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東吳最後一位大都督,也是東吳活的最久的軍師。他十二歲就肩負一家之主的重擔,使家族重新聚集起來得以延續。他為人深謀遠慮,在夷陵之戰中以火攻戰術大破蜀軍,又在石亭之戰中擊敗曹休,為孫吳建立三分天下的霸業立下赫赫戰功。他不僅在軍事上展現了卓越的才能,還在經濟和商業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一生出將入相,與兒子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例父子同進武廟的孤本範例。
他就是被讚為“社稷之臣”的東吳江陵侯——陸遜。
在陳壽的《三國誌》中,除了魏、蜀、吳三國的帝王單獨立傳外,其他人物大多會合並立傳。但其中也有兩位人臣也享有了單獨立傳的權力。一位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另一位就是東吳大都督陸遜。那麽,陸遜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憑什麽能享受與諸葛亮一樣的特權呢?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東吳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孫權最重要的重要謀士之一。
公元183年,光和六年。陸遜出身於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陸氏家族,這是一個在當地極具聲望與底蘊的世家大族。自東漢以來,陸氏家族便以經學傳家,在文化和政治領域皆有著深厚影響力。
陸遜的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不幸的是,陸遜少年喪父,後來跟隨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舒縣讀書。《三國誌·陸遜傳》記載:“遜少孤,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陸遜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飽讀詩書,對經史子集有著深刻理解,這為他日後在軍政等諸多方麵展現出的睿智奠定了堅實文化基礎。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因袁術和陸康不和,袁術派遣孫策攻打廬江,陸康在堅守了兩年後,廬江城最終被孫策攻克,陸康不久便病逝了。此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親屬送往吳郡。在抵禦孫策的兩年戰爭中,陸氏家族百餘人因為饑荒和戰亂,死了將近半數。此時,十二歲的陸遜是陸氏家族中最年長的,為了延續宗族,他不得不肩負起一家之主的重擔。《三國誌·陸遜傳》記載:“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孫策遭到刺殺而去世,孫權繼領其眾,成為將軍,招納俊秀,聘求名士。三年後,二十一歲的陸遜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的幕僚。
初入幕府,陸遜主要負責處理一些地方政務,如管理屯田事務、協調百姓糾紛等。他憑借細心與耐心,以及對民生疾苦的深刻洞察,將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在屯田方麵,他積極組織百姓開墾荒地,合理安排水利灌溉,提高糧食產量,為東吳軍事行動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同時,在處理民間糾紛時,他秉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理服人,贏得當地百姓讚譽與信任,也逐漸在東吳官場嶄露頭角。
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今安徽當塗東北)一帶也有很多隱匿人口。陸遜上書孫權陳述征討的利益,請求讓他去招募,孫權應允。會稽有一位山賊叫潘臨,造反多年,官府無法平定。陸遜便招兵進討,終將其平定,這時陸遜手下已有二千餘人。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鄱陽的賊帥尤突作亂,影響甚大,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將其討平,斬首數千級,陸遜因功被拜定威校尉。通過這些戰事,孫權對陸遜頗為中意,並將自己的侄女許配於陸遜,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陸遜正式成為孫權的近臣,這一年,陸遜三十三歲。
在東吳發展過程中,山越勢力一直是令孫權頭疼的問題。
