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神跡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以大征伐隻要贏了,大家都有好處。
如果是打了敗仗,最少將領到官員級別肯定啥都沒有,還有不少會被砍頭,免官,流放。
隻有民夫和普通將士,好歹會有苦勞。
當然,逃兵逃夫除外。
薊鎮內鎮兵戰場臨陣而逃,統製以上皆斬,都頭以上俱免官罷職並流放軍前效力。
普通將士一律開革出營,並刺字在臉,編管軍州,效力贖罪去了。
賞是賞的厚,罰也罰的重。
不重重懲處,以後誰把軍法當迴事?
最後關頭,就是要賞勵有軍功的將領了。
這也是重頭戲。
普通的勤王將領,隨同大閱,加一級寄祿官就行。
上過前線,浴血奮戰過的,自然有重賞。
最少也得加世職。
重頭戲就是馮唐和賈芸兩人。
也是萬眾矚目的所在。
……
“太上皇怎麽說?”
大朝會就要開始。
隆正帝還眯著眼半躺著等消息。
龍首宮那邊老頭子還是精神健旺,這等大事不知會不請示,老頭子不高興了又是個麻煩。
“迴奏皇爺,”六宮都太監夏守忠是太上皇使出來的老人,不過對北虜這一仗打贏後,隆正帝威望又上一層,夏守忠畢恭畢敬的道:“太上皇說,馮家兩侯殉國,於國有功,馮唐宜封侯爵。”
“朕也是這樣想的。”
隆正帝麵露笑容,點頭示意讚同。
馮唐和賈芸的交際往來沒有瞞人。
拋棄嫡脈,選擇賈芸,人盡皆知。
這等若也與義忠親王一脈切割幹淨了。
馮紫英被禁足,不準外出,不得與衛若蘭等人繼續交結往來。
當然也不得去賈家兩府。
隆正帝內心是滿意的。
他要扶賈芸,就是要在賈家嫡脈兩府外新立一家,現在看來這個決策英明無比。
賈芸能力足夠,立的起來!
連馮唐這樣的鎮邊重將都看好賈芸,願意投效。
“賈芸,太上皇沒說什麽,隻搖了搖頭,說看不懂。”
隆正帝麵色一凝。
老頭子這是什麽意思?
細細一想……
應是說賈芸事事為人先,很多事情別說普通人,就算隆正帝這個帝王也想不到,看不透。
等發揮作用了,才知道賈芸當初用意。
這個少年人,委實可怕。
才情逆天!
“父皇可有具體的吩咐?”
夏守忠垂首道:“並無。”
“那便好,替朕迴奏太上皇,朕知太上皇心思,賈芸此子朕會用,但也會盯著他,請太上皇放心便是。”
“奴婢一定據實迴奏。”
夏守忠躬身答應著。
內心暗歎。
若兩年前,太上皇說看不懂某人,皇帝一定就表示不再任用。
而賈芸之事,太上皇其實是在委婉表示反對重用,結果皇帝絲毫不放在心上。
人還是用,所謂盯著,無非就是盯著。
這位皇帝相當多疑,很難信任某人。
但隻要他信著的,就一定會全力以赴的支持。
這皇帝就是這脾性!
賈芸已經通過了皇帝的考驗,有資格得到隆正帝的全力支持。
太上皇的疑惑,皇帝根本不放在心上。
根據馮唐的奏報,賈芸的練兵之法確實高妙,也擅長經營,管理。
但也就是如此了。
一兩千夥計護衛能怎麽樣?
九成以上都不在京,主動派駐在京城之外。
一二百夥計,在京城能造反?
三十萬京營禁軍是幹什麽吃的?
這麽強大的皇朝和百萬大軍,怕一個有一兩千夥計的車行和書局東主?
有這麽虛嗎?
