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開眼界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念頭閃過,隆正帝還是在內心搖頭。
身為天子,隆正帝是個無比驕傲的人。
臣下不考慮獻上,強令獻上,隆正帝丟不起這人。
“且看看,這小子能做到何種地步……真到了必須要收迴的時候,到時候再說罷。”
不得不說……
賈芸其實也是把隆正帝料的很準。
這位皇帝,意誌堅鋼,性格高傲。
換了景和帝,未必會這麽要臉皮,隻要手段高妙,不使自己在史書中形象受損,景和帝一定會第一時間想辦法把馬車技術弄到手。
換了在太祖,太宗年間,也一定第一時間令賈芸獻上馬車了。
這也是賈芸在搞車行之前就通盤考慮過的角度。
現在大周還算是國勢強大之時。
天子的性格又是要臉的。
而且隆正帝現在的重中之重是清除景和舊臣,展開新政。
別的事都在其次。
賈芸寫過天時人口論之後,在隆正帝心裏絕對有一席之地了。
甚至很多實權大佬都明裏暗裏對賈芸表達過善意。
畢竟賈芸到目前為止沒有當官的想法和打算。
隻是安心著書。
一個注定會青史留名的大文豪,又有著真知灼見,可能是未來一個學派的開派之主。
這樣的人,要麽能打死,要麽就不要輕易得罪。
也就賈家那些蠢貨不知厲害,真正的大佬們可沒那麽蠢。
就算要動手,也得藏在暗中。
如毒蛇般潛伏,要麽不出手,出手就是殺招!
……
正午陽光下,賈芸笑的張揚肆意。
身邊不遠處,是目瞪口呆的冷子興,張煊,石良幾個好友。
賈芸好友不多,也沒有刻意去交什麽朋友。
他要走的路很危險,未來可能是一片坦途,但多半是崎嶇難行。
成年人交朋友也沒那麽容易。
總會有算計。
好在張煊是書癡,石良是扇癡,家境也都過的去。
這樣一來,才有當朋友的基礎。
不過麽,這幾個朋友也是眼睜睜看著賈芸越走越遠。
越來越叫他們看不清楚。
就比如眼下。
好好的文章不寫了,倒騰這什麽馬車?
還偏叫賈芸給搞成了。
哪怕石良這呆子都看的出來這馬車不凡。
運輸能力在普通馬車八倍左右。
雖然是四馬,但普通兩輪車要拉千斤就得雙馬或雙騾。
驢車拉的就更少了。
別忘了,兩輪車不光是兩輪和一體車身,沒有獨立車架和轉向裝備,同時輪子也是木製輪。
工藝很差,承載能力極弱。
又不是後世的大車,就算兩輪也有轉向裝備,還有橡膠車胎。
車身上到處都是鋼鐵製的零部件。
這時代哪有?
所以幾百斤載重才是正常狀態。
一車拉七千斤,簡直是奇跡。
而且還不止如此……
原地轉向之後,馬車直接駛入一處準備好的爛泥坑內。
隻上了幾個人,輕鬆把沒到車輪一半的馬車推了出來。
然後是攀高,堆成的半坡地也是輕鬆行駛而過。
四周一陣嘩然。
議論聲此起彼伏。
賈芸也是滿意。
其實他是有些哄騙眾人。
以運力來算,這馬車六千來斤就是極限,七千多斤走不遠的。
另外如果需要長途跋涉,六馬拉車才是常態。
而且沿途要有換馬的驛傳站點。
當年拿破侖打俄羅斯,六十萬大軍用了十幾萬匹軍馬。
並且有成編製的輜重營。
其中就有重型馬車的編製。
當時也沒有使用橡膠輪胎,一八三四年才有硫化技術,大規模使用橡膠輪胎。
一八八八年,出現充氣內胎。
運輸能力更進一步增長。
在拿破侖時代還是老式車輪,但輜重營的重型馬車標準運輸重量是六千五百磅,也超過了六千斤。
馬則是用六馬,並且在沿途備大量軍馬站。
就算如此,最終拿破侖還是敗給了氣候和後勤。
他的六十萬大軍所剩無幾,十幾萬匹軍馬更是損失殆盡。
賈芸的馬車在技術上還超過了拿皇時代,畢竟有後世更好的經驗手段。
但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的。
比如橡膠輪胎,他現在又到不了美洲。
沒有橡膠輪胎,馬車最多六千來斤,而且要用六馬。
但肯定沒有四馬拉七千斤這麽震撼。
還是小小的取了巧。
增大了戲劇性的效果。
待馬車停下時,四周掌聲若雷鳴。
所有人都覺得不虛此行,開大眼界了。
賈芸這時又站在人前,滿臉笑容的道:“賈記車行的這等大型馬車,拉貨多,走的快,在此之前,很多河流不至之處,大宗貨物轉運相當困難。這也是造成了對各地生產力的桎梏,貨物和人員交流,信息交流都大為不便。本人的書局的書籍,還有報紙,困於京師和附近幾個州府,主要還是因為運輸不暢。就算南下有運河,時間又太慢,動輒要幾個月時間,拿到報紙的人看到的還是去年秋天的新聞,這成何體統?”
