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兒先迴家向母親請安。
幾年來錢掙多了,他娶一個老婆,奴仆成群,加上護院兵丁,家人增加好幾倍,早不開旅館了。
至於開旅館這事,劉瑾常常笑話錢寧幫他出的主意太小家子氣。
他向母親請安,李氏免不了又詢問向洪三寶報仇的事。
洪三寶讓正德貶作縣令,葛兒為搪塞母親,謊稱是自己做的手腳。
李氏稍稍出一口惡氣。
這麽久又沒有動靜,她整天就想著向洪三寶尋仇,哪能一忍再忍呢?
葛兒迴京免不了要聽她嘮叨。
葛兒總說要讓洪三寶死得慘,死得明明白白並不容易,李氏倒也相信。
母子倆正在嘮叨,下人報告吏部劉尚書來訪。
葛兒有點吃驚。
他是正德的紅人,又是劉瑾的心腹,照理誰都想巴結奉承,跟內外官往來本應十分密切。
可他是正德離不開的人,別人難得有機會與他拉關係。
跟餘甘下地方後,怕泄露她的秘密,每次迴京總是來去匆匆,盡量避免與別人往來,別人也摸不準他的行蹤。
劉宇從哪兒得知消息?葛兒因此有點吃驚。
劉宇一見葛兒出來迎接,忙弓著身子作揖,滿口含笑說:
“葛公公越來越精神了。”
葛兒頭迴在家裏接待像劉宇這樣的大臣,難免有點惶恐,迎劉宇進客廳,就吩咐下人設宴。
劉宇淨說些阿諛奉承的話,顯見得隻為著跟葛兒加深感情。
喝幾杯後,說到他從兵部調到吏部,情緒有點低落。
原來吏部的事張彩說了算,劉瑾隻認張彩的主意,他這個尚書反而沒有多大權力。
而且,收入跟兵部比也大大不如。
武官出手總比文官豐厚。
劉宇沒歎一口氣。
“兵部自佳,何必吏部呢?”
言下之意頗為後悔。
當初他為當上九卿之首高興好一陣子,哪知徒有虛名。
劉宇似乎知道葛兒迴京有事,喝沒幾杯就離去了。
劉宇離開後沒多久,葛兒也帶著家丁拜見劉瑾。
劉瑾的院子外幾十個候見劉瑾的官員,恭恭敬敬站在那兒。
門房裏的門吏們卻很隨意,甚至有幾個人擲骰子賭錢。
葛兒知道門吏一個個都橫得狠,尋常官員他們大都不理不睬。
倒是當官的得討好他們。賄賂沒有一百八十兩還拿不出手,少了他們看不上眼,沒準就不給通報進去。
葛兒走進院子,有個當官的美滋滋從裏麵出來,手裏拿著一大錠銀子向站在院子裏候見的眾官誇耀:
“你們瞧瞧,恩公又賞給我五十兩!”
官員們七嘴八舌向他賀喜。有一官說:
“李大人是六科都給事中,相爺將科道官交給你,是對李大人天大的恩典啊!”
此人叫李憲,由中書舍人破例選任吏科給事中。葛兒認識他,他是劉府的常客。
劉瑾重視言官。六科有什麽事,李憲都能及時匯報,深得劉瑾的信任,便自稱六科都給事中。
其實各科負責各部的事,並沒有六科都給事中一職。
那些人認得葛兒,忙向他趨拜請安。
葛兒進劉府無須等候,說幾句客氣話,就進去了。
到議事廳外,侍衛通報,劉瑾傳他進去。
劉瑾正和兵部尚書曹元、張文冕、孫聰幾個親信討論政事。
葛兒告坐,劉瑾劈頭問:
“劉宇剛才去你府上?”
