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屯的暮色裹著蒸騰的暑氣,村頭老槐樹上的知了都叫啞了嗓子。茶肆的竹簾子耷拉在門框邊,七八張油亮木桌擠滿了搖蒲扇的莊稼漢。李老六正用缺口的粗瓷碗灌涼茶,後脊梁的汗把藍布衫浸出深色人形,抬眼瞧見門軸轉出刺耳的呻吟。
洪鎮海佝僂著背跨進門檻,蓑衣上還沾著河腥氣。他那隻常年泛紅的右眼在昏黃油燈下顯得格外渾濁,竹簍裏幾尾鯽魚甩尾的動靜引得鄰桌張屠戶直抻脖子。小二提著銅嘴長壺小跑過來,茶湯衝進陶碗時騰起的熱霧裏,李老六已經拖著條凳湊到了跟前。
\"洪阿叔,給解個悶唄?\"李老六把蒲扇搖得嘩嘩響,扇骨竹片在桌角磕出脆響,\"您老經得多見得廣,說段河裏頭的稀罕事?\"
老漁夫枯枝般的手指摩挲著碗沿,喉頭滾動的咕咚聲混著外頭漸起的蛙鳴。他忽然咧嘴露出參差的黃牙,沙啞的嗓音像磨砂紙擦過青石板:\"二十年前中元夜,二狗子就是在河邊碰了那盞白燈籠......\"
“那是好些年前的事了,中元節,村裏家家戶戶都去河邊放河燈。靠山屯的河不大,水流慢,像條懶蛇似的蜿蜒著。月光灑下來,河麵泛著銀光,漂滿了紅的、黃的、綠的燈籠,遠遠看去,像天上的星星掉下來了。風吹過,燈火搖晃,映得水麵一閃一閃,怪好看的。”
“可那天晚上,氣氛不對勁。河邊靜得瘮人,連蛐蛐都不叫了。村民們點燈放水,低聲念叨著亡魂的名字。我站在岸邊,手裏拿根魚竿,正想趁著月色摸幾條魚上來。忽然,旁邊的二狗子喊了一聲:‘哎,洪大叔,你瞅瞅,那是個啥?’”
“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一看,河中央漂著一盞白燈籠。別的燈籠都順著水流往下淌,這盞白的卻反著來,逆流而上,慢悠悠地往我們這邊靠。月光下,那白燈籠白的發亮,像塊冰似的,透著股說不出的邪乎勁兒。”
“二狗子膽大,好奇心重,嚷嚷著:‘這燈籠怪得很,我去撈了瞧瞧!’我攔他:‘別亂動,河裏的事兒說不準。’可他不聽,擼起袖子就跳下水,趟著水過去,一把抓住了燈籠的繩子。”
“他剛把燈籠提起來,我就瞧見他臉色變了,像見了鬼似的,手一抖,燈籠差點掉迴水裏。他哆哆嗦嗦地爬上岸,手裏攥著那白燈籠,喘著氣說:‘洪大叔,這玩意兒冷得邪乎,凍得我骨頭都疼。’”
“我走過去,借著月光瞅了瞅。那燈籠不大,紙薄得跟蟬翼似的,裏頭沒蠟燭,卻亮著幽幽的藍光,像鬼火跳動的模樣。二狗子盯著燈籠,嘀咕:‘這紙咋這麽滑膩膩的?不像紙啊。’”
“話音剛落,他突然晃了晃身子,捂著頭喊:‘哎喲,頭暈得厲害!’我趕緊扶他坐下,可沒過一會兒,他臉色煞白,額頭冒汗,嘴裏開始胡言亂語:‘別抓我……別抓我……’聲音細得像蚊子叫,聽得人心裏發毛。”
“村裏人慌了,七手八腳把他抬迴家。到了半夜,二狗子發起高燒,燒得滿床打滾,嘴裏還念叨著些聽不懂的話。第二天,他娘跑來找我,眼淚汪汪地說:‘洪大哥,二狗子身上起了青手印,像被啥抓的,咋迴事啊?’”
