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董卓身死之時,王允便是第一時間掌握朝政,恭迎漢獻帝劉協穩坐帝位。


    而搜刮董卓財寶,珠寶美玉、金銀首飾竟是累積形成山嶽。


    而看著董卓屍首落地,被燃燒的麵目全非,蔡邕心中有些淒楚。


    想到自己文學斐然卻得不到皇帝重用,遭到奸人謀害。


    卻在逆賊幫助下得以完成自己的理念,坐上這個位置,當真是可悲可歎。


    不由自主地,蔡邕便是流下了眼淚。


    看到此處,王允大怒,認為蔡邕這是在憐憫董卓,不由氣憤道:“好你個蔡邕蔡伯喈,賊臣差點顛覆朝廷,你不反思也就罷了,卻是在這迴憶以前受到的禮遇,豈不是倒反天罡,正反不分,難不成你也想做這亂臣賊子?”


    還未等蔡邕解釋,王允便將他打入大牢之中,準備殺了他。


    而在另一邊,王望瑾則是穩步發展。


    在這一年之間,王望瑾手下聚集許多武將謀臣。


    不僅有最開始的那幾位,更有黃忠、魏延前來相投。


    黃忠,黃漢升,在荊州長沙便是威名遠揚,但卻隱於山林,又因兒子病重,便是前來拜尋。


    而魏延和黃忠也是同郡人士,也想要搏一搏出身,聽說桃源郡之名,也是前來此處見識。


    當王望瑾看到魏延的那時也十分好奇。


    常聽水友說:“這魏延頭重十斤就有十二斤的反骨。”


    王望瑾卻是詢問郭嘉其中道理。


    郭嘉沒有反駁,笑道:“應該因事論人,因人論事豈不謬哉?”


    聽到此話,王望瑾也是暢然。


    曆史上的魏延雖說是因“反叛”而死,卻也是因為和楊儀爭權而亡,這在武將之間很正常。


    而文臣方麵,王望瑾手下四人,分別是沮授、田豐、戲忠、郭嘉。


    如今地盤並不大,所以王望瑾並不會考慮太多。


    而這一年之間也是發生了許多大事,隻是王望瑾都是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壓根就沒有參與的打算。


    最初的衝突是由幽州牧劉虞和公孫瓚之間產生。


    因為劉虞身份的特殊,是皇親國戚,再加上他深受幽州百姓和城外異族尊敬,所以他便是被任命為幽州牧。


    但是兵強馬壯的公孫瓚卻是不樂意。


    自己打了那麽久的仗,自己頭上怎麽還來了一個上司,這誰受得了?


    再說他與劉虞理念不合。


    一個喜好殺伐戰爭,一個主張以和為貴。


    所以公孫瓚當即就拒絕了使者的說辭。


    這也是兩人之間產生了隔閡。


    隨著時間推移,公孫瓚愈發放縱,手下也是經常騷擾百姓,弄得民不聊生,這和劉虞的親政愛民形成鮮明對比,也讓他倆關係進一步惡化。


    而韓馥則又和袁紹有了矛盾。


    對於這個董卓任命之人,袁紹打心底就瞧不上。


    再加上自己四世三公的名頭讓袁紹對待韓馥更為輕視。


    事實也的確如此。


    在得知袁紹來到冀州之後,當地許多大族紛紛來投,更有潁川、豫州等地之人前來。


    而在此之前,王望瑾也想要分一杯羹。


    畢竟現在自己掌握的隻是冀州邊郡,若是能全部拿下,未來也將會有更多的儲備和基礎。


    但是卻遭到了郭嘉等人的反對。


    郭嘉看人很準,而另外幾人則是論事細膩。


    這袁紹四世三公,威名天下,而他王望瑾,隻是一草寇發家,實在難以得到世家支持。


    豈不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不過可以等到袁紹身敗之時再重出江湖,到時便能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當韓馥和袁紹兩人爭執,韓馥希望王望瑾出手時,王望瑾會選擇漠視。


    當然,這其中能賺的中間價王望瑾也是一點沒有落下。


    韓馥害怕王望瑾會幫助袁紹,畢竟對方有四世三公名頭在這,而袁紹則害怕王望瑾兵力強盛,但是王望瑾每次迴信都是含糊不清,自然是得到兩方好處。


    對此,袁紹和韓馥雖有不滿,但也沒放在心上。


    孰輕孰重還是分得清的。


    但是兩人原先隻是爭權鬥爭,後來也是上升到了軍隊層麵。


    因為韓馥軍中將領麹義謀反,袁紹又記恨韓馥,故而與其聯手擊敗韓馥,使兩人終是刀兵相向。


    不過後來也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畢竟韓馥沒有自己主見,手下謀士心中心思不同,更是個個盼望袁紹前來,自然求和居多。


    而那幾個想要鎖死袁紹發展路線的也沒有被韓馥采納。


    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複得。


    這也是未來韓馥會死的如此憋屈的原因吧。


    卻說公孫瓚不是省油的燈,與劉虞可謂是水火不容。


    而因天子年紀尚小,再加上當時董卓在京師,所以袁紹等人便希望劉虞繼任天子之位。


    也因此事公孫瓚便是記恨上了袁紹。


    也不知是劉虞忌憚公孫瓚還是因為忠於劉協又或者是基於當下時局動蕩考慮,始終不肯答應。


    但這卻是讓袁紹和公孫瓚兩人之間開始了雙方的爭鬥。


    袁紹的勢力處於黃河以北,想要擴充自己勢力,又因韓馥抵製,所以便是打主意到了公孫瓚身上。


    再加上公孫瓚手下白馬義從驍勇,為了抑製他發展,雙方多次爆發衝突。


    而此也成為了兩者衝突徹底升級的起點。


    而此年,劉虞本想派自己兒子劉和前往朝廷馳援。


    但卻被公孫瓚阻截,不得以跑到袁術地界。


    卻因袁術與袁紹關係不和,袁術也聽從了公孫瓚的建議扣下了劉和帶領的幾千兵卒。


    經過幾日潛藏,終是逃了出來,這也加劇了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分裂。


    這幾支諸侯軍閥都是割據一方,戰亂不斷,卻不再議論。


    而在王望瑾這邊,蔡琰和蔡貞姬兩女一年前接到了其父親信件。


    兩人也是遵照其中意思待在了王望瑾府中。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心中卻是越發不安。


    卻是一日,蔡琰希望王望瑾前往京師營救其父。


    兩人四目相對,王望瑾隻是默然不語。


    對此,蔡琰沒有任何資本可以說動王望瑾,卻是成為了他的侍女來償還債務。


    王望瑾知道蔡琰可能看不慣他,但是王望瑾卻很欣賞蔡邕才學,自然是不會放過如此人才。


    隻要自己綁定了他的女兒,還怕他跑了不成?


    而至於前往京師,王望瑾也是早有準備。


    他也知道今年董卓身死,自是渾水摸魚的好時機。


    所以王允執政之時王望瑾已然來到了城外一處辟地蹲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賊之謀定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筆記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筆記門客並收藏山賊之謀定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