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婆母的假麵孔
重生歸來開大,這一家子我不留了 作者:我家潑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眼下該如何安置秦氏?”麻嬤嬤問。
“今天是謙兒挑的好日子,既然人都來了,能把事辦了就辦了。我親自走一趟,好好教訓一下顧氏。”
這時,丫環來報:“老夫人,夫人來了。”
顧庭容來了?她不是暈倒了嗎?
孫老夫人和麻嬤嬤對視一眼,更加認定顧庭容那一暈,是故意裝病的了。
沒一會兒,孫老夫人就見一個體態輕盈的女子踩著虛浮的步子進來了。
麵色蒼白,眉眼下垂,舉止無力,一副病嬌模樣。
“拜見母親。”
顧庭容一行禮,險些站不穩,虧的玉照手托了一把。
“你還病著,管這些虛禮做什麽,快好生坐著。”看著像是真病的不輕。
“聽說你在房中暈倒了,怎麽還來我這兒呢?”
“母親,我來是想說說秦氏進門的事……”
果然是趕著來告狀的。
“我知道,你心裏不自在,我也是做人妻子的,豈會不理解你的心情?可男人都是這樣的,尤其像我們這樣的官宦人家,哪個當家男子沒有三妻四妾的?謙兒和你成親三年才隻提了這麽一個妾,已經是很少見了,還不是他心裏在意你的緣故嗎?”
顧庭容在心裏冷笑,孫老夫人總是以孫家家世為傲,時不時拿家世來打壓她。可孫家有什麽?
孫若謙的父親倒是在翰林院做過官,可惜死的早。此後,孫家再沒出過一個當官的,自此孫家就沒落了,還談什麽官宦之家?
哦,對了,孫若謙科舉剛中,不過名次很靠後。對孫家母子倆來說,這已經是件了不得的事了。他孫若謙以為這樣就是叩開了官場的大門,日後可以平步青雲,揚眉吐氣了,所以在她麵前連裝都懶得裝。
他們想的太美了!
這麽靠後的名次,能得到什麽好官職?更何況如今朝廷還沒下發他的任職文書,他可還沒官位在身呢!
“我知道你是個寬厚的好孩子,不然也不會答應讓納秦氏進門。謙兒或許是著急了些,那是他心眼實,答應了秦氏進門的時辰,不好失信於人罷了。可這不也正好說明謙兒是個信守諾言的男子嗎?你的夫君是這樣的人,你該感到驕傲才是啊。他對一個小妾都能這樣信守諾言,對你這個正房夫人,還能差的了?”
信守諾言個鬼!當初求親的時候好話說盡,可當她失去利用價值的時候,卻巴不得她死!
孫老夫人拉著顧庭容的手,滿臉憐惜,還在說著:“你是我看中的兒媳婦,費盡心思求娶來的孫府當家主母,不管有多少妾室進門,我都是不認的。我的兒媳婦就你一個,那秦氏啊,你就當府裏多養了棵花草就行了,有什麽要緊。”
孫老夫人的招數果然跟前世一樣,一番虛情假意的說辭,全是她的好話,貶低秦氏。
可平日裏如何挪用她的嫁妝銀子都是她給孫若謙出的主意,以及後來袒護秦氏母子,壓製顧庭容,甚至最後她生病時也是孫老夫人提出把她遷到最僻靜的小院,讓她自生自滅的!
這一世,顧庭容絕不會再信這老婆子對她有半分真心了!
“母親說的是,原本爺身邊就該有幾個可心的人伺候的,是我想的不周全。三年前爺為了專心讀書,單獨去了臨江府老宅,說起來,還得謝秦氏。多虧了那三年有秦氏在爺身邊照顧著,煩了悶了還給爺解個樂,這才能讓爺今年科考入榜。我過來要和母親說的,不是反對秦氏進門,相反,我想和母親商量怎麽風光地把秦氏迎進門。”
孫老夫人納罕起來,前幾天為這事,顧庭容可沒少下臉,怎麽突然轉性了?
