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邀孔融入城,詳細聽取孔融的出使訴求後,心中有些詫異。


    之前並未聽阿鬥說過曹操會表自己為車騎將軍。


    如今世界線竟又生偏差。


    以曹仁換車騎將軍。


    這……


    該不該換呢?


    貌似不虧,可又感覺不妥。


    還是問問元直先生吧。


    遂請孔融會客廳稍坐,便去問計於徐庶。


    自隆中請母而歸,單福已和劉備坦白自己原名徐福,改名徐庶,化名為單福。


    徐庶聽完,淡然一笑。


    遂附在劉備耳旁,交待數句,又從懷中掏出一黃色錦囊,放到劉備手中。


    “主公,按我所言,如此迴複孔文舉,可保孔文舉家眷無虞……”


    “嗯……”


    劉備接過錦囊,依舊有些憂心:“交還曹仁倒是無妨,可若接受車騎將軍,景升兄那邊猜忌又將如何?”


    徐庶嗬嗬一笑:“主公,你受不受這個車騎將軍,他該猜忌你還是會猜忌你。主公無需擔憂,劉荊州那邊在下自有應對之策。”


    劉備看著徐庶,心中感慨,雖不得孔明,但有元直相佐,亦讓人心安。


    於是再去見孔融,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文舉先生既來,我自當將曹仁將軍釋迴。”


    “哎!”


    孔融擺擺手,探身說道:“玄德,我雖奉曹操之命而來,但你萬不可因我麵子而左右你的決定。曹操這車騎將軍給的有名無實,白換一曹仁,玄德公你未必劃算啊!”


    “那文舉先生的意思……”


    孔融長歎一口氣,緩緩道來:“我隻一介文人,妄稱諸侯,但心知是非善惡。當初投曹,以為他能效仿霍光,挽大廈之將傾,扶漢室於危局,還蒼生以安寧……”


    說到此處,孔融搖搖頭,又感慨道:“哪曾想,隨著曹操權勢漸盛,其野心也日漸暴露,往昔那匡複漢室之心怕是早已消磨殆盡,隻剩專擅朝政、打壓異己的跋扈做派。


    玄德賢弟你奉衣帶血詔,舉興漢義旗,討伐曹賊,救困扶危,他早視將軍為眼中釘,肉中刺。所以我勸將軍當小心行事,萬勿被這蠅頭小利衝昏了頭腦啊!”


    言外之意再明顯不過,就是讓劉備別輕易答應。


    劉備笑著搖搖頭:“文舉先生,我豈會在意這車騎將軍?我隻擔心先生若不能帶曹仁迴去複命,那曹操會借此事為難於你!”


    “哈哈哈……”


    孔融抖了抖袖袍,哈哈大笑:“他為難於我?他能怎麽為難於我?將我殺了,還是將我剮了?”


    劉備誠心相勸:“文舉先生,你可千萬別以為他做不出來,他殺的名儒文士還少嗎?”


    “那就讓他殺了。當我怕他不成?”


    孔融滿不在意的一揮袖,凜然說出一番肺腑之言:


    “我孔文舉自幼讀聖賢之書,明禮義廉恥,守忠孝節義。


    一生所求,不過是漢室複興,正統存續。


    吾既已看穿曹賊野心,又怎會因懼怕斧鉞加身而緘口不言?


    他曹操大權在握、肆意屠戮異己,以為能堵住悠悠眾口,可公道自在人心,我孔文舉偏要做那朝堂上的毒舌,即便血濺當場,也定要讓世人看清他的奸賊嘴臉和狼子野心!”


    孔融這一番話,令劉備無比敬佩。


    他相信孔融不是隨便說說。


    孔融身為儒士領袖,文人楷模。


    其行事癲狂,離經叛道,但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似不忠實大忠,似不孝實大孝。


    當年十六歲的孔融與其兄孔褒收留望門投止的張儉而被告發,兄弟倆毫無懼色,爭相承擔死罪。


    最終孔融幼時讓一梨,孔褒成年還一命。


    孔褒求見主事官員,以孔融不及弱冠為由,說服官家替孔融而死。


    如此家風,又怎會懼怕曹操?


