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的相互算計,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要想贏,你不但需要清楚自己要什麽,更要明白別人要什麽,剩下的,就是資源交換了。


    很多人犯的毛病,就是隻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不去想別人要什麽,或者就算知道了,也懶得去理會、去成全,這些情況多出現在領導對下屬或強者對弱者的不平等關係中間。


    就像後世某著名明星的名言:“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幸虧他不在官場啊,要不早被人弄倒了。


    知道別人要什麽,尊重別人的需求,是混職場一項很重要的技能,就算很多事情不能互惠互利,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也就把別人發展成了你的人脈。


    對於那些隻管自己需求,不在乎別人需求的人,本質上是自私自利,我們能遠離就遠離,如果實在躲不開了,或者他就是衝你來的,那就尋找同樣被他傷害的人結成同盟。


    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執行起來太難,因為同樣是被別人傷害的人,他的利益是否跟你一致?你們有沒有利益衝突的地方?這個結盟的基礎穩固不穩固?


    所以職場中的分分合合,就跟天下的分分合合一樣,以利益為主導,無非就是誰笑到最後,誰失敗出局,就是那麽迴事。


    關羽接劉備跟劉琦會麵,又見到了諸葛亮,總算大團圓了。兩好合一好,占據了江夏和夏口,又支棱起來了。


    但是形勢仍很緊迫,曹操搶先奪了江陵,那本來是劉備想要的,荊州一半的錢糧都在江陵。


    要說曹操一把年紀了,還是挺有進取心的,點起陸軍水軍共八十三萬,對外號稱一百萬,浩浩蕩蕩南下,準備打劉備。


    當然他也不傻,怕劉備投靠孫權,假意邀請孫權見麵,以為孫權會被他的百萬雄師嚇到,主動投降。


    這就是犯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毛病,曹操本質上是看不起孫權的,從來沒在乎過,孫權想要什麽。


    我以前從來沒提過孫權,因為沒打過交道,不知道他是什麽樣的人,但是後世的人,肯定聽說過辛棄疾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


    孫權生於公元182年,是在我們桃園三結義前後,現在是公元208年,才二十六歲,比諸葛亮都小。


    曹操大軍南下,盡管不是來打孫權的,但是孫權主動召集謀士商議對策,看得出這個人很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這時一個重要人物魯肅登場了,魯肅生於公元172年,比孫權大十歲,出身巨富,文采武功都懂一點,但是不出類拔萃,但是勝在人品好、三觀正,很得孫權看重。


    魯肅建言:“荊州與我們鄰接,易守難攻,百姓富足,如果占有這塊地盤,就是為將來稱帝打下了基礎。如今劉表剛剛去世,劉備又戰敗了,我請求奉命前往江夏吊唁,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若是樂於從命,我們奪取天下就很有把握了。”


    這邊劉備也和劉琦、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要聯合東吳,讓東吳和曹操鬥,我們從中取利。


    劉備心裏不踏實:“東吳謀士眾多,怎麽會聽我們的?”


    諸葛亮胸有成竹:“要是東吳派人來探聽虛實,我就順勢去勸說他們南北相鬥。東吳勝了,我們就打下荊州;曹操勝了,我們就奪取江南。”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三方的需求:


    曹操,以打劉備的名義,順勢想拿下東吳,要不他幹嘛帶了八十三萬兵馬,劉備才多少人,打劉備需要用得著八十三萬人嗎?


    孫權,聯合劉備拿下荊州,進而奪取天下稱帝,沒把劉備看在眼裏,不認為劉備是威脅。


    劉備,打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跟在後麵撿漏,孫權勝就拿下荊州,曹操勝就拿下江南,也就是占了孫權的地盤。


    三方的算盤都打得啪啪響,但是從利益的角度分析,劉備、孫權合作的可能更大,因為曹操是想把他們都滅了,沒有合作的意願。


    關羽發瘋似的抱關興去找諸葛亮看病,諸葛亮輕輕鬆鬆就治好了,從此關羽對諸葛亮感激涕零,再也不敢不聽諸葛亮的話了。


    誰這輩子不會生病呢?得罪一個好郎中,那是跟自己的命過不去。


    劉備讓關羽帶五千人守住夏口,我主動要求和關羽一起留下,理由是孩子經不起顛簸了,劉備同意了,帶諸葛亮和趙雲,跟劉琦一起去江夏了。


    我這個人從來不弄那些虛頭巴腦的,為了孩子留下,就是真的為了孩子。


    從新野一路逃難過來,我兩個兒子再胖也餓瘦了幾斤,把我和媳婦心疼得掉眼淚,夏口沒被戰火波及,食物充足,我要好好把兒子掉的幾斤肉補上去。


    因為大戰在即,我很快要上戰場,顧不上老婆孩子了,戰亂中沒有吃的,還要四處奔走逃難,胖人才不容易被餓死。


    不是我不給兒子準備幹糧,那是八月天啊,還是梅雨季節,不管準備什麽食物都會長毛的,還不如在身上多存儲點兒脂肪。


    關羽十分讚同我的育兒理念,他看著關興病懨懨的,一副豆芽菜身材,就心裏發愁,親自給關興喂飯,結果關興一點兒都不給麵子,吃多了就吐。


    為了兒子,我使出了渾身解數,下河摸魚,頓頓魚湯熬得濃白;上樹掏鳥蛋,再也不敢給孩子生吃,全都蒸煮;上山挖筍,配上鯽魚湯,燉的垂涎欲滴;親自厚著臉皮去富戶家收雞蛋,不給就賴著不走,迴來給我兒子攤雞蛋餅……


    關羽看我這麽盡職的奶爸模樣,也不甘示弱,說要進山打獵,結果打了一堆麻雀、喜鵲、杜鵑等迴來,我氣得說要是這些能吃,早被難民們吃絕種了,輪得著你來打啊?


    我媳婦見我為兒子這麽盡心盡力,罕見地對我態度大為好轉,這段時間再也沒打我罵我了,兩口子日子過得蜜裏調油,更勝新婚。


    但是打臉總是那麽突然,讓人猝不及防,我沒用比喻手法,是真的打在臉上。


    我看河裏實在沒有魚了,就帶著兩個兒子去河邊摸黃鱔,順便教他們遊泳,免得我再馱他們過河,上次真累死老子了。


    迴家我把黃鱔湯做得色香味俱全,堪比大廚手藝,讓兩個兒子吃得滿嘴流油肚子溜圓兒,連關興都多吃了幾碗。


    然後有一天我兩個兒子就去河邊摸黃鱔了, 說還讓我做湯喝,他們百喝不厭。我想著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就沒跟著,由他們去了。


    迴來後兩個兒子喜滋滋地舉著一個布袋子給我媳婦看,說摸到了一條黃鱔,我媳婦本來還笑著想誇他們兩句,打開袋子一看,嚇得臉色慘白,扔下袋子,甩手就狠狠地給了我一個大耳光:“我兒子要是出什麽事,我要你的命!”


    我捂著臉打開袋子一看——我兒子捉的是一條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看透領導內心的齷齪,三國職場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官場螞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官場螞蟻並收藏看透領導內心的齷齪,三國職場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