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漢王朝的巍峨宮闕之中,金鑾殿的威嚴氣息籠罩著每一寸空間。漢惠帝劉盈每日清晨,便在一眾宦官宮女的簇擁下,拖著略顯孱弱的身軀步入這權力的核心之地。


    殿內,朱紅色的立柱直抵殿頂,宮燈散發著昏黃而柔和的光芒,映照在群臣肅立的臉上。劉盈身著明黃色的龍袍,袍上繡著金色的雲紋和祥龍圖案,在燈光下閃爍著華貴的光澤。他頭戴冕旒,那垂下的玉珠隨著他的步伐輕輕晃動,發出細微的聲響。


    早朝開始,一份份奏章如雪片般呈上。有關於黃河水患治理的奏報,沿岸百姓因洪水侵襲,房屋被衝毀,農田被淹沒,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有關於邊疆戰事的消息,匈奴時常在邊境騷擾,燒殺搶掠,讓邊疆百姓苦不堪言;還有各地吏治的情況,一些官員貪汙腐敗,魚肉百姓,致使民怨沸騰。


    劉盈坐在龍椅之上,認真地翻閱著奏章,眉頭時而緊皺,時而舒緩。他深知自己身為一國之君,肩負著天下蒼生的福祉,每一個決策都關係到無數人的命運。


    “諸位愛卿,黃河水患嚴重,百姓受災,朕欲撥出專款用於救災和修繕堤壩,爾等可有異議?”劉盈的聲音略顯虛弱,但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丞相曹參出列,拱手道:“陛下心係百姓,此乃萬民之幸。不過,如今國庫雖有盈餘,但邊疆戰事亦需錢糧支持,還望陛下謹慎斟酌。”


    禦史大夫周昌也站了出來,說道:“曹丞相所言極是。救災固然重要,但邊防亦不可鬆懈。可先從各地征收部分賦稅以補充救災之資,待災情緩解後,再行調整。”


    劉盈微微點頭,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大臣們說得都有道理,可百姓的疾苦又讓他心急如焚。“朕意已決,先從國庫撥出一部分錢糧用於救災,同時派遣得力官員前往災區,組織百姓修繕堤壩,恢複生產。至於邊防之事,可加強軍隊訓練,提高防禦能力。”劉盈最終做出了決定。


    群臣紛紛表示讚同,繼續就各項政務展開激烈的討論。劉盈全神貫注地傾聽著每一個人的意見,不時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然而,他的身體卻在這高強度的政務處理中逐漸支撐不住。


    他隻覺得一陣頭暈目眩,眼前的景象開始模糊起來,胸口仿佛有一團火焰在燃燒,煩悶不已。但他強忍著不適,努力保持著鎮定。突然,一股腥甜的味道湧上喉頭,他再也無法抑製,一口鮮血猛地從口中噴出,濺在了麵前的龍案之上。


    “陛下!”殿內頓時一片驚唿。大臣們紛紛上前,將劉盈扶住。曹參的臉上滿是擔憂和心疼,他緊緊地握著劉盈的手,說道:“陛下龍體欠安,還請保重身體。”


    太醫院院使急忙上前把脈診治,眉頭緊鎖,神色凝重。“陛下龍體久虛,今日又勞累過度,病情已然加重。需即刻臥床調養,不可再操勞政務。”院使憂慮地說道。


    劉盈擺了擺手,虛弱地說道:“朕無事,退朝吧。”說罷,在眾人的攙扶下,緩緩離開了金鑾殿。


    呂後在後宮得知劉盈吐血暈倒的消息後,心中猶如被重錘擊中。她急忙起身,不顧宮女們的勸阻,匆匆趕往劉盈的寢宮。


    當她趕到時,劉盈正躺在床上,臉色蒼白如紙,唿吸微弱。呂後坐在床邊,握住劉盈的手,淚水奪眶而出。“盈兒,你這是何苦呢?身體如此虛弱,還如此操勞政務。”呂後心疼地說道。


    劉盈微微睜開眼睛,看到呂後,勉強擠出一絲微笑。“母後,兒臣身為一國之君,理當為天下百姓謀福祉。這點病痛,兒臣能忍。”


