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萬貴妃耳目眾多,怎會不知道呢?”
“萬貴妃很快聽到風聲,派人四處查看,可孝宗皇帝有百神嗬護,就是放在她的眼皮底下,她也瞧不見,更不用說加害了。因得罪萬貴妃而讓憲宗爺廢掉的吳皇後住在安樂堂附近,也暗中保護著孝宗皇帝。孝宗皇帝六歲了,憲宗爺還不知道。有一迴張敏給憲宗爺梳頭,憲宗爺歎息頭發將白還沒有孩子,張敏立刻跪下稟告這事,並願意接受治他欺君之罪。憲宗爺簡直喜從天降,馬上令人接孝宗皇帝來見他。第二天就告知群臣並向天下公布。孝宗皇帝頭上有一塊頭皮不生頭發,就是讓墮胎藥損傷的。可憐張敏得罪萬貴妃,終天擔驚受怕,最後還是吞金自盡了。”
“萬貴妃忒歹毒了。”
“誰說不是呢?紀太後不久後殯天,也是她下的毒手。既然有皇長子了,萬貴妃才不再打下有身孕宮娥的胎。我將罪惡都向皇帝說了,憑皇帝定罪。”
說著顫顫巍巍跪倒在地上。正德慌忙扶起她。
“怎可如此?快起來吧,父皇不追究,不定你的罪,必定有道理,其實也是赦免了,朕當然也赦免你,不再追究。”
老太妃心裏卸下一塊石頭,臉上放出光來。
“沒有皇帝金口玉言親自赦免,總是沒有用的。這下閻羅王也拿我沒辦法,我可以安心死去了。”
正德覺得心裏直發毛,他想,倘若他有個心愛的女子,絕不讓她住進宮裏頭。
他以為宮裏頭好比坐牢,老太妃的話證實他一貫的想法。
假如有個心愛的女子,在宮裏什麽時候讓人謀害了,他跟皇爺爺一樣,也可能什麽都不會知道的,既便要為她伸冤,沒準還查不出誰幹的。
“皇帝萬不可在宮裏自個兒走動,雖然有百神嗬護,可宮中許多鬼魂是皇帝長輩,怕他們出頭加害皇帝呢!”
老太妃這話沒有嚇住正德,反而勾起他對鬼魂的興趣。
“不怕,朕倒想看看鬼是什麽模樣的。”
老太妃嚇了一跳。
“宮裏頭鬼倒是挺多的,不用說憲宗爺死於非命的皇子皇女,早些年就是宮女、內官每天都要打殺一二十個哩!人死了,扔在外麵喂野狗。皇帝想見他們卻不容易,他們雖然會找機會使壞,讓皇帝見見卻不可能。”
正德不相信,離開老太妃的住處,他繼續往深宮走去,嘴裏不住地念念有詞:
“鬼呀鬼,就讓朕見一麵,朕不追究你們欺君犯上,啊?”
有個宮女出來倒洗腳水,見到嘴裏念念有詞的正德,以為正德是個出來夜遊的鬼,嚇得差點暈過去,慌忙中將一大盆又髒又臭的洗腳水全潑在正德身上。
正德身子強健,雖然氣候寒冷,這盆水潑在身上,隻打個冷戰,連噴嚏都沒打一下,嘴裏竟還在念念有詞:
“鬼啊,出來吧,別躲藏朕,啊?”
宮女嚇得一溜煙就跑不見了。
遠遠跟著正德的馬永成和一夥太監嚇得魂不附體,忙過來幫他擦幹身子。
正德見到馬永成,神誌總算有點清醒過來。他對馬永成說:
“你想辦法弄一個鬼來,朕明天要看,不得有誤,否則小心你的腦袋!”
