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開國功臣,也是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心腹謀士。他足智多謀,為李昪在朱瑾之亂、徐溫掌權等關鍵事件中出謀劃策,助力李昪崛起。他才華橫溢,對外周旋保境安民,對內改革發展經濟,在南唐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性情古怪,又十分坦蕩,數次與兩朝皇帝對罵卻依舊隆寵至極。他雖曆任高位,卻因權力爭鬥幾起幾落,最終被迫自殺。
他就是擁有經國濟世大才的南唐兩朝名相——宋齊丘。
宋齊丘,字超迴,後改字子嵩,號九華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功臣、宰相。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心腹謀士。
五代十國是中國曆史上一段波譎雲詭、政權更迭頻繁的亂世,自朱溫篡唐,開啟五代紛爭的大幕,中原大地烽火連天,五個短命王朝如走馬燈般交替登場;南方則是十國割據,各自為政,或憑山川之險,或恃經濟之盛,於亂世中求存。這是一個英雄與梟雄並起、忠義與權謀交織的時代,禮崩樂壞,生靈塗炭,卻也孕育著別樣的機遇與變革。
公元887年,唐光啟三年。宋齊丘出生於豫章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父親宋誠是唐末鎮南節度使鍾傳的副手,但宋誠早逝,留下年幼的宋齊丘無人照料。宋齊丘隻好投靠鍾傳,寄居在鍾家。宋齊丘雖生於經籍道熄的唐末亂世,但他好學不倦,在鍾傳的熏陶下,他接觸到了許多曆史人物和逸聞奇事,尤其喜歡兵法與謀略。《南唐書·宋齊丘列傳》記載:“齊丘好學。工屬文。尤喜縱橫長短之說。”
公元906年,唐天佑三年。鍾傳病逝,其子鍾匡時繼任節度使。吳國趁機吞並鎮南軍,俘虜了鍾匡時等五千人,將他們全部遷往吳都廣陵(治今江蘇揚州)。 宋齊丘亦隨同東遷,因生活窮苦,隻能寄居在娼妓魏氏家中,後來成為騎將姚克瞻的門客。
此時,唐朝已經被後梁所取代。吳國雖據江淮自立,但國主楊氏大權旁落,軍政大權盡為權臣徐溫所掌控,徐溫成為吳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即後來的南唐烈祖李昪),也隨著養父的權勢日重,開始嶄露頭角。徐知誥為人謙遜有禮,心懷大誌,且求賢若渴,廣納四方之士。
公元912年,南吳天佑九年。徐知誥出鎮升州(今江蘇南京),宋齊丘在姚克瞻的推薦下,轉投到徐知誥門下為賓客。他在一次陪同徐知誥遊覽升州名勝鳳凰台時,作《陪遊鳳凰台獻詩》以言誌。詩雲:“養花如養賢,去草如去惡。鬆竹無時衰,蒲柳先秋落。” 這首詩以養花喻養賢,以去草比去惡,借鬆竹的堅韌、蒲柳的早衰,含蓄而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對賢才的推崇以及對善惡的洞察,展現出非凡的政治見地與文學才華。
徐知誥讀罷,大為讚賞,認定他是難得的人才,待以國士之禮。後來,宋齊丘又被徐知誥任為軍府推官,與判官王令謀、參軍王翃同為徐知誥的謀主。徐知誥采納宋齊丘之策,在升州招攬儒生,推行文教,勸課農桑,修葺戰備,數年之內便將升州治理得府廩盈積,城隍完峻。
然而,宋齊丘的入幕並非一帆風順。徐溫見養子收留了這樣一個胸懷韜略之人,心中暗自警惕,擔心宋齊丘日後會成為徐知誥奪權的得力助手,對其心存忌憚。為摸清宋齊丘的底細,徐溫打聽到他寄住在石頭大師的寺院內,便立刻拜托大師留心觀察。宋齊丘察覺到徐溫的猜忌,深知此時若鋒芒畢露,恐遭殺身之禍,於是施展韜光養晦之計自保。他故意沉溺於酒色,常喝得酩酊大醉,搖搖晃晃,還拿著些花街柳巷的淫詞俚曲給和尚看,偽裝成一個胸無大誌的酒色狂徒。石頭大師向徐溫如實匯報,稱 姓宋的小子原來是個酒色狂徒,不值得憂慮,徐溫這才稍稍放下心來,宋齊丘得以在徐知誥身邊繼續蟄伏,等待時機。
公元915年,南吳天佑十二年。徐溫留長子徐知訓在廣陵輔政,自己領兵出鎮潤州(今江蘇鎮江),遙決軍國大政。徐溫見升州富庶,便移鎮升州(後稱金陵府),並將徐知誥調到潤州。這一調動讓徐知誥內心極為不滿,他本在升州經營得有聲有色,如今卻要遠赴潤州,頓感前途迷茫,甚至產生了辭職不幹的念頭。關鍵時刻,宋齊丘秘密勸諫徐知誥接受調任。他告訴徐知誥,徐知訓驕傲放縱,剛愎自用,以他這般性情,在揚州把持朝政,必不能長久,失敗就在朝夕之間。而潤州與揚州僅一水之隔,此乃天授之機,一旦揚州有變,我們便可可迅速引軍渡江,平亂立功,屆時大業可期。
徐知誥思索片刻,豁然開朗,會心一笑,這才欣然到潤州赴任。
