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皇太極的得力謀臣,以卓越的才學入文館,定官製、辨服色,為穩固政權出謀劃策。他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推手,滿清入關後,擔任修史重任,翻譯經典著作,讓漢族文化與滿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相互交融。他不畏權勢,敢於直諫,一心維護朝廷秩序,用錚錚鐵骨,守住為官的底線與正義。他雖然才華出眾,但他的直爽和對權力的過度渴望,讓他在政治鬥爭中屢屢受挫,仕途充滿了坎坷。
他就是曆經挫折卻不屈不撓的滿清大學士——寧完我。
寧完我,字公甫,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後金、清初大臣,皇太極的得力謀士。曆任內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兼太子太傅。
公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寧完我出生在遼東遼陽,是明末遼陽的邊民。寧完我雖然出身平凡,卻飽讀詩書,精通文史,對古今之事有著深刻的見解。
萬曆後期,官員貪汙受賄成風,政治體製內部派係林立,黨爭激烈。這種政治環境導致了政府決策效率低下,行政機構癱瘓,無法有效應對社會問題和邊疆危機,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努爾哈赤的發展提供了外部條件。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將鬆散的女真部落凝聚起來。隨著勢力不斷壯大,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政權,成為與明朝分庭抗禮的強大勢力。
天命年間,寧完我被後金俘虜,成為薩哈廉的包衣,後隸屬於漢軍正紅旗。不過《清史稿》的說法是寧完我主動歸附努爾哈赤,但這種說法從寧完我在薩哈廉府中做仆役來看明顯是不靠譜的,大概率是因為後來寧完我的官職越做越大,史書對其進行了修飾。
在薩哈廉的府邸中,寧完我的才華逐漸嶄露頭角。他對古今興衰、政治得失的深刻理解和對現實的敏銳洞察力,使他在眾人中脫穎而出,聲名逐漸在府邸中傳開。
公元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後金大汗皇太極聽說寧完我精通文史,便將他召入宮中,入值文館。文館是後金政權中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機構,負責翻譯書籍、起草文書、參與政治決策等重要事務。能夠進入文館,意味著寧完我有了更多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在文館中,寧完我主要負責翻譯滿漢典籍。他憑借著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對滿漢兩種語言的精通,將許多重要的漢族典籍翻譯成滿文,為後金政權的統治者提供了了解漢族文化和政治製度的重要途徑。這些翻譯作品不僅幫助後金統治者更好地理解了漢族的文化和思想,也為後金政權的製度建設和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寧完我進入宮廷之後,還展現出了他的知人之明和重朋友之誼。他積極向皇太極推薦了很多自己了解的有才俊之士,鮑承先就是其中的一員。寧完我與鮑承先之間的關係,堪稱一段堪比管鮑之交的佳話。
鮑承先原是明朝副將,在萬曆年間就已官至參將,投降後金後,仍被授為副將。他出身將門,世襲武職,在軍事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才能。皇太極率軍伐明時,鮑承先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由龍井關入關進攻馬蘭峪,成功招降其守將。到達北京城下後,他又招降了明朝的牧馬廠太監,獲得了許多明朝戰馬,因忠於後金而備受讚譽。
寧完我看中了鮑承先的忠誠和軍事才能,認為他能為後金政權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於是將其推薦到文館任職。從此,鮑承先開始參預後金統治集團的軍政大事,與寧完我一同在文館中為後金政權出謀劃策。鮑承先在文館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參與了許多重要的軍事行動和政治決策,逐漸成為後金政權中的重要人物。他與寧完我之間的關係也日益深厚,兩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為後金政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寧完我的這些舉動,不僅展示了他的才華和能力,也贏得了皇太極的賞識和信任。皇太極對寧完我非常滿意,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久之後,寧完我就被授為參將,標誌著他在軍事領域也開始嶄露頭角。
公元1630年,後金天聰四年。清軍在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成功攻克了永平。永平位於戰略要地,其歸屬對於後金政權的擴張和穩定至關重要。然而,新占領的地區往往局勢不穩,民眾人心惶惶。為了安撫當地民眾,穩定局勢,後金政權派遣寧完我與滿達海一同前往永平宣諭安撫民眾。
寧完我深知民眾的恐懼和不安源於對未知的擔憂和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因此,他在前往永平的途中,就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安撫民眾。到達永平後,寧完我用溫和的語言向民眾解釋後金政權的政策和意圖,讓他們明白後金政權是為了實現天下太平,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他還向民眾承諾,後金政權將保障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會對他們進行肆意的掠奪和傷害。
在安撫民眾的過程中,寧完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他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為民眾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他組織人力物力,幫助民眾修複被戰爭破壞的房屋和基礎設施,讓他們能夠盡快恢複正常的生活。他還關注民眾的生計問題,鼓勵他們恢複生產,發展經濟。在他的努力下,永平地區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民眾的恐懼和不安也逐漸消散。
此次安撫行動的成功,不僅展現了寧完我的政治才能和領導能力,也為他贏得了民眾的讚譽和信任。他的成功經驗也為後金政權在其他地區的統治提供了借鑒,讓後金政權更加注重對民眾的安撫和治理。
