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定時炸彈。


    沒有人知道在什麽時候,這顆腫瘤就會爆炸。


    約翰帶著孩子跑遍了全美的各大醫院,終於得到了一個好消息。


    有人能夠治療他的孩子,壞消息是,這個醫生人在中國。


    對於現在的美國人來說,中國是一個陌生的國度。


    約翰本來以為這是醫生在開玩笑,但是在接觸了幾個醫生之後,大家告訴他,陳知文是現在全世界研究兒童腫瘤最權威的醫生。


    如果陳知文沒有辦法,那麽這個孩子也就沒有希望了。


    約翰無奈之下,隻能試著給陳知文發電報,希望陳知文能夠給自己一個解決的方法。


    電報漂洋過海,來到陳知文的手裏。


    現在的電報還是稀奇的物件,電報局在收到電報之後會派人將電報送到收件人的手上。


    陳知文很是奇怪,為什麽還有從美國過來的電報,他以為是美國醫學會發過來的,結果打開之後發現,這裏邊是一個孩子父親的求助。


    腦袋裏的血管瘤,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現在的醫生對於腦袋的研究還處於一個萌芽的狀態,甚至還處於一個玄學的狀態。


    通過x光,醫生發現這個孩子腦袋裏邊有一個腫瘤,但是他們壓根就不敢動手術。


    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因為你吃到的不一定是螃蟹,有可能是蜈蚣還有毒蛇。


    陳知文有意去做這台手術,但是奈何距離實在是太遠了,對他來說太浪費時間了。


    不過陳知文想到一個辦法,自己可以給大洋彼岸的醫生設計整個手術流程,這樣雖然手術不是自己做的,但是其實手術過程中體現的思維都是陳知文的。


    美國的醫生其實是有能力做這台手術的,隻是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台腫瘤手術。


    陳知文想了想,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很有操作空間的,於是他發電報讓約翰將孩子的全部資料都用最快的方式寄過來。


    約翰收到電報之後,第一反應是失望,陳知文沒有說自己將會來到美國,但是之後就是希望,陳知文在電報裏讓約翰將孩子的情況用最快的方式發給他,這就說明陳知文對於這台手術是有一定興趣的。


    陳知文以為約翰會將孩子的資料用郵寄的方式寄給自己,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在第三天的早上,電報派送員就用古怪的眼神看著陳知文,遞給他一個包裹。


    陳知文有些莫名其妙,打開包裹一看,居然是厚厚一遝的電報信紙。


    粗略看了一下,陳知文發現這居然是約翰孩子的資料。


    陳知文被這個大手筆給震撼到了。


    要知道現在的電報費用可是很貴的,一個字需要六角錢。


    陳知文掂量了一下手裏的稿紙,大概有兩三千字,也就是說約翰發電報就花了有將近兩千塊錢。


    兩千塊錢,專門用來發電報,這是怎樣的土豪?


    不過約翰也確實是一個土豪,因為他在紐約工作,從事的還是金融行業,對約翰來說,最不值得擔心的就是錢這種東西。


    這讓陳知文想起了自己前世遇到的土豪。


    前世在陳知文還是一個心外科的小醫生的時候,科室裏來了一位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情況非常危險。


    陳知文當時負責和家屬談話,陳知文讓家屬準備好做手術的錢,並且表示這錢可能會有點多。


    陳知文以為的花錢有點多不過是幾十萬塊錢,他估計可能要在病人的心髒置入一個支架。


    但是人家以為的花錢不和陳知文一個量級,家屬當時就表示,現在就能籌集兩百萬的流動資產,到明天早上能夠籌集到一個億,問陳知文這錢夠不夠。


    這件事情讓陳知文震撼了好久。


    現在他又遇到了這樣的土豪。


    不過這是一件好事,病人家屬有錢,自己之後的方案就能更加豐富。


    陳知文看完病人的資料之後,對於病人的情況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這台手術要越早做越好,因為孩子的血管瘤還在以一種穩定的速度在不斷長大,估計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因為壓力太大而破裂。


    不過這段時間應該在半年到一年,陳知文認為這個孩子還是有足夠的時間的。


    在深入了解孩子的情況之後,陳知文打算寫一本關於如何治療腦腫瘤的教科書,不僅是給約翰孩子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可以給自己的學生一些指導。


    他將自己的打算用電報發送給約翰,以為約翰會同意陳知文的安排。


    但是約翰是不同意的,畢竟陳知文的方案設計得再好也需要醫生的執行。


    而且常年奮戰在金融領域的約翰明白,任何的計劃實際上都是放屁,人體和市場一樣都是在不斷變動的,陳知文的方案對他來說絕對不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約翰放了個大招。


    “一萬美元!隻要您能夠來到美國,為我的孩子做手術,我將會支付一萬美元的報酬。”


    陳知文看到這個價錢的時候以為是自己眼花了。


    1936年的一萬美元是什麽概念?


    是三十輛福特小汽車,是一個普通美國工人十年的工資。


    這一年中美兩國簽訂了《白銀協定》,規定100法幣可以兌換30美元。


    也就是說約翰給出的報酬是三萬三千塊錢。


    這個錢陳知文應該不是一年能夠賺到的。


    所以他當即改變態度,決定親自前往美國去給約翰的孩子治病。


    約翰也確實能夠付得起這個錢,因為他就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老板,年收入能夠達到十萬美元,所以他雖然很是肉疼,但還是拿出這筆錢來。


    不過在離開之前,陳知文需要將自己這邊的事情給安排好,同時他還打算在這邊提前做幾台手術練練手。


    血管瘤這種疾病在當時的上海也是比較常見的,患有血管瘤的病人經常會出現頭疼,他們想要去找個醫生治療,但是整個上海都沒有正規的醫生願意去做這個手術。


    腦中血管瘤切除手術在後世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手術,特別是在介入手術發展之後,隻需要往血管裏下一個導管就能解決血管瘤的問題。


    但是現在沒有那樣的條件,陳知文要去做的隻能是開顱手術。


    陳知文的原則是堅定的,那就是隨時可以改變。


    他原本不想花費兩個月的時間前往美國,但是現在一萬美金就擺在自己眼前,讓他不得不屈服。


    約翰那邊也是豪橫,直接給陳知文匯過來兩千美元的定金,希望陳知文可以早一點過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日:民國大醫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橘小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橘小貓並收藏抗日:民國大醫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