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這才知道是顆禦史印,他想起瘋子。
“牢子裏一個瘋子給的,你將他放出來,讓他沐浴更衣,也來吃一頓吧,他對我有恩。”
楊瑋叫來差役,正德又說:
“連那小氣的按察使一塊兒叫來。”
楊瑋想,所謂的瘋子多半是禦史了,他肯定認得正德,見正德要過堂,才將禦史印給他。
這樣的話,禦史準是裝瘋,正德的身份十分尊貴再無疑問。
楊瑋越想越怕。
正德如何尊貴不說,光將一個禦史關在牢子裏,而且不知道什麽時候關進去,關進去後又從沒有過問,光這一條就夠他受了。
他的腦門冒出冷汗。
正德笑著問楊瑋:
“縣丞古裏古怪的,誰跟他搭班子誰倒黴。”
“他叫吳廷舉,原是廣東參政,犯事貶到這兒。”
參政是從三品,比光祿少卿大許多。
但吳廷舉得罪內官,所以栽得更慘。
他彈劾廣東內官二十幾條罪狀,劉瑾下令將他逮進京,白天在午門外號枷示眾,晚上關進天牢。
一百五十斤重的大枷套在脖子上,他眨巴著一雙塌陷的大眼,活像壓在五指山下的孫行者,看著就夠怕人的。
好在他有個情深義重的弟弟無懼重罪,坐在一旁幫他扛枷。
要不,就他那身子架,哪能挺過來?
劉瑾又因為吳廷舉得罪別的內官,與他無關,竟也聽憑他弟弟幫他扛枷而沒有問罪。
陸完和瘋子洗過澡,換上幹淨的衣服。陸完先到,正德一夥已開始吃飯了。
瘋子一進門,就快步搶上前,將張永、楊瑋、吳廷舉和陸完四人扯下來。
“你們是什麽人,竟敢與皇上並坐?”
他遭遇大難,消瘦羸弱,人都變形了。洗沐過後,風釆仍跟以前大不一樣。
但陸完和楊瑋原先認識他,倒也認出來了。
張永無可奈何趴在地上,楊瑋和吳廷舉嚇得五雷轟頂,趴在地上,腦袋裏七葷八素的。
陸完想到吃白饃,心裏暗叫“完了”,也軟倒在地,旁人還以為他給正德下跪行禮呢。
其實他心裏是何等苦澀,一世功名,叫幾個白饃搞糟攪黃了。
原來正德很少上朝,上朝走完程序很快就結束。
陸完和楊瑋官品不大,不參與早朝。
舉行大朝會,他們排班在禦道上,離正遠遠的,加上一雙近視眼,都看不清。
吳廷舉的品級雖然可以靠近一點,可他是朝外官,年初三年一次朝覲,他已出事,無緣參與。
就算沒有出事,正德並不照規矩召見外朝官,他也見不著正德。
禦史的官品低於他們,上朝時卻在禦案旁輪值糾察,反而一見麵就認出正德。
瘋子跪在地上朗聲說:
“啟奏陛下,臣胡世寧有本要奏!”
正德一聽禦史彈劾頭就大,他一時失於計慮,將這家夥叫來,心裏直歎晦氣,就沒好氣說:
“奏吧。”
胡世寧一隻眼睛磕壞了,沐浴過後更顯而易見,眼眶老大一塊青紫,高高的腫起來。正德見他老眨巴著眼睛又覺得好笑。
“臣彈劾陛下的近侍,他們讓陛下犯險,全得斬首!”
“他們並不知情,無罪。”
胡世寧讓他直統統頂一句,一時不知道如何接茬,眼睛眨巴得更快了。
原來早朝在殿中隻例行公事奏對,說白了早朝就是每天舉辦的一次儀式。
胡世寧頭一迴在皇帝麵前口頭彈劾,不比動筆寫諫章有思考的過程。
他原本要打迂迴,諫正德微服出遊。
正德卻不客氣,毫不隱晦將事情攬在自己身上,等於公開承認微服出遊。
正德不講規則,胡世寧一時不知說什麽了。
正德見他愣住,就說:
“都起來吧,陪朕吃飯。”
胡世寧思路又利索了。
“臣胡世寧還有本要奏!”