隨後,寧完我又跟隨清軍參與了一係列重要的軍事行動。在攻克大淩河的戰役中,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為清軍出謀劃策,協助清軍成功攻克了大淩河。在招撫察哈爾的過程中,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功說服察哈爾部歸降後金。這些軍事行動的勝利,進一步提升了寧完我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威望,他因功被授為世職備禦,這是對他在軍事領域傑出表現的高度認可。
公元1631年,後金天聰五年。後金政權在發展過程中麵臨著諸多製度建設方麵的問題。寧完我挺身而出,上疏請求定官製、分服色。
在這份上疏中,寧完我首先闡述了國家設官定職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古以來,國家設立官職並非是為了追求形式上的鋪張,而是為了確保國家事務能夠得到有序的管理。他指出,為了防止國事混亂,需要設置六部分別管理不同領域的事務,使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麵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吏部負責官員的選拔和管理,戶部負責財政和稅收,禮部負責禮儀和文化,兵部負責軍事事務,刑部負責司法審判,工部負責工程建設。這些部門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共同推動國家的運轉。
為了避免六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私的情況,寧完我建議設置六科進行監察。六科的職責是對六部的工作進行監督,防止官員濫用職權,確保權力的公正行使。一旦發現六部官員有違法違紀行為,六科有權進行彈劾和糾正。
為了啟發帝王的心智,使帝王能夠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寧完我還建議設置館臣。館臣作為帝王的智囊團,負責為帝王提供各種建議和意見,幫助帝王了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情況。他們可以通過研究曆史、分析現實,為帝王提供治國理政的參考。此外,寧完我還強調了設置通政一職的重要性。通政的職責是負責下情上達,使帝王能夠及時了解民間的疾苦和百姓的訴求。如果沒有通政這一官職,下情就會被阻塞,帝王就無法了解真實的民情,從而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在談到言官製度時,寧完我認為,設置言官是自古以來帝王明目達聰、監察百官、掌控輿情的重要手段。言官可以糾正帝王和官員的過失,對朝廷的政治生態起到積極的監督和調節作用。他以明朝為例,指出明朝雖然綱紀敗壞,但這並不是言官製度本身的問題,而是明朝君主是非不分,未能正確發揮言官的作用。
寧完我還對當時後金政權中的 “筆帖式” 製度提出了批評。他指出,“筆帖式” 在明朝被稱為 “書房”,但朝廷不能僅僅設置書房,因為那裏官員和讀書人雜居而處,名分等級沒有明確規定,容易導致管理混亂。他建議朝廷明確 “筆帖式” 的職責和地位,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在分服色方麵,寧完我認為,當時滿漢官員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漢官由於不通滿語,常常受到滿官的怠慢,這嚴重挫傷了漢官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後金政權的團結和發展。因此,他建議製定服製,通過服飾的不同來區分滿漢官員,以避免這種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
寧完我的這份上疏,內容全麵、分析深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皇太極接到上疏後,認為寧完我的建議非常正確。於是,皇太極下令朝廷將寧完我建議的內容依次施行。
定官製、分服色等措施的實施,使後金政權的製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政治秩序更加穩定。官員們的職責更加明確,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滿漢官員之間的矛盾得到了緩解,政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增強。這些措施為後金政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來清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寧完我的建言,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他敢於直言,針對後金政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得到了皇太極的高度認可和采納。從此,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為了皇太極身邊的重要謀士。
公元1632年,後金天聰六年。寧完我向皇太極呈上了一份意義深遠的上疏,深入剖析了當時的軍事局勢和軍隊內部存在的問題。在這份上疏中,寧完我言辭懇切,態度真誠,展現出了他對後金政權的忠誠和對局勢的深刻洞察。
寧完我深知戰爭的殘酷性和複雜性,他引用“千裏而戰,雖勝亦敗”向皇太極闡述了長途奔襲的弊端。他指出,在當時的條件下,後金軍隊若進行千裏征戰,不僅會麵臨糧草供應的困難,還會使士兵疲憊不堪,戰鬥力下降。即使最終取得勝利,也可能因損耗過大而無法鞏固戰果,反而給自身帶來隱患。這一觀點體現了寧完我對戰爭本質的深刻理解,他明白戰爭不僅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綜合實力的比拚。
除了分析軍事策略,寧完我還對軍隊內部的貪墨墮落習氣表達了深切的擔憂。他直言這種不良風氣大體始於先帝太祖之時,如今已經到了必須矯正的關鍵時刻。軍隊中的貪腐行為不僅會削弱軍隊的戰鬥力,還會破壞軍隊的紀律和士氣,導致士兵對戰爭失去信心和熱情。在戰場上,貪腐的將領可能會為了私利而不顧士兵的死活,導致作戰計劃的失敗;在平時,貪腐的行為會使士兵們感到不公平,從而影響他們的訓練和戰鬥積極性。
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寧完我以大軍分軍駐防為例,闡述了貪墨墮落習氣可能帶來的後果。他指出,如果軍隊在分軍駐防時出現貪腐問題,那麽各部隊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將變得極為困難,即使是像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天才,也難以在這種情況下指揮作戰。他強調,軍隊的紀律和團結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而貪墨墮落習氣的存在,無疑是對軍隊紀律和團結的嚴重破壞。
