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宰相,也是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的心腹謀臣。他的智慧和謀略不僅體現在戰場上的運籌帷幄,更體現在治國理政的方方麵麵。從周旋兩川、劍門禦敵,到輔佐孟知祥稱帝建國,再到顧命輔政、製衡權臣,每一個關鍵時刻,都能看到他沉穩堅毅的身影。他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為後蜀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的定海神針——趙季良。
趙季良,字德彰,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五代十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後蜀宰相,孟知祥的心腹謀臣。
公元883年,唐中和三年。趙季良出生在濟陰的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趙胤是唐朝的穀熟令。趙季良性情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而且為人至孝,他的母親早亡,對待從母如事生母。趙季良自幼飽讀詩書,尤其對經史一類的書籍興趣濃厚,他擅長吏治,很善於騎射,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起初,趙季良踏入仕途是在後梁。當時,保義軍節度使王檀聽聞趙季良的才名,將其辟為節度推官,負責處理節度使府內的諸多事務。不久之後,他又得到魏博節度使楊師厚的賞識,被任命為元氏縣令,開始在地方治理上展現身手,趙季良因政績突出,累升至魏州司錄參軍。
然而,此時的後梁政權內部矛盾重重,政治日益腐敗,內憂外患交織,趙季良深感壯誌難酬。魏博節度使楊師厚死後,後梁末帝想瓦解魏博軍,結果弄巧成拙造成魏博兵變。
公元915年,後梁乾化五年。晉王李存勖進據魏州,兼並了魏博鎮,趙季良看到了新的希望,毅然決定轉投李存勖帳下。李存勖對趙季良的到來極為重視,親自召見,與之交談。趙季良麵對李存勖,從容不迫,對答如流,所陳之策皆切中時弊,又兼具遠見卓識。李存勖十分賞識趙季良的文武才略,得到李存勖的賞識,當即授其為大理評事,依舊擔任魏州司錄參軍,同時充任義勝都指揮使。《九國誌·趙季良傳》記載:“後唐莊宗入鄴,召見與語,以季良有文武才略,即授大理評事,依舊司錄參軍,充義勝都指揮使。”
在魏州任職期間,趙季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深入了解民情。他發現魏州百姓因戰亂頻仍,賦稅沉重,多有欠稅者。李存勖對此頗為惱火,欲嚴厲督責。
趙季良卻直言反問道:“殿下何時才能攻滅後梁,平定河南?”
李存勖惱怒地道:“你的職責是督辦稅務的,又怎敢幹預軍事。”
趙季良正色道:“殿下正圖謀攻取河南但卻不能愛惜百姓,一旦百姓離心,殿下恐怕連河北之地都無法保有,還說什麽進取河南!”
李存勖頓悟,道:“若不是您這一番話,我險些誤了大事。”
自此,李存勖對趙季良更加器重,讓他參與諸多決策。
公元923年,後唐同光元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他將魏州升格為東京興唐府(後改稱鄴都),以趙季良為興唐府少尹。同年十月,李存勖攻滅後梁,遷都洛陽。趙季良改任光祿少卿,兼洛南水陸營田都製置使,負責洛陽南部地區的水陸營田事務。
後唐政權建立之初,內憂外患依舊嚴峻。內部,功臣宿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外部,各方割據勢力虎視眈眈。在這風雨飄搖之際,趙季良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謀略,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為後唐的穩定與發展殫精竭慮。但他未曾料到,一場更大的變故即將來臨,而他的人生軌跡,也將因此發生重大轉折。
公元925年,後唐同光三年。後唐莊宗李存勖遣大軍攻滅前蜀,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欲借其穩定蜀地局勢。此時,蜀地剛經戰火洗禮,民生凋敝,人心惶惶,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局勢錯綜複雜。孟知祥雖為節度使,但麵臨著諸多棘手難題,既要安撫當地百姓,恢複經濟,又要應對朝廷的猜忌與各方勢力的製衡。
公元926年,後唐同光四年。爆發了興教門之變,李存勖在這場叛亂中遇害身亡。隨後,李嗣源即位,是為後唐明宗。新君上任,對朝廷官員進行了一番調整,趙季良改任為太仆卿。當時,宰相任圜兼判三司,深知趙季良的才能,便舉薦他為鹽鐵判官,負責掌管國家的鹽鐵稅收等重要經濟事務。在鹽鐵判官任上,趙季良充分發揮自己精通吏治、善於理財的優勢,對鹽鐵稅收製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他嚴厲打擊私鹽販賣,加強對鹽場、鐵礦的管理,杜絕官員貪汙腐敗現象,使得後唐的財政收入在短時間內有了顯著增長。
