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花神局.終局下
妖邪請自重!本官隻想摸魚 作者:君尚與玉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九宮玉盤再次轉動,燈影灑落,最後一瓣——彼岸花綻開,血色中浮現篆文題軸:
【音律簽 · 第三題】
“詩賦離不開情,音律亦離不開情。情有大情、小情、愛情、親情、故情、癡情,皆可成章。
請以‘至臻至愛’為意,寫一段音律,可唱可表,須能動人心魂。”
香樓上空,浮光乍落,一眾花妓悄然退去,十餘名專屬花神會的樂師緩步入場,披雲綢,執玉琴、古瑟、龍角笛、靈管鳴鼓,分列台前兩側。
杜荀朗聲道:“此題,不止才情,更需真情。三人,皆作答,樂師可輔助。”
六號香座後,蘇長安指節輕扣香案,緩緩取出一支笛子,細長黝黑,通體由陰沉木雕成,紋路溫潤如水。笛尾纏著一縷極細的青絲,垂在掌間。
蘇長安壓低嗓音:“斷邪青絲笛……”
他低聲笑了笑:
“每次吹笛子我總想起我娘。”
“她總讓我吹一首曲子,百聽不厭。”他眼簾低垂,聲音淡淡:“我叫它——攙扶。”
“你們吹的是人情,我吹的,是世間情。”
蘇長安低頭拆紙,借桌上小硯研墨,開始落筆寫譜。
一筆、一音、一調。他寫得極慢,偶有停頓,是因為部分樂音需重新推算、折換為當世音律結構。他偶爾輕咬唇角,眉間收攏,仿佛不是在寫樂,而是在翻譯一段故人未盡的遺言。
香主抬眼,輕聲道:“其餘二位若已準備,可先登台。”
三號香座動了。
沈知淵抬袖而立,步履從容,袖中自取一張古琴,於台上盤膝坐下。琴音初起,調為《孤鴻哀》,曲式優雅,情緒內斂,一如他本人,起伏雖不大,卻細膩見骨。收尾時,他加了一句低語:“願我親者安,舊人不遠。”
場中沉寂片刻,響起零星掌聲。
四號香座亦起。
花如意長身玉立,手持折扇,未選樂器,待和樂師溝通起樂,他開口低唱。
她唱的是一段舊詞,曲調微轉,卻改了三分韻腳,詞中有笑中藏淚,情起時溫婉、轉折處卻暗藏倔強。唱到“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時,她頓了頓,再唱時聲線一揚:
“若得一人心,偏不相依。寧與花同謝,何與人共癡。”
唱畢,收扇一禮,退下。
掌聲漸濃,有人低語“新詞”
待二人表演完畢~
蘇長安將那頁剛寫完的簡譜遞給站在玉台下首位樂師。
“這曲子……不難,”他聲音淡淡,“隻要你們能聽懂情緒。”
樂師接過一看,神色微凝。那紙上的曲譜並不繁複,卻與他們所熟知的十二調、五宮六律,幾乎毫無相似之處。
另幾名樂師圍上前,湊近細看。
有人蹙眉,有人倒吸口氣,有人低聲喃喃“這也能成調?”
蘇長安懶得解釋,隻站定原位,將斷邪青絲笛橫舉於唇前,閉目一息,輕吐笛音。
第一段笛聲如同斜落天幕的一道清響。
音線極細,近乎透明。起始處甚至幾不可聞,像是琴弦附上一粒灰塵,又被風拂去。
眾人一怔。
這不是他們熟悉的調式。沒有激昂、沒有鋪陳、沒有節拍強弱上的慣性起伏,隻是一段溫和得近乎陌生的旋律。
廳中響起了細碎的嘀咕。
“這是什麽調?”
“節奏都沒有……他是在試笛子嗎?”
“這曲子聽著心發毛……”
落落微仰著臉,眉心微蹙。她聽出那旋律中有某種情緒在滲透——卻辨不出輪廓,就像霧中一聲歎息,不知是悲是喜。
周圍也已有竊語響起。
“這調子不成調啊……”
“節律都找不到……他是隨便吹的吧?”
