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荊襄神童劉阿鬥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飛沉吟久之,方悟兄長深意。
“兄長待俺如肱股,俺卻錯疑其喜新厭舊,誠為不該!待俺自罰三樽!”
言訖,捧壇倒酒,連罄三碗,大感爽快!
龐統又疼又怒:“你自罰便罷,何不迴去飲自家藏酒。再說了,你言三樽,卻飲三碗,實不誠也!”
張飛眼珠一轉,慨然道:“至鳳雛府上,得聞鳳鳴高論,自心中愉悅。鳳雛雅量,又非小氣之輩,俺知其必不會計較?”
“那倒是……”
龐統捏頷首,語氣未免言不由衷。
龐基一旁答道:“先生還是會計較的,晚時亦會抱壇嗟歎。”
龐統怒言:“何汝多言,且去麵壁!”
龐基答道:“學生未犯錯,先生何故罰我?”
龐統氣道:“大人說話,小童多嘴,豈非犯錯?再敢多言,晚飯不許吃!”
龐基隻好委屈巴拉麵壁去了。
張飛亦為魏延駐守樊城之事而釋懷。
……
另一邊,襄樊水戰結束後,魏延駐守樊城,丁奉返歸江東,劉備與諸葛亮亦返江陵。
此去時乃是秋冬,歸來卻是暖春。
二人一路,賞花觀景,亦心生愉悅。
然而,言及接下來之事,劉備亦心生憂慮:“不瞞軍師,我有一事相憂。”
“主公直言無妨!”
“孫權至陷許都後,東吳方麵乏有音信,亦不知能否解救歸來。亦不知曹操有何打算。”
“坦率而言,此節亦出乎我之所料。不過主公倒可以想象一下,你若是曹操,當會如何做?”
劉備把自己代入曹操,沉吟許久:“若是我為曹操,倒不會殺孫權。恐會拉攏其以為我荊州之敵!”
諸葛亮點點頭:“誅殺孫權,誠為短視之舉,主公與曹操俱為人傑,必擇同途之策。”
“那當如何啊?”
對此,諸葛亮安慰道:“主公無須憂慮,江東亦有人傑,必不致事如此也!”
劉備想到阿鬥所言,孫權背盟,毀二弟於麥城,不覺心憂:“倘若孫權執意如此,又當如何?”
諸葛亮笑了笑:“若孫權執意如此,江東必一分為二!”
“哦,果真會如此……”
諸葛亮搖著羽扇嗬嗬一笑:“主公到時自見分曉!”
劉備心中想的是:按照阿鬥所言,當初孫權背刺之時,周瑜早亡多年,魯肅亦已故去,無此二人相勸,方行此不義之舉。
如今此二人俱在,斷不會讓孫權有此愚行。
可致江東一分為二,卻未免難以理解。
難道此二人會因為孫權背盟而反叛江東嗎?
就算太史慈也不能啊!
劉備素聞周瑜之名,亦識魯肅、太史慈,觀其行止、察其品性,料定彼等絕非背主求榮之徒。
如何會使江東一分為二?
然而,劉備見諸葛亮如此篤定,心中亦篤定。
軍師見識,遠勝於我。
軍師所言,必不會有錯!
前世不知軍師之才,未嚐重用於軍師,今生莫不如像阿鬥一般,全然相信軍師所言。
一行歸至江陵。
劉備諸葛亮各自歸府,卻又各聞家中喜事。
劉備未近家門,便有糜夫人,甘夫人領著阿鬥站在門口等著劉備。
此時阿鬥實齡已一歲有半。
往常此類孩童,正牙牙學語,所言多為懵懂無稽之辭。
然而阿鬥不然,竟學語奇快。
不到兩歲,竟似四五歲孩童一般,能人交流無礙。
甘糜二位夫人大為驚奇,請荊襄有名的先生察看,先生問了阿鬥幾句話,阿鬥雖然有些吐字不清,但對答如流。
教其幾句詩經簡句,竟一背就會,一點就通。
引先生大為震撼!
“荊襄神童才子多矣,未嚐見過如此早智之童!如此聖童,當請當今鴻儒名士,吾才疏學淺,愧不敢教也!”
其實阿鬥也沒辦法。
眼瞅著越來越大。
刻意裝成前世幼年傻乎乎的樣子也太過違和。
自己前世活了六十有五。
縱然曾經心思單純,仁善可欺,但亦經過宗廟傾頹,身世飄零的洗禮,心智早已變得成熟內斂,擅於藏拙!
