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門往昔無人修煉神道,欲借你靈寵先行試探,探究其優劣底細,為宗門開辟另一方長生路徑,上界封神之事你想必已知,此亦為星辰異象之由來。
然其中詳情上界未明言,宗門亦所知有限。經為師多方探尋,聽聞神有兩類:死後封神者,魂魄留存世間,不入輪迴,卻諸多限製,需守護一方不得自由;
生前封神者,可暢遊世間,布道四方,教化天下,有利賺取功德,功德妙用無窮,大功者亦能延壽,為師考量,此路應為我徒所用。
吾徒無需擔憂,修煉與否全憑你意,並非強求。自有壽元將近者急於嚐試,吾徒處境無關緊要,前路未卜,各有機緣,不必勉強。
吾徒身處紅塵,切不可大意,願常保富貴安康,遇事宜心平氣和,安全為上,莫為凡俗所羈絆,盼早歸。”
清靈滿心歡喜地開啟儲物袋,隻見其中擺滿了密密麻麻的玉盒,裏麵盛放著各類靈果。這靈果食用後不會產生丹毒,而那些有助於延壽的靈果更是珍稀無比,宗真居士如此用心,著實是為清靈考慮周全。
清靈心懷感恩,拿起一個大果子哢哧哢哧大快朵頤起來,那果子入口甘甜鮮美,一股中正平和的靈氣瞬間滋養全身,對元氣與精神有著極佳的補益功效,可謂妙用無窮。
隨後,清靈布置好法陣,拿起傳承玉簡,探出神念開始閱讀其中秘法。
《太上敕令神道天書》
太上敕令,萬物有靈,萬靈有神,神居其位,順天應命。
太上敕令,昊天封神,周天圓滿,萬界感應,當有輔神,各依其主,各居其職,承天效法,諸界安定。
太上敕令,玄宗弟子,有德不失,可入神道,依法行規,保生佑靈,懲惡揚善,代天伐罪,廣修功德,以全道德。
太上急急如律令,天道赫赫宣法統。風雨雷電降神罰,吉兇禍福在司命。。。。
太上急急如律令,地道廣博神機生。山河有印擇其主,陰陽有形成其隍。。。。
太上急急如律令,人道昌隆養神明。帝王封敕得正位,萬民祈願當有應。。。。”
玉簡講述完上界旨意後,後麵附有具體的祭祀法壇布置之法、禱告口訣、神道手印、神道法象凝練之法等。
或許對於宗門與上界溝通之人而言,這些文字晦澀難懂。但清靈卻看得饒有興致,這與藍星的神話傳說竟能相互對應。
依玉簡所述,獲取神位共有三種途徑。其一為天道神位,如今似已星神歸位,周天圓滿,就連風雨雷電的雷部也已完備,這豈不是意味著封神大劫已然落幕?但當下又在推行萬界封神之事,或許洪荒封神大劫才剛剛結束不久吧。
其二是地道神位,從介紹來看,便是諸如山神、河神、城隍之類。似乎自然而生的山神、河神能夠搶奪神印,進而奪得神位。城隍等陰官神邸,與地府職能有所關聯,且需人間官府冊封,有此雙重保障,一般無人敢輕易搶奪其神位。
其三則是人間帝王冊封的神位,依靠人道氣運供奉得以成神,隻是此神必須為國家安定效力。好像一些有大功德之人死後,經皇帝冊封成為神明,再向上蒼禱告,有幸獲得天庭認可,如此便也有了雙重保障,神位穩固無憂。
