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微臣有奏
修什麽仙?我忙著養爹呢! 作者:十二月的小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蕭亦山沒有讓老爹湊上去看熱鬧,而是在一旁遠遠觀察著這位老臣。
蘇遠道,蘇泰嶽,現年六十有六,先帝時便是內閣大臣,後又接受先帝托孤,成為當朝輔政大臣。
其權勢比之今日的張首輔更甚,然而,蘇遠道卻心境超然,在皇帝成年的頭一天,便辭去所有職務,隻留一個太尉的空銜,稱病不朝。
其時,朝野嘩然,天下嘩然。
此後,蘇遠道一心進入儒道修煉,皇帝三請四請,蘇遠道也都婉言相拒。
對於當時的隆景皇帝而言,這必定是一件好事,畢竟權力隻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穩妥的。
然而皇帝不久後便發現,派係眾多,明爭暗鬥的朝堂並非如他想的那麽容易掌控。
在悄無聲息之間,張煜悄然登上舞台,隆景帝失察之下,對其逐步信任,等張煜走上首輔之位後,其六族的背景才被人察覺。
可那時候為時已晚,張煜也非常聰明,並非樣樣事情都照著六族的意思去辦,幾年下來,張首輔已經坐穩了自己的位置,無論是皇帝還是六族,對其都無可奈何。
如今蘇遠道重登朝堂,蕭亦山立刻意識到,今後朝廷的爭鬥隻會愈演愈烈。
此刻蕭亦山看到,蘇遠道與眾人步入皇門之時,有更多的大臣在遠處觀望。
其中的那些目露不善者,全都是手握實權的張黨與六族之人。
通過老爹的記憶,蕭亦山清楚,這場權力之爭中,他們蕭家必須也隻能站在皇帝這邊。
好在眼下蕭家不起眼,老爹一直以來的做派,即便與那些人對立,他們也不會重視。
根據蕭亦山的曆史知識,如果遭到對手攻擊,像老爹這樣的小官,要麽第一個死,要麽就是最後一個死。
但老爹不想死,蕭亦山和全家老小都不想死。
“所以,不管之後如何發展,都隻能想辦法幫著皇帝除掉張黨,除掉六族,這是蕭家唯一的活路,沒有別的可能,就是不知道,蘇遠道會怎麽利用老爹?”
想著,蕭亦山神識便隨著老爹一同進入了朝堂。
天正殿內,百官山唿萬歲,台階之上,隆景帝威儀而坐,張煜站在群臣之首,開班便道:
“啟奏陛下,秋後淮西水災頻發......”
早朝一開始,朝廷便要商定一些天下大事,單是這些,便要耗去至少一個時辰。
這些事情大多不涉及黨爭,官員們還算能各自其言,做到彬彬有禮。
不過很快蕭亦山便發現,一到任命處理事件的官員人選,朝中便開起了爭執。
張煜、楊賀這樣的大佬自然不會出班,全都是各自手底下的官員爭得麵紅耳赤。
蕭亦山也仔細分辨著,記住哪些是皇帝的馬仔,哪些是張首輔的擁躉,哪些又是為六族爭利的嘍囉。
而隆景帝也算一代明君,在他的主持下,這些不算是太重要的官員任命,最終大部分擬定,雖然不能讓各家都滿意,可好歹是平息了大臣們的爭吵。
而緊接著,皇帝又頒布了一項人事任免。
將玉門關總兵梁之佑調任經遠,任命齊安泰為新任玉門關總兵。
玉門關乃是帝京以東最為重要的關隘,俗稱“天關”,其總兵的人選,無論是能力還是官銜都遠遠高出其他關隘。
“這難道就是張彥所說的那道詔書?”蕭亦山心想。
大太監趙德海宣讀完任命詔書後,立刻便有大臣出班進言。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梁之佑守備玉門關多年,盡忠職守,從無過錯,怎可無故調離?”
這話說在皇帝麵前,用咄咄逼人來形容也不為過。
他說完後,又連著有幾名大臣出班,意思都一樣,梁之佑不能換。
“說這些話的都是六族一黨,還有首輔的人在跟著參合。”
蕭亦山繼續觀察,他要走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大膽!”禮部尚書赫然出列,對著剛才那些人就是一通狂懟:“梁之佑有什麽才能陛下自然清楚,調任而已,竟如此大驚小怪,莫不是你們這些人跟梁之佑有什麽瓜葛?
哼,臣聽聞,梁之佑在玉門關假列兵源,每年吃下幾十萬兩空額,那些錢該不會也進了你們的肚子吧?”