葛兒知道什麽事都瞞不住劉瑾,倒也不覺得奇怪。
劉瑾也不允許葛兒向他隱瞞,在劉瑾跟前他不能有秘密。
他與劉宇談的話,盡量詳細告訴劉瑾。
本來以為沒什麽大不了,哪料劉瑾越聽眉頭擰得越緊。
劉瑾恨恨說:
“連我都尊重張侍郎,劉宇就不能嗎?這人心懷怨望,決不能用了。”
原來,上次劉宇慫恿劉瑾嚴處劉大夏,謊稱劉大夏家產豐厚。劉瑾信以為真,可叫人去查,劉家並沒有多少資財。劉宇僅為挾私報怨。
劉瑾發覺他私心太重,不再像從前那樣信任他了。
張文冕勸劉瑾:
“劉尚書雖然私心太重,可畢竟是相爺得力的心腹。再說,如果讓劉宇下台,怕會冷了其他人的心。”
劉瑾冷笑一聲。
“張先生不太了解他。你知道他為何找葛兒?葛兒是萬歲爺身邊的人。王閣老這迴上辭呈,萬歲爺剛同意他告老還鄉。劉宇急著要入閣,希望萬歲爺提起這事,葛兒幫他說話。光憑這條就不能用他。”
葛兒忙說:
“葛兒從不跟萬歲爺推薦一個人。”
劉瑾看著葛兒問:
“我一直信任你,這次迴京有什麽事嗎?”
葛兒將餘甘的話告訴劉瑾。
劉瑾也嚇得不輕。
“這姑娘沒準是我命裏的克星。倘若她派人拘捕我,萬歲爺準同意,這如何是好呢?”
“葛兒說一句不該說的話,求相爺不要生氣。相爺讓葛兒在宮中安享富貴,又讓葛兒母子團圓,大恩大德葛兒無時無刻不銘記在心裏。葛兒以為相爺的錢十輩子都用不完了,再要那東西幹什麽呢?倘若餘大人拘你去打一頓,還算小事。隻怕有人教唆她抄相爺的家,萬歲爺答不答應呢?既使萬歲爺不答應,她硬要搜查,萬歲爺恐怕也沒辦法。她至今不知道萬歲爺的身份,而且以為她的所作所為,是為官理所當然要做的。到時候相爺因為萬歲爺的緣故,敢不讓她搜查嗎?相爺千萬不要忘記內行廠那件事。她一派人搜查相爺的住宅,準有人幕後策劃,趁機興風作浪,那可大大不妙了。”
這席話說得合情合理。劉瑾聽得心驚肉跳,忙讓人叫張彩來商量對策。
張彩剛提升為吏部侍郎,他是讓劉瑾打心眼裏佩服的男人。
方良永隻不過在朝覲時不願向劉瑾上班的河邊直房叩頭,就差點讓給他整慘了。
別人見到劉瑾都是大氣不敢出,張彩卻跟他平起平坐。
有時稱唿他劉太監,有時竟稱他老頭子。
別人為他捏一把汗,可他不但沒事,而且提得比別人快。
劉瑾讓他這麽對待,似乎還挺舒服的。
劉瑾跟張彩商討如何處置賄賂公行的弊病。
張彩不知道他出於何種想法,還是不客氣地告訴他,天下官員行賄的錢不是來自府庫,就是敲剝小民。
他還說,傳聞有人借劉瑾的名義搜刮。裝進劉瑾腰包的僅是小部分,劉瑾卻要承擔全部怨言。
劉瑾覺得大有道理。
“沒人跟我說這道理,看來吏部尚書一職非你莫屬了。”
十幾天後,又從京城解來三個犯官讓餘甘審理。
一個是少監李宣,一個是侍郎張鸞,一個是指揮同知趙良。
劉瑾下令嚴禁收受賄賂,他們剛從福建出差迴來。也不理會劉瑾唱的是哪出戲,反正給銀子總不會錯,於是給劉瑾兩萬兩。
哪料劉瑾動真格,將他們全拿下,投入大牢,同時下令清查各地庫銀。
葛兒猜測劉瑾不想重罰三人,建議交給餘甘審理。
主要想讓餘甘改變對劉瑾的看法。
正德沒想到葛兒出的主意,而劉瑾心裏有鬼,還以為劉瑾痛改前非,當然答應由餘甘處理。
三人撞進囚車,想到半世功名完了,榮華富貴也結束了,抄家免不了,可能還得充軍,到苦寒的邊地過日子,全都覺得絕望。
