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有智慧、有謀略的一代怪才,也是康熙最得力的謀臣之一。他熱衷於施舍錢財、打抱不平,身上充滿了俠義氣息。他幾乎把清朝的各級官職做了個遍,而且是越做越小,堪稱清廷官場的奇葩。他在真實曆史中的功績,比影視劇中的還要大,也更為傳奇。
他就是康熙收複台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
姚啟聖,字熙止,號憂庵,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屬漢軍鑲紅旗。明末清初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收複台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
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姚啟聖出生於浙江會稽的一個大家族。年少的姚啟聖,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他身材高大魁梧,勇力過人,雖身處封建禮教的大環境中,卻絲毫未被那些刻板的規矩所束縛。他性格豪爽奔放,行事不拘小節,對江湖中的俠義之士充滿敬仰,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如他們一般,仗劍天涯,懲惡揚善。這種獨特的性格,使他在同齡人中顯得格格不入。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軍揮師南下,迅速攻占江南,年輕的姚啟聖滿懷壯誌,前往通州遊曆。在通州,姚啟聖遭到當地土豪的侮辱。這些土豪平日裏仗著權勢,橫行霸道,魚肉鄉裏,無人敢惹。姚啟聖一個外鄉人,自然成為了他們眼中的軟柿子。但姚啟聖豈是甘願受辱之人?他忍無可忍,決定投效清兵,以圖報複。姚啟聖憑借自己的才能和謀略,成為了通州知州。一朝權在手,姚啟聖便迫不及待地展開了他的複仇計劃。他迅速派人將曾經欺辱他的土豪抓捕歸案,並在眾人麵前,毫不留情地將其杖殺。然後選擇辭官離去,繼續遊曆四方,行俠仗義。《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順治初,師定江南,遊通州,為土豪所侮,乃詣軍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執土豪杖殺之,棄官歸。”這種快意恩仇的性格,展現出了姚啟聖的果敢與決絕。
在蕭山的一次郊遊中,姚啟聖偶遇兩個兵卒搶掠女子,他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上前佯裝好言相勸,趁機奪下兵卒的佩刀,將兩個兵卒殺死,成功解救女子並送其迴家。《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與好語,奪其刀殺之,還女子其家。”這些年少時的經曆,不僅展現了姚啟聖的勇敢和果斷,更塑造了他不畏強權、敢於抗爭的性格。這些寶貴的品質,也將伴隨他一生,為他日後的傳奇人生埋下了伏筆。
快意恩仇這種事偶爾做可以,但是不能拿它當飯吃,姚啟聖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而且僅憑武力並不能真正改變社會的現狀,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必須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於是,姚啟聖開始棄武習文,一心鑽研儒家經典。
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姚啟聖所屬的家族被編入漢八旗,隸屬漢軍鑲紅旗。姚啟聖有了旗籍的身份,就有資格參加清朝獨有的八旗科舉。八旗科舉主要麵向八旗子弟,在文化方麵的考試難度相對較低,但同時也注重考察考生的武力和騎射能力。而這些,恰好都是姚啟聖所擅長的。
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做了半生豪俠的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一舉中舉,成為解元,被任命為廣東香山縣令。這一年,姚啟聖四十歲。
姚啟聖到香山上任後,他瞬間就懵了,因為他發現自己麵臨前任縣令留下的數萬兩財政虧空的難題。麵對此情此景,姚啟聖並沒有選擇剝削百姓來填補虧空,而是自掏腰包,毅然決定代為償還。《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舉康熙二年八旗鄉試第一,授廣東香山知縣。前政負課數萬,係獄,啟聖牒大府,悉為代償。”這一舉動不僅讓姚啟聖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也讓他在當地樹立了威信,更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擔當。當然,也從側麵說明了姚啟聖家境殷實。
然而,姚啟聖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他因厭惡貪腐、愛護百姓而贏得聲望,也因堅持自己的原則而陷入困境。
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姚啟聖覺得海禁政策對百姓不利,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沿海百姓以漁業和海外貿易為生,海禁的實施讓他們失去了生計,生活陷入了困境。於是,姚啟聖不顧朝廷的禁令,擅自開放海禁,允許百姓進行海外貿易。這一舉措雖然出發點是為百姓著想,但卻與清朝的國策相悖,最終姚啟聖被彈劾罷官。《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尋以擅開海禁,被劾奪官。”
被罷官的姚啟聖帶著全家迴到了紹興,他本以為就此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田舍翁生活,卻未曾想到,命運的波瀾即將再次將他卷入曆史的洪流之中。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康熙帝做出了撤藩的決定,試圖削弱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然而,他的這一決定卻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位藩王聯合起來,發動了反清叛亂,史稱 “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的爆發,使清朝的統治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吳三桂首先在雲南起兵,他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 “興明討虜” 的口號,將矛頭指向了朝廷。隨後,耿精忠在福建響應,他囚禁了福建總督範承謨,舉兵反叛。耿精忠的軍隊迅速攻占了福建的大部分地區,並向浙江、江西等地進軍,很快就攻占了溫州、台州等地,浙江的局勢岌岌可危。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康熙帝迅速做出了反應,他任命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固山貝子傅喇塔為寧海將軍,率領大軍前往浙江平叛。