山越民族分布於江東山區地帶,他們憑借複雜山地地形,時常發動叛亂,劫掠附近郡縣,對東吳內部穩定構成嚴重威脅。陸遜深知山越問題不解決,東吳便難以集中力量對外發展,於是主動請纓,承擔起平定山越之亂的重任。《三國誌·陸遜傳》記載:“遜建議日:‘方今英雄棋躊,財狼髓望,克敵寧亂,非眾不濟。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權納其策,以為帳下右部督。”
陸遜在平定山越過程中,展現出非凡軍事謀略。他並未采取一味武力強攻,而是運用恩威並施、剿撫並用的策略。一方麵,他組織精銳軍隊,對那些頑固抵抗、燒殺搶掠的山越部落進行堅決打擊,以展示東吳軍威,讓山越人明白叛亂沒有好下場;另一方麵,他派遣使者深入各個山越部落,宣傳東吳政策,承諾隻要他們放下武器,歸順東吳,便可得到妥善安置,享受與普通百姓一樣的待遇。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費棧被曹操策反,在丹陽煽動山越起事,充當曹軍內應,配合曹軍。孫權命陸遜率兵前往征伐。費棧人多勢大,陸遜帶去的兵馬較少,敵我懸殊。但陸遜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裏派人潛入山穀吹號擊鼓等疑兵之計,很快擊破費棧武裝。
經過數年不懈努力,陸遜成功地平定了大部分山越之亂,他勒令各山區越族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精兵萬餘。陸遜的這一係列舉措,不僅增加了東吳的人口和勞動力,還消除了內部隱患,為東吳全身心投入對外爭霸奠定了良好基礎。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的部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圍困襄陽、樊城,後擒於禁,斬龐德。孫權集團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荊州三郡(江夏、長沙、桂陽)後,實力大增,但因為劉備集團占據荊州南郡,使得孫權集團不但無力向北發展,而且還有被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夾擊的危險。所以,孫權集團在呂蒙“全據長江”的主張下,想方設法想占據荊州南郡。
陸遜敏銳地察覺到荊州局勢的微妙變化,便向孫權進言,闡述奪取荊州的可行性以及相應戰略計劃。他指出關羽雖勇猛,但為人高傲自負,此時可利用他這一性格弱點,先示弱於他,讓他放鬆對東吳的警惕,然後再尋找合適時機發動突然襲擊。
孫權采納陸遜建議,並任命他與呂蒙一同謀劃奪取荊州之事。
陸遜先是給關羽寫了一封言辭謙卑的書信,在信中對關羽大肆誇讚,稱其功高蓋世,威震四方,自己對他十分欽佩,此次東吳出兵隻是為了防禦曹魏,絕無覬覦荊州之意。關羽看了這封信後,果然中計,認為陸遜不過是個年輕後生,不足為懼,便將防備東吳的兵力調往北方,去攻打曹魏的襄樊地區。
見關羽上當,呂蒙和陸遜抓住時機,率領大軍白衣渡江,悄悄地摸到荊州城下。由於關羽後方空虛,東吳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什麽抵抗就順利地占領了荊州的多個重要城池。關羽得知後方失陷後,匆忙迴軍救援,但為時已晚,最終敗走麥城,被東吳軍隊擒獲並殺害。
荊州爭奪戰的勝利,讓陸遜聲名大噪,他憑借出色的謀略和果敢的行動,在東吳軍事將領中脫穎而出,成為孫權倚重的重要將領之一,也為東吳在長江中遊地區的戰略布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劉備在得知關羽被害、荊州丟失後,悲憤交加,不顧諸葛亮等大臣勸阻,毅然決定興兵伐吳,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同時奪迴荊州這塊戰略要地。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劉備率領蜀漢大軍水陸並進,氣勢洶洶地向東吳殺來,一時間,東吳西部邊境形勢萬分危急。
麵對蜀漢大軍的來勢洶洶,孫權意識到必須要有一位能夠統籌全局、具備卓越軍事才能的將領來指揮作戰,才能抵禦住蜀漢的攻勢。經過深思熟慮,孫權決定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領東吳各路軍隊,抵禦劉備的進攻。《三國誌·陸遜傳》記載:“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於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陸遜在接手東吳軍指揮權後,仔細分析了雙方的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條件。他深知劉備兵勢強大,且因關羽被殺而報仇心切,士氣正盛,所以決定暫避蜀軍鋒芒,避免過早與蜀軍進行正麵決戰,陸遜耐心說服了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後,果斷地指揮大軍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