這道聖旨難倒馬永成,也難倒宮中的大小太監。
馬永成將正德身邊的近侍召集起來想辦法,結果除了讓人假扮鬼魂,再沒有別的辦法。
可這是欺君大罪,不是鬧著玩的,主意拿出來了,誰也不肯裝神弄鬼。
馬永成向人群掃一眼,眾人忙都將眼光看到別處。
有個叫李增的內官監僉書不小心眼光跟馬永成碰了一下,馬永成便向他招手:
“你,過來!”
李增嚇得眼睛都綠了,指著自己的鼻子問:
“公公不是要我去做這事吧?”
馬永成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說:
“沒錯,就是你!”
李增嚇得腿肚子直哆嗦,牙根一陣陣抽冷,話也說不囫圇了:
“公公要小的命,一刀殺了痛快,這可是欺君大罪呀!”
馬永成拉下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況讓你做的事也是為萬歲爺好。”
這道理不用馬永成說李增也曉得,可他的兩排牙齒就是忍不住直打架。
“道理是這樣說,公公為何不自己做呢?”
馬永成大怒。
“再囉嗦就要你的命,反正說出去,知道的人都脫不了幹係,都是欺君。也不讓你白幹,幹好了賞你一千兩銀子,決不食言。”
李增無可奈何,隻好答應了。
在太監和宮女集體發揮想象力的裝扮下,李增渾身裹素,比吊死過五十迴的厲鬼還要可怕,以致裝扮他的宮女和太監都擔心,太過可怕會嚇壞正德。
然而這夥人大都閑得無聊,又想看看正德受驚嚇的模樣。
於是李增就這樣粉墨登場了,這天晚上他來到深宮,跟遊蕩的正德不期而遇。
正德喜出望外,站在遠處不眨眼看著李增。
最後,他忍不住好奇心,走到李增跟前又摸又捏,吸了吸鼻子說:
“也沒有什麽稀奇的,有股狐騷味,想必是個死太監。”
李增嚇得透不過氣來,他見正德已然滿足了好奇心,便見好就收,像傳說的鬼魂那樣一跳一跳轉過牆角,迴頭見正德沒有跟上來,忙撒丫子跑了。
正德每天晚上都要在宮中胡鬧一番才睡得著,那些鬧劇千奇百怪,層出不窮,一時也說不完。
他也沒有完全拋開政事。
這天忽然想跟大臣見見麵,可又不想聽他們談論國家大事,便傳令開經筵。
所謂經筵就是皇帝每月三次聽翰林院學士和春坊官講學。
皇帝聽課時,大學士作陪,尚書、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卿侍班,皇親勳戚領侍衛警戒,禦史糾察禮儀,場麵大得有點嚇人。
此外,皇帝還須每天聽講,稱日講和午講。
正德小時候好學不倦,許多經書他能倒背如流,也懂得好多治理國家的大道理。
後來總算讓八虎等人帶壞了,隻喜歡舞刀弄槍之類不著邊際的事,一提讀書就頭大。
即位伊始他還能忍耐聽了那些娘們唧唧的講官子曰詩雲喋喋不休,後來越來越不行,總是找一些原因逃學。
別說日講午講,就是每月才三次的經筵也讓他取消了。
他忽然下旨開經筵,劉瑾等人都覺得莫名其妙。
而大臣們為正德變壞憂心如焚,忽然下這道聖旨,都希望這是正德洗心革麵,重新作人的征兆,將這道聖旨當作佛語綸音。
這天,司禮監早將子史經集在禦案和講案上分別放好。
正德升座,丹陛上的官員五拜三叩首後,左班以首輔李東陽為首,右班以英國公張輔為首依次上殿,分東西兩隊站好。
講案在禦案斜對麵,鴻臚官傳旨開講,翰林院學士劉忠和楊廷和出班趨到講案前。
