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水田爭議
重生80:我帶著狼崽子尋獵大山 作者:淵博之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虎,這是真的?”
周國宏轉向趙二虎。
趙二虎臉色一陣紅一陣白:“我……我確實搭了錢。這車要三十五,大夥兒隻湊了三十二,差的是我掏的。再說我跑了一趟縣城,車馬費都沒要……”
“可你也沒說車歸你私有啊!”
王老五不服氣,“大夥兒都等著用呢!”
周國宏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心裏已經明白了七八分。
這分明是個鄉裏鄉親的小糾紛,擱在城裏可能一笑而過,但在村裏,這就是大事,甚至可能引發兩家的積怨。
“這樣吧,”
周國宏想了想說,“既然是集體的車,那就應該集體用。咱們定個規矩:推車放在村委會,誰要用就去登記,用完就還迴來。至於二虎多出的那三塊錢和跑腿費,從村集體的公益金裏給補上,大家看行不?”
在場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最後都點了頭。
趙二虎還有些不甘心:“那……我刷的漆錢呢?”
“漆錢一塊二,也從公益金裏出。”
周國宏笑著拍拍他的肩膀,“二虎,你這車刷得挺好看的,以後村裏有啥修繕的活兒,就交給你負責,咋樣?”
“成!隻要是公家的事,我趙二虎絕不含糊!”
就這樣,一場因“小氣糊塗車”引發的風波平息了。
從這天起,那輛紅漆小推車就成了村裏的“公車”,放在村委會門口,誰家有需要就去借用。
趙二虎也因此有了個新綽號——“二虎管車”,漸漸地,竟真成了村裏公共物品的管理員,為村集體做了不少實事。
立夏剛過,一場久違的大雨滋潤了幹渴的大地。
雨後的田野更顯蔥鬱,農民們歡欣鼓舞,紛紛下地忙著插秧。
然而,好景不長。
第三天早晨,李老四帶著他的兩個兒子,氣勢洶洶地來到村委會,嚷嚷著要見周國宏。
“周總,你得給評評理啊!”
李老四一見到周國宏就連珠炮似的說起來,“我家那塊靠著小河的水田,昨天去量了量,比去年少了足足一尺寬!準是謝老狗家把界石給挪了!”
周國宏一聽就皺起眉頭。
水田是農民的命根子,一寸之差都要計較,更何況一尺。
但他也知道李老四和謝家的世仇,兩家三代人都因為田地界限的事鬧過矛盾。
“你確定是謝家挪了界石?有什麽證據嗎?”
周國宏問道。
“這還用證據?”
李老四指著自己的小兒子,“小武昨天親眼看見謝家老二拿著鋤頭在地邊鼓搗!”
李小武怯生生地點點頭:“是……我看見謝叔在河邊弄什麽東西……”
周國宏看了看天色:“走,咱們去實地看看。”
一行人來到村東的水田。
春雨過後,田裏水位上漲,大部分界石都泡在水裏,看不太清楚。
李老四赤腳下田,費勁地找到幾塊界石,指給周國宏看。
“你瞧,這條線不直嘛!以前可是筆直的一條線!”
周國宏仔細觀察,確實看出了一些問題:幾塊界石的位置有些歪斜,不在一條直線上。但這究竟是人為挪動,還是自然位移,很難判斷。
正查看著,謝家的人也來了。
謝老二,一個精瘦的中年漢子,一見麵就和李老四對上了。
“李老四,你又來找茬是吧?”
謝老二叉著腰,臉色陰沉。
“誰找茬了?是你偷偷挪了界石!”
李老四氣得胡子都翹起來了。
兩人一言不合就要動手,被周國宏攔住了。
“都別急!這事得講證據。”
周國宏環顧四周,看見附近有個老農正在田裏幹活,就喊道,“張大爺,過來幫個忙唄!”
張大爺七十多歲了,在村裏住了一輩子,對村裏的田地了如指掌。
他慢吞吞地走過來,聽了事情經過,蹲下身子仔細查看那幾塊界石。
“確實有點問題,”
張大爺緩緩說道,“這塊石頭位置不對,應該再往裏一點。”
“看吧!我就說是謝家挪的!”