正德皺了皺眉頭。
“說吧。”
胡世寧這迴彈劾衡王。
衡王是憲宗皇帝的兒子,正德的皇叔。
趙賢等人開的五百多頃荒地被他占為己有,便告到京城。
朝廷派胡世寧協同南京巡撫艾璞、巡按曾大有勘驗。
劉瑾受衡王重賄,下令將地判給衡王。
三人據理力爭,惹毛劉瑾,下令將他們逮捕下獄。
艾璞和曾大有束手就擒,胡世寧一看風勢不對,跑得比兔子還快。
後來他見追捕得緊,竟砸壞人家的店鋪,讓官府抓進牢子裏,因為他覺得牢子更安全。
可巧楊瑋和吳廷舉因為世道不好,沒法子辦事,都不大提審犯人,意讓他躲藏好一陣子。
正德同意派戶部侍郎王瓊重新劾驗,這頓飯總算開始了。
楊瑋和吳廷舉幾個月沒有聞到肉味,正德、陸完和胡世寧剛從牢子裏放出來,張永接到家人轉達蔣姑娘報告正德的消息,一路狂奔,也早已饑腸轆轆。
雖然各懷鬼胎,但都虎咽狼吞,先填飽肚子再說。
正德總覺得氣氛不對,張永開玩笑說有個糾察禮儀的禦史在場,誰敢放肆呢?
正德眼珠轉了轉,對楊緯說:
“楊知縣誤關胡禦史,該不該敬他酒呢?”
楊緯忙說:
“臣領旨。”
“該用大碗,才見誠意。”
張永帶來的侍衛忙去取來大碗。
聖旨不可違,楊緯與胡世寧咕咚咕咚喝下一碗。
正德看著吳廷舉。
“你呢?”
“臣遵旨。”
他也與胡世寧幹一碗。
正德又看著陸完。
“胡禦史僅是河南道禦史,尚能執守。你掌管江西一省風憲,卻自身犯案,豈能無愧?不該敬胡禦史一碗?”
陸完哆哆嗦嗦,甚至都不想活了。說話也不囫圇了。
“罪臣敬胡禦史,喝兩碗,胡禦史喝一碗。”
陸完敬酒後,正德吩咐張永:
“朕被關進牢子,若非胡禦史,朕不知被打多少迴,沒準命都沒了。你護衛朕來河南公幹,自是百死莫贖,難道不該敬胡禦史一碗?\"
“奴才謹遵聖旨。”
張永與胡世寧連幹三碗。
胡世寧心想,衡王侵吞百姓五百餘頃開荒地,能否翻案,張永也許能幫上大忙。
因此,他硬著頭皮又喝下三碗。
三碗過後,胡世寧乜斜著雙眼,眼前的正德看過去都重影的。
“聖上,再不能喝了,再喝臣就醜態百出了。”
說著已趴在桌子上。
陸完一直忐忑不安,正德問他犯什麽罪,他一時竟答不上來。
他在江西按察使任上,忽然來一道聖旨將他鎖拿了。
正德這一問,他才知道不是正德下的旨。
這麽一來他就更想不出到底得罪誰,竟連焦芳都沒能保住他。
聖旨說他斷案不公,可在江西地麵上他沒有辦過案。
他知道寧王是不能得罪的。
而大的案件差不多跟寧王都有關,他幹脆連小案也不辦,讓寧王放心地知道他不理事。
正在他想如何迴答時,胡世寧忽抬起頭說:
“他沒有行賄劉瑾,便是罪。”
正德吃了一驚。
“你還沒醉?”
“沒醉能說這話嗎?”
正德知道劉瑾敲詐勒索,但他不會因此拿劉瑾問罪。
相反,倘若劉瑾將功夫用在籠絡人心上,他早就將他換下來了。
他將大權交給他,哪容許他收買人心呢?劉瑾雖敲詐勒索,可辦起事來一套一套的。
正德開始任用劉瑾,還擔心給他的權力太大。
自從劉瑾著手整頓邊關軍務,上報的數字觸目驚心,他才意識到貪腐成風,大半因製度漏洞造成的。
而製定製度的,又是貪腐的人。
他們製定的製度,有些就是為了更方便貪腐。大明朝這棵大樹上遍布蛀蟲,大都啃食到內心了。
正德深知許多弊政積重難返,若非大刀闊斧,無法從根本上鏟除。可革除弊政,動輒損害權貴的利益。他絕不能出麵與權貴對著幹,否則將他們全得罪了,皇帝他也當不成的。
他隻能將皇帝的權力交給信得過的人,叫他去衝鋒陷陣。
正德身邊除劉瑾外,還沒有一個能把住大局的人。
正德既不相信宦官集團,也不會相信文官集團。
他隻要撥亂反正,隻要將種種弊政連根鏟除。
撥亂反正如火如荼,風行雷厲,緊要關頭他必須全力支持劉瑾,不管聽到什麽話,他也絕不會改變主意。
心慈治不好國,最終還禍害天下。
誰能猜到他內心深處的想法呢?