公元918年,南吳天佑十五年。徐知訓便因肆意妄為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亂。徐知訓仗著父親徐溫的權勢,在揚州不僅對君主楊隆演肆意欺辱,毫無君臣之禮,還欺壓文武百官,弄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名將朱瑾曾教過徐知訓兵法,對他有授業之恩,然而徐知訓非但不尊重,反而覬覦朱瑾的一位婢女,妄圖強行奪走,其行徑令人發指。朱瑾不堪受辱,一怒之下起兵反抗,於混亂中將徐知訓斬殺,揚州瞬間陷入熊熊戰火之中,局勢失控,一片混亂。
徐知誥在潤州望見長江對岸揚州城的火光,心中明白宋齊丘所言應驗,他當機立斷,立即引軍渡江,以雷霆之勢進入揚州,迅速鎮壓了朱瑾及其黨羽。徐溫隨後趕到揚州,見動亂已被徐知誥平定,對他的果敢和能力讚賞有加,當下決定讓徐知誥替代徐知訓,主政揚州。經此一役,徐知誥不僅收攏了南吳百姓的民心,在之後的長期執政中,聲望日漸攀升,甚至到了“溫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屬於知誥”的地步,為日後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宋齊丘作為幕後的關鍵謀劃者,其謀略與遠見卓識初露鋒芒,也贏得了徐知誥更深的信任。
徐知誥十分信重宋齊丘,常與之密謀。徐知誥在府內水池中築一小亭,夏天和宋齊丘在亭中議事,並撤去進亭的浮橋,兩人經常一談就談到半夜。他們冬天則在高堂中議事,不設屏障帷幕,隻在正中置一火爐。兩人用鐵箸畫灰為字,隨寫隨擦。密謀內容因而無人能知。
隨著徐知誥在揚州逐漸站穩腳跟,宋齊丘開始為他謀劃更為長遠的發展藍圖。對內,宋齊丘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他向徐知誥進言,力陳施行仁政、寬刑平政的必要性,主張輕徭薄賦,鼓勵農桑,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在他的倡議下,徐知誥頒布了一係列利民政策,減免百姓賦稅,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使得江淮地區的經濟逐漸複蘇,百姓安居樂業,對徐知誥感恩戴德,為日後政權的穩固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同時,宋齊丘重視人才的招攬與培養。在他的協助下,徐知誥大開幕府,廣納四方賢士,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一技之長,皆可入幕。一時間,江南地區的文人墨客、能臣武將紛紛歸附,如韓熙載、史虛白、江文蔚等,他們為徐知誥出謀劃策,各司其職,使得徐知誥麾下人才濟濟,勢力愈發壯大。
對外,宋齊丘深知吳國四周強敵環伺,不可貿然動武,力主徐知誥與鄰國修好,保境安民。彼時,吳越國與吳國相鄰,時常發生邊境摩擦,宋齊丘建議徐知誥放下成見,主動與吳越修好,避免無謂的戰爭損耗。他曉諭徐知誥:“吳越與我唇齒相依,若兵戈相向,隻會兩敗俱傷,讓他人坐收漁利。” 徐知誥聽從其言,派使者與吳越國通好,雙方互市貿易,邊境漸趨安寧,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徐知誥勢力的膨脹,自然也引起了徐溫親子們的強烈不滿與嫉妒。他們視徐知誥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多次在徐溫麵前詆毀徐知誥,妄圖讓徐溫對徐知誥心生嫌隙,奪迴權力。麵對這複雜的內部矛盾,宋齊丘為徐知誥出謀劃策,他一方麵讓徐知誥在徐溫麵前恭謹孝順,以柔克剛,化解徐溫的猜忌;另一方麵,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拉攏軍中將領與朝中重臣,鞏固自身地位。
每逢徐溫前來視察,徐知誥總是親自出城相迎,侍奉左右,言辭謙卑,盡顯孝心,讓徐溫找不到借口發難。而宋齊丘則在背後與駱知祥、王令謀等謀士緊密合作,分析局勢,製定應對策略,同時聯絡對徐溫親子專橫跋扈不滿的將領,如柴再用、周本等,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支持徐知誥的力量,使得徐溫雖有心打壓,卻也無可奈何。
公元927年,南吳順義七年。徐溫病逝,這一重大變故成為南吳曆史發展的轉折點。徐知誥趁機迅速出手,憑借多年積累的威望與人脈,一舉掌控了吳國的軍政大權。他先是將徐溫親子中最有威脅的徐知詢調離權力核心,剝奪其兵權,隨後逐步清除異己,將吳國朝堂徹底洗牌,成為名副其實的統治者。宋齊丘作為徐知誥的頭號智囊,在此過程中居功至偉,他協助徐知誥製定每一步計劃,調度各方勢力,穩定局勢,為南唐的建立掃清了內部障礙。屈居下僚十餘年的宋齊丘沒有了徐溫的壓製,終於得到提拔,被擢為右司員外郎,後來又進位右諫議大夫、兵部侍郎,居中用事。
