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趙高便進入了鑾駕內。
李斯也鬆了一口氣,等著趙高再次出來傳詔。
一眾文臣武將也是不敢說話,都躬著身子等著看看皇帝還有沒有其他旨意。
趙高再次從車鑾之內出來,李斯望去見趙高手上沒有聖旨便心中暗道不好。果不其然,趙高站在階梯之上,高聲道:“丞相,陛下令您入內商議!”
李斯知道趙高這是在拉自己下馬,就算扶蘇沒死事情敗露的話也多一個人分擔責任。
見到李斯沒有反應,趙高有些急切的催促道:“丞相還不快點,陛下可是在等著呢!”
李斯無法,隻好硬著頭皮登上鑾駕的台階跟隨趙高一同入內。
剛進入車鸞之內,李斯便怒道:“你這又是為何?”
“丞相的小篆乃是天下第一,沒有人能夠模仿。而且丞相手書的聖旨扶蘇才會更加相信!”趙高沒有將李斯的憤怒看在眼裏,淡淡的說道。
“哼!”了一聲,李斯便跪坐在桌案上準備書寫聖旨。
趙高按照嬴政的語氣開始口述其聖旨的內容,李斯則是按照趙高所言一一寫上。
一封讓扶蘇和蒙恬自裁的“聖旨”很快便寫好,趙高看著這封聖旨上李斯的字跡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鬆了一口氣!
“這下你滿意了?”李斯鬆了鬆手,對著在看聖旨的趙高問道。
“不是我滿意了!而是丞相和胡亥公子滿意了!”趙高笑眯眯的說道。
當李斯跟著趙高入內之時,廷尉費旻心中有些奇怪。
等了許久,都不見李斯和趙高出來一旁的官員便向費旻問道:“大人,這般許久可是陛下有詔命要下達?”
“應是如此吧!否則丞相早就出來了!”費旻也隻能裝作不知的猜測道。
有了費旻的開頭,很快站著的文臣開始議論紛紛。
趙高手中拿著一封由李斯書寫好的“聖旨”,身後跟著李斯兩人一同出了鑾駕。
“陛下詔令,即刻送交扶蘇公子和蒙恬將軍處!五千裏加急,務必盡早送達!”趙高對著躬身的文武百官說著,而後將聖旨交給手下心腹宦官。
李斯也從車鑾迴了原本的位置,而後又聽趙高說道:“胡亥公子何在?”
“臣在!”胡亥立馬出列拱手道。
“陛下最近急思鮑魚,還望速速辦來!”趙高有些輕聲的說道。
“喏!”胡亥好似想到了什麽,便拱手領命。
一旁的李斯也猜出了趙高的意圖,但他已然和趙高成了一丘之貉便無法再下賊船了!
胡亥發揮了最快的速度,將鮑魚采購好送入東行隊伍。
因為車被鮑魚塞滿了,嬴政的車鑾外和其他大臣的馬車邊都放置了不少的鮑魚使得整個東巡隊伍腥臭之味衝天而起。文臣們天天吐,而武將們也惡心的不行。
…………………
聖旨很快便被送到九原郡大營,蒙恬和扶蘇兩人接旨後並沒有馬上執行。
因為聖旨之上是要扶蘇立即自裁,蒙恬則是必須交出兵權後由宣旨宦官押往鹹陽。
或許是看在蒙恬是一員大將,還是想要奚落蒙恬。李斯在和趙高商量後,將蒙恬改為壓往鹹陽。
趙高也是默許了,匈奴人還在長城之外虎視眈眈。胡亥繼位後還需要有一個大將繼續鎮守北疆,趙高倒是有些希望蒙恬能夠投靠胡亥日後也好繼續鎮守北疆。
“公子,不能遵從此種旨意!我等必須上書陛下,看看能不能挽迴!”蘇角起身向扶蘇拱手建議道。
“是啊!公子!陛下這份旨意不可信!我等的探子都傳迴消息,陛下已然沒有和群臣見麵多達半月。按理說,陛下如今有病在身必然會調鹹陽的衛尉大人前往護衛。但是如今卻是由其他人在旁護衛,末將覺得有些蹊蹺啊!”參軍程春也拱手向扶蘇說道。
“公子不能夠立即執行這份旨意,我蒙恬沒了兵權還好說!但是公子必須上書求陛下更改聖意!”蒙恬也適時開口道。
“此封聖旨乃是由丞相李斯親手所書,加蓋著皇帝的璽印如何能夠有假!”扶蘇有些沮喪的說道。
“父皇要我死,我如今苟活半日已然是大不敬之罪!如何能夠在上書父皇為自己求情?”扶蘇接著拱手向東南邊行了一禮,而後說道:“請原諒孩兒無法侍奉父親!”
