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劉巴應詐降計,關平領奇襲兵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聞聽此言,劉巴心中陡然閃過一絲驚喜。
詐降?
吾徑直離去投曹,不複歸來,來個假降變真降,又有何不可?
然他亦深知,孔明絕非庸碌之輩,此事恐非表麵這般淺顯。
莫不是孔明有意試探於我?
劉巴故作惶恐之色,慌忙擺手:
“不可不可,萬萬不可?”
“有何不可?”
劉巴慚愧笑道:“巴駑鈍怯懦,實不堪此重任。前番見大軍旗號便兩股戰戰,幾不能走,若令我詐降,稍有差池便露破綻,恐壞了先生大計。如此重大要事,還請先生另擇賢能。”
諸葛亮滿臉誠摯道:“先生莫要推辭,此事非先生不可!”
劉巴詫異:“為何非得是我?”
諸葛亮徐撫羽扇,神色凝然道:“子初,我有一言相問,汝但說無妨。無論所言為何,吾當保汝周全。”
“好,你問便是。”
“我聽不疑所言,你素來輕視我家主公,常頌孟德之賢,心向許都,欲投曹氏,此說當真?”
劉巴心中一凜,沒想到諸葛亮竟然直接問出此話!
那麽,這是真的麽?
當然是真的!
劉巴一直心中所想,就是棄荊投北,歸附曹操。
很多人也都清楚。
然而,他現在能承認麽?
當然不能。
別看諸葛亮承諾:無論所言為何,吾當保汝周全。
沒準就為為釣我肺腑,來給我治罪!
劉巴慚笑著一拱手,又黯然一歎,感慨萬千道:“實不相瞞,往昔歲月,吾誠有投曹之意。然未料,曹操竟害婁子伯,毀我荊襄之名士。此訊傳至荊州,我驚愕灌頂,方得悔悟,曹操竟是如此心狠手辣之徒,不得與其共事也!”
說到此,搖頭喟歎,滿麵悔不當初之色。
“這麽說,現在子初並無投曹之意?”
“沒有,絕對沒有!我心向皇叔,本欲投奔,又念家中親眷,故而迴了老家零陵一道,不是要借道去那益州。”
諸葛亮撫扇沉思,似在分析劉巴的話,暗暗點頭:“如此,詐降曹營之事,便非子初莫屬也!”
劉巴湊過身,不露聲色相詢:“孔明,你到底是何意?”
諸葛亮沉吟解釋:“世人皆知子初向曹,故而投曹必為曹操所信。”
“那你就那麽相信我?”
“當然相信,倘若子初真欲投曹,便與王粲、韓嵩、裴潛、司馬芝等一並而去,何必再去零陵?”
“呃,是啊……”
劉巴認真點點頭:“正是如此!”
然而,劉巴之所以未與眾人同往投曹,乃因彼時劉巴心憂,劉表萬一未死,遣軍下零陵,恐加害其親眷。
始料未及,劉表既歿,劉備主政,竟頒政令:昔日投曹之士人家眷,皆可自決去留,不受脅迫。
劉巴因為太過於聰明,籌劃的比所有人都早,反而錯過了北上投曹的最佳時期。
已至零陵之時,方知此政令。
頓感自己白忙活一通。
捶胸頓足,悔不當初。
然而這也不差,既到零陵,正可將全家都帶上,先脫離劉備掌控,西赴投奔劉璋,再冀望再覓時機,以圖歸投曹操之途。
這才是劉巴未先投曹,而南下零陵的真正意圖。
可在諸葛亮看來,這竟成了劉巴不與投曹之輩同流的鐵證。
孔明素以聰慧睿智著稱,也有失算之時?
當然有可能!
這人啊,有時太過聰明,想的多了,反而容易錯過正確答案。
劉巴對此感同身受。
“可軍師要我詐降,到底所為何事?”
“子初先答應我,我方得告知實情。”
“不不不,我不知是何事,自不敢貿然答應。”
諸葛亮猶豫片刻,終於退讓了一步:“乃聯曹營一人。”
“何人?”
“蔡瑁將軍。”
“哦?蔡瑁不是投效曹操了麽?”
諸葛亮麵色淒然:“蔡氏一門,皆有忠烈之節。蔡中、蔡和二人為成吾計,不惜舍生取義,方使得太和山得以伏殺曹純。蔡勳佯裝降曹,實則乃與其姐共圖刺殺曹操之大計。至於蔡瑁,雖為曹操效力,然我深知其為保襄陽數萬士卒安危,不得不委屈求全,暫棲敵營。”
“哦?竟是如此?”