此時的姚啟聖,已經賦閑在家。但姚啟聖是個聰明人,他在權衡利弊之後,預感“三藩”一定鬥不過朝廷,於是姚啟聖就賭了一把。他與兒子姚儀散盡千金,在家鄉招募數百名健壯青年投身平叛之戰,並且向康親王獻策獻計。《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聖祖命康親王傑書統師進討,啟聖與子儀募健兒數百詣軍,以策幹王。”傑書任命姚啟聖為署諸暨知縣,讓他與守備何清負責剿平紫琅山土寇,以保障大軍的後方安全。
紫琅山,位於諸暨境內,地勢險要,山高林密,是土匪的聚集地。這些土匪長期盤踞在此,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姚啟聖深入了解了土匪的情況,包括他們的人數、武器裝備、活動規律等。然後,他利用土匪之間的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地拉攏了一部分土匪,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內應。在做好充分準備後,姚啟聖親自率軍,向紫琅山發起進攻,一舉攻破了土匪的巢穴,將土匪全部剿滅。
姚啟聖憑借著過人的謀略和勇氣,在平叛過程中屢立戰功。康親王也是個講究人,他把姚啟聖的功績,上奏到了康熙的禦前,於是姚啟聖被破格提拔為浙江溫處道僉事,再次進入仕途。後來姚啟聖隨都統拉哈達剿平鬆陽、宣平縣的叛兵。
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姚啟聖與副都統沃申、總兵陳世凱等協同平剿耿精忠,攻打石塘,將木城焚毀,斬殺眾多耿軍,乘勝收複雲和縣。在溫州之戰中,姚啟聖派兒子姚儀擊敗了耿精忠的將領曾養性,收複了溫州。同年十月,姚啟聖父子隨康親王傑書征討耿精忠,軍隊攻入仙霞關,逼近福建。耿精忠見大勢已去,被迫投降。至此,耿精忠之亂被成功平定。
耿精忠投降後,姚啟聖因功被提拔為福建布政使。《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師入仙霞關,趨福建,精忠降。擢啟聖福建布政使。”姚啟聖在康親王身邊,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從一個被擼到底的白丁,一躍成為從二品的大員,一方麵是他遇到了康親王這位無私的伯樂,另一方麵,也說明姚啟聖確實有建功立業的真本事。
在擔任福建布政使期間,姚啟聖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軍有方的特點。他嚴禁所屬冒占兵額,臨陣賞罰分明,用兵出奇製勝。
當時,鄭成功之子鄭經占據著漳州、泉州和興化等地,與清軍對峙。鄭經是一個強大的對手,要想消滅他,必須采取靈活的戰略戰術。於是,姚啟聖一邊加強軍事防禦,一邊采取招撫政策,試圖分化瓦解鄭經的勢力。他通過與鄭經的部下進行談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成功地招降了許多鄭軍將領。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吳三桂麾下的大將韓大任。韓大任驍勇善戰,被稱為 “小淮陰侯”,他自贛入汀試圖與鄭經會合。姚啟聖得知韓大任的情況後,利用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將吳三桂麾下驍勇善戰的將軍韓大任說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將其編入親軍。韓大任的歸降,不僅削弱了鄭經的勢力,也增強了清軍的實力。
公元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姚啟聖隨康親王攻克邵武和興化,完全收複漳、泉之地,迫使鄭成功之子鄭錦逃迴廈門。第二年,總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稱姚啟聖與其子姚儀屢獲戰功,且養軍購馬、備置甲胄弓矢,先後用銀五萬兩都是自己籌措出資,康熙皇帝下詔嘉獎。《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總督郎廷佐奏啟聖與子儀屢著戰功,贍軍購馬,具甲胄弓矢,糜白金五萬,皆出私財,詔嘉獎。”
此後,姚啟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收複台灣的事業中。
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鄭經趁清軍主力集中於湖南、廣西等地,與吳三桂激戰正酣之時,再度興兵進犯福建。他派遣劉國軒等將領率領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占了海澄、漳平、同安、惠安、平和、長泰、寧化、清流等縣,兵鋒直指泉州。福建巡撫楊熙因抵禦不力被撤職,福建總督郎廷相也因戰事不利而引咎辭職。一時間,福建局勢陷入了極度的混亂和危機之中。
在這危急關頭,康熙帝急需一位有能力、有擔當的將領來穩定局麵,扭轉戰局。經過深思熟慮,康熙帝將目光投向了姚啟聖。他認為,姚啟聖在平定三藩之亂和治理福建的過程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是接替福建總督一職的最佳人選。於是,康熙帝果斷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命他主持平台事宜。
姚啟聖在收複台灣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出其卓越的戰略眼光。他深知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明白清軍與鄭氏軍隊在海戰方麵的優劣。要想徹底擊敗鄭經,收複台灣,必須製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戰略計劃。於是,姚啟聖經過深思熟慮,向康熙帝呈上了著名的“平海十疏”。在這十疏中,姚啟聖詳細闡述了自己對福建局勢的分析和看法,提出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戰略建議和調兵用兵之法。
姚啟聖認為,鄭氏集團勢力龐大,若任其自由發展,必將後患無窮。因此,他提出了剿撫並用的策略,即一方麵通過軍事手段進行打擊,另一方麵則通過招撫手段來分化瓦解鄭氏集團。為了實施這一策略,姚啟聖主張加強福建水師的力量,上奏朝廷派重臣任專職水師提督,總領水師事務,並從江、浙選戰船、撥發新式西洋火炮等加強裝備。同時,他還提出了在漳州設立“修來館”,以高官厚祿招降鄭經部屬的策略,成功招降了多名鄭軍名將及所屬官兵。
此外,姚啟聖還強調了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性。他提出在收複金廈後,應懇請朝廷展界諸島、終止移民政策,以最大限度地恢複因連年征戰及清廷“遷界禁海”政策而遭受破壞的地方經濟。同時,他還關注民生問題,如在汀州鹽政處理上合理得當,解決了當地百姓吃高價廣東潮鹽的問題。
