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五入隆中,天數未成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蔡瑁要被放出來了?
伊藉聽到這句話時半天沒喘過來氣。
他心知蔡瑁有投曹的意思,景升公這時候放出蔡瑁是什麽意思?
莫非景升公也有投曹的意思?
不會吧。
經過一陣縝密的思索後,伊藉恍然明白其中的因果緣由。
他長歎了一口氣,搖頭歎息道:
“唉,景升公欲求製衡,卻妄用奸佞,乃自掘墳墓也!”
當即告誡劉備:
“使君,蔡瑁雖出世家,實乃卑鄙之士,恐於身後背刺,當小心防範。”
劉備抱拳:“多謝先生提醒,備自當妥善防範。”
單福卻道:“景升公雖放蔡瑁,但絕不會允許其背刺樊城。但他若不在,那就不一定了。其實,最該防蔡瑁的不是別人,乃景升公也。”
說著,單福從袖中掏出一紅色錦囊,交於伊藉:“此錦囊當與危急時打開,按囊中之計行事,可保景升公無虞,亦保襄陽無虞。”
伊藉大喜,接過錦囊相拜:“伊藉謝過單先生。”
然後,辭別劉備單福,拿著錦囊告辭迴襄陽複命了。
待伊藉走後,劉備好奇問單福:“軍師,可否透露,錦囊中是何計策?”
單福苦笑搖頭:“未到時機,主公請勿相問。”
他不是不想說,而是他也不知道。
為何?
這錦囊就不是他的。
那是誰的?
是諸葛亮的。
這是來新野前,諸葛亮前去拜訪,親手交給他的三個錦囊之一。
並囑咐於他,新野大勝後伊藉必來犒軍,此時劉景升必重用蔡瑁以製皇叔,到時便將此錦囊交於伊藉即可。
現在迴想起來,事情每一步皆如孔明所料。
單福心中感慨,自己縱有運籌帷幄之才,但照比孔明真相去甚遠。
既如此,要不要向主公舉薦孔明呢?
不,還不是時候!
與孔明分別前,他曾特意交代,時機尚未成熟,不要向皇叔舉薦自己。
水鏡先生也說過,孔明逢主之事,全憑天數,不可強求。
貿然相薦,雖使其得其主,卻不得其時,終難成圓滿之事。
(原著: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在恰當的時候,臥龍自會和皇叔相見。
可是,令單福沒想到的是,他未談及孔明,劉備終究還是說到了他。
深秋之時,劉備與單福品茗賞月,劉備終於鼓起勇氣和單福坦言。
“軍師,你可聽過一人?”
“何人?”
“此人複姓諸葛,單名一個亮字,號臥龍先生。”
“哦?”單福心中一動:“主公你怎竟識得此人?”
劉備自然不能說是阿鬥所薦,隻得說道:
“哦,我數月前去襄陽,途徑鹿門山,乃一隱士所薦,說其經天緯地之才,建議我求之。”
“哦?原來如此。”
單福心道,龐德公久居鹿門山,想來恐是他所薦。
卻不知劉備純粹誤打誤撞,此事和龐德公半點關係都沒有。
遂問道:“既知孔明乃大才之人,主公可是要求之?”
劉備喝了一口茶,歎氣道:“不瞞軍師,軍師來前我已四去隆中,皆未見到孔明,本想再去,可現在,我已有先生為軍師,貿然前去,怕惹先生不快……”
“哦?啊哈哈哈……”單福爽快大笑。
劉備探身詢問:“先生為何發笑?”
單福說道:“這找軍師不比娶妻納妾,主公既想請孔明,何慮在下不快?莫非,主公以為單福為小肚雞腸之輩?”
“哎呀!”
劉備調整了一下坐姿,凝重道:“我劉備飄零半世,一事無成,今得先生,方得此大勝。非不知先生磊落,隻是我……哎,實怕先生誤會。”
單福想了想,又問道:“主公,單福請教一事。”
“軍師請講。”
單福微微湊近劉備:“主公之誌在何啊?”
聞聽此言,劉備調整了一下情緒,堅定道:
“我誌在匡扶漢室,驅逐漢賊,救百姓於水火,還天下以太平,讓漢室重歸正統,使我大漢江山再現漢武之盛,文景之治,此乃吾畢生所求也。”
“好!”
單福點點頭,拱手道:“倘若主公之誌,隻在偏居一隅,單福之才足矣!然主公若有此雄心壯誌,當得臥龍先生輔佐!”
