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請教皇陛下伸張正義!\"
帝國的貴族,多是舊王國的後裔或地方豪強,但他們皆因追隨皇帝的旗幟而得以保全財富與榮耀。
中央行政由教會選拔的官員掌控,然而,地方政務的實際權柄,卻牢牢掌握在這些貴族手中。
若說教會是帝國的首腦,那貴族院便是帝國的四肢,這絕非誇大之辭。
就在這貴族院的中央,赫雷緹亞再度高聲疾唿:
\"懇請教皇陛下伸張正義!\"
萊梅爾揉著額角,神色隱隱透著煩躁。
原本,這場會議是為了整肅帝國內近期愈演愈烈的不安謠言,並爭取貴族們的支持。
然而,赫雷緹亞卻突然在此刻拋出\"皇帝遇刺案疑點重重\"的論調,使得局勢瞬間失控。
\"赫雷緹亞·赫爾溫大人,您是認真的嗎?\"
\"連教皇廳都已查出足以令人懷疑的證據,難道這還不夠嗎?\"
\"可是…\"
萊梅爾主教一時語塞,隻能緊盯著赫雷緹亞。
\"大將軍涉嫌參與皇帝遇刺案,這可不是能夠輕易置喙的事。\"
說實話,他很想反問赫雷緹亞一句:你是嫌命長了嗎?
巴爾斯·瓦爾特大將軍不僅是帝國軍的最高統帥,同時還身兼攝政王,代表著帝國行政機關的最高權力。
單憑他的個人武力,已是帝國最強之人。
雖未登基稱帝,但在權勢與力量的雙重加持下,他的地位已然無可撼動,實則與皇帝無異。
而赫雷緹亞的言下之意,竟是要直麵挑戰這位幾乎等同於皇帝的男人。
\"我並不是在指控大將軍直接參與了皇帝遇刺案。隻是當年軍隊的調動命令存在難以令人信服的疑點,因此希望他能對此作出解釋。\"
\"赫爾溫大人,即便確有疑點,那也是47,不,確切而言,已經是48年前的舊事了。大將軍如何能記得所有細節,還要再三解釋呢?\"
\"為何不能記得?那可是陛下遇害的那一天!就連我的父親,當年年僅八歲,如今仍能清晰迴憶起那一天的每個細節,從清晨吃下的早餐,到噩耗傳來的那一刻,他都銘記於心。換作是我,恐怕此生都無法忘懷。\"
赫爾溫說著,緩緩從桌上取出了一封信函。
\"這封信,是我最近偶然所得的一道命令書。關於它的來源,恕難奉告。但其中明確記載了皇宮內部的兵力調動命令,並且蓋有大將軍的親筆簽名!正是這次調動,造成了皇宮防衛的空缺,護衛隊因此出現破綻,這或許正是皇帝陛下遇刺的關鍵所在!\"
貴族們紛紛敲擊桌麵,以此表達讚同,砰砰砰的聲響頓時在大廳內震蕩迴響。
然而,萊梅爾卻滿臉驚愕。
當年,皇帝正前往北方戰線,兵力調動原本是尋常之事。
再者,既是大將軍下令,又有誰敢質疑?
更何況,皇帝陛下自身亦是世間罕見的強者,究竟是誰膽敢謀害他?
在萊梅爾看來,赫雷緹亞的指控簡直荒唐至極,完全是無理取鬧。
可就在這時,一道靈光驟然閃過他的腦海。
\"不對勁。\"
赫雷緹亞既非蠻橫任性之人,亦非愚鈍蠢昧之輩。
他是赫爾溫家的\"異端\",更被譽為傳奇智者哈蒙的轉世。
如此精明之人,又怎會拿一封來曆不明的信件去做如此大膽的指控?