在關注軍隊內部問題的同時,寧完我也沒有忽視外部的威脅。他敏銳地察覺到,明軍依然對後金虎視眈眈,而祖大壽率領的寧、錦疲敗軍隊,更是如同懸在頭頂的一把利劍,隨時可能發動攻擊。祖大壽是明朝的重要將領,他在寧錦之戰中表現出色,對後金政權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寧完我擔心,祖大壽可能會利用後金軍隊的弱點,發動突然襲擊,給後金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他提醒皇太極,必須高度警惕明軍的動向,加強防禦,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
寧完我的這份上疏,如同一劑猛藥,直擊後金軍事的要害。他的分析全麵而深刻,既指出了軍事策略上的問題,又揭示了軍隊內部的腐敗現象,還對外部威脅進行了準確的判斷。皇太極接到上疏後,對寧完我的觀點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將會對後金的未來產生嚴重的影響。於是,皇太極開始整頓軍隊紀律,加強軍事防禦,以應對明軍的威脅。
同年,皇太極做出了率軍討伐察哈爾的重要決策。然而,寧完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此時應該先圖山海關,迴軍時再攻克錦州,於是上疏進諫。
寧完我指出,大淩河的降兵局勢尚不穩定,他們的心思難以捉摸,隨時可能出現逃跑或反叛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貿然率軍西征察哈爾,無疑會讓後方陷入不穩定的狀態。一旦降兵發生變故,後金軍隊將麵臨腹背受敵的困境,這對後金政權來說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山海關作為明朝防禦後金的重要關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連接關內和關外的咽喉要道,一旦後金能夠奪取山海關,就能夠切斷明朝與東北地區的聯係,從而對明朝形成戰略包圍。此外,山海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奪取山海關後,後金可以將其作為前進的基地,進一步向明朝內地推進。
在迴軍攻克錦州的問題上,寧完我也有著自己的考量。錦州是明朝在遼東的重要軍事據點,戰略地位同樣重要。攻克錦州,可以削弱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力量,進一步鞏固後金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地位。同時,錦州位於遼西走廊的中心地帶,是連接東北和華北的重要通道。奪取錦州後,後金可以更好地控製遼西走廊,為日後的南下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四月,後金軍按照皇太極的計劃向西越過大興安嶺,逼近都勒河。此時,偵察到林丹汗將要向西逃走。寧完我與同值文館的範文程、馬國柱一起,再次上疏重申以前的建議。他們指出,如今大軍已度過大興安嶺,察哈爾望風而走,大汗的威名已經遠揚到異地。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暫時停止西征,轉而向南攻打明朝。
他們認為,如果皇太極僅僅因為憐惜士卒勞苦,不能長驅直入,僅僅攜帶截獲的奴隸、女人和金銀而歸,那麽將會錯失大好時機,大事將難以成就。他們引用曆史上的教訓,如遼左之誤、永平之失,提醒皇太極要珍惜當下的機會,果斷決策。他們還強調,信蓋天下,然後能服天下。在行軍過程中,應該嚴我法度,昭告有眾,師行所經,戒殺戒掠,務種德樹仁,以贏得民心,為日後的統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寧完我等人深知,此次上疏可能會違背皇太極的旨意,但他們出於對後金政權的忠誠和對局勢的深刻洞察,認為自己有責任將這些觀點表達出來。他們在疏中直言:“臣等明知失上旨,但既見及此,不容箝口也。” 這種敢於直言的精神,體現了他們的擔當和責任感。
盡管皇太極最終沒有采納寧完我等人的建議,依然決定用兵於宣、大,但他對寧完我等人的建議並非完全忽視。五月,皇太極駐歸化城時,特意召寧完我等計事。寧完我等在計事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為皇太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決策依據。翌日,皇太極諭蒙古諸部及諸貝勒申軍律,其中就采納了寧完我等前疏所陳的部分內容。這表明,寧完我等人的建議雖然沒有被完全接受,但對皇太極的決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後金政權的軍事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公元1633年,後金天聰七年。寧完我再次上疏,對當時的局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這份上疏中,他不僅關注到了後金與朝鮮、明朝之間的關係,還對都城的選擇、軍事時機的把握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寧完我敏銳地察覺到,朝鮮與後金的關係日益疏遠,而與明朝的和談也尚未確定。他認為,這種局勢對後金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朝鮮作為後金的鄰國,其態度的轉變可能會對後金的戰略布局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朝鮮與明朝聯合,後金將麵臨兩麵受敵的困境。因此,寧完我建議皇太極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強與朝鮮的溝通和交流,改善兩國關係,避免朝鮮倒向明朝。
在都城的選擇上,寧完我認為沈城不可以常都。沈城的地理位置雖然重要,但隨著後金勢力的不斷發展壯大,其戰略地位逐漸發生了變化。沈城地處東北地區,交通不便,不利於後金對中原地區的控製和管理。而且,沈城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也限製了後金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他建議皇太極考慮遷都,選擇一個更具戰略意義的城市作為都城,以便更好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
寧完我深知,戰爭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謹慎對待。他以棋喻取天下,形象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能者在棋局中,戰守攻取,素熟於胸中,百局而百不負。而取天下,更是何等大事,不可以草草僥幸。他強調,在戰爭中,必須充分發揮謀略的作用,善於把握時機,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勝利。他還引用了漢高祖、項羽、袁紹、昭烈帝等曆史人物的事跡,說明能用謀、能乘機的重要性。漢高祖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他善於用人,能夠把握時機,最終成就了帝業;項羽雖然勇猛無比,但他剛愎自用,不善於用謀,最終導致失敗;袁紹擁有強大的兵力,但他優柔寡斷,錯失了許多機會,最終被曹操擊敗;昭烈帝劉備雖然屢遭困難,但他善於用人,能夠把握時機,最終在蜀地建立了政權。