這樣大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裏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同時也拉長了蜀軍的補給線,使蜀軍逐漸陷入疲憊和後勤保障困難的境地。
在相持階段,麵對劉備的多次挑釁,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劉備曾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穀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但陸遜堅守陣地,沒有上當,成功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使蜀軍將士逐漸鬥誌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經過長時間的相持,蜀軍士氣低落,劉備因暑熱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裏,兵力分散。陸遜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果斷地動員全軍投入反擊。他先派出小股部隊作試探性的進攻,摸清了蜀軍的虛實,並找到了利用火攻反擊蜀軍的辦法。
在一個刮著大風的黑夜,吳軍趁著蜀軍沒有防備,發動了全麵的出擊,順風放起火來,火勢迅速蔓延,蜀軍的四十多個營盤瞬間陷入火海之中。吳軍將士士氣大振,勇往直前,橫衝直撞,蜀軍人仰馬翻,毫無招架之力。
在混戰中,劉備的大將張南、馮習和協助劉備作戰的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被殺,大將杜路、劉寧投降,蜀軍傷亡慘重,全線崩潰。劉備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敗將狼狽逃竄,一路退迴白帝城。《三國誌·陸遜傳》記載:“遜督促諸軍四麵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陸遜認識到吳蜀聯盟對於東吳的重要性,在取得勝利後適可而止,為日後吳蜀兩國重新恢複聯盟關係留下了餘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陸遜在戰爭中的克製和大局觀。
夷陵之戰,陸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憑借著精妙絕倫的火攻戰術和沉穩的指揮,大破蜀軍,給蜀漢帶來沉重打擊,也徹底粉碎了劉備想要奪迴荊州、報複東吳的企圖。此役的勝利,讓陸遜的軍事聲譽達到了頂峰,他也成為了東吳乃至整個三國時期備受矚目的名將,為東吳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中贏得了重要的戰略優勢。
夷陵之戰後,東吳雖然暫時解除了來自蜀漢的威脅,但北方的曹魏依然虎視眈眈,時刻想要尋找機會南下,消滅東吳。
公元228年,黃武七年。曹魏的大司馬曹休意圖建功立業,便率領大軍南下,想要攻打東吳的淮南地區,進而威脅東吳的都城建業。
陸遜深知曹休此次出兵來者不善,如果讓他得逞,東吳的局勢將會變得十分危急。於是,他主動向孫權請戰,要求率軍迎擊曹休。陸遜經過詳細的分析和謀劃,製定了一套誘敵深入的作戰計劃。他先是派出一些小股部隊在淮南地區佯裝敗退,故意露出破綻,讓曹休以為東吳軍隊不堪一擊,從而誘使曹休率領大軍深入東吳境內。
同時,陸遜還暗中在曹休進軍必經之路的石亭一帶設下了重重埋伏。他將東吳的精銳部隊隱藏在山穀、樹林等隱蔽之處,布置好了各種弓弩、陷阱等防禦設施,隻等曹休上鉤。
曹休果然中計,看到東吳軍隊節節敗退,他便得意忘形,率領大軍一路追擊,不知不覺就進入了陸遜設下的埋伏圈。當曹休發現情況不對時,為時已晚,陸遜一聲令下,東吳軍隊從四麵八方殺出,一時間箭如雨下,喊殺聲震天。曹休的軍隊陷入了絕境,被打得大敗,士兵死傷無數,曹休自己也在親兵的拚死保護下才得以逃脫。
石亭之戰,是東吳對曹魏的一次重大勝利,它不僅重創了曹魏的有生力量,讓曹魏在短期內不敢再輕易對東吳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且極大地鼓舞了東吳軍民的士氣,進一步鞏固了東吳在三國鼎立格局中的地位。陸遜憑借此戰,再次證明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也讓他在東吳的威望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了東吳軍民心目中的英雄和國家的中流砥柱。
陸遜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在政治方麵同樣有著非凡的建樹。他深知軍事勝利隻是保障國家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方麵,要想讓東吳長治久安、繁榮昌盛,還需要在政治上采取一係列正確的舉措。