“我心裏一咯噔,跑去看。果然,他胳膊上、脖子上,全是青紫的手印,五個指頭清清楚楚,像被一隻冰冷的手攥過。我勸他娘:‘別急,去請個郎中瞧瞧。’可郎中來了,翻來覆去檢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隻開了幾服藥。”
“過了好幾天,二狗子才緩過來,可從那以後,他一見河就哆嗦,再不敢碰水。”
“村裏人議論開了,都說那白燈籠是鬼燈籠,誰撈了誰倒黴。可人就是這樣,越怕越好奇。第二年中元節,又有人忍不住要去試試。”
“那迴是個壯漢,叫柱子,膀大腰圓,膽子比天還大。他站在河邊,拍著胸脯說:‘我不信這邪,瞧我把它撈上來!’”
“月亮掛在天上,河麵又漂滿了燈籠。沒多久,那盞白燈籠又出現了,逆流而上,像在勾人似的。柱子跳進水裏,水花濺了一身,他哈哈笑著,一把抓住燈籠,喊:‘瞧見沒,沒啥稀奇的!’”
“可他剛上岸,臉色就變了。他扔下燈籠,捂著胸口說:‘咋這麽冷?心口像被冰捅了!’沒一會兒,他也頭暈眼花,倒在地上。送到家後,高燒、胡話、青手印,跟二狗子一個模樣。”
“村裏人嚇破了膽,叮囑老老少少:‘那燈籠碰不得,是鬼東西!’可我心裏癢癢,總覺得這事兒沒那麽簡單。第三年,我下定決心,要自己去撈一迴,看看這鬼燈籠到底藏著啥秘密。”
“中元節那天晚上,河邊風涼得刺骨,月亮藏在雲裏,隻漏出點昏黃的光。我站在岸邊,手心冒汗,心裏七上八下的。燈籠一盞盞漂下去,紅紅綠綠映著水麵,像在跳舞。忽然,白燈籠又來了,逆著水流,穩穩當當地往上遊。”
“我咬咬牙,脫了鞋,趟進河裏。水冷得像刀子割肉,河底的石頭硌得腳疼。我盯著那盞燈籠,伸出手,抓住了繩子。那一刻,一股寒氣順著手指鑽進骨頭縫裏,冷得我牙關打顫。”
“我硬著頭皮把燈籠撈上來,上了岸,蹲在地上喘氣。借著微弱的月光,我仔細瞅那燈籠。紙薄得透光,摸上去滑膩膩的,像活物的皮。我心裏一驚,湊近了看,燈籠紙上隱隱有紋路,像人的皮膚,甚至還有細小的毛孔。”
“我腦子裏轟的一聲,手一鬆,燈籠掉在地上。我愣愣地盯著它,心跳得像擂鼓。這紙……這紙是人皮做的!”
“我嚇得魂兒都飛了,趕緊把燈籠踢到一邊,跌跌撞撞跑迴家。關上門,我靠著牆喘氣,滿腦子都是那滑膩的觸感。忽然,我想起了村裏的老話,說是多年前,有個女子冤死在河裏,她的魂兒化成了燈籠,每年中元節迴來找仇人。”
“第二天,我去找村裏最老的李大爺,想問問這傳說是真是假。他拄著拐杖,坐在院子裏曬太陽,見我來了,眯著眼問:‘鎮海啊,咋臉色這麽差?撞邪了?’”
“我把燈籠的事兒一五一十說了,李大爺聽完,歎了口氣,慢悠悠地說:‘唉,這事兒啊,得從翠兒說起。’”
“‘翠兒是村裏的丫頭,長得俊,性子也好,嫁給了張大戶。可張大戶是個混賬,喝酒賭博不說,還常打翠兒。有一年,翠兒勸他收手,他發了瘋,把翠兒掐死,扔進了河裏。官府來查,沒證據,就不了了之。’”
“‘翠兒的娘哭瞎了眼,給她辦了葬禮。可打那以後,每年中元節,河裏就多出個白燈籠,逆流而上,誰撈誰倒黴。’”
“我聽完,腦子裏亂成一團,問:‘李大爺,您是說,這燈籠是翠兒的魂兒變的?’”