餘甘問明案由後,果然對劉瑾的看法全然改變了。
三個倒黴的官員也沒有挨板子——她也不知道她無權打犯官的屁股。
她將他們臭罵一頓,就下令放了。
葛兒大出意料。
甘餘痛恨賄賂,向她行賄的都挨板子。
沒想到行賄別人的,她卻能寬容。
看來她最恨的,還是欺男霸女那些事。
三個官員對餘甘有所耳聞。
那年頭一個家奴都能當上三品大員,這個有點娘娘腔的年輕人當上知府,倒也不奇怪。
甚至沒摸清她的來曆,也不奇怪。
劉瑾捉拿的人,她敢輕易說放就放。這就奇葩了。
外界盛傳她的靠山是張永。
就算她的靠山比張永大,也沒道理不要命地跟劉瑾對著幹。
他們懷疑她是張永用來與劉瑾明爭暗鬥用的一顆棋子,初涉官場,不懂保護自己,隻一味迎合張永。
他們怕事情弄大,劉瑾更不高興,便賴在大堂上不走。
甚至求餘甘將他們裝進原來的囚車,押送迴京。
侍衛們都是見過大場麵的,料到三人心裏想什麽。
有個侍衛說:
“走吧,沒事的。朝廷讓知府大人審理此事,對她當然信任。”
三人在侍衛勸說下,滿腹疑惑走了。
劉瑾覺得餘甘可能造成的麻煩排除了,特別感激葛兒和張彩。
葛兒是正德身邊的人,自有正德給他恩典。他給葛兒一萬兩銀子,算作報答了。
報答張彩,他要盡快提他當吏部尚書。
餘甘自然也挨過彈劾。
在百官眼裏,她是地地道道的暴發戶,就像忽然冒出來的。
雖然對她有過許多猜測,可真正知道她的底細,不過有限幾個人。這些人嚴守秘密,使得所有的猜測全都是捕風捉影。
其時官場上也有類似的人,大夥兒見怪不怪。
雖然都認為她跟某權貴有關,可該彈劾還得彈劾,就像對付韓福一樣。
至於怎樣處置,那是劉瑾的事,他們不用操心,也管不著。
好在劉瑾對餘甘的事不聞不問。
倘若她知道挨彈劾,彈劾她的人,沒準被她逮去打板子。
她還是不知道她的官多大,權力多大。
正德認為餘甘官當得差不多了,雖然沒能恢複過來,可跟沒當官前比不可同日而語。
正德也知道,要不是她的腦袋瓜裏一盆漿糊,也沒法當官。
不用說她不會去當,就是當也當不了多久。一個不會和稀泥的人,是當不成官的。
反過來說,像餘甘連知府和知縣誰大都分不清,她的本質就是和稀泥的。
上任後她很快得心應手。
至於事情沒有辦好,隻要上司不認真,她手下將文書做得合情合理,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
正德對這道理了然於胸。
打自懂事起,人家就拿他當皇帝培養。就像一個小孩從小練唱歌,隻要有一定天賦,總會略有小成。
正德的政治天賦極高,雖然不喜歡做皇帝,可道理卻明白得比別人快。
這天他來找餘甘,打算說服她別幹。
從葛兒隔三差五的匯報看,正德料到要說服她不是容易的事。
果然,他一開口,餘甘就說: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世道這麽壞,我有機會,怎能不為老百姓多幹一點事呢?”
“官是大老爺們幹的,女孩子老做官,有什麽好呢?”
“道理本應你比我明白,可不是我說你,倘若不是你們這些大老爺不務正業,天下哪會有這麽多不平的事呢?”
正德聽她一直用責備的口氣,心裏就有點生氣。
“你以為自己當得很好?”
餘甘橫他一眼。
“我不當得好,朝廷能一下將我從七品提到四品嗎?”
