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鞠躬盡瘁的一代賢相,也是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他是文人墨客心中永恆的精神歸宿,也是士人學子推崇至極的終身偶像。他半生修身齊家,半生治國平天下。他是兩漢以來的無雙國士,也是三代而後的第一人。他就是蜀漢武鄉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公元181年,光和四年。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就家世而言,諸葛亮的出身算不上顯赫,但諸葛氏也是琅琊望族。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期做過司隸校尉,以剛正不阿、執法嚴明而著稱。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然而,諸葛亮童年命運悲慘,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自幼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玄曾出任豫章太守,可在那個動蕩的亂世,仕途充滿變數,諸葛玄失去官職,便攜諸葛亮兄弟前往荊州投靠劉表。《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可以說,諸葛亮年少時的不幸經曆,造就了他後來的謹慎性格。也是這些經曆,讓諸葛亮早慧通達,明白事理,促使他博覽群書,成為了一個滿腹經綸的飽讀之士。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諸葛玄去世,十六歲的諸葛亮就隱居在隆中。自此,隆中多了一位身材高大,喜歡吟誦《梁甫吟》的翩翩少年,他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當時很多人都不信,認為諸葛亮是在吹牛自誇。《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
隆中雖地處偏遠,但對諸葛亮而言,這裏卻是他韜光養晦、積累學識的絕佳之地。當時的荊州文化氛圍濃厚,名士雲集。諸葛亮有幸結識龐德公,兩人之間亦師亦友,關係非常密切。龐德公是荊襄地區備受敬重的名士,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他眼光獨到,一眼便看出諸葛亮的不凡之處,認為這個年輕人日後必成大器,故而賜他 “臥龍” 之稱。諸葛亮還結識了一群誌同道合的好友,如徐庶、崔州平、石廣元等人。他們時常相聚,一同探討天下局勢,互相切磋學問,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斷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諸葛亮在隆中一呆,就是十年。
這十年諸葛亮具體在做什麽,我們不得而知,據諸葛亮自己後來在《出師表》裏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意思是自己啥也沒幹,種田去了。但這些隻是古人的自謙之詞,至少從相關史料中,我們可以得知,諸葛亮在這期間,結交天下名流,觀察天下大勢,娶了一個很厲害的老婆,得到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名號叫“臥龍”。
總結的說,諸葛亮這十年就是在修身齊家。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這一年,對諸葛亮和劉備而言,都是極為關鍵的一年。
此時的劉備,雖有著漢室宗親的光環,但在這亂世之中屢遭挫折,四處漂泊,寄人籬下,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雖心懷興複漢室的大誌,卻始終未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穩固基業。正在劉備為前途迷茫之際,徐庶向他舉薦了諸葛亮,稱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劉備聽聞後,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最終見到了他。
這一年,劉備四十六歲,諸葛亮二十七歲。
兩人見麵後,展開了一場改變曆史走向的深談,這便是著名的 “隆中對”。
在這次對話中,諸葛亮展現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他先是冷靜而透徹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
曹操已在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龐大,兵多將廣,且占據了政治上的優勢,難以與之正麵抗衡;孫權憑借父兄打下的基業,據有江東六郡,地勢險要,又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加之手下人才濟濟,民眾歸附,隻能與之結為盟友,共同對抗曹操。而荊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北可據漢水、沔水,南通南海,東連吳郡、會稽,西通巴、蜀之地,是兵家必爭的用武之地;益州則地勢險要,沃野千裏,有著 “天府之國” 的美譽,然而其主劉璋昏庸懦弱,難以守住這份基業。
基於此,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一條清晰且極具可行性的戰略路線:
先奪取荊州作為立足之地,進而謀取益州,待天下局勢有變之時,再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北伐,如此便可興複漢室,成就霸業。
劉備聽後,猶如撥雲見日,對諸葛亮的才能欽佩不已,當即懇請他出山相助。諸葛亮感於劉備的誠意與興複漢室的大誌,欣然應允,從此開啟了他輔佐劉備成就帝業的輝煌征程。《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羽、飛乃止。”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隻幹了兩件事情,就為劉備爭奪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一件事情是諸葛亮利用劉表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為劉備建立了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