公元932年,南吳大和四年。徐知誥欲以宋齊丘為宰相,但宋齊丘自認為資望淺薄,擔心不能服眾,於是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邀取名望。他以“歸洪州葬父”為由離開廣陵,徑自前往九華山隱居,並接連拒絕南吳睿帝楊溥和徐知誥的征召。徐知誥又命長子徐景通親自去請宋齊丘出山,宋齊丘這才返迴廣陵,被拜為右仆射。不久,徐知誥效仿徐溫舊例,出居金陵遙秉大政,留徐景通在廣陵輔政。宋齊丘以右仆射兼任中書侍郎,與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王令謀,同任同平章事兼內樞使,一同輔佐徐景通。
隨著權力的日益穩固,徐知誥的稱帝之心愈發強烈。然而,此時的他仍麵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妥善處理與吳國舊主楊氏的關係。一方麵,徐知誥欲效仿堯舜禪讓之舉,以彰顯自己的仁義與正統;另一方麵,又擔心操之過急引發國內動蕩。
宋齊丘深知徐知誥的顧慮,他向徐知誥進言,禪讓這件事,應當順應上天的旨意,符合百姓的心意,絕對不可以強行推進。如今楊氏政權雖然已經衰落,但是依然還有一些舊臣在擁護他們。主公您應該先對楊氏施加恩澤,向世人展現出您的寬厚大度,等到時機完全成熟了,那麽禪讓這件事自然就會像水到渠成那樣順利實現。
徐知誥深以為然,於是對吳王楊溥愈加恭敬,賞賜不斷,同時暗中指使親信在朝堂內外製造輿論,宣揚自己的功績與德行,為禪讓之事鋪墊民意基礎。
都押衙周宗揣度徐知誥心意,主動到廣陵暗示楊溥禪位,隨後又將此事告知宋齊丘。宋齊丘認為周宗搶了自己的勸進首功,大為嫉恨,於是留周宗在府中夜飲,遣使者快馬連夜趕赴金陵,向徐知誥手書切諫,稱時事未可,不可貿然行事。數日後,宋齊丘親至金陵,麵見徐知誥,言辭懇切,懇請斬殺周宗以謝國人,以正視聽。徐知誥聽從宋齊丘的話,準備殺了周宗,幸好有徐玠勸諫,徐知誥才黜周宗為池州副使。然而,經此一事,宋齊丘與徐知誥之間也悄然產生了一絲嫌隙,徐知誥開始對宋齊丘的專權與剛愎自用有所忌憚。
後來,徐知誥在李建勳、徐玠等人的進言下,態度大為改變,又重新召迴了周宗。他從此疏遠了宋齊丘,還將宋齊丘由廣陵召到金陵,任命為諸道都統判官,加領司空,但卻不讓其參預國事。宋齊丘大權頓失。
公元935年,南吳天祚元年。徐知誥被加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齊王,並於次年正式開設大元帥府,又以宋齊丘、徐玠為元帥府左、右司馬。鎮南節度使李德誠在徐知誥的授意下,率諸將赴廣陵陳述徐知誥功德,請楊溥禪位,隨後又到金陵,向徐知誥勸進。宋齊丘曾試圖阻止李德誠勸進,但都無濟於事。
公元937年,南吳天祚三年。徐知誥在金陵建齊國(吳封國),立宗廟、社稷,置百官。宋齊丘作為勳舊,被任命為齊國的左丞相,但仍不能參預政事。不久,楊溥下詔禪位給徐知誥。李德誠攜禪位詔書再赴金陵,率百官敦請徐知誥接受禪位。但宋齊丘此時卻稱病在家,不肯在勸進表上署名,徐知誥為此大為不滿。
同年,徐知誥逼迫楊溥退位,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南唐政權,恢複李姓,改名李昪,尊楊溥為讓皇帝。當時,徐玠、李建勳、周宗等皆授要職。但宋齊丘僅卻加司徒虛銜,仍不能掌握實權。李德誠對李昪稱其受禪之時“惟宋齊丘不悅”,並拿出了宋齊丘此前阻止他勸進的書信。宋齊丘頓首謝罪。李昪卻並未怪罪宋齊丘,還說子嵩是與我相交三十年的故人,豈會有負於我。不久,宋齊丘重獲李昪信任,被封為左丞相,遷司空,位列百官之首。
至此,南唐在亂世中崛起,成為南方一股不可小覷的強大勢力,宋齊丘也達到了人生權力的巔峰,他的名字與南唐的開國傳奇緊密相連,被銘刻在五代十國的曆史長河之中。
南唐建國後,宋齊丘位極人臣,擔任左丞相,遷司空,榮耀加身,一時風光無兩。他繼續為南唐的發展殫精竭慮,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各項製度,整頓吏治,打擊貪汙腐敗,使得南唐官場風氣為之一新;經濟上,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興修水利,鼓勵商業貿易,南唐的經濟愈發繁榮,百姓富足,市井街巷熱鬧非凡,呈現出一片太平盛世之象;文化上,他大力倡導文風,推崇詩詞歌賦、書畫藝術,親自主持編纂典籍,興建學堂,培養人才,南唐的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人墨客雲集,佳作頻出,成為五代十國時期文化的一片綠洲。
然而,盛極必衰,月盈則虧,宋齊丘的輝煌並未持續太久。隨著權力的增長與威望的提升,他漸漸變得剛愎自用,聽不進他人意見,在朝堂上獨斷專行,引起了許多大臣的不滿。同時,他所舉薦任用的官員多為自己的親信門生,形成一股勢力龐大的 “宋黨”,與其他政治派別矛盾日益尖銳,朝堂之上暗流湧動,黨爭激烈,南唐的政治局勢逐漸變得錯綜複雜。
李昪在位後期,對宋齊丘的專權行徑也心生忌憚,開始有意疏遠他,削減其權力,隻給予他高位卻不令其參與核心政事,試圖以此製衡。宋齊丘察覺到皇帝的心思變化,心中憤懣不平,卻又無可奈何,君臣之間的嫌隙愈發明顯。