深思熟慮後,萊梅爾終於意識到,赫雷緹亞的舉動,絕非一時衝動,而是有備而來。
貴族院內部,派係錯綜複雜。
第一派係:帝國建國時便歸順皇帝的權貴,稱為\"建國派\",曆史悠久,勢力龐大。
第二派係:帝國穩定後,憑借戰功受封的\"功勳派\",本有不小話語權,但人數日漸衰減。
第三派係:皇帝遇刺後,由受教會庇佑的貴族及退隱神職者組成的\"教會派\",近年來勢力扶搖直上。
建國派雖然人多勢眾,但在教會派的強勢壓製下,早已喪失話語權,僅淪為舉手表決的工具。
功勳派雖不甘屈服,但因勢單力薄,反抗之聲愈發微弱。
赫爾溫家族,原屬建國派,但因哈蒙·赫爾溫之故,家族曾與功勳派多有交集。
然而,自哈蒙被教會定罪為異端,最終慘遭處決後,赫爾溫家不得不藏鋒斂芒,歸順建國派,以求自保。
然而,如今不同了。
當赫雷緹亞接掌家族後,赫爾溫家再度崛起,並迅速成為功勳派的核心勢力。
那麽,他的真正意圖究竟為何?
萊梅爾此刻能想到的,唯有\"動搖巴爾斯·瓦爾特的地位。\"
巴爾斯·瓦爾特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從不涉足政壇,亦不招攬黨羽,既無人依附,也無人諂媚。
可即便如此,他依舊是帝國公認的第一人。
僅憑挑戰他的權威,便足以贏得無數擁躉。
而皇帝遇刺案,無疑是最合適的突破口。
巴爾斯·瓦爾特,的確在事發之時身處附近,作為帝國最高指揮官,他本應負有一定責任。
然而,皇帝遇刺後,肅清的風暴席卷整個帝國,殺伐之烈,幾乎無人能在其中幸免。
在如此血雨腥風之下,又有誰敢向他問責?
更何況,赫雷緹亞提出的所謂\"證據\",僅僅是一份非戰時狀態下的兵力調動命令。
這樣的東西,即便公之於眾,也根本無關痛癢。
巴爾斯·瓦爾特完全可以隨口應付,甚至置若罔聞。
可即便如此,赫雷緹亞仍然能憑此贏得聲望。
\"在此,我呈上貴族院九十位成員的聯合簽名,他們共同要求大將軍出席會議,並對此事做出合理解釋!\"
赫雷緹亞高聲宣布,手中舉起另一份文書。
萊梅爾微微眯起眼睛。
九十人…
這絕不僅僅是功勳派的力量,甚至可以說,單憑功勳派的成員,根本無法湊齊如此之多的支持者。
換句話說,赫雷緹亞已經成功拉攏了建國派,甚至部分教會派的支持。
\"大家都希望撼動巴爾斯·瓦爾特的權威。\"
此人手握帝國最強大的武力,卻從未主動涉足政治,既無黨羽,也無親信,可即便如此,他依舊穩坐帝國第一人的位置,並且無人能撼動。
然而,權力這種東西,一旦無人製衡,便是最大的隱患。
\"如果他不肯主動放權,那就逼他交出一部分。\"
作為教會派的領袖,同時也是貴族院的議長,萊梅爾很快意識到,這不僅僅是赫雷緹亞的鬥爭,而是整個貴族院的共同利益。
\"很好。\"
他微微頷首,隨即環視在座貴族,聲音沉穩而有力。
\"本議長接受赫爾溫大人的提議,並正式提請表決,關於要求大將軍出席貴族院,並就此事作出合理解釋的動議。\"
砰、砰、砰!