劉表的長子劉琦與次子劉琮,為了繼承人之位,矛盾愈演愈烈,尖銳至極。劉表在後妻和下屬的影響下,偏愛次子劉琮,對長子劉琦心生嫌惡,這讓劉琦日夜擔驚受怕。劉琦用上屋抽梯的手段獲得了諸葛亮的幫助,諸葛亮建議劉琦遠離荊州,以此保全自身。於是劉琦主動向父親劉表請求,去江夏做了太守。劉琦任江夏太守後不久,劉備便派遣關羽前往江夏,表麵上協助劉琦鎮守江夏,實際上則是借劉琦之名,建立了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後來這支軍隊成了劉備與東吳聯合抗曹的資本,也成了劉備爭奪天下的主力軍。
第二件事情是諸葛亮親自前往江東,聯吳抗曹。
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劉琮繼位。曹操趁機率二十萬大軍南下荊楚,劉琮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消息後,率領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劉備並大破劉軍,緊接著,劉備在夏口又被曹軍大敗。諸葛亮親自前往江東柴桑,聯吳抗曹。諸葛亮為孫權分析當下的局勢,捋清了利弊,再加上魯肅和周瑜的遊說,最終達成了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的局麵。《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權大悅,即遣周瑜 、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
同年十一月,曹操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打敗,曹軍損失慘重,曹操不得已率軍返迴北方。《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這場戰役不僅成功扭轉了劉備集團麵臨的危局,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初步格局,也讓諸葛亮的名聲傳遍天下,充分彰顯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政治智慧以及對天下局勢的精準把控能力。
赤壁之戰後,曹操暫時無力南征,孫權忙於鞏固江東戰果,劉備則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趁機迅速占領了荊州南部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有了一塊相對穩固的立足之地。
此後,諸葛亮一方麵積極協助劉備治理荊州,推行一係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如鼓勵耕織、減輕賦稅、發展商業貿易等,使得荊州地區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人口也日益增多,為劉備集團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人力保障;另一方麵,他時刻關注著益州的局勢,等待合適的時機以實現 “隆中對” 中奪取益州的戰略目標。《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聽聞曹操將要進攻漢中的張魯,心生恐懼,便聽從張鬆的建議,派法正前去邀請劉備入蜀相助。誰知法正背叛劉璋,投靠了劉備,並獻計劉備奪取益州。諸葛亮深知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力勸劉備應約入蜀。
劉備入蜀後,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等將領鎮守荊州,確保後方的穩定。後來,劉備與劉璋反目,雙方爆發戰爭,諸葛亮審時度勢,留下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則率領張飛、趙雲引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最終劉璋投降,劉備成功奪取了益州。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此後幾年,諸葛亮所有的精力都在幫劉備治理蜀地。
蜀地雖然物產豐富,但在這片廣袤且複雜的土地上,長期以來存在著地方豪強勢力過大、吏治腐敗、民族關係複雜等諸多問題。為了鞏固蜀漢政權,諸葛亮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舉措。
在政治上,他大力推行法治,製定了嚴明的法令條文,強調 “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不論貴賤親疏,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同時,他注重選拔和任用賢能之士,不拘一格地從各方招攬人才,隻要有真才實學、品德高尚,無論出身寒門還是世家大族,都有機會得到重用。
在經濟方麵,諸葛亮重視農業生產,他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對都江堰等重要水利工程進行修繕和維護,確保農田能夠得到充足的灌溉,從而提高了糧食產量,保障了百姓的溫飽。此外,他還大力發展手工業,尤其重視蜀錦的生產,將蜀錦打造成了蜀漢的標誌性產業,通過與周邊地區乃至外國的貿易往來,蜀錦為蜀漢換迴了大量的財富和物資,成為了蜀漢經濟的重要支柱。
在民族關係上,諸葛亮秉持著 “和與撫” 的理念,妥善處理與西南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積極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蜀漢政權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和諧的周邊環境。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西征劉備。次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不下,諸葛亮調兵前來支援,劉備在漢中大敗曹操,取得全麵勝利。至此,劉備集團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製定的戰略目標。諸葛亮出山不過十年左右,就輔佐劉備建立根據地,天下三分已成定局。