照規定先講《四書》。
劉忠瞧了正德身邊的劉瑾等太監一眼,兩把疏朗的眉毛就擰緊了,花白的胡子跟著簌簌抖動起來,細長眼裏噴出火。
他還沒有開口,臉皮就漲成豬肝色。
隻見他長長吸一口氣,先穩住情緒,然後用他那略帶沙啞的聲音滔滔不絕講開來:
“唐文宗時太監仇士良傳授經驗給他的同黨說,宦官利用皇帝竊取大權,關鍵要讓皇帝遠離讀書人,不要讓皇帝知道曆代興衰的原因。皇帝一旦知道王道興衰的道理,就會心生畏懼,勤於政事,將大權牢牢掌握在手裏,這麽一來,太監就沒有機會弄權。太監讓皇帝遠離讀書人最好的辦法,是引導皇帝迷戀於與國家大事沒有關係的事情。事實上,曆代太監弄權,全都是引誘皇帝嬉戲遊樂……”
正德越聽心裏越不是滋味,心想這人一點情麵都不留,當著眾多重臣揭他的短。
他向殿中文武官員看過去,隻見李東陽焦急不安,焦芳不動聲色,若無其事,王鏊似乎跟王忠深有同感。
張輔作為世襲的公爵,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正德身邊的太監也各有各的感受。
李榮意識到朝臣仍要繼續對付八虎這些新貴。
正德那一迴發威,致使劉、謝去職後,不再像以前那樣怕朝臣了,近來幾乎為所欲為。
先在千戶府待些時日,迴來後又變一個人,政事仍然不大理會,一到晚上在宮裏頭遊蕩。
幾位司禮太監,隻有劉瑾還能跟他親近,內閣和司禮監不能打板的,全由劉瑾討旨意。
司禮監在劉瑾進來後比以前權力大多了,但權力都在劉瑾手中,李榮這個首輔就算當時沒有主動將大權拱手相讓,一樣也無所作為。
李榮臉上沒有一點表情,心裏卻暗暗高興,他希望朝臣不要在劉、謝去職後一籌莫展,輕饒過劉瑾等人。
劉瑾算是讓朝臣嚇怕了,隻聽得冷汗直冒。
正德沒有想到劉健和謝遷走了,還有人不怕倒黴,在大庭廣眾當中公開向他叫板。
他覺得自己有點失敗。
同時不明白為什麽有人不在乎富貴,硬要拿雞蛋往石頭上碰。
他又有點害怕,迴頭對劉瑾說:
“你瞧他說些什麽?這哪是講經呀!”
禮部尚書張升年近七十,是該退休了,他早就打算告老返鄉,這時候怕劉忠吃大虧,就搶出班拜倒在丹陛上:
“陛下,劉忠所講的比聖賢書更是當務之急呀。宦官亂政,塗毒海內,長此下去,實乃堪憂!前迴五官監侯楊源上奏陰霧時作,乃眾邪之氣,陰冒於陽,臣欺其君,小人擅權,下將叛上,引譬甚切,陛下不納忠言,反將他杖三十。忠言不動聖聽,臣竊為陛下擔憂!”
楊源挨杖是在劉、謝去職後,他因為天道示變上了第二道諫章。
劉瑾看到他的諫章,照正德定的調子——非言官進諫一律打屁股,一接到他的諫章就以正德的名義,沒有經過正德下旨就賞給三十板。
李東陽見事情鬧得更大了,忙跪下奏道:
“陛下不親政事,臣受先帝托孤,有負先帝,懇請陛下放臣返鄉吧。”
他的原意是要正德生他的氣而不要處罰劉忠等人。
正德一聽果然有氣,心裏想這老小子動不動就以告老相要挾,一點新鮮感都沒有。
可他氣是氣,也沒有打算處罰這些人,隻是擔心跟他們糾纏下去搞得太沒意思,便開口說:
“你們老是諫朕荒廢經筵,可真正開經筵,你們又不正經講學,罷了,到此結束吧。”
楊廷和說:
“陛下,劉忠所講是當今急務,講《四書》有的是時間。劉瑾等人竊權亂政,人神共憤,罪不容誅!”
