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袁紹
千年世家:蘇氏的傳承 作者:晨曦行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曹節等宦官集團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得知蘇熙武暗中幫助黨人逃離洛陽。
曹節氣得拍案而起,他尖著嗓子叫嚷道:
“好你個蘇熙武,竟敢公然與我們作對,這是不把我們放在眼裏!”
第二天,曹節便派了幾個心腹宦官來到定國公府。
為首的宦官趾高氣揚地走進書房,見到蘇熙武後,陰陽怪氣地說道:
“蘇大人,近日朝廷正全力搜捕黨人,您卻做出這等包庇之事,可是犯了大罪啊。”
蘇熙武神色平靜,不慌不忙地站起身:
“我不過是看那些人無辜受牽連,心生憐憫罷了。況且,我也並未做什麽違法之事,不過是幫他們尋了一條求生之路。”
那宦官冷笑一聲:
“蘇大人,您莫要嘴硬。如今證據確鑿,您若不想惹上更大的麻煩,就乖乖收斂些。以後莫要再管這黨人的閑事,否則,就算您是定國公,也保不住您。”
蘇熙武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屑,說道:
“我蘇家自大漢開國以來,一直忠心為國。我隻做我認為對的事,若你們覺得我有錯,大可以拿出真憑實據,去皇上麵前參我一本。”
宦官被蘇熙武的話噎得一時說不出話來,他們深知雲梧蘇氏勢力龐大,在朝中根基深厚,不敢輕易與蘇熙武正麵衝突。
沉默片刻後,冷哼一聲道:
“蘇大人,您好自為之吧。今日這番話,還望您能記在心裏。”
說完,便帶著其他宦官灰溜溜地離開了。
蘇熙武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警惕,他知道,曹節等人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與此同時,出身汝南袁家的袁紹做出了和蘇熙武一樣的舉動。
袁紹出身聲名顯赫的汝南袁氏,家族四代五人位居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但在黨錮之禍的陰霾籠罩下,他未在家族庇護下明哲保身,而是決心反抗宦官專權。
袁紹表麵隱居,鮮與賓客往來,極為低調。暗中卻積極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欲構建對抗宦官集團的力量。
其中,黨人何顒至關重要。他才華出眾,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交往密切。
陳、李二人為士大夫階層代表,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在士林威望極高。
何顒常與他們探討治國、抨擊宦官。袁紹仰慕何顒才華品格,二人很快成為誌同道合的好友。
在這些時日黨錮之禍最為嚴重的時候,何顒數次冒險私入洛陽。每次前來,都會找到袁紹,與他商議解救黨人的辦法。
袁紹一處秘密居所內。
何顒滿臉焦急:“本初,如今黨人處境愈發艱難,宦官搜捕甚緊,許多兄弟性命堪憂。”
袁紹握緊拳頭,眼神堅定:“伯求兄莫急,我定會想辦法相助。你我定要拯救這些忠義之士。”
此後,袁紹憑借家族財富和人脈,全力解救黨人。他與何顒多次密謀,利用官場和江湖關係,為黨人喬裝、安排藏身之處、資助逃離。
他們的行動引起了宦官集團警覺。
中常侍趙忠得知後,冷笑著對身邊人說:“袁本初,拒絕征召,收養亡命之徒,不知他意欲何為。”
這話很快傳到袁紹耳中。
有門客擔憂勸道:“公子,趙忠已警告,您還是收斂些吧,以免招來大禍。”
袁紹神色凜然:“宦官亂政,禍國殃民,我怎可坐視不管。即便前方荊棘滿途,我也絕不退縮。”
袁紹的一番話讓門客無奈退下,但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叔父袁隗的耳中。
袁隗身為司徒,位列三公,不僅是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更是如今袁家在官場的中流砥柱,家族的興衰榮辱在他心中重若千鈞。
聽聞袁紹的所作所為後,袁隗立刻命人將袁紹喚至書房。
袁紹剛踏入書房,袁隗便怒目圓睜,猛地一拍桌子,厲聲斥責道:
“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
袁紹心中一凜,但很快便鎮定下來,拱手行禮,目光堅定地看著袁隗。
袁隗氣得站起身來,在書房裏來迴踱步,痛心疾首地說道:
“咱們袁家曆經四代,才有如今這般顯赫的地位。家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靠的是什麽?是與各方勢力維持平衡,尤其是和朝廷裏掌權的宦官集團保持良好關係。
你倒好,公然與宦官為敵,收養那些被朝廷追捕的黨人,這不是把袁家往火坑裏推嗎?”
