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焱真人聽到此處,心中觸動,微微低頭,陷入沉思。這釀酒之事,本由他起頭,後續卻交予他人操持。他身為金丹修士,平日裏一心修煉,以自身修行為重,未曾過多理會這些瑣事。近年來酒水收益漸長,他雖未親力親為,卻也能猜到釀酒量日益增多,銷路也是極為廣闊,所用糧食自然頗多。
細細想來,百靈所言極是,自己此前未曾深思,險些釀成大錯。
宗焱真人抬起頭,看著百靈,不由讚道:“你所言甚是,聰慧過人。這占據大片普通地域耕種糧食之事,太華宗無有先例,此前也無人嚐試,我亦不知如何行事。待我布完陣法,迴去向相關之人詢問一番。”
百靈見真人認可,心中稍喜,又問道:“真人,您所刻畫的陣法似乎並不深奧。”
宗焱真人笑著說道:“此陣無需複雜。在洞內刻畫陣紋,不過是為證明此地乃是咱們先發現而已。日後宗門自會下發完備的陣圖、陣旗與陣盤。小丫頭,你且去山洞門口,為這靈泉山洞取個好聽的名字,所取之名刻於洞口。”
百靈聽聞,一時語塞,無奈地歎了口氣。
百靈步出山洞,從儲物袋中取出法劍,法劍出鞘,寒光一閃。她走到洞口石塊前,揮舞法劍,劍刃劃過石塊,帶起一陣火星。她手法嫻熟,將洞口石塊修整一番,使其平整光滑。
又調整劍勢,將洞口形狀修整為直立的四菱形,仿若銅錢之眼,隻是下半部分埋進了山石裏。她又在外圈刻了個圓弧,更像銅錢了。
而後,她站在洞口兩側石壁前,深吸一口氣,凝聚靈力於劍身,以法劍為筆,神情專注,精心鐫刻:撣子拂塵地,旺財錢眼洞。完美!
真人隨後而出,瞧見這兩行字,嘴角微微抽搐,麵上神色頗為無奈,搖了搖頭,卻也未再多言。
待諸事皆安排妥當之後,宗焱真人和百靈一同迴到太華宗。
宗焱真人馬不停蹄,即刻著手去探尋關於那片灘塗田地的相關事宜,而百靈則迴到靈植穀的家中。她神色認真地招來老劉,鄭重其事地吩咐道:“老劉,你且前往那處灘塗仔細查看一番,先將所需的開荒工具準備齊全,待真人那邊消息一到,咱們便能即刻動工。”
老劉領命而去,百靈則在庭院中踱步,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靜靜地等候著真人的消息。
半日的時光匆匆而過,宗焱真人通過通訊寶鏡傳來佳音,通訊寶鏡顯現的文字說道:“百靈,已尋得一可行之策。可將那片灘塗田地當作靈田的附屬區域進行報備,雖說無法如靈田那般盡享優厚待遇,然在宗門許可之下,卻可開墾耕種,亦能招募凡人前來勞作。隻是每年需向宗門上繳一定數量的靈穀,作租金。”
百靈心中一喜,趕忙向宗焱真人道謝,隨後又眼珠一轉,在寶鏡內用靈力寫到:“真人,這產出的糧食可都是供給您釀酒之用,您看能不能幫著把租金稍稍壓低一些呢?”