“我妻母亦為蔡氏,我豈不知其忠義之節?”
“那我去又能如何?”
“先生既至曹營,且素有向曹之名,操必信之。時機若至,可傳語蔡瑁將軍:吾主劉皇叔素信其忠義,知其忍辱負重,不得已而降曹。今敞懷以待,盼其早日歸漢,共圖漢室複興之業。”
劉巴撫著須髯,細細忖度,孔明其言思緒縝密,並無破綻!
然而,到此時,他還不能貿然答應。
“蔡氏果真忠義也,應當相救!然我若去之,曹操若知,必然殺我!又當如何?”
“子初無需別為他事,唯悄傳訊於蔡瑁即可,曹操必難察覺。縱蔡瑁歸附之舉不慎敗露,曹操亦會覺得乃蔡瑁主動叛離,不會聯想到子初身上。
待蔡瑁決意來投,子初可往江北穀縣民渡小塢,彼時我自會遣小船候於彼處,接應先生過江。”
看來,諸葛亮把一切都想好了。
而劉巴,也把自己的前途想好了。
“既如此……”
劉巴抬頭抱拳,眼中寫著凜然:“我斷無再行推脫之理!我願為皇叔,暗信說於蔡瑁!”
諸葛亮亦一拱手:“那便有勞先生了!”
當即,撥與劉巴錢財,讓劉巴自行籌備過江投曹之事。
這樣才顯得真實。
而這時,丁奉和徐盛亦將江北諸地圖紙詳盡繪出。
諸葛亮將其對比於劉表府上地圖,果然詳細了不少。
而後叫關平入帳。
關平抱拳:“軍師,有何吩咐?”
“奇襲曹軍糧草大營,汝敢應否?”
關平雖勇,但不莽,這一句差點沒給他嚇一趔趄。
為何?
世人皆知,自官渡一役之後,曹操於糧草的保護極為看重。
每有大軍出征,五十萬之眾,以十幾萬精兵守護糧草,猶以為少。
如此森嚴壁壘,糧草又焉能輕易為敵所襲?
故而關平看上去有些詫異。
“軍師給我多少人馬?”
“一千精騎,如何!”
“呃……”
諸葛亮見此,無奈的歎了一口氣:“唉,汝雖為雲長之子,勇略差之多矣!汝既為難,我便請主公調蒼梧劉封公子前來,其必敢應之!”
詐降?
吾徑直離去投曹,不複歸來,來個假降變真降,又有何不可?
然他亦深知,孔明絕非庸碌之輩,此事恐非表麵這般淺顯。
莫不是孔明有意試探於我?
劉巴故作惶恐之色,慌忙擺手:
“不可不可,萬萬不可?”
“有何不可?”
劉巴慚愧笑道:“巴駑鈍怯懦,實不堪此重任。前番見大軍旗號便兩股戰戰,幾不能走,若令我詐降,稍有差池便露破綻,恐壞了先生大計。如此重大要事,還請先生另擇賢能。”
諸葛亮滿臉誠摯道:“先生莫要推辭,此事非先生不可!”
劉巴詫異:“為何非得是我?”
諸葛亮徐撫羽扇,神色凝然道:“子初,我有一言相問,汝但說無妨。無論所言為何,吾當保汝周全。”
“好,你問便是。”
“我聽不疑所言,你素來輕視我家主公,常頌孟德之賢,心向許都,欲投曹氏,此說當真?”
劉巴心中一凜,沒想到諸葛亮竟然直接問出此話!
那麽,這是真的麽?
當然是真的!
劉巴一直心中所想,就是棄荊投北,歸附曹操。
很多人也都清楚。
然而,他現在能承認麽?
當然不能。
別看諸葛亮承諾:無論所言為何,吾當保汝周全。
沒準就為為釣我肺腑,來給我治罪!
劉巴慚笑著一拱手,又黯然一歎,感慨萬千道:“實不相瞞,往昔歲月,吾誠有投曹之意。然未料,曹操竟害婁子伯,毀我荊襄之名士。此訊傳至荊州,我驚愕灌頂,方得悔悟,曹操竟是如此心狠手辣之徒,不得與其共事也!”
說到此,搖頭喟歎,滿麵悔不當初之色。
“這麽說,現在子初並無投曹之意?”
“沒有,絕對沒有!我心向皇叔,本欲投奔,又念家中親眷,故而迴了老家零陵一道,不是要借道去那益州。”
諸葛亮撫扇沉思,似在分析劉巴的話,暗暗點頭:“如此,詐降曹營之事,便非子初莫屬也!”