陸遜一直強調農業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他認為隻有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國家才能有穩定的根基。在他的建議下,東吳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工程,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例如,他親自參與規劃了一些大型水利灌溉設施的修建,使得江南地區的農田能夠得到充足的水源灌溉,糧食產量大幅提升。
同時,陸遜還關注百姓的生活疾苦,時常向孫權進言,要求減輕賦稅和徭役,讓百姓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農業生產以及照顧家庭。在遇到災荒年份時,他積極組織賑災救濟活動,開倉放糧,幫助受災百姓渡過難關,因此深受東吳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在人才選拔方麵,陸遜秉持公正、唯才是舉的原則。他認為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真才實學,就應該得到任用和提拔。他向孫權推薦了不少有才能的人,這些人後來都在東吳的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陸遜自己也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對貪汙腐敗等不良現象深惡痛絕。他時常告誡下屬官員要清正廉潔,一心為民,一旦發現有官員違法亂紀,便會毫不留情地進行懲處,從而營造了一個相對清明的政治環境,為東吳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吏治保障。
在外交上,陸遜深知東吳處於魏蜀之間,要想保持自身的安全和發展,就需要巧妙地運用平衡之術。在夷陵之戰後,他意識到與蜀漢長期敵對下去對東吳並沒有好處,於是便向孫權建議與蜀漢重新修好,恢複聯盟關係,共同對抗曹魏。孫權采納了他的建議,派使者與蜀漢進行溝通,最終雙方達成和解,再次結成了抗曹聯盟。
同時,麵對曹魏的拉攏與威脅,陸遜也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輕易被曹魏的利益所誘惑,堅守東吳的立場,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通過靈活的外交策略,陸遜幫助東吳在複雜的三國國際關係中穩住了陣腳,為東吳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
陸遜一生對東吳忠心耿耿,為國家鞠躬盡瘁,但在晚年卻不幸卷入了東吳的立儲之爭。孫權晚年,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明爭暗鬥不斷。陸遜秉持著為國家長遠考慮的原則,多次向孫權進言,希望他能夠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立孫和為太子,並且對其他皇子的一些不當行為表示了擔憂。
然而,陸遜高估了自己和孫權的關係,也低估了孫權的帝王心術,他的這些進言引起了孫權的不滿,孫權認為陸遜此舉是在幹涉皇室內部事務,對他的權威構成了挑戰。加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孫權耳邊煽風點火,使得孫權與陸遜之間的關係逐漸產生了裂痕,孫權開始對陸遜疏遠,甚至多次斥責他。在遭受孫權的斥責和疏遠後,陸遜心情極為鬱悶,加之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
公元 245 年,赤烏八年。陸遜在憂憤中離世,終年六十三歲。
陸遜的去世,對東吳而言是巨大的損失。他作為東吳的中流砥柱,無論是在軍事領域還是政治方麵,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陸遜去世後,東吳在軍事上漸漸失去往日的鋒芒,再也未出現如他那般能夠統籌全局、屢戰屢勝的傑出將領。在政治層麵,也缺少了像陸遜這樣能夠直言進諫、清正廉潔、善於治國理政的大臣。東吳的官場風氣逐漸惡化,政治日益腐敗。
可以說,陸遜的去世成為東吳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此後,東吳雖然存續了一段時間,但在與魏、蜀的競爭中,漸漸處於劣勢,最終走向滅亡。
縱觀陸遜的一生,他從一個出身世家大族的青年才俊,憑借自身努力、智慧和勇氣,逐步成長為東吳的軍事統帥和政治核心人物。在軍事上,他屢立戰功,無論是平定山越、奪取荊州,還是在夷陵之戰、石亭之戰中以少勝多,都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堪稱三國時期名將典範。在政治上,他關心民生、選拔人才、整頓吏治、運用外交平衡之術,為東吳的長治久安殫精竭慮,是一位具有深邃政治智慧的賢臣。
