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京師勝景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光是普通百姓和文人士紳,來京的舉子們也是被射雕打動。
一般來說,舉人的身家好歹要強過普通人,如劉統勳和王安國那樣的畢竟隻是少數。
沒有水田幾百畝,想成舉人也難。
耕讀傳家,幾代為官的不在少數。
又不是家家都如這兩個舉人的家族那麽清廉克製。
隻要拿常例銀,不拒絕灰色收入,官至知縣,一年過千兩,至知州,知府,一年幾千兩的好處總是有的。
這都算清官了。
大周現在吏治敗壞的厲害,景和帝,也就是現在的太上皇晚年為追求寬仁之名,有意寬縱臣下,對臣子過於放縱。
這使得官風吏治敗壞,一個知縣膽子大些,一年撈過萬兩也不足為奇。
能出舉人的家族,多半都有官員族人,家族根基底蘊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對這些舉人來說,既然是時尚之事,那就無所謂幾兩銀子。
射雕出到第二十二冊,還有兩冊便完本,買上全套也就幾十兩銀子,對這些身家豐厚的舉人老爺們來說,根本就是無所謂的小錢罷了。
除了說書人外,大周神京還有一個新職業,便是“讀報人”。
到了年底時,書局日報終於開始收費。
每份五文錢。
這個價格對普通百姓還是太高。
四五口之家,一天的生活費也就五六十文便足夠了。
米糧管夠,還能隔幾天吃點葷腥。
當然,要購置房產,打造家具,買棉襖,被褥,這點錢是肯定不夠。
有一些不在井邊住的人,還要買水,另外柴或煤都要買。
總體來說,在京城居住,一年沒有二十吊錢,也就是兩萬錢是肯定不夠生活。
要想寬裕些,最少得三萬錢每年。
中產之家,一年得用五六萬錢,也就是最少五六十吊錢。
換成銀子便是五六十兩銀子的年開銷。
再向上,是普通富人,年收入二三百兩銀或二三百吊錢,開銷是一年百吊,也就是十來萬錢。
再向上,就是中大商行的大掌櫃,東主,一年收入過千兩。
這就是普通人的天花板了。
因為再向上,便是士紳,官員,太監,權貴,宗室,是這些超出普通人的階層了。
賈家榮國府在外人看來已經敗落,但它一年開銷要好幾萬兩銀子……別說普通百姓了,就是普通官紳階層,它們的天花板都夠不上賈家的地板。
報紙,隻能是官員,士紳,智識階層才會訂購。
也就是京師體量大,書局日報早前的免費策略提前打開了市場,等到了報紙要收費時,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每天一份的報紙了。
好在,五文錢對這些階層來說也算不得什麽,一個月才百來文錢,一年一千多文錢,還不夠老爺們出去吃一頓花酒。
而他們獲得的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還有在報紙上獲得的大量信息,以此帶來的便捷性來說,這每天的五文錢花的太值了。
可謂真正的不出門而知天下事!
至於普通人是舍不得一天五文錢的花銷,但花一兩文錢就能點一杯劣茶,然後坐在暖烘烘的茶館裏喝茶聽報。
沒錯,就是聽報。
茶館會訂購報紙,還有專門的讀報人負責讀報。
邸抄是快速讀過,普通聽眾對朝廷大政,官員黜落,調任的興趣都不大。
除非哪天有某個官員倒黴被抓,才會引起眾人的關注。
民生類,物價,逸事,關注點較高。
然後最被關注的還是發生在京城和附近府州各縣的市井新聞,諸如豔情之事最吸引人的關注,還有就是兄弟打架爭產,某子不孝被父母告官……
大抵是這些事,但人們樂此不疲。
待到讀射雕的環節,那就是寂寂無聲,所有人都聽的津津有味。
這情形,儼然成了京師勝景。
“京師的說書人,讀報人,該給賈二先生立個長生牌位才是。”
茶館中,一個頭頂剛留出發髻的七八歲大的男孩搖頭晃腦,點評著眼前的情形。
和前明時一樣,大周的男孩子在六歲左右是隻留兩個小辮,其餘的地方剃光。
可能是為了衛生,不生虱子,容易清洗。
到六七歲左右才開始留長發。
所以古人形容少年交情,就是“總角之交”,意思便是留兩個小辮時便開始相識來往了。
“袁子才,莫要輕浮。”
男孩身旁是一個麵容清秀的中年人,聽著弟子袁枚信口瞎扯,一邊訓斥,一邊在臉上露出無奈之色。
這位中年人名叫史玉瓚,浙江名士,大比之年也是選擇帶著自己的徒弟袁枚袁子才到京師遊曆,開拓眼界。
他自己是不打算再考進士了,但袁枚是他的得意弟子,雖然還不到八歲,但此子早慧,水準早就夠秀才了,估計幾年之內就能正式進學。
隻是畢竟還是孩童,有時候說話沒個把門的。
“弟子知錯。”
袁枚站起身來,老老實實的認錯。
所謂經常認錯,經常不改。
“射雕第二十三,二十四冊出來了!”