這一年,諸葛亮三十七歲。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率領東吳軍隊,白衣渡江,斬殺關羽、奪取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因此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公元221年,建安二十六年。劉備在群臣和諸葛亮的勸諫下,在成都武擔山登基稱帝,國號為“漢”,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同年七月,劉備為奪迴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發動了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
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夷陵的慘敗,不僅讓昭烈皇帝的複仇夢徹底破碎,也讓蜀漢的實力遭受了重創。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重,諸葛亮在永安接受了劉備的托孤。《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同年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
這一年,諸葛亮四十二歲。
公元224年,建興二年。諸葛亮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交給諸葛亮決定。《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接下蜀漢軍政大全後,諸葛亮用雷霆手段和自己超人的才能,幫助蜀漢從夷陵之戰的慘敗中挺了過來。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南方的南中地區(現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爆發了大規模叛亂。當地的一些少數民族首領,如孟獲等人,在曹魏和東吳的暗中支持下,舉兵反抗蜀漢政權,對蜀漢的後方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諸葛亮深知南中地區的重要性,若無法徹底平定叛亂、消除隱患,蜀漢將難以集中力量展開北伐等其他戰略行動。於是,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進行南征平叛。
在此次軍事行動中,諸葛亮摒棄了單純依靠武力強攻的傳統做法,轉而采取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的策略,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通過這種攻心策略,諸葛亮不僅成功平定了南中地區的叛亂,還贏得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民心。此後,他在南中地區推行了一係列有利於民族融合和地區發展的政策,如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設立郡縣加強管理、選拔當地少數民族中有才能的人擔任官吏等。南中地區逐漸成為了蜀漢穩定的大後方,為蜀漢提供了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
平定了南方所有亂事後,諸葛亮著手準備北伐。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向劉禪上書了號稱天下至文的《出師表》,隨後出師北伐,率軍進駐漢中,頓兵沔陽(今陝西勉縣)。次年春,諸葛亮讓趙雲和鄧芝在箕穀設疑兵吸引曹真,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三郡很快就被諸葛亮占領。但由於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再加上趙雲在箕穀失利,諸葛亮返迴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在接下來的三年裏,諸葛亮又進行了三次北伐,因用人不當和糧草所困,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班師迴朝後,勸農講武,積蓄兵糧,準備再次北伐。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經過三年的精心準備,再次揮師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最後一次北伐。
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經褒斜道向關中進軍。與此同時,孫權也親率大軍北上進攻合肥,吳蜀兩國東西唿應,使曹魏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魏明帝曹叡親率大軍南下支援合肥,派司馬懿西進抵禦諸葛亮。
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在渭水以南,武功水以東的區域安營紮寨。而諸葛亮則選擇屯兵於褒斜道北口附近的五丈原。五丈原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地勢險要,且褒斜道是蜀軍運糧的生命線,在此駐紮可保糧道無憂,一旦出現意外,也可從容撤迴漢中。
起初,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率少量兵馬駐紮於河東岸,與大軍隔水相望,形成掎角之勢。但適逢武功水位暴漲,阻斷了雙方聯係。司馬懿趁機攻打孟琰,諸葛亮一方麵派人架設橋梁,一方麵派弓兵阻擊司馬懿,司馬懿見橋快架好,隻好撤退,雙方未發生大規模戰鬥。
接著,雍州刺史郭淮認為諸葛亮的目標是隴西地區,若其派兵渡過渭水,占據渭水以北的北原,便可切斷關中和隴西地區的聯絡。司馬懿遂命郭淮率兵移駐北原防守。郭淮到北原後迅速修築城防營壘,蜀軍前來攻打,因魏軍早有準備,攻而不克,隻能退走。
然後,蜀軍拔營西進,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將進攻西圍,繼而攻擊陳倉,隻有郭淮認為諸葛亮是聲東擊西,其真實目標是陽遂。當晚,蜀軍果然趁夜色偷襲陽遂,但因魏軍早有防備,蜀軍再次敗退。
幾次交手,魏蜀雙方都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於是兩軍進入對峙階段。
在對峙期間,諸葛亮一方麵在武功河西岸搞起了屯田,以解決糧草問題;另一方麵,他命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和頭巾,譏諷其像女人一樣怯戰,但司馬懿不為所動,魏軍仍舊堅守不戰。司馬懿還假意上表給曹叡請戰,曹叡派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製司馬懿,司馬懿則屢次請求出兵,均被辛毗拒絕,諸葛亮明白司馬懿在演戲,卻也無可奈何。
