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劉表身死,荊州歸附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表看到了劉備,渾濁的眸子中亦閃出欣悅的淚花。
他伸出骨瘦嶙峋的手,口中發出微弱的唿喚:“賢弟……”
劉備快步上前,握住了劉表的手。
“賢弟,新野兄弟……可入我……襄陽城否?”
“未曾!”
劉備搖搖頭:“大軍棄樊城過江,我命其駐紮於城外,隻身入襄陽見景升兄。”
“哎……”劉表長歎了一口氣:“你就不怕……有人害你!”
劉備眼含熱淚,語氣堅定道:“備一路走來,曆經風雨無數,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心中始終掛念兄長安危,隻盼能與兄長相見。若因懼怕危險而不來,日後必抱憾終身。”
即便到此時,劉備仍恪守客將之禮,未有半分越俎之行。
劉表長歎……
曾幾何時,他一直擔心這個兄弟暗藏韜晦,鳩占鵲巢,可現在想來,他若真有這般想法,荊州早就易主多時。
他原想,讓劉備輔佐劉琦,再由劉琦將荊州獻給劉備。
現在看來,沒必要了。
非唯利是圖之人,豈能以利誘之?
當敞開心扉,推心置腹。
然後,將基業全部托付給他。
想到這,劉表喘了口氣,虛弱中又透著決然:
“賢弟,我大限將至,這荊州……我兒劉琦、劉琮皆……皆難堪重任,唯有托付於你,方能保境安民,抵抗曹……曹賊。”
劉備聞言,眼眶泛紅,急切說道:“兄長何出此言!劉琦公子仁孝,且素有賢名,深得荊襄軍民之心。備定當全力輔佐,助其守好這荊州大地。”
劉表微微搖頭,臉上滿是憂慮:“賢弟不必……過謙。我知琦兒雖好,卻性格柔弱,恐……恐難撐起這亂世大局。而琮兒,被蔡氏一族裹挾,日後必生大亂。賢弟你素有大誌,又心懷仁德,唯有你……你能讓荊州百姓免遭塗炭。”
劉表沒有跟劉備說劉琮被蔡氏帶出城之事。
他不想在此權力更迭的緊要之時,徒生枝節。
現如今,安穩交接才是重中之重。
劉備緊緊握住劉表的手,語氣誠懇而堅定:“兄長,備蒙兄長厚待,得以在荊州安身。兄長放心,隻要備在一日,定助劉琦公子護荊州周全,不負兄長所托。”
劉表望著劉備,眼中滿是欣慰與無奈。
他想通了一點。
玄德賢弟今已是車騎將軍。
琦兒若為荊州刺史總領民政,亦可由車騎將軍總領軍政。
無妨,無妨事也!
玄德賢弟啊……
我劉表眼盲!
早知你如此,我何必諸多防範!
今荊州,就拜托賢弟了……
隻可惜,我臨死,未能再見琦兒一麵……
說來也巧,正這時,魏延忽然闖入。
伊籍含淚怒喝:“魏文長,你不在門外守著,到此何為?”
魏延惶恐的一抱拳:“先生,劉使君,大公子來了。”
“啊?”
這一瞬,劉表本來渾濁的目光終顯光華。
劉琦由江陵來此,得見劉表最後一麵,“撲通” 一聲跪倒在地,淚水奪眶而出,雙手緊緊抓住床榻邊緣,嘴裏不住的唿喚著:“父親,父親啊……”
但劉表卻隻是靜靜凝視著劉琦,眼神裏滿是慈愛與期許。
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輕輕抬起手,想要撫摸劉琦的臉,卻在半空中緩緩落下,再無一絲氣息。
劉備悲痛欲絕,劉琦嚎啕大哭。
劉表終究還是死了。
不過這一次,他閉上雙眼,眉頭舒展,似是所有的憂慮都煙消雲散。
待叔侄二人情緒稍稍平複,伊籍流淚上前:“使君,大公子,景升公已仙去,當即刻安排喪葬事宜,以安景升公在天之靈,同時通告荊州上下,穩定民心。”
二人互相攙扶起身,以籌備喪葬事宜。
劉琦對劉備說道:“叔父,侄兒難過不能自已,荊州之事,全仰仗叔父。”
劉備卻搖搖頭,言辭懇切道:“景升兄既去,當公子統領荊州,方不負景升兄所托。”
劉琦並非愚鈍之輩,他深刻清楚自己的能力和位置。
在這亂世之中,以自己的才略,實在難以應對各方勢力的虎視眈眈,還不如全權托付給叔父。
想到這,劉琦一抱拳,央求道:
“叔父乃我大漢車騎將軍,豈言輔佐?侄兒無能,空掛荊州之主,卻不堪軍政要事。今曹操於江北虎視眈眈,叔父可不要置侄兒於不顧啊!”