姚啟聖的“平海十疏”不僅體現了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和戰略眼光,也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封疆大吏對民生問題的深切關懷。這些策略讓清廷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得到了康熙帝的認可和采納,為收複台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姚啟聖在製定好戰略計劃後,迅速付諸行動。他親自率領軍隊,與鄭經的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同年七月,姚啟聖會同海澄公黃芳世自永福進兵,收複平和、漳平二縣。劉國軒聞訊後,率領鄭軍在蜈蚣山設防,企圖阻止清軍的進攻。姚啟聖率壯士出戰,將軍賚塔、都統沃申等夾擊,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鄭英、劉正璽等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啟聖乘勝攻克收複長泰縣,因戰功被進封正一品。
同年九月,姚啟聖派遣其子姚儀進兵同安,敵軍棄城逃遁,斬偽副將林欽等。
同年十月,姚啟聖偕副都統吉勒塔布、提督楊捷等進攻海澄。海澄是鄭經在福建沿海的重要據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劉國軒率領鄭軍在海澄城外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企圖憑借有利地形,抵抗清軍的進攻。姚啟聖親自製定作戰計劃,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劉國軒、吳淑、何佑等占據郭塘歐溪頭,準備毀斷江東橋以攻取長泰。姚啟聖偕賚塔、楊捷及巡撫吳興祚協力追殲,大敗鄭經軍隊,先後招降官吏四百餘名、士兵一萬四千餘人。五月,劉國軒、吳淑等率萬餘人謀奪江東橋、榴山寨,姚啟聖同賚塔、石調聲擊敗了劉國軒等人,至太平橋、潮溝,殺敵千餘。
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姚啟聖與賚塔、楊捷、石調聲督兵攻複海澄縣,提督萬正色攻克海壇,姚啟聖同賚塔及總兵趙得壽、黃大來等分兵七路合擊,破敵十九寨。另派遣軍隊渡海,攻下金門、廈門,招降偽將軍朱天貴、楊彪等。鄭經見大勢已去,被迫率領殘部退迴台灣。姚啟聖因功進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很難徹底消滅鄭經的勢力。因此,姚啟聖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還積極實行招撫政策。姚啟聖在福建各地張貼告示,宣布了朝廷的招撫政策。凡是願意歸降的鄭軍將領和士兵,一律既往不咎,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和安置。姚啟聖利用鄭經內部的矛盾和分歧,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地招降了許多鄭軍將領和士兵。同時,姚啟聖還派遣使者,前往台灣,與鄭經進行談判,勸說他歸降。
隨著姚啟聖在福建的功績日益顯著,他的聲望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然而,在官場這個複雜的舞台上,功高震主、遭人嫉恨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命運。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一場彈劾風波如暴風雨般向姚啟聖襲來,將他卷入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心。
這一年,左都禦史徐元文上疏彈劾姚啟聖。徐元文在彈劾疏中,列舉了姚啟聖的七大罪狀,條條直指要害。其中,最為嚴重的指控是姚啟聖從府庫中挪用白銀十二萬兩用於經商,且獲利巨大,生活極度奢靡。在那個以廉潔奉公為官場準則的時代,貪汙挪用公款是一項極其嚴重的罪行,一旦坐實,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此外,徐元文還指責姚啟聖虛功冒賞,誇大自己在軍事行動中的功勞,以獲取更多的賞賜和晉升機會。他認為,姚啟聖的一些戰功並非完全是他個人的努力,而是誇大其詞,騙取朝廷的信任和獎賞。這些彈劾內容,無疑對姚啟聖的聲譽和仕途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一時間,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對姚啟聖的質疑聲此起彼伏。許多官員紛紛站出來表態,要求對姚啟聖進行徹查,以正國法。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彈劾,姚啟聖感到無比震驚和憤怒。他知道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背後隱藏著某些人的政治目的。姚啟聖立刻寫奏折為自己辯護。對於挪用庫銀一事,他詳細解釋說,三年前進兵鳳皇山時,當地叛軍投降眾多,需要大量資金進行安撫。他與當地巡撫商議後,決定仿照前朝洪承疇的辦法,從各個府庫的稅銀中拿出一部分錢來解決問題。由於當時事情緊急,便沒有及時報告朝廷。他強調,這些錢並非用於個人經商,而是為了穩定局勢,安撫降兵,是為了國家的利益。
至於生活奢靡的指控,姚啟聖更是感到委屈。他大吐苦水,訴說自己自當官以來,為了國家和軍隊,已經捐獻了幾十萬兩銀子。這些錢都是他的祖產、前些年的經商所得,甚至還有向親朋好友借來的。他說自己家裏人口眾多,兒女也都逐漸長大,生活開銷並不小,但他從未有過奢靡的行為。相反,為了籌備軍餉,他不惜變賣自己的家產,連妻妾的金銀首飾都捐了出來,弄得自己家徒四壁、入不敷出。他感慨地說,別人都是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他姚啟聖卻是貼錢為國家工作。
事實上,姚啟聖所言並非虛妄。早在他擔任福建布政使時,就已經開始捐資助軍。他從家產中拿出了五萬兩白銀,用於置辦軍械。按照清朝製度,官員捐錢五百兩就可以記錄一次,而吏部和兵部中所能查到的姚啟聖的捐獻,就達到了五百多次。為了整備水師和招撫鄭氏官兵,姚啟聖更是慷慨解囊,拿出大把的錢來支持國家。光是獻銀,就達到了八萬八千兩之多。後來整軍備戰之時,他的家財已盡,卻仍然想盡辦法,拿出家裏的金銀器皿,換錢給士兵們發軍餉。清朝水師之所以能夠戰鬥力強勁、裝備精良,姚啟聖的貢獻功不可沒。
