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他帶著錢寧、葛兒和簡文等幾個侍衛又來到小山岡,在小山岡上給餘甘造一座墳墓。
一個大活人說沒就沒了,正德輾轉反側,一個晚上也沒能想明白,跟餘甘的失憶症類似,正德也有點糊塗了。
他以為這人來無影去無蹤,準是天上仙女下凡。他想她既然不在世上了,說什麽也得給她修一座墳墓。
他指使工匠在塚前立下一塊石碑,還親自用劍刻下一行字。
由於他的神智不大爽利,他想出的這行字也顯得不倫不類:
“千戶朱壽之妻餘姑娘之墓。”
這行字竟沒有一點是真實的:他不是千戶,也不叫朱壽;既然是他的妻子,怎能稱姑娘呢?
可正德沒有心思考究,做完這一切,他就哭倒在墳墓前了,仿佛餘姑娘真的跟他陰陽兩隔,再也無緣見麵了。
他自己搞不清喜歡餘甘什麽,身邊的人也全都是雲裏來霧裏去的。
哭了一陣子,他覺得自己更像在將打自即位以來心裏堆積得越來越多的煩惱,傾泄在這一慟中。
葛兒眼窩兒淺,聽正德慘哭,也以為餘姑娘芳魂渺渺,人在墳裏頭躺著,便跪在正德背後直抹眼淚,也為餘姑娘哭個不停。
他不知道正德從小到現在什麽都不缺,就缺慟哭一場。
人到世間免不了要受苦,所以都是哇哇墜地,而不是笑著墜地。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笑著降生人世,那一笑差點兒嚇死他母親和接生婆,不過此人可以另當別論。
正德雖然也是哭著降生,但懂事後就很少哭過,因為他一旦哭了,身邊人的就得倒黴,他們會想方設法讓他不哭。
由此可見,正德需要痛快淋漓哭一場來彌補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這種生理現像。
正德哭他生母讓他成熟不少,可還是沒有哭夠,的確有必要再來一次。
正德漸漸覺得慟哭十分過癮,他發現哭其實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餘甘失蹤沒幾天正德就離開千戶府迴宮了。
不過他迴宮不因為在千戶府呆著沒意思,而是馬永成促成的。
馬永成作為乾清宮的管事牌子,負責正德起居,照理是跟正德朝夕相處的大紅人。
可正德不在宮裏,他這個聲名顯赫的八虎成員,變成失寵的閑人。
他跟正德多年沒有白混,很快想出一條妙計來。
餘甘失蹤後沒幾天,從宮中送來一隻鸚鵡,正德閑著沒事逗它玩。
有一迴,這隻扁毛畜牲在橫木上低頭垂首移動身子,聳起的雙肩使得它像一個落魄的大儒。
它忽然抬頭長長歎一口氣,說:
“萬歲爺這是去哪兒呢?宮裏頭的虎呀豹呀,還有萬歲親手調教的獵鷹都想著萬歲爺呢!”