公元943年,南唐升元七年。李昪駕崩,其子李璟繼位,是為南唐中主。宋齊丘自洪州入朝,被召拜為太保、中書令,與新任侍中的奉化節度使周宗同列宰相。宋齊丘此前曾勸李昪改以宣城王李景達為嗣,得罪了李璟。但李璟因宋齊丘是“先朝勳舊”,這才順應時望召他為相,而政事“皆自決之”。當時,宋齊丘的舊客陳覺已得李璟器重,和馮延巳、馮延魯、魏岑、查文徽等相互勾結,在朝堂上並稱“五鬼”。他們都依附於宋齊丘,製作流言蜚語,打擊周宗。
周宗平日裏恭謹自守,根本無力對抗宋齊丘等人,隻能向李璟哭訴。李璟由此對宋齊丘大為鄙薄,將宋齊丘罷為鎮海軍節度使,鎮潤州。宋齊丘憤憤不平,上表求歸九華山舊隱。李璟知道宋齊丘隻是故作姿態,於是順水推舟的同意了其請求。他封宋齊丘為青陽縣公,享有九華山所在的青陽縣一縣的租稅,並賜號九華先生。宋齊丘隻得離開朝堂,前往九華山隱居。他在青陽大修宅第,服禦、將吏,皆如王公,但心中愈加憤恨。
宋齊丘隱歸青陽,逾年不得起複。其親信陳覺、李征古通過李景達向李璟進言,稱宋齊丘是先帝布衣之舊,陛下就算不加以任用,也不應將他棄於山野。李璟於是命李景達親自前往青陽,征召宋齊丘入朝。宋齊丘這才得以迴到朝堂,被拜為太傅、中書令,封衛國公,賜號國老,但奉朝請,不預政事。
宋齊丘此次入朝之後,更加輕財好客,以致識與不識皆附之。當時,南唐已滅閩國,但福州卻為閩國舊將李仁達所割據。宋齊丘趁機舉薦陳覺,讓他到福州召李仁達入朝。但陳覺麵對倨傲的李仁達,始終不敢言及讓其入朝一事,歸朝途中卻又矯詔發兵,挑起了與福州的戰事(即南唐與吳越福州之戰)。李仁達在吳越國的支援下,大敗南唐軍隊。南唐經此一敗,國力大損。朝論皆認為陳覺必死,李璟亦欲殺之。但陳覺得宋齊丘、馮延巳從中斡旋,最終僅遭貶黜。
史館修撰韓熙載對此大為不滿,上疏請斬陳覺以正國法,又彈劾宋齊丘朋黨禍國,他因此得罪了宋齊丘,被誣以“被酒猖狂”,貶出了朝堂。當時,南唐朝中黨爭嚴重。宋齊丘與馮延巳、陳覺、李征古等為一黨,孫晟、韓熙載、常夢錫、江文蔚、蕭儼等為一黨。宋黨尤其勢大,勢力遍及朝堂。國家每有善政,其黨便稱是“宋公之為”;事有不合,其黨則稱“不用宋公言也”。宋齊丘更是剛愎自用,朝中官員隻要一言不同,必被排擯。朝中君子為之切齒。李璟也深為厭惡,將宋齊丘外放為鎮南軍節度使。宋齊丘又迴到了洪州,這是他第三次離開朝堂。
公元955年,南唐保大十三年。北方後周世宗柴榮勵精圖治,國力強盛,對南唐發起了大規模的征伐。南唐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國土大片淪陷,李璟驚慌失措,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李璟想起了曾為南唐立下汗馬功勞的宋齊丘,認為他或許有辦法挽救危局,於是派人召宋齊丘入朝共謀國難,進拜其為太師,領東川節度使,進封楚國公。宋齊丘再三辭讓,仍為太傅。他建議李璟征發各州州兵在淮泗設防,並選偏裨可任者為將,同時道:“周軍未能測我虛實,必然不敢輕進,等到明年春季江水上漲,糧草轉運不便。周軍到時候用兵已久,士氣低落,再加上糧草匱乏,必然自會撤軍北歸。那時我們再遣使去談判,訂立盟約,可保無憂!”但李璟卻未能聽用。
公元956年,南唐保大十四年。後周軍隊在世宗柴榮的親征下,連取江北過半的州縣,圍攻淮南重鎮壽州(治今安徽壽縣)。李璟先後遣戶部侍郎鍾謨、工部侍郎李德明、司空孫晟、禮部尚書王崇質出使後周,向柴榮求和,表示願向後周稱臣。但柴榮拒絕和議。
李德明見柴榮無退軍之意,於是自請返迴金陵,欲說服李璟盡獻江北之地。但宋齊丘認為割地無益,與陳覺等人指責李德明賣國。李璟於是處死了李德明。兩國和談不成,隻能繼續打。後來,柴榮因久攻壽州不下,又逢暑雨,於是留李重進等繼續圍攻壽州,自己率大軍班師。南唐趁機收複了江北部分州縣,柴榮撤走後周在揚州的駐軍,集中兵力攻打壽州。南唐諸將皆請求在途中設險阻擊。宋齊丘卻擔心加深與後周的仇恨,嚴禁各地軍將出兵攔擊。周軍得以順利抵達壽州附近,進一步加強了對壽州的包圍,壽州在次年陷落。
公元958年,南唐中興元年。李璟盡割江北諸州,向後周奉表稱臣,並取消皇帝尊號,改稱國主。陳覺、李征古趁機勸他閑居深宮,將朝政委托給宋齊丘。李璟認為這是宋齊丘的主張,心中大為憤恨。鍾謨此時自後周歸國,欲為李德明報仇,趁機請治宋齊丘、陳覺、李征古亂政之罪,還假傳柴榮旨意:“朕與江南名分既定,然宋齊丘不死,難保長久。”於是,李璟遂以“惡莫甚於無君,罪莫深於賣國”賜死陳覺、李征古,並將宋齊丘幽禁於青陽。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宋齊丘死於幽禁之所,他終年七十三歲,諡號“醜繆”。
