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天下局勢
千年世家:蘇氏的傳承 作者:晨曦行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13年,雲梧(今孝感)雲王府議事廳。
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打在青石板上,發出沉悶的聲響,仿佛也在為這動蕩的局勢而哀傷。
“父親,為何會演變成如今這般局麵?景哲堂兄在朝中已成功製衡了王莽,可各地依舊動亂不止。”
蘇景浩滿臉憂慮,望向父親蘇文禮。
蘇文禮沉吟到:
“浩兒,王莽掌控了皇帝,便占據了天然的優勢。在這朝堂之上,許多事情是隻有借著皇帝的名義才能做的。景哲隻是臣子,在朝堂也隻能盡力阻止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卻難以讓局麵真正好轉。
景哲又身處朝堂漩渦中心,雖說能夠製衡王莽,卻也漸漸迷失在了這波譎雲詭的朝堂鬥爭之中,難分真假。
你覺得他能扭轉乾坤,或許是因為他能精準地指出王莽改革中的種種弊端。
然而,知道問題所在容易,真正去解決問題卻是難上加難。即便他洞察了時弊,可究竟該從何處入手,又該如何去做,恐怕他自己也是迷茫無措的。
王莽推行改革,初衷本是好的,是想讓這大漢王朝重新煥發生機。
可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卻暴露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改革就如同在一片荊棘叢中開辟道路,每前進一步都困難重重。
知道要往哪裏走簡單,但真要披荊斬棘地走過去,何其艱難啊。或許隻有先祖在世才能扭轉如今的局麵吧。”
三年前蘇遠啟因病離世,蘇文禮便繼承了蘇家的家主之位。
不過,與蘇家曆代家主不同的是,他並未獲得雲王的爵位。
當年,王莽以蘇文禮拒不執行朝堂政策為由,阻止了劉衎對他進行王位冊封,蘇文禮也因此成了蘇家曆代家主中唯一沒有雲王爵位之人,但憑借200年的威望,依舊管理著偌大雲梧。
在日複一日的操勞中,蘇文禮越發深刻地意識到,大漢王朝積弊已久,絕非一場簡單的改革就能扭轉乾坤。
在雲梧,即便蘇家曆代家主都有意壓製地方勢力的發展,可還是悄然崛起了許多地方豪族,可想大漢其他地方會如何。
聽到蘇文禮的話,蘇景浩微微一怔,心中泛起層層波瀾。他著實沒想到,在父親心裏,大漢王朝竟已到了這般岌岌可危的境地。若真到了需要先祖蘇硯那般人物拯救的地步,那不就意味著大漢氣數已盡,沒了迴天之力嗎?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然後緩緩開口說道:
“既然這樣,那大漢破滅時刻,景哲族兄怎麽辦?他在朝堂嘔心瀝血,一心想要力挽狂瀾,若這大漢終究還是覆滅了,他又該何去何從?”
蘇文禮緩緩走到窗邊,望著遠處被陰霾籠罩的天空,說道:
“浩兒,景哲他心懷天下,誌在匡扶漢室,這十數年來他在朝堂與王莽周旋,著實不易。可這天下大勢,非一人所能左右。倘若大漢真的走到了破滅的那一天,家族迴接景哲迴雲梧,不再出仕。”
蘇景浩皺了皺眉頭,疑惑地問道:
“父親,倘若大漢注定走向覆滅,那咱們蘇家該何去何從呢?
如今這天下局勢混亂不堪,各地亂軍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崛起。其中,南陽劉秀所率領的舂陵兵,還有莒縣樊崇帶領的赤眉軍,乃是最為強大的兩股勢力。
家族是該選擇協助其中一方,還是另尋其他義軍合作呢?”