寧完我還對當時後金國內的政治風氣提出了批評。他指出,先帝時,達拉哈轄五大臣,知有上不知有人,知有國不知有家,故先帝以數十人起,克成大業。而如今,國中如五大臣者寥寥無幾,每侍上治事,不聞諫諍,但有唯阿;惟務苟且,不肯任勞怨。他認為,這種政治風氣對國家的發展極為不利,必須加以改變。他希望皇太極能夠采取措施,激勵群臣,振刷轉移,營造一個積極向上、敢於諫諍的政治氛圍。
寧完我的這份上疏,內容豐富,觀點深刻,充分展示了他對局勢的全麵了解和對後金政權的忠誠。他的建議和觀點,為皇太極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對後金政權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皇太極接到上疏後,對寧完我的觀點十分認可。於是,皇太極開始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與朝鮮的溝通和交流,改善兩國關係;同時,他也開始考慮遷都的問題,為後金政權的進一步發展尋找更有利的戰略位置。此外,皇太極還加強了對群臣的管理和監督,鼓勵他們敢於諫諍,積極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後金政權的政治生態。
寧完我久預機務,遇事敢言,在政治和軍事領域有著卓越的才能和突出的表現,因功累進世職二等甲喇章京,襲六次,賜莊田、奴仆,皇太極非常倚重。但寧完我也有著一個致命的弱點——喜歡喝酒,又愛賭博。
喜歡喝酒但隻要不誤事,也不是什麽大毛病,但賭博這一不良嗜好,在那個注重官員品德和行為規範的時代,被視為嚴重的道德敗壞行為,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形象和聲譽,還會對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社會風氣產生負麵影響。在己巳之變守永平期間時,寧完我就因為賭博而被禮部彈劾,皇太極當時隻是訓誡了他,並予以原諒。
公元1636年,後金天聰十年。寧完我又與大淩河降將甲喇章京劉士英賭博,被劉士英家奴舉報,寧完我被革職,盡奪所賜,仍發配到薩哈廉家為奴,寧完我的政治生涯陷入了低穀,曾經的雄心壯誌也瞬間化為泡影。但這段經曆也讓寧完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清室入關,定都北京,開啟了滿清對全國的統治。隨著清朝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寧完我憑借自己卓越的才能和豐富的經驗,重新被起用為學士。
被重新起用後的寧完我,深知這是朝廷對他的信任和期望,因此他倍加珍惜這個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擔任學士期間,他積極參與朝廷的各項事務,為皇帝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他的才華和能力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高度認可。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寧完我被擢升為內弘文院大學士,負責處理朝廷的重要文書和事務,參與國家的政治決策,為皇帝出謀劃策。同時,寧完我還被任命為《明史》總裁,肩負著編纂《明史》的重任。在他的努力下,《明史》的編纂工作進展得十分有序且順利。此後,寧完我在順治年間還擔任了多種重要職務。他曾多次充任會試總裁,負責選拔人才。又負責監修《太宗實錄》,譯《三國誌》《洪武寶訓》諸書,被複授二等阿達哈哈番。
公元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寧完我上疏彈劾大學士陳名夏結黨營私、心懷奸邪,一一列舉陳名夏塗抹票擬的稿簿,刪改諭旨,庇護同黨,縱容兒子陳掖臣在鄉裏為非作歹等共七件事。
在上疏中,寧完我更是言辭懇切的說,自古以來的奸臣賊子,黨羽不結成,陰謀就無法得逞。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才實學,沒有實際功績,沒有顯著功勞,所以必定要結黨來製造虛假的聲譽。想要結成黨羽,依附自己的人即使作惡也必定袒護,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即使賢良也必定仇視,這樣做的時間久了,加入其黨羽的人就會增多。如果不仔細考察,按照他們的行為來判斷,那麽黨羽就肯定難以破除。我私下裏迴想,自己年輕時魯莽粗疏、平庸無能,辜負了先帝,一被罷黜就是十年。皇上登基後,我才得以跟隨進入宮廷禁地,謹慎地履行臣子的職責,又過去了十年,我壓抑性情、閉口不言。然而我生性愚鈍憨直,遇到事情就會情緒激憤,像張綱埋車輪彈劾權臣、補寫奏章這類事,雖然我不敢做;但至於依附黨羽、謀求私利來貪圖富貴,我寧死也不會去做。皇上不嫌棄我年老體衰,讓我位列滿大臣之中;在皇上壽辰時,召我進入深宮,還親自賞賜禦酒。我並非土木之人,怎敢不竭盡心力來報答皇上。
在寧完我的彈劾下,陳名夏被處死。
同年,寧完我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兩年後,寧完我再次獲得晉升,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然而,歲月不饒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寧完我逐漸感到力不從心。
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寧完我以年老為由,向朝廷乞休。順治帝對他的請求給予了溫諭,批準他致仕。寧完我的政治生涯就此畫上句號。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康熙帝念及寧完我輔佐太宗、世祖多年有功,對他的家族給予了特殊的關照。康熙帝命寧完我為官的兒子為學士,這是對寧完我家族的一種褒獎,也是對他功績的延續肯定。
公元1665年,清康熙四年。寧完我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享年七十三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諡他為文毅。“文” 代表著他的學識和文化貢獻,“毅” 則體現了他的堅毅和果敢。這個諡號,是對他一生的高度評價。
縱觀寧完我的一生,在清初的政治舞台上活躍了數十年,他的貢獻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他的改革建議和製度設計,為清朝的政治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軍事戰略分析和建議,為後金的軍事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他的翻譯和史書編纂工作,促進了滿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清朝的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他從一個普通的邊民,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逐漸崛起為清朝的重要大臣。盡管因直言敢諫而多次得罪權貴,盡管他因個人的不良嗜好一度被革職,但他在逆境中仍堅守原則,不屈不撓。