關於宋齊丘的死因,史料有多種說法。有的說他是自縊而死,有的說他是被餓死。無論何種死因,都無疑是一場悲劇,最終以落寞收場。而“醜繆”這個帶有明顯貶義的諡號,也反映了宋齊丘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和對南唐政權的負麵影響。他的離去,如同一片凋零的秋葉,無聲無息,卻又帶著無盡的落寞與悲涼,為他波瀾壯闊又充滿爭議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他就是擁有經國濟世大才的南唐兩朝名相——宋齊丘。
宋齊丘,字超迴,後改字子嵩,號九華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功臣、宰相。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心腹謀士。
五代十國是中國曆史上一段波譎雲詭、政權更迭頻繁的亂世,自朱溫篡唐,開啟五代紛爭的大幕,中原大地烽火連天,五個短命王朝如走馬燈般交替登場;南方則是十國割據,各自為政,或憑山川之險,或恃經濟之盛,於亂世中求存。這是一個英雄與梟雄並起、忠義與權謀交織的時代,禮崩樂壞,生靈塗炭,卻也孕育著別樣的機遇與變革。
公元887年,唐光啟三年。宋齊丘出生於豫章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父親宋誠是唐末鎮南節度使鍾傳的副手,但宋誠早逝,留下年幼的宋齊丘無人照料。宋齊丘隻好投靠鍾傳,寄居在鍾家。宋齊丘雖生於經籍道熄的唐末亂世,但他好學不倦,在鍾傳的熏陶下,他接觸到了許多曆史人物和逸聞奇事,尤其喜歡兵法與謀略。《南唐書·宋齊丘列傳》記載:“齊丘好學。工屬文。尤喜縱橫長短之說。”
公元906年,唐天佑三年。鍾傳病逝,其子鍾匡時繼任節度使。吳國趁機吞並鎮南軍,俘虜了鍾匡時等五千人,將他們全部遷往吳都廣陵(治今江蘇揚州)。 宋齊丘亦隨同東遷,因生活窮苦,隻能寄居在娼妓魏氏家中,後來成為騎將姚克瞻的門客。
此時,唐朝已經被後梁所取代。吳國雖據江淮自立,但國主楊氏大權旁落,軍政大權盡為權臣徐溫所掌控,徐溫成為吳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即後來的南唐烈祖李昪),也隨著養父的權勢日重,開始嶄露頭角。徐知誥為人謙遜有禮,心懷大誌,且求賢若渴,廣納四方之士。
公元912年,南吳天佑九年。徐知誥出鎮升州(今江蘇南京),宋齊丘在姚克瞻的推薦下,轉投到徐知誥門下為賓客。他在一次陪同徐知誥遊覽升州名勝鳳凰台時,作《陪遊鳳凰台獻詩》以言誌。詩雲:“養花如養賢,去草如去惡。鬆竹無時衰,蒲柳先秋落。” 這首詩以養花喻養賢,以去草比去惡,借鬆竹的堅韌、蒲柳的早衰,含蓄而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對賢才的推崇以及對善惡的洞察,展現出非凡的政治見地與文學才華。
徐知誥讀罷,大為讚賞,認定他是難得的人才,待以國士之禮。後來,宋齊丘又被徐知誥任為軍府推官,與判官王令謀、參軍王翃同為徐知誥的謀主。徐知誥采納宋齊丘之策,在升州招攬儒生,推行文教,勸課農桑,修葺戰備,數年之內便將升州治理得府廩盈積,城隍完峻。
然而,宋齊丘的入幕並非一帆風順。徐溫見養子收留了這樣一個胸懷韜略之人,心中暗自警惕,擔心宋齊丘日後會成為徐知誥奪權的得力助手,對其心存忌憚。為摸清宋齊丘的底細,徐溫打聽到他寄住在石頭大師的寺院內,便立刻拜托大師留心觀察。宋齊丘察覺到徐溫的猜忌,深知此時若鋒芒畢露,恐遭殺身之禍,於是施展韜光養晦之計自保。他故意沉溺於酒色,常喝得酩酊大醉,搖搖晃晃,還拿著些花街柳巷的淫詞俚曲給和尚看,偽裝成一個胸無大誌的酒色狂徒。石頭大師向徐溫如實匯報,稱 姓宋的小子原來是個酒色狂徒,不值得憂慮,徐溫這才稍稍放下心來,宋齊丘得以在徐知誥身邊繼續蟄伏,等待時機。
公元915年,南吳天佑十二年。徐溫留長子徐知訓在廣陵輔政,自己領兵出鎮潤州(今江蘇鎮江),遙決軍國大政。徐溫見升州富庶,便移鎮升州(後稱金陵府),並將徐知誥調到潤州。這一調動讓徐知誥內心極為不滿,他本在升州經營得有聲有色,如今卻要遠赴潤州,頓感前途迷茫,甚至產生了辭職不幹的念頭。關鍵時刻,宋齊丘秘密勸諫徐知誥接受調任。他告訴徐知誥,徐知訓驕傲放縱,剛愎自用,以他這般性情,在揚州把持朝政,必不能長久,失敗就在朝夕之間。而潤州與揚州僅一水之隔,此乃天授之機,一旦揚州有變,我們便可可迅速引軍渡江,平亂立功,屆時大業可期。
徐知誥思索片刻,豁然開朗,會心一笑,這才欣然到潤州赴任。
公元918年,南吳天佑十五年。徐知訓便因肆意妄為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亂。徐知訓仗著父親徐溫的權勢,在揚州不僅對君主楊隆演肆意欺辱,毫無君臣之禮,還欺壓文武百官,弄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名將朱瑾曾教過徐知訓兵法,對他有授業之恩,然而徐知訓非但不尊重,反而覬覦朱瑾的一位婢女,妄圖強行奪走,其行徑令人發指。朱瑾不堪受辱,一怒之下起兵反抗,於混亂中將徐知訓斬殺,揚州瞬間陷入熊熊戰火之中,局勢失控,一片混亂。