劉巴湊過身,不露聲色相詢:“孔明,你到底是何意?”
諸葛亮沉吟解釋:“世人皆知子初向曹,故而投曹必為曹操所信。”
“那你就那麽相信我?”
“當然相信,倘若子初真欲投曹,便與王粲、韓嵩、裴潛、司馬芝等一並而去,何必再去零陵?”
“呃,是啊……”
劉巴認真點點頭:“正是如此!”
然而,劉巴之所以未與眾人同往投曹,乃因彼時劉巴心憂,劉表萬一未死,遣軍下零陵,恐加害其親眷。
始料未及,劉表既歿,劉備主政,竟頒政令:昔日投曹之士人家眷,皆可自決去留,不受脅迫。
劉巴因為太過於聰明,籌劃的比所有人都早,反而錯過了北上投曹的最佳時期。
已至零陵之時,方知此政令。
頓感自己白忙活一通。
捶胸頓足,悔不當初。
然而這也不差,既到零陵,正可將全家都帶上,先脫離劉備掌控,西赴投奔劉璋,再冀望再覓時機,以圖歸投曹操之途。
這才是劉巴未先投曹,而南下零陵的真正意圖。
可在諸葛亮看來,這竟成了劉巴不與投曹之輩同流的鐵證。
孔明素以聰慧睿智著稱,也有失算之時?
當然有可能!
這人啊,有時太過聰明,想的多了,反而容易錯過正確答案。
劉巴對此感同身受。
“可軍師要我詐降,到底所為何事?”
“子初先答應我,我方得告知實情。”
“不不不,我不知是何事,自不敢貿然答應。”
諸葛亮猶豫片刻,終於退讓了一步:“乃聯曹營一人。”
“何人?”
“蔡瑁將軍。”
“哦?蔡瑁不是投效曹操了麽?”
諸葛亮麵色淒然:“蔡氏一門,皆有忠烈之節。蔡中、蔡和二人為成吾計,不惜舍生取義,方使得太和山得以伏殺曹純。蔡勳佯裝降曹,實則乃與其姐共圖刺殺曹操之大計。至於蔡瑁,雖為曹操效力,然我深知其為保襄陽數萬士卒安危,不得不委屈求全,暫棲敵營。”
“哦?竟是如此?”
“我妻母亦為蔡氏,我豈不知其忠義之節?”
“那我去又能如何?”
“先生既至曹營,且素有向曹之名,操必信之。時機若至,可傳語蔡瑁將軍:吾主劉皇叔素信其忠義,知其忍辱負重,不得已而降曹。今敞懷以待,盼其早日歸漢,共圖漢室複興之業。”
劉巴撫著須髯,細細忖度,孔明其言思緒縝密,並無破綻!
然而,到此時,他還不能貿然答應。
“蔡氏果真忠義也,應當相救!然我若去之,曹操若知,必然殺我!又當如何?”
“子初無需別為他事,唯悄傳訊於蔡瑁即可,曹操必難察覺。縱蔡瑁歸附之舉不慎敗露,曹操亦會覺得乃蔡瑁主動叛離,不會聯想到子初身上。
待蔡瑁決意來投,子初可往江北穀縣民渡小塢,彼時我自會遣小船候於彼處,接應先生過江。”
看來,諸葛亮把一切都想好了。
而劉巴,也把自己的前途想好了。
“既如此……”
劉巴抬頭抱拳,眼中寫著凜然:“我斷無再行推脫之理!我願為皇叔,暗信說於蔡瑁!”
諸葛亮亦一拱手:“那便有勞先生了!”
當即,撥與劉巴錢財,讓劉巴自行籌備過江投曹之事。
這樣才顯得真實。
而這時,丁奉和徐盛亦將江北諸地圖紙詳盡繪出。
諸葛亮將其對比於劉表府上地圖,果然詳細了不少。
而後叫關平入帳。
關平抱拳:“軍師,有何吩咐?”
“奇襲曹軍糧草大營,汝敢應否?”
關平雖勇,但不莽,這一句差點沒給他嚇一趔趄。
為何?
世人皆知,自官渡一役之後,曹操於糧草的保護極為看重。
每有大軍出征,五十萬之眾,以十幾萬精兵守護糧草,猶以為少。
如此森嚴壁壘,糧草又焉能輕易為敵所襲?
故而關平看上去有些詫異。
“軍師給我多少人馬?”
“一千精騎,如何!”
“呃……”
諸葛亮見此,無奈的歎了一口氣:“唉,汝雖為雲長之子,勇略差之多矣!汝既為難,我便請主公調蒼梧劉封公子前來,其必敢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