他的成功,不僅得益於他的個人才能,也與當時的曆史背景和時代機遇密不可分。在明末清初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他抓住機遇,展現自己的才華,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
他就是曆經挫折卻不屈不撓的滿清大學士——寧完我。
寧完我,字公甫,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後金、清初大臣,皇太極的得力謀士。曆任內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兼太子太傅。
公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寧完我出生在遼東遼陽,是明末遼陽的邊民。寧完我雖然出身平凡,卻飽讀詩書,精通文史,對古今之事有著深刻的見解。
萬曆後期,官員貪汙受賄成風,政治體製內部派係林立,黨爭激烈。這種政治環境導致了政府決策效率低下,行政機構癱瘓,無法有效應對社會問題和邊疆危機,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努爾哈赤的發展提供了外部條件。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將鬆散的女真部落凝聚起來。隨著勢力不斷壯大,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政權,成為與明朝分庭抗禮的強大勢力。
天命年間,寧完我被後金俘虜,成為薩哈廉的包衣,後隸屬於漢軍正紅旗。不過《清史稿》的說法是寧完我主動歸附努爾哈赤,但這種說法從寧完我在薩哈廉府中做仆役來看明顯是不靠譜的,大概率是因為後來寧完我的官職越做越大,史書對其進行了修飾。
在薩哈廉的府邸中,寧完我的才華逐漸嶄露頭角。他對古今興衰、政治得失的深刻理解和對現實的敏銳洞察力,使他在眾人中脫穎而出,聲名逐漸在府邸中傳開。
公元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後金大汗皇太極聽說寧完我精通文史,便將他召入宮中,入值文館。文館是後金政權中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機構,負責翻譯書籍、起草文書、參與政治決策等重要事務。能夠進入文館,意味著寧完我有了更多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在文館中,寧完我主要負責翻譯滿漢典籍。他憑借著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對滿漢兩種語言的精通,將許多重要的漢族典籍翻譯成滿文,為後金政權的統治者提供了了解漢族文化和政治製度的重要途徑。這些翻譯作品不僅幫助後金統治者更好地理解了漢族的文化和思想,也為後金政權的製度建設和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寧完我進入宮廷之後,還展現出了他的知人之明和重朋友之誼。他積極向皇太極推薦了很多自己了解的有才俊之士,鮑承先就是其中的一員。寧完我與鮑承先之間的關係,堪稱一段堪比管鮑之交的佳話。
鮑承先原是明朝副將,在萬曆年間就已官至參將,投降後金後,仍被授為副將。他出身將門,世襲武職,在軍事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才能。皇太極率軍伐明時,鮑承先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由龍井關入關進攻馬蘭峪,成功招降其守將。到達北京城下後,他又招降了明朝的牧馬廠太監,獲得了許多明朝戰馬,因忠於後金而備受讚譽。
寧完我看中了鮑承先的忠誠和軍事才能,認為他能為後金政權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於是將其推薦到文館任職。從此,鮑承先開始參預後金統治集團的軍政大事,與寧完我一同在文館中為後金政權出謀劃策。鮑承先在文館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參與了許多重要的軍事行動和政治決策,逐漸成為後金政權中的重要人物。他與寧完我之間的關係也日益深厚,兩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為後金政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寧完我的這些舉動,不僅展示了他的才華和能力,也贏得了皇太極的賞識和信任。皇太極對寧完我非常滿意,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久之後,寧完我就被授為參將,標誌著他在軍事領域也開始嶄露頭角。
公元1630年,後金天聰四年。清軍在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成功攻克了永平。永平位於戰略要地,其歸屬對於後金政權的擴張和穩定至關重要。然而,新占領的地區往往局勢不穩,民眾人心惶惶。為了安撫當地民眾,穩定局勢,後金政權派遣寧完我與滿達海一同前往永平宣諭安撫民眾。
寧完我深知民眾的恐懼和不安源於對未知的擔憂和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因此,他在前往永平的途中,就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安撫民眾。到達永平後,寧完我用溫和的語言向民眾解釋後金政權的政策和意圖,讓他們明白後金政權是為了實現天下太平,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他還向民眾承諾,後金政權將保障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會對他們進行肆意的掠奪和傷害。
在安撫民眾的過程中,寧完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他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為民眾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他組織人力物力,幫助民眾修複被戰爭破壞的房屋和基礎設施,讓他們能夠盡快恢複正常的生活。他還關注民眾的生計問題,鼓勵他們恢複生產,發展經濟。在他的努力下,永平地區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民眾的恐懼和不安也逐漸消散。
此次安撫行動的成功,不僅展現了寧完我的政治才能和領導能力,也為他贏得了民眾的讚譽和信任。他的成功經驗也為後金政權在其他地區的統治提供了借鑒,讓後金政權更加注重對民眾的安撫和治理。
隨後,寧完我又跟隨清軍參與了一係列重要的軍事行動。在攻克大淩河的戰役中,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為清軍出謀劃策,協助清軍成功攻克了大淩河。在招撫察哈爾的過程中,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功說服察哈爾部歸降後金。這些軍事行動的勝利,進一步提升了寧完我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威望,他因功被授為世職備禦,這是對他在軍事領域傑出表現的高度認可。