頃刻間,震耳欲聾的敲擊聲在貴族院大廳內迴響。眾貴族紛紛拍擊桌麵,砰然作響,
無需投票,答案已然揭曉。
這一提案,毫無懸念地得到了壓倒性通過。
然而,在此起彼伏的響聲之中,唯獨一人,沉默不語。
建國派的領袖,埃米爾·伊爾德。
他默然不語,深深地盯著赫雷緹亞,目光如鷹隼般淩厲,透著一絲不加掩飾的敵意。
赫雷緹亞則不動聲色,嘴角緩緩勾起一抹冷笑,並抬手,輕輕敲了敲桌麵,以同樣沉默而意味深長的眼神,迴敬了他。
帝國的貴族,多是舊王國的後裔或地方豪強,但他們皆因追隨皇帝的旗幟而得以保全財富與榮耀。
中央行政由教會選拔的官員掌控,然而,地方政務的實際權柄,卻牢牢掌握在這些貴族手中。
若說教會是帝國的首腦,那貴族院便是帝國的四肢,這絕非誇大之辭。
就在這貴族院的中央,赫雷緹亞再度高聲疾唿:
\"懇請教皇陛下伸張正義!\"
萊梅爾揉著額角,神色隱隱透著煩躁。
原本,這場會議是為了整肅帝國內近期愈演愈烈的不安謠言,並爭取貴族們的支持。
然而,赫雷緹亞卻突然在此刻拋出\"皇帝遇刺案疑點重重\"的論調,使得局勢瞬間失控。
\"赫雷緹亞·赫爾溫大人,您是認真的嗎?\"
\"連教皇廳都已查出足以令人懷疑的證據,難道這還不夠嗎?\"
\"可是…\"
萊梅爾主教一時語塞,隻能緊盯著赫雷緹亞。
\"大將軍涉嫌參與皇帝遇刺案,這可不是能夠輕易置喙的事。\"
說實話,他很想反問赫雷緹亞一句:你是嫌命長了嗎?
巴爾斯·瓦爾特大將軍不僅是帝國軍的最高統帥,同時還身兼攝政王,代表著帝國行政機關的最高權力。
單憑他的個人武力,已是帝國最強之人。
雖未登基稱帝,但在權勢與力量的雙重加持下,他的地位已然無可撼動,實則與皇帝無異。
而赫雷緹亞的言下之意,竟是要直麵挑戰這位幾乎等同於皇帝的男人。
\"我並不是在指控大將軍直接參與了皇帝遇刺案。隻是當年軍隊的調動命令存在難以令人信服的疑點,因此希望他能對此作出解釋。\"
\"赫爾溫大人,即便確有疑點,那也是47,不,確切而言,已經是48年前的舊事了。大將軍如何能記得所有細節,還要再三解釋呢?\"
\"為何不能記得?那可是陛下遇害的那一天!就連我的父親,當年年僅八歲,如今仍能清晰迴憶起那一天的每個細節,從清晨吃下的早餐,到噩耗傳來的那一刻,他都銘記於心。換作是我,恐怕此生都無法忘懷。\"
赫爾溫說著,緩緩從桌上取出了一封信函。
\"這封信,是我最近偶然所得的一道命令書。關於它的來源,恕難奉告。但其中明確記載了皇宮內部的兵力調動命令,並且蓋有大將軍的親筆簽名!正是這次調動,造成了皇宮防衛的空缺,護衛隊因此出現破綻,這或許正是皇帝陛下遇刺的關鍵所在!\"
貴族們紛紛敲擊桌麵,以此表達讚同,砰砰砰的聲響頓時在大廳內震蕩迴響。
然而,萊梅爾卻滿臉驚愕。
當年,皇帝正前往北方戰線,兵力調動原本是尋常之事。
再者,既是大將軍下令,又有誰敢質疑?
更何況,皇帝陛下自身亦是世間罕見的強者,究竟是誰膽敢謀害他?
在萊梅爾看來,赫雷緹亞的指控簡直荒唐至極,完全是無理取鬧。
可就在這時,一道靈光驟然閃過他的腦海。
\"不對勁。\"
赫雷緹亞既非蠻橫任性之人,亦非愚鈍蠢昧之輩。
他是赫爾溫家的\"異端\",更被譽為傳奇智者哈蒙的轉世。
如此精明之人,又怎會拿一封來曆不明的信件去做如此大膽的指控?