說罷又是一聲長歎,口氣跟馬永成很像。
正德卻認為凡有血氣的都有靈性,他對這些畜牲好,它們當然要想念他。
於是正德迴宮了。
鸚鵡一句話,比諫官一篇妙文更管用。
皇城大明門外各部衙門相對羅列,天下官吏士民上京辦事,在衙門外候見,右邊的棋盤天街因此形成集市。
每天衙門升堂是棋盤天街最熱鬧的時候,天下流傳各類與官場有關的小道消息,大多從這兒發布出去。
正德迴宮後,下旨九卿會審鄭旺冒充皇親一案,便在大明門裏、承天門之前審理的。
此案關係到正德的身世,而且在孝宗朝已然鬧得天下皆知,所以九卿會審的消息一傳出去,好事者大量湧到棋盤天街,希望能早一點打聽到此案的審理情況。
這一天,張文冕也來到棋盤天街。
他當然不是探聽審理情況,在劉瑾身邊辦事,而且大量奏章是他批閱的,他自然無需到外麵打探消息。
他倒是想聽聽小道消息。
天街上七八個舉子在茶館前的鬧市中擺酒席狂唿濫飲。
他認得兩人,一個是劉宇的兒子劉仁,一個是焦芳的兒子焦黃中。
在今年舉行的鄉試中,這兩人竟都中舉了。
張文冕不願跟他們打照麵,轉身走進斜對麵一家酒樓。
衙門正在升堂,候見辦事的人還沒到喝兩杯的時候。張文冕上了二樓,偌大的地方隻有稀稀落落幾個客人。
他揀靠窗一塊桌子坐下來,夥計過來招唿,他點一盤糟醃豬蹄尾、一盤鵝肫掌、一盤炙羊肉,一壺老酒。
三杯下肚後,身子暖和過來,張文冕才注意到幾個舉子身後各有一麵旗子,旗子上寫著字。
焦黃中背後的旗子上寫道:“今科狀元必中。”
劉仁背後的那麵旗打斜,張文冕隻看到“一甲”兩個字。
其他舉子大概不敢跟兩位實力派比肩,隻寫姓名籍貫。
張文冕見焦黃中和劉仁這般胡鬧,有點為他們擔心,他不明白焦芳和劉宇為何為不管管他們。
酒樓的掌櫃是個滿麵胡子的年輕大漢,他悄無聲息坐到張文冕旁邊,拿起張文冕的酒呷一口。
“我猜鄭旺會被處決。”
張文冕以奇人異士自居,平日不拘小節。他見掌櫃戴著假胡子有點不倫不類,但儀態閑暇、氣度恢宏,顯然也是豪爽灑脫之人,倒也沒有因他是商賈之流而瞧不起他。
他招唿夥計拿來餐具,給掌櫃斟酒。
“不用猜,鄭旺必死無疑。”
“何以見得?我問過許多人,他們都說先帝沒有處決他,當今皇上也不會處決他。”
“此案以前叫冒充皇親案,現在改為‘鄭旺造妖言案’,說明朝廷非要他的命不可。再說,此案經過先帝禦審的,照理應由當今皇上再審。皇上不審,讓九卿會審,由此可見審理結果會向天下公布,目的是消除天下人的猜疑。而且很有可能是當今皇上想以此來討太後歡心。這麽一來,鄭旺還能活命嗎?”
“為什麽先帝不殺鄭旺討太後歡心呢?”
張文冕笑道:
“先帝爺無須以此討太後歡心。甚至有意將鄭旺留給當今皇上處置,讓他討太後的歡心。”
掌櫃的十分佩服張文冕的分析,為此連飲三大杯。
“我昨天跟許多人探討此事,他們的見解幼稚之極。仁兄很有見識,對麵的舉子想必認得吧?他們的口氣那麽傲,想必很有學問吧?”
酒店裏耳目眾多,張文冕不願在這地方談論貴權。
“我與他們素昧平生。”
掌櫃有點失望。
“我猜那家夥中不了狀元。”
“那可難說。”
這時候街道上忽然熱鬧起來,喝彩和鼓掌聲匯成一片。
張文冕眼尖,隻見從茶館二樓窗口垂下一塊布條,上麵寫著一首打油詩:
“貧富命題中,黯貧生,取富翁,詩雲子曰全無用。切磋未工,琢磨欠通,其斯之謂方能中。告諸公,聖門子貢,貨殖舊家風。”
幾個舉人想必讓人奉承慣了,又醉得有點昏昏乎乎,見眾人圍著鼓噪,誤以為這些人對他們的名士風度打心裏佩服,是以一唿百應,為他們明年春闈蟾宮折桂鼓勁呢。
於是都擺出一副平日裏自己最得意的、最能說明名士放蕩不羈的造型來了,乍一看,倒像閻羅殿失火跑出一群牛頭馬麵。
這麽一來,旁觀者就更加起勁了。
掌櫃的吸了吸鼻子說:
“我就說嘛,這:連讓人家涮了都不知道,還想考進士?”