公元1631年,後金天聰五年。後金政權在發展過程中麵臨著諸多製度建設方麵的問題。寧完我挺身而出,上疏請求定官製、分服色。
在這份上疏中,寧完我首先闡述了國家設官定職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古以來,國家設立官職並非是為了追求形式上的鋪張,而是為了確保國家事務能夠得到有序的管理。他指出,為了防止國事混亂,需要設置六部分別管理不同領域的事務,使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麵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吏部負責官員的選拔和管理,戶部負責財政和稅收,禮部負責禮儀和文化,兵部負責軍事事務,刑部負責司法審判,工部負責工程建設。這些部門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共同推動國家的運轉。
為了避免六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私的情況,寧完我建議設置六科進行監察。六科的職責是對六部的工作進行監督,防止官員濫用職權,確保權力的公正行使。一旦發現六部官員有違法違紀行為,六科有權進行彈劾和糾正。
為了啟發帝王的心智,使帝王能夠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寧完我還建議設置館臣。館臣作為帝王的智囊團,負責為帝王提供各種建議和意見,幫助帝王了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情況。他們可以通過研究曆史、分析現實,為帝王提供治國理政的參考。此外,寧完我還強調了設置通政一職的重要性。通政的職責是負責下情上達,使帝王能夠及時了解民間的疾苦和百姓的訴求。如果沒有通政這一官職,下情就會被阻塞,帝王就無法了解真實的民情,從而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在談到言官製度時,寧完我認為,設置言官是自古以來帝王明目達聰、監察百官、掌控輿情的重要手段。言官可以糾正帝王和官員的過失,對朝廷的政治生態起到積極的監督和調節作用。他以明朝為例,指出明朝雖然綱紀敗壞,但這並不是言官製度本身的問題,而是明朝君主是非不分,未能正確發揮言官的作用。
寧完我還對當時後金政權中的 “筆帖式” 製度提出了批評。他指出,“筆帖式” 在明朝被稱為 “書房”,但朝廷不能僅僅設置書房,因為那裏官員和讀書人雜居而處,名分等級沒有明確規定,容易導致管理混亂。他建議朝廷明確 “筆帖式” 的職責和地位,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在分服色方麵,寧完我認為,當時滿漢官員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漢官由於不通滿語,常常受到滿官的怠慢,這嚴重挫傷了漢官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後金政權的團結和發展。因此,他建議製定服製,通過服飾的不同來區分滿漢官員,以避免這種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
寧完我的這份上疏,內容全麵、分析深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皇太極接到上疏後,認為寧完我的建議非常正確。於是,皇太極下令朝廷將寧完我建議的內容依次施行。
定官製、分服色等措施的實施,使後金政權的製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政治秩序更加穩定。官員們的職責更加明確,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滿漢官員之間的矛盾得到了緩解,政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增強。這些措施為後金政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來清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寧完我的建言,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他敢於直言,針對後金政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得到了皇太極的高度認可和采納。從此,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為了皇太極身邊的重要謀士。
公元1632年,後金天聰六年。寧完我向皇太極呈上了一份意義深遠的上疏,深入剖析了當時的軍事局勢和軍隊內部存在的問題。在這份上疏中,寧完我言辭懇切,態度真誠,展現出了他對後金政權的忠誠和對局勢的深刻洞察。
寧完我深知戰爭的殘酷性和複雜性,他引用“千裏而戰,雖勝亦敗”向皇太極闡述了長途奔襲的弊端。他指出,在當時的條件下,後金軍隊若進行千裏征戰,不僅會麵臨糧草供應的困難,還會使士兵疲憊不堪,戰鬥力下降。即使最終取得勝利,也可能因損耗過大而無法鞏固戰果,反而給自身帶來隱患。這一觀點體現了寧完我對戰爭本質的深刻理解,他明白戰爭不僅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綜合實力的比拚。
除了分析軍事策略,寧完我還對軍隊內部的貪墨墮落習氣表達了深切的擔憂。他直言這種不良風氣大體始於先帝太祖之時,如今已經到了必須矯正的關鍵時刻。軍隊中的貪腐行為不僅會削弱軍隊的戰鬥力,還會破壞軍隊的紀律和士氣,導致士兵對戰爭失去信心和熱情。在戰場上,貪腐的將領可能會為了私利而不顧士兵的死活,導致作戰計劃的失敗;在平時,貪腐的行為會使士兵們感到不公平,從而影響他們的訓練和戰鬥積極性。
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寧完我以大軍分軍駐防為例,闡述了貪墨墮落習氣可能帶來的後果。他指出,如果軍隊在分軍駐防時出現貪腐問題,那麽各部隊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將變得極為困難,即使是像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天才,也難以在這種情況下指揮作戰。他強調,軍隊的紀律和團結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而貪墨墮落習氣的存在,無疑是對軍隊紀律和團結的嚴重破壞。
在關注軍隊內部問題的同時,寧完我也沒有忽視外部的威脅。他敏銳地察覺到,明軍依然對後金虎視眈眈,而祖大壽率領的寧、錦疲敗軍隊,更是如同懸在頭頂的一把利劍,隨時可能發動攻擊。祖大壽是明朝的重要將領,他在寧錦之戰中表現出色,對後金政權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寧完我擔心,祖大壽可能會利用後金軍隊的弱點,發動突然襲擊,給後金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他提醒皇太極,必須高度警惕明軍的動向,加強防禦,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