說罷,扶蘇拔出腰間佩劍自裁而起。
電光火石之間,扶蘇便自殺了著實讓眾將不知所措。紛紛跪倒在地痛苦道:“公子!”
“罷罷吧!公子既然已死,我蒙恬又為何要繼續執掌兵權!”蒙恬看著已然倒在地上扶蘇的屍體,有些感歎。“今日起,北地兵權暫時由蘇角掌控!爾等必須在此嚴防匈奴南侵!”
“喏!”蘇角等眾將也隻好拱手。
宣旨宦官也示意跟隨而來的禁軍前往捆綁住蒙恬,而後往鹹陽而去。
此時的趙高也接到了黑冰台的飛鴿匯報,心中的另一塊大石頭也放下了。他看著自己手中的玉璽,想著日後那無拘無束的美好生活笑了。
笑了一會兒,對著躺在床上的嬴政道:“陛下,你看見了沒有?你期望最大的兒子,居然會傻到聽信一份荒誕的聖旨。你生前還防備著這個雖然有些違逆你,但是卻是所有公子中最為孝順的長子。真是可笑啊!”
蒙恬沒有被押往鹹陽,而是到了頻陽縣後便被關了起來。
沒有了扶蘇和蒙恬的壓力,趙高和李斯兩人也宣布了嬴政死亡的消息。頓時天下嘩然,各地也開始暗流湧動起來。
胡亥在鹹陽順利的接掌了皇位,成為了二世皇帝。趙高也重新被封為郎中令,為了怕胡亥的其他兄弟對自己造成威脅。趙高開始在在胡亥身旁汙蔑那些個嬴政的公子和未嫁出去的公主,胡亥也開始了殺死兄弟姐妹的暴行。
嬴政死前,他的陵墓還沒有修建完畢。胡亥下令各郡各縣必須加征召一批民夫趕往驪山修建陵墓,為了享受胡亥又增加了不少的稅負使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
李斯也鬆了一口氣,等著趙高再次出來傳詔。
一眾文臣武將也是不敢說話,都躬著身子等著看看皇帝還有沒有其他旨意。
趙高再次從車鑾之內出來,李斯望去見趙高手上沒有聖旨便心中暗道不好。果不其然,趙高站在階梯之上,高聲道:“丞相,陛下令您入內商議!”
李斯知道趙高這是在拉自己下馬,就算扶蘇沒死事情敗露的話也多一個人分擔責任。
見到李斯沒有反應,趙高有些急切的催促道:“丞相還不快點,陛下可是在等著呢!”
李斯無法,隻好硬著頭皮登上鑾駕的台階跟隨趙高一同入內。
剛進入車鸞之內,李斯便怒道:“你這又是為何?”
“丞相的小篆乃是天下第一,沒有人能夠模仿。而且丞相手書的聖旨扶蘇才會更加相信!”趙高沒有將李斯的憤怒看在眼裏,淡淡的說道。
“哼!”了一聲,李斯便跪坐在桌案上準備書寫聖旨。
趙高按照嬴政的語氣開始口述其聖旨的內容,李斯則是按照趙高所言一一寫上。
一封讓扶蘇和蒙恬自裁的“聖旨”很快便寫好,趙高看著這封聖旨上李斯的字跡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鬆了一口氣!
“這下你滿意了?”李斯鬆了鬆手,對著在看聖旨的趙高問道。
“不是我滿意了!而是丞相和胡亥公子滿意了!”趙高笑眯眯的說道。
當李斯跟著趙高入內之時,廷尉費旻心中有些奇怪。
等了許久,都不見李斯和趙高出來一旁的官員便向費旻問道:“大人,這般許久可是陛下有詔命要下達?”
“應是如此吧!否則丞相早就出來了!”費旻也隻能裝作不知的猜測道。
有了費旻的開頭,很快站著的文臣開始議論紛紛。
趙高手中拿著一封由李斯書寫好的“聖旨”,身後跟著李斯兩人一同出了鑾駕。
“陛下詔令,即刻送交扶蘇公子和蒙恬將軍處!五千裏加急,務必盡早送達!”趙高對著躬身的文武百官說著,而後將聖旨交給手下心腹宦官。
李斯也從車鑾迴了原本的位置,而後又聽趙高說道:“胡亥公子何在?”