再者說,根據馮唐的奏報,賈芸也不是沒有缺點。
他的車行夥計勇武敢戰是真的,但手段單一,防弓矢遠程兵種的襲擊手段很差,防騎陣,防步兵陣戰的水平也很差。
隻是一夥半大孩子,被賈芸以恩義感動,加上吃的好,練的苦,又有牢固大車結陣相助,這才迸發出強大戰力,最終擊敗了不擅長破陣的東虜輕騎。
隆正帝一開始也是驚詫於賈芸的練兵和統帥之能,兩千夥計破三千披甲虜騎,簡直是神跡。
叫人心生忌憚都是難免。
經過馮唐的詳細奏報,賈記車行的優點長處和短板也是都充分暴露了出來。
看來賈芸還是有相當多的不足之處。
隻是天生聰明,叫他自己鼓搗出了一支悍勇敢戰的夥計部下,又適逢其會,湊巧擊敗了虜騎。
若不是朝廷需要,人家的夥計和車行還在各州府間跑買賣。
訓練習武,也是要保護車行貨物。
幾千夥計和護衛,分散在幾十個州府二三百個縣。
漕幫三十萬人,朝廷也沒有畏懼害怕。
畢竟這些人不能和正規軍比。
車行也是一樣,賈芸機緣湊巧練出這些少年,戰鬥力也確實不俗,但也就隻能說是機緣湊巧。
隆正帝也不僅僅是聽馮唐一麵之詞。
在場的幾十個將領都被垂詢過,說法和馮唐大同小異。
賈芸有才,嚴格意義上也是有私兵,但不足為慮。
畢竟運輸任務剛完成,車行恢複接單貨運,大量的夥計護衛又分流出去了。
這也叫隆正帝頗為滿意。
要是賈芸身邊隨時留著幾百上千私兵,那確實不妥。
最少說明這少年桀驁難馴。
京師權貴之家都不得蓄養家丁護衛,一個少年東主,養幾百上千的私兵,成何體統?
好在賈芸是個知機有數的。
人都分流出去。
京師很難同時有幾百人在,而且很多接待人員都換成了雇員,而不是有奴契的少年夥計們。
可見賈芸是個有數的。
賈芸隔段時間就會購買奴契少年,這一次一個多月下來,他是一人未買。
相反,是在各州府雇傭車夫和後勤相關人員,比如驛傳站的維護人員,上下貨的苦力,養馬的騾夫,馬夫等等。
就在當地雇傭,給工錢就行。
這樣一來,暗中想要彈劾賈芸的人也就偃旗息鼓了。
隆正帝心裏是滿意的,賈芸知機,果決,聰明。
不像賈家嫡脈的那些人,其蠢如豬狗。
想提攜利用都不知從何下手!
還得從外圍王子騰,再從宮中賈元春。
現在看來,王子騰是不必折騰了,先丟在九邊不管,若立功則可重用,無功就不必管他了。
賈元春……
隆正帝還在猶豫。
用賈芸,要不要給賈元春一些恩寵?
畢竟從血脈來說,元春也是賈芸的堂姑姑,而且還未出五服。
此事先揭過不提。
大朝會就要開始了。
……
午門前人多的很,密密麻麻站滿了前來朝會的朝官。
不少不需要朝參的勳貴都是跑了過來。
畢竟這一次是午門獻俘大捷,上一次還是好幾十年前。
勳門貴戚也沒見過這樣的大場麵,當然是不可放過了。
畢竟這一次的“大捷”雖是有水份,但打贏還是打贏了。
北虜東虜聯手,數十萬大軍來犯。
結果打的虎頭蛇尾。
最後關頭更是狼狽撤退。
算上襲擊車隊的那一迴,北虜前後損失數萬人。
斬首就有七千多級。
俘虜也有數千人。
這一次最終的封賞是和獻俘大典一起搞,也是給大周軍方殊榮,同時提升軍心民氣。
幾十年了,這已經是朝廷對北虜的最大的一次戰功了。
不僅未失重要城池,反使敵無功而返,又斬獲俘虜頗多。
確實也是值得一次獻俘太廟。
大量文武勳戚匯集在午門外,站在千步廊前。
這倒省事了,比進皇極殿朝會地方要寬闊的多。
午門廣場和千步廊在後世是進宮禁的必經之路,此時也沒有什麽附屬建築,站上幾萬人都不會嫌擁擠。
俘虜被陸續押解了過來。
大隊京營將士和皇城禁軍把幾千俘虜看守的嚴實。
這幫家夥也都瘦弱的厲害。
他們來迴折騰幾個月,然後又當了俘虜,俘虜就算是要獻俘沒有被殺,但也別想吃飽飯……就是防著他們吃飽了鬧事。
人乍一餓,可能會暴怒,生氣,鬧騰。
但餓久了,身體長時間處於饑餓狀態的人,但又不會麵臨餓死,那就完全不同了。
眼前這些垂頭喪氣的俘虜就是證明。
每天都在挨餓,持續消瘦,沒有力氣,也沒有脾氣。
就如同一大群被牧人放牧的羊群,老老實實的跟隨著押解人員。
哪怕此時要牽他們去砍頭,這幫家夥也沒有反抗的心氣,更沒有反抗的力氣了。