“萬貴妃很快聽到風聲,派人四處查看,可孝宗皇帝有百神嗬護,就是放在她的眼皮底下,她也瞧不見,更不用說加害了。因得罪萬貴妃而讓憲宗爺廢掉的吳皇後住在安樂堂附近,也暗中保護著孝宗皇帝。孝宗皇帝六歲了,憲宗爺還不知道。有一迴張敏給憲宗爺梳頭,憲宗爺歎息頭發將白還沒有孩子,張敏立刻跪下稟告這事,並願意接受治他欺君之罪。憲宗爺簡直喜從天降,馬上令人接孝宗皇帝來見他。第二天就告知群臣並向天下公布。孝宗皇帝頭上有一塊頭皮不生頭發,就是讓墮胎藥損傷的。可憐張敏得罪萬貴妃,終天擔驚受怕,最後還是吞金自盡了。”
“萬貴妃忒歹毒了。”
“誰說不是呢?紀太後不久後殯天,也是她下的毒手。既然有皇長子了,萬貴妃才不再打下有身孕宮娥的胎。我將罪惡都向皇帝說了,憑皇帝定罪。”
說著顫顫巍巍跪倒在地上。正德慌忙扶起她。
“怎可如此?快起來吧,父皇不追究,不定你的罪,必定有道理,其實也是赦免了,朕當然也赦免你,不再追究。”
老太妃心裏卸下一塊石頭,臉上放出光來。
“沒有皇帝金口玉言親自赦免,總是沒有用的。這下閻羅王也拿我沒辦法,我可以安心死去了。”
正德覺得心裏直發毛,他想,倘若他有個心愛的女子,絕不讓她住進宮裏頭。
他以為宮裏頭好比坐牢,老太妃的話證實他一貫的想法。
假如有個心愛的女子,在宮裏什麽時候讓人謀害了,他跟皇爺爺一樣,也可能什麽都不會知道的,既便要為她伸冤,沒準還查不出誰幹的。
“皇帝萬不可在宮裏自個兒走動,雖然有百神嗬護,可宮中許多鬼魂是皇帝長輩,怕他們出頭加害皇帝呢!”
老太妃這話沒有嚇住正德,反而勾起他對鬼魂的興趣。
“不怕,朕倒想看看鬼是什麽模樣的。”
老太妃嚇了一跳。
“宮裏頭鬼倒是挺多的,不用說憲宗爺死於非命的皇子皇女,早些年就是宮女、內官每天都要打殺一二十個哩!人死了,扔在外麵喂野狗。皇帝想見他們卻不容易,他們雖然會找機會使壞,讓皇帝見見卻不可能。”
正德不相信,離開老太妃的住處,他繼續往深宮走去,嘴裏不住地念念有詞:
“鬼呀鬼,就讓朕見一麵,朕不追究你們欺君犯上,啊?”
有個宮女出來倒洗腳水,見到嘴裏念念有詞的正德,以為正德是個出來夜遊的鬼,嚇得差點暈過去,慌忙中將一大盆又髒又臭的洗腳水全潑在正德身上。
正德身子強健,雖然氣候寒冷,這盆水潑在身上,隻打個冷戰,連噴嚏都沒打一下,嘴裏竟還在念念有詞:
“鬼啊,出來吧,別躲藏朕,啊?”
宮女嚇得一溜煙就跑不見了。
遠遠跟著正德的馬永成和一夥太監嚇得魂不附體,忙過來幫他擦幹身子。
正德見到馬永成,神誌總算有點清醒過來。他對馬永成說:
“你想辦法弄一個鬼來,朕明天要看,不得有誤,否則小心你的腦袋!”
