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金闕朝行
妖邪請自重!本官隻想摸魚 作者:君尚與玉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09 章 金闕朝行
趙景桓應下蘇長安之言後,立刻吩咐親信前往東華門通傳入宮。
雖貴為太子,皇城卻非想進便能進。禦前規製森嚴,自申時之後,非有要事不得擅入,更別說帶著旁人同行。即便蘇長安如今是“崇文小聖人”,要入禁地天衍殿,也需事前奏請、備文呈報、禮部掛號、內監核查。
而這些手續,趙景桓顯然早已輕車熟路。他命人以“聖人有悟,道脈所感,需入天衍觀象”為由草擬奏章,同時啟用太子專屬的“急呈密函”通路,繞過禮部,直接送入內廷。
隨即又命人備輦、清路、調度儀仗,一套動作行雲流水,效率堪比行軍調令。
昭陽公主見狀,也起身取用印牌,命貼身女侍整裝,稱要隨行返宮為父皇請安,並順道陪同“蘇公子入宮觀象”。她語氣端莊、步履輕盈,可從耳尖到頸側,一寸紅得像被太陽吻過,分明藏著難掩的羞澀與期待。
趙景桓側目看了她一眼,眼底閃過幾分複雜情緒——
蠢歸蠢,但這次倒是幫了大忙。
待太監來報:“禦前已準奏,內廷開放半柱香,天衍殿可通行。”
趙景桓這才長舒一口氣,喚人整備出行。
此時,蘇長安已重新束好衣冠,換下外袍。
他站於廊下,目光望著宮門方向,眼底沉著一抹隱晦不明的銳光。
趙景桓走至他身側,低聲笑道:“蘇兄,接下來你要見的,可是天子。”
蘇長安不置可否,語氣不快不慢:“天衍殿在天子身後,而我此行,目的在天衍。”
趙景桓一笑:“你這話說得,連我都想信了。”
兩人目光交匯,一人鋒芒藏刀,一人笑意藏劍,默契未生,各懷心思。
隨即,太監報聲:“輦輿已備,宮門已開。”
趙景桓轉身揚聲:“啟程!”
大皇子府門啟,金頂朱輦已候多時。
昭陽公主趙韶音執韁在前,一襲月白紗衣,披帛垂地,肩若削玉,眉眼低斂。她雖未言語,卻頻頻迴首,眼中星輝難掩,仿佛能將那身後踱步而出的男子印入眸心深處。
正是蘇長安。
儒袍熨帖,長身玉立,步履沉穩。他並不多言,眼神卻凝著淡淡的淩厲與專注,仿佛每一步都踩在一張繃緊的琴弦上。
趙景桓站在蘇長安左側,今日他未著朝服,隻穿一身絳紅內甲罩青紋常袍,但步履昂然,神情間竟帶著幾分少年意氣。他目光掃過來往注目之人,隱隱有幾分壓不住的驕傲。
他今日不是一個太子,而是一個要與“小聖人”並肩的王者。
蘇長安卻走得如坐針氈,街上百姓、官員、仆從,那些人望過來的目光熱切得像曬穀場上的烈陽。他仿佛成了一隻被架上了神壇的猴,披著霞光,籠著光環——每一寸光彩都不是自由,而是束縛。
“這要是每天都這樣看我一迴……”蘇長安心裏泛著嘀咕,眼皮都快抽筋了,“那些明星到底是怎麽活下去的?”
為了打破這份詭異的沉默,也為了不讓蘇長安“過於難堪”,趙景桓主動搭話,語氣半真半戲:
“蘇兄不必在意旁人,這些人隻是不曾親眼見過‘小聖人’罷了。”
蘇長安轉頭看向街道兩側,那些或興奮或敬畏的目光正不斷落在他身上,像是看一座會走路的聖廟:“看來我該戴麵具出門。”
他眉角一挑,語氣帶著真誠的困惑:“有一事還望太子解惑,我不過寫了四句詩而已,至於眾人如此重視,如此抬愛,以至於全城沸騰麽?”
趙景桓聽後哈哈一笑,趁機拉近語氣:“蘇兄言重了。文思閣那四句,固然引起軒然,但這場風浪的真正源頭,並不止於那一刻風月。”
蘇長安眸色一動,側目看他,神情不動聲色:“哦?那我倒想聽聽,是哪來的天雷滾滾?”
