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謀臣,還是曆仕三朝的大唐第一權臣。他智謀過人,在李世民起兵反隋及統一戰爭中屢出奇策,為唐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慮周藻密,是玄武門之變的幕後總指揮,為李世民登基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有王佐之才,以其深厚的政治智慧與卓越的行政能力做了三十多年宰相,對唐朝的繁榮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最終卻因權力過大慘遭誣陷,被親外甥削爵流放自縊而亡。
他就是一輩子機關算盡終成空的大唐國舅爺——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字輔機,鮮卑族,河南洛陽人。唐朝開國元勳、宰相、外戚,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謀臣。
長孫無忌出身於名門世家,其家族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後因家族變遷改姓長孫。長孫氏一族在北朝世代擔任高官,家族底蘊深厚,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人脈資源。長孫無忌的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勵之女,父親長孫晟是隋朝的右驍衛將軍,在軍事和外交領域成就斐然,多次出使突厥,成功分化突厥內部勢力,為隋朝邊境穩定立下赫赫戰功,也使得長孫家族在當時頗具聲望。
然而,長孫無忌的父親去世較早,他與母親高氏、妹妹長孫氏被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趕出家門,無奈之下前去投奔了舅舅高士廉。長孫無忌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頗有計謀,與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從小相識,關係甚好。後來高士廉眼光獨到,看出李世民的不凡,將長孫無忌的妹妹許配給了李世民,這便是被後世稱為“千古賢後”的長孫皇後。《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無忌貴戚好學, 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後即其妹也。”這一聯姻不僅加深了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的情誼,更為日後長孫無忌在唐朝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火連天,各路英雄豪傑紛紛揭竿而起,企圖在亂世中分得一杯羹。
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父子在晉陽(今太原)正式起兵反隋,不久便攻入關中,建立了唐朝,定都於長安(治今陝西西安)。長孫無忌在唐軍渡河之後,便到長春宮(在今陝西大荔)拜見李淵,被李淵封為渭北道行軍典簽,輔佐時封秦王的李世民。
此後,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在李世民身邊出謀劃策,逐漸成為李世民的心腹謀臣。
長孫無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與謀略智慧。他跟隨李世民參與了諸多重要戰役,如破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關鍵戰鬥,在戰場上屢獻奇策,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不僅能夠在戰鬥中準確地分析敵我形勢,製定出合理有效的作戰策略,還能在關鍵時刻鼓舞士氣,穩定軍心,成為李世民麾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長孫無忌也因功累遷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世民與哥哥李建成二人配合還算默契,關係也比較友好。直到唐朝建立,李建成被封太子後,兩人之間逐漸產生了隔閡。
李建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秦王府的幕僚屬官人人憂慮,個個恐懼,不知所措。
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齡找到長孫無忌,將當前的形勢講給長他聽,房玄齡認為,雙方已經結怨,一旦禍患暗發,不隻是秦王府難以收拾,就連國家存亡都成問題。並建議長孫無忌與他一起勸說秦王行周公之舉,安定家國。長孫無忌亦有此想法,隻是不敢說出口,房玄齡的一席話,正好符合他的心願。於是,長孫無忌進入李世民的臥室,把房玄齡的話和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把房玄齡召來商議此事。
房玄齡告訴李世民,你功蓋天地,應當繼承皇帝的大業。現在你擔心危機發生,正是上天在幫助你,希望你不要疑惑不定了。《舊唐書·房玄齡傳》記載:“國家患難,今古何殊。自非 睿聖欽明,不能安輯。大王功蓋天地,事鍾壓紐,神讚所在,匪藉人謀。”於是,房玄齡與秦王府屬官杜如晦共同勸說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猶豫不決。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李建成向李淵進讒,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隻剩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堅決支持房玄齡政變的動議,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將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說李世民,讓他誅殺太子與齊王,李世民仍猶豫不決。