“李大爺點點頭:‘八九不離十。她死得冤,魂兒不散,怕是要找張大戶報仇。’”
“我心裏一震,決定查個明白。下一年中元節,我不撈燈籠了,打算跟著它,看它到底要去哪兒。”
“那天晚上,我叫上幾個膽大的夥計,一起在河邊等著。燈籠漂滿河麵,五顏六色,像節日的彩帶。白燈籠一出現,我就盯緊了,沿著河岸跟著它走。”
“走了半裏多路,燈籠停了,停在一棟破屋子前。那屋子是張大戶的老宅,他早就搬走了,屋裏荒得連耗子都不住。我推開門,裏頭黑咕隆咚,黴味嗆鼻子。我點起火把,照了照,灰塵厚得能埋腳。”
“角落裏有個舊箱子,我走過去,掀開蓋子,裏頭全是女人的衣裳和首飾,顏色都褪了。我剛伸手摸了摸,一陣冷風吹過,火把晃了晃,箱子裏的東西動了起來,像有啥在拽。”
“忽然,一個女人的聲音響在我耳朵邊,尖得像針紮:‘還我命來!’我嚇得手一抖,火把掉地上,黑了。我連滾帶爬跑出去,迴頭一看,燈籠漂在門口,藍光一閃一閃,像在瞪我。”
洪鎮海講到此處,茶肆裏的油燈突然\"劈啪\"爆了個燈花。他摸出煙袋鍋子,暗紅的火星在皺紋裏明明滅滅,牆上的影子跟著晃了晃,像要掙脫出什麽似的。
\"後來啊......\"老漁夫的聲音忽然輕了,混著河風從竹簾縫隙鑽進來,\"我們幾個把翠兒的衣裳首飾裹了白布,請來青雲觀的玉真道長。七月半那天夜裏,河灘上擺了三牲六畜,桃木劍挑著符紙燒了整宿。\"
李老六的蒲扇早停了,扇骨上的竹刺紮進手心都沒察覺。後廚飄來的艾草香混著供香,在悶熱的空氣裏凝成青霧。茶碗裏的水紋忽然起了旋,一圈圈蕩著月亮碎片。
\"法事做到子時,河麵忽然翻起黑浪。\"洪鎮海用煙杆敲了敲桌角,驚得張屠戶脖子上的肥肉一抖,\"那盞白燈籠從黑水裏冒出來,燈籠紙上滲出血珠子,沿著人皮紋路往下淌。玉真道長把翠兒的遺物往火盆裏一拋,火光竄起三丈高。\"
角落裏的小二正給銅壺添炭,火星子濺到手背,疼得\"哎喲\"一聲。洪鎮海卻像沒聽見似的,煙袋鍋子直指窗外:\"你們猜怎麽著?燈籠裏飄出個人影,穿著水綠衫子,頭發上別著銀蝴蝶簪——正是李大爺說的翠兒模樣。\"
\"翠兒的怨氣散盡時,燈籠紙化成灰落在河麵。\"老漁夫把簪頭按在桌麵上,推出一道水痕,\"第二天我們去張大戶新宅,發現他七竅流血死在床上,手裏攥著半截燈籠繩——算算日子,正是翠兒周年忌日。\"
不知哪來的穿堂風卷過,油燈\"噗\"地滅了。月光水似的漫進來,照著洪鎮海那隻泛紅的右眼:\"打那之後,白燈籠再沒出現過。倒是每年清明,河灘上會開滿野薑花,風一吹,像誰在哼小曲兒。\"
茶肆裏靜得能聽見露水滴落房簷。李老六剛要開口,忽聽得遠處傳來\"咚\"的一聲悶響,似有重物落水。眾人慌忙掀簾去看,卻見河麵銀波蕩漾,一尾紅鯉躍出水麵,嘴裏銜著片月牙白的碎紙。