“哦?”劉備大喜:“先生識得臥龍先生?”
“當然,我與孔明是同窗之友,主公可還記得,前番你提醒於我,說吾母恐在穎川被曹賊所獲,建議我帶母離鄉?我說已托摯友帶母離鄉。”
“是有此事。”
“不瞞主公,我所托摯友便是諸葛孔明。”
“啊??”劉備大為驚喜,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當初的一句提醒,竟促成此事。
難怪啊!
難怪四求而不得。
“軍師既為孔明摯友,可願相薦?”
“這……”
單福似乎有些為難,隻因水鏡先生曾言:“孔明便得其主,恐不得其時,若在不恰當的時候請孔明出山,恐怕會破其龍運。”
“軍師,可有為難?”
“呃,這……我是擔心,孔明未曾歸來,主公此去又撲個空啊!”
“無妨,我已下定決心,若不得孔明,便在隆中紮營相侯,直到他迴來。軍師,令堂不是也被孔明所救,正好,咱也看看令堂,若知令堂安妥而歸,我亦安心也!”
“這……”單福也是重孝之人,他也想知道母親到底離沒離開穎川,抵達隆中。
見劉備如此說,便拱手道:“全憑主公!”
“好,今日咱們齋戒沐浴,明日一起去趟隆中,既接令堂,又請孔明。”
單福心想:既非自己主動所薦,想來也是天數,便說道:“也好!”
翌日,劉備安排好新野樊城之事,親帶單福,趙雲,糜芳五入隆中!
行至臥龍崗,劉備第五次來到了草廬的門前。
劉備正欲叩響柴門,卻忽聞一陣男子朗朗的讀書聲: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裏。
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塚?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劉備的心激動了起來,看向旁邊的單福:“這可是梁父吟?此必是孔明先生!”
隨即叩門。
門開了,開門的還是那小童,他今天,他的身後卻站著一人。
此人和劉備年紀相仿,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豐姿俊爽,氣宇軒昂,細髯飄飄,腰挎佩劍,手持竹簡,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高士之風!
劉備心知這必是孔明,驚喜之餘,正要躬身下拜,卻聽身旁單福疑惑的聲音:
“哎?崔公,你怎麽跑這裏來了?”
伊藉聽到這句話時半天沒喘過來氣。
他心知蔡瑁有投曹的意思,景升公這時候放出蔡瑁是什麽意思?
莫非景升公也有投曹的意思?
不會吧。
經過一陣縝密的思索後,伊藉恍然明白其中的因果緣由。
他長歎了一口氣,搖頭歎息道:
“唉,景升公欲求製衡,卻妄用奸佞,乃自掘墳墓也!”
當即告誡劉備:
“使君,蔡瑁雖出世家,實乃卑鄙之士,恐於身後背刺,當小心防範。”
劉備抱拳:“多謝先生提醒,備自當妥善防範。”
單福卻道:“景升公雖放蔡瑁,但絕不會允許其背刺樊城。但他若不在,那就不一定了。其實,最該防蔡瑁的不是別人,乃景升公也。”
說著,單福從袖中掏出一紅色錦囊,交於伊藉:“此錦囊當與危急時打開,按囊中之計行事,可保景升公無虞,亦保襄陽無虞。”
伊藉大喜,接過錦囊相拜:“伊藉謝過單先生。”
然後,辭別劉備單福,拿著錦囊告辭迴襄陽複命了。
待伊藉走後,劉備好奇問單福:“軍師,可否透露,錦囊中是何計策?”
單福苦笑搖頭:“未到時機,主公請勿相問。”
他不是不想說,而是他也不知道。
為何?
這錦囊就不是他的。
那是誰的?
是諸葛亮的。
這是來新野前,諸葛亮前去拜訪,親手交給他的三個錦囊之一。
並囑咐於他,新野大勝後伊藉必來犒軍,此時劉景升必重用蔡瑁以製皇叔,到時便將此錦囊交於伊藉即可。
現在迴想起來,事情每一步皆如孔明所料。
單福心中感慨,自己縱有運籌帷幄之才,但照比孔明真相去甚遠。
既如此,要不要向主公舉薦孔明呢?
不,還不是時候!
