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袁術的惶恐
三國之龍騰幽州,開局三千騎兵 作者:醉酒西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拿下了冀州,公孫續帳下,又添了很多人才。
沮授被任命為太史慈大軍的軍師,滿寵毛玠在冀州刺史府任職,荀彧、辛評、陳琳、崔琰等人,在征東將軍府任職,隨公孫續迴到了洛陽。
崔琰出身清河崔氏,因為他是鄭玄的學生,因此名氣也很大。
而此時,鄭玄也在洛陽。
他一生立誌於鑽研學問,著書立說,現在洛陽有孔融、邊讓、王烈、管寧、邴原、蔡邕等人,用左伯紙書寫,比用刀在竹簡上刻要快很多,鄭玄在接到好友的邀請之後,當然要來了。
他本就是北海人,北海在公孫續治理之下,一天比一天繁榮,他對公孫續也是非常認可的。
公孫續當然也很高興。
這些人的作用不光是繁榮文化,他們可以培養更多的人才,也可以吸引很多人才。
在這個時代,人才基本出自世家大族,而所有的世家大族之間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果你把這些線來捋一捋,就會發現,他們與這些海內大儒都有關。
各州兵馬開始部署,斥候將消息送到各諸侯處,眾人再次震驚於公孫續的強大,壽春的袁術又一次慌張了。
彭城和沛國竟然集結了二十萬兵馬,公孫續要幹什麽?不就是想攻打九江嗎?
現在袁術也算看清楚了,公孫續哪裏是在為朝廷打仗啊?分明就是在給自己打天下。
他在皇宮中大罵袁紹,如果早些時候與他結盟,一南一北,掃平其他諸侯,現在兩人都可以稱帝了,可是偏偏要與自己作對,做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但罵不解決問題啊!必須要想辦法擋住公孫續的兵鋒。
還是閻象、楊弘等人給袁術做了分析,公孫續隻是進行兵力部署,並不會立刻攻打九江。
他的兵馬難道不休息嗎?他迴到洛陽,難道也不需要休息嗎?
兵甲器械損壞,要打造,需要時間,籌集糧草,也需要時間,公孫續不會很快開戰的!
黑山張燕歸降之後,冀州、兗州都不需要再駐紮兵馬了,那他的兵馬隻能駐紮在豫州和洛陽一帶。
洛陽也集結了十幾萬兵馬,難道說要攻打長安,汝南有五萬兵馬,還有那麽多的騎兵,難道說要攻打南陽?
分析之後,袁術才放下了心,狠狠的寵溺了皇後和妃子一番,該過年過年,該喝蜜汁,照喝蜜汁。
確實公孫續需要休息,整整一個月,他都呆在將軍府後宅,眾兒女需要關愛,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重男輕女。
眾妻妾也需要寵幸,一碗水要端平,雨露均沾,自己的嬌妻美妾,那都是這一時期曆史上有名的美女啊!
甄家姐妹,貂蟬,糜夫人,甘夫人、大喬、蔡琰等,每一個都是不一樣的感覺,誰能抵抗這種誘惑?