“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是諸葛亮一生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也是他對劉備生前的鄭重承諾。諸葛亮此時想求戰不成,進攻不克,退軍又不舍,被困在五丈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與司馬懿相持百餘日後,諸葛亮因積勞成疾而病倒,終於病倒。
到了八月,諸葛亮病情惡化。彌留之際,諸葛亮向眾人交代完後事,便在五丈原的軍營中與世長辭。他的身影,與五丈原薄涼的瑟瑟秋風,一同消逝在了曆史的長河裏。
這一年,諸葛亮五十四歲。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司馬懿見蜀軍後撤,認為諸葛亮已去世,於是率軍追擊,薑維擊鼓做出出擊的架勢,司馬懿遂不敢進攻,蜀軍得以從容撤退。?諸葛亮五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盡管如此,諸葛亮的北伐之舉依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牽製了曹魏的兵力,使其無法集中力量對東吳發動大規模進攻,從而維持了三國鼎立的相對穩定局麵。
諸葛亮不僅在政治、軍事方麵有著非凡成就,在文學領域同樣令人矚目。
他的文章言辭懇切、情感真摯,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性,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其中,《出師表》堪稱千古名篇。文中既有對先帝劉備的感恩追懷之情,迴顧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以及創業的艱難曆程;又有對後主劉禪的殷切囑托和忠心勸諫之意,他苦口婆心地勸誡劉禪要 “親賢臣,遠小人”,要繼承先帝遺誌,發憤圖強,興複漢室。整篇文章行文流暢,一氣嗬成,用典恰當。
《出師表》所傳達出的忠誠、擔當、智慧等精神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深深打動著讀者的心,被後人廣為傳頌、反複誦讀,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對後世的文學創作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外,諸葛亮還有一些詩歌、書信等文學作品留存於世,從這些作品中同樣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學功底、高遠的誌向情懷以及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在科技領域,諸葛亮也展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他所發明的木牛流馬,堪稱古代機械工程的傑作。由於曆史久遠,其具體的構造和製作原理如今雖難以完全還原,但從有限的史料記載中,我們依然可以想象出它的精妙之處。木牛流馬的出現,有效解決了蜀軍在山地行軍過程中糧草運輸困難的問題。它能夠在崎嶇的山路間自動行走,節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極大地提高了後勤保障效率,為北伐等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諸葛亮還改進了諸葛連弩。這種弩箭武器相較於傳統弩,一次能夠發射多支弩箭,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和威懾力,在戰場上能對敵軍造成大麵積殺傷,改變了傳統弓弩作戰模式,是古代兵器製造技術的一大創新。
諸葛亮的這些科技發明和創新,不僅在當時的軍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他對科學技術的重視以及勇於探索、敢於實踐的精神,為中國古代科技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諸葛亮的品德風範與人格魅力也堪稱千古楷模。
從接受劉備邀請出山那一刻起,他便將自己的命運與蜀漢緊緊捆綁在一起,至死不渝。無論是劉備創業初期的艱難困苦、四處漂泊,還是後來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白帝托孤時蜀漢麵臨的內憂外患,又或是後主劉禪生性懦弱、才能有限,難以獨自撐起蜀漢江山社稷,諸葛亮都從未有過絲毫二心。他始終秉持興複漢室的初心,殫精竭慮地操持軍政大事。
劉備去世後,他更是以一己之力挑起整個蜀漢的重擔,內撫百姓、外禦強敵。即便明知蜀漢在國力等方麵與曹魏有著巨大差距,北伐之路困難重重,可他依舊義無反顧地一次次踏上征程,為那遙不可及的理想傾盡所有,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真正做到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一生都保持著淡泊名利、廉潔奉公的高尚品德。盡管他貴為蜀漢丞相,手握軍政大權,本可以盡享榮華富貴,但他的生活卻極為簡樸。他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不僅是他對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更是他自身的真實寫照。
他居住的府邸,沒有奢華的裝飾,日常的衣食住行也與普通官員無異。他所關心的從來不是個人的物質享受,而是如何讓蜀漢的百姓安居樂業,讓國家繁榮昌盛。在賞賜財物方麵,他往往將其分給有功勞的將士或是用於國家建設,從未中飽私囊。麵對權力,他也沒有絲毫貪戀,一心隻為實現興複漢室的目標而運用權力去調配資源、整軍經武、治理國家。其廉潔清正的形象深入人心,在那個亂世之中猶如一股清流,為蜀漢官場乃至整個社會都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標杆。
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後世常以“武侯”尊稱。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十六歲隱居,二十七歲出山,四十二歲接受托孤,五十四歲魂歸天地,半生修身齊家,半生治國平天下。他能從群星璀璨的三國中脫穎而出,不斷被後人奉上神壇,除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外,還有他那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君子品格。