蘇文禮轉過身來:
“劉秀在雲梧書院的兩年,與你族叔文行結下了莫逆之交。文行的文治武功,在當世雖算不上頂尖翹楚,但他的識人之術卻是極為出色的。
有你族叔在旁輔佐,劉秀這幾年廣納賢才,招攬了一大批文臣武將。這些人齊心協力地追隨在劉秀左右,大業可期啊。”
蘇景浩聽完蘇文禮的話,雙眸瞬間亮了起來,興奮與期待之情溢於言表。
在他看來,若依照蘇文禮所言,家族全力支持劉秀登上皇位,那大漢的國祚便能得以延續,不致滅亡。
如此一來,蘇家的地位不僅穩如泰山,不會有絲毫動搖之憂,更會在劉秀開創的全新大漢王朝中更上一層樓。
於是,蘇景浩神情急切說道:
“父親,若家族能助力他,那他不是會順利掃平四方割據勢力,實現天下一統的宏偉大業!家族氣運也能再次充實起來。”
這些年來,災患如同鬼魅般纏擾不休。為了雲梧安穩,蘇文禮憑借神器欽天監,保證了雲梧不受影響,雲梧土地也幾乎年年豐收。
如此一來,豪強地主無機可乘,難以兼並土地,地方上倒也暫時安穩。可長久的維持神器運轉,使得家族氣運如沙漏中的細沙,急速流逝,消耗嚴重。
蘇文禮看著蘇景浩急切的模樣,輕輕搖了搖頭:
“家族唯一支持的隻會是最後的勝者,雲梧這十幾年來,從未遭受過大規模起義軍的侵擾。
因為那些起義軍心裏明白,一旦得罪了蘇家,他們就徹底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他們忌憚的可不隻是家族的神異手段,更清楚家族背後所擁有的力量和影響力。”
在這亂世之中,世家大族極少會明確表態支持某一路義軍。他們往往會派遣家族子弟分散到各個義軍中去,以此來進行風險對衝。
如此一來,不管最後是哪一方勝出,家族都能有新的出路,不至於落得個全軍覆沒的淒慘下場。
雖說蘇家不必如此行事,但如今家族氣運衰微,已沒有最強力的手段來保護自身周全了,還是謹慎些好。
蘇文禮略作停頓,隨後接著說道:
“過段時日,為父會為你遮掩容貌,你便前往你文行族叔那兒。不必和劉秀有過多來往,如今這世道,群雄並起,你隻需要多看看這天下的局勢,增長些見識。”
蘇景浩微微躬身,他知曉如今待在族中太安逸了,雲梧就像與世隔絕一樣,在這裏難以看清天下。
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打在青石板上,發出沉悶的聲響,仿佛也在為這動蕩的局勢而哀傷。
“父親,為何會演變成如今這般局麵?景哲堂兄在朝中已成功製衡了王莽,可各地依舊動亂不止。”
蘇景浩滿臉憂慮,望向父親蘇文禮。
蘇文禮沉吟到:
“浩兒,王莽掌控了皇帝,便占據了天然的優勢。在這朝堂之上,許多事情是隻有借著皇帝的名義才能做的。景哲隻是臣子,在朝堂也隻能盡力阻止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卻難以讓局麵真正好轉。
景哲又身處朝堂漩渦中心,雖說能夠製衡王莽,卻也漸漸迷失在了這波譎雲詭的朝堂鬥爭之中,難分真假。
你覺得他能扭轉乾坤,或許是因為他能精準地指出王莽改革中的種種弊端。
然而,知道問題所在容易,真正去解決問題卻是難上加難。即便他洞察了時弊,可究竟該從何處入手,又該如何去做,恐怕他自己也是迷茫無措的。
王莽推行改革,初衷本是好的,是想讓這大漢王朝重新煥發生機。
可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卻暴露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改革就如同在一片荊棘叢中開辟道路,每前進一步都困難重重。
知道要往哪裏走簡單,但真要披荊斬棘地走過去,何其艱難啊。或許隻有先祖在世才能扭轉如今的局麵吧。”
三年前蘇遠啟因病離世,蘇文禮便繼承了蘇家的家主之位。
不過,與蘇家曆代家主不同的是,他並未獲得雲王的爵位。
當年,王莽以蘇文禮拒不執行朝堂政策為由,阻止了劉衎對他進行王位冊封,蘇文禮也因此成了蘇家曆代家主中唯一沒有雲王爵位之人,但憑借200年的威望,依舊管理著偌大雲梧。
在日複一日的操勞中,蘇文禮越發深刻地意識到,大漢王朝積弊已久,絕非一場簡單的改革就能扭轉乾坤。
在雲梧,即便蘇家曆代家主都有意壓製地方勢力的發展,可還是悄然崛起了許多地方豪族,可想大漢其他地方會如何。
聽到蘇文禮的話,蘇景浩微微一怔,心中泛起層層波瀾。他著實沒想到,在父親心裏,大漢王朝竟已到了這般岌岌可危的境地。若真到了需要先祖蘇硯那般人物拯救的地步,那不就意味著大漢氣數已盡,沒了迴天之力嗎?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然後緩緩開口說道:
“既然這樣,那大漢破滅時刻,景哲族兄怎麽辦?他在朝堂嘔心瀝血,一心想要力挽狂瀾,若這大漢終究還是覆滅了,他又該何去何從?”