這話一出口,火焰筒當即就炸了。
蕭亦山發現,朝堂也並非自己想象的那般井然有序,關係到自己切身利益,該吵的時候,這些大人也不比街上大媽弱上多少。
皇帝似乎也不著急,張煜更是巋然不動,此刻心底裏大概都是在盤算。
看著張首輔以及他手底下那些大臣的表現,蕭亦山猜測:“此事皇帝必然是繞開了內閣,不然,那些人也不會這麽大反應,張首輔不發話,或許是有些措手不及。”
蕭亦山後來才知道,梁之佑的侄兒一年前迎娶了一位嬌妻,卻正好是張首輔一位學生的妹妹。
此刻,大太監趙德海的聲音響起:“肅靜!”
他拿起一本奏折,衝著大臣們說道:“這是梁總兵呈給陛下的奏折。”
隨即,趙德海當著眾人高聲念道:“啟奏陛下,臣梁之佑駐守玉門關多年......望陛下恩準臣告老還鄉......”
聽完這份奏疏,許多大臣頓時麵露愕然,啞口無言。
趙德海接著又將奏疏遞給了張首輔,張煜看了幾眼,隨即衝眾人說道:
“既然梁之佑主動辭官,陛下又定了接替的人選,此事便不可再議。”
張首輔說完,朝中便是一片寂靜。
這時,隆景帝道:“今日蘇太尉重登朝堂,朕心甚慰,太尉大人,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蘇遠道從班列中緩緩走出,躬身道:“啟奏陛下,那梁之佑曾經是老臣的學生,老臣知曉其才,其性格果敢好勝,任命其赴任經遠沙場,正好能夠發揮所長,相反,放在內關之中,反而會使其腐朽,此次任命,足見陛下之聖明。”
“陛下聖明!”
刹那間,朝堂許多大臣紛紛齊聲高唿。
那場麵讓蕭亦山感覺一陣汗顏:“好厲害的蘇遠道,十年不問政,一朝迴朝,居然能引起這等氣勢。”
看樣子,張首輔牽起來的這根線也斷了。
也不知梁之佑的這份奏折是什麽時候呈上去的,總之一定很快。
在蘇遠道麵前,梁之佑隻能認命,他不敢違抗自己的這位老師。
張黨與六族此刻偃旗息鼓,沒再發表任何意見。
早朝結尾,便是一些京畿之事,蕭清遠是曲曜縣縣令,這時候本該他發言,
可老爹是什麽人?
要讓他在朝中出班進言,簡直等於要了他的老命。
“老子不敢說話,那就讓兒子來替你說吧。”
罷了,蕭亦山操控著老爹,從班列末尾走出,上前幾步,衝皇帝說道:
“啟稟陛下,微臣有奏。”
蘇遠道,蘇泰嶽,現年六十有六,先帝時便是內閣大臣,後又接受先帝托孤,成為當朝輔政大臣。
其權勢比之今日的張首輔更甚,然而,蘇遠道卻心境超然,在皇帝成年的頭一天,便辭去所有職務,隻留一個太尉的空銜,稱病不朝。
其時,朝野嘩然,天下嘩然。
此後,蘇遠道一心進入儒道修煉,皇帝三請四請,蘇遠道也都婉言相拒。
對於當時的隆景皇帝而言,這必定是一件好事,畢竟權力隻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穩妥的。
然而皇帝不久後便發現,派係眾多,明爭暗鬥的朝堂並非如他想的那麽容易掌控。
在悄無聲息之間,張煜悄然登上舞台,隆景帝失察之下,對其逐步信任,等張煜走上首輔之位後,其六族的背景才被人察覺。
可那時候為時已晚,張煜也非常聰明,並非樣樣事情都照著六族的意思去辦,幾年下來,張首輔已經坐穩了自己的位置,無論是皇帝還是六族,對其都無可奈何。
如今蘇遠道重登朝堂,蕭亦山立刻意識到,今後朝廷的爭鬥隻會愈演愈烈。
此刻蕭亦山看到,蘇遠道與眾人步入皇門之時,有更多的大臣在遠處觀望。
其中的那些目露不善者,全都是手握實權的張黨與六族之人。
通過老爹的記憶,蕭亦山清楚,這場權力之爭中,他們蕭家必須也隻能站在皇帝這邊。
好在眼下蕭家不起眼,老爹一直以來的做派,即便與那些人對立,他們也不會重視。
根據蕭亦山的曆史知識,如果遭到對手攻擊,像老爹這樣的小官,要麽第一個死,要麽就是最後一個死。
但老爹不想死,蕭亦山和全家老小都不想死。
“所以,不管之後如何發展,都隻能想辦法幫著皇帝除掉張黨,除掉六族,這是蕭家唯一的活路,沒有別的可能,就是不知道,蘇遠道會怎麽利用老爹?”
想著,蕭亦山神識便隨著老爹一同進入了朝堂。
天正殿內,百官山唿萬歲,台階之上,隆景帝威儀而坐,張煜站在群臣之首,開班便道:
“啟奏陛下,秋後淮西水災頻發......”