“啊?出來了,快讀快讀,先生,一邊看一邊讀,別琢磨開場了!”
“好好好,諸位莫急,老夫這就開講!”
整個茶館都亂了起來。
不論販夫走卒還是讀書士紳,此時都是一副急不可待的樣子。
史玉瓚臉上也露出羨慕的神情。
身為名士,讀書著作是難免之事。
但要說寫出戲曲,話本,小說,能達到這樣轟動的效果……他這一生是不敢想了。
做文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注定要名留青史,走名士道路的史玉瓚不可能不羨慕。
倒是袁枚……此時吃著點心,小臉認真的看向說書先生,聽著最新兩冊射雕的內容。
入京之後,買書看,加上讀報,聽書,射雕之前的二十來冊的內容袁枚早就補上了,他這種神童,過目不忘,現在對射雕的內容倒背如流。
“……郭靖與黃蓉向大汗遺體行過禮後,辭別拖雷,即日南歸。兩人一路上但見骷髏白骨散處長草之間,不禁感慨不已,心想兩人鴛盟雖諧,可稱無憾,但世人苦難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
正是:兵火有餘燼,貧村才數家。 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傍晚時分,茶館內燈火明亮,火盆中炭火映的茶客們臉色紅潤,各人都停了動作,靜靜聽著說書先生講到最後一段。
一般來說,舉人的身家好歹要強過普通人,如劉統勳和王安國那樣的畢竟隻是少數。
沒有水田幾百畝,想成舉人也難。
耕讀傳家,幾代為官的不在少數。
又不是家家都如這兩個舉人的家族那麽清廉克製。
隻要拿常例銀,不拒絕灰色收入,官至知縣,一年過千兩,至知州,知府,一年幾千兩的好處總是有的。
這都算清官了。
大周現在吏治敗壞的厲害,景和帝,也就是現在的太上皇晚年為追求寬仁之名,有意寬縱臣下,對臣子過於放縱。
這使得官風吏治敗壞,一個知縣膽子大些,一年撈過萬兩也不足為奇。
能出舉人的家族,多半都有官員族人,家族根基底蘊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對這些舉人來說,既然是時尚之事,那就無所謂幾兩銀子。
射雕出到第二十二冊,還有兩冊便完本,買上全套也就幾十兩銀子,對這些身家豐厚的舉人老爺們來說,根本就是無所謂的小錢罷了。
除了說書人外,大周神京還有一個新職業,便是“讀報人”。
到了年底時,書局日報終於開始收費。
每份五文錢。
這個價格對普通百姓還是太高。
四五口之家,一天的生活費也就五六十文便足夠了。
米糧管夠,還能隔幾天吃點葷腥。
當然,要購置房產,打造家具,買棉襖,被褥,這點錢是肯定不夠。
有一些不在井邊住的人,還要買水,另外柴或煤都要買。
總體來說,在京城居住,一年沒有二十吊錢,也就是兩萬錢是肯定不夠生活。
要想寬裕些,最少得三萬錢每年。
中產之家,一年得用五六萬錢,也就是最少五六十吊錢。
換成銀子便是五六十兩銀子的年開銷。
再向上,是普通富人,年收入二三百兩銀或二三百吊錢,開銷是一年百吊,也就是十來萬錢。
再向上,就是中大商行的大掌櫃,東主,一年收入過千兩。
這就是普通人的天花板了。
因為再向上,便是士紳,官員,太監,權貴,宗室,是這些超出普通人的階層了。
賈家榮國府在外人看來已經敗落,但它一年開銷要好幾萬兩銀子……別說普通百姓了,就是普通官紳階層,它們的天花板都夠不上賈家的地板。
報紙,隻能是官員,士紳,智識階層才會訂購。
也就是京師體量大,書局日報早前的免費策略提前打開了市場,等到了報紙要收費時,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每天一份的報紙了。
好在,五文錢對這些階層來說也算不得什麽,一個月才百來文錢,一年一千多文錢,還不夠老爺們出去吃一頓花酒。
而他們獲得的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還有在報紙上獲得的大量信息,以此帶來的便捷性來說,這每天的五文錢花的太值了。
可謂真正的不出門而知天下事!