這場彈劾風波,不僅僅是姚啟聖個人的榮辱問題,更是反映了當時官場的複雜生態和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姚啟聖性格剛正不阿,他鄙視官場上的不良作風,不拉幫結派,不卑不亢,隻一心為百姓謀福祉、為國家盡忠。然而,這種清介之氣和直言不諱的性格,讓姚啟聖在官場中樹敵眾多。他過於伶牙俐齒,對一些朝廷官員嗤之以鼻,冷嘲熱諷,甚至多次挑戰康熙的極限。這種性格和行為方式,無疑讓他成為了一些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在這場彈劾風波中,康熙皇帝的態度至關重要。康熙雖然欣賞姚啟聖的才華和忠誠,也深知他為平定三藩之亂和收複台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對姚啟聖桀驁不馴的性格和直言不諱的作風也感到不滿。姚啟聖經常直接上奏,指出滿清皇權的一些陋習,並要求改進。這種行為在康熙看來,是對皇權的挑戰和威脅。因此,康熙雖然表麵上對姚啟聖表示讚賞和嘉獎,但實際上卻對其心存戒備和不滿。在徐元文彈劾姚啟聖時,康熙並沒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陷入了沉思。他需要權衡利弊,考慮如何處理這件事情,既能維護朝廷的律法和權威,又能不寒了功臣的心,同時還要平衡各方勢力的關係。
最終,康熙考慮到當時收複台灣的大業尚未完成,還需要姚啟聖,因此並沒有對他進行嚴厲的懲罰,隻是對姚啟聖的行為進行了記錄,並告誡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遵守朝廷的規章製度。這場彈劾風波雖然暫時平息了,但卻給姚啟聖的心中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他感到自己的忠誠和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反而遭到了無端的指責和猜忌,這讓他對官場的黑暗和殘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為他日後的心境轉變埋下了伏筆。
同年,鄭經在台灣因病去世,台灣鄭氏集團內部陷入了激烈的權力爭鬥。鄭經的長子鄭克臧被馮錫範等人廢黜並殺害,年僅十二歲的次子鄭克塽被擁立為延平郡王。此時的台灣,局勢動蕩不安,人心惶惶,軍隊的戰鬥力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姚啟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收複台灣的絕佳時機。但要想成功收複台灣,必須要有一位精通海戰的將領來統領水師。經過深思熟慮,姚啟聖將目光投向了施琅。
姚啟聖之所以力薦施琅,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施琅在鄭氏軍隊中多年,對鄭氏集團的內部情況了如指掌,包括他們的軍事部署、戰略戰術以及水師的實力和弱點。其次,施琅有著豐富的海戰經驗,他在鄭氏軍隊中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熟悉台灣海峽的水文氣象條件,能夠熟練地指揮水師作戰。第三,施琅與鄭氏集團有著深仇大恨,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鄭成功殺害,這使得他對鄭氏集團充滿了仇恨,一旦得到重用,必定會全力以赴。
於是,姚啟聖與李光地聯名上疏,力薦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負責收複台灣的重任。康熙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負責收複台灣的軍事行動。
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領著福建水師,浩浩蕩蕩地向澎湖進發。姚啟聖則在後方積極籌備糧草、船隻和武器裝備,為施琅提供堅實的後勤保障。
澎湖是台灣的門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鄭氏集團在這裏部署了重兵,由劉國軒率領,企圖憑借天險阻擋清軍的進攻。然而,施琅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海戰經驗,巧妙地避開了鄭氏水師的主力,采用了分進合擊的戰術,對澎湖列島發動了猛烈的攻擊。經過激烈戰鬥,清軍終於在澎湖海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殲滅了鄭氏水師的主力,劉國軒率領殘部逃迴了台灣。
澎湖海戰的勝利,為清軍收複台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台灣島內人心惶惶,鄭氏集團內部更是一片混亂。在施琅的軍事壓力和姚啟聖的招撫政策下,鄭克塽率領鄭氏集團向清朝投降。
同年八月,施琅率領清軍通過鹿耳門順利登陸台灣,正式宣告台灣重新迴到祖國的懷抱。這一曆史事件,不僅結束了鄭氏集團在台灣的統治,也實現了清朝對台灣的統一,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
在收複台灣的過程中,姚啟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力薦施琅,為收複台灣找到了最合適的將領;他製定平台策略,為作戰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他積極籌備後勤保障,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他還參與作戰計劃的製定和決策,為收複台灣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姚啟聖是收複台灣的決定性人物,他的功績不僅體現在軍事上,更體現在他對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堅定信念上。
然而,姚啟聖的功績並未得到應有的封賞。據《全浙詩話》記載,康熙帝沒給姚啟聖封賞,因為在前線打仗的施琅把台灣大勝的捷報,送得比姚啟聖快了那麽一點兒,結果姚啟聖七年的功勞一下子就啥都沒了。但姚啟聖並未怨恨朝廷,或許,姚啟聖心中也明白,皇帝並非不知道自己的功績,隻是皇帝為了平衡政局需要犧牲自己。或許,在姚啟聖的心中,功名利祿對他而言,猶如過眼雲煙,不值一提。
但他的功績,將永載史冊。
姚啟聖在收複台灣後,還兵福州。然而,命運似乎並未對這位傳奇人物展現出更多的仁慈。一方麵,姚啟聖因為功高遭到多方彈劾,盡管他為自己百般辯解,但也無濟於事。另一方麵,在返迴福州的途中,姚啟聖舊疾複發,身體每況愈下。多年的征戰與操勞,早已讓他疲憊不堪,此時的他再也無力支撐。
不久之後,姚啟聖便在福州病故,終年六十歲。
姚啟聖死後的第二年,朝廷商議姚啟聖修造船舶、軍械虛報帑金四萬七千兩有奇,應予追繳。一時間,姚啟聖的家人陷入了困境。但是康熙是個明白人,姚啟聖的忠誠與奉獻,他其實都看在眼裏。最終,康熙赦免了這筆債務,免於追繳,也就放了姚啟聖一馬。一代能臣,終於能安然的長眠於地下了。
縱觀姚啟聖的一生,從一個任人欺辱的市井布衣,到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從平定三藩到收複台灣,他才華橫溢,又不貪慕權財。他既能實現人生抱負,也能甘守清貧。他一生清正,又不趨炎附勢。他的身上,始終閃爍著豪情和俠義。他的心中,始終裝著國家和百姓。
他一生起伏不定,經曆了很多波折,但正是這些波折,更加凸顯了他堅韌不拔、忠誠不渝的品格。他的經曆不僅展現了個人奮鬥的力量,也體現了那個時代背景下政治鬥爭的複雜與殘酷。