徐知誥在潤州望見長江對岸揚州城的火光,心中明白宋齊丘所言應驗,他當機立斷,立即引軍渡江,以雷霆之勢進入揚州,迅速鎮壓了朱瑾及其黨羽。徐溫隨後趕到揚州,見動亂已被徐知誥平定,對他的果敢和能力讚賞有加,當下決定讓徐知誥替代徐知訓,主政揚州。經此一役,徐知誥不僅收攏了南吳百姓的民心,在之後的長期執政中,聲望日漸攀升,甚至到了“溫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屬於知誥”的地步,為日後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宋齊丘作為幕後的關鍵謀劃者,其謀略與遠見卓識初露鋒芒,也贏得了徐知誥更深的信任。
徐知誥十分信重宋齊丘,常與之密謀。徐知誥在府內水池中築一小亭,夏天和宋齊丘在亭中議事,並撤去進亭的浮橋,兩人經常一談就談到半夜。他們冬天則在高堂中議事,不設屏障帷幕,隻在正中置一火爐。兩人用鐵箸畫灰為字,隨寫隨擦。密謀內容因而無人能知。
隨著徐知誥在揚州逐漸站穩腳跟,宋齊丘開始為他謀劃更為長遠的發展藍圖。對內,宋齊丘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他向徐知誥進言,力陳施行仁政、寬刑平政的必要性,主張輕徭薄賦,鼓勵農桑,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在他的倡議下,徐知誥頒布了一係列利民政策,減免百姓賦稅,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使得江淮地區的經濟逐漸複蘇,百姓安居樂業,對徐知誥感恩戴德,為日後政權的穩固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同時,宋齊丘重視人才的招攬與培養。在他的協助下,徐知誥大開幕府,廣納四方賢士,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一技之長,皆可入幕。一時間,江南地區的文人墨客、能臣武將紛紛歸附,如韓熙載、史虛白、江文蔚等,他們為徐知誥出謀劃策,各司其職,使得徐知誥麾下人才濟濟,勢力愈發壯大。
對外,宋齊丘深知吳國四周強敵環伺,不可貿然動武,力主徐知誥與鄰國修好,保境安民。彼時,吳越國與吳國相鄰,時常發生邊境摩擦,宋齊丘建議徐知誥放下成見,主動與吳越修好,避免無謂的戰爭損耗。他曉諭徐知誥:“吳越與我唇齒相依,若兵戈相向,隻會兩敗俱傷,讓他人坐收漁利。” 徐知誥聽從其言,派使者與吳越國通好,雙方互市貿易,邊境漸趨安寧,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徐知誥勢力的膨脹,自然也引起了徐溫親子們的強烈不滿與嫉妒。他們視徐知誥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多次在徐溫麵前詆毀徐知誥,妄圖讓徐溫對徐知誥心生嫌隙,奪迴權力。麵對這複雜的內部矛盾,宋齊丘為徐知誥出謀劃策,他一方麵讓徐知誥在徐溫麵前恭謹孝順,以柔克剛,化解徐溫的猜忌;另一方麵,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拉攏軍中將領與朝中重臣,鞏固自身地位。
每逢徐溫前來視察,徐知誥總是親自出城相迎,侍奉左右,言辭謙卑,盡顯孝心,讓徐溫找不到借口發難。而宋齊丘則在背後與駱知祥、王令謀等謀士緊密合作,分析局勢,製定應對策略,同時聯絡對徐溫親子專橫跋扈不滿的將領,如柴再用、周本等,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支持徐知誥的力量,使得徐溫雖有心打壓,卻也無可奈何。
公元927年,南吳順義七年。徐溫病逝,這一重大變故成為南吳曆史發展的轉折點。徐知誥趁機迅速出手,憑借多年積累的威望與人脈,一舉掌控了吳國的軍政大權。他先是將徐溫親子中最有威脅的徐知詢調離權力核心,剝奪其兵權,隨後逐步清除異己,將吳國朝堂徹底洗牌,成為名副其實的統治者。宋齊丘作為徐知誥的頭號智囊,在此過程中居功至偉,他協助徐知誥製定每一步計劃,調度各方勢力,穩定局勢,為南唐的建立掃清了內部障礙。屈居下僚十餘年的宋齊丘沒有了徐溫的壓製,終於得到提拔,被擢為右司員外郎,後來又進位右諫議大夫、兵部侍郎,居中用事。
公元932年,南吳大和四年。徐知誥欲以宋齊丘為宰相,但宋齊丘自認為資望淺薄,擔心不能服眾,於是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邀取名望。他以“歸洪州葬父”為由離開廣陵,徑自前往九華山隱居,並接連拒絕南吳睿帝楊溥和徐知誥的征召。徐知誥又命長子徐景通親自去請宋齊丘出山,宋齊丘這才返迴廣陵,被拜為右仆射。不久,徐知誥效仿徐溫舊例,出居金陵遙秉大政,留徐景通在廣陵輔政。宋齊丘以右仆射兼任中書侍郎,與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王令謀,同任同平章事兼內樞使,一同輔佐徐景通。