幾年來錢掙多了,他娶一個老婆,奴仆成群,加上護院兵丁,家人增加好幾倍,早不開旅館了。
至於開旅館這事,劉瑾常常笑話錢寧幫他出的主意太小家子氣。
他向母親請安,李氏免不了又詢問向洪三寶報仇的事。
洪三寶讓正德貶作縣令,葛兒為搪塞母親,謊稱是自己做的手腳。
李氏稍稍出一口惡氣。
這麽久又沒有動靜,她整天就想著向洪三寶尋仇,哪能一忍再忍呢?
葛兒迴京免不了要聽她嘮叨。
葛兒總說要讓洪三寶死得慘,死得明明白白並不容易,李氏倒也相信。
母子倆正在嘮叨,下人報告吏部劉尚書來訪。
葛兒有點吃驚。
他是正德的紅人,又是劉瑾的心腹,照理誰都想巴結奉承,跟內外官往來本應十分密切。
可他是正德離不開的人,別人難得有機會與他拉關係。
跟餘甘下地方後,怕泄露她的秘密,每次迴京總是來去匆匆,盡量避免與別人往來,別人也摸不準他的行蹤。
劉宇從哪兒得知消息?葛兒因此有點吃驚。
劉宇一見葛兒出來迎接,忙弓著身子作揖,滿口含笑說:
“葛公公越來越精神了。”
葛兒頭迴在家裏接待像劉宇這樣的大臣,難免有點惶恐,迎劉宇進客廳,就吩咐下人設宴。
劉宇淨說些阿諛奉承的話,顯見得隻為著跟葛兒加深感情。
喝幾杯後,說到他從兵部調到吏部,情緒有點低落。
原來吏部的事張彩說了算,劉瑾隻認張彩的主意,他這個尚書反而沒有多大權力。
而且,收入跟兵部比也大大不如。
武官出手總比文官豐厚。
劉宇沒歎一口氣。
“兵部自佳,何必吏部呢?”
言下之意頗為後悔。
當初他為當上九卿之首高興好一陣子,哪知徒有虛名。
劉宇似乎知道葛兒迴京有事,喝沒幾杯就離去了。
劉宇離開後沒多久,葛兒也帶著家丁拜見劉瑾。
劉瑾的院子外幾十個候見劉瑾的官員,恭恭敬敬站在那兒。
門房裏的門吏們卻很隨意,甚至有幾個人擲骰子賭錢。
葛兒知道門吏一個個都橫得狠,尋常官員他們大都不理不睬。
倒是當官的得討好他們。賄賂沒有一百八十兩還拿不出手,少了他們看不上眼,沒準就不給通報進去。
葛兒走進院子,有個當官的美滋滋從裏麵出來,手裏拿著一大錠銀子向站在院子裏候見的眾官誇耀:
“你們瞧瞧,恩公又賞給我五十兩!”
官員們七嘴八舌向他賀喜。有一官說:
“李大人是六科都給事中,相爺將科道官交給你,是對李大人天大的恩典啊!”
此人叫李憲,由中書舍人破例選任吏科給事中。葛兒認識他,他是劉府的常客。
劉瑾重視言官。六科有什麽事,李憲都能及時匯報,深得劉瑾的信任,便自稱六科都給事中。
其實各科負責各部的事,並沒有六科都給事中一職。
那些人認得葛兒,忙向他趨拜請安。
葛兒進劉府無須等候,說幾句客氣話,就進去了。
到議事廳外,侍衛通報,劉瑾傳他進去。
劉瑾正和兵部尚書曹元、張文冕、孫聰幾個親信討論政事。
葛兒告坐,劉瑾劈頭問:
“劉宇剛才去你府上?”