“隻是引子。”趙景桓意味深長地望著他,“如今整個京城,已經流傳開一部策論,名曰《長安策論》,據說由崇文書院眾大儒合力所編,收錄了你在書院期間所有的辯論、言論、對答……從聖道、氣運,到法禮、民心,無一不包。”
“聖、賢、王三位一體之說,尤為震撼。聽聞幾位老儒讀後,竟夜半隔空三拜崇文大門,稱你為‘醒世第一言者’。”
“……”蘇長安目光幽怨,長籲短歎“這……也太拚了吧。”
蘇長安深吸一口氣,像是在壓製什麽情緒,內心吐槽:“不是不想罵人,隻是找不到詞。”
趙景桓卻話鋒一轉,又拋出一顆重磅炸彈:“對了,昨天晚上京中還出了件事,你大概還沒聽說。”
“哦?”蘇長安生無可戀,麻木的側目看他。
“崇文學院流出一篇《長安醒世錄》。”趙景桓語氣鄭重,“據說是江大長老所撰。”
“你與他的舊事,連夜間已成全城儒生口口相傳的教義經典。”
蘇長安眉角頓時狠狠抽了一下。
“文章寫得頗為動人。”趙景桓輕聲道,“說他曾心魔纏身、道心崩裂,是你將他從魔障邊緣拽迴聖道,還引他自省、立誓重修。”
“其中有一節,講‘聖與魔’的本質之辯,說你點破‘魔非邪,聖非善,不過是路徑不同;心中執念若成牢籠,便是魔;若能持戒而自由,方為聖。’”
趙景桓看著他,眼神多了些發自內心的敬意。
“我讀那一段時,竟一時有些動容。原以為為政者需執正不移,如今才明白——偏執是障,謙聽才是明。”
“能包容,能試錯,能歸本心,才是治世之器。”
蘇長安聽得頭皮發麻,額角跳動。
《策論》也就罷了,都是隻言片語還能賴掉。可“醒世錄”?還帶真人真事,還帶轉述動機,這是什麽?先圈起來,再祭上去,然後就任憑百姓學子膜拜、王公貴胄追捧,最後誰敢質疑?
那就是質疑整個“崇文書院”的“集體智慧”。
這不是抬舉,而是釘死。
他幾乎能一口氣推演出崇文書院上下的全盤布局。
自他從書院“叛逃”那日起,那群大儒便已開始運轉整座廟堂的齒輪——一邊調動儒學話語權,發動道統攻勢;一邊秘密調遣學院核心弟子,連夜奔走各大書院、文會、茶樓酒肆,散播關於“小聖人”的言論。
在這個信息傳播極度依賴“口碑—信仰—道統三連跳”的世界裏,哪怕沒有電話,沒有互聯網,沒有光影映像,但憑借各類靈鶴傳訊、墨符文帖、心語飛鴿,還有新出的妖獸飛鳥快遞等手段,消息仍舊能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擴散出去。
短短兩日,整個儒學界已被徹底點燃。
這不是單純的宣傳——而是一場係統級的話語權奪迴戰,是一場將“蘇長安”這個變量強行綁定在“崇文書院”這套大敘事中的精密操盤。
他們不是怕他跑,而是怕他不跑遠、不跑出軌、不跑成“聖人典範”。
他一想到這,冷汗便浮上後背——原本隻是想逃過牢獄,如今卻仿佛跳進了宗教塑像的泥胎裏。
他蘇長安,活活成了個“被眾人托舉的神像”。
“這哪是寫詩……這是下地獄的前奏啊。”他默默地歎了一句。
——江元封你個老王八,寫罪己書就算了,還非要把我寫成覺悟導師,是不是打算連我下輩子的名聲都幫我安排好?
這哪是迴聖道……這簡直是被當成活神立廟了!