這道聖旨難倒馬永成,也難倒宮中的大小太監。
馬永成將正德身邊的近侍召集起來想辦法,結果除了讓人假扮鬼魂,再沒有別的辦法。
可這是欺君大罪,不是鬧著玩的,主意拿出來了,誰也不肯裝神弄鬼。
馬永成向人群掃一眼,眾人忙都將眼光看到別處。
有個叫李增的內官監僉書不小心眼光跟馬永成碰了一下,馬永成便向他招手:
“你,過來!”
李增嚇得眼睛都綠了,指著自己的鼻子問:
“公公不是要我去做這事吧?”
馬永成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說:
“沒錯,就是你!”
李增嚇得腿肚子直哆嗦,牙根一陣陣抽冷,話也說不囫圇了:
“公公要小的命,一刀殺了痛快,這可是欺君大罪呀!”
馬永成拉下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況讓你做的事也是為萬歲爺好。”
這道理不用馬永成說李增也曉得,可他的兩排牙齒就是忍不住直打架。
“道理是這樣說,公公為何不自己做呢?”
馬永成大怒。
“再囉嗦就要你的命,反正說出去,知道的人都脫不了幹係,都是欺君。也不讓你白幹,幹好了賞你一千兩銀子,決不食言。”
李增無可奈何,隻好答應了。
在太監和宮女集體發揮想象力的裝扮下,李增渾身裹素,比吊死過五十迴的厲鬼還要可怕,以致裝扮他的宮女和太監都擔心,太過可怕會嚇壞正德。
然而這夥人大都閑得無聊,又想看看正德受驚嚇的模樣。
於是李增就這樣粉墨登場了,這天晚上他來到深宮,跟遊蕩的正德不期而遇。
正德喜出望外,站在遠處不眨眼看著李增。
最後,他忍不住好奇心,走到李增跟前又摸又捏,吸了吸鼻子說:
“也沒有什麽稀奇的,有股狐騷味,想必是個死太監。”
李增嚇得透不過氣來,他見正德已然滿足了好奇心,便見好就收,像傳說的鬼魂那樣一跳一跳轉過牆角,迴頭見正德沒有跟上來,忙撒丫子跑了。
正德每天晚上都要在宮中胡鬧一番才睡得著,那些鬧劇千奇百怪,層出不窮,一時也說不完。
他也沒有完全拋開政事。
這天忽然想跟大臣見見麵,可又不想聽他們談論國家大事,便傳令開經筵。
所謂經筵就是皇帝每月三次聽翰林院學士和春坊官講學。
皇帝聽課時,大學士作陪,尚書、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卿侍班,皇親勳戚領侍衛警戒,禦史糾察禮儀,場麵大得有點嚇人。
此外,皇帝還須每天聽講,稱日講和午講。
正德小時候好學不倦,許多經書他能倒背如流,也懂得好多治理國家的大道理。
後來總算讓八虎等人帶壞了,隻喜歡舞刀弄槍之類不著邊際的事,一提讀書就頭大。
即位伊始他還能忍耐聽了那些娘們唧唧的講官子曰詩雲喋喋不休,後來越來越不行,總是找一些原因逃學。
別說日講午講,就是每月才三次的經筵也讓他取消了。
他忽然下旨開經筵,劉瑾等人都覺得莫名其妙。
而大臣們為正德變壞憂心如焚,忽然下這道聖旨,都希望這是正德洗心革麵,重新作人的征兆,將這道聖旨當作佛語綸音。
這天,司禮監早將子史經集在禦案和講案上分別放好。
正德升座,丹陛上的官員五拜三叩首後,左班以首輔李東陽為首,右班以英國公張輔為首依次上殿,分東西兩隊站好。
講案在禦案斜對麵,鴻臚官傳旨開講,翰林院學士劉忠和楊廷和出班趨到講案前。
照規定先講《四書》。