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已表現出極高的政治天賦,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看,稱他為一代英主並不為過。
他的確貪玩,可他的曾祖宣宗皇帝不也貪玩嗎?
宣宗的雅號“蟋蟀皇帝”豈是白叫的?可宣宗就被譽為一代英主。
胡世寧說完又趴在桌上,吳廷舉說:
“劉瑾殘害百官,罪該萬死。”
他隻是笑笑。
百官已爛透了,劉瑾在切割腐肉,在給大明朝更換生機。
可在胡世寧與吳廷舉這等腐儒眼裏,卻是殘害百官。
他們不明白,現如今不殘害百官就會殘百姓。
但他不與他們計較,也不會聽他們的。
作為皇帝,為大明江山,他得橫下心來。
張永自從拜蔣老頭做幹爹後認得好多大道理。
他深知劉瑾聖眷未衰,怕這些人得罪劉瑾,再次倒黴。
他忙接著吳廷舉的話茬說:
“劉瑾是萬歲爺信賴的人,你們喝醉了,不要因為劉瑾得罪你們就胡說八道。”
這些人都是一點就透的人,朝臣跟八虎鬥,沒有討到半點便宜,還損兵折將,他們也知道不是扳倒劉瑾的時候。
胡世寧的彈劾的確使得他們動一時之忿,張永一句話又讓他們清醒過來,連陸完也不敢趁機向正德討人情了。
正德看著吳廷舉笑道:
“誰攤上你這麽一個副手都要倒黴,朕看那知府是個壞官,就貶他做縣令,你來接他的位子,楊瑋做你的同知,朕得給楊瑋一個找你報仇的機會。”
楊瑋喜得手舞足蹈,忙趴在地上叩頭謝恩。
吳廷舉沒想到正德會來這一手,他看看正德,又看看喜形於色的楊瑋,心想自己沒完沒了找碴子跟他吵嘴,當上知府後,大概也沒有安靜的日子了。
張永推他一把說:
“還不快快謝恩?”
“牢子裏一個瘋子給的,你將他放出來,讓他沐浴更衣,也來吃一頓吧,他對我有恩。”
楊瑋叫來差役,正德又說:
“連那小氣的按察使一塊兒叫來。”
楊瑋想,所謂的瘋子多半是禦史了,他肯定認得正德,見正德要過堂,才將禦史印給他。
這樣的話,禦史準是裝瘋,正德的身份十分尊貴再無疑問。
楊瑋越想越怕。
正德如何尊貴不說,光將一個禦史關在牢子裏,而且不知道什麽時候關進去,關進去後又從沒有過問,光這一條就夠他受了。
他的腦門冒出冷汗。
正德笑著問楊瑋:
“縣丞古裏古怪的,誰跟他搭班子誰倒黴。”
“他叫吳廷舉,原是廣東參政,犯事貶到這兒。”
參政是從三品,比光祿少卿大許多。
但吳廷舉得罪內官,所以栽得更慘。
他彈劾廣東內官二十幾條罪狀,劉瑾下令將他逮進京,白天在午門外號枷示眾,晚上關進天牢。
一百五十斤重的大枷套在脖子上,他眨巴著一雙塌陷的大眼,活像壓在五指山下的孫行者,看著就夠怕人的。
好在他有個情深義重的弟弟無懼重罪,坐在一旁幫他扛枷。
要不,就他那身子架,哪能挺過來?
劉瑾又因為吳廷舉得罪別的內官,與他無關,竟也聽憑他弟弟幫他扛枷而沒有問罪。
陸完和瘋子洗過澡,換上幹淨的衣服。陸完先到,正德一夥已開始吃飯了。
瘋子一進門,就快步搶上前,將張永、楊瑋、吳廷舉和陸完四人扯下來。
“你們是什麽人,竟敢與皇上並坐?”