    呂後看著劉盈如此倔強,心中既心疼又無奈。她深知劉盈心地善良,一心想要做個好皇帝,但他的身體卻實在是不堪重負。“盈兒,你一定要好好養病,這天下,有母後和眾大臣幫你撐著。”


    然而,劉盈的病情並沒有因為休息而好轉,反而愈發嚴重。他整日臥病在床,連起身都十分困難。朝廷的政務隻能暫時擱置,而大臣們的心中也都充滿了憂慮。


    在丞相府中,一場關於皇位繼承人的重要會議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大臣們圍坐在一起,神色嚴肅,氣氛壓抑。


    丞相曹參首先開口說道:“如今陛下病重,恐時日無多。我等當早做打算,確定皇位繼承人,以安民心,穩朝局。”


    太尉周勃點了點頭,說道:“丞相所言極是。陛下尚無子嗣,依臣之見,可從宗室子弟中挑選賢能者立為新帝。”


    禦史大夫周昌也表示讚同,說道:“宗室子弟眾多,當以賢德為先。唯有賢君,方能治理好這大漢江山。”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雲王蘇硯緩緩站起身來。他身著一襲月白色長袍,袍上繡著淡藍色的雲紋圖案,氣質超凡脫俗。他的目光堅定而深邃,掃視了一圈眾人,然後說道:“諸位,如今呂氏勢力雖被壓製,但仍不可小覷。新帝人選若不得當,恐會引發呂氏的不滿,從而再生事端。”


    眾人聽了,都陷入了沉思。確實,呂後雖已被蘇硯壓製,但呂氏家族在朝廷中仍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力。新帝的選擇必須謹慎,以免引發新的政治動蕩。


    “那依雲王之意,該立誰為帝呢?”曹參問道。


    蘇硯微微一笑,說道:“代王劉恆,為人寬厚仁慈,素有賢名。且其母薄姬向來低調,不參與宮廷爭鬥。若立劉恆為帝,一則可以安撫民心,二則可避免呂氏的猜疑和反對。”


    大臣們聽了蘇硯的分析,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他們都知道,代王劉恆在宗室中口碑極佳,他治理代國期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深受百姓愛戴。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郎中令馮敬站了出來,說道:“雲王所言雖有道理,但代王遠在代國,路途遙遠。且其在朝廷中並無根基,若立他為帝,恐難以掌控局勢。”


    蘇硯早有預料,他不慌不忙地說道:“馮大人不必擔憂。代王賢德之名遠揚,若能登基為帝,必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至於他在朝廷中無根基一事,我等身為朝廷大臣,自當輔佐新帝,幫助他穩固皇位。”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大臣們最終達成了共識,決定擁立代王劉恆為帝。於是,他們聯名上書,將商議結果告知了劉盈。


    此時的劉盈,躺在病榻之上,氣息微弱。他看著大臣們的上書,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他知道,代王劉恆是合適的人選,能夠帶領大漢走向繁榮昌盛。


    “準奏。”劉盈艱難地說出了這兩個字。隨後,他便陷入了昏迷之中。


    不久之後,劉盈駕崩於未央宮。消息傳出,舉國哀悼。呂後悲痛欲絕,她守在劉盈的靈柩前,久久不願離去。


    按照大臣們的商議,朝廷派遣使者前往代國,迎接劉恆進京即位。劉恆得知劉盈駕崩以及大臣們擁立自己為帝的消息後,心中十分悲痛。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於是,他告別了母親薄姬,帶著親信隨從,踏上了前往長安的征程。


    一路上,劉恆心中充滿了憂慮和不安。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什麽樣的局麵,也不知道朝廷中的大臣們是否真的會擁護他。但他也明白,這是他的使命,他不能退縮。


    當劉恆到達長安時,文武百官早已在城外等候。他們跪地迎接,高唿萬歲。劉恆在眾人的簇擁下,進入了未央宮。


    而呂後,在經曆了劉盈的離世後,也徹底放下了心中的權力欲望。她在後宮中安享晚年,偶爾會迴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她看著漢文帝把國家治理得越來越好,心中也感到了一絲欣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年世家:蘇氏的傳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晨曦行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晨曦行者並收藏千年世家:蘇氏的傳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