他文武兼備,追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讚為“社稷之臣”,在三國黯淡的末梢,展現出了多麵色彩。
陸遜的去世,不隻是一個忠臣的謝幕,更是東吳內部矛盾的一個縮影。他用火光書寫了東吳的輝煌,也在猜忌中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他就是被讚為“社稷之臣”的東吳江陵侯——陸遜。
在陳壽的《三國誌》中,除了魏、蜀、吳三國的帝王單獨立傳外,其他人物大多會合並立傳。但其中也有兩位人臣也享有了單獨立傳的權力。一位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另一位就是東吳大都督陸遜。那麽,陸遜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憑什麽能享受與諸葛亮一樣的特權呢?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東吳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孫權最重要的重要謀士之一。
公元183年,光和六年。陸遜出身於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陸氏家族,這是一個在當地極具聲望與底蘊的世家大族。自東漢以來,陸氏家族便以經學傳家,在文化和政治領域皆有著深厚影響力。
陸遜的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不幸的是,陸遜少年喪父,後來跟隨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舒縣讀書。《三國誌·陸遜傳》記載:“遜少孤,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陸遜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飽讀詩書,對經史子集有著深刻理解,這為他日後在軍政等諸多方麵展現出的睿智奠定了堅實文化基礎。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因袁術和陸康不和,袁術派遣孫策攻打廬江,陸康在堅守了兩年後,廬江城最終被孫策攻克,陸康不久便病逝了。此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親屬送往吳郡。在抵禦孫策的兩年戰爭中,陸氏家族百餘人因為饑荒和戰亂,死了將近半數。此時,十二歲的陸遜是陸氏家族中最年長的,為了延續宗族,他不得不肩負起一家之主的重擔。《三國誌·陸遜傳》記載:“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孫策遭到刺殺而去世,孫權繼領其眾,成為將軍,招納俊秀,聘求名士。三年後,二十一歲的陸遜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的幕僚。
初入幕府,陸遜主要負責處理一些地方政務,如管理屯田事務、協調百姓糾紛等。他憑借細心與耐心,以及對民生疾苦的深刻洞察,將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在屯田方麵,他積極組織百姓開墾荒地,合理安排水利灌溉,提高糧食產量,為東吳軍事行動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同時,在處理民間糾紛時,他秉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理服人,贏得當地百姓讚譽與信任,也逐漸在東吳官場嶄露頭角。
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今安徽當塗東北)一帶也有很多隱匿人口。陸遜上書孫權陳述征討的利益,請求讓他去招募,孫權應允。會稽有一位山賊叫潘臨,造反多年,官府無法平定。陸遜便招兵進討,終將其平定,這時陸遜手下已有二千餘人。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鄱陽的賊帥尤突作亂,影響甚大,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將其討平,斬首數千級,陸遜因功被拜定威校尉。通過這些戰事,孫權對陸遜頗為中意,並將自己的侄女許配於陸遜,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陸遜正式成為孫權的近臣,這一年,陸遜三十三歲。
在東吳發展過程中,山越勢力一直是令孫權頭疼的問題。
山越民族分布於江東山區地帶,他們憑借複雜山地地形,時常發動叛亂,劫掠附近郡縣,對東吳內部穩定構成嚴重威脅。陸遜深知山越問題不解決,東吳便難以集中力量對外發展,於是主動請纓,承擔起平定山越之亂的重任。《三國誌·陸遜傳》記載:“遜建議日:‘方今英雄棋躊,財狼髓望,克敵寧亂,非眾不濟。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權納其策,以為帳下右部督。”