這時,李建成以反擊突厥侵犯為名,推薦李元吉督軍北征,又抽調秦王府精兵猛將,並計劃在餞行時伏殺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此事後,命長孫無忌將房玄齡、杜如晦秘密召迴,一同謀劃,決定發動兵變。
同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誌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張婕妤探知了李世民的謀劃,暗中告知李建成。李建成與李元吉私下謀劃策略,李元吉建議李建成稱病不朝,李建成則認為京城防備嚴密,沒有在乎。此時,李淵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這件事情。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迴東宮和齊王府。
李世民跟在後麵唿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搭弓射箭,射殺了李建成。而尉遲恭帶領著七十餘名騎兵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李淵庇護,但尉遲恭迅速追上,射殺了李元吉。《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 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誌玄、屈 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這次政變,便是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成為了唐朝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長孫無忌在其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也使他成為了李世民最為倚重和信任的人物之一,從此開啟了他在唐朝政治舞台上的輝煌篇章。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李淵下詔傳位於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位,改元貞觀,史稱“唐太宗”。李世民冊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後,封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
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燕王羅藝在幽州叛亂。李世民得知後,命長孫無忌率軍討伐。結果,平叛大軍還未到,羅藝就被部下所殺。一場造反鬧劇就這樣草草收場,羅藝的首級也被送到京師,在市集懸首示眾。
同年,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長孫無忌深得李世民寵信,甚至時常可以進出李世民的臥室,可見李世民對他的信任之深。李世民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都被他懇切地辭讓。一方麵,長孫無忌深知自己作為外戚,位高權重容易引起他人的猜忌;另一方麵,他也不想因自己的權勢過大而影響到朝廷的穩定。再加上長孫皇後的一再勸說,李世民便免去了長孫無忌右仆射的職務,授予他開府儀同三司之職。
長孫無忌在貞觀年間的貢獻不僅體現在政治地位上,更體現在國家治理的具體事務中。李世民登基之後,開始製定法律。長孫無忌帶領眾人對高祖武德年間倉促製定的《武德律》進行係統修改,他在立法過程中,參考了上古時期的法律體係,確立了“禮法治國”的原則,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條,為三十卷”的《貞觀律》,奠定了唐朝法製的基礎。
後來長孫無忌更是在《貞觀律》的基礎之上,修訂完成了《唐律疏議》。這部法典是長孫無忌與眾多法律專家、學者共同智慧的結晶,它總結了以往曆代王朝法律製度的精華,結合唐朝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對各種法律關係進行了係統而詳細的規定。《唐律疏議》涵蓋了刑法、民法、訴訟法等諸多方麵,其條文嚴謹、邏輯嚴密,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其創造性的於律條之後附上注疏,使得“疏在律後,律以疏存”,是中國法製史上的立法典範。它貫徹“先存百姓”的指導思想及“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使立法寬平,順乎曆史潮流,因而促進了唐初封建經濟迅速恢複與發展,規範了各級官員的行政行為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對後世中國法律製度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瑰寶,被後世曆代王朝奉為立法的典範。
在人才選拔與任用方麵,長孫無忌也有著獨特的見解和積極的貢獻。他秉持著任人唯賢的理念,主張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反對任人唯親的腐朽作風。他深知,人才是國家繁榮昌盛的關鍵因素,隻有廣納賢才,才能使國家充滿活力與創造力。因此,他積極向李世民推薦了一大批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員。這些人才在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成為貞觀之治的重要支柱。長孫無忌在人才選拔過程中,注重考察人才的綜合素質,不僅關注其學識才華,更重視其品德修養和政治抱負。他善於發現人才的潛力和閃光點,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平台和機會,從而使得唐朝朝廷人才濟濟,形成了一個高效、廉潔、富有創新精神的官僚團隊。