次日,陽光明媚,宗焱真人、百靈與宗門的兩位執事一同出發。
他們先是來到竹林山穀與靈泉之處,執事手持玉冊,目光在周圍掃視一圈後,大筆一揮,那錢眼洞便順利納入宗門外派值守規劃之中。
而當行至那片無用灘塗時,兩位執事隻是於高空飛行路過,匆匆瞥了一眼,而後大手隨意一揮,豪邁說道:“那座山至這條河,便交由百靈耕種。”
百靈聞言,頓時瞪大了眼睛,望著遠處那連綿起伏、高低錯落的山巒,心中滿是疑惑:“這到底是哪一座山啊?如此劃分,豈不是意味著全憑自身能力去界定範圍?宗焱真人的麵子可真是夠大的。”
百靈隨即安排老劉招募人手。
消息仿若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開,那些在仙山外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的武者們聽聞此訊,紛紛如潮水般湧來報名,皆渴望能成為佃戶。
百靈親臨現場,她那煉氣後期的強大氣場散發開來,眾人見之,如風吹麥浪嘩啦啦跪倒一片。百靈隻是淡然地掃視一圈,立威完成,然後輕聲吩咐老劉:“此地廣闊,你且盡力開發便是。” 言罷,便飄然而去。
當組織起來的第一批三百人開荒隊伍抵達灘塗地時,百靈再次前來查看。
她先是喚出撣子和旺財,輕聲說道:“你們且去周邊巡視一圈。”
兩隻靈寵得令,迅速飛奔而去。片刻之後,百靈見它們歸來,從它們的眼神與姿態中判斷出並無威脅存在,這才微微點頭。隨後,她又轉向前來查探情況的百獸穀同門,言辭懇切地說道:“還望諸位同門多多照應此處。” 待諸事安排妥當,她才放心離去。
然而,當百靈看到眾人開荒時那略顯原始與粗陋的模樣,心中不禁隱隱作痛。
她暗自思忖:“這般耕種之法,效率太過低下,需得加以引導才是。”
於是,她決定撰寫一本農書,以便教導這些人合理開發,效率耕種。
因這片田地地處宗門之南,百靈便將此書命名為《南國農書》。
其書詳述沼澤改田之妙策,闡發水土保育之精要;詳繪灌溉溝渠之圖式,明言牛耕鐵犁之巧用;傳述防蟲除草之秘辛,解析草灰肥田與汙泥沃壤之理;提及稻田養魚之生態妙法,申述輪耕細作之佳處;點撥良種選育之竅要,摹畫水車磨坊之形製;見開荒眾中有女流,亦補入紡紗織布之技。全書皆以淺白俗語書寫,且佐以諸般詳實圖示。力求讓每一個人都能輕鬆理解。
隻是百靈心中也略有擔憂,不知這些武者是否能看得進去,又是否會認真學習,然時間緊迫,她也隻能這般囫圇著寫完,交付給老劉與六位因傷致殘的管事。
至於錢眼洞靈田的開發事宜,百靈思索後,決定找清霄幫助。她找到清霄,笑意盈盈地說道:“清霄,這靈田開發之事便交給你了,我知曉你家族一定有擅長此道之人。你我姐妹二人不妨四六分賬,如何?”
清霄一聽,頓時喜笑顏開,興奮得臉頰泛紅,激動地說道:“如此甚好!我定要傾盡全力,打造一個屬於你我二人的家園。” 百靈聽聞,落荒而逃,清霄越來越肉麻了。
隨後,她便迴宗門全力準備下一項評優大比。
百靈匆匆返迴宗門,未敢有絲毫懈怠,即刻投身於道德經文的研習之中。那些經文猶如浩渺星空中的璀璨星辰,蘊含無盡智慧,像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所傳達的虛靜守一、洞察自然循環之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般對至善之德的精妙詮釋,盡是對天地至理的宏大闡釋,卻唯獨不見實質修煉功法的隻言片語。
她往昔也曾粗略瀏覽,猶如蜻蜓點水,未曾深入探究,未得精髓。如今形勢所迫,不得不全力惡補前輩們的注解。
想那考試規則森嚴,唯有與前人注解嚴絲合縫,方能判定為正確。她心中實則思緒萬千,不乏獨特新穎之見,自覺某些想法好似脫韁之馬,
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中是蘊含著對世間萬物一視同仁的極致公平。她卻暗想是不是聖人真的做了壞事,此類想法有違正統。這與其他修士所秉持的傳統三觀大相徑庭,格格不入。
但此刻,為了能在這至關重要的考核中脫穎而出,斬獲佳績,她也隻能強抑心中那些翻湧的思緒,暫且將自己的想法深埋心底,一切唯標準答案馬首是瞻,先安然闖過這一關才是當務之急。
或許唯有修為臻至有成、得道升仙,有能力真切感悟天地法則之時,這些經文方能展露其真正妙用。此刻,於一名小小煉氣修士而言,再珍貴的經文亦不過是彰顯立場正確的一種表述罷了。興許某些場合,隨口道出幾句,尚能裝點門麵,彰顯正道名門的逼格。
可事已至此,不學又能怎樣?
