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維爾觀察下的美國到底是怎麽樣的?


    簡單來說就是非常好,不但在政治方麵、生活上的方方麵麵也都很不錯。


    在他看來,那時的美國的民主原則、司法製度、地方自治體係、聯邦製等都十分具有優越性。


    並且他們的民主已經不僅停留在政治層麵,而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麵麵:自由、平等、深入人心,民主精神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角落。


    所以他的結論是雖然美國的製度並不完美,但已經值得稱讚,因為它呈現出的這種普遍民主的特性確實促進了社會發展以及提高了人民的幸福,


    原話說:按照這種方式建立的民主國家,其社會絕不會停滯不前。社會本身的運動會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向前發展,大部分公民的生活條件將得到改善,人民顯得安詳和滿足。我毫不懷疑我們早晚也會跟美國人一樣,幾乎實現身份的完全平等。]


    贏政皺眉道:“分權製衡、民意反複,豈非徒增內耗?朕書同文、車同軌,法令一統方能移山填海。若事事待民議決,長城安得速成?”


    他從實用主義出發將民主視為效率的阻礙,反倒是更關注社會動員力與中央控製力。


    “然其器物之精、疆域之拓,確有可取。若以術馭民亦能臻此,則商君之法未為不可。”發展成果還是值得肯定的,隻不過在始皇的時代,這些無異於天方夜譚。


    封建的土壤開不出平等自由的花,一切都隻能靠生產力的發展來逐漸瓦解這不平等的製度。更何況,此時的大一統郡縣製反倒與彼時的美國一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李世民反倒微微頜首,十分讚成後世的做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言與朕''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暗合。以此製度保民利,較之明君仁政更可靠。”


    “現在建立的三省六部製亦含製衡之意,然終歸人治。若律法真能束君權如美利堅,或可免玄武門之變重演。”


    但他對那一文不值的契約倒是十分鄙夷:


    “無禮教維係,僅憑契約精神,百年後豈不生亂?昔突厥部亦調平等,終散沙耳。”


    一切的一切都要歸結於實力,相信人倒不如相信天、相信運氣。法也不是永恆的,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實時調整,但比人好了很多。


    全民民主倒是做不到但他可以嚐試將科舉製與代議製嫁接,探索”士大夫之民主”,如何在秩序與自由間找到動態平衡,這是永恆的課題。


    他有了想法,就忍不住召集房玄齡杜如晦一眾心腹,商討著天幕是否能有可借鑒之處。


    [都說三歲看老,人是這樣,國家也是這樣,


    要了解美國的民主,就得先看看他是怎麽長大的


    在北方英格蘭等地,有著完全相反的另一批移民者,正是他們親手締造的民主


    這些人正是在英國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而且大多是虔誠的清教徒。他們信仰的不是天主教,而是新教。


    在過去天主教隻有教師才能解讀聖經,但是這群清教徒卻相信每個信徒都有解讀聖經的權利,因此他們的血液裏自帶著民主的基因。


    他們來美國不像南部移民那樣為了發財,而是為了追求自由,他們願意忍受背井離鄉之苦,為的是實踐一個理念。


    而正是這些新英格蘭的一麵創立了1.0版本的美國民主,建立了一套超前於時代的製度。


    教育方麵,他們已經開始強製要求家長送子女入學,並且規定每個鄉鎮必須設立學校,違反的要受到處罰。


    而這幾乎就是現在我們義務教育的雛形。


    在政治製度方麵,他們規定百姓可以參與公共事務,可以自由投票決定稅收,政府官員要對人民負責。


    個人自由要受到保護……等很多我們今天才認識到的民主原則,在當時就已經被他們創立並且寫入法典。


    此外,他們還建立了以鄉鎮為基礎的自治體係,每個鄉鎮都像是個小共和國鄉鎮,可以任命自己的各種行政人員,規定自己的稅則分配和征收自己的稅款。


    更有趣的是對於涉及所有人利益的公共事務,如同在古雅典一樣,都是在公共廣場上召開公民大會集體討論決定的。


    也就是說在鄉鎮上民主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每個公民都能直接參與的日常行為。]


    “那咋了?這不是應該的嗎?”明朝帝王看著這描述,越是後麵越覺得眼熟。


    先說教育,據《永樂大典》記載,洪武八年頒發學校貢舉製度,各地方分辦兩種學校:一種是府、州、縣辦理的學舍,有定額,每天供應生員飲食;一種是鄉裏辦學舍,每三十五家辦一“社學”,生員沒有定額。


    簡單來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八年下令各地設立社學,以教育民間子弟,主要麵向15歲以下的幼童,教育內容包括《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等經典,以及禦製大誥、本朝律令和冠、婚、喪、祭等禮節。


    社學還教授書法、繪畫、音樂、算學等實用技能,旨在培養兒童的品德和基本文化素養……


    而在弘治至嘉靖年間逐漸形成民間幼童8歲至14歲入社學讀書的傳統,這和義務教育還有什麽區別呢?


    雖然商討稅收標準在中國古代對百姓來說屬實是不大可能,但政府官員對要對百姓負責,那可是關乎地方官員升遷的大事。


    秦漢的上計製度、唐朝的考課製度等,其中會涉及官員 在任期內對地方治理的成效,包括農業生產、社 會治安、百姓生活等方麵的情況,考核結果與官員的升遷、獎懲掛鉤迴


    而監察製度則對官員的行為進行監督,如有發現官員有侵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可以進行彈劾和舉報,民本思想那可是深深印在有良知的讀書人腦子裏的,誰沒有第一次聽到橫渠四句時的激情澎湃呢?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可是中國人的最高追求,深深刻在靈魂裏的追求。


    皇權不下鄉,為了避免基層官員濫用權力,中央政府不選擇也無法將權力深入鄉村,而是依靠地方士紳和宗族來維持地方秩序。


    而中國古代社會強調宗族和禮教,這些傳統在社會基層有著深厚的根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官方權力來治理地方。


    雖然無法做到民主,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也逐漸變得愈發開放。


    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明朝萌生,卻被突如其來的異族入侵扼殺在搖籃裏。


    清朝全麵實行愚民政策,大搞文字獄,清末文盲率在90%以上,曾發生湖南鄉村農民武鬥,滿清派人調解,5000人中找不出一個會寫自己名字簽字畫押的,這在清以前是完全無法想象的。


    自從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後,中國人的教育意識就越來越強。到了漢代,中國迎來了一個發展高潮,無論官辦教育還是私立教育,都欣欣向榮了。


    漢代,建立了中央-郡-縣的多層次官辦教育。而漢朝的公立學校,學生的讀書名額雖然不多,一個縣往往隻有幾百個名額,但是免費的。


    而且漢朝的公立學校,教學形式非常的自由,甚至上課時間和上課地點都會根據學生的生產,生活來調整——因為平民需要幫家裏幹活。


    而漢朝的私立教育就更普遍了,一個學校幾百上千人,很常見,上萬人的也有。


    就算是家裏很窮,既沒辦法把孩子培養到公立學校,又沒辦法送去私立學校的,也會接受一定的蒙學教育。


    蒙學教育是漢代政府大力推廣的基礎教育。連漢朝都如此重視教育,更別提唐宋了。


    老百姓識字率低得令人發指,這不是封建時代的常態,而是大清的特色。


    往後再如明般自由,平民孩童也能享受教育的權利,就要等到下一個波詭雲譎的時代,那個推翻異族統治,萬象更新的時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幕通萬代,這是未來華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仐並收藏天幕通萬代,這是未來華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