孫老夫人試探著說:“不過納個妾而已,你喝她杯茶,把人領進後院住著就是了,要什麽風光。”
“話不能這麽說。妾室雖然身份低賤,可秦氏不是普通的妾室。正如我剛才所說,三年前爺去老宅讀書備考的時候,身邊隻帶了一個小廝,光靠這個小廝一人,哪裏能安排好爺的生活起居?多虧了秦氏悉心照料,日日不離身,她這是代我們照顧了爺啊。再往大了說,爺今年科舉能中,全是秦氏的功勞!”
三年前,顧庭容剛嫁進孫家。
沒有想象中的洞房花燭夜,而是一個喝的醉醺醺的男人跑來告訴她,次日他就要動身去臨江老宅,之後專心在那裏讀書,他要在下一屆科舉中一舉高中。
然後他睡在了書房,她獨自一人過了個新婚夜……
她當時想,夫君這樣上進,她作為妻子,應該支持的。
他一走就是三年,而她為他守著孫府,用自己的嫁妝貼補孫府嚼用,還源源不斷地給臨江老宅送銀子。
卻原來,她送去老宅的那麽多銀子,是養了一對狗男女!
“這是怎麽說的,主要是靠謙兒自己用功。”孫老夫人眸中閃過怨懟之色。
要不是秦氏經常纏著謙兒,占用謙兒的讀書時間,今年的科考名次怎麽可能這麽靠後?他不責怪秦氏就不錯了,怎麽還成秦氏的功勞了?
顧庭容看出了孫老夫人神色不悅,猜到她心裏不滿什麽,她剛才是故意那麽說的。
上一世孫老夫人和秦氏因為要一致對付她,所以抱團了。可這次,她就拆了這個團!
“除了這一點,還有一個大功勞便是她為孫家生了個兒子,讓我們爺有後了。雖說秦氏日後是妾室,那孩子就是庶出的。但在我眼裏,其實嫡出庶出都是一樣的,他可是爺的第一個孩子呢。”
孫老夫人的臉色又是一沉,他們孫家又不是什麽小門小戶,他們也是講究嫡庶之分的。正房還無所出呢,妾室怎麽能先生了?到時傳出去,他們孫家少不得會被人議論一通。
就是因為這一點,孫老夫人起先是不同意秦氏進府的。架不住兒子態度堅決,苦苦哀求,她才答應了下來。
這根刺仍然梗在她心裏,但凡提起來,她就要怨秦氏。
“今天是謙兒挑的好日子,既然人都來了,能把事辦了就辦了。我親自走一趟,好好教訓一下顧氏。”
這時,丫環來報:“老夫人,夫人來了。”
顧庭容來了?她不是暈倒了嗎?
孫老夫人和麻嬤嬤對視一眼,更加認定顧庭容那一暈,是故意裝病的了。
沒一會兒,孫老夫人就見一個體態輕盈的女子踩著虛浮的步子進來了。
麵色蒼白,眉眼下垂,舉止無力,一副病嬌模樣。
“拜見母親。”
顧庭容一行禮,險些站不穩,虧的玉照手托了一把。
“你還病著,管這些虛禮做什麽,快好生坐著。”看著像是真病的不輕。
“聽說你在房中暈倒了,怎麽還來我這兒呢?”
“母親,我來是想說說秦氏進門的事……”
果然是趕著來告狀的。
“我知道,你心裏不自在,我也是做人妻子的,豈會不理解你的心情?可男人都是這樣的,尤其像我們這樣的官宦人家,哪個當家男子沒有三妻四妾的?謙兒和你成親三年才隻提了這麽一個妾,已經是很少見了,還不是他心裏在意你的緣故嗎?”
顧庭容在心裏冷笑,孫老夫人總是以孫家家世為傲,時不時拿家世來打壓她。可孫家有什麽?
孫若謙的父親倒是在翰林院做過官,可惜死的早。此後,孫家再沒出過一個當官的,自此孫家就沒落了,還談什麽官宦之家?
哦,對了,孫若謙科舉剛中,不過名次很靠後。對孫家母子倆來說,這已經是件了不得的事了。他孫若謙以為這樣就是叩開了官場的大門,日後可以平步青雲,揚眉吐氣了,所以在她麵前連裝都懶得裝。
他們想的太美了!
這麽靠後的名次,能得到什麽好官職?更何況如今朝廷還沒下發他的任職文書,他可還沒官位在身呢!
