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曹操苦過江之難,荀攸獻聯姻之計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操撫摸著樊城城頭的磚石,透過斑駁古老的箭牆,望向波瀾壯闊的漢水。
“漢水湯湯,波湧千秋;磚石凜凜,銘載萬禠。
孤當以蒼生為念,定九州,安黎庶,不負此山河!
隻惜哉……”
說到此,曹操頗為用力的拍了一下箭牆,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漢水之北,沿江諸岸空空如也,漢水之南,則戰船羅列,鱗次櫛比。
遙看南岸敵勢,水軍強盛,一時竟無渡江良策。
縱有蕩平天下之心,此刻卻乏舟楫之便。
此時此刻,荀攸正站在曹操身旁。
他心疼曹操。
恨自己身為謀主,卻難在此時為主公分憂解難。
他明白,諸葛亮利用了蔡瑁求功之心,奪了襄陽戰船,又使金蟬脫殼之計,棄一座樊城,而將漢水之北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裏。
這一計,環環相扣,精巧絕倫,令人措手不及,防不勝防。
其實,荀攸也不是一點沒看出來。
早在蔡瑁過江之時,荀攸已然想到諸葛亮的奪舟之計。
然而,他當時選擇沉默了。
並未向曹操進言。
為何?
他明白,倘若自己進言,丞相必興兵征討。
那諸葛亮狡黠多智,或會將曹純首級贈予蔡瑁,偽稱謝其大義之舉。
如此一來,蔡瑁、張允懼丞相恨之,投誠之路便被徹底封死。
屆時,我軍將腹背受敵,欲求全勝,難如登天。
倘若與蔡瑁、張允之軍陷入纏鬥,劉備便能安然渡過漢水,從容脫身。
迴頭劉備再救蔡張二人,二人必成劉備死忠。
如此局勢,非但難以殲滅劉備,恐怕連收編蔡瑁數萬兵馬的良機,也將化為泡影。
有時候,不獻計,是比獻計更好的計策。
荀攸的緘默,換來了曹操的敗中求勝。
縱令劉備渡江而去,然樊城既克,蔡張來降,此番南下,亦未徒勞無功,終有所獲。
然而戰爭之勝負,並不是以消滅多少敵人,或者占領多少地盤為標準。
應該看最初的軍事目的有沒有達到。
顯然,丞相的戰略目的並未達成。
看著漢水對岸嚴陣以待的戰船,和自己這邊空空如也的河港。
荀攸明白,再想過江南下,無異於登天。
那麽,是不是可以換個地方,悄無聲息將大部隊送入江北,以尋求陸戰迎敵?
此亦不妥。
縱然大軍可尋他處暗渡江南,糧草供應卻成難題。
若無雄盛水軍為援,一旦被巡江斥候發現,糧道必斷。
而過江前軍一旦失去了補給,則軍心動搖,士無戰心,恐陷絕境,至全軍覆沒。
所以,強大的水軍是立足江南戰場的先決條件。
可現在,劉備將荊州水軍悉數調至襄樊。
我軍要想過江,必須再打造一支強大的水軍船隊。
這又要等到何年何月?
曹操長歎一聲,他明白自己要麵臨的對手有多麽的難纏。
“公達啊,你說,孤今得樊城,漢水之北已盡入吾彀,這下一步,當怎麽走?”
按理說,當然是打造戰船,繼續南下追擊劉備。
但顯然,不能光傻乎乎的做這一件事。
荀攸思索片刻,一拱手:“丞相,依在下之見,當遣能言善辯之士,出使江東,結為盟好,以孤劉備之勢。”
“江東??”
“對,丞相!普天之下,非備為友!”
“普天之下,非備……為友。”
曹操皺眉思索。
郭奉孝說的不錯。
荀公達的思路也很清晰。
一個是視劉備為獨敵,不遺餘力以圖之;
另一個是除劉備之外,餘者皆可納為友盟,以孤劉備之勢。
而事實上,曹操也是這般想法。
然操心中所惑者,在於具體施行之策。
“前番,孤已遣使者赴江東,許以諸多利好,然彼處未有顯著迴應,此事當如何謀劃,公達可有良策?”
荀攸徐徐搖頭,歎道:“彼時丞相以車騎將軍之位許劉備,然未及數月,便興兵相攻。雖事出有因,然於他諸侯而言,縱丞相許以重利,亦恐終難免為丞相所攻伐。
是以,他們皆心存疑慮,難信丞相之諾。”
曹操頷首,深以為然。
“事到如今,又當如何應之?”
