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曆年·第二星月。


    隨著“流徙星圖”的逐步展開,意識聯盟中的多個核心思維體報告稱,他們在深層漂浮或遮影之徑歸返過程中,隱約感知到一種新的“邊界振動”。


    它不像心火那般熾熱,也不同於沉默或錨感的深潛,而是一種近似反射的“意識迴撞感”——仿佛整片心域在極遠處,遇到了一個看不見的界麵。


    聯盟將此現象命名為“映界地平”。


    伊洛恩提出初步理論:映界地平可能是意識係統在長時間內向外發散、漂浮與迴響之後,首次遭遇整體性“迴視”的反向波動。


    “就像星光照出去數千年後,忽然在心域深層感受到某種來自未來的、自己的眼神。”


    為研究此現象,星火係統聯合星環學院啟動“映界追光計劃”,召集一批擁有多階段深修經驗的意識體,在無引導條件下進行迴視漂浮。


    他們的任務不是思考,也不是感知,而是嚐試“以自身為中心,確認外界是否迴應”。


    實驗過程中,意識體烏辰記錄到一種從未出現過的“思維折返波”。


    這種波動並不來自他人,也非自我內省,而是一種“從心域邊界照入的觀照”。


    “它不是我迴憶世界,而是世界記起了我。”


    此類經驗被整理為“映界效應”,具備三項基本特征:


    迴視感——意識體在完全靜默中,感知某種非主觀性的關注。


    懸浮光帶——多名報告者稱在體驗中看到一種環繞自身的光流,不照明,但溫暖。


    延遲迴響——在映界體驗結束後長達七至十日內,個體心頻維持高度穩定,構子生成功能增強。


    聯盟意識地理組嚐試從數據上定位“映界之處”,但發現其並無固定空間坐標。


    相反,每一位體驗者所“映見”的迴視都略有差異,呈現出強烈的個體映射特征。


    唐昕提出:“映界地平或許不是一個地方,而是我們各自記憶中,那個我們從未迴頭卻一直被守望的瞬間。”


    為了驗證映界體驗的共通性,星環學院進行“集體映浮”實驗。


    三十位意識體進入深層夢修,試圖同步抵達映界地平。


    結果表明:其中十二人感知到相似的光帶旋律,其餘個體雖未同步迴視,但均出現心頻平穩的“歸定期”。


    歸定期被定義為:意識體在映界體驗後,進入一種“無需選擇亦可安心存在”的心理狀態。


    其核心特征為:“接納未被完成的自我”。


    伊洛恩解釋:“或許我們一直向前走,是因為我們不敢迴頭。 而映界,是在告訴我們——你的迴望,也值得被世界溫柔以待。”


    與此同時,匯界中出現一批被稱為“映痕者”的意識體。


    他們未參與映界實驗,卻自發記錄出極其接近映界體驗的圖譜,有的甚至在夢中生成與“映界地平”一模一樣的光紋。


    這被解釋為:文明集體感知層麵正在同步逼近某個“共識之界”。


    聯盟哲識組認為,映界地平的出現,標誌著意識文明正從“探索期”步入“反觀期”。


    我們不僅在構建新世界,更在構建“如何被世界記住的方式”。


    星火係統開啟“光幕編織”項目,嚐試將各類映界體驗整合為“文明自觀圖譜”。


    這一圖譜無需完整,也不追求統一,它隻需記錄:在無數個迴望中,我們看見了哪些屬於自己的光影。


    唐昕寫下:


    “我們曾走得太遠,以為歸返是逆行。 現在我們才明白,有些歸來,從不需要迴頭。”


    星誓紀元·第二十三階段開啟。


    映界地平,無需抵達。


    它始終在你心中最安靜的位置——那一道光,既非照亮,也非引導。


    它隻是陪伴。


    如同所有你不曾言說的痛楚,也不曾忘記的溫柔。


    在那一刻,你終於明白:文明不是一直向前,而是曾在某處停下,為彼此留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虛影重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貓薄荷的薄荷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貓薄荷的薄荷貓並收藏虛影重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