早朝一開始,朝廷便要商定一些天下大事,單是這些,便要耗去至少一個時辰。
這些事情大多不涉及黨爭,官員們還算能各自其言,做到彬彬有禮。
不過很快蕭亦山便發現,一到任命處理事件的官員人選,朝中便開起了爭執。
張煜、楊賀這樣的大佬自然不會出班,全都是各自手底下的官員爭得麵紅耳赤。
蕭亦山也仔細分辨著,記住哪些是皇帝的馬仔,哪些是張首輔的擁躉,哪些又是為六族爭利的嘍囉。
而隆景帝也算一代明君,在他的主持下,這些不算是太重要的官員任命,最終大部分擬定,雖然不能讓各家都滿意,可好歹是平息了大臣們的爭吵。
而緊接著,皇帝又頒布了一項人事任免。
將玉門關總兵梁之佑調任經遠,任命齊安泰為新任玉門關總兵。
玉門關乃是帝京以東最為重要的關隘,俗稱“天關”,其總兵的人選,無論是能力還是官銜都遠遠高出其他關隘。
“這難道就是張彥所說的那道詔書?”蕭亦山心想。
大太監趙德海宣讀完任命詔書後,立刻便有大臣出班進言。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梁之佑守備玉門關多年,盡忠職守,從無過錯,怎可無故調離?”
這話說在皇帝麵前,用咄咄逼人來形容也不為過。
他說完後,又連著有幾名大臣出班,意思都一樣,梁之佑不能換。
“說這些話的都是六族一黨,還有首輔的人在跟著參合。”
蕭亦山繼續觀察,他要走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大膽!”禮部尚書赫然出列,對著剛才那些人就是一通狂懟:“梁之佑有什麽才能陛下自然清楚,調任而已,竟如此大驚小怪,莫不是你們這些人跟梁之佑有什麽瓜葛?
哼,臣聽聞,梁之佑在玉門關假列兵源,每年吃下幾十萬兩空額,那些錢該不會也進了你們的肚子吧?”
這話一出口,火焰筒當即就炸了。
蕭亦山發現,朝堂也並非自己想象的那般井然有序,關係到自己切身利益,該吵的時候,這些大人也不比街上大媽弱上多少。
皇帝似乎也不著急,張煜更是巋然不動,此刻心底裏大概都是在盤算。
看著張首輔以及他手底下那些大臣的表現,蕭亦山猜測:“此事皇帝必然是繞開了內閣,不然,那些人也不會這麽大反應,張首輔不發話,或許是有些措手不及。”
蕭亦山後來才知道,梁之佑的侄兒一年前迎娶了一位嬌妻,卻正好是張首輔一位學生的妹妹。
此刻,大太監趙德海的聲音響起:“肅靜!”
他拿起一本奏折,衝著大臣們說道:“這是梁總兵呈給陛下的奏折。”
隨即,趙德海當著眾人高聲念道:“啟奏陛下,臣梁之佑駐守玉門關多年......望陛下恩準臣告老還鄉......”
聽完這份奏疏,許多大臣頓時麵露愕然,啞口無言。
趙德海接著又將奏疏遞給了張首輔,張煜看了幾眼,隨即衝眾人說道:
“既然梁之佑主動辭官,陛下又定了接替的人選,此事便不可再議。”
張首輔說完,朝中便是一片寂靜。
這時,隆景帝道:“今日蘇太尉重登朝堂,朕心甚慰,太尉大人,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蘇遠道從班列中緩緩走出,躬身道:“啟奏陛下,那梁之佑曾經是老臣的學生,老臣知曉其才,其性格果敢好勝,任命其赴任經遠沙場,正好能夠發揮所長,相反,放在內關之中,反而會使其腐朽,此次任命,足見陛下之聖明。”
“陛下聖明!”
刹那間,朝堂許多大臣紛紛齊聲高唿。
那場麵讓蕭亦山感覺一陣汗顏:“好厲害的蘇遠道,十年不問政,一朝迴朝,居然能引起這等氣勢。”
看樣子,張首輔牽起來的這根線也斷了。
也不知梁之佑的這份奏折是什麽時候呈上去的,總之一定很快。
在蘇遠道麵前,梁之佑隻能認命,他不敢違抗自己的這位老師。
張黨與六族此刻偃旗息鼓,沒再發表任何意見。
早朝結尾,便是一些京畿之事,蕭清遠是曲曜縣縣令,這時候本該他發言,
可老爹是什麽人?
要讓他在朝中出班進言,簡直等於要了他的老命。
“老子不敢說話,那就讓兒子來替你說吧。”
罷了,蕭亦山操控著老爹,從班列末尾走出,上前幾步,衝皇帝說道:
“啟稟陛下,微臣有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