袁紹眉頭緊鎖,深吸一口氣,說道:“
叔父,侄兒並非不知家族的榮耀來之不易。但如今宦官亂政,禍國殃民,朝堂之上烏煙瘴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那些黨人皆是忠義之士,為了國家和百姓直言進諫,卻慘遭迫害,侄兒實在不忍袖手旁觀。”
袁隗怒不可遏,手指著袁紹的鼻子,說道:
“你懂什麽!這是朝廷的事,是皇上和宦官們的事,輪不到你一個小輩來操心。你以為你這樣做是英雄壯舉?你這是在拿整個袁家的命運開玩笑!一旦惹惱了宦官集團,我們袁家幾代人的心血都將毀於一旦。”
袁紹挺直了腰板,毫不畏懼地迴應道:
“叔父,若為了家族的榮華富貴而與宦官同流合汙,縱然能保一時之安穩,但袁家必將遭人唾棄。侄兒以為,隻有匡扶正義,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才是真正為家族增光添彩。”
袁隗氣得渾身發抖,長歎一聲,無力地坐迴椅子上,說道:
“你這孩子,真是執迷不悟。罷了罷了,我今日說再多也無用。但你要記住,你的行為不僅關乎你自己,更關乎整個袁家。倘若你一意孤行,日後闖出大禍,可別連累了家族其他人。”
袁紹再次拱手行禮,說道:
“侄兒明白叔父的苦心,但侄兒心意已決。若真有那麽一天,侄兒願一人承擔所有後果,絕不讓家族受牽連。”
說罷,袁紹轉身大步走出了書房,留下袁隗在原地搖頭歎息。
此後,袁紹的行使他在士大夫階層中贏得了更多人的敬重和支持,也為他日後在東漢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崛起,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士大夫皆稱袁紹有蘇氏風範。
曹節氣得拍案而起,他尖著嗓子叫嚷道:
“好你個蘇熙武,竟敢公然與我們作對,這是不把我們放在眼裏!”
第二天,曹節便派了幾個心腹宦官來到定國公府。
為首的宦官趾高氣揚地走進書房,見到蘇熙武後,陰陽怪氣地說道:
“蘇大人,近日朝廷正全力搜捕黨人,您卻做出這等包庇之事,可是犯了大罪啊。”
蘇熙武神色平靜,不慌不忙地站起身:
“我不過是看那些人無辜受牽連,心生憐憫罷了。況且,我也並未做什麽違法之事,不過是幫他們尋了一條求生之路。”
那宦官冷笑一聲:
“蘇大人,您莫要嘴硬。如今證據確鑿,您若不想惹上更大的麻煩,就乖乖收斂些。以後莫要再管這黨人的閑事,否則,就算您是定國公,也保不住您。”
蘇熙武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屑,說道:
“我蘇家自大漢開國以來,一直忠心為國。我隻做我認為對的事,若你們覺得我有錯,大可以拿出真憑實據,去皇上麵前參我一本。”
宦官被蘇熙武的話噎得一時說不出話來,他們深知雲梧蘇氏勢力龐大,在朝中根基深厚,不敢輕易與蘇熙武正麵衝突。
沉默片刻後,冷哼一聲道:
“蘇大人,您好自為之吧。今日這番話,還望您能記在心裏。”
說完,便帶著其他宦官灰溜溜地離開了。
蘇熙武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警惕,他知道,曹節等人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與此同時,出身汝南袁家的袁紹做出了和蘇熙武一樣的舉動。
袁紹出身聲名顯赫的汝南袁氏,家族四代五人位居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但在黨錮之禍的陰霾籠罩下,他未在家族庇護下明哲保身,而是決心反抗宦官專權。
袁紹表麵隱居,鮮與賓客往來,極為低調。暗中卻積極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欲構建對抗宦官集團的力量。
其中,黨人何顒至關重要。他才華出眾,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交往密切。