李老四得意洋洋。
“別急著下結論,”
張大爺擺擺手,“這幾塊界石是上個月那場大雨衝的。小河漲水,把田埂都淹了,石頭被水衝走了。”
“那為什麽隻有我家這邊的石頭被衝?謝家那邊的石頭都好好的?”
李老四不依不饒。
謝老二冷笑一聲:“怪我咯?我家田地比你家高點,水當然衝不動!”
眼看兩人又要吵起來,周國宏趕緊打圓場:“好了好了,既然張大爺都說了是雨水衝的,那就不是人為的。咱們重新立界石就是了。”
“立界石可以,但得按原來的位置立!”
李老四嚷道。
“問題是誰知道原來的準確位置?”
周國宏問。
現場一下子安靜了。
確實,沒有人能確定那幾塊界石之前的準確位置。就連張大爺也隻能大致判斷,無法精確到寸。
周國宏思索片刻,突然想到一個辦法:“這樣吧,我記得村裏有老土地證,上麵應該有各家地塊的丈量記錄。咱們迴村委會去查查檔案。”
迴到村委會,周國宏和老支書劉根生一起翻箱倒櫃,終於找到了一本已經發黃的土地登記冊。
這是50年代土改時留下的,裏麵詳細記錄了全村每塊地的麵積和四至。
按照登記冊上的記錄,李家和謝家之間的那條界線,應該是從河邊的一棵老槐樹開始,一直到山腳下的一塊大石頭,兩點之間畫直線。
“有了標準就好辦了,”
周國宏合上冊子,“咱們明天帶上測量工具,重新丈量一下,按照登記冊上的記錄來劃界。”
第二天一早,周國宏帶著村裏的幾個幹部,還有李家和謝家的人,再次來到水田邊。
這次他們帶來了繩子、尺子和幾根新的界石。
首先找到河邊的老槐樹和山腳的大石頭,拉起一條直線。
然後按照這條直線,重新埋設界石。
丈量下來,李家的地確實少了一點,但謝家的地也沒有多出來——原來是兩家之間的田埂變寬了。
“看吧,誰也沒占誰的便宜,”
周國宏對兩家人說,“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現在界限重新劃好了,以後就按照這個來。為了防止再有爭議,咱們做個記號吧。”
周國宏轉向趙二虎。
趙二虎臉色一陣紅一陣白:“我……我確實搭了錢。這車要三十五,大夥兒隻湊了三十二,差的是我掏的。再說我跑了一趟縣城,車馬費都沒要……”
“可你也沒說車歸你私有啊!”
王老五不服氣,“大夥兒都等著用呢!”
周國宏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心裏已經明白了七八分。
這分明是個鄉裏鄉親的小糾紛,擱在城裏可能一笑而過,但在村裏,這就是大事,甚至可能引發兩家的積怨。
“這樣吧,”
周國宏想了想說,“既然是集體的車,那就應該集體用。咱們定個規矩:推車放在村委會,誰要用就去登記,用完就還迴來。至於二虎多出的那三塊錢和跑腿費,從村集體的公益金裏給補上,大家看行不?”
在場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最後都點了頭。
趙二虎還有些不甘心:“那……我刷的漆錢呢?”
“漆錢一塊二,也從公益金裏出。”
周國宏笑著拍拍他的肩膀,“二虎,你這車刷得挺好看的,以後村裏有啥修繕的活兒,就交給你負責,咋樣?”
“成!隻要是公家的事,我趙二虎絕不含糊!”
就這樣,一場因“小氣糊塗車”引發的風波平息了。
從這天起,那輛紅漆小推車就成了村裏的“公車”,放在村委會門口,誰家有需要就去借用。
趙二虎也因此有了個新綽號——“二虎管車”,漸漸地,竟真成了村裏公共物品的管理員,為村集體做了不少實事。
立夏剛過,一場久違的大雨滋潤了幹渴的大地。
雨後的田野更顯蔥鬱,農民們歡欣鼓舞,紛紛下地忙著插秧。
然而,好景不長。
第三天早晨,李老四帶著他的兩個兒子,氣勢洶洶地來到村委會,嚷嚷著要見周國宏。
“周總,你得給評評理啊!”
李老四一見到周國宏就連珠炮似的說起來,“我家那塊靠著小河的水田,昨天去量了量,比去年少了足足一尺寬!準是謝老狗家把界石給挪了!”