深思熟慮後,萊梅爾終於意識到,赫雷緹亞的舉動,絕非一時衝動,而是有備而來。
貴族院內部,派係錯綜複雜。
第一派係:帝國建國時便歸順皇帝的權貴,稱為\"建國派\",曆史悠久,勢力龐大。
第二派係:帝國穩定後,憑借戰功受封的\"功勳派\",本有不小話語權,但人數日漸衰減。
第三派係:皇帝遇刺後,由受教會庇佑的貴族及退隱神職者組成的\"教會派\",近年來勢力扶搖直上。
建國派雖然人多勢眾,但在教會派的強勢壓製下,早已喪失話語權,僅淪為舉手表決的工具。
功勳派雖不甘屈服,但因勢單力薄,反抗之聲愈發微弱。
赫爾溫家族,原屬建國派,但因哈蒙·赫爾溫之故,家族曾與功勳派多有交集。
然而,自哈蒙被教會定罪為異端,最終慘遭處決後,赫爾溫家不得不藏鋒斂芒,歸順建國派,以求自保。
然而,如今不同了。
當赫雷緹亞接掌家族後,赫爾溫家再度崛起,並迅速成為功勳派的核心勢力。
那麽,他的真正意圖究竟為何?
萊梅爾此刻能想到的,唯有\"動搖巴爾斯·瓦爾特的地位。\"
巴爾斯·瓦爾特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從不涉足政壇,亦不招攬黨羽,既無人依附,也無人諂媚。
可即便如此,他依舊是帝國公認的第一人。
僅憑挑戰他的權威,便足以贏得無數擁躉。
而皇帝遇刺案,無疑是最合適的突破口。
巴爾斯·瓦爾特,的確在事發之時身處附近,作為帝國最高指揮官,他本應負有一定責任。
然而,皇帝遇刺後,肅清的風暴席卷整個帝國,殺伐之烈,幾乎無人能在其中幸免。
在如此血雨腥風之下,又有誰敢向他問責?
更何況,赫雷緹亞提出的所謂\"證據\",僅僅是一份非戰時狀態下的兵力調動命令。
這樣的東西,即便公之於眾,也根本無關痛癢。
巴爾斯·瓦爾特完全可以隨口應付,甚至置若罔聞。
可即便如此,赫雷緹亞仍然能憑此贏得聲望。
\"在此,我呈上貴族院九十位成員的聯合簽名,他們共同要求大將軍出席會議,並對此事做出合理解釋!\"
赫雷緹亞高聲宣布,手中舉起另一份文書。
萊梅爾微微眯起眼睛。
九十人…
這絕不僅僅是功勳派的力量,甚至可以說,單憑功勳派的成員,根本無法湊齊如此之多的支持者。
換句話說,赫雷緹亞已經成功拉攏了建國派,甚至部分教會派的支持。
\"大家都希望撼動巴爾斯·瓦爾特的權威。\"
此人手握帝國最強大的武力,卻從未主動涉足政治,既無黨羽,也無親信,可即便如此,他依舊穩坐帝國第一人的位置,並且無人能撼動。
然而,權力這種東西,一旦無人製衡,便是最大的隱患。
\"如果他不肯主動放權,那就逼他交出一部分。\"
作為教會派的領袖,同時也是貴族院的議長,萊梅爾很快意識到,這不僅僅是赫雷緹亞的鬥爭,而是整個貴族院的共同利益。
\"很好。\"
他微微頷首,隨即環視在座貴族,聲音沉穩而有力。
\"本議長接受赫爾溫大人的提議,並正式提請表決,關於要求大將軍出席貴族院,並就此事作出合理解釋的動議。\"
砰、砰、砰!
頃刻間,震耳欲聾的敲擊聲在貴族院大廳內迴響。眾貴族紛紛拍擊桌麵,砰然作響,
無需投票,答案已然揭曉。
這一提案,毫無懸念地得到了壓倒性通過。
然而,在此起彼伏的響聲之中,唯獨一人,沉默不語。
建國派的領袖,埃米爾·伊爾德。
他默然不語,深深地盯著赫雷緹亞,目光如鷹隼般淩厲,透著一絲不加掩飾的敵意。
赫雷緹亞則不動聲色,嘴角緩緩勾起一抹冷笑,並抬手,輕輕敲了敲桌麵,以同樣沉默而意味深長的眼神,迴敬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