若非如此,也不能在司馬昭的那場酒宴上全身而退。
不過既然很多事情都已經曆,莫不如借前世所學,變得睿智一點,免得再蹈覆轍。
於是,阿鬥的神童之名,響徹荊襄大地。
妻妾聞劉備歸來,自與劉備報喜。
“玄德,此行歸來,可要為阿鬥選個好的老師!”
劉備欣慰的抱起阿鬥:“阿鬥,你想讓何人當你老師?”
阿鬥自然是希望諸葛亮來教導他。
其實前世很多時候,他並不是很喜歡諸葛亮教他東西,甚至不太喜歡諸葛亮身在朝堂,隻因為諸葛亮太過於古板嚴厲。
總督其學業,促其坐殿領政,導致他不能和小太監小宮女們好好的玩耍。
而重活一世,經曆了偷渡陰平和蜀漢覆滅,又在亡故後見證了五胡亂華和永嘉之亂,劉禪的心也變了。
現在的他,恨不得天天和相父待在一起。
學不會沒關係,天天能給相父沏茶捶背,他都是願意的。
可是,阿鬥亦明白,這些事想想也就罷了,不能真盼著如此。
相父如今乃是父親的倚仗棟梁,出謀劃策,布置戰略,沒有相父不行。
怎麽能耽誤他的時間來教我一個孩童?
太大材小用了。
另外,父親亦有意多給相父一些歸家時間。
讓他能多照顧妻眷,好多留幾個子孫後代。
“父親……許何人,孩兒……便和何人學……學習……”
阿鬥咕噥著小胖嘴巴,用並不熟練的話語和劉備溝通。
劉備甚為欣悅,心中暗道:“阿鬥,你既能說話,還能和父親互通心聲麽?”
“當然能啊,隻是孩兒想用自己的語言和父親說話。”這一句,是阿鬥的心聲。
“那你想用何人做你的老師?”
阿鬥想到當初相父推薦一人,乃義陽大儒來敏。
其博學多才,又恃才傲物,精通《左氏春秋》《國語》等經典著作,在學術方麵有很深的造詣。
曾經就是自己的老師。
可那時候,來敏多多瞧他不起。
“太子(劉禪)天性純良,然於學雖有勤勉之態,卻少聰慧敏悟之資,於經史大義,多是淺嚐輒止,未能深究其理。”
而後搖頭歎息,痛心疾首。
對於太子,這已經是非常不客氣的差評了。
就差沒直言相告,太子是他教過最愚笨的孩子。
“兄長待俺如肱股,俺卻錯疑其喜新厭舊,誠為不該!待俺自罰三樽!”
言訖,捧壇倒酒,連罄三碗,大感爽快!
龐統又疼又怒:“你自罰便罷,何不迴去飲自家藏酒。再說了,你言三樽,卻飲三碗,實不誠也!”
張飛眼珠一轉,慨然道:“至鳳雛府上,得聞鳳鳴高論,自心中愉悅。鳳雛雅量,又非小氣之輩,俺知其必不會計較?”
“那倒是……”
龐統捏頷首,語氣未免言不由衷。
龐基一旁答道:“先生還是會計較的,晚時亦會抱壇嗟歎。”
龐統怒言:“何汝多言,且去麵壁!”
龐基答道:“學生未犯錯,先生何故罰我?”
龐統氣道:“大人說話,小童多嘴,豈非犯錯?再敢多言,晚飯不許吃!”
龐基隻好委屈巴拉麵壁去了。
張飛亦為魏延駐守樊城之事而釋懷。
……
另一邊,襄樊水戰結束後,魏延駐守樊城,丁奉返歸江東,劉備與諸葛亮亦返江陵。
此去時乃是秋冬,歸來卻是暖春。
二人一路,賞花觀景,亦心生愉悅。
然而,言及接下來之事,劉備亦心生憂慮:“不瞞軍師,我有一事相憂。”
“主公直言無妨!”
“孫權至陷許都後,東吳方麵乏有音信,亦不知能否解救歸來。亦不知曹操有何打算。”
“坦率而言,此節亦出乎我之所料。不過主公倒可以想象一下,你若是曹操,當會如何做?”
劉備把自己代入曹操,沉吟許久:“若是我為曹操,倒不會殺孫權。恐會拉攏其以為我荊州之敵!”
諸葛亮點點頭:“誅殺孫權,誠為短視之舉,主公與曹操俱為人傑,必擇同途之策。”
“那當如何啊?”
對此,諸葛亮安慰道:“主公無須憂慮,江東亦有人傑,必不致事如此也!”
劉備想到阿鬥所言,孫權背盟,毀二弟於麥城,不覺心憂:“倘若孫權執意如此,又當如何?”
諸葛亮笑了笑:“若孫權執意如此,江東必一分為二!”