在文化教育領域,長孫無忌同樣不遺餘力地推動著唐朝文化事業的發展。他積極倡導文化教育,鼓勵士人學習儒家經典,弘揚傳統文化。他大力支持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設施,為培養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他的推動下,唐朝的文化教育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各地學府林立,學術氛圍濃厚,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文學家、詩人、學者等。唐朝的文化也因此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長孫無忌本人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擅長詩文創作,其作品風格典雅,意境深遠,在當時的文壇也頗有聲譽。他經常與文人墨客們交往切磋,共同探討文學藝術,為唐朝文化的繁榮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個人,因為是開國元勳,一人有一個兒子被封為郡公。第二年,李世民頒發詔書授予長孫無忌司空職務,長孫無忌堅決辭謝不受。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將《威鳳賦》賜予長孫無忌,以感念其功德。這一係列的賞賜和榮譽,充分體現了唐太宗對長孫無忌的認可與讚賞。
公元637年,唐貞觀十一年。李世民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十四位功臣為世襲刺史。長孫無忌被封為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長孫無忌認為實行分封有害無益,便上表反對。長孫無忌認為分封製度容易導致地方勢力割據,削弱中央集權。在唐朝初期,國家剛剛統一,需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以確保政治穩定和國家的統一。於是,李世民將分封之事作罷。
公元643年,唐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入淩煙閣,長孫無忌位列第一。這是對他多年來為唐朝建立和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的高度認可。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選擇立李治為皇太子,並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不久,李世民又想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暗中爭辯,此事才作罷。在立儲之事上,長孫無忌的態度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堅定地支持李治,為唐朝的皇位傳承穩定做出了貢獻。
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東征高句麗。長孫無忌與岑文本、楊師道一同隨軍出征,並代理侍中之職。長孫無忌在圍攻安市城的戰役中,率一萬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峽穀中,作為奇兵衝擊敵後,並拆毀所有橋梁,斷絕高句麗援軍歸路,迫使敵軍主帥高延壽、高惠真投降。
公元648年,唐貞觀二十二年。中書令馬周病逝。李世民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並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事務。
貞觀年間,長孫無忌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忠誠的品質和高尚的品德,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和股肱之臣。他在政治、法律、人才、文化等多個方麵的貢獻,為貞觀之治的形成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與李世民之間的君臣情誼,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在這一時期,長孫無忌無疑是唐朝政治舞台上的一顆耀眼明星,他的光芒照亮了整個貞觀盛世。
公元649年,唐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於行宮翠微宮,臨終前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同年,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封長孫無忌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任揚州都督。對於長孫無忌的進言,李治每次都優先采納,長孫無忌繼續在朝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隨著李治逐漸掌握政權,唐朝的政治局勢也發生了變化。李治開始寵愛武則天,加上王皇後沒有兒子,便準備冊立武則天為皇後。為了贏得長孫無忌的支持,李治親自帶著武則天前往他的府上宴飲,賞賜了很多財物,又給他的三個兒子封官,但長孫無忌假裝不懂李治的意思。後來,武則天的母親多次親自登門請求,長孫無忌都嚴詞拒絕。
長孫無忌在廢立皇後問題上的堅決態度,引起了武則天的強烈不滿。武則天對權力有著強烈的渴望,她認為長孫無忌是她實現政治野心的巨大障礙。而此時,朝廷中也形成了支持和反對立武則天為後的兩派勢力,政治鬥爭日益激烈。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長孫無忌主持審問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謀反之事。為免死罪,房遺愛效仿當年太子李承乾的衛士紇幹承基告密太子謀反一事,自稱與吳王李恪是同謀。先前,長孫無忌因阻攔李世民立吳王李恪為太子一事,與吳王李恪關係惡化,而吳王李恪平素名望較高,為人心所向,長孫無忌頗為忌恨他,一直都想找借口誅滅李恪以斷絕眾望。房遺愛的口供便給了長孫無忌一個誅殺吳王李恪的借口。