百靈越看越覺得心中苦惱,這些前人注解,有的地方自相矛盾,恰似亂麻糾葛,有的地方更是晦澀難懂,仿若胡言亂語。單看一人之注解,尚且能自圓其說,可一旦多看幾位對同一段話的闡釋,便立刻陷入相互攻訐、彼此批判的混戰泥沼。但說這些話的還都是前輩高人,好像誰都對。
旁人大多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隻要筆下寫出的是名人名言,便覺萬事大吉。唯獨百靈這執拗性子,偏生愛鑽牛角尖,非要在這錯綜複雜的注解中探尋出個所以然來。她暗恨,如果有一日自己成了大佬,也要寫一本經義注解,好好批判一下前人高見。
她匆匆瀏覽一堆又一堆的經文注解,隻覺思緒愈發混亂,想來想去,這般下去決然不行。於是,依照清霄的點撥,她耗費靈石,從暗中做考前輔導生意的師兄手中購得一本《明經提綱大要》的參考書。
有此寶書在手,心中方才稍感安定。要知道,每逢三年大比,總有聰慧之人靠售賣此類押題寶書大賺一筆,據說押題精準異常,此次大比,想來應是勝券在握,決然不會出了差錯。
在這宗門大比的第二項文試之中,科目分類明晰,涵蓋明經、符陣、丹器、百藝等諸多領域。
明經作為必考科目,宛如一座巍峨高山,橫亙於每一位修士麵前,是對其道家經文理解與感悟的深度考量。而後麵三科,則供修士依自身誌趣與天賦選修,或投身符陣之學,鑽研畫符與陣法的神秘奧理;或涉足丹器之道,探究煉丹及藥材的相生相克、煉器及礦材的精妙融合;亦或在修真百藝中尋覓屬於自己的天地,如靈植的培育、風水的堪輿、禦獸的奧秘、傀儡祭練等等,可謂是各有千秋,精彩紛呈。
百靈聰慧過人,且心思靈動,在選修科目上毅然抉擇了畫符、陣法、禦獸這三項獨特領域。要知道,文試大比,師長們從未給出過滿分,畢竟常言道學無止境,文試怎麽可能給滿分。讓弟子們多考幾科選修科目,每科稀稀落落的給點加分項,為成績添磚加瓦,聊勝於無。
百靈憶起往昔,當年自己親手布置血煉法陣時,於其中繪製符文,對符陣之道的諸多細節與精妙之處便有了深刻領悟,造詣頗高。至於禦獸,她隻需將那威風凜凜的撣子大公雞亮出,應對禦獸考核自是胸有成竹,仿若探囊取物。
考試之期悄然來臨,首當其衝的便是明經考試。
百靈放眼望去,隻見麵前堆積如山的絲帛試卷,那厚度著實令人咋舌,她心中不禁暗自叫苦,這般情形,莫說思考答題,單是書寫怕就要耗去整整一日時光,怪不得從未聽聞有人能在這明經考試中榮獲滿分。
當下也不再有絲毫遲疑與雜念,她趕忙凝神靜氣,開啟答題之旅。手中筆鋒不停,思緒卻如脫韁野馬肆意馳騁。
她一邊奮筆疾書,一邊在心底暗暗吐槽,這篆書的書寫方式著實緩慢,一筆一劃皆需精心雕琢,耗時費力。如果用草書那多快啊。忽然,一個念頭劃過腦海,自己怎會知曉草書這一概念?冥冥之中似乎是在某本雜書上偶然瞥見,可具體是哪一本卻又毫無頭緒。她的思緒進一步飄遠,腦海中浮現出楷書、行書、瘦金、飛白等諸多書法名目。其中,百靈對瘦金體情有獨鍾,仿佛有個名叫“敏言訥行”的家夥天天在萬眾矚目之下,肆意揮灑筆墨,炫耀其絕世書法,那靈動秀逸的筆勢看得人心中直癢癢。