不久,後唐明宗李嗣源為了加強對蜀地的控製,任命趙季良為三川製置使,前往西川公幹,實則意在掌控當地賦稅征收,同時催促孟知祥上繳此前截留的二百萬緡犒軍錢。《十國春秋·後蜀高祖紀》記載:“明宗加知祥太尉,兼侍中,封平原公,乃以鹽鐵判官、太仆卿趙季良為官告國信兼三川都製置轉運使,督蜀犒軍餘錢送京師,且製置兩川征賦。”
趙季良抵達成都後,孟知祥卻另有打算。他與後唐朝廷之間漸漸心生嫌隙,一方麵,孟知祥認為自己本就未參與滅蜀之戰,如今朝廷卻頻頻施壓,索取財物、安插監軍,令他心生不滿;另一方麵,他手握西川大權,麾下兵強馬壯,又有蜀地山川之險可依,漸生割據自立之心。於是,孟知祥對朝廷的詔令采取了強硬態度,不僅拒絕上繳犒軍錢,還將趙季良強行扣留,使其無法返迴洛陽複命。
趙季良深知孟知祥此時的處境與心思,也明白他扣留自己的用意。孟知祥雖有不臣之心,但他同樣麵臨著諸多困境與挑戰,急需一位有才能、有謀略的人輔佐左右。而趙季良與孟知祥相識已久,彼此了解頗深,孟知祥深知趙季良的才能,相信他若能為己所用,必能在這亂世之中助自己成就一番大業。
此後,朝廷為加強對西川的控製,不顧 “罷諸道監軍” 的詔令,執意任命客省使李嚴為西川監軍。這一舉措徹底激怒了孟知祥,他認為這是朝廷對他的公然挑釁,決心以強硬手段應對。李嚴抵達成都後,孟知祥設宴款待,席間卻突然發難,指責李嚴違背朝廷旨意,擅自前來監軍,並下令將其斬殺。與此同時,孟知祥積極上表朝廷,請求任命趙季良為西川節度副使。朝廷對此自然不肯輕易應允,多次駁迴孟知祥的請求。但孟知祥態度堅決,毫不退縮,他藏匿朝廷改任趙季良為果州團練使的詔書,秘密上表力爭,又遣將領雷廷魯前往洛陽,反複陳述趙季良對穩定西川局勢的重要性。在孟知祥的不懈努力下,朝廷最終無奈妥協,默認了趙季良留任西川節度副使一職。
自此,趙季良正式投身於孟知祥麾下,成為其心腹謀臣。孟知祥對他極為倚重,事無大小,皆與他商議決斷。《十國春秋·趙季良傳》記載:“是時高祖鎮西川,頗不奉詔,會與季良有舊,遂留之不遣,因請為西川節度副使,事無大小,多與參決。”趙季良也不負所望,憑借著自己卓越的才能與智慧,全心全意為孟知祥出謀劃策,助力他在這亂世之中站穩腳跟,逐步發展壯大自身勢力。
公元930年,後唐長興元年。後唐朝廷與兩川的矛盾日益激化,東川節度使董璋見朝廷在閬中建立節度使,又在綿州、遂州增兵,深感自身地位受到威脅,恐懼朝廷對其動手,遂有反叛之意。他與孟知祥本就相互忌憚,此時卻因共同的利益,不得不結為同盟。
同年,朝廷欲發兵討兩川的消息傳來,孟知祥急忙與趙季良商議對策。趙季良審時度勢,提出:“東川先取遂、閬,然後並兵守劍門,則大軍雖來,吾無內顧之憂矣。” 此計意在先發製人,奪取關鍵據點,憑借蜀地險要地勢,阻擋朝廷大軍。孟知祥深以為然,當即遣使約董璋同舉兵。董璋移檄利、閬、遂三鎮,數其離間朝廷之罪,隨後發兵擊閬州。孟知祥以都指揮使李仁罕為行營都部署,漢州刺史趙廷隱副之,簡州刺史張業為先鋒指揮使,將兵三萬攻遂州;別將牙內都指揮使侯弘實先登,指揮使孟思恭將兵四千會璋攻閬州。
兩川軍隊依計而行,攻勢迅猛。東川兵至閬州,諸將見董璋久蓄反謀,以金帛啖其士卒,銳氣不可當,建議深溝高壘以挫之。然閬州主帥李仁矩卻輕視蜀兵,出城迎戰,結果未及交鋒便潰敗而迴。董璋乘勝下令軍隊不分晝夜攻擊,庚辰日,城池被攻陷,李仁矩及其家族全被誅滅。與此同時,西川軍在遂州亦進展順利,侯弘實勇猛善戰,先登破城,為攻克遂州立下首功。
朝廷聞訊,立即下詔削去董璋官爵,興兵討伐,任命天雄節度使石敬瑭為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夏魯奇為副,率大軍氣勢洶洶而來。劍門,作為蜀地的門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乃是兵家必爭之地。董璋深知其重要性,卻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漸感不支,不得不向西川求援。孟知祥急派趙廷隱分兵援救,趙廷隱率軍星夜兼程,趕赴劍門。抵達後,他依據地形,迅速布置防線,憑借劍門之險,頑強抵抗唐軍。山上滾木礌石齊下,唐軍死傷慘重,難以寸進。
在這場關乎兩川生死存亡的大戰中,趙季良坐鎮成都,調度經營,確保軍用無缺。他一方麵組織兵力、糧草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保障將士們的後勤供應;另一方麵,密切關注戰局變化,及時向孟知祥傳遞消息,為其決策提供準確依據。在趙季良的精心謀劃與統籌安排下,兩川軍隊緊密配合,終於成功擊退唐軍。石敬瑭因糧盡無奈退走,兩川之危暫時解除。
公元931年,後唐長興二年。後唐朝廷因前線戰事不利,於是嚐試與兩川和解。董璋因家屬皆被朝廷誅殺,拒絕和解。孟知祥想接受和解,卻被東川軍阻斷道路,無法通過綿州(今四川綿陽,出川必經之路)。孟知祥和趙季良謀議,打算遣使繞道由峽江入朝,但被節度掌書記李昊所勸阻,於是繼續派使者去說服董璋。趙季良還建議遣軍攻取壁州(今四川通江),以防備山南西道的唐軍。但計劃因李昊的反對而未能實施。
公元932年,後唐長興三年。孟知祥因多次遣使都無能說服董璋,於是又派趙季良前去。趙季良迴來後,稱董璋必將背盟來攻。而董璋不久果然大舉攻入西川,很快便打到漢州(今四川廣漢)。董璋素有威名,此次來攻又聲勢浩大。西川震恐,孟知祥也頗為憂慮。趙季良勸孟知祥親征以鼓舞士氣,並道:“董璋為人勇而無恩,得不到士卒的擁護,外出征戰必將失敗。他每次用兵,精銳都在前鋒。您可以用羸兵引誘他,然後用勁兵對付他,起初雖有小敗,但最終必然大捷。”