葛兒知道什麽事都瞞不住劉瑾,倒也不覺得奇怪。
劉瑾也不允許葛兒向他隱瞞,在劉瑾跟前他不能有秘密。
他與劉宇談的話,盡量詳細告訴劉瑾。
本來以為沒什麽大不了,哪料劉瑾越聽眉頭擰得越緊。
劉瑾恨恨說:
“連我都尊重張侍郎,劉宇就不能嗎?這人心懷怨望,決不能用了。”
原來,上次劉宇慫恿劉瑾嚴處劉大夏,謊稱劉大夏家產豐厚。劉瑾信以為真,可叫人去查,劉家並沒有多少資財。劉宇僅為挾私報怨。
劉瑾發覺他私心太重,不再像從前那樣信任他了。
張文冕勸劉瑾:
“劉尚書雖然私心太重,可畢竟是相爺得力的心腹。再說,如果讓劉宇下台,怕會冷了其他人的心。”
劉瑾冷笑一聲。
“張先生不太了解他。你知道他為何找葛兒?葛兒是萬歲爺身邊的人。王閣老這迴上辭呈,萬歲爺剛同意他告老還鄉。劉宇急著要入閣,希望萬歲爺提起這事,葛兒幫他說話。光憑這條就不能用他。”
葛兒忙說:
“葛兒從不跟萬歲爺推薦一個人。”
劉瑾看著葛兒問:
“我一直信任你,這次迴京有什麽事嗎?”
葛兒將餘甘的話告訴劉瑾。
劉瑾也嚇得不輕。
“這姑娘沒準是我命裏的克星。倘若她派人拘捕我,萬歲爺準同意,這如何是好呢?”
“葛兒說一句不該說的話,求相爺不要生氣。相爺讓葛兒在宮中安享富貴,又讓葛兒母子團圓,大恩大德葛兒無時無刻不銘記在心裏。葛兒以為相爺的錢十輩子都用不完了,再要那東西幹什麽呢?倘若餘大人拘你去打一頓,還算小事。隻怕有人教唆她抄相爺的家,萬歲爺答不答應呢?既使萬歲爺不答應,她硬要搜查,萬歲爺恐怕也沒辦法。她至今不知道萬歲爺的身份,而且以為她的所作所為,是為官理所當然要做的。到時候相爺因為萬歲爺的緣故,敢不讓她搜查嗎?相爺千萬不要忘記內行廠那件事。她一派人搜查相爺的住宅,準有人幕後策劃,趁機興風作浪,那可大大不妙了。”
這席話說得合情合理。劉瑾聽得心驚肉跳,忙讓人叫張彩來商量對策。
張彩剛提升為吏部侍郎,他是讓劉瑾打心眼裏佩服的男人。
方良永隻不過在朝覲時不願向劉瑾上班的河邊直房叩頭,就差點讓給他整慘了。
別人見到劉瑾都是大氣不敢出,張彩卻跟他平起平坐。
有時稱唿他劉太監,有時竟稱他老頭子。
別人為他捏一把汗,可他不但沒事,而且提得比別人快。
劉瑾讓他這麽對待,似乎還挺舒服的。
劉瑾跟張彩商討如何處置賄賂公行的弊病。
張彩不知道他出於何種想法,還是不客氣地告訴他,天下官員行賄的錢不是來自府庫,就是敲剝小民。
他還說,傳聞有人借劉瑾的名義搜刮。裝進劉瑾腰包的僅是小部分,劉瑾卻要承擔全部怨言。
劉瑾覺得大有道理。
“沒人跟我說這道理,看來吏部尚書一職非你莫屬了。”
十幾天後,又從京城解來三個犯官讓餘甘審理。
一個是少監李宣,一個是侍郎張鸞,一個是指揮同知趙良。
劉瑾下令嚴禁收受賄賂,他們剛從福建出差迴來。也不理會劉瑾唱的是哪出戲,反正給銀子總不會錯,於是給劉瑾兩萬兩。
哪料劉瑾動真格,將他們全拿下,投入大牢,同時下令清查各地庫銀。
葛兒猜測劉瑾不想重罰三人,建議交給餘甘審理。
主要想讓餘甘改變對劉瑾的看法。
正德沒想到葛兒出的主意,而劉瑾心裏有鬼,還以為劉瑾痛改前非,當然答應由餘甘處理。
三人撞進囚車,想到半世功名完了,榮華富貴也結束了,抄家免不了,可能還得充軍,到苦寒的邊地過日子,全都覺得絕望。
餘甘問明案由後,果然對劉瑾的看法全然改變了。