有的舉子總算覺得不對勁,見觀眾總將眼光投向他們背後,才看到那幅布條。
焦黃中第一個跳起來。
“那個王八蛋龜孫子幹的?是好漢的當場出來認了,免得禍及無辜。老子是誰呢?老子滿腹經綸,明年不中狀元,名字中最後一字倒著寫,還帶人拆了禮部和翰林院衙門!”
茶館的掌櫃這才發現闖下大禍,可已遲了,幾個舉子衝上樓。他忙叫人收起布條,跑得不見蹤影了。
舉子們找不到布條,就動手砸棺。一時碗碟橫飛,湯水漫散,圍觀者一哄而散。
一隊五城兵馬司在一個百戶的帶領下將茶館包圍了,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全都束手就擒。
張文冕說:
“事主早就逃了,抓這些人有什麽用呢?”
他不願在是非之地久留,掏銀子結賬,掌櫃說:
“算我請客,仁兄並無醉意,何不痛飲呢?”
“叫那夥舉子纏住就不好了。”
“大丈夫縱橫四海,還怕幾個娘們唧唧的舉子?”
張文冕的膽魄原非常人可比,年輕時茲事打架無日不有。現今雖無官職,卻也大權在握,閣老們都得他禮敬他三分,怎能讓幾個舉子嚇跑呢?
掌櫃這麽一說,他又穩穩坐下來。
“拿大碗來,咱們一醉方休!”
五城兵馬司剛離開不久,不料那扇窗口又垂下一幅布條。
這迴不是譏刺放蕩的蠢舉子,而是一副鳴冤的狀子。
狀子也不是為自己鳴冤,而是為一個叫韓福的右副都禦史鳴冤。
朝廷盤查遼東倉儲發現大量短缺和汙爛,韓福作為前任巡撫,和現任官員馬中錫、冒政、鄧章、方矩、王藎、劉繹等幾十人被捕下獄。
韓福任過大名知府,是勤政愛民的好官,許多人拿他當再生父母看待。聽說他也入獄,鄉紳就為他鳴冤。
他們剛在長安右門旁邊的登聞鼓樓遞狀子。
不料,因為事關朝廷大政,禦史早被劉瑾整怕了,值登聞鼓樓的禦史不敢接狀子。
他們沒辦法,來棋盤天街另想辦法。
想必看到有人掛布條譏刺舉子,覺得用這辦法鳴冤沒準更管用。
五城兵馬司的巡卒走後,他們便將寫好的布條亮出來了。
狀子上羅列韓福的善政和值登聞鼓樓禦史吉時不按祖製接狀子十幾事。
掌櫃的看狀子後有點不明白了。
“韓福既是清官,為何在遼東任職時,倉儲會出問題呢?登聞鼓樓不接狀子,開國以來也沒有發生吧?”
張文冕乜斜著醉眼。
“清官沒有寫在臉上,誰知道呢?”
他的話音剛落,對麵忽然傳來一聲慘叫。隻見一個人爬上窗口,胸口插著一把刀,痛苦得整張臉都扭歪了。他忍著痛苦大聲說:
“我叫範起仁,是個賤民,韓大人是我再生父母,我沒有什麽報答他的,隻有用命來證明他的清白!”