“我知道你是個寬厚的好孩子,不然也不會答應讓納秦氏進門。謙兒或許是著急了些,那是他心眼實,答應了秦氏進門的時辰,不好失信於人罷了。可這不也正好說明謙兒是個信守諾言的男子嗎?你的夫君是這樣的人,你該感到驕傲才是啊。他對一個小妾都能這樣信守諾言,對你這個正房夫人,還能差的了?”
信守諾言個鬼!當初求親的時候好話說盡,可當她失去利用價值的時候,卻巴不得她死!
孫老夫人拉著顧庭容的手,滿臉憐惜,還在說著:“你是我看中的兒媳婦,費盡心思求娶來的孫府當家主母,不管有多少妾室進門,我都是不認的。我的兒媳婦就你一個,那秦氏啊,你就當府裏多養了棵花草就行了,有什麽要緊。”
孫老夫人的招數果然跟前世一樣,一番虛情假意的說辭,全是她的好話,貶低秦氏。
可平日裏如何挪用她的嫁妝銀子都是她給孫若謙出的主意,以及後來袒護秦氏母子,壓製顧庭容,甚至最後她生病時也是孫老夫人提出把她遷到最僻靜的小院,讓她自生自滅的!
這一世,顧庭容絕不會再信這老婆子對她有半分真心了!
“母親說的是,原本爺身邊就該有幾個可心的人伺候的,是我想的不周全。三年前爺為了專心讀書,單獨去了臨江府老宅,說起來,還得謝秦氏。多虧了那三年有秦氏在爺身邊照顧著,煩了悶了還給爺解個樂,這才能讓爺今年科考入榜。我過來要和母親說的,不是反對秦氏進門,相反,我想和母親商量怎麽風光地把秦氏迎進門。”
孫老夫人納罕起來,前幾天為這事,顧庭容可沒少下臉,怎麽突然轉性了?
孫老夫人試探著說:“不過納個妾而已,你喝她杯茶,把人領進後院住著就是了,要什麽風光。”
“話不能這麽說。妾室雖然身份低賤,可秦氏不是普通的妾室。正如我剛才所說,三年前爺去老宅讀書備考的時候,身邊隻帶了一個小廝,光靠這個小廝一人,哪裏能安排好爺的生活起居?多虧了秦氏悉心照料,日日不離身,她這是代我們照顧了爺啊。再往大了說,爺今年科舉能中,全是秦氏的功勞!”
三年前,顧庭容剛嫁進孫家。
沒有想象中的洞房花燭夜,而是一個喝的醉醺醺的男人跑來告訴她,次日他就要動身去臨江老宅,之後專心在那裏讀書,他要在下一屆科舉中一舉高中。
然後他睡在了書房,她獨自一人過了個新婚夜……
她當時想,夫君這樣上進,她作為妻子,應該支持的。
他一走就是三年,而她為他守著孫府,用自己的嫁妝貼補孫府嚼用,還源源不斷地給臨江老宅送銀子。
卻原來,她送去老宅的那麽多銀子,是養了一對狗男女!
“這是怎麽說的,主要是靠謙兒自己用功。”孫老夫人眸中閃過怨懟之色。
要不是秦氏經常纏著謙兒,占用謙兒的讀書時間,今年的科考名次怎麽可能這麽靠後?他不責怪秦氏就不錯了,怎麽還成秦氏的功勞了?
顧庭容看出了孫老夫人神色不悅,猜到她心裏不滿什麽,她剛才是故意那麽說的。
上一世孫老夫人和秦氏因為要一致對付她,所以抱團了。可這次,她就拆了這個團!
“除了這一點,還有一個大功勞便是她為孫家生了個兒子,讓我們爺有後了。雖說秦氏日後是妾室,那孩子就是庶出的。但在我眼裏,其實嫡出庶出都是一樣的,他可是爺的第一個孩子呢。”
孫老夫人的臉色又是一沉,他們孫家又不是什麽小門小戶,他們也是講究嫡庶之分的。正房還無所出呢,妾室怎麽能先生了?到時傳出去,他們孫家少不得會被人議論一通。
就是因為這一點,孫老夫人起先是不同意秦氏進府的。架不住兒子態度堅決,苦苦哀求,她才答應了下來。
這根刺仍然梗在她心裏,但凡提起來,她就要怨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