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青紅與青綠起爭執時已是第二日晨起梳頭時。
李毓靈一邊由蜜竹伺候著梳頭,一邊主動問起:“青紅呢,怎不見她,昨日落水可有染風寒?”
棗冬為李毓靈整理完床榻,走到李毓靈跟前就聽到她問自己,棗冬便低頭乖乖答了:“迴姑娘,青紅昨日受了罰,今日告假了。”
李毓靈恍然:“二叔母昨日將青紅討了去原是興師問罪的。”
棗冬不吭聲,蜜竹梳頭發的動作更加謹慎。
這二位婢女雖聽著瞧著眼前主子神情無不悅,甚至還帶著若有似無的笑,語氣也是溫柔輕緩的,但就是讓人覺得主子生著氣呢。
她生起氣來不外露,但總給人一種威壓。
棗冬想起從前在長燕堂是伺候時跟著老太君見過的許多貴女,像李毓靈這樣氣質渾然天成的,她見過的鮮少。
李毓靈從前雖有蔻枝伺候,但往些年並沒有擺過主子架子,後來給蔻枝立了規矩,也並不上太傅府這些條條框框。
她如今這幅不顯露表情卻讓人覺得威壓十足的模樣,是學了那兩位縣主。
在遇仙樓當令官時,她就因為這樣壓抑的氣氛喘不過氣,當時她在縣主與那些貴女眼裏也不過是半個奴,如今學了她們的行事作風,果真是當時自己的反應。
李毓靈在心裏歎了口氣,她要學的還有很多。
“今日我要出門去,但不必刻意打扮。”李毓靈對著蜜竹說道。
蜜竹吞了下口水,慢一拍應聲。
李毓靈注意到蜜竹今日比往常話少了些,想來剛才自己照貓畫虎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奴婢差人去套馬車。”棗冬道。
“不著急。”李毓靈製止了棗冬,她笑了笑,“你先差人去與二叔母說聲罷。”
“是。”
棗冬從房內退出去,蔻枝與她擦肩而過,手裏拿著食盒。
大房本有廚房,但李琨和平日裏吃食都是從長燕堂的廚房那兒送來,所以大房的廚房一直都未開火。
如今李毓靈來了府裏,府裏就新請了廚娘,聽說是從江南來的,格外擅長做糕點。
蔻枝將早膳布好,李毓靈坐在桌前,一邊用早膳,一邊在腦子裏想事情。
等用完膳,葳蕤居的院子裏就來了一群人,是府內養著的木匠,為首的與棗冬解釋,棗冬聽完後進屋朝李毓靈稟報:“…是三少爺差人來給姑娘做秋千的。”
秋千?
李毓靈覺得李琨和這主意來的莫名其妙,她不曾記得自己與他有說過什麽秋千的事,還是這秋千有什麽特殊的含義?
被王家廂房內的畫卷與花盆擺了一道後,李毓靈如今總是忍不住多想些,她毫無根基,每一步都要走得小心謹慎。
棗冬還站在原地沒有離去,李毓靈聽見外邊傳來的隱約的唿喊聲,問道:“可還有事?”
棗冬猶豫了一下,道:“…三少爺差人傳話,今晚可否來葳蕤居一同用晚膳?”