於是,孟知祥留趙季良守成都,自率大軍出征,在雞蹤橋之戰中先敗後勝,最終攻殺董璋,兼並了東川。後來,孟知祥在趙季良等軍府將吏的請求下,自領東川節度使。他任命趙季良為武泰軍留後,隨後又上表朝廷,請授趙季良及武信軍留後李仁罕、保寧軍留後趙廷隱、寧江軍留後張業、昭武軍留後李肇五人為節度使。
公元933年,後唐長興四年。孟知祥未經朝廷詔令,便以墨製的形式署任趙季良五人為本鎮節度使。不久,朝廷正式拜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同時授予趙季良為檢校太保、黔南武泰軍節度使,成為孟知祥麾下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孟知祥在趙季良的輔佐下,勢力愈發壯大,野心也隨之膨脹,割據蜀地、稱帝建國的計劃逐漸提上日程。
同年,後唐明宗李嗣源駕崩,朝廷內部陷入動蕩,無力再對蜀地施加重壓。孟知祥趁機加快了稱帝的步伐。
公元934年,後唐應順元年。在一係列緊鑼密鼓的籌備之後,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蜀,史稱後蜀。趙季良憑借著多年來的卓越功勳,毫無爭議地被拜為宰相,位居百官之首,一時之間,權傾朝野。《十國春秋·後蜀高祖紀》記載:“閏月己巳,王乃即皇帝位於成都,國號蜀。二月癸酉,以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郞、同平章事,領武泰節度使如故。”
新朝初立,百廢待興,內有民生凋敝、百業待舉之憂,外有強鄰環伺、虎視眈眈之患,每一項決策都關乎著國家的興衰存亡。
作為宰相,趙季良統籌全局,積極推行一係列新政,旨在恢複經濟、穩定社會秩序。他深知農業乃國之根本,遂大力鼓勵墾荒,下令減輕農民賦稅,組織興修水利工程,引都江堰之水灌溉農田,使得大片荒蕪之地重新煥發生機,糧食產量逐年遞增,百姓倉廩漸實。同時,他還重視商業發展,在成都設立專門的商市,鼓勵各地商人前來貿易,減免部分商稅,一時間,蜀地商業繁榮,經濟複蘇,市場上貨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在政治上,趙季良整頓吏治,嚴格選拔官員,廢除了後唐時期一些繁瑣且不合理的官場舊製,推行廉政之風。他親自主持修訂法典,明確各級官員的職責與權力,嚴懲貪汙腐敗之徒,使得官場風氣為之一新,政令暢通無阻。對於那些政績突出、廉潔奉公的官員,他不吝賞賜,予以提拔重用;而對於違法亂紀、魚肉百姓者,則絕不姑息,堅決予以懲處。在他的鐵腕治理下,後蜀朝廷呈現出一片清明之象,官員們各司其職,兢兢業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為了加強邊防,抵禦外敵入侵,趙季良又協助孟知祥重新部署軍事力量,在邊境修築堡壘,屯駐重兵。他慧眼識才,提拔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將領,如張公鐸、趙廷隱等,對他們委以重任,讓他們駐守關鍵之地。同時,加強軍隊訓練,引入先進的戰術與兵器,使得後蜀軍隊的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在麵對外部勢力的挑釁時,後蜀軍隊能夠沉著應對,多次成功擊退敵軍,扞衛了國家的領土完整,讓周邊的割據政權不敢輕易來犯。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孟知祥在位僅半年,便在當年七月病重,乃立長子孟昶為皇太子,並在彌留之際召見趙季良,讓他與李仁罕、趙廷隱以及樞密使王處迴、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奉鑾肅衛指揮副使侯弘實一同受遺詔輔政。
這六人顧命班子,其實用意深遠。位居相位的趙季良早年由後唐入川,做過孟知祥的西川節度副使,為孟氏霸業運籌帷幄,功勞卓著。孟知祥由蜀王而稱帝,趙季良也是帶頭勸進者,因佐命功高,而備位宰相。趙季良智識宏遠,又忠於孟氏,是難得的輔弼之才。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罕是孟知祥創業 “五節度使” 之一,與其外甥寧江軍節度使張業皆以勇戰聞名。孟知祥起兵反後唐之後,李仁罕陷遂州,拔忠州,破萬州,陷雲安監,克夔州,戰功赫赫,尤其是 “峽江之捷,仁罕功居多焉”。孟知祥稱帝後,以李仁罕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兼領武信軍。保寧節度使趙廷隱是孟氏麾下第一猛將,“拳勇有智略” 無人可及。無論是抗擊後唐,還是兼並董璋,趙廷隱都立下大功。
另外三位輔政大臣,樞密使王處迴是個性寬厚愛士,頗有機略之人,深得孟知祥的信任。太原人張公鐸雖是武將,但倜儻有節義,好文史之學。孟知祥在後唐做北都留守的時候,將其錄為親從,出鎮成都之後,又補為牙校。在孟氏與董璋的彌牟鎮之戰中,張公鐸率眾大唿殺敵,所部士卒無不以一當百。張公鐸早年就是孟知祥的親信舊臣,當時擔任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執掌皇帝親軍兵權,對於孟蜀宮廷安全有關鍵意義。侯弘實原為後唐叛將李紹琛部下,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擊敗李紹琛之後,收為己用。在擊敗董璋的戰爭中,侯弘實頗與有功,而且為人循謹而沉毅。
