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出來的稻田,已經分為了四個格子。
每個格子都有菜園子那麽大。
林青每日稍有閑暇,就帶小鵝過來玩水。
她自己則在除草。
除草很簡單,但是要種稻子,這塊地得提前養一養。
地麵上的草好除,來迴的鏟了幾遍,曬了兩三天。
現在沒有什麽草籽,直接放了一把火。
接下來就是翻地。
草根淺的用耙子篩幾遍就能清爽。
紮的深的草根就要麻煩些,挖的很深,撿出來以後,還要用耙子篩幾遍。
避免後續根還在,長起來以後跟稻苗爭營養。
這稻苗本就細條,怕是爭不過這個土著草根,到時候怕是白做工。
接下來,林青每天日出忙到日落。
水田這邊規劃出來的四塊田。
把其中的一小塊整理好,就花費了好幾天的時間。
又從泉眼挖了一道淺溝,把水引過去。
她看著同樣大小的地塊,其中三塊鬱鬱蔥蔥的長滿了草。
其中一塊卻充溢著有些渾濁的水。
林青把小鵝拎過來,這下它們可以盡情的玩水了。
沒有大鵝的引導,遊水也是它們基因裏帶的。
兩隻小鵝無師自通的學會了遊泳,還時不時的伸長脖子去啄那邊田裏的草葉子。
下了幾場小雨。
山東門前的草被除掉以後,每次下雨地上就泥濘的一片。
林青把篩下來的砂礫和小石子,沿著自己常走的路鋪了一層。
這些砂石大部分都是從小溪那邊運過來的。
本來是想著做水泥糊小木屋的外牆的。
用了膠泥攪拌以後,很多就剩下來了。
用來鋪路還是個不錯的選擇。
經過這一次的泥濘,林青覺得以後除草,就貼著草皮割就行。
別的不圖,就圖那個草皮上走路方便吧。
外麵的山路倒還好,石頭路每次下雨路邊都衝刷的幹幹淨淨的。
就算偶爾石縫裏長出來的草,也隻需要路過的時候清理下,根本不影響外出。
緊接著又是幾場雨,天氣也逐漸的熱了起來。
林青去下魚簍的時候,順便去了一趟竹林。
被密密麻麻的竹筍勾住了步子。
是了,她這段忙暈頭了。
這幾日晚上總要下點小雨,早上又放晴。
連竹筍都忘記了。
新竹長的快,有些剛剛冒頭的尖尖,有些已經快要比林青還要高了。
那種長的高高的粗壯的竹子,林青也砍了十幾個。
這種新竹子很粗,很好加工,砍成段,用來蒸熏肉飯最好不過了。
熏好的雞肉,切成粒,和浸泡過的米,加一點點鹽。
還可以放一些蘑菇粒和栗子一起拌勻。
分別裝進新鮮翠綠的嫩竹筒裏。
用更大的一個竹節當蓋子。
或者是用草葉子將口捆上,放在蒸架上。
大火蒸至水開,然後中火蒸一個小時左右,在燜上十幾分鍾。
超級下飯的竹筒飯,就做好了。
林青想的口水直流,隻可惜她沒有臘肉,如果再加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丁,那就更完美了。
嫩嫩的竹筍更多,這種可以和雞骨架一起燉湯喝。
也可以和鵝一起燉。
還可以焯水後,拿去外麵曬幹,做成筍幹,保存的好的話,可以放好幾年的。
林青看著嫩的可以掐出水的竹筍。
一腳踹倒一個,撿起來放在了竹筐裏。
發達了,發達了!