棗冬知道李毓靈今日要出門去,但不知道李毓靈出門做何事,也不知去哪裏,何時迴,對李琨和身邊的人來問話,她啞口無言。
李毓靈道:“三少爺喜歡吃什麽就吩咐廚房做,晚膳前我會迴來。”
這是要把棗冬留在府裏的意思。
蜜竹平素不跟在李毓靈身後跟著出門,她擅長做刺繡,就一直待在葳蕤居給李毓靈做衣服或是荷包。
剩下的青綠,李毓靈也不帶,青紅更別說,今日告假。
棗冬默不作聲將視線放到服侍李毓靈用膳的蔻枝身上:
姑娘真是看重蔻枝啊。
若是李毓靈的眼睛完好,看穿身旁一眾婢女的心思並非難事,可惜她眼睛視物不清,以她們說話的聲音與唿吸去辨別已是上限,再不能越過此去奢求更多。
蔻枝聽到李毓靈這樣說嘴角上揚,她站著給李毓靈布菜,表情絲毫不避諱,這模樣被棗冬看在眼裏,不經意抬眼與棗冬對視,蔻枝看到了棗冬眼裏的複雜情緒。
她不喜歡在李毓靈身邊的任何一位婢女因為她們都比自己厲害太多,太有威脅感,也太容易取代她,蔻枝瘋魔般借鑒她們的行為處事,雖不喜,但心裏卻也承認棗冬的厲害。
八麵玲瓏,心思如發。
蔻枝知道李毓靈喜歡什麽樣的心腹,若有形,那必定是像棗冬這樣的。
蔻枝想到今日告假的青紅,青紅視自己為眼中釘,自己視棗冬為眼中釘,但她絕不會,也不能像青紅一樣做傻事,倒時惹了姑娘不快,甭管什麽初心,李毓靈都是不顧念的。
想到這,蔻枝揚起的嘴角被壓抑住,她的表情恢複了如往常一樣的淡漠。
一直到李毓靈用完膳,漱口完,從葳蕤居走到府門口坐上馬車,蔻枝的神情都極力維持淡漠。
神情淡漠的婢女處事落落大方更彰顯其背後主人的不凡,蔻枝不想拖李毓靈的後腿,一路上她都挺直的腰背。
馬車一路往前走,在距離一家糕點鋪子還有些距離的時候停了下來。
李毓靈從馬車上下來,由蔻枝攙扶著,她戴上了幕離,白色的皂紗落到蔻枝伸出手的手臂上,壘成一小疊,再隨著她腳尖落地後抬起頭重新從蔻枝的手臂上離開。
蔻枝下意識看了看四周,“姑娘,我們這是要去?”
“拜訪一位人,先去買些糕點。”李毓靈道。
主仆二人往前走,柴心記三個大字就落入了蔻枝的眼中。
剛走到門口,那門口就有一位迎了上來,笑容堆在年輕的臉上,眼睛裏沒有笑意,蔻枝覺得她有些虛假。
“來點桃花酥。”李毓靈道。
“好嘞!您可真有…”柴素素原本要說出的話卡在喉嚨口,一下子說不出來了,她聽見李毓靈的聲音,有些不可置信,但又有些激動。
她想說些什麽,略抬起眼看見眼前那人身邊跟著的婢女的衣裳都比自己的要好上百倍,連一個婢女穿著都這麽好,婢女的主人又怎會是她認識的那位?
且她的手帕交,早就已經死在了一場獄中的大火裏。
李毓靈一邊由蜜竹伺候著梳頭,一邊主動問起:“青紅呢,怎不見她,昨日落水可有染風寒?”
棗冬為李毓靈整理完床榻,走到李毓靈跟前就聽到她問自己,棗冬便低頭乖乖答了:“迴姑娘,青紅昨日受了罰,今日告假了。”
李毓靈恍然:“二叔母昨日將青紅討了去原是興師問罪的。”
棗冬不吭聲,蜜竹梳頭發的動作更加謹慎。
這二位婢女雖聽著瞧著眼前主子神情無不悅,甚至還帶著若有似無的笑,語氣也是溫柔輕緩的,但就是讓人覺得主子生著氣呢。
她生起氣來不外露,但總給人一種威壓。
棗冬想起從前在長燕堂是伺候時跟著老太君見過的許多貴女,像李毓靈這樣氣質渾然天成的,她見過的鮮少。
李毓靈從前雖有蔻枝伺候,但往些年並沒有擺過主子架子,後來給蔻枝立了規矩,也並不上太傅府這些條條框框。
她如今這幅不顯露表情卻讓人覺得威壓十足的模樣,是學了那兩位縣主。
在遇仙樓當令官時,她就因為這樣壓抑的氣氛喘不過氣,當時她在縣主與那些貴女眼裏也不過是半個奴,如今學了她們的行事作風,果真是當時自己的反應。
李毓靈在心裏歎了口氣,她要學的還有很多。
“今日我要出門去,但不必刻意打扮。”李毓靈對著蜜竹說道。
蜜竹吞了下口水,慢一拍應聲。
李毓靈注意到蜜竹今日比往常話少了些,想來剛才自己照貓畫虎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奴婢差人去套馬車。”棗冬道。
“不著急。”李毓靈製止了棗冬,她笑了笑,“你先差人去與二叔母說聲罷。”
“是。”
棗冬從房內退出去,蔻枝與她擦肩而過,手裏拿著食盒。
大房本有廚房,但李琨和平日裏吃食都是從長燕堂的廚房那兒送來,所以大房的廚房一直都未開火。
如今李毓靈來了府裏,府裏就新請了廚娘,聽說是從江南來的,格外擅長做糕點。
蔻枝將早膳布好,李毓靈坐在桌前,一邊用早膳,一邊在腦子裏想事情。
等用完膳,葳蕤居的院子裏就來了一群人,是府內養著的木匠,為首的與棗冬解釋,棗冬聽完後進屋朝李毓靈稟報:“…是三少爺差人來給姑娘做秋千的。”
秋千?