在上述六人之中,唯一可能會有異誌的就是李仁罕。早在後唐明宗李嗣源準備征討兩川之時,李仁罕及其外甥張業就曾企圖謀害孟知祥,向後唐投誠。不過,處於穩定形勢的考慮,孟知祥隱忍不發。在後來的戰爭中,李仁罕也確實立了很多功。後蜀建國之後,孟知祥未及處理隱患,就過早病故了。任命李仁罕為顧命大臣,很可能是為了穩住他。李仁罕與趙廷隱有曆史仇怨,兩人因為搶功,甚至險些刀兵相見。孟知祥將此二人同時安排進了輔政班子,目的就是令其互相製衡。
孟知祥剛死之際,後蜀政權就麵臨最高權力交接的風險考驗。最先知道孟知祥駕崩消息的是值於禁中的樞密使王處迴,他連夜將消息告知趙季良,而後又去見李仁罕,發現李仁罕正嚴整軍備以待,顯有所圖。於是,王處迴並未告知孟知祥已死的消息。待到孟昶繼位,一切塵埃落定,孟知祥死訊才正式發布。如此操作,就是因為當時強將握兵,專伺時變,所謂 “強將” 就是李仁罕。李仁罕並不甘心失敗,在他看來,幼主孟昶不過是個毫無能力的稚子,根本沒有放在眼裏。
公元938年,後蜀廣政元年。李仁罕 “自恃宿將有功,複受顧托,求判六軍”。所謂的 “判六軍”,更為完備的說法是 “判六軍諸衛事”,原本是唐朝舊製,以判六軍諸衛事為禁軍六軍與諸衛的最高統帥。按照慣例,這個職位一般是太子、宗室或者皇帝的親信方能擔任。李仁罕當時的地位並不足以出任此職,如此跋扈狂妄,是在暗示孟昶交出兵權。立足未穩的孟昶雖然對此十分惱怒,但是為了穩住李仁罕,也還是加仁罕兼中書令,判六軍事。表麵看皇帝在示弱,但與此同時,孟昶任命與李仁罕怨隙極大的趙廷隱為副職牽製他。由此可見,孟昶雖然年輕,但絕不昏庸,頗有幾分手腕。
另一方麵,孟昶著手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他自置殿直四番,選取將家及死事孤子為成員,並任命李仁罕子繼宏、趙季良子元振、張(知)業子繼昭、侯洪實予令欽及崇韜等人為都知統領,其中將李仁罕之子等人納入,目的恐怕是監視控製。
布置妥當之後,孟昶決定先發製人,以非常手段一舉解決李仁罕及其黨羽。孟昶與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素怨李仁罕的藩邸舊人一起密謀,趁李仁罕入朝,命武士將其捕殺,下詔公布其罪,並誅殺其子李繼勳和黨羽宋從會等人,以雷霆手段鏟除權臣,穩固了自身統治。李仁罕被殺對後蜀宿將老臣們震動很大,他們都算領教了孟昶的狠辣果斷。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權力交接中,趙季良始終堅守初心,以穩定大局為重。他一方麵協助孟昶安撫各方勢力,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威望與智慧,巧妙周旋於諸位權臣之間,化解矛盾,避免了內亂的爆發;另一方麵,他加緊整頓朝政,確保政令暢通,為孟昶親政後的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趙季良的悉心輔佐下,後蜀政權逐漸走出動蕩的陰霾,向著穩定與繁榮的方向邁進。
在成功鏟除李仁罕一黨後,孟昶對趙季良越發倚重,朝廷大事多與他商議定奪。趙季良深知孟昶年輕氣盛,雖有果敢睿智的一麵,然治國理政經驗尚淺,故而愈發勤勉,事無巨細皆悉心操勞,一心隻為後蜀的長治久安。
公元940年,後蜀廣政三年。趙季良上書孟昶,請分擔政務壓力,孟昶遂命他與毋昭裔、張業分管三司,兼管戶部。趙季良雖年事已高,精力不如往昔,卻依然兢兢業業,處理政務一絲不苟,為後蜀的財政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
公元946年,後蜀廣政九年。這一年,趙季良終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不久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趙季良臨終之際,他強撐病體,向孟昶進最後忠言,言辭懇切,皆是關乎國家興衰、民生疾苦之要略。孟昶守在榻前,望著這位為後蜀奉獻一生的老臣,不禁潸然淚下,心中滿是悲痛與不舍。趙季良逝世後,孟昶悲痛萬分,輟朝三日,以示哀悼。追贈其為太保,諡號 “文肅”,以表彰他一生的卓越功勳與高風亮節。
縱觀趙季良一生,生於亂世,輾轉於各方勢力之間,卻始終堅守初心,以濟世安民為己任。他憑借卓越的智謀、果敢的決斷,輔佐孟知祥成就霸業,建立後蜀;又在孟昶年幼即位、政權不穩之際,挺身而出,穩定大局,為後蜀的延續與發展立下不朽功勳。
趙季良的一生,貫穿了五代十國的動蕩歲月。與同時代的諸多謀臣相比,趙季良亦毫不遜色。
五代十國時期,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諸多謀士良臣各為其主。如後唐郭崇韜,智謀超群,輔佐李存勖南征北戰,成就霸業,然而卻因功高震主,不得善終;吳越錢鏐麾下的羅隱,以詩文名世,亦有濟世之才,為吳越國的發展建言獻策,但其影響力多局限於文化與局部治理。
趙季良則兼具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麵的卓越才能,有著獨特的謀略風格。他既有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又注重細節,善於在複雜的局勢中找到突破口,其成就與智慧的全麵性,在同時代中獨樹一幟。