反正最近天下不會有大事,就算有大事,那也與自己沒有多大關係。
從十一月開始,洛陽城中的客商越來越多,征東將軍已經統一了北方,今年過年,洛陽城將會有很大的商機,許多商人都清楚這一點。
隨著經濟的逐漸繁榮,奢侈品也慢慢多了起來,釀酒的作坊在各州都有,而釀製的好酒,許多都拿到洛陽銷售。
南方的茶葉也運來了,喝酒、品茶、談詩、論賦、聽琴、對弈是這個時代文士必備的,在洛陽大街小巷都有相應的店鋪。
西域的客商千裏迢迢的來到了洛陽,盡管他們的長相與中原人有很大差別,但洛陽畢竟是曾經的帝都,這裏的人都見多識廣,並不感到奇怪,而對於他們所帶的商品也很感興趣。
公孫續治下對所有的客商都進行保護,隻要你按照規定納稅,不騙財,以及不做違法亂紀之事就行。
這些客商第一次帶的商品並不多,主要是想體會一下,在大漢北方做生意是不是和傳言中說的一樣,是絕對安全的。
親身經曆之後,讓他們放心了,下一次肯定會有更多的商人以及更多的商品出現在洛陽和北方。
公孫續從那些客商中了解到,這個時期已經有西方不少的客商到了西域,最遠會到達敦煌,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對商業的繁榮作用非常大,隻可惜大漢實力衰弱之後,一些西域小國盜匪比較多。
馬超和韓遂擁有一定數量的騎兵,可他們的目標是守住西涼,不會去維護絲綢之路。
要重開絲綢之路,那就必須等到拿下整個西涼。
“看來將來的方向要變一變!”公孫續心中暗想。
打下九江之後,可以設法攻下三輔,拿下涼州。
到那時鐵騎橫掃西域,打通絲綢之路。
繁榮的商業對實力增強的作用非常大。
當然,具體還要看天下形勢的變化。
洛陽書院中,孔融等整理出來的文人五言詩是教學內容之一,而公孫續在這個時候又寫(抄)出了讓所有人佩服不已的《蒿裏行》,一下子,詩歌提到了等同於賦的地位。
孔融、陳琳、蔡邕、鄭玄等人,也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詩歌。
沒有了曹操,不能影響輝煌的建安文學,公孫續覺得自己有責任,因此推出了建安七子,即孔融、陳琳、應瑒、阮瑀、徐幹,包括現在還在荊州的王璨。
劉楨此時才十一歲,還沒有出名,公孫續將繁欽加進去,他的詩歌在建安文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公孫續現在自帶光環,他推出去的人,不想成名也會成名。
建安二年年底,大漢文化從這一刻開始繁榮。
洛陽是文化繁榮的中心,輻射到了荊州的襄陽,揚州的建鄴。
公孫續決定要將文化的繁榮更推進一步。
現在許多人重視的依舊是儒家的學說,盡管自己多次要求,要百家爭鳴,可儒家經學是做官的基礎,其他的隻是一門手藝,隻能掙得一口飯吃。
這種觀念很難改變。
公孫續細細思索了一番,要想達到目的,那就必須披上神秘的外衣,自己有於吉“大德之君將世,天命之人臨凡”之說,那就再放一個大招,讓所有的文士都欽佩,都奉為聖名。
到那時,雖不能說是一言九鼎,但許多人肯定會信奉。
想到這裏,公孫續決定馬上就做。
“典韋,備馬,去洛陽書院!”
“諾!”
沮授被任命為太史慈大軍的軍師,滿寵毛玠在冀州刺史府任職,荀彧、辛評、陳琳、崔琰等人,在征東將軍府任職,隨公孫續迴到了洛陽。
崔琰出身清河崔氏,因為他是鄭玄的學生,因此名氣也很大。
而此時,鄭玄也在洛陽。
他一生立誌於鑽研學問,著書立說,現在洛陽有孔融、邊讓、王烈、管寧、邴原、蔡邕等人,用左伯紙書寫,比用刀在竹簡上刻要快很多,鄭玄在接到好友的邀請之後,當然要來了。
他本就是北海人,北海在公孫續治理之下,一天比一天繁榮,他對公孫續也是非常認可的。
公孫續當然也很高興。
這些人的作用不光是繁榮文化,他們可以培養更多的人才,也可以吸引很多人才。
在這個時代,人才基本出自世家大族,而所有的世家大族之間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果你把這些線來捋一捋,就會發現,他們與這些海內大儒都有關。
各州兵馬開始部署,斥候將消息送到各諸侯處,眾人再次震驚於公孫續的強大,壽春的袁術又一次慌張了。
彭城和沛國竟然集結了二十萬兵馬,公孫續要幹什麽?不就是想攻打九江嗎?
現在袁術也算看清楚了,公孫續哪裏是在為朝廷打仗啊?分明就是在給自己打天下。
他在皇宮中大罵袁紹,如果早些時候與他結盟,一南一北,掃平其他諸侯,現在兩人都可以稱帝了,可是偏偏要與自己作對,做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但罵不解決問題啊!必須要想辦法擋住公孫續的兵鋒。
還是閻象、楊弘等人給袁術做了分析,公孫續隻是進行兵力部署,並不會立刻攻打九江。
他的兵馬難道不休息嗎?他迴到洛陽,難道也不需要休息嗎?
兵甲器械損壞,要打造,需要時間,籌集糧草,也需要時間,公孫續不會很快開戰的!