最為奇妙之處在於,修仙者竟可同時兼修神道。隻是如同氣血狼煙的情形一般,若神職所肩負的責任未能妥善履行,便會遭受反噬。在一些修仙者眼中,這並非真正的大逍遙之境。但清靈對此毫不在意,畢竟她修煉至今從未體驗過逍遙自在的滋味。
唯有死後踏上修神道一途者,才會切實受到神職的拘限。一旦遭受反噬,往往非死即殘,徹底從世間消逝。但人都死了或者快要老死了,還要什麽自行車,這神道同樣不失為一條長生之路,亦可謂是一場難得的機緣與造化。
這神界仿若官場一般,得到天庭與地府承認的,便是編製內的正神;僅獲人間帝王封敕的則是祀神,獲得一地官府承認備案的則是社神,對比正神,這些凡俗冊封神明可以說是後台薄弱,王國滅亡也有隕落之危。僅憑機緣獲得神位但得不到天地人間官場承認的,便是野神;為非作歹的便是邪神;隱匿於小地方籍籍無名的便是毛神。
神明獲得封敕時、或者機緣搶奪神位後,就會獲得神道符印,這神道符印每一地域或者每一神職,隻會有一道主神符印;.就相當於一座山隻有一個山神這般理解。然後主神可以通過自己的神印冊封自己的下屬和從屬小神,可以叫做輔神,然後主神要分潤自己獲得的香火和功德作為下屬的俸祿;跟官場官位一般,等級森嚴,尊卑有序。清靈覺得更像貴族分封製,王分封大貴族,大貴族封小貴族,小貴族封家臣。
神道符印就是神明的根本,相當於修士的肉身。神道符印多依托在官印型式的神道法寶之上,或者依托在石雕泥塑神像之上。
修煉神道之人將自己神魂結合神印後,真靈與神魂寄托在神印上,可以憑借香火祭練神軀,獲得功德後,然後結合香火願力凝練成法象。香火相當於修真界的靈氣,功德相當於修真界的天材地寶;但功德肯定比天材地寶更珍貴,修士也對公的趨之若鶩。神道法象就相當於修士的法寶,可以煉成各式各樣的。
至於香火的獲得,得到國家正式批準祭祀的就是正途;獲得子孫祭祀的就是祖靈;對於哄騙鄉民私自祭祀的又可以叫做淫祀。
後麵的內容提及了如何進行祭祀、如何獲得主神青睞得到下界神職編製;如何正確的傳播信仰獲取萬民香火、如何煉化萬民願力的雜念以留存純粹願力,如何煉化信仰願力提升神力;如何運用功德修煉神道法象,以及運用神道法象戰鬥的方法等。
清靈原本對修習神道興致缺缺,然而一看到昊天大天尊、長生大帝、勾陳大帝、雷部、鬥部、壽星、財神等等那些天庭熟悉的大人物相關信息,心中便燃起抱大腿的渴望。畢竟有藍星記憶,必然讓自己抱大腿之路有捷徑可走;功德難得,天地間的功德誰能不心動呢?
清靈看的歡喜,嘴裏不由說道:“瞧瞧我家太清一脈的主神名字,東華帝君,那氣勢一聽就比四大天王還厲害,都帶著華字,說不定和太華宗有著某種淵源呢,嘿嘿,這可太棒了。而且據藍星傳說,他似乎還是東王公的轉世,先天之軀,先天陽氣化生。”
清靈繼續往後翻閱,什麽!沒了!
她仍不死心,用神念反複翻頁,可確實是真沒了。
太清一脈僅這一位主神 —— 東華帝君。
清靈忍不住在心中埋怨太上老君:您老人家也太無為了吧,怎麽不多在天庭占據些位置呢?這讓我們這些後輩徒子徒孫如何是好?