四周響起了笑聲。
大夥感覺真正理解了賈芸的思路。
一個作者,不論賺多少錢,想的就是作品更能廣泛的傳播。
特別是,很多人認為賈芸是一個有抱負的大家。
寫出天時人口論和王朝周期論的作者,不可能就是一個求田問舍的庸人。
想要擴大影響力,甚至創立一個學派,作品被更多人看到是最起碼的先決條件。
所以賈芸才會用心在馬車之上。
笑聲中,賈芸接著道:“所以咱們不光是有重型馬車帶書籍,報紙,更主要的還有一種輕型馬車,雙馬拉動,日行數百裏不在話下。今早的書局日報,晚上便能抵達山東德州,明日到濟南,開封,後日抵揚州,金陵。本人和報紙上其餘作者的文章,都可以在數日內抵達大江南北,這是本人夙願,車行也是為了此事,但重型馬車可拉大型貨物,小型馬車可以分為貨運和客運兩種,貨運是帶少量昂貴精品貨物,客用是可以坐人,縱是小型馬車,每人可帶數十斤貨物,一車能坐七八人左右,速度是,重型馬車一天百裏,輕型馬車一天四百裏……”
說到這,很多商人已經麵露沉思之色了。
也有的麵露懷疑之色。
甚至有人覺得荒唐。
重型馬車,肯定是拉糧食,布匹等沉重的貨物。
一車幾千斤還能走百裏?
這豈不是玩笑?
至於所謂的輕型馬車,一天能走四百裏左右?
這都要跟上兵部的塘馬了!
荒唐!
身為天子,隆正帝是個無比驕傲的人。
臣下不考慮獻上,強令獻上,隆正帝丟不起這人。
“且看看,這小子能做到何種地步……真到了必須要收迴的時候,到時候再說罷。”
不得不說……
賈芸其實也是把隆正帝料的很準。
這位皇帝,意誌堅鋼,性格高傲。
換了景和帝,未必會這麽要臉皮,隻要手段高妙,不使自己在史書中形象受損,景和帝一定會第一時間想辦法把馬車技術弄到手。
換了在太祖,太宗年間,也一定第一時間令賈芸獻上馬車了。
這也是賈芸在搞車行之前就通盤考慮過的角度。
現在大周還算是國勢強大之時。
天子的性格又是要臉的。
而且隆正帝現在的重中之重是清除景和舊臣,展開新政。
別的事都在其次。
賈芸寫過天時人口論之後,在隆正帝心裏絕對有一席之地了。
甚至很多實權大佬都明裏暗裏對賈芸表達過善意。
畢竟賈芸到目前為止沒有當官的想法和打算。
隻是安心著書。
一個注定會青史留名的大文豪,又有著真知灼見,可能是未來一個學派的開派之主。
這樣的人,要麽能打死,要麽就不要輕易得罪。
也就賈家那些蠢貨不知厲害,真正的大佬們可沒那麽蠢。
就算要動手,也得藏在暗中。
如毒蛇般潛伏,要麽不出手,出手就是殺招!
……
正午陽光下,賈芸笑的張揚肆意。
身邊不遠處,是目瞪口呆的冷子興,張煊,石良幾個好友。
賈芸好友不多,也沒有刻意去交什麽朋友。
他要走的路很危險,未來可能是一片坦途,但多半是崎嶇難行。
成年人交朋友也沒那麽容易。
總會有算計。
好在張煊是書癡,石良是扇癡,家境也都過的去。
這樣一來,才有當朋友的基礎。
不過麽,這幾個朋友也是眼睜睜看著賈芸越走越遠。
越來越叫他們看不清楚。
就比如眼下。
好好的文章不寫了,倒騰這什麽馬車?