賈芸也是站在人群隊中。
他是站在武勳官員的靠前方。
原本賈芸是要站在後頭的,被馮唐一徑給拉了過來。
這也好,省得在後頭還得看賈珍的臭臉。
這幫家夥……
天天聲色犬馬,把腦子都搞壞了。
賈芸已經嶄露頭角,勢必會在這一次獻俘大典上大出風頭,連馮唐等人都在刻意結交買好。
賈珍卻是從頭到尾橫眼相視,滿臉怒色。
搞笑的很。
似是還將自己當賈家一族的族長,而賈芸隻是一個不敬尊長的疏宗晚輩。
賈芸倒是聽說了,賈珍幾次設計賈芸失敗,大丟臉麵,自己心中一直愀然不樂。
所以賈珍喝酒賭錢的事越發兇了。
賈敬也不理會,並不來管。
諾大寧國府,更是被弄的越發烏煙瘴氣起來。
這一次獻俘大典,賈赦和賈政好歹沒蠢到家,先後請假告病了。
這是明顯的事,賈芸這一次注定會風光,他們沒理由過來看賈芸出風頭。
但按賈家的判斷……賈芸落不到太多好兒。
賈家畢竟是頂尖勳貴,消息渠道還是有的。
太上皇對賈芸並不是很滿意的消息就是從夏守忠那邊傳出來的。
很多家勳貴都知道了。
想想也確實不怪太上皇不滿。
打大周開國,哪家勳貴子弟這麽大膽?
做買賣,做生意,養私兵,其馬車能比漕運,長久下去必成第二個漕幫。
甚至比漕幫更危險。
賈芸可是武勳之後,能力遠超江湖中人。
叫漕幫的兩千人擋三千北虜試試?
骨頭渣子都給給揚了!
好在賈芸知機,遣散夥計車夫,京中隻留下少數人手。
就算如此,據傳太上皇頗為不喜。
覺得賈芸出身賈家,不敬嫡脈尊長,又如此有能為,年齡又小,大用怕是要出事。
朝廷倒不是真的怕了。
現在大周尚處盛世,國力強大,怕一個車行東主?
隻是要防微杜漸。
要是功臣子弟紛紛學賈芸,那可就亂了。
好在賈芸謹慎,不給人口實,但太上皇還是不喜。
賈珍是得了這消息,心中得意,恨不得當麵嘲諷賈芸一番才好,自是敢怒目相視。
賈赦是眼不見為淨,他懶得動彈,有看獻俘的功夫不如在家裏和小妾喝酒。
賈政也是類似,他對賈芸的崛起簡直是痛心疾首,但他人微言輕,朝廷根本沒有人聽他的,隻能請假躲在家裏,和清客們喝茶聊天下棋說笑。
也算排解煩悶的心思。
人群熙熙攘攘,看馮唐的不少,羨慕有加。
馮家要複振了。
史家的史鼎兄弟二人就是在其中,兩人都是有些羨慕和嫉妒。
他們這侯爵,隻有空頭名義,沒有實職。
天子就是不給他們授官,徒喚奈何?
沒有官職,就沒有俸祿,也沒有額外的補貼和灰色收入。
史家窮困潦倒,多半原因就在於此。
勳貴之家,產業收入是一部份,為官的收入又是一部份。
賈家也是一樣。
兩代榮國公在世時,有國公俸祿,一年幾千兩看似不多,但還有節度使和提督京營的俸祿,加一起就超過兩萬銀子了。
加上灰色收入和別人送禮,更有監造海漕的差事。
一年少說超過十萬兩的收入。
一年揮霍幾萬兩,算得什麽?
到賈珍,賈赦,賈政當家,空頭將軍,一年千把左右的銀子,還有賈政五品文官的收入,一年幾百兩。
除此之外,沒了。
年年還是要開銷七八萬兩銀子,甚至更多。
當然就是內囊上來了。
先把存銀用的差不多,然後就是典當賈母的古董器玩,乃至分私房銀子。
沒有實際官職的勳貴,多半就是這般窘迫。
史家已經算是收縮開銷,連史湘雲都得做針線貼補家用。
現在眼看馮唐又是節度使,又是要封侯,估計還會有賜田,史鼎二人嫉妒的眼珠子都紅了。
更多的人,包括牛繼宗,柳芳在內,都是看向賈芸。
他們不少人都承認自己看走眼了。
這個不被看出的賈家的庶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站在大朝會的舞台中央。
眼下更是獻俘大典的主角之一。
對很多人來說,這簡直就是神跡。
如果是打了敗仗,最少將領到官員級別肯定啥都沒有,還有不少會被砍頭,免官,流放。
隻有民夫和普通將士,好歹會有苦勞。
當然,逃兵逃夫除外。
薊鎮內鎮兵戰場臨陣而逃,統製以上皆斬,都頭以上俱免官罷職並流放軍前效力。
普通將士一律開革出營,並刺字在臉,編管軍州,效力贖罪去了。
賞是賞的厚,罰也罰的重。
不重重懲處,以後誰把軍法當迴事?