他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的定海神針——趙季良。
趙季良,字德彰,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五代十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後蜀宰相,孟知祥的心腹謀臣。
公元883年,唐中和三年。趙季良出生在濟陰的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趙胤是唐朝的穀熟令。趙季良性情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而且為人至孝,他的母親早亡,對待從母如事生母。趙季良自幼飽讀詩書,尤其對經史一類的書籍興趣濃厚,他擅長吏治,很善於騎射,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起初,趙季良踏入仕途是在後梁。當時,保義軍節度使王檀聽聞趙季良的才名,將其辟為節度推官,負責處理節度使府內的諸多事務。不久之後,他又得到魏博節度使楊師厚的賞識,被任命為元氏縣令,開始在地方治理上展現身手,趙季良因政績突出,累升至魏州司錄參軍。
然而,此時的後梁政權內部矛盾重重,政治日益腐敗,內憂外患交織,趙季良深感壯誌難酬。魏博節度使楊師厚死後,後梁末帝想瓦解魏博軍,結果弄巧成拙造成魏博兵變。
公元915年,後梁乾化五年。晉王李存勖進據魏州,兼並了魏博鎮,趙季良看到了新的希望,毅然決定轉投李存勖帳下。李存勖對趙季良的到來極為重視,親自召見,與之交談。趙季良麵對李存勖,從容不迫,對答如流,所陳之策皆切中時弊,又兼具遠見卓識。李存勖十分賞識趙季良的文武才略,得到李存勖的賞識,當即授其為大理評事,依舊擔任魏州司錄參軍,同時充任義勝都指揮使。《九國誌·趙季良傳》記載:“後唐莊宗入鄴,召見與語,以季良有文武才略,即授大理評事,依舊司錄參軍,充義勝都指揮使。”
在魏州任職期間,趙季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深入了解民情。他發現魏州百姓因戰亂頻仍,賦稅沉重,多有欠稅者。李存勖對此頗為惱火,欲嚴厲督責。
趙季良卻直言反問道:“殿下何時才能攻滅後梁,平定河南?”
李存勖惱怒地道:“你的職責是督辦稅務的,又怎敢幹預軍事。”
趙季良正色道:“殿下正圖謀攻取河南但卻不能愛惜百姓,一旦百姓離心,殿下恐怕連河北之地都無法保有,還說什麽進取河南!”
李存勖頓悟,道:“若不是您這一番話,我險些誤了大事。”
自此,李存勖對趙季良更加器重,讓他參與諸多決策。
公元923年,後唐同光元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他將魏州升格為東京興唐府(後改稱鄴都),以趙季良為興唐府少尹。同年十月,李存勖攻滅後梁,遷都洛陽。趙季良改任光祿少卿,兼洛南水陸營田都製置使,負責洛陽南部地區的水陸營田事務。
後唐政權建立之初,內憂外患依舊嚴峻。內部,功臣宿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外部,各方割據勢力虎視眈眈。在這風雨飄搖之際,趙季良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謀略,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為後唐的穩定與發展殫精竭慮。但他未曾料到,一場更大的變故即將來臨,而他的人生軌跡,也將因此發生重大轉折。
公元925年,後唐同光三年。後唐莊宗李存勖遣大軍攻滅前蜀,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欲借其穩定蜀地局勢。此時,蜀地剛經戰火洗禮,民生凋敝,人心惶惶,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局勢錯綜複雜。孟知祥雖為節度使,但麵臨著諸多棘手難題,既要安撫當地百姓,恢複經濟,又要應對朝廷的猜忌與各方勢力的製衡。
公元926年,後唐同光四年。爆發了興教門之變,李存勖在這場叛亂中遇害身亡。隨後,李嗣源即位,是為後唐明宗。新君上任,對朝廷官員進行了一番調整,趙季良改任為太仆卿。當時,宰相任圜兼判三司,深知趙季良的才能,便舉薦他為鹽鐵判官,負責掌管國家的鹽鐵稅收等重要經濟事務。在鹽鐵判官任上,趙季良充分發揮自己精通吏治、善於理財的優勢,對鹽鐵稅收製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他嚴厲打擊私鹽販賣,加強對鹽場、鐵礦的管理,杜絕官員貪汙腐敗現象,使得後唐的財政收入在短時間內有了顯著增長。
不久,後唐明宗李嗣源為了加強對蜀地的控製,任命趙季良為三川製置使,前往西川公幹,實則意在掌控當地賦稅征收,同時催促孟知祥上繳此前截留的二百萬緡犒軍錢。《十國春秋·後蜀高祖紀》記載:“明宗加知祥太尉,兼侍中,封平原公,乃以鹽鐵判官、太仆卿趙季良為官告國信兼三川都製置轉運使,督蜀犒軍餘錢送京師,且製置兩川征賦。”