陸遜在平定山越過程中,展現出非凡軍事謀略。他並未采取一味武力強攻,而是運用恩威並施、剿撫並用的策略。一方麵,他組織精銳軍隊,對那些頑固抵抗、燒殺搶掠的山越部落進行堅決打擊,以展示東吳軍威,讓山越人明白叛亂沒有好下場;另一方麵,他派遣使者深入各個山越部落,宣傳東吳政策,承諾隻要他們放下武器,歸順東吳,便可得到妥善安置,享受與普通百姓一樣的待遇。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費棧被曹操策反,在丹陽煽動山越起事,充當曹軍內應,配合曹軍。孫權命陸遜率兵前往征伐。費棧人多勢大,陸遜帶去的兵馬較少,敵我懸殊。但陸遜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裏派人潛入山穀吹號擊鼓等疑兵之計,很快擊破費棧武裝。
經過數年不懈努力,陸遜成功地平定了大部分山越之亂,他勒令各山區越族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精兵萬餘。陸遜的這一係列舉措,不僅增加了東吳的人口和勞動力,還消除了內部隱患,為東吳全身心投入對外爭霸奠定了良好基礎。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的部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圍困襄陽、樊城,後擒於禁,斬龐德。孫權集團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荊州三郡(江夏、長沙、桂陽)後,實力大增,但因為劉備集團占據荊州南郡,使得孫權集團不但無力向北發展,而且還有被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夾擊的危險。所以,孫權集團在呂蒙“全據長江”的主張下,想方設法想占據荊州南郡。
陸遜敏銳地察覺到荊州局勢的微妙變化,便向孫權進言,闡述奪取荊州的可行性以及相應戰略計劃。他指出關羽雖勇猛,但為人高傲自負,此時可利用他這一性格弱點,先示弱於他,讓他放鬆對東吳的警惕,然後再尋找合適時機發動突然襲擊。
孫權采納陸遜建議,並任命他與呂蒙一同謀劃奪取荊州之事。
陸遜先是給關羽寫了一封言辭謙卑的書信,在信中對關羽大肆誇讚,稱其功高蓋世,威震四方,自己對他十分欽佩,此次東吳出兵隻是為了防禦曹魏,絕無覬覦荊州之意。關羽看了這封信後,果然中計,認為陸遜不過是個年輕後生,不足為懼,便將防備東吳的兵力調往北方,去攻打曹魏的襄樊地區。
見關羽上當,呂蒙和陸遜抓住時機,率領大軍白衣渡江,悄悄地摸到荊州城下。由於關羽後方空虛,東吳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什麽抵抗就順利地占領了荊州的多個重要城池。關羽得知後方失陷後,匆忙迴軍救援,但為時已晚,最終敗走麥城,被東吳軍隊擒獲並殺害。
荊州爭奪戰的勝利,讓陸遜聲名大噪,他憑借出色的謀略和果敢的行動,在東吳軍事將領中脫穎而出,成為孫權倚重的重要將領之一,也為東吳在長江中遊地區的戰略布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劉備在得知關羽被害、荊州丟失後,悲憤交加,不顧諸葛亮等大臣勸阻,毅然決定興兵伐吳,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同時奪迴荊州這塊戰略要地。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劉備率領蜀漢大軍水陸並進,氣勢洶洶地向東吳殺來,一時間,東吳西部邊境形勢萬分危急。
麵對蜀漢大軍的來勢洶洶,孫權意識到必須要有一位能夠統籌全局、具備卓越軍事才能的將領來指揮作戰,才能抵禦住蜀漢的攻勢。經過深思熟慮,孫權決定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領東吳各路軍隊,抵禦劉備的進攻。《三國誌·陸遜傳》記載:“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於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陸遜在接手東吳軍指揮權後,仔細分析了雙方的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條件。他深知劉備兵勢強大,且因關羽被殺而報仇心切,士氣正盛,所以決定暫避蜀軍鋒芒,避免過早與蜀軍進行正麵決戰,陸遜耐心說服了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後,果斷地指揮大軍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
這樣大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裏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同時也拉長了蜀軍的補給線,使蜀軍逐漸陷入疲憊和後勤保障困難的境地。