即便是褪下演義中的神化光環,他依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無雙國士。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公元181年,光和四年。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就家世而言,諸葛亮的出身算不上顯赫,但諸葛氏也是琅琊望族。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期做過司隸校尉,以剛正不阿、執法嚴明而著稱。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然而,諸葛亮童年命運悲慘,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自幼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玄曾出任豫章太守,可在那個動蕩的亂世,仕途充滿變數,諸葛玄失去官職,便攜諸葛亮兄弟前往荊州投靠劉表。《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可以說,諸葛亮年少時的不幸經曆,造就了他後來的謹慎性格。也是這些經曆,讓諸葛亮早慧通達,明白事理,促使他博覽群書,成為了一個滿腹經綸的飽讀之士。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諸葛玄去世,十六歲的諸葛亮就隱居在隆中。自此,隆中多了一位身材高大,喜歡吟誦《梁甫吟》的翩翩少年,他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當時很多人都不信,認為諸葛亮是在吹牛自誇。《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
隆中雖地處偏遠,但對諸葛亮而言,這裏卻是他韜光養晦、積累學識的絕佳之地。當時的荊州文化氛圍濃厚,名士雲集。諸葛亮有幸結識龐德公,兩人之間亦師亦友,關係非常密切。龐德公是荊襄地區備受敬重的名士,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他眼光獨到,一眼便看出諸葛亮的不凡之處,認為這個年輕人日後必成大器,故而賜他 “臥龍” 之稱。諸葛亮還結識了一群誌同道合的好友,如徐庶、崔州平、石廣元等人。他們時常相聚,一同探討天下局勢,互相切磋學問,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斷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諸葛亮在隆中一呆,就是十年。
這十年諸葛亮具體在做什麽,我們不得而知,據諸葛亮自己後來在《出師表》裏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意思是自己啥也沒幹,種田去了。但這些隻是古人的自謙之詞,至少從相關史料中,我們可以得知,諸葛亮在這期間,結交天下名流,觀察天下大勢,娶了一個很厲害的老婆,得到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名號叫“臥龍”。
總結的說,諸葛亮這十年就是在修身齊家。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這一年,對諸葛亮和劉備而言,都是極為關鍵的一年。
此時的劉備,雖有著漢室宗親的光環,但在這亂世之中屢遭挫折,四處漂泊,寄人籬下,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雖心懷興複漢室的大誌,卻始終未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穩固基業。正在劉備為前途迷茫之際,徐庶向他舉薦了諸葛亮,稱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劉備聽聞後,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最終見到了他。
這一年,劉備四十六歲,諸葛亮二十七歲。
兩人見麵後,展開了一場改變曆史走向的深談,這便是著名的 “隆中對”。
在這次對話中,諸葛亮展現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他先是冷靜而透徹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
曹操已在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龐大,兵多將廣,且占據了政治上的優勢,難以與之正麵抗衡;孫權憑借父兄打下的基業,據有江東六郡,地勢險要,又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加之手下人才濟濟,民眾歸附,隻能與之結為盟友,共同對抗曹操。而荊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北可據漢水、沔水,南通南海,東連吳郡、會稽,西通巴、蜀之地,是兵家必爭的用武之地;益州則地勢險要,沃野千裏,有著 “天府之國” 的美譽,然而其主劉璋昏庸懦弱,難以守住這份基業。
基於此,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一條清晰且極具可行性的戰略路線:
先奪取荊州作為立足之地,進而謀取益州,待天下局勢有變之時,再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北伐,如此便可興複漢室,成就霸業。
劉備聽後,猶如撥雲見日,對諸葛亮的才能欽佩不已,當即懇請他出山相助。諸葛亮感於劉備的誠意與興複漢室的大誌,欣然應允,從此開啟了他輔佐劉備成就帝業的輝煌征程。《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羽、飛乃止。”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隻幹了兩件事情,就為劉備爭奪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一件事情是諸葛亮利用劉表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為劉備建立了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
劉表的長子劉琦與次子劉琮,為了繼承人之位,矛盾愈演愈烈,尖銳至極。劉表在後妻和下屬的影響下,偏愛次子劉琮,對長子劉琦心生嫌惡,這讓劉琦日夜擔驚受怕。劉琦用上屋抽梯的手段獲得了諸葛亮的幫助,諸葛亮建議劉琦遠離荊州,以此保全自身。於是劉琦主動向父親劉表請求,去江夏做了太守。劉琦任江夏太守後不久,劉備便派遣關羽前往江夏,表麵上協助劉琦鎮守江夏,實際上則是借劉琦之名,建立了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後來這支軍隊成了劉備與東吳聯合抗曹的資本,也成了劉備爭奪天下的主力軍。