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主義人士。他是大清政壇上的異數,也是當之無愧的奇才。
全書完。
他就是康熙收複台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
姚啟聖,字熙止,號憂庵,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屬漢軍鑲紅旗。明末清初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收複台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
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姚啟聖出生於浙江會稽的一個大家族。年少的姚啟聖,便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他身材高大魁梧,勇力過人,雖身處封建禮教的大環境中,卻絲毫未被那些刻板的規矩所束縛。他性格豪爽奔放,行事不拘小節,對江湖中的俠義之士充滿敬仰,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如他們一般,仗劍天涯,懲惡揚善。這種獨特的性格,使他在同齡人中顯得格格不入。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軍揮師南下,迅速攻占江南,年輕的姚啟聖滿懷壯誌,前往通州遊曆。在通州,姚啟聖遭到當地土豪的侮辱。這些土豪平日裏仗著權勢,橫行霸道,魚肉鄉裏,無人敢惹。姚啟聖一個外鄉人,自然成為了他們眼中的軟柿子。但姚啟聖豈是甘願受辱之人?他忍無可忍,決定投效清兵,以圖報複。姚啟聖憑借自己的才能和謀略,成為了通州知州。一朝權在手,姚啟聖便迫不及待地展開了他的複仇計劃。他迅速派人將曾經欺辱他的土豪抓捕歸案,並在眾人麵前,毫不留情地將其杖殺。然後選擇辭官離去,繼續遊曆四方,行俠仗義。《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順治初,師定江南,遊通州,為土豪所侮,乃詣軍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執土豪杖殺之,棄官歸。”這種快意恩仇的性格,展現出了姚啟聖的果敢與決絕。
在蕭山的一次郊遊中,姚啟聖偶遇兩個兵卒搶掠女子,他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上前佯裝好言相勸,趁機奪下兵卒的佩刀,將兩個兵卒殺死,成功解救女子並送其迴家。《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與好語,奪其刀殺之,還女子其家。”這些年少時的經曆,不僅展現了姚啟聖的勇敢和果斷,更塑造了他不畏強權、敢於抗爭的性格。這些寶貴的品質,也將伴隨他一生,為他日後的傳奇人生埋下了伏筆。
快意恩仇這種事偶爾做可以,但是不能拿它當飯吃,姚啟聖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而且僅憑武力並不能真正改變社會的現狀,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必須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於是,姚啟聖開始棄武習文,一心鑽研儒家經典。
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姚啟聖所屬的家族被編入漢八旗,隸屬漢軍鑲紅旗。姚啟聖有了旗籍的身份,就有資格參加清朝獨有的八旗科舉。八旗科舉主要麵向八旗子弟,在文化方麵的考試難度相對較低,但同時也注重考察考生的武力和騎射能力。而這些,恰好都是姚啟聖所擅長的。
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做了半生豪俠的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一舉中舉,成為解元,被任命為廣東香山縣令。這一年,姚啟聖四十歲。
姚啟聖到香山上任後,他瞬間就懵了,因為他發現自己麵臨前任縣令留下的數萬兩財政虧空的難題。麵對此情此景,姚啟聖並沒有選擇剝削百姓來填補虧空,而是自掏腰包,毅然決定代為償還。《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舉康熙二年八旗鄉試第一,授廣東香山知縣。前政負課數萬,係獄,啟聖牒大府,悉為代償。”這一舉動不僅讓姚啟聖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也讓他在當地樹立了威信,更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擔當。當然,也從側麵說明了姚啟聖家境殷實。
然而,姚啟聖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他因厭惡貪腐、愛護百姓而贏得聲望,也因堅持自己的原則而陷入困境。
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姚啟聖覺得海禁政策對百姓不利,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沿海百姓以漁業和海外貿易為生,海禁的實施讓他們失去了生計,生活陷入了困境。於是,姚啟聖不顧朝廷的禁令,擅自開放海禁,允許百姓進行海外貿易。這一舉措雖然出發點是為百姓著想,但卻與清朝的國策相悖,最終姚啟聖被彈劾罷官。《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尋以擅開海禁,被劾奪官。”
被罷官的姚啟聖帶著全家迴到了紹興,他本以為就此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田舍翁生活,卻未曾想到,命運的波瀾即將再次將他卷入曆史的洪流之中。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康熙帝做出了撤藩的決定,試圖削弱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然而,他的這一決定卻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位藩王聯合起來,發動了反清叛亂,史稱 “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的爆發,使清朝的統治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吳三桂首先在雲南起兵,他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 “興明討虜” 的口號,將矛頭指向了朝廷。隨後,耿精忠在福建響應,他囚禁了福建總督範承謨,舉兵反叛。耿精忠的軍隊迅速攻占了福建的大部分地區,並向浙江、江西等地進軍,很快就攻占了溫州、台州等地,浙江的局勢岌岌可危。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康熙帝迅速做出了反應,他任命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固山貝子傅喇塔為寧海將軍,率領大軍前往浙江平叛。