“哦,果真會如此……”
諸葛亮搖著羽扇嗬嗬一笑:“主公到時自見分曉!”
劉備心中想的是:按照阿鬥所言,當初孫權背刺之時,周瑜早亡多年,魯肅亦已故去,無此二人相勸,方行此不義之舉。
如今此二人俱在,斷不會讓孫權有此愚行。
可致江東一分為二,卻未免難以理解。
難道此二人會因為孫權背盟而反叛江東嗎?
就算太史慈也不能啊!
劉備素聞周瑜之名,亦識魯肅、太史慈,觀其行止、察其品性,料定彼等絕非背主求榮之徒。
如何會使江東一分為二?
然而,劉備見諸葛亮如此篤定,心中亦篤定。
軍師見識,遠勝於我。
軍師所言,必不會有錯!
前世不知軍師之才,未嚐重用於軍師,今生莫不如像阿鬥一般,全然相信軍師所言。
一行歸至江陵。
劉備諸葛亮各自歸府,卻又各聞家中喜事。
劉備未近家門,便有糜夫人,甘夫人領著阿鬥站在門口等著劉備。
此時阿鬥實齡已一歲有半。
往常此類孩童,正牙牙學語,所言多為懵懂無稽之辭。
然而阿鬥不然,竟學語奇快。
不到兩歲,竟似四五歲孩童一般,能人交流無礙。
甘糜二位夫人大為驚奇,請荊襄有名的先生察看,先生問了阿鬥幾句話,阿鬥雖然有些吐字不清,但對答如流。
教其幾句詩經簡句,竟一背就會,一點就通。
引先生大為震撼!
“荊襄神童才子多矣,未嚐見過如此早智之童!如此聖童,當請當今鴻儒名士,吾才疏學淺,愧不敢教也!”
其實阿鬥也沒辦法。
眼瞅著越來越大。
刻意裝成前世幼年傻乎乎的樣子也太過違和。
自己前世活了六十有五。
縱然曾經心思單純,仁善可欺,但亦經過宗廟傾頹,身世飄零的洗禮,心智早已變得成熟內斂,擅於藏拙!
若非如此,也不能在司馬昭的那場酒宴上全身而退。
不過既然很多事情都已經曆,莫不如借前世所學,變得睿智一點,免得再蹈覆轍。
於是,阿鬥的神童之名,響徹荊襄大地。
妻妾聞劉備歸來,自與劉備報喜。
“玄德,此行歸來,可要為阿鬥選個好的老師!”
劉備欣慰的抱起阿鬥:“阿鬥,你想讓何人當你老師?”
阿鬥自然是希望諸葛亮來教導他。
其實前世很多時候,他並不是很喜歡諸葛亮教他東西,甚至不太喜歡諸葛亮身在朝堂,隻因為諸葛亮太過於古板嚴厲。
總督其學業,促其坐殿領政,導致他不能和小太監小宮女們好好的玩耍。
而重活一世,經曆了偷渡陰平和蜀漢覆滅,又在亡故後見證了五胡亂華和永嘉之亂,劉禪的心也變了。
現在的他,恨不得天天和相父待在一起。
學不會沒關係,天天能給相父沏茶捶背,他都是願意的。
可是,阿鬥亦明白,這些事想想也就罷了,不能真盼著如此。
相父如今乃是父親的倚仗棟梁,出謀劃策,布置戰略,沒有相父不行。
怎麽能耽誤他的時間來教我一個孩童?
太大材小用了。
另外,父親亦有意多給相父一些歸家時間。
讓他能多照顧妻眷,好多留幾個子孫後代。
“父親……許何人,孩兒……便和何人學……學習……”
阿鬥咕噥著小胖嘴巴,用並不熟練的話語和劉備溝通。
劉備甚為欣悅,心中暗道:“阿鬥,你既能說話,還能和父親互通心聲麽?”
“當然能啊,隻是孩兒想用自己的語言和父親說話。”這一句,是阿鬥的心聲。
“那你想用何人做你的老師?”
阿鬥想到當初相父推薦一人,乃義陽大儒來敏。
其博學多才,又恃才傲物,精通《左氏春秋》《國語》等經典著作,在學術方麵有很深的造詣。
曾經就是自己的老師。
可那時候,來敏多多瞧他不起。
“太子(劉禪)天性純良,然於學雖有勤勉之態,卻少聰慧敏悟之資,於經史大義,多是淺嚐輒止,未能深究其理。”
而後搖頭歎息,痛心疾首。
對於太子,這已經是非常不客氣的差評了。
就差沒直言相告,太子是他教過最愚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