這到處都是竹筍,得做成多筍幹啊。
林青砍了兩捆竹子,她拎起來,一手一捆。
兩捆竹子放在拖車上,拖車都被壓的沉了幾分。
林青輕輕鬆鬆的綁好,完全沒有注意到,她的力氣已經變的很大了。
綁在拖車上,竹竿很長,大半都落在地上。
上麵放了一捆新竹。
至於裝竹筍的竹筐,林青則背在了自己的身上。
砍刀斜斜的別在後腰上,每走一步都能觸到竹筐。
竹竿是用來做籬笆的,本來想做成兩米左右的柵欄,又怕到時候陽光不好照進來。
便依次砍成了差不多一米五左右的樣子。
翻過的土壤還很鬆軟,倒不需要挖坑。
握住一根竹竿,沉著穩住身子往下一按,一根竹竿就好端端的立住了。
中間留些縫隙,依次慢慢的按下去。
然後用木槌,將這些竹竿敲到平平穩穩的高度。
再用草繩挨個的串起來,一麵籬笆柵欄就做好了。
這樣的柵欄,要從雞棚開始,把菜園子包進去,還要把稻田包進去。
林青以為怎麽也要忙活個兩三天。
或許是土壤鬆軟,一天多就完成了。
小木屋幹燥了以後,牆體倒是顯得不是那麽黑了。
林青檢查了外麵的泥巴牆,除了醜,倒是一點開裂都沒有。
小木屋挺好的,就是除非開著門,裏麵的光線很差。
林青找了幾根最粗的竹節,劈開後,慢慢的拚成一個煙囪的樣子。
在木屋裏比劃了一通。
其實糊石頭灶是真的很簡單的事情,難的是煙囪。
如果有鑄鐵的煙囪,或者是不鏽鋼的煙囪就好了。
不過在這些都沒有的情況下,隻得自己安排了。
石塊在地上鋪了一層,然後用炭筆畫出大致的圖形。
石塊擺起來,用膠泥混雜了幹燥當做粘合劑,林青照著雞棚的牆體,做了一個簡易的灶台。
隻不過這個灶台沒有鐵板,沒有抽屜,隻有一個出火的小口,上麵能放一個陶鍋燒水。
煙囪是早已捆好的竹筒,擺在灶台上,中空的位置放好卡在竹筒內。
煙囪外麵用摔打了無數次的膠泥幹草,一塊塊的貼了上去。
一直貼到了延伸至外麵的外煙囪。
雙手沾水,把膠泥拍的溜光水滑。
通了一次火,大部分煙都順著煙囪出去了。
而且還有很濃重的烤竹子的味道。
這個是沒有辦法,竹子是怕火怕煙的,就是要大火完全將包在裏麵的竹子全部碳化以後,才好。
膠泥混著幹草摔打幾十次,變得韌性十足。
灶台漏煙的縫隙有好幾處,林青捏了長條,都補好了。
再次實驗不再漏煙之後。
用膠泥把整個灶台糊了一遍。
同樣沾了水,將灶台拍的滑溜溜。
今年冬天的時候,用來給雞鵝加溫,讓它們冬天的日子也好過一些。
當然今年也要囤更多的柴火了。
每個格子都有菜園子那麽大。
林青每日稍有閑暇,就帶小鵝過來玩水。
她自己則在除草。
除草很簡單,但是要種稻子,這塊地得提前養一養。
地麵上的草好除,來迴的鏟了幾遍,曬了兩三天。
現在沒有什麽草籽,直接放了一把火。
接下來就是翻地。
草根淺的用耙子篩幾遍就能清爽。
紮的深的草根就要麻煩些,挖的很深,撿出來以後,還要用耙子篩幾遍。
避免後續根還在,長起來以後跟稻苗爭營養。
這稻苗本就細條,怕是爭不過這個土著草根,到時候怕是白做工。
接下來,林青每天日出忙到日落。
水田這邊規劃出來的四塊田。
把其中的一小塊整理好,就花費了好幾天的時間。
又從泉眼挖了一道淺溝,把水引過去。
她看著同樣大小的地塊,其中三塊鬱鬱蔥蔥的長滿了草。
其中一塊卻充溢著有些渾濁的水。
林青把小鵝拎過來,這下它們可以盡情的玩水了。
沒有大鵝的引導,遊水也是它們基因裏帶的。
兩隻小鵝無師自通的學會了遊泳,還時不時的伸長脖子去啄那邊田裏的草葉子。
下了幾場小雨。
山東門前的草被除掉以後,每次下雨地上就泥濘的一片。
林青把篩下來的砂礫和小石子,沿著自己常走的路鋪了一層。
這些砂石大部分都是從小溪那邊運過來的。
本來是想著做水泥糊小木屋的外牆的。
用了膠泥攪拌以後,很多就剩下來了。
用來鋪路還是個不錯的選擇。
經過這一次的泥濘,林青覺得以後除草,就貼著草皮割就行。
別的不圖,就圖那個草皮上走路方便吧。
外麵的山路倒還好,石頭路每次下雨路邊都衝刷的幹幹淨淨的。
就算偶爾石縫裏長出來的草,也隻需要路過的時候清理下,根本不影響外出。
緊接著又是幾場雨,天氣也逐漸的熱了起來。
林青去下魚簍的時候,順便去了一趟竹林。
被密密麻麻的竹筍勾住了步子。
是了,她這段忙暈頭了。
這幾日晚上總要下點小雨,早上又放晴。
連竹筍都忘記了。
新竹長的快,有些剛剛冒頭的尖尖,有些已經快要比林青還要高了。
那種長的高高的粗壯的竹子,林青也砍了十幾個。
這種新竹子很粗,很好加工,砍成段,用來蒸熏肉飯最好不過了。
熏好的雞肉,切成粒,和浸泡過的米,加一點點鹽。
還可以放一些蘑菇粒和栗子一起拌勻。
分別裝進新鮮翠綠的嫩竹筒裏。
用更大的一個竹節當蓋子。
或者是用草葉子將口捆上,放在蒸架上。
大火蒸至水開,然後中火蒸一個小時左右,在燜上十幾分鍾。
超級下飯的竹筒飯,就做好了。
林青想的口水直流,隻可惜她沒有臘肉,如果再加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丁,那就更完美了。
嫩嫩的竹筍更多,這種可以和雞骨架一起燉湯喝。
也可以和鵝一起燉。
還可以焯水後,拿去外麵曬幹,做成筍幹,保存的好的話,可以放好幾年的。
林青看著嫩的可以掐出水的竹筍。
一腳踹倒一個,撿起來放在了竹筐裏。
發達了,發達了!