最後關頭,就是要賞勵有軍功的將領了。
這也是重頭戲。
普通的勤王將領,隨同大閱,加一級寄祿官就行。
上過前線,浴血奮戰過的,自然有重賞。
最少也得加世職。
重頭戲就是馮唐和賈芸兩人。
也是萬眾矚目的所在。
……
“太上皇怎麽說?”
大朝會就要開始。
隆正帝還眯著眼半躺著等消息。
龍首宮那邊老頭子還是精神健旺,這等大事不知會不請示,老頭子不高興了又是個麻煩。
“迴奏皇爺,”六宮都太監夏守忠是太上皇使出來的老人,不過對北虜這一仗打贏後,隆正帝威望又上一層,夏守忠畢恭畢敬的道:“太上皇說,馮家兩侯殉國,於國有功,馮唐宜封侯爵。”
“朕也是這樣想的。”
隆正帝麵露笑容,點頭示意讚同。
馮唐和賈芸的交際往來沒有瞞人。
拋棄嫡脈,選擇賈芸,人盡皆知。
這等若也與義忠親王一脈切割幹淨了。
馮紫英被禁足,不準外出,不得與衛若蘭等人繼續交結往來。
當然也不得去賈家兩府。
隆正帝內心是滿意的。
他要扶賈芸,就是要在賈家嫡脈兩府外新立一家,現在看來這個決策英明無比。
賈芸能力足夠,立的起來!
連馮唐這樣的鎮邊重將都看好賈芸,願意投效。
“賈芸,太上皇沒說什麽,隻搖了搖頭,說看不懂。”
隆正帝麵色一凝。
老頭子這是什麽意思?
細細一想……
應是說賈芸事事為人先,很多事情別說普通人,就算隆正帝這個帝王也想不到,看不透。
等發揮作用了,才知道賈芸當初用意。
這個少年人,委實可怕。
才情逆天!
“父皇可有具體的吩咐?”
夏守忠垂首道:“並無。”
“那便好,替朕迴奏太上皇,朕知太上皇心思,賈芸此子朕會用,但也會盯著他,請太上皇放心便是。”
“奴婢一定據實迴奏。”
夏守忠躬身答應著。
內心暗歎。
若兩年前,太上皇說看不懂某人,皇帝一定就表示不再任用。
而賈芸之事,太上皇其實是在委婉表示反對重用,結果皇帝絲毫不放在心上。
人還是用,所謂盯著,無非就是盯著。
這位皇帝相當多疑,很難信任某人。
但隻要他信著的,就一定會全力以赴的支持。
這皇帝就是這脾性!
賈芸已經通過了皇帝的考驗,有資格得到隆正帝的全力支持。
太上皇的疑惑,皇帝根本不放在心上。
根據馮唐的奏報,賈芸的練兵之法確實高妙,也擅長經營,管理。
但也就是如此了。
一兩千夥計護衛能怎麽樣?
九成以上都不在京,主動派駐在京城之外。
一二百夥計,在京城能造反?
三十萬京營禁軍是幹什麽吃的?
這麽強大的皇朝和百萬大軍,怕一個有一兩千夥計的車行和書局東主?
有這麽虛嗎?