在相持階段,麵對劉備的多次挑釁,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劉備曾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穀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但陸遜堅守陣地,沒有上當,成功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使蜀軍將士逐漸鬥誌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經過長時間的相持,蜀軍士氣低落,劉備因暑熱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裏,兵力分散。陸遜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果斷地動員全軍投入反擊。他先派出小股部隊作試探性的進攻,摸清了蜀軍的虛實,並找到了利用火攻反擊蜀軍的辦法。
在一個刮著大風的黑夜,吳軍趁著蜀軍沒有防備,發動了全麵的出擊,順風放起火來,火勢迅速蔓延,蜀軍的四十多個營盤瞬間陷入火海之中。吳軍將士士氣大振,勇往直前,橫衝直撞,蜀軍人仰馬翻,毫無招架之力。
在混戰中,劉備的大將張南、馮習和協助劉備作戰的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被殺,大將杜路、劉寧投降,蜀軍傷亡慘重,全線崩潰。劉備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敗將狼狽逃竄,一路退迴白帝城。《三國誌·陸遜傳》記載:“遜督促諸軍四麵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陸遜認識到吳蜀聯盟對於東吳的重要性,在取得勝利後適可而止,為日後吳蜀兩國重新恢複聯盟關係留下了餘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陸遜在戰爭中的克製和大局觀。
夷陵之戰,陸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憑借著精妙絕倫的火攻戰術和沉穩的指揮,大破蜀軍,給蜀漢帶來沉重打擊,也徹底粉碎了劉備想要奪迴荊州、報複東吳的企圖。此役的勝利,讓陸遜的軍事聲譽達到了頂峰,他也成為了東吳乃至整個三國時期備受矚目的名將,為東吳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中贏得了重要的戰略優勢。
夷陵之戰後,東吳雖然暫時解除了來自蜀漢的威脅,但北方的曹魏依然虎視眈眈,時刻想要尋找機會南下,消滅東吳。
公元228年,黃武七年。曹魏的大司馬曹休意圖建功立業,便率領大軍南下,想要攻打東吳的淮南地區,進而威脅東吳的都城建業。
陸遜深知曹休此次出兵來者不善,如果讓他得逞,東吳的局勢將會變得十分危急。於是,他主動向孫權請戰,要求率軍迎擊曹休。陸遜經過詳細的分析和謀劃,製定了一套誘敵深入的作戰計劃。他先是派出一些小股部隊在淮南地區佯裝敗退,故意露出破綻,讓曹休以為東吳軍隊不堪一擊,從而誘使曹休率領大軍深入東吳境內。
同時,陸遜還暗中在曹休進軍必經之路的石亭一帶設下了重重埋伏。他將東吳的精銳部隊隱藏在山穀、樹林等隱蔽之處,布置好了各種弓弩、陷阱等防禦設施,隻等曹休上鉤。
曹休果然中計,看到東吳軍隊節節敗退,他便得意忘形,率領大軍一路追擊,不知不覺就進入了陸遜設下的埋伏圈。當曹休發現情況不對時,為時已晚,陸遜一聲令下,東吳軍隊從四麵八方殺出,一時間箭如雨下,喊殺聲震天。曹休的軍隊陷入了絕境,被打得大敗,士兵死傷無數,曹休自己也在親兵的拚死保護下才得以逃脫。
石亭之戰,是東吳對曹魏的一次重大勝利,它不僅重創了曹魏的有生力量,讓曹魏在短期內不敢再輕易對東吳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且極大地鼓舞了東吳軍民的士氣,進一步鞏固了東吳在三國鼎立格局中的地位。陸遜憑借此戰,再次證明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也讓他在東吳的威望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了東吳軍民心目中的英雄和國家的中流砥柱。
陸遜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在政治方麵同樣有著非凡的建樹。他深知軍事勝利隻是保障國家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方麵,要想讓東吳長治久安、繁榮昌盛,還需要在政治上采取一係列正確的舉措。
陸遜一直強調農業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他認為隻有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國家才能有穩定的根基。在他的建議下,東吳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工程,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例如,他親自參與規劃了一些大型水利灌溉設施的修建,使得江南地區的農田能夠得到充足的水源灌溉,糧食產量大幅提升。