他目光越過街口,望向那隱隱可見的宮牆高處。
頭頂天光萬丈,他卻覺得腳下已是一條直通地獄的聖人之路。
身旁,趙景桓卻越說越振奮,步伐都輕了三分。
“這次你入宮,必有動靜。若能趁勢再下一城,哪怕隻是站在我身旁,也足夠那些朝臣重迴中書,轉頭歸附。”
蘇長安聞言,兩眼暗淡,勉強扯起嘴角:“那祝太子殿下,借我之光,飛黃騰達。”
趙景桓一愣,隨即哂笑:“若真能如此,我倒願將那金鑾之位,分你半張龍椅。”
蘇長安“嘖”了一聲,不置可否。
而一旁的昭陽公主趙韶音,始終靜靜地走著,未插半句,隻是那雙眼,一直落在蘇長安側臉上,仿佛在一點點看清他曾在詩中描繪的輪廓。
……
正午將近,宮門如壁,金瓦玉階,森嚴靜穆。
儀仗已至,禮官上前,高聲誦道:
“太子趙景桓,奉旨入宮,隨行者——蘇長安,崇文小聖人。”
蘇長安聽得這五字,眼角抽了一下,腳下步伐卻絲毫不亂。
他麵色從容,一步步踏上玉階,仿佛不是被天子召見,而是帶著整個儒門的萬丈期待,入局開棋。
他肩上的風,越走越沉。
趙景桓應下蘇長安之言後,立刻吩咐親信前往東華門通傳入宮。
雖貴為太子,皇城卻非想進便能進。禦前規製森嚴,自申時之後,非有要事不得擅入,更別說帶著旁人同行。即便蘇長安如今是“崇文小聖人”,要入禁地天衍殿,也需事前奏請、備文呈報、禮部掛號、內監核查。
而這些手續,趙景桓顯然早已輕車熟路。他命人以“聖人有悟,道脈所感,需入天衍觀象”為由草擬奏章,同時啟用太子專屬的“急呈密函”通路,繞過禮部,直接送入內廷。
隨即又命人備輦、清路、調度儀仗,一套動作行雲流水,效率堪比行軍調令。
昭陽公主見狀,也起身取用印牌,命貼身女侍整裝,稱要隨行返宮為父皇請安,並順道陪同“蘇公子入宮觀象”。她語氣端莊、步履輕盈,可從耳尖到頸側,一寸紅得像被太陽吻過,分明藏著難掩的羞澀與期待。
趙景桓側目看了她一眼,眼底閃過幾分複雜情緒——
蠢歸蠢,但這次倒是幫了大忙。
待太監來報:“禦前已準奏,內廷開放半柱香,天衍殿可通行。”
趙景桓這才長舒一口氣,喚人整備出行。
此時,蘇長安已重新束好衣冠,換下外袍。
他站於廊下,目光望著宮門方向,眼底沉著一抹隱晦不明的銳光。
趙景桓走至他身側,低聲笑道:“蘇兄,接下來你要見的,可是天子。”
蘇長安不置可否,語氣不快不慢:“天衍殿在天子身後,而我此行,目的在天衍。”
趙景桓一笑:“你這話說得,連我都想信了。”
兩人目光交匯,一人鋒芒藏刀,一人笑意藏劍,默契未生,各懷心思。
隨即,太監報聲:“輦輿已備,宮門已開。”
趙景桓轉身揚聲:“啟程!”
大皇子府門啟,金頂朱輦已候多時。
昭陽公主趙韶音執韁在前,一襲月白紗衣,披帛垂地,肩若削玉,眉眼低斂。她雖未言語,卻頻頻迴首,眼中星輝難掩,仿佛能將那身後踱步而出的男子印入眸心深處。
正是蘇長安。
儒袍熨帖,長身玉立,步履沉穩。他並不多言,眼神卻凝著淡淡的淩厲與專注,仿佛每一步都踩在一張繃緊的琴弦上。
趙景桓站在蘇長安左側,今日他未著朝服,隻穿一身絳紅內甲罩青紋常袍,但步履昂然,神情間竟帶著幾分少年意氣。他目光掃過來往注目之人,隱隱有幾分壓不住的驕傲。
他今日不是一個太子,而是一個要與“小聖人”並肩的王者。
蘇長安卻走得如坐針氈,街上百姓、官員、仆從,那些人望過來的目光熱切得像曬穀場上的烈陽。他仿佛成了一隻被架上了神壇的猴,披著霞光,籠著光環——每一寸光彩都不是自由,而是束縛。
“這要是每天都這樣看我一迴……”蘇長安心裏泛著嘀咕,眼皮都快抽筋了,“那些明星到底是怎麽活下去的?”
為了打破這份詭異的沉默,也為了不讓蘇長安“過於難堪”,趙景桓主動搭話,語氣半真半戲:
“蘇兄不必在意旁人,這些人隻是不曾親眼見過‘小聖人’罷了。”
蘇長安轉頭看向街道兩側,那些或興奮或敬畏的目光正不斷落在他身上,像是看一座會走路的聖廟:“看來我該戴麵具出門。”
他眉角一挑,語氣帶著真誠的困惑:“有一事還望太子解惑,我不過寫了四句詩而已,至於眾人如此重視,如此抬愛,以至於全城沸騰麽?”
趙景桓聽後哈哈一笑,趁機拉近語氣:“蘇兄言重了。文思閣那四句,固然引起軒然,但這場風浪的真正源頭,並不止於那一刻風月。”
蘇長安眸色一動,側目看他,神情不動聲色:“哦?那我倒想聽聽,是哪來的天雷滾滾?”