周國宏一聽就皺起眉頭。
水田是農民的命根子,一寸之差都要計較,更何況一尺。
但他也知道李老四和謝家的世仇,兩家三代人都因為田地界限的事鬧過矛盾。
“你確定是謝家挪了界石?有什麽證據嗎?”
周國宏問道。
“這還用證據?”
李老四指著自己的小兒子,“小武昨天親眼看見謝家老二拿著鋤頭在地邊鼓搗!”
李小武怯生生地點點頭:“是……我看見謝叔在河邊弄什麽東西……”
周國宏看了看天色:“走,咱們去實地看看。”
一行人來到村東的水田。
春雨過後,田裏水位上漲,大部分界石都泡在水裏,看不太清楚。
李老四赤腳下田,費勁地找到幾塊界石,指給周國宏看。
“你瞧,這條線不直嘛!以前可是筆直的一條線!”
周國宏仔細觀察,確實看出了一些問題:幾塊界石的位置有些歪斜,不在一條直線上。但這究竟是人為挪動,還是自然位移,很難判斷。
正查看著,謝家的人也來了。
謝老二,一個精瘦的中年漢子,一見麵就和李老四對上了。
“李老四,你又來找茬是吧?”
謝老二叉著腰,臉色陰沉。
“誰找茬了?是你偷偷挪了界石!”
李老四氣得胡子都翹起來了。
兩人一言不合就要動手,被周國宏攔住了。
“都別急!這事得講證據。”
周國宏環顧四周,看見附近有個老農正在田裏幹活,就喊道,“張大爺,過來幫個忙唄!”
張大爺七十多歲了,在村裏住了一輩子,對村裏的田地了如指掌。
他慢吞吞地走過來,聽了事情經過,蹲下身子仔細查看那幾塊界石。
“確實有點問題,”
張大爺緩緩說道,“這塊石頭位置不對,應該再往裏一點。”
“看吧!我就說是謝家挪的!”
李老四得意洋洋。
“別急著下結論,”
張大爺擺擺手,“這幾塊界石是上個月那場大雨衝的。小河漲水,把田埂都淹了,石頭被水衝走了。”
“那為什麽隻有我家這邊的石頭被衝?謝家那邊的石頭都好好的?”
李老四不依不饒。
謝老二冷笑一聲:“怪我咯?我家田地比你家高點,水當然衝不動!”
眼看兩人又要吵起來,周國宏趕緊打圓場:“好了好了,既然張大爺都說了是雨水衝的,那就不是人為的。咱們重新立界石就是了。”
“立界石可以,但得按原來的位置立!”
李老四嚷道。
“問題是誰知道原來的準確位置?”
周國宏問。
現場一下子安靜了。
確實,沒有人能確定那幾塊界石之前的準確位置。就連張大爺也隻能大致判斷,無法精確到寸。
周國宏思索片刻,突然想到一個辦法:“這樣吧,我記得村裏有老土地證,上麵應該有各家地塊的丈量記錄。咱們迴村委會去查查檔案。”
迴到村委會,周國宏和老支書劉根生一起翻箱倒櫃,終於找到了一本已經發黃的土地登記冊。
這是50年代土改時留下的,裏麵詳細記錄了全村每塊地的麵積和四至。
按照登記冊上的記錄,李家和謝家之間的那條界線,應該是從河邊的一棵老槐樹開始,一直到山腳下的一塊大石頭,兩點之間畫直線。
“有了標準就好辦了,”
周國宏合上冊子,“咱們明天帶上測量工具,重新丈量一下,按照登記冊上的記錄來劃界。”
第二天一早,周國宏帶著村裏的幾個幹部,還有李家和謝家的人,再次來到水田邊。
這次他們帶來了繩子、尺子和幾根新的界石。
首先找到河邊的老槐樹和山腳的大石頭,拉起一條直線。
然後按照這條直線,重新埋設界石。
丈量下來,李家的地確實少了一點,但謝家的地也沒有多出來——原來是兩家之間的田埂變寬了。
“看吧,誰也沒占誰的便宜,”
周國宏對兩家人說,“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現在界限重新劃好了,以後就按照這個來。為了防止再有爭議,咱們做個記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