    劉備感動之餘,站起身來:“如此,那備更不忍先生遇難。先生,你要知道,你非孑然一身,你還有家室,還有子女,你若身死,曹操安能放過他們?”


    提到子女,孔融立刻想到自己尚未成年卻聰慧無比的一兒一女。


    曹操殺他他固然不怕,可曹操會如對待陳宮那般善待他的妻子和一對兒女麽?


    孔融的喉頭一噎,神色終顯一絲憂慮。


    他雖奉父母無恩論,一是為反對世家大族為舉孝廉而搞出那些反人類的作秀,二是為了譏諷曹操。


    實際上他極為在乎親情,亦是天下聞名的孝子慈父。


    劉備接下來的一番話讓他沉默下來:


    “文舉先生,如今曹操勢大,陛下身處危境,猶如累卵。曹操之威,朝野震懾,權傾一時。


    雖先生心懷忠義,欲振漢室,然當下鋒芒畢露,恐遭其害。


    依在下看,不如暫斂銳氣,忍辱負重。待時機成熟,再與忠臣義士攜手,共扶大廈之將傾,此乃保陛下、安社稷之上策。


    若僅憑意氣,強行與之對抗,恐未及發力,便已先遭其毒手,漢室複興之路亦將愈發艱難。先生聰慧過人,當知此中利害,萬望深思。”


    “這……”


    孔融撫髯沉思片刻,歎息道:“玄德之言在理,然當今朝堂,忠義之士盡被屠殺殆盡,還有何可為之處?”


    劉備便將袖中錦囊掏出,雙手遞與孔融:“先生若信我,可在歸京之後,按錦此囊之計行事,可保先生家眷無失!”


    孔融接過錦囊,沉思良久:“也罷,這世上使我孔文舉能瞧得上的人也不剩幾個,今日便信你劉皇叔一次!”


    然後,接過錦囊。


    而劉備則奉詔承命,領車騎將軍。


    又命人放出曹仁,讓他隨孔融使臣隊伍迴歸許都。


    臨別之際,劉備與孔融執手相看,互相囑托,灑淚而別。


    數日後,曹操得知曹仁得歸,大喜之餘,出城相迎。


    曹仁見曹操出城隻為迎他一敗軍之將,感動得熱淚盈眶,趕忙翻身下馬,快步上前,拜倒在地,哽咽道:“丞相之恩,天高地厚,罪將何德何能,竟勞丞相出城相迎!”


    曹操將他扶起:“孤非為汝!隻因汝不得歸,孤一日不得安睡。今汝得歸,孤終於可以睡個好覺啦!”


    這一刻,曹仁心知兄長已經原諒於他,感激涕零,拜倒在地。


    曹操順利得迴曹仁,立表孔融大功一件,然後安排攻伐柳城之事。


    另一邊,劉備與徐庶商量下一步計劃。


    徐庶認為,以現有兵力北上宛城不太合適,也不太現實。


    人家剛表車騎將軍是一方麵,主要問題在於後勤補給。


    原新野有劉備籌募的兩萬軍隊,劉表支援又得三萬,共五萬大軍。


    而新野樊城兩縣之地,不足以供養五萬大軍。


    隻能靠著劉表的支持能維持大軍開銷。


    而今劉表沿江設防,忌憚之心已表露無遺,怎麽能把希望寄托在其繼續支持自己繼續北上?


    萬一這邊剛打下宛城,那邊就斷了你的補給,到時可要麵臨腹背受敵的情況。


    如果安心駐守在新野樊城,劉表心懼曹操,倒也不便斷了糧草供應。


    徐庶的意見是:“曹操下柳城之後,必再舉大軍南下。當下宜即刻征調兩城兵力,興土木建造防禦工事,好為來年抵禦敵早做籌備。”


    劉備采納了徐庶的建議,開始在兩城之間建造防禦。


    而就在此時,斥候從北方帶迴一個重要的消息:


    曹操下令捉拿諸葛亮而不得,諸葛亮現已逃出許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滿地是菠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滿地是菠蘿並收藏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