“隻是引子。”趙景桓意味深長地望著他,“如今整個京城,已經流傳開一部策論,名曰《長安策論》,據說由崇文書院眾大儒合力所編,收錄了你在書院期間所有的辯論、言論、對答……從聖道、氣運,到法禮、民心,無一不包。”
“聖、賢、王三位一體之說,尤為震撼。聽聞幾位老儒讀後,竟夜半隔空三拜崇文大門,稱你為‘醒世第一言者’。”
“……”蘇長安目光幽怨,長籲短歎“這……也太拚了吧。”
蘇長安深吸一口氣,像是在壓製什麽情緒,內心吐槽:“不是不想罵人,隻是找不到詞。”
趙景桓卻話鋒一轉,又拋出一顆重磅炸彈:“對了,昨天晚上京中還出了件事,你大概還沒聽說。”
“哦?”蘇長安生無可戀,麻木的側目看他。
“崇文學院流出一篇《長安醒世錄》。”趙景桓語氣鄭重,“據說是江大長老所撰。”
“你與他的舊事,連夜間已成全城儒生口口相傳的教義經典。”
蘇長安眉角頓時狠狠抽了一下。
“文章寫得頗為動人。”趙景桓輕聲道,“說他曾心魔纏身、道心崩裂,是你將他從魔障邊緣拽迴聖道,還引他自省、立誓重修。”
“其中有一節,講‘聖與魔’的本質之辯,說你點破‘魔非邪,聖非善,不過是路徑不同;心中執念若成牢籠,便是魔;若能持戒而自由,方為聖。’”
趙景桓看著他,眼神多了些發自內心的敬意。
“我讀那一段時,竟一時有些動容。原以為為政者需執正不移,如今才明白——偏執是障,謙聽才是明。”
“能包容,能試錯,能歸本心,才是治世之器。”
蘇長安聽得頭皮發麻,額角跳動。
《策論》也就罷了,都是隻言片語還能賴掉。可“醒世錄”?還帶真人真事,還帶轉述動機,這是什麽?先圈起來,再祭上去,然後就任憑百姓學子膜拜、王公貴胄追捧,最後誰敢質疑?
那就是質疑整個“崇文書院”的“集體智慧”。
這不是抬舉,而是釘死。
他幾乎能一口氣推演出崇文書院上下的全盤布局。
自他從書院“叛逃”那日起,那群大儒便已開始運轉整座廟堂的齒輪——一邊調動儒學話語權,發動道統攻勢;一邊秘密調遣學院核心弟子,連夜奔走各大書院、文會、茶樓酒肆,散播關於“小聖人”的言論。
在這個信息傳播極度依賴“口碑—信仰—道統三連跳”的世界裏,哪怕沒有電話,沒有互聯網,沒有光影映像,但憑借各類靈鶴傳訊、墨符文帖、心語飛鴿,還有新出的妖獸飛鳥快遞等手段,消息仍舊能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擴散出去。
短短兩日,整個儒學界已被徹底點燃。
這不是單純的宣傳——而是一場係統級的話語權奪迴戰,是一場將“蘇長安”這個變量強行綁定在“崇文書院”這套大敘事中的精密操盤。
他們不是怕他跑,而是怕他不跑遠、不跑出軌、不跑成“聖人典範”。
他一想到這,冷汗便浮上後背——原本隻是想逃過牢獄,如今卻仿佛跳進了宗教塑像的泥胎裏。
他蘇長安,活活成了個“被眾人托舉的神像”。
“這哪是寫詩……這是下地獄的前奏啊。”他默默地歎了一句。
——江元封你個老王八,寫罪己書就算了,還非要把我寫成覺悟導師,是不是打算連我下輩子的名聲都幫我安排好?
這哪是迴聖道……這簡直是被當成活神立廟了!
他目光越過街口,望向那隱隱可見的宮牆高處。
頭頂天光萬丈,他卻覺得腳下已是一條直通地獄的聖人之路。
身旁,趙景桓卻越說越振奮,步伐都輕了三分。
“這次你入宮,必有動靜。若能趁勢再下一城,哪怕隻是站在我身旁,也足夠那些朝臣重迴中書,轉頭歸附。”
蘇長安聞言,兩眼暗淡,勉強扯起嘴角:“那祝太子殿下,借我之光,飛黃騰達。”
趙景桓一愣,隨即哂笑:“若真能如此,我倒願將那金鑾之位,分你半張龍椅。”
蘇長安“嘖”了一聲,不置可否。
而一旁的昭陽公主趙韶音,始終靜靜地走著,未插半句,隻是那雙眼,一直落在蘇長安側臉上,仿佛在一點點看清他曾在詩中描繪的輪廓。
……
正午將近,宮門如壁,金瓦玉階,森嚴靜穆。
儀仗已至,禮官上前,高聲誦道:
“太子趙景桓,奉旨入宮,隨行者——蘇長安,崇文小聖人。”
蘇長安聽得這五字,眼角抽了一下,腳下步伐卻絲毫不亂。
他麵色從容,一步步踏上玉階,仿佛不是被天子召見,而是帶著整個儒門的萬丈期待,入局開棋。
他肩上的風,越走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