第二件事情是諸葛亮親自前往江東,聯吳抗曹。
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劉琮繼位。曹操趁機率二十萬大軍南下荊楚,劉琮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消息後,率領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劉備並大破劉軍,緊接著,劉備在夏口又被曹軍大敗。諸葛亮親自前往江東柴桑,聯吳抗曹。諸葛亮為孫權分析當下的局勢,捋清了利弊,再加上魯肅和周瑜的遊說,最終達成了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的局麵。《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權大悅,即遣周瑜 、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
同年十一月,曹操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打敗,曹軍損失慘重,曹操不得已率軍返迴北方。《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這場戰役不僅成功扭轉了劉備集團麵臨的危局,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初步格局,也讓諸葛亮的名聲傳遍天下,充分彰顯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政治智慧以及對天下局勢的精準把控能力。
赤壁之戰後,曹操暫時無力南征,孫權忙於鞏固江東戰果,劉備則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趁機迅速占領了荊州南部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有了一塊相對穩固的立足之地。
此後,諸葛亮一方麵積極協助劉備治理荊州,推行一係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如鼓勵耕織、減輕賦稅、發展商業貿易等,使得荊州地區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人口也日益增多,為劉備集團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人力保障;另一方麵,他時刻關注著益州的局勢,等待合適的時機以實現 “隆中對” 中奪取益州的戰略目標。《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聽聞曹操將要進攻漢中的張魯,心生恐懼,便聽從張鬆的建議,派法正前去邀請劉備入蜀相助。誰知法正背叛劉璋,投靠了劉備,並獻計劉備奪取益州。諸葛亮深知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力勸劉備應約入蜀。
劉備入蜀後,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等將領鎮守荊州,確保後方的穩定。後來,劉備與劉璋反目,雙方爆發戰爭,諸葛亮審時度勢,留下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則率領張飛、趙雲引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最終劉璋投降,劉備成功奪取了益州。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此後幾年,諸葛亮所有的精力都在幫劉備治理蜀地。
蜀地雖然物產豐富,但在這片廣袤且複雜的土地上,長期以來存在著地方豪強勢力過大、吏治腐敗、民族關係複雜等諸多問題。為了鞏固蜀漢政權,諸葛亮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舉措。
在政治上,他大力推行法治,製定了嚴明的法令條文,強調 “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不論貴賤親疏,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同時,他注重選拔和任用賢能之士,不拘一格地從各方招攬人才,隻要有真才實學、品德高尚,無論出身寒門還是世家大族,都有機會得到重用。
在經濟方麵,諸葛亮重視農業生產,他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對都江堰等重要水利工程進行修繕和維護,確保農田能夠得到充足的灌溉,從而提高了糧食產量,保障了百姓的溫飽。此外,他還大力發展手工業,尤其重視蜀錦的生產,將蜀錦打造成了蜀漢的標誌性產業,通過與周邊地區乃至外國的貿易往來,蜀錦為蜀漢換迴了大量的財富和物資,成為了蜀漢經濟的重要支柱。
在民族關係上,諸葛亮秉持著 “和與撫” 的理念,妥善處理與西南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積極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蜀漢政權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和諧的周邊環境。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西征劉備。次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不下,諸葛亮調兵前來支援,劉備在漢中大敗曹操,取得全麵勝利。至此,劉備集團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製定的戰略目標。諸葛亮出山不過十年左右,就輔佐劉備建立根據地,天下三分已成定局。
這一年,諸葛亮三十七歲。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率領東吳軍隊,白衣渡江,斬殺關羽、奪取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因此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公元221年,建安二十六年。劉備在群臣和諸葛亮的勸諫下,在成都武擔山登基稱帝,國號為“漢”,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同年七月,劉備為奪迴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發動了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