清靈稍加思索便覺得自己恐怕沒什麽希望。諸天萬界之中,修習太清道法的大修士數不勝數,聽聞人族金丹大道就是太上祖師所創,難道所有與之相關的修士都要去向東華帝君這一位主神祈禱?那競爭得有多激烈啊!他怎會瞧得上清靈這樣一個小小的練氣修士呢?絕無可能。
“好像天蓬元帥豬剛鬣也是太上一脈,可他後來被貶了呀,難道要跟著一頭豬混?而且我還這麽漂亮,這可不太好。”
其他太清一脈的天庭神仙並無印象,清靈絞盡腦汁思索還有哪位自家大神在天上。如今萬民祭祀不愁,獨缺一條可依靠的大腿。
“難道直接向太上老君本人禱告?唉,估計也沒戲,他老人家忙著煉丹呢,每分鍾產值都高達數百萬金丹。”
“那他家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呢?嗯…… 這倆家夥似乎不太機靈,要是給派個缺心眼的任務可咋整?不行不行,他倆還得幫老君煽風點火呢,肯定也沒空。”
“對了,老牛!青牛應該沒什麽事忙吧?整個天庭還有比他更清閑的嗎?老君整天宅在家裏煉丹,出門一次就被猴子把家給偷了。青牛肯定閑得發慌,而且看西遊記那老牛是個人精,人情世故拿捏的很準,比金角、銀角那倆二貨強多了。不過,青牛的神職叫什麽名字來著?哎呀,真沒印象,腦殼疼。”
清靈的靈石在這幾個月修煉中已消耗大半,所剩無幾。天下靈脈皆被各勢力瓜分淨盡,他如今雖陰神有成,自保尚有餘力,可尷尬的是無靈氣可供吸納。在太華宗洞天內養成的肆意揮霍靈力的習慣,也隻能無奈摒棄,畢竟仙山之外的靈氣太過稀薄。
目前修煉已難以為繼。蜈蚣山的靈脈尚未成型,靈氣微弱,於修煉無甚助益。本以為大澤深處藏有大機緣,卻隻是一座殘破陣法,蛇身靈傀也僅能在夜間借力凝練一元重水,且進展遲緩。
清靈思忖,還是麵對現實吧,不妨先讓靈寵修煉神道,自己仍走修仙之路。靈寵與自己身心相連,神道所得功德,總歸能分潤自身一些。
說不定有了功德,便能獲得大運氣。此刻不過是凡俗王朝的戰亂,修真諸勢力尚未全麵涉足,或許他們仍在試探,若試探出神道真能獲取大功德,屆時仙山各宗派必起紛爭,自家吳國發動大軍,或能趁機搶奪一條靈脈。這是她想到的最好的前路。
《太上敕令神道天書》有雲,若欲得上天主神垂憐,需擺下祭台,集萬民共祭禱告為上佳之法,其聲可動九霄之神,引得大神眷顧俯察。
首次禱告至關重要,似有天庭專司機構在轉交傳遞萬界禱告之聲。若能成為輔神或從屬獲的編製,此後禱告自可直達天聽,與主神徑直對話;然首次禱告,需經天庭專司機構審核轉呈,若主神未予理會,便會錯失這首次直接轉呈之機,後續禱告則需排隊等候。諸天萬界同時向東華帝君禱告者不知凡幾,如此一來,後續排隊恐至老死亦難輪及。
清靈經深思熟慮,終覺不宜向東華帝君禱告。
其一,東華帝君屬先天陽氣,主掌男仙之事。飛升之仙皆需先拜木公、謁見金母,而後方可拜見天帝。
此二尊神掌控仙籍,仿若現代社會的組織部、與人事科。而東華帝君職司所涉,至少應為修為達到大成飛仙的修士,清靈身為女修士,其修為低微幾可忽略不計,料想其禱告之聲恐連東華帝君府上小吏一關也難過去,徒然耗費人力物力,組織萬民禱告。
選擇其他天庭神明禱告,清靈還是願意找太清一脈的大神;其他派係錯綜複雜,必然麻煩不斷,成不成功的到神職不先說,要是被當成叛徒,或者被推上陰謀旋渦,成了炮灰那才冤。
於是,清靈施施然迴到了吳都城,飄然入宮,與兄長吳昊細細商議了一番。吳昊聽聞後,心中欣喜不已,暗自思量著,此番或許能為吳國覓得一位強大的後盾,如此一來,日後吳國得蒙上天之神的庇佑,自然能夠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正值秋收之際,千家萬戶皆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紛紛籌備著豐收慶典。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正是舉行全國祭祀的絕佳時機,既能安撫民心,又能穩固社稷根基。