黑山張燕歸降之後,冀州、兗州都不需要再駐紮兵馬了,那他的兵馬隻能駐紮在豫州和洛陽一帶。
洛陽也集結了十幾萬兵馬,難道說要攻打長安,汝南有五萬兵馬,還有那麽多的騎兵,難道說要攻打南陽?
分析之後,袁術才放下了心,狠狠的寵溺了皇後和妃子一番,該過年過年,該喝蜜汁,照喝蜜汁。
確實公孫續需要休息,整整一個月,他都呆在將軍府後宅,眾兒女需要關愛,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重男輕女。
眾妻妾也需要寵幸,一碗水要端平,雨露均沾,自己的嬌妻美妾,那都是這一時期曆史上有名的美女啊!
甄家姐妹,貂蟬,糜夫人,甘夫人、大喬、蔡琰等,每一個都是不一樣的感覺,誰能抵抗這種誘惑?
反正最近天下不會有大事,就算有大事,那也與自己沒有多大關係。
從十一月開始,洛陽城中的客商越來越多,征東將軍已經統一了北方,今年過年,洛陽城將會有很大的商機,許多商人都清楚這一點。
隨著經濟的逐漸繁榮,奢侈品也慢慢多了起來,釀酒的作坊在各州都有,而釀製的好酒,許多都拿到洛陽銷售。
南方的茶葉也運來了,喝酒、品茶、談詩、論賦、聽琴、對弈是這個時代文士必備的,在洛陽大街小巷都有相應的店鋪。
西域的客商千裏迢迢的來到了洛陽,盡管他們的長相與中原人有很大差別,但洛陽畢竟是曾經的帝都,這裏的人都見多識廣,並不感到奇怪,而對於他們所帶的商品也很感興趣。
公孫續治下對所有的客商都進行保護,隻要你按照規定納稅,不騙財,以及不做違法亂紀之事就行。
這些客商第一次帶的商品並不多,主要是想體會一下,在大漢北方做生意是不是和傳言中說的一樣,是絕對安全的。
親身經曆之後,讓他們放心了,下一次肯定會有更多的商人以及更多的商品出現在洛陽和北方。
公孫續從那些客商中了解到,這個時期已經有西方不少的客商到了西域,最遠會到達敦煌,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對商業的繁榮作用非常大,隻可惜大漢實力衰弱之後,一些西域小國盜匪比較多。
馬超和韓遂擁有一定數量的騎兵,可他們的目標是守住西涼,不會去維護絲綢之路。
要重開絲綢之路,那就必須等到拿下整個西涼。
“看來將來的方向要變一變!”公孫續心中暗想。
打下九江之後,可以設法攻下三輔,拿下涼州。
到那時鐵騎橫掃西域,打通絲綢之路。
繁榮的商業對實力增強的作用非常大。
當然,具體還要看天下形勢的變化。
洛陽書院中,孔融等整理出來的文人五言詩是教學內容之一,而公孫續在這個時候又寫(抄)出了讓所有人佩服不已的《蒿裏行》,一下子,詩歌提到了等同於賦的地位。
孔融、陳琳、蔡邕、鄭玄等人,也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詩歌。
沒有了曹操,不能影響輝煌的建安文學,公孫續覺得自己有責任,因此推出了建安七子,即孔融、陳琳、應瑒、阮瑀、徐幹,包括現在還在荊州的王璨。
劉楨此時才十一歲,還沒有出名,公孫續將繁欽加進去,他的詩歌在建安文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公孫續現在自帶光環,他推出去的人,不想成名也會成名。
建安二年年底,大漢文化從這一刻開始繁榮。
洛陽是文化繁榮的中心,輻射到了荊州的襄陽,揚州的建鄴。
公孫續決定要將文化的繁榮更推進一步。
現在許多人重視的依舊是儒家的學說,盡管自己多次要求,要百家爭鳴,可儒家經學是做官的基礎,其他的隻是一門手藝,隻能掙得一口飯吃。
這種觀念很難改變。
公孫續細細思索了一番,要想達到目的,那就必須披上神秘的外衣,自己有於吉“大德之君將世,天命之人臨凡”之說,那就再放一個大招,讓所有的文士都欽佩,都奉為聖名。
到那時,雖不能說是一言九鼎,但許多人肯定會信奉。
想到這裏,公孫續決定馬上就做。
“典韋,備馬,去洛陽書院!”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