力決定一切。


    不管大唐是依靠杜預一人,還是整體實力,隻要是文淵閣排名,在大陸上就叫得響,能形成強大威懾力。


    張儀攥緊拳頭:“杜預。”


    “你不要得意。”


    “書山學海,還沒結束。”


    “隻要你死在書山學海中,我大秦依舊馬上攻唐!”


    “杜預···必須死。”


    杜預在他眼中,已然不單單是殺侄子仇人,更是阻礙他一展抱負,統一天下的最大絆腳石。


    張儀咬牙切齒。作為縱橫家、大學士,他有的是辦法,能讓杜預付出代價。


    杜預站在書山學海中,也將文淵閣積分排名盡收眼底,嘴角微翹。


    “大唐,第一了啊。”


    “但並不穩固。與大秦相差無幾。”


    “我要走的路,還很長啊。”


    杜預瞟了一眼身後攀登書山的秀才們。


    大秦秀才的黑色青衫最多,密密麻麻。


    可見大秦讀書人整體實力,依舊遙遙領先,他們抬頭看著十國積分榜,盡管筋疲力盡、文氣接近枯竭,還在窮追不舍、咬牙追趕。


    十國讀書人,為了國家利益,都在拚盡全力。


    第三重山,每個人都算分多多,哪怕能多一個人過去,都能給本國增加可觀的分數。


    每一分,都可能導致國家排名變動。


    每一名,都能讓國家少一分戰爭危險,多一分國泰民安。


    故而,哪怕文氣總量遠遠不如杜預,大秦、大漢、大宋等國讀書人,還在咬牙堅持,亦步亦趨,跟在杜預身後。


    而天曉得,杜預才是油幹盞盡。


    這一路上,他麵臨的激戰最強、最多,也最為艱苦。


    桃花源伏魔殿戰魔君、殺白鹿書院劉選文、殺嵩山書院張放、殺逆種文人李林甫、鏖戰王倫,特別是茹古涵今殿,擊敗半聖納蘭珠,杜預光是傳天下詩詞,都做了數篇,要不是他擁有遠勝過普通秀才的文宮屬性,還有諸多舉人級才氣神通,才氣早已枯竭、耗盡,被迫傳送迴大唐。


    饒是如此,他也走不下去了。


    “不行,我真的不行了。”


    杜預感到腳下雙腿,重於千鈞、猶如灌鉛,每走一步都要耗盡全身力氣。


    書山需要吸收才氣,維持他的存在。


    眼看身後追蹤的秀才,不時有人化為一團光芒,消失在原地,才氣耗盡,被傳送迴十國,杜預知道最後的時刻要到了。


    他之前煉製補充文氣的文丹,已經吃光,虛懷若穀倉藥罐裏空空如也。


    他恢複才氣的神通,也早已用盡,日前都處於冷卻期,無法使用。


    杜預山窮水盡。


    “怎麽辦?”


    杜預苦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儒門至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炮並收藏儒門至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