先前,給牛穿鼻環的方法已然在民間廣泛傳播開來,加之南方戰事漸趨平息,越國殘破的舊都城已然被攻克,吳國更是大獲全勝,兵鋒直至大江沿岸,再往南就是沼澤與十萬大山的地界,現如今隻有蠻族藏匿其中,不可深入。
吳昊吳王即刻下詔:“今吳國戰亂已然平息,且正值豐收佳季,吳王有旨,中秋之日,於國都設立祭壇舉行祭祀大典,虔誠禱告上蒼,祈求國泰民安。傳令舉國歡慶,萬民同祭,以金秋五穀供奉灶神牌位,願萬民家家飽食,灶火長燃,代代相傳,永保安寧。”
詔令既出,朝廷百官齊聲讚譽,皆言此舉甚善。吳國蒸蒸日上,吳王祭天,萬民祭灶,尊卑有序,民心歸附。
然其中詳情上界未明言,宗門亦所知有限。經為師多方探尋,聽聞神有兩類:死後封神者,魂魄留存世間,不入輪迴,卻諸多限製,需守護一方不得自由;
生前封神者,可暢遊世間,布道四方,教化天下,有利賺取功德,功德妙用無窮,大功者亦能延壽,為師考量,此路應為我徒所用。
吾徒無需擔憂,修煉與否全憑你意,並非強求。自有壽元將近者急於嚐試,吾徒處境無關緊要,前路未卜,各有機緣,不必勉強。
吾徒身處紅塵,切不可大意,願常保富貴安康,遇事宜心平氣和,安全為上,莫為凡俗所羈絆,盼早歸。”
清靈滿心歡喜地開啟儲物袋,隻見其中擺滿了密密麻麻的玉盒,裏麵盛放著各類靈果。這靈果食用後不會產生丹毒,而那些有助於延壽的靈果更是珍稀無比,宗真居士如此用心,著實是為清靈考慮周全。
清靈心懷感恩,拿起一個大果子哢哧哢哧大快朵頤起來,那果子入口甘甜鮮美,一股中正平和的靈氣瞬間滋養全身,對元氣與精神有著極佳的補益功效,可謂妙用無窮。
隨後,清靈布置好法陣,拿起傳承玉簡,探出神念開始閱讀其中秘法。
《太上敕令神道天書》
太上敕令,萬物有靈,萬靈有神,神居其位,順天應命。
太上敕令,昊天封神,周天圓滿,萬界感應,當有輔神,各依其主,各居其職,承天效法,諸界安定。
太上敕令,玄宗弟子,有德不失,可入神道,依法行規,保生佑靈,懲惡揚善,代天伐罪,廣修功德,以全道德。
太上急急如律令,天道赫赫宣法統。風雨雷電降神罰,吉兇禍福在司命。。。。
太上急急如律令,地道廣博神機生。山河有印擇其主,陰陽有形成其隍。。。。
太上急急如律令,人道昌隆養神明。帝王封敕得正位,萬民祈願當有應。。。。”
玉簡講述完上界旨意後,後麵附有具體的祭祀法壇布置之法、禱告口訣、神道手印、神道法象凝練之法等。
或許對於宗門與上界溝通之人而言,這些文字晦澀難懂。但清靈卻看得饒有興致,這與藍星的神話傳說竟能相互對應。
依玉簡所述,獲取神位共有三種途徑。其一為天道神位,如今似已星神歸位,周天圓滿,就連風雨雷電的雷部也已完備,這豈不是意味著封神大劫已然落幕?但當下又在推行萬界封神之事,或許洪荒封神大劫才剛剛結束不久吧。
其二是地道神位,從介紹來看,便是諸如山神、河神、城隍之類。似乎自然而生的山神、河神能夠搶奪神印,進而奪得神位。城隍等陰官神邸,與地府職能有所關聯,且需人間官府冊封,有此雙重保障,一般無人敢輕易搶奪其神位。
其三則是人間帝王冊封的神位,依靠人道氣運供奉得以成神,隻是此神必須為國家安定效力。好像一些有大功德之人死後,經皇帝冊封成為神明,再向上蒼禱告,有幸獲得天庭認可,如此便也有了雙重保障,神位穩固無憂。
最為奇妙之處在於,修仙者竟可同時兼修神道。隻是如同氣血狼煙的情形一般,若神職所肩負的責任未能妥善履行,便會遭受反噬。在一些修仙者眼中,這並非真正的大逍遙之境。但清靈對此毫不在意,畢竟她修煉至今從未體驗過逍遙自在的滋味。