三個倒黴的官員也沒有挨板子——她也不知道她無權打犯官的屁股。
她將他們臭罵一頓,就下令放了。
葛兒大出意料。
甘餘痛恨賄賂,向她行賄的都挨板子。
沒想到行賄別人的,她卻能寬容。
看來她最恨的,還是欺男霸女那些事。
三個官員對餘甘有所耳聞。
那年頭一個家奴都能當上三品大員,這個有點娘娘腔的年輕人當上知府,倒也不奇怪。
甚至沒摸清她的來曆,也不奇怪。
劉瑾捉拿的人,她敢輕易說放就放。這就奇葩了。
外界盛傳她的靠山是張永。
就算她的靠山比張永大,也沒道理不要命地跟劉瑾對著幹。
他們懷疑她是張永用來與劉瑾明爭暗鬥用的一顆棋子,初涉官場,不懂保護自己,隻一味迎合張永。
他們怕事情弄大,劉瑾更不高興,便賴在大堂上不走。
甚至求餘甘將他們裝進原來的囚車,押送迴京。
侍衛們都是見過大場麵的,料到三人心裏想什麽。
有個侍衛說:
“走吧,沒事的。朝廷讓知府大人審理此事,對她當然信任。”
三人在侍衛勸說下,滿腹疑惑走了。
劉瑾覺得餘甘可能造成的麻煩排除了,特別感激葛兒和張彩。
葛兒是正德身邊的人,自有正德給他恩典。他給葛兒一萬兩銀子,算作報答了。
報答張彩,他要盡快提他當吏部尚書。
餘甘自然也挨過彈劾。
在百官眼裏,她是地地道道的暴發戶,就像忽然冒出來的。
雖然對她有過許多猜測,可真正知道她的底細,不過有限幾個人。這些人嚴守秘密,使得所有的猜測全都是捕風捉影。
其時官場上也有類似的人,大夥兒見怪不怪。
雖然都認為她跟某權貴有關,可該彈劾還得彈劾,就像對付韓福一樣。
至於怎樣處置,那是劉瑾的事,他們不用操心,也管不著。
好在劉瑾對餘甘的事不聞不問。
倘若她知道挨彈劾,彈劾她的人,沒準被她逮去打板子。
她還是不知道她的官多大,權力多大。
正德認為餘甘官當得差不多了,雖然沒能恢複過來,可跟沒當官前比不可同日而語。
正德也知道,要不是她的腦袋瓜裏一盆漿糊,也沒法當官。
不用說她不會去當,就是當也當不了多久。一個不會和稀泥的人,是當不成官的。
反過來說,像餘甘連知府和知縣誰大都分不清,她的本質就是和稀泥的。
上任後她很快得心應手。
至於事情沒有辦好,隻要上司不認真,她手下將文書做得合情合理,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
正德對這道理了然於胸。
打自懂事起,人家就拿他當皇帝培養。就像一個小孩從小練唱歌,隻要有一定天賦,總會略有小成。
正德的政治天賦極高,雖然不喜歡做皇帝,可道理卻明白得比別人快。
這天他來找餘甘,打算說服她別幹。
從葛兒隔三差五的匯報看,正德料到要說服她不是容易的事。
果然,他一開口,餘甘就說: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世道這麽壞,我有機會,怎能不為老百姓多幹一點事呢?”
“官是大老爺們幹的,女孩子老做官,有什麽好呢?”
“道理本應你比我明白,可不是我說你,倘若不是你們這些大老爺不務正業,天下哪會有這麽多不平的事呢?”
正德聽她一直用責備的口氣,心裏就有點生氣。
“你以為自己當得很好?”
餘甘橫他一眼。
“我不當得好,朝廷能一下將我從七品提到四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