洪鎮海佝僂著背跨進門檻,蓑衣上還沾著河腥氣。他那隻常年泛紅的右眼在昏黃油燈下顯得格外渾濁,竹簍裏幾尾鯽魚甩尾的動靜引得鄰桌張屠戶直抻脖子。小二提著銅嘴長壺小跑過來,茶湯衝進陶碗時騰起的熱霧裏,李老六已經拖著條凳湊到了跟前。
\"洪阿叔,給解個悶唄?\"李老六把蒲扇搖得嘩嘩響,扇骨竹片在桌角磕出脆響,\"您老經得多見得廣,說段河裏頭的稀罕事?\"
老漁夫枯枝般的手指摩挲著碗沿,喉頭滾動的咕咚聲混著外頭漸起的蛙鳴。他忽然咧嘴露出參差的黃牙,沙啞的嗓音像磨砂紙擦過青石板:\"二十年前中元夜,二狗子就是在河邊碰了那盞白燈籠......\"
“那是好些年前的事了,中元節,村裏家家戶戶都去河邊放河燈。靠山屯的河不大,水流慢,像條懶蛇似的蜿蜒著。月光灑下來,河麵泛著銀光,漂滿了紅的、黃的、綠的燈籠,遠遠看去,像天上的星星掉下來了。風吹過,燈火搖晃,映得水麵一閃一閃,怪好看的。”
“可那天晚上,氣氛不對勁。河邊靜得瘮人,連蛐蛐都不叫了。村民們點燈放水,低聲念叨著亡魂的名字。我站在岸邊,手裏拿根魚竿,正想趁著月色摸幾條魚上來。忽然,旁邊的二狗子喊了一聲:‘哎,洪大叔,你瞅瞅,那是個啥?’”
“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一看,河中央漂著一盞白燈籠。別的燈籠都順著水流往下淌,這盞白的卻反著來,逆流而上,慢悠悠地往我們這邊靠。月光下,那白燈籠白的發亮,像塊冰似的,透著股說不出的邪乎勁兒。”
“二狗子膽大,好奇心重,嚷嚷著:‘這燈籠怪得很,我去撈了瞧瞧!’我攔他:‘別亂動,河裏的事兒說不準。’可他不聽,擼起袖子就跳下水,趟著水過去,一把抓住了燈籠的繩子。”
“他剛把燈籠提起來,我就瞧見他臉色變了,像見了鬼似的,手一抖,燈籠差點掉迴水裏。他哆哆嗦嗦地爬上岸,手裏攥著那白燈籠,喘著氣說:‘洪大叔,這玩意兒冷得邪乎,凍得我骨頭都疼。’”
“我走過去,借著月光瞅了瞅。那燈籠不大,紙薄得跟蟬翼似的,裏頭沒蠟燭,卻亮著幽幽的藍光,像鬼火跳動的模樣。二狗子盯著燈籠,嘀咕:‘這紙咋這麽滑膩膩的?不像紙啊。’”
“話音剛落,他突然晃了晃身子,捂著頭喊:‘哎喲,頭暈得厲害!’我趕緊扶他坐下,可沒過一會兒,他臉色煞白,額頭冒汗,嘴裏開始胡言亂語:‘別抓我……別抓我……’聲音細得像蚊子叫,聽得人心裏發毛。”
“村裏人慌了,七手八腳把他抬迴家。到了半夜,二狗子發起高燒,燒得滿床打滾,嘴裏還念叨著些聽不懂的話。第二天,他娘跑來找我,眼淚汪汪地說:‘洪大哥,二狗子身上起了青手印,像被啥抓的,咋迴事啊?’”