此時的姚啟聖,已經賦閑在家。但姚啟聖是個聰明人,他在權衡利弊之後,預感“三藩”一定鬥不過朝廷,於是姚啟聖就賭了一把。他與兒子姚儀散盡千金,在家鄉招募數百名健壯青年投身平叛之戰,並且向康親王獻策獻計。《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聖祖命康親王傑書統師進討,啟聖與子儀募健兒數百詣軍,以策幹王。”傑書任命姚啟聖為署諸暨知縣,讓他與守備何清負責剿平紫琅山土寇,以保障大軍的後方安全。
紫琅山,位於諸暨境內,地勢險要,山高林密,是土匪的聚集地。這些土匪長期盤踞在此,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姚啟聖深入了解了土匪的情況,包括他們的人數、武器裝備、活動規律等。然後,他利用土匪之間的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地拉攏了一部分土匪,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內應。在做好充分準備後,姚啟聖親自率軍,向紫琅山發起進攻,一舉攻破了土匪的巢穴,將土匪全部剿滅。
姚啟聖憑借著過人的謀略和勇氣,在平叛過程中屢立戰功。康親王也是個講究人,他把姚啟聖的功績,上奏到了康熙的禦前,於是姚啟聖被破格提拔為浙江溫處道僉事,再次進入仕途。後來姚啟聖隨都統拉哈達剿平鬆陽、宣平縣的叛兵。
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姚啟聖與副都統沃申、總兵陳世凱等協同平剿耿精忠,攻打石塘,將木城焚毀,斬殺眾多耿軍,乘勝收複雲和縣。在溫州之戰中,姚啟聖派兒子姚儀擊敗了耿精忠的將領曾養性,收複了溫州。同年十月,姚啟聖父子隨康親王傑書征討耿精忠,軍隊攻入仙霞關,逼近福建。耿精忠見大勢已去,被迫投降。至此,耿精忠之亂被成功平定。
耿精忠投降後,姚啟聖因功被提拔為福建布政使。《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師入仙霞關,趨福建,精忠降。擢啟聖福建布政使。”姚啟聖在康親王身邊,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從一個被擼到底的白丁,一躍成為從二品的大員,一方麵是他遇到了康親王這位無私的伯樂,另一方麵,也說明姚啟聖確實有建功立業的真本事。
在擔任福建布政使期間,姚啟聖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軍有方的特點。他嚴禁所屬冒占兵額,臨陣賞罰分明,用兵出奇製勝。
當時,鄭成功之子鄭經占據著漳州、泉州和興化等地,與清軍對峙。鄭經是一個強大的對手,要想消滅他,必須采取靈活的戰略戰術。於是,姚啟聖一邊加強軍事防禦,一邊采取招撫政策,試圖分化瓦解鄭經的勢力。他通過與鄭經的部下進行談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成功地招降了許多鄭軍將領。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吳三桂麾下的大將韓大任。韓大任驍勇善戰,被稱為 “小淮陰侯”,他自贛入汀試圖與鄭經會合。姚啟聖得知韓大任的情況後,利用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將吳三桂麾下驍勇善戰的將軍韓大任說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將其編入親軍。韓大任的歸降,不僅削弱了鄭經的勢力,也增強了清軍的實力。
公元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姚啟聖隨康親王攻克邵武和興化,完全收複漳、泉之地,迫使鄭成功之子鄭錦逃迴廈門。第二年,總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稱姚啟聖與其子姚儀屢獲戰功,且養軍購馬、備置甲胄弓矢,先後用銀五萬兩都是自己籌措出資,康熙皇帝下詔嘉獎。《清史稿·姚啟聖傳》記載:“總督郎廷佐奏啟聖與子儀屢著戰功,贍軍購馬,具甲胄弓矢,糜白金五萬,皆出私財,詔嘉獎。”
此後,姚啟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收複台灣的事業中。
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鄭經趁清軍主力集中於湖南、廣西等地,與吳三桂激戰正酣之時,再度興兵進犯福建。他派遣劉國軒等將領率領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占了海澄、漳平、同安、惠安、平和、長泰、寧化、清流等縣,兵鋒直指泉州。福建巡撫楊熙因抵禦不力被撤職,福建總督郎廷相也因戰事不利而引咎辭職。一時間,福建局勢陷入了極度的混亂和危機之中。
在這危急關頭,康熙帝急需一位有能力、有擔當的將領來穩定局麵,扭轉戰局。經過深思熟慮,康熙帝將目光投向了姚啟聖。他認為,姚啟聖在平定三藩之亂和治理福建的過程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是接替福建總督一職的最佳人選。於是,康熙帝果斷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命他主持平台事宜。
姚啟聖在收複台灣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出其卓越的戰略眼光。他深知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明白清軍與鄭氏軍隊在海戰方麵的優劣。要想徹底擊敗鄭經,收複台灣,必須製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戰略計劃。於是,姚啟聖經過深思熟慮,向康熙帝呈上了著名的“平海十疏”。在這十疏中,姚啟聖詳細闡述了自己對福建局勢的分析和看法,提出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戰略建議和調兵用兵之法。
姚啟聖認為,鄭氏集團勢力龐大,若任其自由發展,必將後患無窮。因此,他提出了剿撫並用的策略,即一方麵通過軍事手段進行打擊,另一方麵則通過招撫手段來分化瓦解鄭氏集團。為了實施這一策略,姚啟聖主張加強福建水師的力量,上奏朝廷派重臣任專職水師提督,總領水師事務,並從江、浙選戰船、撥發新式西洋火炮等加強裝備。同時,他還提出了在漳州設立“修來館”,以高官厚祿招降鄭經部屬的策略,成功招降了多名鄭軍名將及所屬官兵。
此外,姚啟聖還強調了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性。他提出在收複金廈後,應懇請朝廷展界諸島、終止移民政策,以最大限度地恢複因連年征戰及清廷“遷界禁海”政策而遭受破壞的地方經濟。同時,他還關注民生問題,如在汀州鹽政處理上合理得當,解決了當地百姓吃高價廣東潮鹽的問題。