再者說,根據馮唐的奏報,賈芸也不是沒有缺點。
他的車行夥計勇武敢戰是真的,但手段單一,防弓矢遠程兵種的襲擊手段很差,防騎陣,防步兵陣戰的水平也很差。
隻是一夥半大孩子,被賈芸以恩義感動,加上吃的好,練的苦,又有牢固大車結陣相助,這才迸發出強大戰力,最終擊敗了不擅長破陣的東虜輕騎。
隆正帝一開始也是驚詫於賈芸的練兵和統帥之能,兩千夥計破三千披甲虜騎,簡直是神跡。
叫人心生忌憚都是難免。
經過馮唐的詳細奏報,賈記車行的優點長處和短板也是都充分暴露了出來。
看來賈芸還是有相當多的不足之處。
隻是天生聰明,叫他自己鼓搗出了一支悍勇敢戰的夥計部下,又適逢其會,湊巧擊敗了虜騎。
若不是朝廷需要,人家的夥計和車行還在各州府間跑買賣。
訓練習武,也是要保護車行貨物。
幾千夥計和護衛,分散在幾十個州府二三百個縣。
漕幫三十萬人,朝廷也沒有畏懼害怕。
畢竟這些人不能和正規軍比。
車行也是一樣,賈芸機緣湊巧練出這些少年,戰鬥力也確實不俗,但也就隻能說是機緣湊巧。
隆正帝也不僅僅是聽馮唐一麵之詞。
在場的幾十個將領都被垂詢過,說法和馮唐大同小異。
賈芸有才,嚴格意義上也是有私兵,但不足為慮。
畢竟運輸任務剛完成,車行恢複接單貨運,大量的夥計護衛又分流出去了。
這也叫隆正帝頗為滿意。
要是賈芸身邊隨時留著幾百上千私兵,那確實不妥。
最少說明這少年桀驁難馴。
京師權貴之家都不得蓄養家丁護衛,一個少年東主,養幾百上千的私兵,成何體統?
好在賈芸是個知機有數的。
人都分流出去。
京師很難同時有幾百人在,而且很多接待人員都換成了雇員,而不是有奴契的少年夥計們。
可見賈芸是個有數的。
賈芸隔段時間就會購買奴契少年,這一次一個多月下來,他是一人未買。
相反,是在各州府雇傭車夫和後勤相關人員,比如驛傳站的維護人員,上下貨的苦力,養馬的騾夫,馬夫等等。
就在當地雇傭,給工錢就行。
這樣一來,暗中想要彈劾賈芸的人也就偃旗息鼓了。
隆正帝心裏是滿意的,賈芸知機,果決,聰明。
不像賈家嫡脈的那些人,其蠢如豬狗。
想提攜利用都不知從何下手!
還得從外圍王子騰,再從宮中賈元春。
現在看來,王子騰是不必折騰了,先丟在九邊不管,若立功則可重用,無功就不必管他了。
賈元春……
隆正帝還在猶豫。
用賈芸,要不要給賈元春一些恩寵?
畢竟從血脈來說,元春也是賈芸的堂姑姑,而且還未出五服。
此事先揭過不提。
大朝會就要開始了。
……
午門前人多的很,密密麻麻站滿了前來朝會的朝官。
不少不需要朝參的勳貴都是跑了過來。
畢竟這一次是午門獻俘大捷,上一次還是好幾十年前。
勳門貴戚也沒見過這樣的大場麵,當然是不可放過了。
畢竟這一次的“大捷”雖是有水份,但打贏還是打贏了。
北虜東虜聯手,數十萬大軍來犯。
結果打的虎頭蛇尾。
最後關頭更是狼狽撤退。
算上襲擊車隊的那一迴,北虜前後損失數萬人。
斬首就有七千多級。
俘虜也有數千人。
這一次最終的封賞是和獻俘大典一起搞,也是給大周軍方殊榮,同時提升軍心民氣。
幾十年了,這已經是朝廷對北虜的最大的一次戰功了。
不僅未失重要城池,反使敵無功而返,又斬獲俘虜頗多。
確實也是值得一次獻俘太廟。
大量文武勳戚匯集在午門外,站在千步廊前。
這倒省事了,比進皇極殿朝會地方要寬闊的多。
午門廣場和千步廊在後世是進宮禁的必經之路,此時也沒有什麽附屬建築,站上幾萬人都不會嫌擁擠。
俘虜被陸續押解了過來。
大隊京營將士和皇城禁軍把幾千俘虜看守的嚴實。
這幫家夥也都瘦弱的厲害。
他們來迴折騰幾個月,然後又當了俘虜,俘虜就算是要獻俘沒有被殺,但也別想吃飽飯……就是防著他們吃飽了鬧事。
人乍一餓,可能會暴怒,生氣,鬧騰。
但餓久了,身體長時間處於饑餓狀態的人,但又不會麵臨餓死,那就完全不同了。
眼前這些垂頭喪氣的俘虜就是證明。
每天都在挨餓,持續消瘦,沒有力氣,也沒有脾氣。