思及此處,她無奈地歎了口氣,篆書啊篆書,想要寫得富有韻味、彰顯求道態度,當真不易。這明經一課,實在是令人心生厭煩。
隨著考試時間的終了,百靈疲憊地揉了揉那酸痛不已的手腕,長舒一口氣,總算是熬過了這場漫長的明經考試。望著那尚未寫完的絲帛試卷,她心中滿是無奈。這考試要求每一個字皆傾注全身心之力,或許師長們隻是在考驗弟子們的求道態度,至於這些練氣弟子對經文的注釋究竟如何,他們怕是並不會逐一認真審閱。
細細想來,百靈所言極是,自己此前未曾深思,險些釀成大錯。
宗焱真人抬起頭,看著百靈,不由讚道:“你所言甚是,聰慧過人。這占據大片普通地域耕種糧食之事,太華宗無有先例,此前也無人嚐試,我亦不知如何行事。待我布完陣法,迴去向相關之人詢問一番。”
百靈見真人認可,心中稍喜,又問道:“真人,您所刻畫的陣法似乎並不深奧。”
宗焱真人笑著說道:“此陣無需複雜。在洞內刻畫陣紋,不過是為證明此地乃是咱們先發現而已。日後宗門自會下發完備的陣圖、陣旗與陣盤。小丫頭,你且去山洞門口,為這靈泉山洞取個好聽的名字,所取之名刻於洞口。”
百靈聽聞,一時語塞,無奈地歎了口氣。
百靈步出山洞,從儲物袋中取出法劍,法劍出鞘,寒光一閃。她走到洞口石塊前,揮舞法劍,劍刃劃過石塊,帶起一陣火星。她手法嫻熟,將洞口石塊修整一番,使其平整光滑。
又調整劍勢,將洞口形狀修整為直立的四菱形,仿若銅錢之眼,隻是下半部分埋進了山石裏。她又在外圈刻了個圓弧,更像銅錢了。
而後,她站在洞口兩側石壁前,深吸一口氣,凝聚靈力於劍身,以法劍為筆,神情專注,精心鐫刻:撣子拂塵地,旺財錢眼洞。完美!
真人隨後而出,瞧見這兩行字,嘴角微微抽搐,麵上神色頗為無奈,搖了搖頭,卻也未再多言。
待諸事皆安排妥當之後,宗焱真人和百靈一同迴到太華宗。
宗焱真人馬不停蹄,即刻著手去探尋關於那片灘塗田地的相關事宜,而百靈則迴到靈植穀的家中。她神色認真地招來老劉,鄭重其事地吩咐道:“老劉,你且前往那處灘塗仔細查看一番,先將所需的開荒工具準備齊全,待真人那邊消息一到,咱們便能即刻動工。”
老劉領命而去,百靈則在庭院中踱步,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靜靜地等候著真人的消息。
半日的時光匆匆而過,宗焱真人通過通訊寶鏡傳來佳音,通訊寶鏡顯現的文字說道:“百靈,已尋得一可行之策。可將那片灘塗田地當作靈田的附屬區域進行報備,雖說無法如靈田那般盡享優厚待遇,然在宗門許可之下,卻可開墾耕種,亦能招募凡人前來勞作。隻是每年需向宗門上繳一定數量的靈穀,作租金。”
百靈心中一喜,趕忙向宗焱真人道謝,隨後又眼珠一轉,在寶鏡內用靈力寫到:“真人,這產出的糧食可都是供給您釀酒之用,您看能不能幫著把租金稍稍壓低一些呢?”