最終,李治下詔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處斬,李元景、李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也一並被賜自盡。同時,因素來與江夏王李道宗不和,長孫無忌借機打擊,將其流放到廣西象州。
公元655年,唐永徽六年。李治還是未聽從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諫,強行立武則天為後。武則天對長孫無忌在立後事情上不肯支持自己,懷恨在心。
公元659年,唐顯慶四年。武則天的親信許敬宗誣陷長孫無忌圖謀造反,李治便命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一同審查此案。而後,李治在未親自找長孫無忌本人查問謀反之事的情況下,隻是聽信許敬宗的誣陷不實之詞,便撤去了長孫無忌的官職爵位,並將他流放黔州,讓沿途州府發兵護送。同年七月,唐高宗令李積、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命其部下袁公瑜審訊長孫無忌,袁公瑜逼得長孫無忌自縊。長孫無忌死後,家產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長孫無忌估計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對唐王朝忠心耿耿一輩子,最終卻落得如此淒慘的下場。他更沒有想到,讓自己落得如此下場的,正是自己一直支持的親外甥唐高宗李治。長孫無忌的死,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唐朝政治的一場重大變革。隨著長孫無忌的離世,武則天的勢力進一步膨脹,唐朝的政治權力逐漸落入她的手中,為她日後稱帝奠定了基礎。
公元674年,唐上元元年。李治為長孫無忌平反,追複其官爵,陪葬於昭陵,趙國公的爵位由其曾孫長孫翼承襲。
縱觀長孫無忌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與悲劇性。他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既足智多謀,又有文武之才。他在唐朝的建立與初期發展過程中,憑借自己的才華、智慧和忠誠,立下了赫赫戰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政治、法律、文化等多個領域的成就,對唐朝乃至整個中國曆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的君臣佳話,也成為了封建王朝理想君臣關係的典範。他身為貴戚,權重而不專,對大唐皇室忠心耿耿,盡智盡力。然而,在權力的誘惑與政治鬥爭的漩渦中,他最終未能逃脫命運的捉弄,落得個機關算盡終成空的淒慘下場。
他的一生,與大唐的命運緊密相連,他的遭遇不僅反映出封建王朝政治的複雜性和殘酷性,也映照出了封建時代政治舞台上的風雲變幻、人性的光輝與弱點以及曆史發展的曲折軌跡。
他就是一輩子機關算盡終成空的大唐國舅爺——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字輔機,鮮卑族,河南洛陽人。唐朝開國元勳、宰相、外戚,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謀臣。
長孫無忌出身於名門世家,其家族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後因家族變遷改姓長孫。長孫氏一族在北朝世代擔任高官,家族底蘊深厚,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人脈資源。長孫無忌的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勵之女,父親長孫晟是隋朝的右驍衛將軍,在軍事和外交領域成就斐然,多次出使突厥,成功分化突厥內部勢力,為隋朝邊境穩定立下赫赫戰功,也使得長孫家族在當時頗具聲望。
然而,長孫無忌的父親去世較早,他與母親高氏、妹妹長孫氏被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趕出家門,無奈之下前去投奔了舅舅高士廉。長孫無忌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頗有計謀,與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從小相識,關係甚好。後來高士廉眼光獨到,看出李世民的不凡,將長孫無忌的妹妹許配給了李世民,這便是被後世稱為“千古賢後”的長孫皇後。《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記載:“無忌貴戚好學, 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後即其妹也。”這一聯姻不僅加深了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的情誼,更為日後長孫無忌在唐朝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火連天,各路英雄豪傑紛紛揭竿而起,企圖在亂世中分得一杯羹。
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父子在晉陽(今太原)正式起兵反隋,不久便攻入關中,建立了唐朝,定都於長安(治今陝西西安)。長孫無忌在唐軍渡河之後,便到長春宮(在今陝西大荔)拜見李淵,被李淵封為渭北道行軍典簽,輔佐時封秦王的李世民。
此後,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在李世民身邊出謀劃策,逐漸成為李世民的心腹謀臣。