趙季良抵達成都後,孟知祥卻另有打算。他與後唐朝廷之間漸漸心生嫌隙,一方麵,孟知祥認為自己本就未參與滅蜀之戰,如今朝廷卻頻頻施壓,索取財物、安插監軍,令他心生不滿;另一方麵,他手握西川大權,麾下兵強馬壯,又有蜀地山川之險可依,漸生割據自立之心。於是,孟知祥對朝廷的詔令采取了強硬態度,不僅拒絕上繳犒軍錢,還將趙季良強行扣留,使其無法返迴洛陽複命。
趙季良深知孟知祥此時的處境與心思,也明白他扣留自己的用意。孟知祥雖有不臣之心,但他同樣麵臨著諸多困境與挑戰,急需一位有才能、有謀略的人輔佐左右。而趙季良與孟知祥相識已久,彼此了解頗深,孟知祥深知趙季良的才能,相信他若能為己所用,必能在這亂世之中助自己成就一番大業。
此後,朝廷為加強對西川的控製,不顧 “罷諸道監軍” 的詔令,執意任命客省使李嚴為西川監軍。這一舉措徹底激怒了孟知祥,他認為這是朝廷對他的公然挑釁,決心以強硬手段應對。李嚴抵達成都後,孟知祥設宴款待,席間卻突然發難,指責李嚴違背朝廷旨意,擅自前來監軍,並下令將其斬殺。與此同時,孟知祥積極上表朝廷,請求任命趙季良為西川節度副使。朝廷對此自然不肯輕易應允,多次駁迴孟知祥的請求。但孟知祥態度堅決,毫不退縮,他藏匿朝廷改任趙季良為果州團練使的詔書,秘密上表力爭,又遣將領雷廷魯前往洛陽,反複陳述趙季良對穩定西川局勢的重要性。在孟知祥的不懈努力下,朝廷最終無奈妥協,默認了趙季良留任西川節度副使一職。
自此,趙季良正式投身於孟知祥麾下,成為其心腹謀臣。孟知祥對他極為倚重,事無大小,皆與他商議決斷。《十國春秋·趙季良傳》記載:“是時高祖鎮西川,頗不奉詔,會與季良有舊,遂留之不遣,因請為西川節度副使,事無大小,多與參決。”趙季良也不負所望,憑借著自己卓越的才能與智慧,全心全意為孟知祥出謀劃策,助力他在這亂世之中站穩腳跟,逐步發展壯大自身勢力。
公元930年,後唐長興元年。後唐朝廷與兩川的矛盾日益激化,東川節度使董璋見朝廷在閬中建立節度使,又在綿州、遂州增兵,深感自身地位受到威脅,恐懼朝廷對其動手,遂有反叛之意。他與孟知祥本就相互忌憚,此時卻因共同的利益,不得不結為同盟。
同年,朝廷欲發兵討兩川的消息傳來,孟知祥急忙與趙季良商議對策。趙季良審時度勢,提出:“東川先取遂、閬,然後並兵守劍門,則大軍雖來,吾無內顧之憂矣。” 此計意在先發製人,奪取關鍵據點,憑借蜀地險要地勢,阻擋朝廷大軍。孟知祥深以為然,當即遣使約董璋同舉兵。董璋移檄利、閬、遂三鎮,數其離間朝廷之罪,隨後發兵擊閬州。孟知祥以都指揮使李仁罕為行營都部署,漢州刺史趙廷隱副之,簡州刺史張業為先鋒指揮使,將兵三萬攻遂州;別將牙內都指揮使侯弘實先登,指揮使孟思恭將兵四千會璋攻閬州。
兩川軍隊依計而行,攻勢迅猛。東川兵至閬州,諸將見董璋久蓄反謀,以金帛啖其士卒,銳氣不可當,建議深溝高壘以挫之。然閬州主帥李仁矩卻輕視蜀兵,出城迎戰,結果未及交鋒便潰敗而迴。董璋乘勝下令軍隊不分晝夜攻擊,庚辰日,城池被攻陷,李仁矩及其家族全被誅滅。與此同時,西川軍在遂州亦進展順利,侯弘實勇猛善戰,先登破城,為攻克遂州立下首功。
朝廷聞訊,立即下詔削去董璋官爵,興兵討伐,任命天雄節度使石敬瑭為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夏魯奇為副,率大軍氣勢洶洶而來。劍門,作為蜀地的門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乃是兵家必爭之地。董璋深知其重要性,卻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漸感不支,不得不向西川求援。孟知祥急派趙廷隱分兵援救,趙廷隱率軍星夜兼程,趕赴劍門。抵達後,他依據地形,迅速布置防線,憑借劍門之險,頑強抵抗唐軍。山上滾木礌石齊下,唐軍死傷慘重,難以寸進。
在這場關乎兩川生死存亡的大戰中,趙季良坐鎮成都,調度經營,確保軍用無缺。他一方麵組織兵力、糧草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保障將士們的後勤供應;另一方麵,密切關注戰局變化,及時向孟知祥傳遞消息,為其決策提供準確依據。在趙季良的精心謀劃與統籌安排下,兩川軍隊緊密配合,終於成功擊退唐軍。石敬瑭因糧盡無奈退走,兩川之危暫時解除。
公元931年,後唐長興二年。後唐朝廷因前線戰事不利,於是嚐試與兩川和解。董璋因家屬皆被朝廷誅殺,拒絕和解。孟知祥想接受和解,卻被東川軍阻斷道路,無法通過綿州(今四川綿陽,出川必經之路)。孟知祥和趙季良謀議,打算遣使繞道由峽江入朝,但被節度掌書記李昊所勸阻,於是繼續派使者去說服董璋。趙季良還建議遣軍攻取壁州(今四川通江),以防備山南西道的唐軍。但計劃因李昊的反對而未能實施。
公元932年,後唐長興三年。孟知祥因多次遣使都無能說服董璋,於是又派趙季良前去。趙季良迴來後,稱董璋必將背盟來攻。而董璋不久果然大舉攻入西川,很快便打到漢州(今四川廣漢)。董璋素有威名,此次來攻又聲勢浩大。西川震恐,孟知祥也頗為憂慮。趙季良勸孟知祥親征以鼓舞士氣,並道:“董璋為人勇而無恩,得不到士卒的擁護,外出征戰必將失敗。他每次用兵,精銳都在前鋒。您可以用羸兵引誘他,然後用勁兵對付他,起初雖有小敗,但最終必然大捷。”
於是,孟知祥留趙季良守成都,自率大軍出征,在雞蹤橋之戰中先敗後勝,最終攻殺董璋,兼並了東川。後來,孟知祥在趙季良等軍府將吏的請求下,自領東川節度使。他任命趙季良為武泰軍留後,隨後又上表朝廷,請授趙季良及武信軍留後李仁罕、保寧軍留後趙廷隱、寧江軍留後張業、昭武軍留後李肇五人為節度使。