次日,陽光明媚,宗焱真人、百靈與宗門的兩位執事一同出發。
他們先是來到竹林山穀與靈泉之處,執事手持玉冊,目光在周圍掃視一圈後,大筆一揮,那錢眼洞便順利納入宗門外派值守規劃之中。
而當行至那片無用灘塗時,兩位執事隻是於高空飛行路過,匆匆瞥了一眼,而後大手隨意一揮,豪邁說道:“那座山至這條河,便交由百靈耕種。”
百靈聞言,頓時瞪大了眼睛,望著遠處那連綿起伏、高低錯落的山巒,心中滿是疑惑:“這到底是哪一座山啊?如此劃分,豈不是意味著全憑自身能力去界定範圍?宗焱真人的麵子可真是夠大的。”
百靈隨即安排老劉招募人手。
消息仿若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開,那些在仙山外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的武者們聽聞此訊,紛紛如潮水般湧來報名,皆渴望能成為佃戶。
百靈親臨現場,她那煉氣後期的強大氣場散發開來,眾人見之,如風吹麥浪嘩啦啦跪倒一片。百靈隻是淡然地掃視一圈,立威完成,然後輕聲吩咐老劉:“此地廣闊,你且盡力開發便是。” 言罷,便飄然而去。
當組織起來的第一批三百人開荒隊伍抵達灘塗地時,百靈再次前來查看。
她先是喚出撣子和旺財,輕聲說道:“你們且去周邊巡視一圈。”
兩隻靈寵得令,迅速飛奔而去。片刻之後,百靈見它們歸來,從它們的眼神與姿態中判斷出並無威脅存在,這才微微點頭。隨後,她又轉向前來查探情況的百獸穀同門,言辭懇切地說道:“還望諸位同門多多照應此處。” 待諸事安排妥當,她才放心離去。
然而,當百靈看到眾人開荒時那略顯原始與粗陋的模樣,心中不禁隱隱作痛。
她暗自思忖:“這般耕種之法,效率太過低下,需得加以引導才是。”
於是,她決定撰寫一本農書,以便教導這些人合理開發,效率耕種。
因這片田地地處宗門之南,百靈便將此書命名為《南國農書》。
其書詳述沼澤改田之妙策,闡發水土保育之精要;詳繪灌溉溝渠之圖式,明言牛耕鐵犁之巧用;傳述防蟲除草之秘辛,解析草灰肥田與汙泥沃壤之理;提及稻田養魚之生態妙法,申述輪耕細作之佳處;點撥良種選育之竅要,摹畫水車磨坊之形製;見開荒眾中有女流,亦補入紡紗織布之技。全書皆以淺白俗語書寫,且佐以諸般詳實圖示。力求讓每一個人都能輕鬆理解。
隻是百靈心中也略有擔憂,不知這些武者是否能看得進去,又是否會認真學習,然時間緊迫,她也隻能這般囫圇著寫完,交付給老劉與六位因傷致殘的管事。
至於錢眼洞靈田的開發事宜,百靈思索後,決定找清霄幫助。她找到清霄,笑意盈盈地說道:“清霄,這靈田開發之事便交給你了,我知曉你家族一定有擅長此道之人。你我姐妹二人不妨四六分賬,如何?”
清霄一聽,頓時喜笑顏開,興奮得臉頰泛紅,激動地說道:“如此甚好!我定要傾盡全力,打造一個屬於你我二人的家園。” 百靈聽聞,落荒而逃,清霄越來越肉麻了。
隨後,她便迴宗門全力準備下一項評優大比。
百靈匆匆返迴宗門,未敢有絲毫懈怠,即刻投身於道德經文的研習之中。那些經文猶如浩渺星空中的璀璨星辰,蘊含無盡智慧,像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所傳達的虛靜守一、洞察自然循環之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般對至善之德的精妙詮釋,盡是對天地至理的宏大闡釋,卻唯獨不見實質修煉功法的隻言片語。
她往昔也曾粗略瀏覽,猶如蜻蜓點水,未曾深入探究,未得精髓。如今形勢所迫,不得不全力惡補前輩們的注解。
想那考試規則森嚴,唯有與前人注解嚴絲合縫,方能判定為正確。她心中實則思緒萬千,不乏獨特新穎之見,自覺某些想法好似脫韁之馬,
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中是蘊含著對世間萬物一視同仁的極致公平。她卻暗想是不是聖人真的做了壞事,此類想法有違正統。這與其他修士所秉持的傳統三觀大相徑庭,格格不入。
但此刻,為了能在這至關重要的考核中脫穎而出,斬獲佳績,她也隻能強抑心中那些翻湧的思緒,暫且將自己的想法深埋心底,一切唯標準答案馬首是瞻,先安然闖過這一關才是當務之急。
或許唯有修為臻至有成、得道升仙,有能力真切感悟天地法則之時,這些經文方能展露其真正妙用。此刻,於一名小小煉氣修士而言,再珍貴的經文亦不過是彰顯立場正確的一種表述罷了。興許某些場合,隨口道出幾句,尚能裝點門麵,彰顯正道名門的逼格。
可事已至此,不學又能怎樣?