長孫無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與謀略智慧。他跟隨李世民參與了諸多重要戰役,如破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關鍵戰鬥,在戰場上屢獻奇策,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不僅能夠在戰鬥中準確地分析敵我形勢,製定出合理有效的作戰策略,還能在關鍵時刻鼓舞士氣,穩定軍心,成為李世民麾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長孫無忌也因功累遷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世民與哥哥李建成二人配合還算默契,關係也比較友好。直到唐朝建立,李建成被封太子後,兩人之間逐漸產生了隔閡。
李建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秦王府的幕僚屬官人人憂慮,個個恐懼,不知所措。
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齡找到長孫無忌,將當前的形勢講給長他聽,房玄齡認為,雙方已經結怨,一旦禍患暗發,不隻是秦王府難以收拾,就連國家存亡都成問題。並建議長孫無忌與他一起勸說秦王行周公之舉,安定家國。長孫無忌亦有此想法,隻是不敢說出口,房玄齡的一席話,正好符合他的心願。於是,長孫無忌進入李世民的臥室,把房玄齡的話和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把房玄齡召來商議此事。
房玄齡告訴李世民,你功蓋天地,應當繼承皇帝的大業。現在你擔心危機發生,正是上天在幫助你,希望你不要疑惑不定了。《舊唐書·房玄齡傳》記載:“國家患難,今古何殊。自非 睿聖欽明,不能安輯。大王功蓋天地,事鍾壓紐,神讚所在,匪藉人謀。”於是,房玄齡與秦王府屬官杜如晦共同勸說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猶豫不決。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李建成向李淵進讒,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隻剩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堅決支持房玄齡政變的動議,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將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說李世民,讓他誅殺太子與齊王,李世民仍猶豫不決。
這時,李建成以反擊突厥侵犯為名,推薦李元吉督軍北征,又抽調秦王府精兵猛將,並計劃在餞行時伏殺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此事後,命長孫無忌將房玄齡、杜如晦秘密召迴,一同謀劃,決定發動兵變。
同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誌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張婕妤探知了李世民的謀劃,暗中告知李建成。李建成與李元吉私下謀劃策略,李元吉建議李建成稱病不朝,李建成則認為京城防備嚴密,沒有在乎。此時,李淵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這件事情。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迴東宮和齊王府。
李世民跟在後麵唿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搭弓射箭,射殺了李建成。而尉遲恭帶領著七十餘名騎兵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李淵庇護,但尉遲恭迅速追上,射殺了李元吉。《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 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誌玄、屈 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這次政變,便是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成為了唐朝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長孫無忌在其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也使他成為了李世民最為倚重和信任的人物之一,從此開啟了他在唐朝政治舞台上的輝煌篇章。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李淵下詔傳位於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位,改元貞觀,史稱“唐太宗”。李世民冊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後,封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
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燕王羅藝在幽州叛亂。李世民得知後,命長孫無忌率軍討伐。結果,平叛大軍還未到,羅藝就被部下所殺。一場造反鬧劇就這樣草草收場,羅藝的首級也被送到京師,在市集懸首示眾。
同年,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長孫無忌深得李世民寵信,甚至時常可以進出李世民的臥室,可見李世民對他的信任之深。李世民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都被他懇切地辭讓。一方麵,長孫無忌深知自己作為外戚,位高權重容易引起他人的猜忌;另一方麵,他也不想因自己的權勢過大而影響到朝廷的穩定。再加上長孫皇後的一再勸說,李世民便免去了長孫無忌右仆射的職務,授予他開府儀同三司之職。