“我心裏一咯噔,跑去看。果然,他胳膊上、脖子上,全是青紫的手印,五個指頭清清楚楚,像被一隻冰冷的手攥過。我勸他娘:‘別急,去請個郎中瞧瞧。’可郎中來了,翻來覆去檢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隻開了幾服藥。”
“過了好幾天,二狗子才緩過來,可從那以後,他一見河就哆嗦,再不敢碰水。”
“村裏人議論開了,都說那白燈籠是鬼燈籠,誰撈了誰倒黴。可人就是這樣,越怕越好奇。第二年中元節,又有人忍不住要去試試。”
“那迴是個壯漢,叫柱子,膀大腰圓,膽子比天還大。他站在河邊,拍著胸脯說:‘我不信這邪,瞧我把它撈上來!’”
“月亮掛在天上,河麵又漂滿了燈籠。沒多久,那盞白燈籠又出現了,逆流而上,像在勾人似的。柱子跳進水裏,水花濺了一身,他哈哈笑著,一把抓住燈籠,喊:‘瞧見沒,沒啥稀奇的!’”
“可他剛上岸,臉色就變了。他扔下燈籠,捂著胸口說:‘咋這麽冷?心口像被冰捅了!’沒一會兒,他也頭暈眼花,倒在地上。送到家後,高燒、胡話、青手印,跟二狗子一個模樣。”
“村裏人嚇破了膽,叮囑老老少少:‘那燈籠碰不得,是鬼東西!’可我心裏癢癢,總覺得這事兒沒那麽簡單。第三年,我下定決心,要自己去撈一迴,看看這鬼燈籠到底藏著啥秘密。”
“中元節那天晚上,河邊風涼得刺骨,月亮藏在雲裏,隻漏出點昏黃的光。我站在岸邊,手心冒汗,心裏七上八下的。燈籠一盞盞漂下去,紅紅綠綠映著水麵,像在跳舞。忽然,白燈籠又來了,逆著水流,穩穩當當地往上遊。”
“我咬咬牙,脫了鞋,趟進河裏。水冷得像刀子割肉,河底的石頭硌得腳疼。我盯著那盞燈籠,伸出手,抓住了繩子。那一刻,一股寒氣順著手指鑽進骨頭縫裏,冷得我牙關打顫。”
“我硬著頭皮把燈籠撈上來,上了岸,蹲在地上喘氣。借著微弱的月光,我仔細瞅那燈籠。紙薄得透光,摸上去滑膩膩的,像活物的皮。我心裏一驚,湊近了看,燈籠紙上隱隱有紋路,像人的皮膚,甚至還有細小的毛孔。”
“我腦子裏轟的一聲,手一鬆,燈籠掉在地上。我愣愣地盯著它,心跳得像擂鼓。這紙……這紙是人皮做的!”
“我嚇得魂兒都飛了,趕緊把燈籠踢到一邊,跌跌撞撞跑迴家。關上門,我靠著牆喘氣,滿腦子都是那滑膩的觸感。忽然,我想起了村裏的老話,說是多年前,有個女子冤死在河裏,她的魂兒化成了燈籠,每年中元節迴來找仇人。”
“第二天,我去找村裏最老的李大爺,想問問這傳說是真是假。他拄著拐杖,坐在院子裏曬太陽,見我來了,眯著眼問:‘鎮海啊,咋臉色這麽差?撞邪了?’”
“我把燈籠的事兒一五一十說了,李大爺聽完,歎了口氣,慢悠悠地說:‘唉,這事兒啊,得從翠兒說起。’”
“‘翠兒是村裏的丫頭,長得俊,性子也好,嫁給了張大戶。可張大戶是個混賬,喝酒賭博不說,還常打翠兒。有一年,翠兒勸他收手,他發了瘋,把翠兒掐死,扔進了河裏。官府來查,沒證據,就不了了之。’”
“‘翠兒的娘哭瞎了眼,給她辦了葬禮。可打那以後,每年中元節,河裏就多出個白燈籠,逆流而上,誰撈誰倒黴。’”
“我聽完,腦子裏亂成一團,問:‘李大爺,您是說,這燈籠是翠兒的魂兒變的?’”