“太怪了……不如沈家那套宮商律,至少聽著踏實。”
蘇長安橫笛而立,未理眾聲,繼續吹出第二段。
笛音依舊那樣“幹淨”,卻不規矩、不按拍、不依調。它沒有華麗的起伏,聽起來甚至有點——“單”。
前排一位書院老儒搖了搖頭,皺眉低語:“沒有古風,沒有韻律,像是走調的鄉呢。”
另一邊,幾名坐在貴賓席的公子麵色不善。
“他要是靠這個拿魁首,簡直貽笑大方。”
“真沒想到,最後一題翻車翻得這麽幹淨。”
“我都替他惋惜,前麵還挺有意思的……”
落落咬著唇,心緒也亂了幾分。她第一次聽蘇長安的笛聲,她覺得“奇怪”,卻有一絲心動。如今再聽,竟成了這滿廳中最孤獨的音色。
就連花如意,也垂下眼睫,指間扇骨輕輕合攏,語聲低不可聞:“他這調子……沒人聽得懂。
蘇長安的領奏剛轉入第二段。
樂師之中,終於有一人皺著眉,勉強勾住那條奇異旋律的調性,小心翼翼地拉了第一弓。
第二人緊跟其後,擊出細碎的拍點。
第三人遲疑半息,也試著照著譜子撥弦,卻仍有兩個音跳錯了半調。
曲子仍不標準,甚至還談不上“和諧”。
但在蘇長安那支笛子的引導下,他們開始找到了那條隱秘的主旋律,就像霧中隱約現出一條暗河。
不知是誰先的動作慢了半拍,又是誰的鼓點撞亂了弦音,但這一刻,整個花神廳的氣氛發生了轉折。
原本滿廳的不解與竊語開始減少。
有人坐直了身體,神情有一絲驚疑不定。
有人側耳再聽,眉頭卻皺得更深——不是因為難聽,而是因為他們忽然聽出了“感情”。
但不是“他們熟悉的感情”。
不是古雅的婉轉,不是仙樂的悠揚,也不是市井的喧笑。
這曲子像是在一個孤獨的世界裏,一遍遍地對你說——“我在。”
而那支斷邪青絲笛,此刻正發出一種低啞而堅韌的聲線,不斷將那股陌生情緒拉得更深。
蘇長安神色平靜,。他並不急於把曲子推上高潮,反倒把每一個低音吹得極慢,幾乎近於沉吟。
有人搖頭。
有人皺眉。
當所有樂師終於配合到一個統一節奏,將曲子推上一個高潮時,蘇長安忽然停下了。
他放下笛子,喉頭一動,開口唱了。
他用一種最穩、最磁性的顫音,一字一句唱了出來:
“攙扶——”
這句落下的一刹那,整個花神廳仿佛被無形的手拽住了脖子。
不誇張地說,全廳的人起了一陣寒栗。
“管它天不長地不久,別哭,因為有我把你守。”
漂亮的轉音,磁性的顫音,高亢嘹亮的唱出每一個字。
但每個字都像是從血裏壓出來的,像是從骨頭縫裏一點點刮下來的溫柔,最終融成一道刀鋒,反插向每個人的心口。
觀席上一位中年劍修正端坐如鍾,但那一刹,他猛地側頭,眼角驟然泛紅,喉頭動了幾次。
落落坐在香席後方,雙手交握在膝上。她的指節已泛白,手心全是冷汗。那條素白香帕早已皺得不成形,她眼圈紅得仿佛血絲在燃,卻死死咬住下唇,一動不動。
再往後,是一位年老的花妓——她坐在柱影之下,原本麵容沉靜如水,隻是雙手一直握著膝上的香緞,指甲幾乎陷進肉裏。
那句 “有一天我們走不動了,另一個時空再相守。” 落下。
她的肩膀忽然僵住,仿佛被什麽擊中。
一瞬間,所有壓著她脊背的時間、屈辱、艱辛與無聲守望,全在這句話下決堤。
她猛地捂住胸口,像是怕什麽從心口漏出來,整個人彎腰蹲下,整齊發髻傾斜,額頭抵著冰涼的玉階。
淚水順著眼尾洶湧而下。
她沒有哭出聲,隻咬牙——像是怕擾了這場曲子。