蘇文禮緩緩走到窗邊,望著遠處被陰霾籠罩的天空,說道:
“浩兒,景哲他心懷天下,誌在匡扶漢室,這十數年來他在朝堂與王莽周旋,著實不易。可這天下大勢,非一人所能左右。倘若大漢真的走到了破滅的那一天,家族迴接景哲迴雲梧,不再出仕。”
蘇景浩皺了皺眉頭,疑惑地問道:
“父親,倘若大漢注定走向覆滅,那咱們蘇家該何去何從呢?
如今這天下局勢混亂不堪,各地亂軍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崛起。其中,南陽劉秀所率領的舂陵兵,還有莒縣樊崇帶領的赤眉軍,乃是最為強大的兩股勢力。
家族是該選擇協助其中一方,還是另尋其他義軍合作呢?”
蘇文禮轉過身來:
“劉秀在雲梧書院的兩年,與你族叔文行結下了莫逆之交。文行的文治武功,在當世雖算不上頂尖翹楚,但他的識人之術卻是極為出色的。
有你族叔在旁輔佐,劉秀這幾年廣納賢才,招攬了一大批文臣武將。這些人齊心協力地追隨在劉秀左右,大業可期啊。”
蘇景浩聽完蘇文禮的話,雙眸瞬間亮了起來,興奮與期待之情溢於言表。
在他看來,若依照蘇文禮所言,家族全力支持劉秀登上皇位,那大漢的國祚便能得以延續,不致滅亡。
如此一來,蘇家的地位不僅穩如泰山,不會有絲毫動搖之憂,更會在劉秀開創的全新大漢王朝中更上一層樓。
於是,蘇景浩神情急切說道:
“父親,若家族能助力他,那他不是會順利掃平四方割據勢力,實現天下一統的宏偉大業!家族氣運也能再次充實起來。”
這些年來,災患如同鬼魅般纏擾不休。為了雲梧安穩,蘇文禮憑借神器欽天監,保證了雲梧不受影響,雲梧土地也幾乎年年豐收。
如此一來,豪強地主無機可乘,難以兼並土地,地方上倒也暫時安穩。可長久的維持神器運轉,使得家族氣運如沙漏中的細沙,急速流逝,消耗嚴重。
蘇文禮看著蘇景浩急切的模樣,輕輕搖了搖頭:
“家族唯一支持的隻會是最後的勝者,雲梧這十幾年來,從未遭受過大規模起義軍的侵擾。
因為那些起義軍心裏明白,一旦得罪了蘇家,他們就徹底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他們忌憚的可不隻是家族的神異手段,更清楚家族背後所擁有的力量和影響力。”
在這亂世之中,世家大族極少會明確表態支持某一路義軍。他們往往會派遣家族子弟分散到各個義軍中去,以此來進行風險對衝。
如此一來,不管最後是哪一方勝出,家族都能有新的出路,不至於落得個全軍覆沒的淒慘下場。
雖說蘇家不必如此行事,但如今家族氣運衰微,已沒有最強力的手段來保護自身周全了,還是謹慎些好。
蘇文禮略作停頓,隨後接著說道:
“過段時日,為父會為你遮掩容貌,你便前往你文行族叔那兒。不必和劉秀有過多來往,如今這世道,群雄並起,你隻需要多看看這天下的局勢,增長些見識。”
蘇景浩微微躬身,他知曉如今待在族中太安逸了,雲梧就像與世隔絕一樣,在這裏難以看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