劉琦的話很有水平,聽起來好像要把劉備架起來,實際上,卻是為劉備統領荊州軍政要務鋪平了道路。
劉備慨然道:“賢侄放心,有我在此,必不讓曹軍過江一步!”
劉琦點點頭:“如此甚好,可叔父大軍尚在城外,不如這樣,由侄兒代勞,引大軍入城。”
“這……”
劉備更非愚鈍之人,他明白劉琦這麽做的用意。
就是要堵住那些別有用心之人的嘴。
當然,即便如此,恐還會有人說:劉備假仁假義,以輔佐之名,行掌控荊州之實!
但劉備亦非心胸狹隘之人,若能被這些閑言碎語左右行事,又怎能成就大業。
當即感動的一抱拳:“好吧,有勞賢侄……”
劉琦領軍出城,迎劉備軍入城。
至此,劉備終得以車騎將軍的身份入襄陽城。
劉琦把事做到這個份上,劉備心中豈能不知,他立上表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
當然,這也就是走一形式。
同意,就是陛下的意思,奉旨就完了。
不同意,就是曹操的意思,不奉旨就對了。
你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我劉備手握衣帶詔,逆汝而行也可以說成是皇帝的意思。
守靈結束後,劉備迅速投身軍政要務整頓,諸葛亮全力協助。
而後,荊州各大家族,劉備一一拜訪。
往常對劉備並不看好的士族,終因婁圭之死,與劉備三敗曹操兩件大事,而使態度發生了轉變。
荊州士族中,習氏很早就支持劉備,率先表態。
緊接著,龐氏,馬氏也跟著表態,願隨劉抗曹。
接著,楊氏、黃氏、向氏亦紛紛表態,支持玄德公總領荊州軍務。
而蒯氏,終由很久不露麵的家主蒯良出麵,表示願意支持車騎將軍主持荊州軍務。
他伸出骨瘦嶙峋的手,口中發出微弱的唿喚:“賢弟……”
劉備快步上前,握住了劉表的手。
“賢弟,新野兄弟……可入我……襄陽城否?”
“未曾!”
劉備搖搖頭:“大軍棄樊城過江,我命其駐紮於城外,隻身入襄陽見景升兄。”
“哎……”劉表長歎了一口氣:“你就不怕……有人害你!”
劉備眼含熱淚,語氣堅定道:“備一路走來,曆經風雨無數,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心中始終掛念兄長安危,隻盼能與兄長相見。若因懼怕危險而不來,日後必抱憾終身。”
即便到此時,劉備仍恪守客將之禮,未有半分越俎之行。
劉表長歎……
曾幾何時,他一直擔心這個兄弟暗藏韜晦,鳩占鵲巢,可現在想來,他若真有這般想法,荊州早就易主多時。
他原想,讓劉備輔佐劉琦,再由劉琦將荊州獻給劉備。
現在看來,沒必要了。
非唯利是圖之人,豈能以利誘之?
當敞開心扉,推心置腹。
然後,將基業全部托付給他。
想到這,劉表喘了口氣,虛弱中又透著決然:
“賢弟,我大限將至,這荊州……我兒劉琦、劉琮皆……皆難堪重任,唯有托付於你,方能保境安民,抵抗曹……曹賊。”
劉備聞言,眼眶泛紅,急切說道:“兄長何出此言!劉琦公子仁孝,且素有賢名,深得荊襄軍民之心。備定當全力輔佐,助其守好這荊州大地。”
劉表微微搖頭,臉上滿是憂慮:“賢弟不必……過謙。我知琦兒雖好,卻性格柔弱,恐……恐難撐起這亂世大局。而琮兒,被蔡氏一族裹挾,日後必生大亂。賢弟你素有大誌,又心懷仁德,唯有你……你能讓荊州百姓免遭塗炭。”
劉表沒有跟劉備說劉琮被蔡氏帶出城之事。
他不想在此權力更迭的緊要之時,徒生枝節。
現如今,安穩交接才是重中之重。
劉備緊緊握住劉表的手,語氣誠懇而堅定:“兄長,備蒙兄長厚待,得以在荊州安身。兄長放心,隻要備在一日,定助劉琦公子護荊州周全,不負兄長所托。”
劉表望著劉備,眼中滿是欣慰與無奈。
他想通了一點。
玄德賢弟今已是車騎將軍。
琦兒若為荊州刺史總領民政,亦可由車騎將軍總領軍政。
無妨,無妨事也!