隨著權力的日益穩固,徐知誥的稱帝之心愈發強烈。然而,此時的他仍麵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妥善處理與吳國舊主楊氏的關係。一方麵,徐知誥欲效仿堯舜禪讓之舉,以彰顯自己的仁義與正統;另一方麵,又擔心操之過急引發國內動蕩。
宋齊丘深知徐知誥的顧慮,他向徐知誥進言,禪讓這件事,應當順應上天的旨意,符合百姓的心意,絕對不可以強行推進。如今楊氏政權雖然已經衰落,但是依然還有一些舊臣在擁護他們。主公您應該先對楊氏施加恩澤,向世人展現出您的寬厚大度,等到時機完全成熟了,那麽禪讓這件事自然就會像水到渠成那樣順利實現。
徐知誥深以為然,於是對吳王楊溥愈加恭敬,賞賜不斷,同時暗中指使親信在朝堂內外製造輿論,宣揚自己的功績與德行,為禪讓之事鋪墊民意基礎。
都押衙周宗揣度徐知誥心意,主動到廣陵暗示楊溥禪位,隨後又將此事告知宋齊丘。宋齊丘認為周宗搶了自己的勸進首功,大為嫉恨,於是留周宗在府中夜飲,遣使者快馬連夜趕赴金陵,向徐知誥手書切諫,稱時事未可,不可貿然行事。數日後,宋齊丘親至金陵,麵見徐知誥,言辭懇切,懇請斬殺周宗以謝國人,以正視聽。徐知誥聽從宋齊丘的話,準備殺了周宗,幸好有徐玠勸諫,徐知誥才黜周宗為池州副使。然而,經此一事,宋齊丘與徐知誥之間也悄然產生了一絲嫌隙,徐知誥開始對宋齊丘的專權與剛愎自用有所忌憚。
後來,徐知誥在李建勳、徐玠等人的進言下,態度大為改變,又重新召迴了周宗。他從此疏遠了宋齊丘,還將宋齊丘由廣陵召到金陵,任命為諸道都統判官,加領司空,但卻不讓其參預國事。宋齊丘大權頓失。
公元935年,南吳天祚元年。徐知誥被加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齊王,並於次年正式開設大元帥府,又以宋齊丘、徐玠為元帥府左、右司馬。鎮南節度使李德誠在徐知誥的授意下,率諸將赴廣陵陳述徐知誥功德,請楊溥禪位,隨後又到金陵,向徐知誥勸進。宋齊丘曾試圖阻止李德誠勸進,但都無濟於事。
公元937年,南吳天祚三年。徐知誥在金陵建齊國(吳封國),立宗廟、社稷,置百官。宋齊丘作為勳舊,被任命為齊國的左丞相,但仍不能參預政事。不久,楊溥下詔禪位給徐知誥。李德誠攜禪位詔書再赴金陵,率百官敦請徐知誥接受禪位。但宋齊丘此時卻稱病在家,不肯在勸進表上署名,徐知誥為此大為不滿。
同年,徐知誥逼迫楊溥退位,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南唐政權,恢複李姓,改名李昪,尊楊溥為讓皇帝。當時,徐玠、李建勳、周宗等皆授要職。但宋齊丘僅卻加司徒虛銜,仍不能掌握實權。李德誠對李昪稱其受禪之時“惟宋齊丘不悅”,並拿出了宋齊丘此前阻止他勸進的書信。宋齊丘頓首謝罪。李昪卻並未怪罪宋齊丘,還說子嵩是與我相交三十年的故人,豈會有負於我。不久,宋齊丘重獲李昪信任,被封為左丞相,遷司空,位列百官之首。
至此,南唐在亂世中崛起,成為南方一股不可小覷的強大勢力,宋齊丘也達到了人生權力的巔峰,他的名字與南唐的開國傳奇緊密相連,被銘刻在五代十國的曆史長河之中。
南唐建國後,宋齊丘位極人臣,擔任左丞相,遷司空,榮耀加身,一時風光無兩。他繼續為南唐的發展殫精竭慮,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各項製度,整頓吏治,打擊貪汙腐敗,使得南唐官場風氣為之一新;經濟上,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興修水利,鼓勵商業貿易,南唐的經濟愈發繁榮,百姓富足,市井街巷熱鬧非凡,呈現出一片太平盛世之象;文化上,他大力倡導文風,推崇詩詞歌賦、書畫藝術,親自主持編纂典籍,興建學堂,培養人才,南唐的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人墨客雲集,佳作頻出,成為五代十國時期文化的一片綠洲。
然而,盛極必衰,月盈則虧,宋齊丘的輝煌並未持續太久。隨著權力的增長與威望的提升,他漸漸變得剛愎自用,聽不進他人意見,在朝堂上獨斷專行,引起了許多大臣的不滿。同時,他所舉薦任用的官員多為自己的親信門生,形成一股勢力龐大的 “宋黨”,與其他政治派別矛盾日益尖銳,朝堂之上暗流湧動,黨爭激烈,南唐的政治局勢逐漸變得錯綜複雜。
李昪在位後期,對宋齊丘的專權行徑也心生忌憚,開始有意疏遠他,削減其權力,隻給予他高位卻不令其參與核心政事,試圖以此製衡。宋齊丘察覺到皇帝的心思變化,心中憤懣不平,卻又無可奈何,君臣之間的嫌隙愈發明顯。