就如同一大群被牧人放牧的羊群,老老實實的跟隨著押解人員。
哪怕此時要牽他們去砍頭,這幫家夥也沒有反抗的心氣,更沒有反抗的力氣了。
賈芸也是站在人群隊中。
他是站在武勳官員的靠前方。
原本賈芸是要站在後頭的,被馮唐一徑給拉了過來。
這也好,省得在後頭還得看賈珍的臭臉。
這幫家夥……
天天聲色犬馬,把腦子都搞壞了。
賈芸已經嶄露頭角,勢必會在這一次獻俘大典上大出風頭,連馮唐等人都在刻意結交買好。
賈珍卻是從頭到尾橫眼相視,滿臉怒色。
搞笑的很。
似是還將自己當賈家一族的族長,而賈芸隻是一個不敬尊長的疏宗晚輩。
賈芸倒是聽說了,賈珍幾次設計賈芸失敗,大丟臉麵,自己心中一直愀然不樂。
所以賈珍喝酒賭錢的事越發兇了。
賈敬也不理會,並不來管。
諾大寧國府,更是被弄的越發烏煙瘴氣起來。
這一次獻俘大典,賈赦和賈政好歹沒蠢到家,先後請假告病了。
這是明顯的事,賈芸這一次注定會風光,他們沒理由過來看賈芸出風頭。
但按賈家的判斷……賈芸落不到太多好兒。
賈家畢竟是頂尖勳貴,消息渠道還是有的。
太上皇對賈芸並不是很滿意的消息就是從夏守忠那邊傳出來的。
很多家勳貴都知道了。
想想也確實不怪太上皇不滿。
打大周開國,哪家勳貴子弟這麽大膽?
做買賣,做生意,養私兵,其馬車能比漕運,長久下去必成第二個漕幫。
甚至比漕幫更危險。
賈芸可是武勳之後,能力遠超江湖中人。
叫漕幫的兩千人擋三千北虜試試?
骨頭渣子都給給揚了!
好在賈芸知機,遣散夥計車夫,京中隻留下少數人手。
就算如此,據傳太上皇頗為不喜。
覺得賈芸出身賈家,不敬嫡脈尊長,又如此有能為,年齡又小,大用怕是要出事。
朝廷倒不是真的怕了。
現在大周尚處盛世,國力強大,怕一個車行東主?
隻是要防微杜漸。
要是功臣子弟紛紛學賈芸,那可就亂了。
好在賈芸謹慎,不給人口實,但太上皇還是不喜。
賈珍是得了這消息,心中得意,恨不得當麵嘲諷賈芸一番才好,自是敢怒目相視。
賈赦是眼不見為淨,他懶得動彈,有看獻俘的功夫不如在家裏和小妾喝酒。
賈政也是類似,他對賈芸的崛起簡直是痛心疾首,但他人微言輕,朝廷根本沒有人聽他的,隻能請假躲在家裏,和清客們喝茶聊天下棋說笑。
也算排解煩悶的心思。
人群熙熙攘攘,看馮唐的不少,羨慕有加。
馮家要複振了。
史家的史鼎兄弟二人就是在其中,兩人都是有些羨慕和嫉妒。
他們這侯爵,隻有空頭名義,沒有實職。
天子就是不給他們授官,徒喚奈何?
沒有官職,就沒有俸祿,也沒有額外的補貼和灰色收入。
史家窮困潦倒,多半原因就在於此。
勳貴之家,產業收入是一部份,為官的收入又是一部份。
賈家也是一樣。
兩代榮國公在世時,有國公俸祿,一年幾千兩看似不多,但還有節度使和提督京營的俸祿,加一起就超過兩萬銀子了。
加上灰色收入和別人送禮,更有監造海漕的差事。
一年少說超過十萬兩的收入。
一年揮霍幾萬兩,算得什麽?
到賈珍,賈赦,賈政當家,空頭將軍,一年千把左右的銀子,還有賈政五品文官的收入,一年幾百兩。
除此之外,沒了。
年年還是要開銷七八萬兩銀子,甚至更多。
當然就是內囊上來了。
先把存銀用的差不多,然後就是典當賈母的古董器玩,乃至分私房銀子。
沒有實際官職的勳貴,多半就是這般窘迫。
史家已經算是收縮開銷,連史湘雲都得做針線貼補家用。
現在眼看馮唐又是節度使,又是要封侯,估計還會有賜田,史鼎二人嫉妒的眼珠子都紅了。
更多的人,包括牛繼宗,柳芳在內,都是看向賈芸。
他們不少人都承認自己看走眼了。
這個不被看出的賈家的庶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站在大朝會的舞台中央。
眼下更是獻俘大典的主角之一。
對很多人來說,這簡直就是神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