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夷陵的慘敗,不僅讓昭烈皇帝的複仇夢徹底破碎,也讓蜀漢的實力遭受了重創。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重,諸葛亮在永安接受了劉備的托孤。《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同年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
這一年,諸葛亮四十二歲。
公元224年,建興二年。諸葛亮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交給諸葛亮決定。《三國誌· 諸葛亮傳》記載:“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接下蜀漢軍政大全後,諸葛亮用雷霆手段和自己超人的才能,幫助蜀漢從夷陵之戰的慘敗中挺了過來。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南方的南中地區(現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爆發了大規模叛亂。當地的一些少數民族首領,如孟獲等人,在曹魏和東吳的暗中支持下,舉兵反抗蜀漢政權,對蜀漢的後方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諸葛亮深知南中地區的重要性,若無法徹底平定叛亂、消除隱患,蜀漢將難以集中力量展開北伐等其他戰略行動。於是,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進行南征平叛。
在此次軍事行動中,諸葛亮摒棄了單純依靠武力強攻的傳統做法,轉而采取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的策略,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通過這種攻心策略,諸葛亮不僅成功平定了南中地區的叛亂,還贏得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民心。此後,他在南中地區推行了一係列有利於民族融合和地區發展的政策,如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設立郡縣加強管理、選拔當地少數民族中有才能的人擔任官吏等。南中地區逐漸成為了蜀漢穩定的大後方,為蜀漢提供了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
平定了南方所有亂事後,諸葛亮著手準備北伐。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向劉禪上書了號稱天下至文的《出師表》,隨後出師北伐,率軍進駐漢中,頓兵沔陽(今陝西勉縣)。次年春,諸葛亮讓趙雲和鄧芝在箕穀設疑兵吸引曹真,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三郡很快就被諸葛亮占領。但由於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再加上趙雲在箕穀失利,諸葛亮返迴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在接下來的三年裏,諸葛亮又進行了三次北伐,因用人不當和糧草所困,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班師迴朝後,勸農講武,積蓄兵糧,準備再次北伐。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經過三年的精心準備,再次揮師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最後一次北伐。
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經褒斜道向關中進軍。與此同時,孫權也親率大軍北上進攻合肥,吳蜀兩國東西唿應,使曹魏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魏明帝曹叡親率大軍南下支援合肥,派司馬懿西進抵禦諸葛亮。
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在渭水以南,武功水以東的區域安營紮寨。而諸葛亮則選擇屯兵於褒斜道北口附近的五丈原。五丈原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地勢險要,且褒斜道是蜀軍運糧的生命線,在此駐紮可保糧道無憂,一旦出現意外,也可從容撤迴漢中。
起初,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率少量兵馬駐紮於河東岸,與大軍隔水相望,形成掎角之勢。但適逢武功水位暴漲,阻斷了雙方聯係。司馬懿趁機攻打孟琰,諸葛亮一方麵派人架設橋梁,一方麵派弓兵阻擊司馬懿,司馬懿見橋快架好,隻好撤退,雙方未發生大規模戰鬥。
接著,雍州刺史郭淮認為諸葛亮的目標是隴西地區,若其派兵渡過渭水,占據渭水以北的北原,便可切斷關中和隴西地區的聯絡。司馬懿遂命郭淮率兵移駐北原防守。郭淮到北原後迅速修築城防營壘,蜀軍前來攻打,因魏軍早有準備,攻而不克,隻能退走。
然後,蜀軍拔營西進,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將進攻西圍,繼而攻擊陳倉,隻有郭淮認為諸葛亮是聲東擊西,其真實目標是陽遂。當晚,蜀軍果然趁夜色偷襲陽遂,但因魏軍早有防備,蜀軍再次敗退。
幾次交手,魏蜀雙方都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於是兩軍進入對峙階段。
在對峙期間,諸葛亮一方麵在武功河西岸搞起了屯田,以解決糧草問題;另一方麵,他命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和頭巾,譏諷其像女人一樣怯戰,但司馬懿不為所動,魏軍仍舊堅守不戰。司馬懿還假意上表給曹叡請戰,曹叡派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製司馬懿,司馬懿則屢次請求出兵,均被辛毗拒絕,諸葛亮明白司馬懿在演戲,卻也無可奈何。