原來範起仁就是那個被糊塗縣官嚴刑逼供承認跟鄭媼母女兩人因奸致殺的年輕人。
韓福為他洗去不白之冤,他在家裏給韓福立生祠,還覺得不能報大恩大德之萬一。
一聽說韓福出事就從山東趕來,見事情比他預料的困難,便以死為韓福明冤。
他說完話將刀子拔出來,隻見一股鮮血激射而出,人也從窗口掉落到街上。
許多人擠在窗口,揮舞手臂大喊大叫為韓福喊冤。
一個大活人說沒就沒了,正德輾轉反側,一個晚上也沒能想明白,跟餘甘的失憶症類似,正德也有點糊塗了。
他以為這人來無影去無蹤,準是天上仙女下凡。他想她既然不在世上了,說什麽也得給她修一座墳墓。
他指使工匠在塚前立下一塊石碑,還親自用劍刻下一行字。
由於他的神智不大爽利,他想出的這行字也顯得不倫不類:
“千戶朱壽之妻餘姑娘之墓。”
這行字竟沒有一點是真實的:他不是千戶,也不叫朱壽;既然是他的妻子,怎能稱姑娘呢?
可正德沒有心思考究,做完這一切,他就哭倒在墳墓前了,仿佛餘姑娘真的跟他陰陽兩隔,再也無緣見麵了。
他自己搞不清喜歡餘甘什麽,身邊的人也全都是雲裏來霧裏去的。
哭了一陣子,他覺得自己更像在將打自即位以來心裏堆積得越來越多的煩惱,傾泄在這一慟中。
葛兒眼窩兒淺,聽正德慘哭,也以為餘姑娘芳魂渺渺,人在墳裏頭躺著,便跪在正德背後直抹眼淚,也為餘姑娘哭個不停。
他不知道正德從小到現在什麽都不缺,就缺慟哭一場。
人到世間免不了要受苦,所以都是哇哇墜地,而不是笑著墜地。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笑著降生人世,那一笑差點兒嚇死他母親和接生婆,不過此人可以另當別論。
正德雖然也是哭著降生,但懂事後就很少哭過,因為他一旦哭了,身邊人的就得倒黴,他們會想方設法讓他不哭。
由此可見,正德需要痛快淋漓哭一場來彌補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這種生理現像。
正德哭他生母讓他成熟不少,可還是沒有哭夠,的確有必要再來一次。
正德漸漸覺得慟哭十分過癮,他發現哭其實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餘甘失蹤沒幾天正德就離開千戶府迴宮了。
不過他迴宮不因為在千戶府呆著沒意思,而是馬永成促成的。
馬永成作為乾清宮的管事牌子,負責正德起居,照理是跟正德朝夕相處的大紅人。
可正德不在宮裏,他這個聲名顯赫的八虎成員,變成失寵的閑人。
他跟正德多年沒有白混,很快想出一條妙計來。
餘甘失蹤後沒幾天,從宮中送來一隻鸚鵡,正德閑著沒事逗它玩。
有一迴,這隻扁毛畜牲在橫木上低頭垂首移動身子,聳起的雙肩使得它像一個落魄的大儒。
它忽然抬頭長長歎一口氣,說:
“萬歲爺這是去哪兒呢?宮裏頭的虎呀豹呀,還有萬歲親手調教的獵鷹都想著萬歲爺呢!”