長孫無忌在貞觀年間的貢獻不僅體現在政治地位上,更體現在國家治理的具體事務中。李世民登基之後,開始製定法律。長孫無忌帶領眾人對高祖武德年間倉促製定的《武德律》進行係統修改,他在立法過程中,參考了上古時期的法律體係,確立了“禮法治國”的原則,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條,為三十卷”的《貞觀律》,奠定了唐朝法製的基礎。
後來長孫無忌更是在《貞觀律》的基礎之上,修訂完成了《唐律疏議》。這部法典是長孫無忌與眾多法律專家、學者共同智慧的結晶,它總結了以往曆代王朝法律製度的精華,結合唐朝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對各種法律關係進行了係統而詳細的規定。《唐律疏議》涵蓋了刑法、民法、訴訟法等諸多方麵,其條文嚴謹、邏輯嚴密,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其創造性的於律條之後附上注疏,使得“疏在律後,律以疏存”,是中國法製史上的立法典範。它貫徹“先存百姓”的指導思想及“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使立法寬平,順乎曆史潮流,因而促進了唐初封建經濟迅速恢複與發展,規範了各級官員的行政行為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對後世中國法律製度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瑰寶,被後世曆代王朝奉為立法的典範。
在人才選拔與任用方麵,長孫無忌也有著獨特的見解和積極的貢獻。他秉持著任人唯賢的理念,主張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反對任人唯親的腐朽作風。他深知,人才是國家繁榮昌盛的關鍵因素,隻有廣納賢才,才能使國家充滿活力與創造力。因此,他積極向李世民推薦了一大批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員。這些人才在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成為貞觀之治的重要支柱。長孫無忌在人才選拔過程中,注重考察人才的綜合素質,不僅關注其學識才華,更重視其品德修養和政治抱負。他善於發現人才的潛力和閃光點,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平台和機會,從而使得唐朝朝廷人才濟濟,形成了一個高效、廉潔、富有創新精神的官僚團隊。
在文化教育領域,長孫無忌同樣不遺餘力地推動著唐朝文化事業的發展。他積極倡導文化教育,鼓勵士人學習儒家經典,弘揚傳統文化。他大力支持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設施,為培養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他的推動下,唐朝的文化教育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各地學府林立,學術氛圍濃厚,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文學家、詩人、學者等。唐朝的文化也因此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長孫無忌本人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擅長詩文創作,其作品風格典雅,意境深遠,在當時的文壇也頗有聲譽。他經常與文人墨客們交往切磋,共同探討文學藝術,為唐朝文化的繁榮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個人,因為是開國元勳,一人有一個兒子被封為郡公。第二年,李世民頒發詔書授予長孫無忌司空職務,長孫無忌堅決辭謝不受。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將《威鳳賦》賜予長孫無忌,以感念其功德。這一係列的賞賜和榮譽,充分體現了唐太宗對長孫無忌的認可與讚賞。
公元637年,唐貞觀十一年。李世民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十四位功臣為世襲刺史。長孫無忌被封為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長孫無忌認為實行分封有害無益,便上表反對。長孫無忌認為分封製度容易導致地方勢力割據,削弱中央集權。在唐朝初期,國家剛剛統一,需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以確保政治穩定和國家的統一。於是,李世民將分封之事作罷。
公元643年,唐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入淩煙閣,長孫無忌位列第一。這是對他多年來為唐朝建立和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的高度認可。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選擇立李治為皇太子,並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不久,李世民又想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暗中爭辯,此事才作罷。在立儲之事上,長孫無忌的態度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堅定地支持李治,為唐朝的皇位傳承穩定做出了貢獻。
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東征高句麗。長孫無忌與岑文本、楊師道一同隨軍出征,並代理侍中之職。長孫無忌在圍攻安市城的戰役中,率一萬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峽穀中,作為奇兵衝擊敵後,並拆毀所有橋梁,斷絕高句麗援軍歸路,迫使敵軍主帥高延壽、高惠真投降。