同時,陸遜還關注百姓的生活疾苦,時常向孫權進言,要求減輕賦稅和徭役,讓百姓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農業生產以及照顧家庭。在遇到災荒年份時,他積極組織賑災救濟活動,開倉放糧,幫助受災百姓渡過難關,因此深受東吳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在人才選拔方麵,陸遜秉持公正、唯才是舉的原則。他認為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真才實學,就應該得到任用和提拔。他向孫權推薦了不少有才能的人,這些人後來都在東吳的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陸遜自己也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對貪汙腐敗等不良現象深惡痛絕。他時常告誡下屬官員要清正廉潔,一心為民,一旦發現有官員違法亂紀,便會毫不留情地進行懲處,從而營造了一個相對清明的政治環境,為東吳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吏治保障。
在外交上,陸遜深知東吳處於魏蜀之間,要想保持自身的安全和發展,就需要巧妙地運用平衡之術。在夷陵之戰後,他意識到與蜀漢長期敵對下去對東吳並沒有好處,於是便向孫權建議與蜀漢重新修好,恢複聯盟關係,共同對抗曹魏。孫權采納了他的建議,派使者與蜀漢進行溝通,最終雙方達成和解,再次結成了抗曹聯盟。
同時,麵對曹魏的拉攏與威脅,陸遜也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輕易被曹魏的利益所誘惑,堅守東吳的立場,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通過靈活的外交策略,陸遜幫助東吳在複雜的三國國際關係中穩住了陣腳,為東吳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
陸遜一生對東吳忠心耿耿,為國家鞠躬盡瘁,但在晚年卻不幸卷入了東吳的立儲之爭。孫權晚年,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明爭暗鬥不斷。陸遜秉持著為國家長遠考慮的原則,多次向孫權進言,希望他能夠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立孫和為太子,並且對其他皇子的一些不當行為表示了擔憂。
然而,陸遜高估了自己和孫權的關係,也低估了孫權的帝王心術,他的這些進言引起了孫權的不滿,孫權認為陸遜此舉是在幹涉皇室內部事務,對他的權威構成了挑戰。加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孫權耳邊煽風點火,使得孫權與陸遜之間的關係逐漸產生了裂痕,孫權開始對陸遜疏遠,甚至多次斥責他。在遭受孫權的斥責和疏遠後,陸遜心情極為鬱悶,加之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
公元 245 年,赤烏八年。陸遜在憂憤中離世,終年六十三歲。
陸遜的去世,對東吳而言是巨大的損失。他作為東吳的中流砥柱,無論是在軍事領域還是政治方麵,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陸遜去世後,東吳在軍事上漸漸失去往日的鋒芒,再也未出現如他那般能夠統籌全局、屢戰屢勝的傑出將領。在政治層麵,也缺少了像陸遜這樣能夠直言進諫、清正廉潔、善於治國理政的大臣。東吳的官場風氣逐漸惡化,政治日益腐敗。
可以說,陸遜的去世成為東吳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此後,東吳雖然存續了一段時間,但在與魏、蜀的競爭中,漸漸處於劣勢,最終走向滅亡。
縱觀陸遜的一生,他從一個出身世家大族的青年才俊,憑借自身努力、智慧和勇氣,逐步成長為東吳的軍事統帥和政治核心人物。在軍事上,他屢立戰功,無論是平定山越、奪取荊州,還是在夷陵之戰、石亭之戰中以少勝多,都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堪稱三國時期名將典範。在政治上,他關心民生、選拔人才、整頓吏治、運用外交平衡之術,為東吳的長治久安殫精竭慮,是一位具有深邃政治智慧的賢臣。
他文武兼備,追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讚為“社稷之臣”,在三國黯淡的末梢,展現出了多麵色彩。
陸遜的去世,不隻是一個忠臣的謝幕,更是東吳內部矛盾的一個縮影。他用火光書寫了東吳的輝煌,也在猜忌中走向了生命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