公元933年,後唐長興四年。孟知祥未經朝廷詔令,便以墨製的形式署任趙季良五人為本鎮節度使。不久,朝廷正式拜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同時授予趙季良為檢校太保、黔南武泰軍節度使,成為孟知祥麾下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孟知祥在趙季良的輔佐下,勢力愈發壯大,野心也隨之膨脹,割據蜀地、稱帝建國的計劃逐漸提上日程。
同年,後唐明宗李嗣源駕崩,朝廷內部陷入動蕩,無力再對蜀地施加重壓。孟知祥趁機加快了稱帝的步伐。
公元934年,後唐應順元年。在一係列緊鑼密鼓的籌備之後,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蜀,史稱後蜀。趙季良憑借著多年來的卓越功勳,毫無爭議地被拜為宰相,位居百官之首,一時之間,權傾朝野。《十國春秋·後蜀高祖紀》記載:“閏月己巳,王乃即皇帝位於成都,國號蜀。二月癸酉,以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郞、同平章事,領武泰節度使如故。”
新朝初立,百廢待興,內有民生凋敝、百業待舉之憂,外有強鄰環伺、虎視眈眈之患,每一項決策都關乎著國家的興衰存亡。
作為宰相,趙季良統籌全局,積極推行一係列新政,旨在恢複經濟、穩定社會秩序。他深知農業乃國之根本,遂大力鼓勵墾荒,下令減輕農民賦稅,組織興修水利工程,引都江堰之水灌溉農田,使得大片荒蕪之地重新煥發生機,糧食產量逐年遞增,百姓倉廩漸實。同時,他還重視商業發展,在成都設立專門的商市,鼓勵各地商人前來貿易,減免部分商稅,一時間,蜀地商業繁榮,經濟複蘇,市場上貨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在政治上,趙季良整頓吏治,嚴格選拔官員,廢除了後唐時期一些繁瑣且不合理的官場舊製,推行廉政之風。他親自主持修訂法典,明確各級官員的職責與權力,嚴懲貪汙腐敗之徒,使得官場風氣為之一新,政令暢通無阻。對於那些政績突出、廉潔奉公的官員,他不吝賞賜,予以提拔重用;而對於違法亂紀、魚肉百姓者,則絕不姑息,堅決予以懲處。在他的鐵腕治理下,後蜀朝廷呈現出一片清明之象,官員們各司其職,兢兢業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為了加強邊防,抵禦外敵入侵,趙季良又協助孟知祥重新部署軍事力量,在邊境修築堡壘,屯駐重兵。他慧眼識才,提拔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將領,如張公鐸、趙廷隱等,對他們委以重任,讓他們駐守關鍵之地。同時,加強軍隊訓練,引入先進的戰術與兵器,使得後蜀軍隊的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在麵對外部勢力的挑釁時,後蜀軍隊能夠沉著應對,多次成功擊退敵軍,扞衛了國家的領土完整,讓周邊的割據政權不敢輕易來犯。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孟知祥在位僅半年,便在當年七月病重,乃立長子孟昶為皇太子,並在彌留之際召見趙季良,讓他與李仁罕、趙廷隱以及樞密使王處迴、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奉鑾肅衛指揮副使侯弘實一同受遺詔輔政。
這六人顧命班子,其實用意深遠。位居相位的趙季良早年由後唐入川,做過孟知祥的西川節度副使,為孟氏霸業運籌帷幄,功勞卓著。孟知祥由蜀王而稱帝,趙季良也是帶頭勸進者,因佐命功高,而備位宰相。趙季良智識宏遠,又忠於孟氏,是難得的輔弼之才。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罕是孟知祥創業 “五節度使” 之一,與其外甥寧江軍節度使張業皆以勇戰聞名。孟知祥起兵反後唐之後,李仁罕陷遂州,拔忠州,破萬州,陷雲安監,克夔州,戰功赫赫,尤其是 “峽江之捷,仁罕功居多焉”。孟知祥稱帝後,以李仁罕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兼領武信軍。保寧節度使趙廷隱是孟氏麾下第一猛將,“拳勇有智略” 無人可及。無論是抗擊後唐,還是兼並董璋,趙廷隱都立下大功。
另外三位輔政大臣,樞密使王處迴是個性寬厚愛士,頗有機略之人,深得孟知祥的信任。太原人張公鐸雖是武將,但倜儻有節義,好文史之學。孟知祥在後唐做北都留守的時候,將其錄為親從,出鎮成都之後,又補為牙校。在孟氏與董璋的彌牟鎮之戰中,張公鐸率眾大唿殺敵,所部士卒無不以一當百。張公鐸早年就是孟知祥的親信舊臣,當時擔任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執掌皇帝親軍兵權,對於孟蜀宮廷安全有關鍵意義。侯弘實原為後唐叛將李紹琛部下,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擊敗李紹琛之後,收為己用。在擊敗董璋的戰爭中,侯弘實頗與有功,而且為人循謹而沉毅。