“李大爺點點頭:‘八九不離十。她死得冤,魂兒不散,怕是要找張大戶報仇。’”
“我心裏一震,決定查個明白。下一年中元節,我不撈燈籠了,打算跟著它,看它到底要去哪兒。”
“那天晚上,我叫上幾個膽大的夥計,一起在河邊等著。燈籠漂滿河麵,五顏六色,像節日的彩帶。白燈籠一出現,我就盯緊了,沿著河岸跟著它走。”
“走了半裏多路,燈籠停了,停在一棟破屋子前。那屋子是張大戶的老宅,他早就搬走了,屋裏荒得連耗子都不住。我推開門,裏頭黑咕隆咚,黴味嗆鼻子。我點起火把,照了照,灰塵厚得能埋腳。”
“角落裏有個舊箱子,我走過去,掀開蓋子,裏頭全是女人的衣裳和首飾,顏色都褪了。我剛伸手摸了摸,一陣冷風吹過,火把晃了晃,箱子裏的東西動了起來,像有啥在拽。”
“忽然,一個女人的聲音響在我耳朵邊,尖得像針紮:‘還我命來!’我嚇得手一抖,火把掉地上,黑了。我連滾帶爬跑出去,迴頭一看,燈籠漂在門口,藍光一閃一閃,像在瞪我。”
洪鎮海講到此處,茶肆裏的油燈突然\"劈啪\"爆了個燈花。他摸出煙袋鍋子,暗紅的火星在皺紋裏明明滅滅,牆上的影子跟著晃了晃,像要掙脫出什麽似的。
\"後來啊......\"老漁夫的聲音忽然輕了,混著河風從竹簾縫隙鑽進來,\"我們幾個把翠兒的衣裳首飾裹了白布,請來青雲觀的玉真道長。七月半那天夜裏,河灘上擺了三牲六畜,桃木劍挑著符紙燒了整宿。\"
李老六的蒲扇早停了,扇骨上的竹刺紮進手心都沒察覺。後廚飄來的艾草香混著供香,在悶熱的空氣裏凝成青霧。茶碗裏的水紋忽然起了旋,一圈圈蕩著月亮碎片。
\"法事做到子時,河麵忽然翻起黑浪。\"洪鎮海用煙杆敲了敲桌角,驚得張屠戶脖子上的肥肉一抖,\"那盞白燈籠從黑水裏冒出來,燈籠紙上滲出血珠子,沿著人皮紋路往下淌。玉真道長把翠兒的遺物往火盆裏一拋,火光竄起三丈高。\"
角落裏的小二正給銅壺添炭,火星子濺到手背,疼得\"哎喲\"一聲。洪鎮海卻像沒聽見似的,煙袋鍋子直指窗外:\"你們猜怎麽著?燈籠裏飄出個人影,穿著水綠衫子,頭發上別著銀蝴蝶簪——正是李大爺說的翠兒模樣。\"
\"翠兒的怨氣散盡時,燈籠紙化成灰落在河麵。\"老漁夫把簪頭按在桌麵上,推出一道水痕,\"第二天我們去張大戶新宅,發現他七竅流血死在床上,手裏攥著半截燈籠繩——算算日子,正是翠兒周年忌日。\"
不知哪來的穿堂風卷過,油燈\"噗\"地滅了。月光水似的漫進來,照著洪鎮海那隻泛紅的右眼:\"打那之後,白燈籠再沒出現過。倒是每年清明,河灘上會開滿野薑花,風一吹,像誰在哼小曲兒。\"
茶肆裏靜得能聽見露水滴落房簷。李老六剛要開口,忽聽得遠處傳來\"咚\"的一聲悶響,似有重物落水。眾人慌忙掀簾去看,卻見河麵銀波蕩漾,一尾紅鯉躍出水麵,嘴裏銜著片月牙白的碎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