“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是諸葛亮一生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也是他對劉備生前的鄭重承諾。諸葛亮此時想求戰不成,進攻不克,退軍又不舍,被困在五丈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與司馬懿相持百餘日後,諸葛亮因積勞成疾而病倒,終於病倒。
到了八月,諸葛亮病情惡化。彌留之際,諸葛亮向眾人交代完後事,便在五丈原的軍營中與世長辭。他的身影,與五丈原薄涼的瑟瑟秋風,一同消逝在了曆史的長河裏。
這一年,諸葛亮五十四歲。
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司馬懿見蜀軍後撤,認為諸葛亮已去世,於是率軍追擊,薑維擊鼓做出出擊的架勢,司馬懿遂不敢進攻,蜀軍得以從容撤退。?諸葛亮五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盡管如此,諸葛亮的北伐之舉依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牽製了曹魏的兵力,使其無法集中力量對東吳發動大規模進攻,從而維持了三國鼎立的相對穩定局麵。
諸葛亮不僅在政治、軍事方麵有著非凡成就,在文學領域同樣令人矚目。
他的文章言辭懇切、情感真摯,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性,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其中,《出師表》堪稱千古名篇。文中既有對先帝劉備的感恩追懷之情,迴顧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以及創業的艱難曆程;又有對後主劉禪的殷切囑托和忠心勸諫之意,他苦口婆心地勸誡劉禪要 “親賢臣,遠小人”,要繼承先帝遺誌,發憤圖強,興複漢室。整篇文章行文流暢,一氣嗬成,用典恰當。
《出師表》所傳達出的忠誠、擔當、智慧等精神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深深打動著讀者的心,被後人廣為傳頌、反複誦讀,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對後世的文學創作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外,諸葛亮還有一些詩歌、書信等文學作品留存於世,從這些作品中同樣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學功底、高遠的誌向情懷以及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在科技領域,諸葛亮也展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他所發明的木牛流馬,堪稱古代機械工程的傑作。由於曆史久遠,其具體的構造和製作原理如今雖難以完全還原,但從有限的史料記載中,我們依然可以想象出它的精妙之處。木牛流馬的出現,有效解決了蜀軍在山地行軍過程中糧草運輸困難的問題。它能夠在崎嶇的山路間自動行走,節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極大地提高了後勤保障效率,為北伐等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諸葛亮還改進了諸葛連弩。這種弩箭武器相較於傳統弩,一次能夠發射多支弩箭,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和威懾力,在戰場上能對敵軍造成大麵積殺傷,改變了傳統弓弩作戰模式,是古代兵器製造技術的一大創新。
諸葛亮的這些科技發明和創新,不僅在當時的軍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他對科學技術的重視以及勇於探索、敢於實踐的精神,為中國古代科技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諸葛亮的品德風範與人格魅力也堪稱千古楷模。
從接受劉備邀請出山那一刻起,他便將自己的命運與蜀漢緊緊捆綁在一起,至死不渝。無論是劉備創業初期的艱難困苦、四處漂泊,還是後來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白帝托孤時蜀漢麵臨的內憂外患,又或是後主劉禪生性懦弱、才能有限,難以獨自撐起蜀漢江山社稷,諸葛亮都從未有過絲毫二心。他始終秉持興複漢室的初心,殫精竭慮地操持軍政大事。
劉備去世後,他更是以一己之力挑起整個蜀漢的重擔,內撫百姓、外禦強敵。即便明知蜀漢在國力等方麵與曹魏有著巨大差距,北伐之路困難重重,可他依舊義無反顧地一次次踏上征程,為那遙不可及的理想傾盡所有,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真正做到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一生都保持著淡泊名利、廉潔奉公的高尚品德。盡管他貴為蜀漢丞相,手握軍政大權,本可以盡享榮華富貴,但他的生活卻極為簡樸。他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不僅是他對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更是他自身的真實寫照。
他居住的府邸,沒有奢華的裝飾,日常的衣食住行也與普通官員無異。他所關心的從來不是個人的物質享受,而是如何讓蜀漢的百姓安居樂業,讓國家繁榮昌盛。在賞賜財物方麵,他往往將其分給有功勞的將士或是用於國家建設,從未中飽私囊。麵對權力,他也沒有絲毫貪戀,一心隻為實現興複漢室的目標而運用權力去調配資源、整軍經武、治理國家。其廉潔清正的形象深入人心,在那個亂世之中猶如一股清流,為蜀漢官場乃至整個社會都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標杆。
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後世常以“武侯”尊稱。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十六歲隱居,二十七歲出山,四十二歲接受托孤,五十四歲魂歸天地,半生修身齊家,半生治國平天下。他能從群星璀璨的三國中脫穎而出,不斷被後人奉上神壇,除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外,還有他那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君子品格。
即便是褪下演義中的神化光環,他依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無雙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