姚啟聖的“平海十疏”不僅體現了他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和戰略眼光,也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封疆大吏對民生問題的深切關懷。這些策略讓清廷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得到了康熙帝的認可和采納,為收複台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姚啟聖在製定好戰略計劃後,迅速付諸行動。他親自率領軍隊,與鄭經的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同年七月,姚啟聖會同海澄公黃芳世自永福進兵,收複平和、漳平二縣。劉國軒聞訊後,率領鄭軍在蜈蚣山設防,企圖阻止清軍的進攻。姚啟聖率壯士出戰,將軍賚塔、都統沃申等夾擊,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鄭英、劉正璽等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啟聖乘勝攻克收複長泰縣,因戰功被進封正一品。
同年九月,姚啟聖派遣其子姚儀進兵同安,敵軍棄城逃遁,斬偽副將林欽等。
同年十月,姚啟聖偕副都統吉勒塔布、提督楊捷等進攻海澄。海澄是鄭經在福建沿海的重要據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劉國軒率領鄭軍在海澄城外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企圖憑借有利地形,抵抗清軍的進攻。姚啟聖親自製定作戰計劃,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劉國軒、吳淑、何佑等占據郭塘歐溪頭,準備毀斷江東橋以攻取長泰。姚啟聖偕賚塔、楊捷及巡撫吳興祚協力追殲,大敗鄭經軍隊,先後招降官吏四百餘名、士兵一萬四千餘人。五月,劉國軒、吳淑等率萬餘人謀奪江東橋、榴山寨,姚啟聖同賚塔、石調聲擊敗了劉國軒等人,至太平橋、潮溝,殺敵千餘。
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姚啟聖與賚塔、楊捷、石調聲督兵攻複海澄縣,提督萬正色攻克海壇,姚啟聖同賚塔及總兵趙得壽、黃大來等分兵七路合擊,破敵十九寨。另派遣軍隊渡海,攻下金門、廈門,招降偽將軍朱天貴、楊彪等。鄭經見大勢已去,被迫率領殘部退迴台灣。姚啟聖因功進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很難徹底消滅鄭經的勢力。因此,姚啟聖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還積極實行招撫政策。姚啟聖在福建各地張貼告示,宣布了朝廷的招撫政策。凡是願意歸降的鄭軍將領和士兵,一律既往不咎,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和安置。姚啟聖利用鄭經內部的矛盾和分歧,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地招降了許多鄭軍將領和士兵。同時,姚啟聖還派遣使者,前往台灣,與鄭經進行談判,勸說他歸降。
隨著姚啟聖在福建的功績日益顯著,他的聲望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然而,在官場這個複雜的舞台上,功高震主、遭人嫉恨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命運。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一場彈劾風波如暴風雨般向姚啟聖襲來,將他卷入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心。
這一年,左都禦史徐元文上疏彈劾姚啟聖。徐元文在彈劾疏中,列舉了姚啟聖的七大罪狀,條條直指要害。其中,最為嚴重的指控是姚啟聖從府庫中挪用白銀十二萬兩用於經商,且獲利巨大,生活極度奢靡。在那個以廉潔奉公為官場準則的時代,貪汙挪用公款是一項極其嚴重的罪行,一旦坐實,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此外,徐元文還指責姚啟聖虛功冒賞,誇大自己在軍事行動中的功勞,以獲取更多的賞賜和晉升機會。他認為,姚啟聖的一些戰功並非完全是他個人的努力,而是誇大其詞,騙取朝廷的信任和獎賞。這些彈劾內容,無疑對姚啟聖的聲譽和仕途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一時間,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對姚啟聖的質疑聲此起彼伏。許多官員紛紛站出來表態,要求對姚啟聖進行徹查,以正國法。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彈劾,姚啟聖感到無比震驚和憤怒。他知道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背後隱藏著某些人的政治目的。姚啟聖立刻寫奏折為自己辯護。對於挪用庫銀一事,他詳細解釋說,三年前進兵鳳皇山時,當地叛軍投降眾多,需要大量資金進行安撫。他與當地巡撫商議後,決定仿照前朝洪承疇的辦法,從各個府庫的稅銀中拿出一部分錢來解決問題。由於當時事情緊急,便沒有及時報告朝廷。他強調,這些錢並非用於個人經商,而是為了穩定局勢,安撫降兵,是為了國家的利益。
至於生活奢靡的指控,姚啟聖更是感到委屈。他大吐苦水,訴說自己自當官以來,為了國家和軍隊,已經捐獻了幾十萬兩銀子。這些錢都是他的祖產、前些年的經商所得,甚至還有向親朋好友借來的。他說自己家裏人口眾多,兒女也都逐漸長大,生活開銷並不小,但他從未有過奢靡的行為。相反,為了籌備軍餉,他不惜變賣自己的家產,連妻妾的金銀首飾都捐了出來,弄得自己家徒四壁、入不敷出。他感慨地說,別人都是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他姚啟聖卻是貼錢為國家工作。
事實上,姚啟聖所言並非虛妄。早在他擔任福建布政使時,就已經開始捐資助軍。他從家產中拿出了五萬兩白銀,用於置辦軍械。按照清朝製度,官員捐錢五百兩就可以記錄一次,而吏部和兵部中所能查到的姚啟聖的捐獻,就達到了五百多次。為了整備水師和招撫鄭氏官兵,姚啟聖更是慷慨解囊,拿出大把的錢來支持國家。光是獻銀,就達到了八萬八千兩之多。後來整軍備戰之時,他的家財已盡,卻仍然想盡辦法,拿出家裏的金銀器皿,換錢給士兵們發軍餉。清朝水師之所以能夠戰鬥力強勁、裝備精良,姚啟聖的貢獻功不可沒。