劉忠瞧了正德身邊的劉瑾等太監一眼,兩把疏朗的眉毛就擰緊了,花白的胡子跟著簌簌抖動起來,細長眼裏噴出火。
他還沒有開口,臉皮就漲成豬肝色。
隻見他長長吸一口氣,先穩住情緒,然後用他那略帶沙啞的聲音滔滔不絕講開來:
“唐文宗時太監仇士良傳授經驗給他的同黨說,宦官利用皇帝竊取大權,關鍵要讓皇帝遠離讀書人,不要讓皇帝知道曆代興衰的原因。皇帝一旦知道王道興衰的道理,就會心生畏懼,勤於政事,將大權牢牢掌握在手裏,這麽一來,太監就沒有機會弄權。太監讓皇帝遠離讀書人最好的辦法,是引導皇帝迷戀於與國家大事沒有關係的事情。事實上,曆代太監弄權,全都是引誘皇帝嬉戲遊樂……”
正德越聽心裏越不是滋味,心想這人一點情麵都不留,當著眾多重臣揭他的短。
他向殿中文武官員看過去,隻見李東陽焦急不安,焦芳不動聲色,若無其事,王鏊似乎跟王忠深有同感。
張輔作為世襲的公爵,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正德身邊的太監也各有各的感受。
李榮意識到朝臣仍要繼續對付八虎這些新貴。
正德那一迴發威,致使劉、謝去職後,不再像以前那樣怕朝臣了,近來幾乎為所欲為。
先在千戶府待些時日,迴來後又變一個人,政事仍然不大理會,一到晚上在宮裏頭遊蕩。
幾位司禮太監,隻有劉瑾還能跟他親近,內閣和司禮監不能打板的,全由劉瑾討旨意。
司禮監在劉瑾進來後比以前權力大多了,但權力都在劉瑾手中,李榮這個首輔就算當時沒有主動將大權拱手相讓,一樣也無所作為。
李榮臉上沒有一點表情,心裏卻暗暗高興,他希望朝臣不要在劉、謝去職後一籌莫展,輕饒過劉瑾等人。
劉瑾算是讓朝臣嚇怕了,隻聽得冷汗直冒。
正德沒有想到劉健和謝遷走了,還有人不怕倒黴,在大庭廣眾當中公開向他叫板。
他覺得自己有點失敗。
同時不明白為什麽有人不在乎富貴,硬要拿雞蛋往石頭上碰。
他又有點害怕,迴頭對劉瑾說:
“你瞧他說些什麽?這哪是講經呀!”
禮部尚書張升年近七十,是該退休了,他早就打算告老返鄉,這時候怕劉忠吃大虧,就搶出班拜倒在丹陛上:
“陛下,劉忠所講的比聖賢書更是當務之急呀。宦官亂政,塗毒海內,長此下去,實乃堪憂!前迴五官監侯楊源上奏陰霧時作,乃眾邪之氣,陰冒於陽,臣欺其君,小人擅權,下將叛上,引譬甚切,陛下不納忠言,反將他杖三十。忠言不動聖聽,臣竊為陛下擔憂!”
楊源挨杖是在劉、謝去職後,他因為天道示變上了第二道諫章。
劉瑾看到他的諫章,照正德定的調子——非言官進諫一律打屁股,一接到他的諫章就以正德的名義,沒有經過正德下旨就賞給三十板。
李東陽見事情鬧得更大了,忙跪下奏道:
“陛下不親政事,臣受先帝托孤,有負先帝,懇請陛下放臣返鄉吧。”
他的原意是要正德生他的氣而不要處罰劉忠等人。
正德一聽果然有氣,心裏想這老小子動不動就以告老相要挾,一點新鮮感都沒有。
可他氣是氣,也沒有打算處罰這些人,隻是擔心跟他們糾纏下去搞得太沒意思,便開口說:
“你們老是諫朕荒廢經筵,可真正開經筵,你們又不正經講學,罷了,到此結束吧。”
楊廷和說:
“陛下,劉忠所講是當今急務,講《四書》有的是時間。劉瑾等人竊權亂政,人神共憤,罪不容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