他遭遇大難,消瘦羸弱,人都變形了。洗沐過後,風釆仍跟以前大不一樣。
但陸完和楊瑋原先認識他,倒也認出來了。
張永無可奈何趴在地上,楊瑋和吳廷舉嚇得五雷轟頂,趴在地上,腦袋裏七葷八素的。
陸完想到吃白饃,心裏暗叫“完了”,也軟倒在地,旁人還以為他給正德下跪行禮呢。
其實他心裏是何等苦澀,一世功名,叫幾個白饃搞糟攪黃了。
原來正德很少上朝,上朝走完程序很快就結束。
陸完和楊瑋官品不大,不參與早朝。
舉行大朝會,他們排班在禦道上,離正遠遠的,加上一雙近視眼,都看不清。
吳廷舉的品級雖然可以靠近一點,可他是朝外官,年初三年一次朝覲,他已出事,無緣參與。
就算沒有出事,正德並不照規矩召見外朝官,他也見不著正德。
禦史的官品低於他們,上朝時卻在禦案旁輪值糾察,反而一見麵就認出正德。
瘋子跪在地上朗聲說:
“啟奏陛下,臣胡世寧有本要奏!”
正德一聽禦史彈劾頭就大,他一時失於計慮,將這家夥叫來,心裏直歎晦氣,就沒好氣說:
“奏吧。”
胡世寧一隻眼睛磕壞了,沐浴過後更顯而易見,眼眶老大一塊青紫,高高的腫起來。正德見他老眨巴著眼睛又覺得好笑。
“臣彈劾陛下的近侍,他們讓陛下犯險,全得斬首!”
“他們並不知情,無罪。”
胡世寧讓他直統統頂一句,一時不知道如何接茬,眼睛眨巴得更快了。
原來早朝在殿中隻例行公事奏對,說白了早朝就是每天舉辦的一次儀式。
胡世寧頭一迴在皇帝麵前口頭彈劾,不比動筆寫諫章有思考的過程。
他原本要打迂迴,諫正德微服出遊。
正德卻不客氣,毫不隱晦將事情攬在自己身上,等於公開承認微服出遊。
正德不講規則,胡世寧一時不知說什麽了。
正德見他愣住,就說:
“都起來吧,陪朕吃飯。”
胡世寧思路又利索了。
“臣胡世寧還有本要奏!”
正德皺了皺眉頭。
“說吧。”
胡世寧這迴彈劾衡王。
衡王是憲宗皇帝的兒子,正德的皇叔。
趙賢等人開的五百多頃荒地被他占為己有,便告到京城。
朝廷派胡世寧協同南京巡撫艾璞、巡按曾大有勘驗。
劉瑾受衡王重賄,下令將地判給衡王。
三人據理力爭,惹毛劉瑾,下令將他們逮捕下獄。
艾璞和曾大有束手就擒,胡世寧一看風勢不對,跑得比兔子還快。
後來他見追捕得緊,竟砸壞人家的店鋪,讓官府抓進牢子裏,因為他覺得牢子更安全。
可巧楊瑋和吳廷舉因為世道不好,沒法子辦事,都不大提審犯人,意讓他躲藏好一陣子。
正德同意派戶部侍郎王瓊重新劾驗,這頓飯總算開始了。
楊瑋和吳廷舉幾個月沒有聞到肉味,正德、陸完和胡世寧剛從牢子裏放出來,張永接到家人轉達蔣姑娘報告正德的消息,一路狂奔,也早已饑腸轆轆。
雖然各懷鬼胎,但都虎咽狼吞,先填飽肚子再說。
正德總覺得氣氛不對,張永開玩笑說有個糾察禮儀的禦史在場,誰敢放肆呢?
正德眼珠轉了轉,對楊緯說:
“楊知縣誤關胡禦史,該不該敬他酒呢?”
楊緯忙說:
“臣領旨。”
“該用大碗,才見誠意。”
張永帶來的侍衛忙去取來大碗。
聖旨不可違,楊緯與胡世寧咕咚咕咚喝下一碗。
正德看著吳廷舉。
“你呢?”
“臣遵旨。”
他也與胡世寧幹一碗。
正德又看著陸完。
“胡禦史僅是河南道禦史,尚能執守。你掌管江西一省風憲,卻自身犯案,豈能無愧?不該敬胡禦史一碗?”