在上述六人之中,唯一可能會有異誌的就是李仁罕。早在後唐明宗李嗣源準備征討兩川之時,李仁罕及其外甥張業就曾企圖謀害孟知祥,向後唐投誠。不過,處於穩定形勢的考慮,孟知祥隱忍不發。在後來的戰爭中,李仁罕也確實立了很多功。後蜀建國之後,孟知祥未及處理隱患,就過早病故了。任命李仁罕為顧命大臣,很可能是為了穩住他。李仁罕與趙廷隱有曆史仇怨,兩人因為搶功,甚至險些刀兵相見。孟知祥將此二人同時安排進了輔政班子,目的就是令其互相製衡。
孟知祥剛死之際,後蜀政權就麵臨最高權力交接的風險考驗。最先知道孟知祥駕崩消息的是值於禁中的樞密使王處迴,他連夜將消息告知趙季良,而後又去見李仁罕,發現李仁罕正嚴整軍備以待,顯有所圖。於是,王處迴並未告知孟知祥已死的消息。待到孟昶繼位,一切塵埃落定,孟知祥死訊才正式發布。如此操作,就是因為當時強將握兵,專伺時變,所謂 “強將” 就是李仁罕。李仁罕並不甘心失敗,在他看來,幼主孟昶不過是個毫無能力的稚子,根本沒有放在眼裏。
公元938年,後蜀廣政元年。李仁罕 “自恃宿將有功,複受顧托,求判六軍”。所謂的 “判六軍”,更為完備的說法是 “判六軍諸衛事”,原本是唐朝舊製,以判六軍諸衛事為禁軍六軍與諸衛的最高統帥。按照慣例,這個職位一般是太子、宗室或者皇帝的親信方能擔任。李仁罕當時的地位並不足以出任此職,如此跋扈狂妄,是在暗示孟昶交出兵權。立足未穩的孟昶雖然對此十分惱怒,但是為了穩住李仁罕,也還是加仁罕兼中書令,判六軍事。表麵看皇帝在示弱,但與此同時,孟昶任命與李仁罕怨隙極大的趙廷隱為副職牽製他。由此可見,孟昶雖然年輕,但絕不昏庸,頗有幾分手腕。
另一方麵,孟昶著手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他自置殿直四番,選取將家及死事孤子為成員,並任命李仁罕子繼宏、趙季良子元振、張(知)業子繼昭、侯洪實予令欽及崇韜等人為都知統領,其中將李仁罕之子等人納入,目的恐怕是監視控製。
布置妥當之後,孟昶決定先發製人,以非常手段一舉解決李仁罕及其黨羽。孟昶與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醫官使韓繼勳、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素怨李仁罕的藩邸舊人一起密謀,趁李仁罕入朝,命武士將其捕殺,下詔公布其罪,並誅殺其子李繼勳和黨羽宋從會等人,以雷霆手段鏟除權臣,穩固了自身統治。李仁罕被殺對後蜀宿將老臣們震動很大,他們都算領教了孟昶的狠辣果斷。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權力交接中,趙季良始終堅守初心,以穩定大局為重。他一方麵協助孟昶安撫各方勢力,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威望與智慧,巧妙周旋於諸位權臣之間,化解矛盾,避免了內亂的爆發;另一方麵,他加緊整頓朝政,確保政令暢通,為孟昶親政後的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趙季良的悉心輔佐下,後蜀政權逐漸走出動蕩的陰霾,向著穩定與繁榮的方向邁進。
在成功鏟除李仁罕一黨後,孟昶對趙季良越發倚重,朝廷大事多與他商議定奪。趙季良深知孟昶年輕氣盛,雖有果敢睿智的一麵,然治國理政經驗尚淺,故而愈發勤勉,事無巨細皆悉心操勞,一心隻為後蜀的長治久安。
公元940年,後蜀廣政三年。趙季良上書孟昶,請分擔政務壓力,孟昶遂命他與毋昭裔、張業分管三司,兼管戶部。趙季良雖年事已高,精力不如往昔,卻依然兢兢業業,處理政務一絲不苟,為後蜀的財政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
公元946年,後蜀廣政九年。這一年,趙季良終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不久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趙季良臨終之際,他強撐病體,向孟昶進最後忠言,言辭懇切,皆是關乎國家興衰、民生疾苦之要略。孟昶守在榻前,望著這位為後蜀奉獻一生的老臣,不禁潸然淚下,心中滿是悲痛與不舍。趙季良逝世後,孟昶悲痛萬分,輟朝三日,以示哀悼。追贈其為太保,諡號 “文肅”,以表彰他一生的卓越功勳與高風亮節。
縱觀趙季良一生,生於亂世,輾轉於各方勢力之間,卻始終堅守初心,以濟世安民為己任。他憑借卓越的智謀、果敢的決斷,輔佐孟知祥成就霸業,建立後蜀;又在孟昶年幼即位、政權不穩之際,挺身而出,穩定大局,為後蜀的延續與發展立下不朽功勳。
趙季良的一生,貫穿了五代十國的動蕩歲月。與同時代的諸多謀臣相比,趙季良亦毫不遜色。
五代十國時期,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諸多謀士良臣各為其主。如後唐郭崇韜,智謀超群,輔佐李存勖南征北戰,成就霸業,然而卻因功高震主,不得善終;吳越錢鏐麾下的羅隱,以詩文名世,亦有濟世之才,為吳越國的發展建言獻策,但其影響力多局限於文化與局部治理。
趙季良則兼具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麵的卓越才能,有著獨特的謀略風格。他既有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又注重細節,善於在複雜的局勢中找到突破口,其成就與智慧的全麵性,在同時代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