還偏叫賈芸給搞成了。
哪怕石良這呆子都看的出來這馬車不凡。
運輸能力在普通馬車八倍左右。
雖然是四馬,但普通兩輪車要拉千斤就得雙馬或雙騾。
驢車拉的就更少了。
別忘了,兩輪車不光是兩輪和一體車身,沒有獨立車架和轉向裝備,同時輪子也是木製輪。
工藝很差,承載能力極弱。
又不是後世的大車,就算兩輪也有轉向裝備,還有橡膠車胎。
車身上到處都是鋼鐵製的零部件。
這時代哪有?
所以幾百斤載重才是正常狀態。
一車拉七千斤,簡直是奇跡。
而且還不止如此……
原地轉向之後,馬車直接駛入一處準備好的爛泥坑內。
隻上了幾個人,輕鬆把沒到車輪一半的馬車推了出來。
然後是攀高,堆成的半坡地也是輕鬆行駛而過。
四周一陣嘩然。
議論聲此起彼伏。
賈芸也是滿意。
其實他是有些哄騙眾人。
以運力來算,這馬車六千來斤就是極限,七千多斤走不遠的。
另外如果需要長途跋涉,六馬拉車才是常態。
而且沿途要有換馬的驛傳站點。
當年拿破侖打俄羅斯,六十萬大軍用了十幾萬匹軍馬。
並且有成編製的輜重營。
其中就有重型馬車的編製。
當時也沒有使用橡膠輪胎,一八三四年才有硫化技術,大規模使用橡膠輪胎。
一八八八年,出現充氣內胎。
運輸能力更進一步增長。
在拿破侖時代還是老式車輪,但輜重營的重型馬車標準運輸重量是六千五百磅,也超過了六千斤。
馬則是用六馬,並且在沿途備大量軍馬站。
就算如此,最終拿破侖還是敗給了氣候和後勤。
他的六十萬大軍所剩無幾,十幾萬匹軍馬更是損失殆盡。
賈芸的馬車在技術上還超過了拿皇時代,畢竟有後世更好的經驗手段。
但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的。
比如橡膠輪胎,他現在又到不了美洲。
沒有橡膠輪胎,馬車最多六千來斤,而且要用六馬。
但肯定沒有四馬拉七千斤這麽震撼。
還是小小的取了巧。
增大了戲劇性的效果。
待馬車停下時,四周掌聲若雷鳴。
所有人都覺得不虛此行,開大眼界了。
賈芸這時又站在人前,滿臉笑容的道:“賈記車行的這等大型馬車,拉貨多,走的快,在此之前,很多河流不至之處,大宗貨物轉運相當困難。這也是造成了對各地生產力的桎梏,貨物和人員交流,信息交流都大為不便。本人的書局的書籍,還有報紙,困於京師和附近幾個州府,主要還是因為運輸不暢。就算南下有運河,時間又太慢,動輒要幾個月時間,拿到報紙的人看到的還是去年秋天的新聞,這成何體統?”
四周響起了笑聲。
大夥感覺真正理解了賈芸的思路。
一個作者,不論賺多少錢,想的就是作品更能廣泛的傳播。
特別是,很多人認為賈芸是一個有抱負的大家。
寫出天時人口論和王朝周期論的作者,不可能就是一個求田問舍的庸人。
想要擴大影響力,甚至創立一個學派,作品被更多人看到是最起碼的先決條件。
所以賈芸才會用心在馬車之上。
笑聲中,賈芸接著道:“所以咱們不光是有重型馬車帶書籍,報紙,更主要的還有一種輕型馬車,雙馬拉動,日行數百裏不在話下。今早的書局日報,晚上便能抵達山東德州,明日到濟南,開封,後日抵揚州,金陵。本人和報紙上其餘作者的文章,都可以在數日內抵達大江南北,這是本人夙願,車行也是為了此事,但重型馬車可拉大型貨物,小型馬車可以分為貨運和客運兩種,貨運是帶少量昂貴精品貨物,客用是可以坐人,縱是小型馬車,每人可帶數十斤貨物,一車能坐七八人左右,速度是,重型馬車一天百裏,輕型馬車一天四百裏……”
說到這,很多商人已經麵露沉思之色了。
也有的麵露懷疑之色。
甚至有人覺得荒唐。
重型馬車,肯定是拉糧食,布匹等沉重的貨物。
一車幾千斤還能走百裏?
這豈不是玩笑?
至於所謂的輕型馬車,一天能走四百裏左右?
這都要跟上兵部的塘馬了!
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