這到處都是竹筍,得做成多筍幹啊。
林青砍了兩捆竹子,她拎起來,一手一捆。
兩捆竹子放在拖車上,拖車都被壓的沉了幾分。
林青輕輕鬆鬆的綁好,完全沒有注意到,她的力氣已經變的很大了。
綁在拖車上,竹竿很長,大半都落在地上。
上麵放了一捆新竹。
至於裝竹筍的竹筐,林青則背在了自己的身上。
砍刀斜斜的別在後腰上,每走一步都能觸到竹筐。
竹竿是用來做籬笆的,本來想做成兩米左右的柵欄,又怕到時候陽光不好照進來。
便依次砍成了差不多一米五左右的樣子。
翻過的土壤還很鬆軟,倒不需要挖坑。
握住一根竹竿,沉著穩住身子往下一按,一根竹竿就好端端的立住了。
中間留些縫隙,依次慢慢的按下去。
然後用木槌,將這些竹竿敲到平平穩穩的高度。
再用草繩挨個的串起來,一麵籬笆柵欄就做好了。
這樣的柵欄,要從雞棚開始,把菜園子包進去,還要把稻田包進去。
林青以為怎麽也要忙活個兩三天。
或許是土壤鬆軟,一天多就完成了。
小木屋幹燥了以後,牆體倒是顯得不是那麽黑了。
林青檢查了外麵的泥巴牆,除了醜,倒是一點開裂都沒有。
小木屋挺好的,就是除非開著門,裏麵的光線很差。
林青找了幾根最粗的竹節,劈開後,慢慢的拚成一個煙囪的樣子。
在木屋裏比劃了一通。
其實糊石頭灶是真的很簡單的事情,難的是煙囪。
如果有鑄鐵的煙囪,或者是不鏽鋼的煙囪就好了。
不過在這些都沒有的情況下,隻得自己安排了。
石塊在地上鋪了一層,然後用炭筆畫出大致的圖形。
石塊擺起來,用膠泥混雜了幹燥當做粘合劑,林青照著雞棚的牆體,做了一個簡易的灶台。
隻不過這個灶台沒有鐵板,沒有抽屜,隻有一個出火的小口,上麵能放一個陶鍋燒水。
煙囪是早已捆好的竹筒,擺在灶台上,中空的位置放好卡在竹筒內。
煙囪外麵用摔打了無數次的膠泥幹草,一塊塊的貼了上去。
一直貼到了延伸至外麵的外煙囪。
雙手沾水,把膠泥拍的溜光水滑。
通了一次火,大部分煙都順著煙囪出去了。
而且還有很濃重的烤竹子的味道。
這個是沒有辦法,竹子是怕火怕煙的,就是要大火完全將包在裏麵的竹子全部碳化以後,才好。
膠泥混著幹草摔打幾十次,變得韌性十足。
灶台漏煙的縫隙有好幾處,林青捏了長條,都補好了。
再次實驗不再漏煙之後。
用膠泥把整個灶台糊了一遍。
同樣沾了水,將灶台拍的滑溜溜。
今年冬天的時候,用來給雞鵝加溫,讓它們冬天的日子也好過一些。
當然今年也要囤更多的柴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