也像是怕,被人聽見她活了幾十年後,才第一次哭得像個姑娘。
而此時,蘇長安的聲音再度響起:
“多年前我牽了你的手,從此後我們風雨同路走。”
這一句落下,全場安靜,隻有歌聲,樂聲。
靜得能聽見有人在極力忍住唿吸、忍住哽咽的聲音。
襯得像這人間,從未唱出過這樣的情。
有人開始啜泣。
連花如意,也停住了折扇。
她垂著眼睫,輕聲說出一句:
“這是什麽鬼調子……從來沒聽到過。”
但語氣裏,已沒有了初時的譏諷。
薇主立於最高階,一身絳紫華衣襯得她冷豔端凝。周身珠鈿不顫,氣場如山如水。但那一刻,她眼尾的那點細紅,驟然刺破了心境。
她沒有眨眼,卻淚意隱現,仿佛那句詞落下的,不止是音,是她心頭壓著多年的舊情。她喉間一緊,卻死死咬住下唇,連唿吸都不肯泄出一點顫。
沈知淵卻陡然從興奮滑到絕望的深淵,麵若死灰。
安若歌坐在貴賓席,身姿筆直,麵容卻變得潮紅。
她原本鬆開的手,悄然握緊,指節泛白。那笛音一聲聲地掠過心底,像從未被誰好好安慰過的傷疤,被一句一句地揭開。
她聽得很認真,全身心的仔細。
蘇長安每唱一句,她心裏就更沉一分。
到最後那句——
“下雨了,我為你撐傘。”
她眼中倏地起霧,像有人突然在她心上,輕輕放下了一把傘。
她悄悄轉過了臉,別讓人看見。
蘇長安站在燈心正下,氣息綿長,笛音未絕,唱至最後一句:
“你老了 我還在啊。就讓我再牽你,走完最後這一段……”
長音一落。
他收了笛子,將那支斷邪青絲笛倒扣於掌心。細長黝黑的笛身如夜色凝脂,笛尾那纏繞的青絲輕輕垂下,在空中晃了晃,像是這段旋律裏,最後一縷不舍的餘音。
這一瞬間,整個花神廳靜得像被抽空了氣。
沒有人鼓掌。
沒有人言語。
甚至都忘了唿吸。
香樓高處,一位年邁的花妓癱坐在廊下,手中香帕落地,她卻未察覺,眼神空落,低低喃了一句:
“……原來不止是唱給情人,是唱給親人,是唱給……那一個,走到盡頭都不肯撒手的人。”
觀席上一位儒衫老者忽地起身,竟行了一禮,聲音低啞:
“此曲……不記技巧,不論格律。唯情,至真。唯音,至誠。此為今夜花神局第一音。”
落座數位文評長者紛紛起身,未語,隻是一手撫胸,一手頷首致敬。
唯有那燈下之人,唇角輕輕一勾。
他輕聲一歎,如自語,又如收刀:
“唱完了,結束了。”
此時,三香主依舊未言。
但花神燈芯處——九瓣花瓣同時起焰。
那是花樓評定“滿分”的唯一方式。
琉璃花燈心處,金光浮動,象征魁首的金蓮台緩緩升起,蓮瓣收攏,盛開其上者,唯有一枚淡金印玉,雕有九瓣花紋,中央鐫字一枚——
【魁】
“六號公子。”
杜荀持令而下,聲音落定:“依例——魁首登台。”
蘇長安抬手拂過衣袍。一步步走向台心,他在金蓮台下立定,背脊挺直,單手拱禮,語氣平和:
“六號花魁,在。”
杜荀手中禮匣開啟,一方墨金玉印輕輕飄落,落入蘇長安掌中。
玉印正麵銘刻花神金章,背後刻有三字:花神魁。
“魁首之位,非為榮耀,而為擔負。”
杜荀眼神複雜,看了他一眼,又道:““魁首六號,蘇夏,以三輪高分、終局壓製之勢,定為雲錦城本屆花神會魁首——得花神玉印,得魁首三賞。”
而在最遠的香影閣上,薇主緩緩站起身,隔著重重簾幕,望向那笑著下台的男子。
她低聲開口,聲音極輕:
“傳我令。”