李毓靈覺得李琨和這主意來的莫名其妙,她不曾記得自己與他有說過什麽秋千的事,還是這秋千有什麽特殊的含義?
被王家廂房內的畫卷與花盆擺了一道後,李毓靈如今總是忍不住多想些,她毫無根基,每一步都要走得小心謹慎。
棗冬還站在原地沒有離去,李毓靈聽見外邊傳來的隱約的唿喊聲,問道:“可還有事?”
棗冬猶豫了一下,道:“…三少爺差人傳話,今晚可否來葳蕤居一同用晚膳?”
棗冬知道李毓靈今日要出門去,但不知道李毓靈出門做何事,也不知去哪裏,何時迴,對李琨和身邊的人來問話,她啞口無言。
李毓靈道:“三少爺喜歡吃什麽就吩咐廚房做,晚膳前我會迴來。”
這是要把棗冬留在府裏的意思。
蜜竹平素不跟在李毓靈身後跟著出門,她擅長做刺繡,就一直待在葳蕤居給李毓靈做衣服或是荷包。
剩下的青綠,李毓靈也不帶,青紅更別說,今日告假。
棗冬默不作聲將視線放到服侍李毓靈用膳的蔻枝身上:
姑娘真是看重蔻枝啊。
若是李毓靈的眼睛完好,看穿身旁一眾婢女的心思並非難事,可惜她眼睛視物不清,以她們說話的聲音與唿吸去辨別已是上限,再不能越過此去奢求更多。
蔻枝聽到李毓靈這樣說嘴角上揚,她站著給李毓靈布菜,表情絲毫不避諱,這模樣被棗冬看在眼裏,不經意抬眼與棗冬對視,蔻枝看到了棗冬眼裏的複雜情緒。
她不喜歡在李毓靈身邊的任何一位婢女因為她們都比自己厲害太多,太有威脅感,也太容易取代她,蔻枝瘋魔般借鑒她們的行為處事,雖不喜,但心裏卻也承認棗冬的厲害。
八麵玲瓏,心思如發。
蔻枝知道李毓靈喜歡什麽樣的心腹,若有形,那必定是像棗冬這樣的。
蔻枝想到今日告假的青紅,青紅視自己為眼中釘,自己視棗冬為眼中釘,但她絕不會,也不能像青紅一樣做傻事,倒時惹了姑娘不快,甭管什麽初心,李毓靈都是不顧念的。
想到這,蔻枝揚起的嘴角被壓抑住,她的表情恢複了如往常一樣的淡漠。
一直到李毓靈用完膳,漱口完,從葳蕤居走到府門口坐上馬車,蔻枝的神情都極力維持淡漠。
神情淡漠的婢女處事落落大方更彰顯其背後主人的不凡,蔻枝不想拖李毓靈的後腿,一路上她都挺直的腰背。
馬車一路往前走,在距離一家糕點鋪子還有些距離的時候停了下來。
李毓靈從馬車上下來,由蔻枝攙扶著,她戴上了幕離,白色的皂紗落到蔻枝伸出手的手臂上,壘成一小疊,再隨著她腳尖落地後抬起頭重新從蔻枝的手臂上離開。
蔻枝下意識看了看四周,“姑娘,我們這是要去?”
“拜訪一位人,先去買些糕點。”李毓靈道。
主仆二人往前走,柴心記三個大字就落入了蔻枝的眼中。
剛走到門口,那門口就有一位迎了上來,笑容堆在年輕的臉上,眼睛裏沒有笑意,蔻枝覺得她有些虛假。
“來點桃花酥。”李毓靈道。
“好嘞!您可真有…”柴素素原本要說出的話卡在喉嚨口,一下子說不出來了,她聽見李毓靈的聲音,有些不可置信,但又有些激動。
她想說些什麽,略抬起眼看見眼前那人身邊跟著的婢女的衣裳都比自己的要好上百倍,連一個婢女穿著都這麽好,婢女的主人又怎會是她認識的那位?
且她的手帕交,早就已經死在了一場獄中的大火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