唯有死後踏上修神道一途者,才會切實受到神職的拘限。一旦遭受反噬,往往非死即殘,徹底從世間消逝。但人都死了或者快要老死了,還要什麽自行車,這神道同樣不失為一條長生之路,亦可謂是一場難得的機緣與造化。
這神界仿若官場一般,得到天庭與地府承認的,便是編製內的正神;僅獲人間帝王封敕的則是祀神,獲得一地官府承認備案的則是社神,對比正神,這些凡俗冊封神明可以說是後台薄弱,王國滅亡也有隕落之危。僅憑機緣獲得神位但得不到天地人間官場承認的,便是野神;為非作歹的便是邪神;隱匿於小地方籍籍無名的便是毛神。
神明獲得封敕時、或者機緣搶奪神位後,就會獲得神道符印,這神道符印每一地域或者每一神職,隻會有一道主神符印;.就相當於一座山隻有一個山神這般理解。然後主神可以通過自己的神印冊封自己的下屬和從屬小神,可以叫做輔神,然後主神要分潤自己獲得的香火和功德作為下屬的俸祿;跟官場官位一般,等級森嚴,尊卑有序。清靈覺得更像貴族分封製,王分封大貴族,大貴族封小貴族,小貴族封家臣。
神道符印就是神明的根本,相當於修士的肉身。神道符印多依托在官印型式的神道法寶之上,或者依托在石雕泥塑神像之上。
修煉神道之人將自己神魂結合神印後,真靈與神魂寄托在神印上,可以憑借香火祭練神軀,獲得功德後,然後結合香火願力凝練成法象。香火相當於修真界的靈氣,功德相當於修真界的天材地寶;但功德肯定比天材地寶更珍貴,修士也對公的趨之若鶩。神道法象就相當於修士的法寶,可以煉成各式各樣的。
至於香火的獲得,得到國家正式批準祭祀的就是正途;獲得子孫祭祀的就是祖靈;對於哄騙鄉民私自祭祀的又可以叫做淫祀。
後麵的內容提及了如何進行祭祀、如何獲得主神青睞得到下界神職編製;如何正確的傳播信仰獲取萬民香火、如何煉化萬民願力的雜念以留存純粹願力,如何煉化信仰願力提升神力;如何運用功德修煉神道法象,以及運用神道法象戰鬥的方法等。
清靈原本對修習神道興致缺缺,然而一看到昊天大天尊、長生大帝、勾陳大帝、雷部、鬥部、壽星、財神等等那些天庭熟悉的大人物相關信息,心中便燃起抱大腿的渴望。畢竟有藍星記憶,必然讓自己抱大腿之路有捷徑可走;功德難得,天地間的功德誰能不心動呢?
清靈看的歡喜,嘴裏不由說道:“瞧瞧我家太清一脈的主神名字,東華帝君,那氣勢一聽就比四大天王還厲害,都帶著華字,說不定和太華宗有著某種淵源呢,嘿嘿,這可太棒了。而且據藍星傳說,他似乎還是東王公的轉世,先天之軀,先天陽氣化生。”
清靈繼續往後翻閱,什麽!沒了!
她仍不死心,用神念反複翻頁,可確實是真沒了。
太清一脈僅這一位主神 —— 東華帝君。
清靈忍不住在心中埋怨太上老君:您老人家也太無為了吧,怎麽不多在天庭占據些位置呢?這讓我們這些後輩徒子徒孫如何是好?
清靈稍加思索便覺得自己恐怕沒什麽希望。諸天萬界之中,修習太清道法的大修士數不勝數,聽聞人族金丹大道就是太上祖師所創,難道所有與之相關的修士都要去向東華帝君這一位主神祈禱?那競爭得有多激烈啊!他怎會瞧得上清靈這樣一個小小的練氣修士呢?絕無可能。
“好像天蓬元帥豬剛鬣也是太上一脈,可他後來被貶了呀,難道要跟著一頭豬混?而且我還這麽漂亮,這可不太好。”
其他太清一脈的天庭神仙並無印象,清靈絞盡腦汁思索還有哪位自家大神在天上。如今萬民祭祀不愁,獨缺一條可依靠的大腿。
“難道直接向太上老君本人禱告?唉,估計也沒戲,他老人家忙著煉丹呢,每分鍾產值都高達數百萬金丹。”
“那他家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呢?嗯…… 這倆家夥似乎不太機靈,要是給派個缺心眼的任務可咋整?不行不行,他倆還得幫老君煽風點火呢,肯定也沒空。”