“第六花坐·花神魁,今日入閣。”
廳下響起低低的鼓聲,隨後轉為整齊如擊,接著便是所有侍妓、香妓、香使齊齊叩首,齊聲唱和:
“花魁在上,問道於花。”
【音律簽 · 第三題】
“詩賦離不開情,音律亦離不開情。情有大情、小情、愛情、親情、故情、癡情,皆可成章。
請以‘至臻至愛’為意,寫一段音律,可唱可表,須能動人心魂。”
香樓上空,浮光乍落,一眾花妓悄然退去,十餘名專屬花神會的樂師緩步入場,披雲綢,執玉琴、古瑟、龍角笛、靈管鳴鼓,分列台前兩側。
杜荀朗聲道:“此題,不止才情,更需真情。三人,皆作答,樂師可輔助。”
六號香座後,蘇長安指節輕扣香案,緩緩取出一支笛子,細長黝黑,通體由陰沉木雕成,紋路溫潤如水。笛尾纏著一縷極細的青絲,垂在掌間。
蘇長安壓低嗓音:“斷邪青絲笛……”
他低聲笑了笑:
“每次吹笛子我總想起我娘。”
“她總讓我吹一首曲子,百聽不厭。”他眼簾低垂,聲音淡淡:“我叫它——攙扶。”
“你們吹的是人情,我吹的,是世間情。”
蘇長安低頭拆紙,借桌上小硯研墨,開始落筆寫譜。
一筆、一音、一調。他寫得極慢,偶有停頓,是因為部分樂音需重新推算、折換為當世音律結構。他偶爾輕咬唇角,眉間收攏,仿佛不是在寫樂,而是在翻譯一段故人未盡的遺言。
香主抬眼,輕聲道:“其餘二位若已準備,可先登台。”
三號香座動了。
沈知淵抬袖而立,步履從容,袖中自取一張古琴,於台上盤膝坐下。琴音初起,調為《孤鴻哀》,曲式優雅,情緒內斂,一如他本人,起伏雖不大,卻細膩見骨。收尾時,他加了一句低語:“願我親者安,舊人不遠。”
場中沉寂片刻,響起零星掌聲。
四號香座亦起。
花如意長身玉立,手持折扇,未選樂器,待和樂師溝通起樂,他開口低唱。
她唱的是一段舊詞,曲調微轉,卻改了三分韻腳,詞中有笑中藏淚,情起時溫婉、轉折處卻暗藏倔強。唱到“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時,她頓了頓,再唱時聲線一揚:
“若得一人心,偏不相依。寧與花同謝,何與人共癡。”
唱畢,收扇一禮,退下。
掌聲漸濃,有人低語“新詞”
待二人表演完畢~
蘇長安將那頁剛寫完的簡譜遞給站在玉台下首位樂師。
“這曲子……不難,”他聲音淡淡,“隻要你們能聽懂情緒。”
樂師接過一看,神色微凝。那紙上的曲譜並不繁複,卻與他們所熟知的十二調、五宮六律,幾乎毫無相似之處。
另幾名樂師圍上前,湊近細看。
有人蹙眉,有人倒吸口氣,有人低聲喃喃“這也能成調?”
蘇長安懶得解釋,隻站定原位,將斷邪青絲笛橫舉於唇前,閉目一息,輕吐笛音。
第一段笛聲如同斜落天幕的一道清響。
音線極細,近乎透明。起始處甚至幾不可聞,像是琴弦附上一粒灰塵,又被風拂去。
眾人一怔。
這不是他們熟悉的調式。沒有激昂、沒有鋪陳、沒有節拍強弱上的慣性起伏,隻是一段溫和得近乎陌生的旋律。
廳中響起了細碎的嘀咕。
“這是什麽調?”
“節奏都沒有……他是在試笛子嗎?”
“這曲子聽著心發毛……”
落落微仰著臉,眉心微蹙。她聽出那旋律中有某種情緒在滲透——卻辨不出輪廓,就像霧中一聲歎息,不知是悲是喜。
周圍也已有竊語響起。
“這調子不成調啊……”
“節律都找不到……他是隨便吹的吧?”