說罷又是一聲長歎,口氣跟馬永成很像。
正德卻認為凡有血氣的都有靈性,他對這些畜牲好,它們當然要想念他。
於是正德迴宮了。
鸚鵡一句話,比諫官一篇妙文更管用。
皇城大明門外各部衙門相對羅列,天下官吏士民上京辦事,在衙門外候見,右邊的棋盤天街因此形成集市。
每天衙門升堂是棋盤天街最熱鬧的時候,天下流傳各類與官場有關的小道消息,大多從這兒發布出去。
正德迴宮後,下旨九卿會審鄭旺冒充皇親一案,便在大明門裏、承天門之前審理的。
此案關係到正德的身世,而且在孝宗朝已然鬧得天下皆知,所以九卿會審的消息一傳出去,好事者大量湧到棋盤天街,希望能早一點打聽到此案的審理情況。
這一天,張文冕也來到棋盤天街。
他當然不是探聽審理情況,在劉瑾身邊辦事,而且大量奏章是他批閱的,他自然無需到外麵打探消息。
他倒是想聽聽小道消息。
天街上七八個舉子在茶館前的鬧市中擺酒席狂唿濫飲。
他認得兩人,一個是劉宇的兒子劉仁,一個是焦芳的兒子焦黃中。
在今年舉行的鄉試中,這兩人竟都中舉了。
張文冕不願跟他們打照麵,轉身走進斜對麵一家酒樓。
衙門正在升堂,候見辦事的人還沒到喝兩杯的時候。張文冕上了二樓,偌大的地方隻有稀稀落落幾個客人。
他揀靠窗一塊桌子坐下來,夥計過來招唿,他點一盤糟醃豬蹄尾、一盤鵝肫掌、一盤炙羊肉,一壺老酒。
三杯下肚後,身子暖和過來,張文冕才注意到幾個舉子身後各有一麵旗子,旗子上寫著字。
焦黃中背後的旗子上寫道:“今科狀元必中。”
劉仁背後的那麵旗打斜,張文冕隻看到“一甲”兩個字。
其他舉子大概不敢跟兩位實力派比肩,隻寫姓名籍貫。
張文冕見焦黃中和劉仁這般胡鬧,有點為他們擔心,他不明白焦芳和劉宇為何為不管管他們。
酒樓的掌櫃是個滿麵胡子的年輕大漢,他悄無聲息坐到張文冕旁邊,拿起張文冕的酒呷一口。
“我猜鄭旺會被處決。”
張文冕以奇人異士自居,平日不拘小節。他見掌櫃戴著假胡子有點不倫不類,但儀態閑暇、氣度恢宏,顯然也是豪爽灑脫之人,倒也沒有因他是商賈之流而瞧不起他。
他招唿夥計拿來餐具,給掌櫃斟酒。
“不用猜,鄭旺必死無疑。”
“何以見得?我問過許多人,他們都說先帝沒有處決他,當今皇上也不會處決他。”
“此案以前叫冒充皇親案,現在改為‘鄭旺造妖言案’,說明朝廷非要他的命不可。再說,此案經過先帝禦審的,照理應由當今皇上再審。皇上不審,讓九卿會審,由此可見審理結果會向天下公布,目的是消除天下人的猜疑。而且很有可能是當今皇上想以此來討太後歡心。這麽一來,鄭旺還能活命嗎?”
“為什麽先帝不殺鄭旺討太後歡心呢?”
張文冕笑道:
“先帝爺無須以此討太後歡心。甚至有意將鄭旺留給當今皇上處置,讓他討太後的歡心。”
掌櫃的十分佩服張文冕的分析,為此連飲三大杯。
“我昨天跟許多人探討此事,他們的見解幼稚之極。仁兄很有見識,對麵的舉子想必認得吧?他們的口氣那麽傲,想必很有學問吧?”
酒店裏耳目眾多,張文冕不願在這地方談論貴權。
“我與他們素昧平生。”
掌櫃有點失望。
“我猜那家夥中不了狀元。”
“那可難說。”
這時候街道上忽然熱鬧起來,喝彩和鼓掌聲匯成一片。
張文冕眼尖,隻見從茶館二樓窗口垂下一塊布條,上麵寫著一首打油詩:
“貧富命題中,黯貧生,取富翁,詩雲子曰全無用。切磋未工,琢磨欠通,其斯之謂方能中。告諸公,聖門子貢,貨殖舊家風。”
幾個舉人想必讓人奉承慣了,又醉得有點昏昏乎乎,見眾人圍著鼓噪,誤以為這些人對他們的名士風度打心裏佩服,是以一唿百應,為他們明年春闈蟾宮折桂鼓勁呢。
於是都擺出一副平日裏自己最得意的、最能說明名士放蕩不羈的造型來了,乍一看,倒像閻羅殿失火跑出一群牛頭馬麵。
這麽一來,旁觀者就更加起勁了。
掌櫃的吸了吸鼻子說:
“我就說嘛,這:連讓人家涮了都不知道,還想考進士?”