“丞相,在下記得,彼時袁紹強盛,丞相無暇顧及江東,便曾結好孫氏。當年以丞相弟女嫁孫權之弟孫匡,又命曹彰公子娶了孫權堂兄孫賁之女,以此結為盟好。”
曹操喟然長歎一聲:“是也,彼時之舉,意在製衡各方,穩定局勢。”
荀攸點點頭,臉上終於露出了些許笑意:“然也,此舉成效頗佳,孫氏暫安,丞相得以心無旁騖,全力攻克袁紹。誠如是乎?”
曹操點頭:“確是如此。”
荀攸繼續道:“既有姻親,一切便都好說。在下倒有一計,可使孫氏為我所用。”
“先生有何計策?”
“丞相與孫氏既已有姻親之緣,不妨再議聯姻之事。吾聞孫權有妹,恰值及笄待嫁之年,丞相可備下厚禮,求聘為四公子曹植之妻。
同時,以丞相一女許配孫權為妻,孫曹兩家情誼勢必愈加深厚,主公與孫權亦有翁婿之親。
到時請其攻伐劉備,其再無他言。
丞相再允諾,待天下大定之時,永保孫氏為江東之主。
我料孫權必然感恩戴德,傾心歸附,為丞相所用。”
“哦……”
曹操撫髯陷入沉思。
曹植雖有姬妾,但尚未娶正妻,以其才情和地位,娶孫氏之女實乃門當戶對,並無不妥之處。
至於女兒,曹操有六個,皆未嫁人。
然細思之,今時若選其一將其嫁與孫權,確有政治裨益。
但曹操仍有顧慮:“孤聞孫權已娶正妻,孤之小女豈可為人之妾矣?”
荀攸笑了笑:“倘若旁人,倒是不好辦。但孫權便無妨事也。”
“此話怎講?”
“孫權之妻,初為謝氏。後權納其表侄女徐氏,以徐氏門第尊崇,權欲使謝夫人居其下為妾。謝夫人堅執不肯,遂心懷悒怏,終至早逝。
今丞相若以小女許配孫權,小女金枝玉葉,尊貴無比。
徐夫人縱有門第之耀,然實難與丞相門第相較。
況小女初婚,徐氏曾有婚史,乃二嫁孫權。
以孫權之性情度量,必使徐夫人屈居側室,而尊丞相小女為正妻之位。”
曹操雙手撫著城牆,仔細思索著荀攸的話,額頭上的疑雲也漸漸舒展開來。
“漢水湯湯,波湧千秋;磚石凜凜,銘載萬禠。
孤當以蒼生為念,定九州,安黎庶,不負此山河!
隻惜哉……”
說到此,曹操頗為用力的拍了一下箭牆,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漢水之北,沿江諸岸空空如也,漢水之南,則戰船羅列,鱗次櫛比。
遙看南岸敵勢,水軍強盛,一時竟無渡江良策。
縱有蕩平天下之心,此刻卻乏舟楫之便。
此時此刻,荀攸正站在曹操身旁。
他心疼曹操。
恨自己身為謀主,卻難在此時為主公分憂解難。
他明白,諸葛亮利用了蔡瑁求功之心,奪了襄陽戰船,又使金蟬脫殼之計,棄一座樊城,而將漢水之北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裏。
這一計,環環相扣,精巧絕倫,令人措手不及,防不勝防。
其實,荀攸也不是一點沒看出來。
早在蔡瑁過江之時,荀攸已然想到諸葛亮的奪舟之計。
然而,他當時選擇沉默了。
並未向曹操進言。
為何?
他明白,倘若自己進言,丞相必興兵征討。
那諸葛亮狡黠多智,或會將曹純首級贈予蔡瑁,偽稱謝其大義之舉。
如此一來,蔡瑁、張允懼丞相恨之,投誠之路便被徹底封死。
屆時,我軍將腹背受敵,欲求全勝,難如登天。
倘若與蔡瑁、張允之軍陷入纏鬥,劉備便能安然渡過漢水,從容脫身。
迴頭劉備再救蔡張二人,二人必成劉備死忠。
如此局勢,非但難以殲滅劉備,恐怕連收編蔡瑁數萬兵馬的良機,也將化為泡影。
有時候,不獻計,是比獻計更好的計策。
荀攸的緘默,換來了曹操的敗中求勝。
縱令劉備渡江而去,然樊城既克,蔡張來降,此番南下,亦未徒勞無功,終有所獲。
然而戰爭之勝負,並不是以消滅多少敵人,或者占領多少地盤為標準。
應該看最初的軍事目的有沒有達到。
顯然,丞相的戰略目的並未達成。
看著漢水對岸嚴陣以待的戰船,和自己這邊空空如也的河港。
荀攸明白,再想過江南下,無異於登天。
那麽,是不是可以換個地方,悄無聲息將大部隊送入江北,以尋求陸戰迎敵?