陸完哆哆嗦嗦,甚至都不想活了。說話也不囫圇了。
“罪臣敬胡禦史,喝兩碗,胡禦史喝一碗。”
陸完敬酒後,正德吩咐張永:
“朕被關進牢子,若非胡禦史,朕不知被打多少迴,沒準命都沒了。你護衛朕來河南公幹,自是百死莫贖,難道不該敬胡禦史一碗?\"
“奴才謹遵聖旨。”
張永與胡世寧連幹三碗。
胡世寧心想,衡王侵吞百姓五百餘頃開荒地,能否翻案,張永也許能幫上大忙。
因此,他硬著頭皮又喝下三碗。
三碗過後,胡世寧乜斜著雙眼,眼前的正德看過去都重影的。
“聖上,再不能喝了,再喝臣就醜態百出了。”
說著已趴在桌子上。
陸完一直忐忑不安,正德問他犯什麽罪,他一時竟答不上來。
他在江西按察使任上,忽然來一道聖旨將他鎖拿了。
正德這一問,他才知道不是正德下的旨。
這麽一來他就更想不出到底得罪誰,竟連焦芳都沒能保住他。
聖旨說他斷案不公,可在江西地麵上他沒有辦過案。
他知道寧王是不能得罪的。
而大的案件差不多跟寧王都有關,他幹脆連小案也不辦,讓寧王放心地知道他不理事。
正在他想如何迴答時,胡世寧忽抬起頭說:
“他沒有行賄劉瑾,便是罪。”
正德吃了一驚。
“你還沒醉?”
“沒醉能說這話嗎?”
正德知道劉瑾敲詐勒索,但他不會因此拿劉瑾問罪。
相反,倘若劉瑾將功夫用在籠絡人心上,他早就將他換下來了。
他將大權交給他,哪容許他收買人心呢?劉瑾雖敲詐勒索,可辦起事來一套一套的。
正德開始任用劉瑾,還擔心給他的權力太大。
自從劉瑾著手整頓邊關軍務,上報的數字觸目驚心,他才意識到貪腐成風,大半因製度漏洞造成的。
而製定製度的,又是貪腐的人。
他們製定的製度,有些就是為了更方便貪腐。大明朝這棵大樹上遍布蛀蟲,大都啃食到內心了。
正德深知許多弊政積重難返,若非大刀闊斧,無法從根本上鏟除。可革除弊政,動輒損害權貴的利益。他絕不能出麵與權貴對著幹,否則將他們全得罪了,皇帝他也當不成的。
他隻能將皇帝的權力交給信得過的人,叫他去衝鋒陷陣。
正德身邊除劉瑾外,還沒有一個能把住大局的人。
正德既不相信宦官集團,也不會相信文官集團。
他隻要撥亂反正,隻要將種種弊政連根鏟除。
撥亂反正如火如荼,風行雷厲,緊要關頭他必須全力支持劉瑾,不管聽到什麽話,他也絕不會改變主意。
心慈治不好國,最終還禍害天下。
誰能猜到他內心深處的想法呢?
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已表現出極高的政治天賦,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看,稱他為一代英主並不為過。
他的確貪玩,可他的曾祖宣宗皇帝不也貪玩嗎?
宣宗的雅號“蟋蟀皇帝”豈是白叫的?可宣宗就被譽為一代英主。
胡世寧說完又趴在桌上,吳廷舉說:
“劉瑾殘害百官,罪該萬死。”
他隻是笑笑。
百官已爛透了,劉瑾在切割腐肉,在給大明朝更換生機。
可在胡世寧與吳廷舉這等腐儒眼裏,卻是殘害百官。
他們不明白,現如今不殘害百官就會殘百姓。
但他不與他們計較,也不會聽他們的。
作為皇帝,為大明江山,他得橫下心來。
張永自從拜蔣老頭做幹爹後認得好多大道理。
他深知劉瑾聖眷未衰,怕這些人得罪劉瑾,再次倒黴。
他忙接著吳廷舉的話茬說:
“劉瑾是萬歲爺信賴的人,你們喝醉了,不要因為劉瑾得罪你們就胡說八道。”
這些人都是一點就透的人,朝臣跟八虎鬥,沒有討到半點便宜,還損兵折將,他們也知道不是扳倒劉瑾的時候。
胡世寧的彈劾的確使得他們動一時之忿,張永一句話又讓他們清醒過來,連陸完也不敢趁機向正德討人情了。
正德看著吳廷舉笑道:
“誰攤上你這麽一個副手都要倒黴,朕看那知府是個壞官,就貶他做縣令,你來接他的位子,楊瑋做你的同知,朕得給楊瑋一個找你報仇的機會。”
楊瑋喜得手舞足蹈,忙趴在地上叩頭謝恩。
吳廷舉沒想到正德會來這一手,他看看正德,又看看喜形於色的楊瑋,心想自己沒完沒了找碴子跟他吵嘴,當上知府後,大概也沒有安靜的日子了。
張永推他一把說:
“還不快快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