“對了,老牛!青牛應該沒什麽事忙吧?整個天庭還有比他更清閑的嗎?老君整天宅在家裏煉丹,出門一次就被猴子把家給偷了。青牛肯定閑得發慌,而且看西遊記那老牛是個人精,人情世故拿捏的很準,比金角、銀角那倆二貨強多了。不過,青牛的神職叫什麽名字來著?哎呀,真沒印象,腦殼疼。”
清靈的靈石在這幾個月修煉中已消耗大半,所剩無幾。天下靈脈皆被各勢力瓜分淨盡,他如今雖陰神有成,自保尚有餘力,可尷尬的是無靈氣可供吸納。在太華宗洞天內養成的肆意揮霍靈力的習慣,也隻能無奈摒棄,畢竟仙山之外的靈氣太過稀薄。
目前修煉已難以為繼。蜈蚣山的靈脈尚未成型,靈氣微弱,於修煉無甚助益。本以為大澤深處藏有大機緣,卻隻是一座殘破陣法,蛇身靈傀也僅能在夜間借力凝練一元重水,且進展遲緩。
清靈思忖,還是麵對現實吧,不妨先讓靈寵修煉神道,自己仍走修仙之路。靈寵與自己身心相連,神道所得功德,總歸能分潤自身一些。
說不定有了功德,便能獲得大運氣。此刻不過是凡俗王朝的戰亂,修真諸勢力尚未全麵涉足,或許他們仍在試探,若試探出神道真能獲取大功德,屆時仙山各宗派必起紛爭,自家吳國發動大軍,或能趁機搶奪一條靈脈。這是她想到的最好的前路。
《太上敕令神道天書》有雲,若欲得上天主神垂憐,需擺下祭台,集萬民共祭禱告為上佳之法,其聲可動九霄之神,引得大神眷顧俯察。
首次禱告至關重要,似有天庭專司機構在轉交傳遞萬界禱告之聲。若能成為輔神或從屬獲的編製,此後禱告自可直達天聽,與主神徑直對話;然首次禱告,需經天庭專司機構審核轉呈,若主神未予理會,便會錯失這首次直接轉呈之機,後續禱告則需排隊等候。諸天萬界同時向東華帝君禱告者不知凡幾,如此一來,後續排隊恐至老死亦難輪及。
清靈經深思熟慮,終覺不宜向東華帝君禱告。
其一,東華帝君屬先天陽氣,主掌男仙之事。飛升之仙皆需先拜木公、謁見金母,而後方可拜見天帝。
此二尊神掌控仙籍,仿若現代社會的組織部、與人事科。而東華帝君職司所涉,至少應為修為達到大成飛仙的修士,清靈身為女修士,其修為低微幾可忽略不計,料想其禱告之聲恐連東華帝君府上小吏一關也難過去,徒然耗費人力物力,組織萬民禱告。
選擇其他天庭神明禱告,清靈還是願意找太清一脈的大神;其他派係錯綜複雜,必然麻煩不斷,成不成功的到神職不先說,要是被當成叛徒,或者被推上陰謀旋渦,成了炮灰那才冤。
於是,清靈施施然迴到了吳都城,飄然入宮,與兄長吳昊細細商議了一番。吳昊聽聞後,心中欣喜不已,暗自思量著,此番或許能為吳國覓得一位強大的後盾,如此一來,日後吳國得蒙上天之神的庇佑,自然能夠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正值秋收之際,千家萬戶皆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紛紛籌備著豐收慶典。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正是舉行全國祭祀的絕佳時機,既能安撫民心,又能穩固社稷根基。
先前,給牛穿鼻環的方法已然在民間廣泛傳播開來,加之南方戰事漸趨平息,越國殘破的舊都城已然被攻克,吳國更是大獲全勝,兵鋒直至大江沿岸,再往南就是沼澤與十萬大山的地界,現如今隻有蠻族藏匿其中,不可深入。
吳昊吳王即刻下詔:“今吳國戰亂已然平息,且正值豐收佳季,吳王有旨,中秋之日,於國都設立祭壇舉行祭祀大典,虔誠禱告上蒼,祈求國泰民安。傳令舉國歡慶,萬民同祭,以金秋五穀供奉灶神牌位,願萬民家家飽食,灶火長燃,代代相傳,永保安寧。”
詔令既出,朝廷百官齊聲讚譽,皆言此舉甚善。吳國蒸蒸日上,吳王祭天,萬民祭灶,尊卑有序,民心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