陳、李二人為士大夫階層代表,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在士林威望極高。
何顒常與他們探討治國、抨擊宦官。袁紹仰慕何顒才華品格,二人很快成為誌同道合的好友。
在這些時日黨錮之禍最為嚴重的時候,何顒數次冒險私入洛陽。每次前來,都會找到袁紹,與他商議解救黨人的辦法。
袁紹一處秘密居所內。
何顒滿臉焦急:“本初,如今黨人處境愈發艱難,宦官搜捕甚緊,許多兄弟性命堪憂。”
袁紹握緊拳頭,眼神堅定:“伯求兄莫急,我定會想辦法相助。你我定要拯救這些忠義之士。”
此後,袁紹憑借家族財富和人脈,全力解救黨人。他與何顒多次密謀,利用官場和江湖關係,為黨人喬裝、安排藏身之處、資助逃離。
他們的行動引起了宦官集團警覺。
中常侍趙忠得知後,冷笑著對身邊人說:“袁本初,拒絕征召,收養亡命之徒,不知他意欲何為。”
這話很快傳到袁紹耳中。
有門客擔憂勸道:“公子,趙忠已警告,您還是收斂些吧,以免招來大禍。”
袁紹神色凜然:“宦官亂政,禍國殃民,我怎可坐視不管。即便前方荊棘滿途,我也絕不退縮。”
袁紹的一番話讓門客無奈退下,但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叔父袁隗的耳中。
袁隗身為司徒,位列三公,不僅是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更是如今袁家在官場的中流砥柱,家族的興衰榮辱在他心中重若千鈞。
聽聞袁紹的所作所為後,袁隗立刻命人將袁紹喚至書房。
袁紹剛踏入書房,袁隗便怒目圓睜,猛地一拍桌子,厲聲斥責道:
“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
袁紹心中一凜,但很快便鎮定下來,拱手行禮,目光堅定地看著袁隗。
袁隗氣得站起身來,在書房裏來迴踱步,痛心疾首地說道:
“咱們袁家曆經四代,才有如今這般顯赫的地位。家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靠的是什麽?是與各方勢力維持平衡,尤其是和朝廷裏掌權的宦官集團保持良好關係。
你倒好,公然與宦官為敵,收養那些被朝廷追捕的黨人,這不是把袁家往火坑裏推嗎?”
袁紹眉頭緊鎖,深吸一口氣,說道:“
叔父,侄兒並非不知家族的榮耀來之不易。但如今宦官亂政,禍國殃民,朝堂之上烏煙瘴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那些黨人皆是忠義之士,為了國家和百姓直言進諫,卻慘遭迫害,侄兒實在不忍袖手旁觀。”
袁隗怒不可遏,手指著袁紹的鼻子,說道:
“你懂什麽!這是朝廷的事,是皇上和宦官們的事,輪不到你一個小輩來操心。你以為你這樣做是英雄壯舉?你這是在拿整個袁家的命運開玩笑!一旦惹惱了宦官集團,我們袁家幾代人的心血都將毀於一旦。”
袁紹挺直了腰板,毫不畏懼地迴應道:
“叔父,若為了家族的榮華富貴而與宦官同流合汙,縱然能保一時之安穩,但袁家必將遭人唾棄。侄兒以為,隻有匡扶正義,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才是真正為家族增光添彩。”
袁隗氣得渾身發抖,長歎一聲,無力地坐迴椅子上,說道:
“你這孩子,真是執迷不悟。罷了罷了,我今日說再多也無用。但你要記住,你的行為不僅關乎你自己,更關乎整個袁家。倘若你一意孤行,日後闖出大禍,可別連累了家族其他人。”
袁紹再次拱手行禮,說道:
“侄兒明白叔父的苦心,但侄兒心意已決。若真有那麽一天,侄兒願一人承擔所有後果,絕不讓家族受牽連。”
說罷,袁紹轉身大步走出了書房,留下袁隗在原地搖頭歎息。
此後,袁紹的行使他在士大夫階層中贏得了更多人的敬重和支持,也為他日後在東漢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崛起,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士大夫皆稱袁紹有蘇氏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