此亦不妥。
縱然大軍可尋他處暗渡江南,糧草供應卻成難題。
若無雄盛水軍為援,一旦被巡江斥候發現,糧道必斷。
而過江前軍一旦失去了補給,則軍心動搖,士無戰心,恐陷絕境,至全軍覆沒。
所以,強大的水軍是立足江南戰場的先決條件。
可現在,劉備將荊州水軍悉數調至襄樊。
我軍要想過江,必須再打造一支強大的水軍船隊。
這又要等到何年何月?
曹操長歎一聲,他明白自己要麵臨的對手有多麽的難纏。
“公達啊,你說,孤今得樊城,漢水之北已盡入吾彀,這下一步,當怎麽走?”
按理說,當然是打造戰船,繼續南下追擊劉備。
但顯然,不能光傻乎乎的做這一件事。
荀攸思索片刻,一拱手:“丞相,依在下之見,當遣能言善辯之士,出使江東,結為盟好,以孤劉備之勢。”
“江東??”
“對,丞相!普天之下,非備為友!”
“普天之下,非備……為友。”
曹操皺眉思索。
郭奉孝說的不錯。
荀公達的思路也很清晰。
一個是視劉備為獨敵,不遺餘力以圖之;
另一個是除劉備之外,餘者皆可納為友盟,以孤劉備之勢。
而事實上,曹操也是這般想法。
然操心中所惑者,在於具體施行之策。
“前番,孤已遣使者赴江東,許以諸多利好,然彼處未有顯著迴應,此事當如何謀劃,公達可有良策?”
荀攸徐徐搖頭,歎道:“彼時丞相以車騎將軍之位許劉備,然未及數月,便興兵相攻。雖事出有因,然於他諸侯而言,縱丞相許以重利,亦恐終難免為丞相所攻伐。
是以,他們皆心存疑慮,難信丞相之諾。”
曹操頷首,深以為然。
“事到如今,又當如何應之?”
“丞相,在下記得,彼時袁紹強盛,丞相無暇顧及江東,便曾結好孫氏。當年以丞相弟女嫁孫權之弟孫匡,又命曹彰公子娶了孫權堂兄孫賁之女,以此結為盟好。”
曹操喟然長歎一聲:“是也,彼時之舉,意在製衡各方,穩定局勢。”
荀攸點點頭,臉上終於露出了些許笑意:“然也,此舉成效頗佳,孫氏暫安,丞相得以心無旁騖,全力攻克袁紹。誠如是乎?”
曹操點頭:“確是如此。”
荀攸繼續道:“既有姻親,一切便都好說。在下倒有一計,可使孫氏為我所用。”
“先生有何計策?”
“丞相與孫氏既已有姻親之緣,不妨再議聯姻之事。吾聞孫權有妹,恰值及笄待嫁之年,丞相可備下厚禮,求聘為四公子曹植之妻。
同時,以丞相一女許配孫權為妻,孫曹兩家情誼勢必愈加深厚,主公與孫權亦有翁婿之親。
到時請其攻伐劉備,其再無他言。
丞相再允諾,待天下大定之時,永保孫氏為江東之主。
我料孫權必然感恩戴德,傾心歸附,為丞相所用。”
“哦……”
曹操撫髯陷入沉思。
曹植雖有姬妾,但尚未娶正妻,以其才情和地位,娶孫氏之女實乃門當戶對,並無不妥之處。
至於女兒,曹操有六個,皆未嫁人。
然細思之,今時若選其一將其嫁與孫權,確有政治裨益。
但曹操仍有顧慮:“孤聞孫權已娶正妻,孤之小女豈可為人之妾矣?”
荀攸笑了笑:“倘若旁人,倒是不好辦。但孫權便無妨事也。”
“此話怎講?”
“孫權之妻,初為謝氏。後權納其表侄女徐氏,以徐氏門第尊崇,權欲使謝夫人居其下為妾。謝夫人堅執不肯,遂心懷悒怏,終至早逝。
今丞相若以小女許配孫權,小女金枝玉葉,尊貴無比。
徐夫人縱有門第之耀,然實難與丞相門第相較。
況小女初婚,徐氏曾有婚史,乃二嫁孫權。
以孫權之性情度量,必使徐夫人屈居側室,而尊丞相小女為正妻之位。”
曹操雙手撫著城牆,仔細思索著荀攸的話,額頭上的疑雲也漸漸舒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