寧完我的這份上疏,如同一劑猛藥,直擊後金軍事的要害。他的分析全麵而深刻,既指出了軍事策略上的問題,又揭示了軍隊內部的腐敗現象,還對外部威脅進行了準確的判斷。皇太極接到上疏後,對寧完我的觀點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將會對後金的未來產生嚴重的影響。於是,皇太極開始整頓軍隊紀律,加強軍事防禦,以應對明軍的威脅。
同年,皇太極做出了率軍討伐察哈爾的重要決策。然而,寧完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此時應該先圖山海關,迴軍時再攻克錦州,於是上疏進諫。
寧完我指出,大淩河的降兵局勢尚不穩定,他們的心思難以捉摸,隨時可能出現逃跑或反叛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貿然率軍西征察哈爾,無疑會讓後方陷入不穩定的狀態。一旦降兵發生變故,後金軍隊將麵臨腹背受敵的困境,這對後金政權來說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山海關作為明朝防禦後金的重要關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連接關內和關外的咽喉要道,一旦後金能夠奪取山海關,就能夠切斷明朝與東北地區的聯係,從而對明朝形成戰略包圍。此外,山海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奪取山海關後,後金可以將其作為前進的基地,進一步向明朝內地推進。
在迴軍攻克錦州的問題上,寧完我也有著自己的考量。錦州是明朝在遼東的重要軍事據點,戰略地位同樣重要。攻克錦州,可以削弱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力量,進一步鞏固後金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地位。同時,錦州位於遼西走廊的中心地帶,是連接東北和華北的重要通道。奪取錦州後,後金可以更好地控製遼西走廊,為日後的南下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四月,後金軍按照皇太極的計劃向西越過大興安嶺,逼近都勒河。此時,偵察到林丹汗將要向西逃走。寧完我與同值文館的範文程、馬國柱一起,再次上疏重申以前的建議。他們指出,如今大軍已度過大興安嶺,察哈爾望風而走,大汗的威名已經遠揚到異地。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暫時停止西征,轉而向南攻打明朝。
他們認為,如果皇太極僅僅因為憐惜士卒勞苦,不能長驅直入,僅僅攜帶截獲的奴隸、女人和金銀而歸,那麽將會錯失大好時機,大事將難以成就。他們引用曆史上的教訓,如遼左之誤、永平之失,提醒皇太極要珍惜當下的機會,果斷決策。他們還強調,信蓋天下,然後能服天下。在行軍過程中,應該嚴我法度,昭告有眾,師行所經,戒殺戒掠,務種德樹仁,以贏得民心,為日後的統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寧完我等人深知,此次上疏可能會違背皇太極的旨意,但他們出於對後金政權的忠誠和對局勢的深刻洞察,認為自己有責任將這些觀點表達出來。他們在疏中直言:“臣等明知失上旨,但既見及此,不容箝口也。” 這種敢於直言的精神,體現了他們的擔當和責任感。
盡管皇太極最終沒有采納寧完我等人的建議,依然決定用兵於宣、大,但他對寧完我等人的建議並非完全忽視。五月,皇太極駐歸化城時,特意召寧完我等計事。寧完我等在計事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為皇太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決策依據。翌日,皇太極諭蒙古諸部及諸貝勒申軍律,其中就采納了寧完我等前疏所陳的部分內容。這表明,寧完我等人的建議雖然沒有被完全接受,但對皇太極的決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後金政權的軍事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公元1633年,後金天聰七年。寧完我再次上疏,對當時的局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這份上疏中,他不僅關注到了後金與朝鮮、明朝之間的關係,還對都城的選擇、軍事時機的把握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寧完我敏銳地察覺到,朝鮮與後金的關係日益疏遠,而與明朝的和談也尚未確定。他認為,這種局勢對後金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朝鮮作為後金的鄰國,其態度的轉變可能會對後金的戰略布局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朝鮮與明朝聯合,後金將麵臨兩麵受敵的困境。因此,寧完我建議皇太極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強與朝鮮的溝通和交流,改善兩國關係,避免朝鮮倒向明朝。
在都城的選擇上,寧完我認為沈城不可以常都。沈城的地理位置雖然重要,但隨著後金勢力的不斷發展壯大,其戰略地位逐漸發生了變化。沈城地處東北地區,交通不便,不利於後金對中原地區的控製和管理。而且,沈城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也限製了後金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他建議皇太極考慮遷都,選擇一個更具戰略意義的城市作為都城,以便更好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
寧完我深知,戰爭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謹慎對待。他以棋喻取天下,形象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能者在棋局中,戰守攻取,素熟於胸中,百局而百不負。而取天下,更是何等大事,不可以草草僥幸。他強調,在戰爭中,必須充分發揮謀略的作用,善於把握時機,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勝利。他還引用了漢高祖、項羽、袁紹、昭烈帝等曆史人物的事跡,說明能用謀、能乘機的重要性。漢高祖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他善於用人,能夠把握時機,最終成就了帝業;項羽雖然勇猛無比,但他剛愎自用,不善於用謀,最終導致失敗;袁紹擁有強大的兵力,但他優柔寡斷,錯失了許多機會,最終被曹操擊敗;昭烈帝劉備雖然屢遭困難,但他善於用人,能夠把握時機,最終在蜀地建立了政權。
寧完我還對當時後金國內的政治風氣提出了批評。他指出,先帝時,達拉哈轄五大臣,知有上不知有人,知有國不知有家,故先帝以數十人起,克成大業。而如今,國中如五大臣者寥寥無幾,每侍上治事,不聞諫諍,但有唯阿;惟務苟且,不肯任勞怨。他認為,這種政治風氣對國家的發展極為不利,必須加以改變。他希望皇太極能夠采取措施,激勵群臣,振刷轉移,營造一個積極向上、敢於諫諍的政治氛圍。