至於普通人是舍不得一天五文錢的花銷,但花一兩文錢就能點一杯劣茶,然後坐在暖烘烘的茶館裏喝茶聽報。
沒錯,就是聽報。
茶館會訂購報紙,還有專門的讀報人負責讀報。
邸抄是快速讀過,普通聽眾對朝廷大政,官員黜落,調任的興趣都不大。
除非哪天有某個官員倒黴被抓,才會引起眾人的關注。
民生類,物價,逸事,關注點較高。
然後最被關注的還是發生在京城和附近府州各縣的市井新聞,諸如豔情之事最吸引人的關注,還有就是兄弟打架爭產,某子不孝被父母告官……
大抵是這些事,但人們樂此不疲。
待到讀射雕的環節,那就是寂寂無聲,所有人都聽的津津有味。
這情形,儼然成了京師勝景。
“京師的說書人,讀報人,該給賈二先生立個長生牌位才是。”
茶館中,一個頭頂剛留出發髻的七八歲大的男孩搖頭晃腦,點評著眼前的情形。
和前明時一樣,大周的男孩子在六歲左右是隻留兩個小辮,其餘的地方剃光。
可能是為了衛生,不生虱子,容易清洗。
到六七歲左右才開始留長發。
所以古人形容少年交情,就是“總角之交”,意思便是留兩個小辮時便開始相識來往了。
“袁子才,莫要輕浮。”
男孩身旁是一個麵容清秀的中年人,聽著弟子袁枚信口瞎扯,一邊訓斥,一邊在臉上露出無奈之色。
這位中年人名叫史玉瓚,浙江名士,大比之年也是選擇帶著自己的徒弟袁枚袁子才到京師遊曆,開拓眼界。
他自己是不打算再考進士了,但袁枚是他的得意弟子,雖然還不到八歲,但此子早慧,水準早就夠秀才了,估計幾年之內就能正式進學。
隻是畢竟還是孩童,有時候說話沒個把門的。
“弟子知錯。”
袁枚站起身來,老老實實的認錯。
所謂經常認錯,經常不改。
“射雕第二十三,二十四冊出來了!”
“啊?出來了,快讀快讀,先生,一邊看一邊讀,別琢磨開場了!”
“好好好,諸位莫急,老夫這就開講!”
整個茶館都亂了起來。
不論販夫走卒還是讀書士紳,此時都是一副急不可待的樣子。
史玉瓚臉上也露出羨慕的神情。
身為名士,讀書著作是難免之事。
但要說寫出戲曲,話本,小說,能達到這樣轟動的效果……他這一生是不敢想了。
做文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注定要名留青史,走名士道路的史玉瓚不可能不羨慕。
倒是袁枚……此時吃著點心,小臉認真的看向說書先生,聽著最新兩冊射雕的內容。
入京之後,買書看,加上讀報,聽書,射雕之前的二十來冊的內容袁枚早就補上了,他這種神童,過目不忘,現在對射雕的內容倒背如流。
“……郭靖與黃蓉向大汗遺體行過禮後,辭別拖雷,即日南歸。兩人一路上但見骷髏白骨散處長草之間,不禁感慨不已,心想兩人鴛盟雖諧,可稱無憾,但世人苦難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
正是:兵火有餘燼,貧村才數家。 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傍晚時分,茶館內燈火明亮,火盆中炭火映的茶客們臉色紅潤,各人都停了動作,靜靜聽著說書先生講到最後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