有的舉子總算覺得不對勁,見觀眾總將眼光投向他們背後,才看到那幅布條。
焦黃中第一個跳起來。
“那個王八蛋龜孫子幹的?是好漢的當場出來認了,免得禍及無辜。老子是誰呢?老子滿腹經綸,明年不中狀元,名字中最後一字倒著寫,還帶人拆了禮部和翰林院衙門!”
茶館的掌櫃這才發現闖下大禍,可已遲了,幾個舉子衝上樓。他忙叫人收起布條,跑得不見蹤影了。
舉子們找不到布條,就動手砸棺。一時碗碟橫飛,湯水漫散,圍觀者一哄而散。
一隊五城兵馬司在一個百戶的帶領下將茶館包圍了,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全都束手就擒。
張文冕說:
“事主早就逃了,抓這些人有什麽用呢?”
他不願在是非之地久留,掏銀子結賬,掌櫃說:
“算我請客,仁兄並無醉意,何不痛飲呢?”
“叫那夥舉子纏住就不好了。”
“大丈夫縱橫四海,還怕幾個娘們唧唧的舉子?”
張文冕的膽魄原非常人可比,年輕時茲事打架無日不有。現今雖無官職,卻也大權在握,閣老們都得他禮敬他三分,怎能讓幾個舉子嚇跑呢?
掌櫃這麽一說,他又穩穩坐下來。
“拿大碗來,咱們一醉方休!”
五城兵馬司剛離開不久,不料那扇窗口又垂下一幅布條。
這迴不是譏刺放蕩的蠢舉子,而是一副鳴冤的狀子。
狀子也不是為自己鳴冤,而是為一個叫韓福的右副都禦史鳴冤。
朝廷盤查遼東倉儲發現大量短缺和汙爛,韓福作為前任巡撫,和現任官員馬中錫、冒政、鄧章、方矩、王藎、劉繹等幾十人被捕下獄。
韓福任過大名知府,是勤政愛民的好官,許多人拿他當再生父母看待。聽說他也入獄,鄉紳就為他鳴冤。
他們剛在長安右門旁邊的登聞鼓樓遞狀子。
不料,因為事關朝廷大政,禦史早被劉瑾整怕了,值登聞鼓樓的禦史不敢接狀子。
他們沒辦法,來棋盤天街另想辦法。
想必看到有人掛布條譏刺舉子,覺得用這辦法鳴冤沒準更管用。
五城兵馬司的巡卒走後,他們便將寫好的布條亮出來了。
狀子上羅列韓福的善政和值登聞鼓樓禦史吉時不按祖製接狀子十幾事。
掌櫃的看狀子後有點不明白了。
“韓福既是清官,為何在遼東任職時,倉儲會出問題呢?登聞鼓樓不接狀子,開國以來也沒有發生吧?”
張文冕乜斜著醉眼。
“清官沒有寫在臉上,誰知道呢?”
他的話音剛落,對麵忽然傳來一聲慘叫。隻見一個人爬上窗口,胸口插著一把刀,痛苦得整張臉都扭歪了。他忍著痛苦大聲說:
“我叫範起仁,是個賤民,韓大人是我再生父母,我沒有什麽報答他的,隻有用命來證明他的清白!”
原來範起仁就是那個被糊塗縣官嚴刑逼供承認跟鄭媼母女兩人因奸致殺的年輕人。
韓福為他洗去不白之冤,他在家裏給韓福立生祠,還覺得不能報大恩大德之萬一。
一聽說韓福出事就從山東趕來,見事情比他預料的困難,便以死為韓福明冤。
他說完話將刀子拔出來,隻見一股鮮血激射而出,人也從窗口掉落到街上。
許多人擠在窗口,揮舞手臂大喊大叫為韓福喊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