寧完我的這份上疏,內容豐富,觀點深刻,充分展示了他對局勢的全麵了解和對後金政權的忠誠。他的建議和觀點,為皇太極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對後金政權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皇太極接到上疏後,對寧完我的觀點十分認可。於是,皇太極開始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與朝鮮的溝通和交流,改善兩國關係;同時,他也開始考慮遷都的問題,為後金政權的進一步發展尋找更有利的戰略位置。此外,皇太極還加強了對群臣的管理和監督,鼓勵他們敢於諫諍,積極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後金政權的政治生態。
寧完我久預機務,遇事敢言,在政治和軍事領域有著卓越的才能和突出的表現,因功累進世職二等甲喇章京,襲六次,賜莊田、奴仆,皇太極非常倚重。但寧完我也有著一個致命的弱點——喜歡喝酒,又愛賭博。
喜歡喝酒但隻要不誤事,也不是什麽大毛病,但賭博這一不良嗜好,在那個注重官員品德和行為規範的時代,被視為嚴重的道德敗壞行為,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形象和聲譽,還會對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社會風氣產生負麵影響。在己巳之變守永平期間時,寧完我就因為賭博而被禮部彈劾,皇太極當時隻是訓誡了他,並予以原諒。
公元1636年,後金天聰十年。寧完我又與大淩河降將甲喇章京劉士英賭博,被劉士英家奴舉報,寧完我被革職,盡奪所賜,仍發配到薩哈廉家為奴,寧完我的政治生涯陷入了低穀,曾經的雄心壯誌也瞬間化為泡影。但這段經曆也讓寧完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清室入關,定都北京,開啟了滿清對全國的統治。隨著清朝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寧完我憑借自己卓越的才能和豐富的經驗,重新被起用為學士。
被重新起用後的寧完我,深知這是朝廷對他的信任和期望,因此他倍加珍惜這個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擔任學士期間,他積極參與朝廷的各項事務,為皇帝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他的才華和能力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高度認可。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寧完我被擢升為內弘文院大學士,負責處理朝廷的重要文書和事務,參與國家的政治決策,為皇帝出謀劃策。同時,寧完我還被任命為《明史》總裁,肩負著編纂《明史》的重任。在他的努力下,《明史》的編纂工作進展得十分有序且順利。此後,寧完我在順治年間還擔任了多種重要職務。他曾多次充任會試總裁,負責選拔人才。又負責監修《太宗實錄》,譯《三國誌》《洪武寶訓》諸書,被複授二等阿達哈哈番。
公元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寧完我上疏彈劾大學士陳名夏結黨營私、心懷奸邪,一一列舉陳名夏塗抹票擬的稿簿,刪改諭旨,庇護同黨,縱容兒子陳掖臣在鄉裏為非作歹等共七件事。
在上疏中,寧完我更是言辭懇切的說,自古以來的奸臣賊子,黨羽不結成,陰謀就無法得逞。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才實學,沒有實際功績,沒有顯著功勞,所以必定要結黨來製造虛假的聲譽。想要結成黨羽,依附自己的人即使作惡也必定袒護,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即使賢良也必定仇視,這樣做的時間久了,加入其黨羽的人就會增多。如果不仔細考察,按照他們的行為來判斷,那麽黨羽就肯定難以破除。我私下裏迴想,自己年輕時魯莽粗疏、平庸無能,辜負了先帝,一被罷黜就是十年。皇上登基後,我才得以跟隨進入宮廷禁地,謹慎地履行臣子的職責,又過去了十年,我壓抑性情、閉口不言。然而我生性愚鈍憨直,遇到事情就會情緒激憤,像張綱埋車輪彈劾權臣、補寫奏章這類事,雖然我不敢做;但至於依附黨羽、謀求私利來貪圖富貴,我寧死也不會去做。皇上不嫌棄我年老體衰,讓我位列滿大臣之中;在皇上壽辰時,召我進入深宮,還親自賞賜禦酒。我並非土木之人,怎敢不竭盡心力來報答皇上。
在寧完我的彈劾下,陳名夏被處死。
同年,寧完我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兩年後,寧完我再次獲得晉升,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然而,歲月不饒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寧完我逐漸感到力不從心。
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寧完我以年老為由,向朝廷乞休。順治帝對他的請求給予了溫諭,批準他致仕。寧完我的政治生涯就此畫上句號。
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康熙帝念及寧完我輔佐太宗、世祖多年有功,對他的家族給予了特殊的關照。康熙帝命寧完我為官的兒子為學士,這是對寧完我家族的一種褒獎,也是對他功績的延續肯定。
公元1665年,清康熙四年。寧完我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享年七十三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諡他為文毅。“文” 代表著他的學識和文化貢獻,“毅” 則體現了他的堅毅和果敢。這個諡號,是對他一生的高度評價。
縱觀寧完我的一生,在清初的政治舞台上活躍了數十年,他的貢獻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他的改革建議和製度設計,為清朝的政治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軍事戰略分析和建議,為後金的軍事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他的翻譯和史書編纂工作,促進了滿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清朝的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他從一個普通的邊民,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逐漸崛起為清朝的重要大臣。盡管因直言敢諫而多次得罪權貴,盡管他因個人的不良嗜好一度被革職,但他在逆境中仍堅守原則,不屈不撓。
他的成功,不僅得益於他的個人才能,也與當時的曆史背景和時代機遇密不可分。在明末清初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他抓住機遇,展現自己的才華,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