公元648年,唐貞觀二十二年。中書令馬周病逝。李世民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並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事務。
貞觀年間,長孫無忌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忠誠的品質和高尚的品德,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和股肱之臣。他在政治、法律、人才、文化等多個方麵的貢獻,為貞觀之治的形成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與李世民之間的君臣情誼,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在這一時期,長孫無忌無疑是唐朝政治舞台上的一顆耀眼明星,他的光芒照亮了整個貞觀盛世。
公元649年,唐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於行宮翠微宮,臨終前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同年,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封長孫無忌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任揚州都督。對於長孫無忌的進言,李治每次都優先采納,長孫無忌繼續在朝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隨著李治逐漸掌握政權,唐朝的政治局勢也發生了變化。李治開始寵愛武則天,加上王皇後沒有兒子,便準備冊立武則天為皇後。為了贏得長孫無忌的支持,李治親自帶著武則天前往他的府上宴飲,賞賜了很多財物,又給他的三個兒子封官,但長孫無忌假裝不懂李治的意思。後來,武則天的母親多次親自登門請求,長孫無忌都嚴詞拒絕。
長孫無忌在廢立皇後問題上的堅決態度,引起了武則天的強烈不滿。武則天對權力有著強烈的渴望,她認為長孫無忌是她實現政治野心的巨大障礙。而此時,朝廷中也形成了支持和反對立武則天為後的兩派勢力,政治鬥爭日益激烈。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長孫無忌主持審問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謀反之事。為免死罪,房遺愛效仿當年太子李承乾的衛士紇幹承基告密太子謀反一事,自稱與吳王李恪是同謀。先前,長孫無忌因阻攔李世民立吳王李恪為太子一事,與吳王李恪關係惡化,而吳王李恪平素名望較高,為人心所向,長孫無忌頗為忌恨他,一直都想找借口誅滅李恪以斷絕眾望。房遺愛的口供便給了長孫無忌一個誅殺吳王李恪的借口。
最終,李治下詔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處斬,李元景、李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也一並被賜自盡。同時,因素來與江夏王李道宗不和,長孫無忌借機打擊,將其流放到廣西象州。
公元655年,唐永徽六年。李治還是未聽從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諫,強行立武則天為後。武則天對長孫無忌在立後事情上不肯支持自己,懷恨在心。
公元659年,唐顯慶四年。武則天的親信許敬宗誣陷長孫無忌圖謀造反,李治便命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一同審查此案。而後,李治在未親自找長孫無忌本人查問謀反之事的情況下,隻是聽信許敬宗的誣陷不實之詞,便撤去了長孫無忌的官職爵位,並將他流放黔州,讓沿途州府發兵護送。同年七月,唐高宗令李積、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命其部下袁公瑜審訊長孫無忌,袁公瑜逼得長孫無忌自縊。長孫無忌死後,家產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長孫無忌估計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對唐王朝忠心耿耿一輩子,最終卻落得如此淒慘的下場。他更沒有想到,讓自己落得如此下場的,正是自己一直支持的親外甥唐高宗李治。長孫無忌的死,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唐朝政治的一場重大變革。隨著長孫無忌的離世,武則天的勢力進一步膨脹,唐朝的政治權力逐漸落入她的手中,為她日後稱帝奠定了基礎。
公元674年,唐上元元年。李治為長孫無忌平反,追複其官爵,陪葬於昭陵,趙國公的爵位由其曾孫長孫翼承襲。
縱觀長孫無忌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與悲劇性。他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既足智多謀,又有文武之才。他在唐朝的建立與初期發展過程中,憑借自己的才華、智慧和忠誠,立下了赫赫戰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政治、法律、文化等多個領域的成就,對唐朝乃至整個中國曆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的君臣佳話,也成為了封建王朝理想君臣關係的典範。他身為貴戚,權重而不專,對大唐皇室忠心耿耿,盡智盡力。然而,在權力的誘惑與政治鬥爭的漩渦中,他最終未能逃脫命運的捉弄,落得個機關算盡終成空的淒慘下場。
他的一生,與大唐的命運緊密相連,他的遭遇不僅反映出封建王朝政治的複雜性和殘酷性,也映照出了封建時代政治舞台上的風雲變幻、人性的光輝與弱點以及曆史發展的曲折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