這場彈劾風波,不僅僅是姚啟聖個人的榮辱問題,更是反映了當時官場的複雜生態和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姚啟聖性格剛正不阿,他鄙視官場上的不良作風,不拉幫結派,不卑不亢,隻一心為百姓謀福祉、為國家盡忠。然而,這種清介之氣和直言不諱的性格,讓姚啟聖在官場中樹敵眾多。他過於伶牙俐齒,對一些朝廷官員嗤之以鼻,冷嘲熱諷,甚至多次挑戰康熙的極限。這種性格和行為方式,無疑讓他成為了一些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在這場彈劾風波中,康熙皇帝的態度至關重要。康熙雖然欣賞姚啟聖的才華和忠誠,也深知他為平定三藩之亂和收複台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對姚啟聖桀驁不馴的性格和直言不諱的作風也感到不滿。姚啟聖經常直接上奏,指出滿清皇權的一些陋習,並要求改進。這種行為在康熙看來,是對皇權的挑戰和威脅。因此,康熙雖然表麵上對姚啟聖表示讚賞和嘉獎,但實際上卻對其心存戒備和不滿。在徐元文彈劾姚啟聖時,康熙並沒有立刻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陷入了沉思。他需要權衡利弊,考慮如何處理這件事情,既能維護朝廷的律法和權威,又能不寒了功臣的心,同時還要平衡各方勢力的關係。
最終,康熙考慮到當時收複台灣的大業尚未完成,還需要姚啟聖,因此並沒有對他進行嚴厲的懲罰,隻是對姚啟聖的行為進行了記錄,並告誡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遵守朝廷的規章製度。這場彈劾風波雖然暫時平息了,但卻給姚啟聖的心中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他感到自己的忠誠和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反而遭到了無端的指責和猜忌,這讓他對官場的黑暗和殘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為他日後的心境轉變埋下了伏筆。
同年,鄭經在台灣因病去世,台灣鄭氏集團內部陷入了激烈的權力爭鬥。鄭經的長子鄭克臧被馮錫範等人廢黜並殺害,年僅十二歲的次子鄭克塽被擁立為延平郡王。此時的台灣,局勢動蕩不安,人心惶惶,軍隊的戰鬥力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姚啟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收複台灣的絕佳時機。但要想成功收複台灣,必須要有一位精通海戰的將領來統領水師。經過深思熟慮,姚啟聖將目光投向了施琅。
姚啟聖之所以力薦施琅,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施琅在鄭氏軍隊中多年,對鄭氏集團的內部情況了如指掌,包括他們的軍事部署、戰略戰術以及水師的實力和弱點。其次,施琅有著豐富的海戰經驗,他在鄭氏軍隊中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熟悉台灣海峽的水文氣象條件,能夠熟練地指揮水師作戰。第三,施琅與鄭氏集團有著深仇大恨,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鄭成功殺害,這使得他對鄭氏集團充滿了仇恨,一旦得到重用,必定會全力以赴。
於是,姚啟聖與李光地聯名上疏,力薦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負責收複台灣的重任。康熙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負責收複台灣的軍事行動。
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領著福建水師,浩浩蕩蕩地向澎湖進發。姚啟聖則在後方積極籌備糧草、船隻和武器裝備,為施琅提供堅實的後勤保障。
澎湖是台灣的門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鄭氏集團在這裏部署了重兵,由劉國軒率領,企圖憑借天險阻擋清軍的進攻。然而,施琅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海戰經驗,巧妙地避開了鄭氏水師的主力,采用了分進合擊的戰術,對澎湖列島發動了猛烈的攻擊。經過激烈戰鬥,清軍終於在澎湖海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殲滅了鄭氏水師的主力,劉國軒率領殘部逃迴了台灣。
澎湖海戰的勝利,為清軍收複台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台灣島內人心惶惶,鄭氏集團內部更是一片混亂。在施琅的軍事壓力和姚啟聖的招撫政策下,鄭克塽率領鄭氏集團向清朝投降。
同年八月,施琅率領清軍通過鹿耳門順利登陸台灣,正式宣告台灣重新迴到祖國的懷抱。這一曆史事件,不僅結束了鄭氏集團在台灣的統治,也實現了清朝對台灣的統一,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
在收複台灣的過程中,姚啟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力薦施琅,為收複台灣找到了最合適的將領;他製定平台策略,為作戰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他積極籌備後勤保障,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他還參與作戰計劃的製定和決策,為收複台灣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姚啟聖是收複台灣的決定性人物,他的功績不僅體現在軍事上,更體現在他對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堅定信念上。
然而,姚啟聖的功績並未得到應有的封賞。據《全浙詩話》記載,康熙帝沒給姚啟聖封賞,因為在前線打仗的施琅把台灣大勝的捷報,送得比姚啟聖快了那麽一點兒,結果姚啟聖七年的功勞一下子就啥都沒了。但姚啟聖並未怨恨朝廷,或許,姚啟聖心中也明白,皇帝並非不知道自己的功績,隻是皇帝為了平衡政局需要犧牲自己。或許,在姚啟聖的心中,功名利祿對他而言,猶如過眼雲煙,不值一提。
但他的功績,將永載史冊。
姚啟聖在收複台灣後,還兵福州。然而,命運似乎並未對這位傳奇人物展現出更多的仁慈。一方麵,姚啟聖因為功高遭到多方彈劾,盡管他為自己百般辯解,但也無濟於事。另一方麵,在返迴福州的途中,姚啟聖舊疾複發,身體每況愈下。多年的征戰與操勞,早已讓他疲憊不堪,此時的他再也無力支撐。
不久之後,姚啟聖便在福州病故,終年六十歲。
姚啟聖死後的第二年,朝廷商議姚啟聖修造船舶、軍械虛報帑金四萬七千兩有奇,應予追繳。一時間,姚啟聖的家人陷入了困境。但是康熙是個明白人,姚啟聖的忠誠與奉獻,他其實都看在眼裏。最終,康熙赦免了這筆債務,免於追繳,也就放了姚啟聖一馬。一代能臣,終於能安然的長眠於地下了。
縱觀姚啟聖的一生,從一個任人欺辱的市井布衣,到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從平定三藩到收複台灣,他才華橫溢,又不貪慕權財。他既能實現人生抱負,也能甘守清貧。他一生清正,又不趨炎附勢。他的身上,始終閃爍著豪情和俠義。他的心中,始終裝著國家和百姓。
他一生起伏不定,經曆了很多波折,但正是這些波折,更加凸顯了他堅韌不拔、忠誠不渝的品格。他的經曆不僅展現了個人奮鬥的力量,也體現了那個時代背景下政治鬥爭的複雜與殘酷。
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主義人士。他是大清政壇上的異數,也是當之無愧的奇才。
全書完。