與孔明分別前,他曾特意交代,時機尚未成熟,不要向皇叔舉薦自己。
水鏡先生也說過,孔明逢主之事,全憑天數,不可強求。
貿然相薦,雖使其得其主,卻不得其時,終難成圓滿之事。
(原著: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在恰當的時候,臥龍自會和皇叔相見。
可是,令單福沒想到的是,他未談及孔明,劉備終究還是說到了他。
深秋之時,劉備與單福品茗賞月,劉備終於鼓起勇氣和單福坦言。
“軍師,你可聽過一人?”
“何人?”
“此人複姓諸葛,單名一個亮字,號臥龍先生。”
“哦?”單福心中一動:“主公你怎竟識得此人?”
劉備自然不能說是阿鬥所薦,隻得說道:
“哦,我數月前去襄陽,途徑鹿門山,乃一隱士所薦,說其經天緯地之才,建議我求之。”
“哦?原來如此。”
單福心道,龐德公久居鹿門山,想來恐是他所薦。
卻不知劉備純粹誤打誤撞,此事和龐德公半點關係都沒有。
遂問道:“既知孔明乃大才之人,主公可是要求之?”
劉備喝了一口茶,歎氣道:“不瞞軍師,軍師來前我已四去隆中,皆未見到孔明,本想再去,可現在,我已有先生為軍師,貿然前去,怕惹先生不快……”
“哦?啊哈哈哈……”單福爽快大笑。
劉備探身詢問:“先生為何發笑?”
單福說道:“這找軍師不比娶妻納妾,主公既想請孔明,何慮在下不快?莫非,主公以為單福為小肚雞腸之輩?”
“哎呀!”
劉備調整了一下坐姿,凝重道:“我劉備飄零半世,一事無成,今得先生,方得此大勝。非不知先生磊落,隻是我……哎,實怕先生誤會。”
單福想了想,又問道:“主公,單福請教一事。”
“軍師請講。”
單福微微湊近劉備:“主公之誌在何啊?”
聞聽此言,劉備調整了一下情緒,堅定道:
“我誌在匡扶漢室,驅逐漢賊,救百姓於水火,還天下以太平,讓漢室重歸正統,使我大漢江山再現漢武之盛,文景之治,此乃吾畢生所求也。”
“好!”
單福點點頭,拱手道:“倘若主公之誌,隻在偏居一隅,單福之才足矣!然主公若有此雄心壯誌,當得臥龍先生輔佐!”
“哦?”劉備大喜:“先生識得臥龍先生?”
“當然,我與孔明是同窗之友,主公可還記得,前番你提醒於我,說吾母恐在穎川被曹賊所獲,建議我帶母離鄉?我說已托摯友帶母離鄉。”
“是有此事。”
“不瞞主公,我所托摯友便是諸葛孔明。”
“啊??”劉備大為驚喜,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當初的一句提醒,竟促成此事。
難怪啊!
難怪四求而不得。
“軍師既為孔明摯友,可願相薦?”
“這……”
單福似乎有些為難,隻因水鏡先生曾言:“孔明便得其主,恐不得其時,若在不恰當的時候請孔明出山,恐怕會破其龍運。”
“軍師,可有為難?”
“呃,這……我是擔心,孔明未曾歸來,主公此去又撲個空啊!”
“無妨,我已下定決心,若不得孔明,便在隆中紮營相侯,直到他迴來。軍師,令堂不是也被孔明所救,正好,咱也看看令堂,若知令堂安妥而歸,我亦安心也!”
“這……”單福也是重孝之人,他也想知道母親到底離沒離開穎川,抵達隆中。
見劉備如此說,便拱手道:“全憑主公!”
“好,今日咱們齋戒沐浴,明日一起去趟隆中,既接令堂,又請孔明。”
單福心想:既非自己主動所薦,想來也是天數,便說道:“也好!”
翌日,劉備安排好新野樊城之事,親帶單福,趙雲,糜芳五入隆中!
行至臥龍崗,劉備第五次來到了草廬的門前。
劉備正欲叩響柴門,卻忽聞一陣男子朗朗的讀書聲: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裏。
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塚?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劉備的心激動了起來,看向旁邊的單福:“這可是梁父吟?此必是孔明先生!”
隨即叩門。
門開了,開門的還是那小童,他今天,他的身後卻站著一人。
此人和劉備年紀相仿,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豐姿俊爽,氣宇軒昂,細髯飄飄,腰挎佩劍,手持竹簡,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高士之風!
劉備心知這必是孔明,驚喜之餘,正要躬身下拜,卻聽身旁單福疑惑的聲音:
“哎?崔公,你怎麽跑這裏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