“臣在!”胡亥立馬出列拱手道。
“陛下最近急思鮑魚,還望速速辦來!”趙高有些輕聲的說道。
“喏!”胡亥好似想到了什麽,便拱手領命。
一旁的李斯也猜出了趙高的意圖,但他已然和趙高成了一丘之貉便無法再下賊船了!
胡亥發揮了最快的速度,將鮑魚采購好送入東行隊伍。
因為車被鮑魚塞滿了,嬴政的車鑾外和其他大臣的馬車邊都放置了不少的鮑魚使得整個東巡隊伍腥臭之味衝天而起。文臣們天天吐,而武將們也惡心的不行。
…………………
聖旨很快便被送到九原郡大營,蒙恬和扶蘇兩人接旨後並沒有馬上執行。
因為聖旨之上是要扶蘇立即自裁,蒙恬則是必須交出兵權後由宣旨宦官押往鹹陽。
或許是看在蒙恬是一員大將,還是想要奚落蒙恬。李斯在和趙高商量後,將蒙恬改為壓往鹹陽。
趙高也是默許了,匈奴人還在長城之外虎視眈眈。胡亥繼位後還需要有一個大將繼續鎮守北疆,趙高倒是有些希望蒙恬能夠投靠胡亥日後也好繼續鎮守北疆。
“公子,不能遵從此種旨意!我等必須上書陛下,看看能不能挽迴!”蘇角起身向扶蘇拱手建議道。
“是啊!公子!陛下這份旨意不可信!我等的探子都傳迴消息,陛下已然沒有和群臣見麵多達半月。按理說,陛下如今有病在身必然會調鹹陽的衛尉大人前往護衛。但是如今卻是由其他人在旁護衛,末將覺得有些蹊蹺啊!”參軍程春也拱手向扶蘇說道。
“公子不能夠立即執行這份旨意,我蒙恬沒了兵權還好說!但是公子必須上書求陛下更改聖意!”蒙恬也適時開口道。
“此封聖旨乃是由丞相李斯親手所書,加蓋著皇帝的璽印如何能夠有假!”扶蘇有些沮喪的說道。
“父皇要我死,我如今苟活半日已然是大不敬之罪!如何能夠在上書父皇為自己求情?”扶蘇接著拱手向東南邊行了一禮,而後說道:“請原諒孩兒無法侍奉父親!”
說罷,扶蘇拔出腰間佩劍自裁而起。
電光火石之間,扶蘇便自殺了著實讓眾將不知所措。紛紛跪倒在地痛苦道:“公子!”
“罷罷吧!公子既然已死,我蒙恬又為何要繼續執掌兵權!”蒙恬看著已然倒在地上扶蘇的屍體,有些感歎。“今日起,北地兵權暫時由蘇角掌控!爾等必須在此嚴防匈奴南侵!”
“喏!”蘇角等眾將也隻好拱手。
宣旨宦官也示意跟隨而來的禁軍前往捆綁住蒙恬,而後往鹹陽而去。
此時的趙高也接到了黑冰台的飛鴿匯報,心中的另一塊大石頭也放下了。他看著自己手中的玉璽,想著日後那無拘無束的美好生活笑了。
笑了一會兒,對著躺在床上的嬴政道:“陛下,你看見了沒有?你期望最大的兒子,居然會傻到聽信一份荒誕的聖旨。你生前還防備著這個雖然有些違逆你,但是卻是所有公子中最為孝順的長子。真是可笑啊!”
蒙恬沒有被押往鹹陽,而是到了頻陽縣後便被關了起來。
沒有了扶蘇和蒙恬的壓力,趙高和李斯兩人也宣布了嬴政死亡的消息。頓時天下嘩然,各地也開始暗流湧動起來。
胡亥在鹹陽順利的接掌了皇位,成為了二世皇帝。趙高也重新被封為郎中令,為了怕胡亥的其他兄弟對自己造成威脅。趙高開始在在胡亥身旁汙蔑那些個嬴政的公子和未嫁出去的公主,胡亥也開始了殺死兄弟姐妹的暴行。
嬴政死前,他的陵墓還沒有修建完畢。胡亥下令各郡各縣必須加征召一批民夫趕往驪山修建陵墓,為了享受胡亥又增加了不少的稅負使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