玄德賢弟啊……
我劉表眼盲!
早知你如此,我何必諸多防範!
今荊州,就拜托賢弟了……
隻可惜,我臨死,未能再見琦兒一麵……
說來也巧,正這時,魏延忽然闖入。
伊籍含淚怒喝:“魏文長,你不在門外守著,到此何為?”
魏延惶恐的一抱拳:“先生,劉使君,大公子來了。”
“啊?”
這一瞬,劉表本來渾濁的目光終顯光華。
劉琦由江陵來此,得見劉表最後一麵,“撲通” 一聲跪倒在地,淚水奪眶而出,雙手緊緊抓住床榻邊緣,嘴裏不住的唿喚著:“父親,父親啊……”
但劉表卻隻是靜靜凝視著劉琦,眼神裏滿是慈愛與期許。
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輕輕抬起手,想要撫摸劉琦的臉,卻在半空中緩緩落下,再無一絲氣息。
劉備悲痛欲絕,劉琦嚎啕大哭。
劉表終究還是死了。
不過這一次,他閉上雙眼,眉頭舒展,似是所有的憂慮都煙消雲散。
待叔侄二人情緒稍稍平複,伊籍流淚上前:“使君,大公子,景升公已仙去,當即刻安排喪葬事宜,以安景升公在天之靈,同時通告荊州上下,穩定民心。”
二人互相攙扶起身,以籌備喪葬事宜。
劉琦對劉備說道:“叔父,侄兒難過不能自已,荊州之事,全仰仗叔父。”
劉備卻搖搖頭,言辭懇切道:“景升兄既去,當公子統領荊州,方不負景升兄所托。”
劉琦並非愚鈍之輩,他深刻清楚自己的能力和位置。
在這亂世之中,以自己的才略,實在難以應對各方勢力的虎視眈眈,還不如全權托付給叔父。
想到這,劉琦一抱拳,央求道:
“叔父乃我大漢車騎將軍,豈言輔佐?侄兒無能,空掛荊州之主,卻不堪軍政要事。今曹操於江北虎視眈眈,叔父可不要置侄兒於不顧啊!”
劉琦的話很有水平,聽起來好像要把劉備架起來,實際上,卻是為劉備統領荊州軍政要務鋪平了道路。
劉備慨然道:“賢侄放心,有我在此,必不讓曹軍過江一步!”
劉琦點點頭:“如此甚好,可叔父大軍尚在城外,不如這樣,由侄兒代勞,引大軍入城。”
“這……”
劉備更非愚鈍之人,他明白劉琦這麽做的用意。
就是要堵住那些別有用心之人的嘴。
當然,即便如此,恐還會有人說:劉備假仁假義,以輔佐之名,行掌控荊州之實!
但劉備亦非心胸狹隘之人,若能被這些閑言碎語左右行事,又怎能成就大業。
當即感動的一抱拳:“好吧,有勞賢侄……”
劉琦領軍出城,迎劉備軍入城。
至此,劉備終得以車騎將軍的身份入襄陽城。
劉琦把事做到這個份上,劉備心中豈能不知,他立上表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
當然,這也就是走一形式。
同意,就是陛下的意思,奉旨就完了。
不同意,就是曹操的意思,不奉旨就對了。
你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我劉備手握衣帶詔,逆汝而行也可以說成是皇帝的意思。
守靈結束後,劉備迅速投身軍政要務整頓,諸葛亮全力協助。
而後,荊州各大家族,劉備一一拜訪。
往常對劉備並不看好的士族,終因婁圭之死,與劉備三敗曹操兩件大事,而使態度發生了轉變。
荊州士族中,習氏很早就支持劉備,率先表態。
緊接著,龐氏,馬氏也跟著表態,願隨劉抗曹。
接著,楊氏、黃氏、向氏亦紛紛表態,支持玄德公總領荊州軍務。
而蒯氏,終由很久不露麵的家主蒯良出麵,表示願意支持車騎將軍主持荊州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