“太怪了……不如沈家那套宮商律,至少聽著踏實。”
蘇長安橫笛而立,未理眾聲,繼續吹出第二段。
笛音依舊那樣“幹淨”,卻不規矩、不按拍、不依調。它沒有華麗的起伏,聽起來甚至有點——“單”。
前排一位書院老儒搖了搖頭,皺眉低語:“沒有古風,沒有韻律,像是走調的鄉呢。”
另一邊,幾名坐在貴賓席的公子麵色不善。
“他要是靠這個拿魁首,簡直貽笑大方。”
“真沒想到,最後一題翻車翻得這麽幹淨。”
“我都替他惋惜,前麵還挺有意思的……”
落落咬著唇,心緒也亂了幾分。她第一次聽蘇長安的笛聲,她覺得“奇怪”,卻有一絲心動。如今再聽,竟成了這滿廳中最孤獨的音色。
就連花如意,也垂下眼睫,指間扇骨輕輕合攏,語聲低不可聞:“他這調子……沒人聽得懂。
蘇長安的領奏剛轉入第二段。
樂師之中,終於有一人皺著眉,勉強勾住那條奇異旋律的調性,小心翼翼地拉了第一弓。
第二人緊跟其後,擊出細碎的拍點。
第三人遲疑半息,也試著照著譜子撥弦,卻仍有兩個音跳錯了半調。
曲子仍不標準,甚至還談不上“和諧”。
但在蘇長安那支笛子的引導下,他們開始找到了那條隱秘的主旋律,就像霧中隱約現出一條暗河。
不知是誰先的動作慢了半拍,又是誰的鼓點撞亂了弦音,但這一刻,整個花神廳的氣氛發生了轉折。
原本滿廳的不解與竊語開始減少。
有人坐直了身體,神情有一絲驚疑不定。
有人側耳再聽,眉頭卻皺得更深——不是因為難聽,而是因為他們忽然聽出了“感情”。
但不是“他們熟悉的感情”。
不是古雅的婉轉,不是仙樂的悠揚,也不是市井的喧笑。
這曲子像是在一個孤獨的世界裏,一遍遍地對你說——“我在。”
而那支斷邪青絲笛,此刻正發出一種低啞而堅韌的聲線,不斷將那股陌生情緒拉得更深。
蘇長安神色平靜,。他並不急於把曲子推上高潮,反倒把每一個低音吹得極慢,幾乎近於沉吟。
有人搖頭。
有人皺眉。
當所有樂師終於配合到一個統一節奏,將曲子推上一個高潮時,蘇長安忽然停下了。
他放下笛子,喉頭一動,開口唱了。
他用一種最穩、最磁性的顫音,一字一句唱了出來:
“攙扶——”
這句落下的一刹那,整個花神廳仿佛被無形的手拽住了脖子。
不誇張地說,全廳的人起了一陣寒栗。
“管它天不長地不久,別哭,因為有我把你守。”
漂亮的轉音,磁性的顫音,高亢嘹亮的唱出每一個字。
但每個字都像是從血裏壓出來的,像是從骨頭縫裏一點點刮下來的溫柔,最終融成一道刀鋒,反插向每個人的心口。
觀席上一位中年劍修正端坐如鍾,但那一刹,他猛地側頭,眼角驟然泛紅,喉頭動了幾次。
落落坐在香席後方,雙手交握在膝上。她的指節已泛白,手心全是冷汗。那條素白香帕早已皺得不成形,她眼圈紅得仿佛血絲在燃,卻死死咬住下唇,一動不動。
再往後,是一位年老的花妓——她坐在柱影之下,原本麵容沉靜如水,隻是雙手一直握著膝上的香緞,指甲幾乎陷進肉裏。
那句 “有一天我們走不動了,另一個時空再相守。” 落下。
她的肩膀忽然僵住,仿佛被什麽擊中。
一瞬間,所有壓著她脊背的時間、屈辱、艱辛與無聲守望,全在這句話下決堤。
她猛地捂住胸口,像是怕什麽從心口漏出來,整個人彎腰蹲下,整齊發髻傾斜,額頭抵著冰涼的玉階。
淚水順著眼尾洶湧而下。
她沒有哭出聲,隻咬牙——像是怕擾了這場曲子。
也像是怕,被人聽見她活了幾十年後,才第一次哭得像個姑娘。
而此時,蘇長安的聲音再度響起:
“多年前我牽了你的手,從此後我們風雨同路走。”
這一句落下,全場安靜,隻有歌聲,樂聲。
靜得能聽見有人在極力忍住唿吸、忍住哽咽的聲音。
襯得像這人間,從未唱出過這樣的情。
有人開始啜泣。
連花如意,也停住了折扇。
她垂著眼睫,輕聲說出一句:
“這是什麽鬼調子……從來沒聽到過。”
但語氣裏,已沒有了初時的譏諷。
薇主立於最高階,一身絳紫華衣襯得她冷豔端凝。周身珠鈿不顫,氣場如山如水。但那一刻,她眼尾的那點細紅,驟然刺破了心境。
她沒有眨眼,卻淚意隱現,仿佛那句詞落下的,不止是音,是她心頭壓著多年的舊情。她喉間一緊,卻死死咬住下唇,連唿吸都不肯泄出一點顫。
沈知淵卻陡然從興奮滑到絕望的深淵,麵若死灰。
安若歌坐在貴賓席,身姿筆直,麵容卻變得潮紅。
她原本鬆開的手,悄然握緊,指節泛白。那笛音一聲聲地掠過心底,像從未被誰好好安慰過的傷疤,被一句一句地揭開。
她聽得很認真,全身心的仔細。
蘇長安每唱一句,她心裏就更沉一分。
到最後那句——
“下雨了,我為你撐傘。”
她眼中倏地起霧,像有人突然在她心上,輕輕放下了一把傘。
她悄悄轉過了臉,別讓人看見。
蘇長安站在燈心正下,氣息綿長,笛音未絕,唱至最後一句:
“你老了 我還在啊。就讓我再牽你,走完最後這一段……”
長音一落。
他收了笛子,將那支斷邪青絲笛倒扣於掌心。細長黝黑的笛身如夜色凝脂,笛尾那纏繞的青絲輕輕垂下,在空中晃了晃,像是這段旋律裏,最後一縷不舍的餘音。
這一瞬間,整個花神廳靜得像被抽空了氣。
沒有人鼓掌。
沒有人言語。
甚至都忘了唿吸。
香樓高處,一位年邁的花妓癱坐在廊下,手中香帕落地,她卻未察覺,眼神空落,低低喃了一句:
“……原來不止是唱給情人,是唱給親人,是唱給……那一個,走到盡頭都不肯撒手的人。”
觀席上一位儒衫老者忽地起身,竟行了一禮,聲音低啞:
“此曲……不記技巧,不論格律。唯情,至真。唯音,至誠。此為今夜花神局第一音。”
落座數位文評長者紛紛起身,未語,隻是一手撫胸,一手頷首致敬。
唯有那燈下之人,唇角輕輕一勾。
他輕聲一歎,如自語,又如收刀:
“唱完了,結束了。”
此時,三香主依舊未言。
但花神燈芯處——九瓣花瓣同時起焰。
那是花樓評定“滿分”的唯一方式。
琉璃花燈心處,金光浮動,象征魁首的金蓮台緩緩升起,蓮瓣收攏,盛開其上者,唯有一枚淡金印玉,雕有九瓣花紋,中央鐫字一枚——
【魁】
“六號公子。”
杜荀持令而下,聲音落定:“依例——魁首登台。”
蘇長安抬手拂過衣袍。一步步走向台心,他在金蓮台下立定,背脊挺直,單手拱禮,語氣平和:
“六號花魁,在。”
杜荀手中禮匣開啟,一方墨金玉印輕輕飄落,落入蘇長安掌中。
玉印正麵銘刻花神金章,背後刻有三字:花神魁。
“魁首之位,非為榮耀,而為擔負。”
杜荀眼神複雜,看了他一眼,又道:““魁首六號,蘇夏,以三輪高分、終局壓製之勢,定為雲錦城本屆花神會魁首——得花神玉印,得魁首三賞。”
而在最遠的香影閣上,薇主緩緩站起身,隔著重重簾幕,望向那笑著下台的男子。
她低聲開口,聲音極輕:
“傳我令。”
“第六花坐·花神魁,今日入閣。”
廳下響起低低的鼓聲,隨後轉為整齊如擊,接著便是所有侍妓、香妓、香使齊齊叩首,齊聲唱和:
“花魁在上,問道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