公元943年,南唐升元七年。李昪駕崩,其子李璟繼位,是為南唐中主。宋齊丘自洪州入朝,被召拜為太保、中書令,與新任侍中的奉化節度使周宗同列宰相。宋齊丘此前曾勸李昪改以宣城王李景達為嗣,得罪了李璟。但李璟因宋齊丘是“先朝勳舊”,這才順應時望召他為相,而政事“皆自決之”。當時,宋齊丘的舊客陳覺已得李璟器重,和馮延巳、馮延魯、魏岑、查文徽等相互勾結,在朝堂上並稱“五鬼”。他們都依附於宋齊丘,製作流言蜚語,打擊周宗。
周宗平日裏恭謹自守,根本無力對抗宋齊丘等人,隻能向李璟哭訴。李璟由此對宋齊丘大為鄙薄,將宋齊丘罷為鎮海軍節度使,鎮潤州。宋齊丘憤憤不平,上表求歸九華山舊隱。李璟知道宋齊丘隻是故作姿態,於是順水推舟的同意了其請求。他封宋齊丘為青陽縣公,享有九華山所在的青陽縣一縣的租稅,並賜號九華先生。宋齊丘隻得離開朝堂,前往九華山隱居。他在青陽大修宅第,服禦、將吏,皆如王公,但心中愈加憤恨。
宋齊丘隱歸青陽,逾年不得起複。其親信陳覺、李征古通過李景達向李璟進言,稱宋齊丘是先帝布衣之舊,陛下就算不加以任用,也不應將他棄於山野。李璟於是命李景達親自前往青陽,征召宋齊丘入朝。宋齊丘這才得以迴到朝堂,被拜為太傅、中書令,封衛國公,賜號國老,但奉朝請,不預政事。
宋齊丘此次入朝之後,更加輕財好客,以致識與不識皆附之。當時,南唐已滅閩國,但福州卻為閩國舊將李仁達所割據。宋齊丘趁機舉薦陳覺,讓他到福州召李仁達入朝。但陳覺麵對倨傲的李仁達,始終不敢言及讓其入朝一事,歸朝途中卻又矯詔發兵,挑起了與福州的戰事(即南唐與吳越福州之戰)。李仁達在吳越國的支援下,大敗南唐軍隊。南唐經此一敗,國力大損。朝論皆認為陳覺必死,李璟亦欲殺之。但陳覺得宋齊丘、馮延巳從中斡旋,最終僅遭貶黜。
史館修撰韓熙載對此大為不滿,上疏請斬陳覺以正國法,又彈劾宋齊丘朋黨禍國,他因此得罪了宋齊丘,被誣以“被酒猖狂”,貶出了朝堂。當時,南唐朝中黨爭嚴重。宋齊丘與馮延巳、陳覺、李征古等為一黨,孫晟、韓熙載、常夢錫、江文蔚、蕭儼等為一黨。宋黨尤其勢大,勢力遍及朝堂。國家每有善政,其黨便稱是“宋公之為”;事有不合,其黨則稱“不用宋公言也”。宋齊丘更是剛愎自用,朝中官員隻要一言不同,必被排擯。朝中君子為之切齒。李璟也深為厭惡,將宋齊丘外放為鎮南軍節度使。宋齊丘又迴到了洪州,這是他第三次離開朝堂。
公元955年,南唐保大十三年。北方後周世宗柴榮勵精圖治,國力強盛,對南唐發起了大規模的征伐。南唐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國土大片淪陷,李璟驚慌失措,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李璟想起了曾為南唐立下汗馬功勞的宋齊丘,認為他或許有辦法挽救危局,於是派人召宋齊丘入朝共謀國難,進拜其為太師,領東川節度使,進封楚國公。宋齊丘再三辭讓,仍為太傅。他建議李璟征發各州州兵在淮泗設防,並選偏裨可任者為將,同時道:“周軍未能測我虛實,必然不敢輕進,等到明年春季江水上漲,糧草轉運不便。周軍到時候用兵已久,士氣低落,再加上糧草匱乏,必然自會撤軍北歸。那時我們再遣使去談判,訂立盟約,可保無憂!”但李璟卻未能聽用。
公元956年,南唐保大十四年。後周軍隊在世宗柴榮的親征下,連取江北過半的州縣,圍攻淮南重鎮壽州(治今安徽壽縣)。李璟先後遣戶部侍郎鍾謨、工部侍郎李德明、司空孫晟、禮部尚書王崇質出使後周,向柴榮求和,表示願向後周稱臣。但柴榮拒絕和議。
李德明見柴榮無退軍之意,於是自請返迴金陵,欲說服李璟盡獻江北之地。但宋齊丘認為割地無益,與陳覺等人指責李德明賣國。李璟於是處死了李德明。兩國和談不成,隻能繼續打。後來,柴榮因久攻壽州不下,又逢暑雨,於是留李重進等繼續圍攻壽州,自己率大軍班師。南唐趁機收複了江北部分州縣,柴榮撤走後周在揚州的駐軍,集中兵力攻打壽州。南唐諸將皆請求在途中設險阻擊。宋齊丘卻擔心加深與後周的仇恨,嚴禁各地軍將出兵攔擊。周軍得以順利抵達壽州附近,進一步加強了對壽州的包圍,壽州在次年陷落。
公元958年,南唐中興元年。李璟盡割江北諸州,向後周奉表稱臣,並取消皇帝尊號,改稱國主。陳覺、李征古趁機勸他閑居深宮,將朝政委托給宋齊丘。李璟認為這是宋齊丘的主張,心中大為憤恨。鍾謨此時自後周歸國,欲為李德明報仇,趁機請治宋齊丘、陳覺、李征古亂政之罪,還假傳柴榮旨意:“朕與江南名分既定,然宋齊丘不死,難保長久。”於是,李璟遂以“惡莫甚於無君,罪莫深於賣國”賜死陳覺、李征古,並將宋齊丘幽禁於青陽。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宋齊丘死於幽禁之所,他終年七十三歲,諡號“醜繆”。
關於宋齊丘的死因,史料有多種說法。有的說他是自縊而死,有的說他是被餓死。無論何種死因,都無疑是一場悲劇,最終以落寞收場。而“醜繆”這個帶有明顯貶義的諡號,也反映了宋齊丘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和對南唐政權的負麵影響。他的離去,如同一片凋零的秋葉,無聲無息,卻又帶著無盡的落寞與悲涼,為他波瀾壯闊又充滿爭議的一生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