百靈越看越覺得心中苦惱,這些前人注解,有的地方自相矛盾,恰似亂麻糾葛,有的地方更是晦澀難懂,仿若胡言亂語。單看一人之注解,尚且能自圓其說,可一旦多看幾位對同一段話的闡釋,便立刻陷入相互攻訐、彼此批判的混戰泥沼。但說這些話的還都是前輩高人,好像誰都對。
旁人大多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隻要筆下寫出的是名人名言,便覺萬事大吉。唯獨百靈這執拗性子,偏生愛鑽牛角尖,非要在這錯綜複雜的注解中探尋出個所以然來。她暗恨,如果有一日自己成了大佬,也要寫一本經義注解,好好批判一下前人高見。
她匆匆瀏覽一堆又一堆的經文注解,隻覺思緒愈發混亂,想來想去,這般下去決然不行。於是,依照清霄的點撥,她耗費靈石,從暗中做考前輔導生意的師兄手中購得一本《明經提綱大要》的參考書。
有此寶書在手,心中方才稍感安定。要知道,每逢三年大比,總有聰慧之人靠售賣此類押題寶書大賺一筆,據說押題精準異常,此次大比,想來應是勝券在握,決然不會出了差錯。
在這宗門大比的第二項文試之中,科目分類明晰,涵蓋明經、符陣、丹器、百藝等諸多領域。
明經作為必考科目,宛如一座巍峨高山,橫亙於每一位修士麵前,是對其道家經文理解與感悟的深度考量。而後麵三科,則供修士依自身誌趣與天賦選修,或投身符陣之學,鑽研畫符與陣法的神秘奧理;或涉足丹器之道,探究煉丹及藥材的相生相克、煉器及礦材的精妙融合;亦或在修真百藝中尋覓屬於自己的天地,如靈植的培育、風水的堪輿、禦獸的奧秘、傀儡祭練等等,可謂是各有千秋,精彩紛呈。
百靈聰慧過人,且心思靈動,在選修科目上毅然抉擇了畫符、陣法、禦獸這三項獨特領域。要知道,文試大比,師長們從未給出過滿分,畢竟常言道學無止境,文試怎麽可能給滿分。讓弟子們多考幾科選修科目,每科稀稀落落的給點加分項,為成績添磚加瓦,聊勝於無。
百靈憶起往昔,當年自己親手布置血煉法陣時,於其中繪製符文,對符陣之道的諸多細節與精妙之處便有了深刻領悟,造詣頗高。至於禦獸,她隻需將那威風凜凜的撣子大公雞亮出,應對禦獸考核自是胸有成竹,仿若探囊取物。
考試之期悄然來臨,首當其衝的便是明經考試。
百靈放眼望去,隻見麵前堆積如山的絲帛試卷,那厚度著實令人咋舌,她心中不禁暗自叫苦,這般情形,莫說思考答題,單是書寫怕就要耗去整整一日時光,怪不得從未聽聞有人能在這明經考試中榮獲滿分。
當下也不再有絲毫遲疑與雜念,她趕忙凝神靜氣,開啟答題之旅。手中筆鋒不停,思緒卻如脫韁野馬肆意馳騁。
她一邊奮筆疾書,一邊在心底暗暗吐槽,這篆書的書寫方式著實緩慢,一筆一劃皆需精心雕琢,耗時費力。如果用草書那多快啊。忽然,一個念頭劃過腦海,自己怎會知曉草書這一概念?冥冥之中似乎是在某本雜書上偶然瞥見,可具體是哪一本卻又毫無頭緒。她的思緒進一步飄遠,腦海中浮現出楷書、行書、瘦金、飛白等諸多書法名目。其中,百靈對瘦金體情有獨鍾,仿佛有個名叫“敏言訥行”的家夥天天在萬眾矚目之下,肆意揮灑筆墨,炫耀其絕世書法,那靈動秀逸的筆勢看得人心中直癢癢。
思及此處,她無奈地歎了口氣,篆書啊篆書,想要寫得富有韻味、彰顯求道態度,當真不易。這明經一課,實在是令人心生厭煩。
隨著考試時間的終了,百靈疲憊地揉了揉那酸痛不已的手腕,長舒一口氣,總算是熬過了這場漫長的明經考試。望著那尚未寫完的絲帛試卷,她心中滿是無奈。這考試要求每一個字皆傾注全身心之力,或許師長們隻是在考驗弟子們的求道態度,至於這些練氣弟子對經文的注釋究竟如何,他們怕是並不會逐一認真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